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长安所位于宣府镇最东面,过了长安所便是延庆州,鞑虏从延庆州一路东进,用不了两天时间便可以兵临居庸关城下!
居庸关如果有个什么闪失,那昌平州便守不住了,京城以北也将无险可守!
一想到这里,守将便脸色煞白,结结巴巴的大吼着,指挥关城内的两千将士立即紧闭关城备战,同时向昌平州,以及周边的渤海所、白羊口所等地求援。
“希望朝廷尽快派来援兵啊!”
飞马报信的夜不收刚刚离开居庸关,瓦剌太师也先便已经率领二十万铁骑大军攻破了长安所,大军在长安所周边掳掠一番之后,便继续向东进发。
同时,也先已经抽调出三万铁骑先行一步,为主力大军开路,此时这三万先锋铁骑已经抵达延庆州城下了,紧接着便开始猛攻延庆州州城。
一天之后,也先率领主力大军抵达了延庆州城下,随行的还有被俘的正统帝。
听闻瓦剌大军正在宣府镇攻城略地、四处劫掠,而各地官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正统帝不禁心如刀绞,对前来探望自己的赛刊王怒斥一番。
这段时间以来,赛刊王和正统帝相处日久,对正统帝十分的敬佩。
虽然正统帝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只能算一个中等资历的皇帝,但其个人魅力还是很大的,至少是让赛刊王拜服了自己。
面对正统帝的怒斥,赛刊王并没有动怒,只是说道:“陛下息怒,此番我军也只是为了恭送陛下回京而已。当然了,还要和大明商议一下进贡之事!”
正统帝当然明白瓦剌太师也先是准备用自己来要挟大明,以便打捞一笔。
于是,正统帝冷声说道:“哼!痴心妄想!我大明铁骨铮铮,绝不会对鞑虏低头。朕,就算是死,也绝不会让你们得逞的!”
赛刊王笑了笑,说并没有和正统帝争辩什么,只是说道:“陛下还是好好休息吧,估计今日咱们便可以进入延庆州驻扎了。”
说完,赛刊王便命人送来了吃食,自己也向正统帝告辞了。
果然,凭借着提前混进城内的蒙古商人协助,当天下午时分,也先便率领二十万铁骑大军攻下了延庆州。
守城的三千明军将士全军覆没,而瓦剌只损失了数百人而已。
瓦剌大军在延庆州停留了足足三天时间,也先分兵在延庆州周边大肆劫掠了一番,此时二十万瓦剌铁骑收获颇多,光是随军的大车就有数千辆,劫掠来的钱粮、财货不计其数。
期间,也先原本想要掳掠一些人口,但是一想到大军还要杀奔北京城,掳掠人口将会大大阻碍大军的行进速度,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三天之后,也先率领二十万瓦剌铁骑继续东进,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杀到了居庸关。
望着雄伟的居庸关,也先心中忽然涌起了一丝畏惧,如此的关城横亘在大军之前,就好像是铜墙铁壁一般。
“打下居庸关,便可以杀到北京城了!”
此时,也先一心想着北京城,想着曾经的元大都,心中的那一丝畏惧也消散了,反而战意满满,当天便下令大军攻打居庸关关城。
一时之间,居庸关杀声震天,如同潮水一般的瓦剌大军携带着从各地城池缴获的器械冲了上去,好像要将雄伟的关城彻底淹没一般!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就在居庸关岌岌可危的时候,朝堂之上也正在爆发一场激烈的争论。
此时也先率领二十万瓦剌铁骑杀奔京师而来的消息已经传来,监国的郕王朱祁钰闻讯大惊失色,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在朝会上,只见一名大臣正在慷慨激昂的说着什么,话语不断回荡在大殿之中,看上去正气凛然,不过仔细听一番,此人竟然不是在讨论御敌之策,而是在主张朝廷立即迁都南京!
此人正是左都御史徐有贞!
徐有贞是宣德八年登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到了此时已经是四十二岁了。
徐有贞身材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
正统二年,徐有贞进为侍讲;正统七年,徐有贞疏陈兵政五事(便是其著名的《武功集》),但是正统帝善之而不能用。这让徐有贞有些心灰意冷,再加上自己在左都御史的官职上时间已经不短了,但始终无法晋升,心中也是烦恼不已,一门心思的想要争夺名利。
此时,徐有贞主张朝廷迁都南京以图后效,效法两宋故事,先坚守南方半壁江山,之后再徐图恢复。
这一荒谬的言论顿时遭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就算是那些文官集团的大臣也是纷纷出言呵斥。
文官集团费尽心力才怂恿正统帝御驾亲征,将武勋集团和勋贵集团清除了一番,可不是为了跑到南京去做小朝廷的!
而兵部右侍郎于谦更是怒气冲冲,当众大骂徐有贞,指责其祸乱朝纲,极力主张集结大军驰援居庸关,同时加强京城防务,与瓦剌大军再行决战。
徐有贞眼见自己的主张犯了众怒,脸色也是红一阵、白一阵,讪讪的退到了一边,不再言语了。
就在此时,都御使陈益上奏郕王朱祁钰,说道:“国朝此败数十万将士命丧疆场,今上更是身陷鞑虏之手,此皆奸阉王振所害,请郕王下令:诛杀王振九族,以告慰大军将士在天之灵!”
听到这里,郕王朱祁钰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王振已经身死,但朝中还是有不少王振的党羽,贸然诛杀王振九族定然会引起朝局动荡。
此时鞑虏大军已经杀到了居庸关,如果朝局再发生动荡的话,这可是要动摇国本的!
可就在这时,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想起王振的所作所为,顿时发了怒,众人看准王振的心腹大太监马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锦衣卫指挥使)便冲了上去,朝堂之上顿时混乱不堪,众朝臣对二人围殴起来,将二人打得哀嚎不已。
郕王朱祁钰见状不禁目瞪口呆,急忙下令大殿之外的大汉将军拉开众人,但那些大汉将军却被众朝臣斥退,不敢上前。
没过一会儿,大太监马顺和锦衣卫指挥使王山便倒在地上不动弹了,二人竟然在大殿之上被众臣围殴死了!
此时,于谦也没有阻拦众人,显然也是对王振万分痛恨,眼见二人已经气绝身亡,被大汉将军拖了下去,便长叹了一口气。
这次朝议因为此次混乱也无果而终,面对正在猛攻居庸关的瓦剌大军,朝廷依旧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对策。
与此同时,当天下午,于谦便联合朝臣奏请皇太后,为了防止瓦剌用正统帝要挟朝廷,请求废正统帝,转而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更不能接受鞑虏的要挟,所以皇太后对此议并没有任何的抵触,直接同意了众议。
但郕王朱祁钰却推辞不就,于谦心急之下主动牵头,与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朱祁钰无奈应允。
次日一早,朝廷便将郕王朱祁钰登基之事,以及抵御瓦剌大军的事情同时提上了日程,准备一同解决。





天策大明 第二百九十章 新皇登基
三天之后,在礼部的主持下,郕王朱祁钰仓促登基为敌,便是景泰帝,并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与此同时,朝廷并没有废掉正统帝,而是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
景泰帝的登基大典非常简单,甚至北京城内的百姓还没有察觉到,只是在紫禁城内举行了庆典。
之后,景泰帝便火急火燎的召集了自己登基之后的第一次朝会,准备商议如何抵御瓦剌大军。
朝会之上,于谦力主与瓦剌大军决战,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是纷纷附和。
此时,景泰帝也知道于谦是自己唯一能够依靠的干臣了,所以当即便下旨,将于谦由兵部右侍郎升迁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抵御瓦剌大军之事。
同时,北京城周边的二十万勤王大军也全部归兵部协调布防。
于谦当即领命,并且雄心勃勃的将自己抵御瓦剌大军的计划全盘托出。
不过,大殿之上的众臣却没有这个心思去听什么御敌之策。
原本文官集团便是想要借助瓦剌大军之手清除武勋集团和勋贵集团,以便让文官集团彻底掌控朝政、拿下军权。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些处心积虑的文官也是没有想到,土木堡之战竟然败得如此惨重,大明甚至到了亡国的边缘!
而且,于谦一跃升为兵部尚书,掌控了大军军权,这是文官集团所不愿意看到了,虽然于谦也是文官出身,但却一直站在武勋集团一边,和文官集团并不是一条心。
不过面对景泰帝的任命,众朝臣却并没有出言反对,因为众人也明白,此时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击退瓦剌大军,大明要是都没了,众人也就没有什么权柄可争了。
于是,众人便暂时默认了景泰帝的任命,将于谦推到了台前抵御鞑虏的进犯。
与此同时,这几天的种种消息也被探查部集中送到了刘君韬的面前。
俗话说得好: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看着景泰帝登基的消息,刘君韬不禁忧心忡忡,虽然拥立朱祁镇为帝也是权宜之计,但此举也为日后的一些列变乱埋下了祸根!
“什么太上皇?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等到正统帝回到北京城的时候,紫禁城内便有了两个皇帝,到时候朝堂之上的那些大臣便会彻底分裂成两个阵营,再度拼死一战,这可是比战场更加血腥的杀人地啊!”
刘君韬心中暗道,这样的局面让刘君韬感到有些脱离控制了,在刘君韬的心中,政~治~斗争要远比真刀真枪的厮杀恐怖,这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
所以,刘君韬也是将探查部部长刘子安和赞画部司丞张玉清。
随着景泰帝登基朝局变得暗潮涌动,只要瓦剌大军被击退,朝廷肯定会陷入动荡之中。
刘君韬忧心忡忡的对二人说道:“从今天起,探查部和赞画部都要密切关注朝局变动!待到击退了瓦剌大军之后,探查部和赞画部便要将重点移到朝中,朝堂上的任何重大变动、事项,我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晓!”
听完刘君韬的话,刘子安和张玉清都是心中一震,二人瞬间就意识到朝中即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动,甚至可以说是动荡。
刘子安沉吟一番,说道:“难道将军认为此战过后,太上皇还能够返回京城?”
一旁的张玉清闻言心下惊骇,说道;“现在新皇已经登基,太上皇身陷瓦剌军中,怎么可能有机会返回京城!”
刘君韬叹了一口气,说道;“世事无常!如果此战我大明获胜的话,此事十有八九会发生的。如果我是也先的话,一定会将太上皇送回来,那大明就会有两个帝王,迟早要发生变乱的,这可是对瓦剌十分有利的!”
刘君韬的一番话顿时让刘子安、张玉清呆住了,二人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换做自己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于是,二人都是眉头紧锁,准备立即调集探查部和赞画部的得力干将,大力发展朝中的暗桩。
几日之后,居庸关失陷的消息传来,京城再度陷入了恐惧之中。
瓦剌太师也先率领二十万铁骑大军继续东进,同时还打出恭送正统帝回京的旗号,让周边沿途的明军放弃抵抗,打开沿途城池、堡垒大门,以便让瓦剌大军尽快抵达北京城下。
对此,整个朝廷都是恐慌不已,特别是刚刚登上帝位的景泰帝,更是心急火燎,一天之内给兵部尚书于谦下达了七道圣旨,命令立即调集兵马迎战瓦剌大军。
此时于谦也是心急如焚,一面以兵部的名义严令居庸关至京城沿途兵将谨守城池,层层阻击瓦剌大军的进击。
同时,于谦急忙给驻扎在北京城周边的二十万明军下达了动员命令,准备整顿兵马迎战瓦剌大军。
话说被瓦剌大军挟持的正统帝也是心急如焚,赛刊王已经将“恭送太上皇回京”的旗号告诉了正统帝,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正统帝寝食难安。
而且正统帝还得知,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已经在十几天之前从辽东撤军赶了过来,准备与也先所部大军会师。
如果也先和脱脱不花成功会师的话,那北京城就将面临三十万瓦剌铁骑的围攻,大明将会面临亡国之危!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啊!”
正统帝哀嚎一声,但却无济于事。
此时,也先一声令下,并没有直接朝着北京城杀去,而是得知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已经率军赶来之后,率军又退回了居庸关一带,显然是想要先行汇合脱脱不花,再攻打北京城。
毕竟北京城是大明帝都,不但城池坚固,而且听闻大明各地勤王大军已经赶到,到时候一定免不了一番恶战。
也先心中也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就算自己控制着正统帝,也没有十全的把握可以攻下北京城,所以还是先行汇合脱脱不花为好。
不过,也先率军回到居庸关之后,也并没有闲着,而是派出兵马四处攻占城池,还不忘让赛刊王带着正统帝也一路随行。
也先打算让瓦剌大军每到一处城池,便将正统帝亮出来,在两军阵前巡视一番,而后便喝令守城明军开城投降。
可是也先的得意算盘却是落空了,当瓦剌大军抵达紫荆关的时候,一队瓦剌士兵便簇拥着正统帝在关外巡视。
可就在瓦剌大军纷纷洋洋得意的时候,正统帝却猛然推开身前的瓦剌士兵,而后对着百十步外关城之上的明军将士大声吼道:“朕是大明皇帝!朕命令你们死守关城,杀了朕!杀了朕!”
这一幕发生得非常突然,关城上的明军将士都是愣住了,就连数万瓦剌铁骑也是鸦雀无声,没有人想得到正统帝竟然会来这么一手,直接将明军射杀自己!
赛刊王此时吓得脸色煞白,要是正统帝死在这里,不但瓦剌失去了一张王牌,而且还会让大明上下同仇敌忾、让明军士气大振,到时候这一仗十成十会大败!
“还愣着干什么!把明帝拉回来!”
赛刊王声嘶力竭的呼喊着,顿时有一队几十名瓦剌铁骑冲了出去,将正统帝绑在马背上驼了回来。
被绑在战马上的正统帝依旧叫骂不止,大声呼喊着,要让紫荆关的守军射杀自己,不过一转眼的功夫,正统帝便被带回了瓦剌大军之中。




天策大明 第二百九十一章 迎战鞑虏
此时,大明面临的局势越发严峻,景泰帝下旨,任命兵部尚书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将京城周边二十万大军的军权交与于谦,顿时让满朝文官震惊不已。
但是面对瓦剌的步步紧逼,这些文官却没有胆子出言反对,毕竟众人心中都明白,就算是争到了二十万大军的军权,自己一方也没有能力打赢这一仗。
刘君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振奋不已,大明终于要开始反击了。
而且,二十万大军全部接受于谦的调遣,这也让刘君韬心中踏实了不少。
仅仅过了一天,于谦便开始对京城内外的将领频频调换:
先是任命石亨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紧接着,于谦推荐东莞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率三万援军攻打居庸关,任命韩青攻打紫荆关,出任大同副总兵;任命郭登为总兵,守大同。
一番人员调配之后,各路大军便开始频频调动。
兵部员外郎罗通率军三万杀向居庸关,大同副总兵韩青率军三万准备夺回紫荆关,二人几乎同时率军出击,六万大军士气不错,气势汹汹的向西开去。
同时,大同总兵郭登也是急匆匆的赶往了大同,准备在大同整顿兵马,威胁瓦剌大军的后路。
刘君韬看着三路人马开拔,心中却是忧心忡忡。
此时瓦剌太师也先已经和大汗脱脱不花成功会师,三十万瓦剌铁骑盘踞在居庸关、紫荆关一带,区区六万大军能夺回两座关城吗?
按照刘君韬的设想,此时明军应集中兵力,集结二十万大军在京城周边层层布防,依托北京城庞大而又坚固的城防,和瓦剌大军拼消耗!
大明毕竟国力强盛,再加上各地援兵依旧源源不断的赶来,明军只会越打越多、越大越强,而瓦剌大军则是死一个少一个,坚持不了多久,只要双方在北京城和瓦剌大军相持下来,也先绝对会死得很难看!
其实刘君韬明白于谦的想法:如果夺回了居庸关和紫荆关,明军便可以重新建立京城外围防线,据瓦剌大军于国门之外。
可是在刘君韬看来,现在居庸关和紫荆关已经不可能夺回来了,至少在击败瓦剌主力大军之前,明军已经没有机会夺回关城了。
“于大人虽然刚正不阿、临危不乱,可是在指挥作战方面,还是有些不足啊!”
刘君韬心中暗暗想着,不过转瞬间便释然了。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
像汉唐那样可以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毕竟是世所罕见的,刘君韬也没有资格要求于谦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无比正确的。
而且,刘君韬心中也是暗暗后怕,幸好于谦没有派玉山镇各营兵马出击夺回居庸关、紫荆关,否则就算是玉山镇各营将士战力出众,也是敌众我寡,此战也会元气大伤,甚至一个不好便会全军覆没!
此时,北京城周边剩下的十四万大军已经开始纷纷拔营,按照兵部尚书于谦的后续安排,各营兵马开始开进北京城,全面接管北京城的防务。
至于北京城周边的各处城池、乡镇,则是一同放弃了。
此时在于谦心中,保卫北京城才是最为重要的。
刘君韬也是调集兵马整顿拔营,两万八千大军从东直门进入了北京城,沿着前三门大街一直朝着演武场开去。
沿途大军经过街道两侧,不时能够看到有许多百姓爬着窗户观望着,不时对着大军将士指指点点。
刘君韬不知道那些百姓在说着什么,不过从众人的脸色来看,应该是在夸赞麾下将士的。
没过多久,刘君韬便率军抵达了城南的演武场,两万八千大军被兵部临时安排在这里驻扎。
此番,于谦将十四万大军全部拉进城内,除了登城守备的八万大军以外,还有包括刘君韬所部在内的六万大军待命,显然这些兵马是作为反击的生力军来使用的。
对此刘君韬心中也是颇为赞同,毕竟守军只有保持出城野战的反击能力,才能长久的坚守城池,否则一旦进入敌方直接攻击城墙的阶段,十有八九守城一方会因为士气低落而渐渐崩溃。
所以守城之要在于野战,这也是兵书上的金科玉律!
刘君韬安顿好各营将士之后,便准备前往兵部听调,同时也报了向兵部尚书于谦进言的想法。
毕竟刘君韬知道整个北京保卫战的经过,虽然不能详细的说给于谦听,但是择其要点劝谏一下于谦还是可以的。
没过多久,刘君韬便带了一队护卫策马来到了兵部,此时兵部衙门之外已经聚集了许多人马。
这些人马都是各路驰援大军将领的护卫,此时都在兵部衙门门外等候待命。
刘君韬也让随行的十名护卫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是走进了兵部衙门。
进入正堂之中,刘君韬便看见满屋子都是顶盔掼甲的将领,这些将领最低的都是千总、游击,像自己这样的参将都有好几个,甚至副将、总兵都有三五个之多,可见此番兵部也是下了血本了!
此时,于谦正在大堂里面和两名总兵官讨论着什么,不经意间看到了正在大堂里四处张望的刘君韬,便挥了挥手,大声说道:“可是兖州府参将刘君韬到了?”
话音未落,满堂将佐便齐刷刷的看向了刘君韬,弄得刘君韬还有些不好意思。
只见刘君韬抱拳行礼,说道:“末将刘君韬,见过兵宪!”
周围众将佐纷纷小声议论着,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参将会让兵部尚书这般看待。
于谦笑着招了招手,说道:“来!我正与两位总镇商议京城防御之策,你也过来听听!”
这下,周围的众将佐可是不淡定了,看向刘君韬的眼神之中,除了震惊之外,还多了一丝嫉妒。
能得到兵部尚书的赏识,这就说明这个刘君韬要飞黄腾达了!
但刘君韬熟知历史,知道接下来朝中将会无比的动荡,在这个时候被某一个上官重用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被迫站队”了!
不过,刘君韬还是快步走到了于谦身边,和于谦以及另外两名总兵官一一行礼之后,便听着于谦介绍了起来。
“我已经将驰援大军部署完毕,并且留足了预备兵马,刘参将麾下兵马亦在其中。”
这时,于谦还不失时宜的赞叹了一下刘君韬麾下的两万八千将士,称其为“刘家军”!
周围将佐又是一阵轰动。
不过,其中有不少将佐在这些时日也见到过刘君韬麾下兵马,知道于谦所说虽然有些过了,但也确实是事实,这样的兵马在二十万大军之中,的确是顶尖的存在!
接着,于谦将此时北京城的整体防务情况简单说了一下,而后便看向刘君韬,询问道:“刘参将,你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刘君韬回忆了一下历史上北京保卫战的大致经过,知道于谦的整体安排还是相当恰当的,所以也不准备做出什么改变历史的事情,自己只要率军顺其自然痛击鞑虏便好。
于是,刘君韬便准备说些不疼不痒的建议,而后便向于谦表一下决心。
突然,门外一名兵部侍郎惊慌失措的冲进了大堂,甚至没顾上向于谦行礼,便大声说道;“兵宪!员外郎罗通所部在居庸关前遭到十万瓦剌铁骑围攻,兵败身死!大同副总兵韩青率军三万与也先主力激战于紫荆关前,同样兵败身死!大同总兵郭登在半路上遭遇瓦剌兵马,被敌军截杀!”
1...107108109110111...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