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追梦华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少雄
“引水上山?”石文渊怔了怔,又从电话那头,用坚定的语气说道:“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可行的事情,你就坚定地去做吧。”
停顿了一下,石文渊补充说,“至于费用,目前……”
还没等石文渊说完,辛力情抢话说道:“目前谁都没有什么钱,我们自己想办法。”
石文渊听了辛力情的调研汇报后,批示地委各部门都要密切支持和配合临江县的水利和渡槽建设,从人力、物力上尽量满足要求。然后苦笑着自言自语道,老弟呀,能帮的忙,我可帮了,接下来可就看你的了。
辛力情则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并立即与相关公社会合,力争尽快制定方案。在集雨面积和当地年降雨量都不足,远远无法达到蓄水要求,更无法满足灌溉需要的情况下,建设一条大型渡槽,把大江的江水引上山来。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需要集思广益收集意见。
几天后,相关部门都完成了会合并作了调查研究。辛力情让秘书通知大家集中开会。很快,在辛力情的办公室,各单位负责人都到齐了,大家围在一个大茶盘子前,认真听取各单位、各公社汇报。
还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干旱是实情,但真正要建设渡槽,大家心里都没底。
辛力情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把当地之前原有的几个小水库扩建为一个中型水库,然后建设一条长约十八公里的渡槽,将大江滔滔不绝的江水引到干旱的高亢山区。”
各单位的负责人听完辛力情的打算,同样是面面相觑。
辛力情打破沉默:“怎么啦?都不说话?”
有人首先说话:“这得花多少钱呀?这么大的工程,凭我们县的财力,一时都不知从何说起。”
也有人发言:“想法是好,如果这个工程能够实现,将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全县干旱地区的苦旱。但毕竟工程量浩大,人力、物力都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水利方面的专家倒是十分赞成辛力情的想法,并且说道:“如果要动工兴建这个大工程,我们水利部门刚刚分配来一名大学生,鬼点子特多,可以派到工地去搞建设。”
参加会议的人员对这么大的工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时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大家都将目光转向了辛力情。辛力情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县之主,每每繁难危重的事情,最后都会由他作出最终决定的。他举杯喝了口茶,环顾周围的每一张脸,然后说道:
“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场变革,就是从我们这些最贫困的农村开始的,要尽快解放农村生产力,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富裕。而我们,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干部,正是开启这个变革时代的英雄人物!”
辛力情说到这里,停顿了下来,他有意地看了看周围的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是坚定的。然后,他缓缓地站立起来,用十分坚定的语气继续说道:
“作为开启变革时代的党员干部,遇事不能畏缩不前,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都不应该回避。对于建设渡槽这样的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更要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临江换新装!”
这相当于力排众议,当场拍板和决策建设渡槽。
财政、农业等部门的负责人疑惑地望着辛力情。辛力情坚定的目光正移向他们:“对于这项事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工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于是,建设大水库和大型渡槽的引水壮举,就这样被提到了临江县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
会议结束后,辛力情马不停蹄地通知各公社,要在每个生产队,每个村庄发出建设大型渡槽解决当地灌溉问题的倡议。特别提到,公社的广播站要迅速通过广播去动员群众。
不久,公社广播站的琴音便收到了通知。她精心地设计了一番广播词。
人们听到了





追梦华章 第017章 梦想需要勇气
当琴音通过广播极力动员群众参与大型渡槽建设的时候,辛力情则将注意力放在了选择人才和准备物资上面。
虽然作为县里的一把手,不能事必躬亲,但是,建设大型渡槽是在没有资金支持,没有设备、装备,甚至没有车辆、伙食的情况下开展的,许多事情还非得亲自过问和协调不可。县水利局局长说有水利人才推荐,他如获至宝,专门发了人才调动令。物资的多少,需要如何调配使用,他也已经亲自协调规划。
一切安排妥当后,辛力情感觉整个人像绷得紧紧的弹簧。仅仅依靠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一腔热血,依靠群众力量的认可和支持,能否真的能够成就大事,心中没有完全的把握,他感觉自己这根弹簧,不是用力地振作狠狠地射击,便是线断伤人闹出天大的笑话。
自从作出建设大型渡槽的决策后,同事和熟人见到辛力情,都质疑那种决策的可行性。建设渡槽的材料,县里多少可以调配一些,渡槽设计的人才可以在全县水利部门物色,但所需要的工人呢?没有任何酬劳,甚至没有任何伙食,谁会主动来自找苦吃呢?
是啊,很多时候,莫说别人的质疑和笑话,就连辛力情本人,自己都感觉像是痴人说梦,要当地村民自愿报名,还要自行解决伙食,谁会那么傻?有空他们不会多种些粮食,甚至就算赋闲在家里,也总比到工地来无偿地付出和劳动要强得多吧?
当辛力情为大型渡槽建设的前景担忧的时候,琴音是在公社的广播里与观众互动起来。琴音将山区干旱的历史、现状,将国内红旗渠的榜样,以及临江县的财政困难等都讲清楚后,希望凡有疑问的群众,都可以通过来信反映,广播中会及时回复。
琴音知道,此时的人们没有其他通讯方式,只能通过写信反映情况。于是在公社广播站设立了专门的信箱,每天准时开箱,解决疑难。
辛力情了解到琴音为渡槽建设设立专门信箱解决疑难后,也想了解多些群众的想法,便批示肯定了琴音的这项工作。同时,要求公社配合广播站,及时将群众的来信内容抄报县里。
但是,多少天过去了,没有一封群众来信。是群众没有疑问吗?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打算理会渡槽的建设?辛力情心里更加没底,也更加不安。人民群众就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的可靠支持者,如果他们根本不理会,那将会一事无成。
还是放心不下,辛力情想再次到村里调研,但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无法安排。不得已,他亲自打电话到公社,让琴音尽快到一些村里采访村民,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琴音受命,急匆匆地跑了一圈小山村、大亢村,又见到了村里的父老乡亲,还见到了原先的老农。所采访的这些人,几乎千篇一律地说,渡槽好,要支持。
琴音通过公社,将情况层层上报,终于到了辛力情手上。辛力情看着报来的采访结果,苦笑道:琴音啊琴音,你平时不是挺能说会道的吗?怎么这会儿让你去搞个采访,结果就是“渡槽好,要支持”这么几个字?谁不知道渡槽好、要支持呀,我要的是群众是否做好了参与无偿劳动的准备,他们是否愿意?
来不及细细考究了,县委发出去的动员令是不能朝令夕改的。
自愿报名集合的日期越来越近了,集合的地点就设在大亢村。在集合日期未到来的时候,辛力情偷偷地一个人,无数次地向着大亢村方向张望,究竟想张望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这么大的工程,这么苛刻的施工要求,会有人来吗?会有人来吗?”
终于到了报名集合的日子。
辛力情一大早便来到了大亢村,那个动员令里约定的集合地点。之所以选择这里集合,是因为这里宽阔,能容得下很多人,据说数千人都不成问题。
但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
辛力情呆呆地望着苍天,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像山藤一样将他缠绕,缠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时,远处走来一名年轻人,背着大斗笠,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样子。辛力情连忙走过去问道:“来报名的吗?”
年轻人答道:“不是。我是来找人的。”
辛力情有些失望。
年轻人看了看远处那几个负责报名登记的工作人员,问道:“你知道哪位是辛力情辛书记吗?”
原来,年轻人就是县水利局局长推荐来的大学生。
辛力情说,我就是。年轻人满腹怀疑地望着辛力情:“你?县高官会直接在工地现场?”
辛力情赶忙招呼着年轻人坐到路边的草地上,攀谈起来。让辛力情欣喜和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恰恰是当年为旱灾急死的老农的孙子,叫于安。
于安自小在大亢村长大,习惯了农村生活的艰苦,也目睹农业灌溉缺水的惨痛往事。爷爷因为大旱急死那年,他已经上中学了。于安家穷,但酷爱读书,他觉得爷爷就是担心大旱失收,影响他学习而急死的。后来更加努力学习,恢复高考那年,于安顺利考上了水利大学。毕业后便分配到县水利局担任技术员。
于安告诉辛力情,他早就想解决山区人民世世代代未能解决的农田灌溉问题了,常常在工作闲余,独自一人跋山涉水,考察地形。他接到水利局通知的那天起,便踏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还进行了必要的勘测和设计。
辛力情听着,被年轻人的事迹感动得热血沸腾。
于安告诉辛力情:“渡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前县里财力和物资不足的实际,尽量节约材料。”
听到这,辛力情如获至宝,急切上前,双手抓着于安的双肩说:“这正是我苦思冥想的事,你有什么办法呢?”
于安笑了笑:“我想过了,可以舍弃传统的外形结构,采取斜拱式和实力重心墩,除几个大跨度外,其余均用无筋拱或少筋拱。这样,既可以使渡槽外表美观、轻盈、壮观,又可以节约材料,减轻财政负担。”
于安还初步设计出江水向上抽上渡槽高架,通过平流方式长途流入高亢山区的图景。
辛力情喜出望外,与于安投入地谈论着将来的工程建设,全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快到中午的时候,辛力情起身,突然发现,不知何时,现场已经聚集了很多自愿前来报名的村民们。负责登记的几名工作人员正忙得满头大汗。
辛力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愣住了似的,环顾着这些自愿报名的农民工人的,大概好几千人呢,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草帽布鞋,肩扛着锹,手拿着镢,背着行李,推着斗车……
有的人正在啃吃着自带的木薯,身边放着自带的锅、碗、瓢、盆……
几个熟悉的身影,琴音、琴父、老农,等等,他们显然也看见了辛力情,朝着这边走过来……
辛力情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琴音正在念着刚刚写完的现场采访稿:改变干旱现状,实现温饱梦想,光有梦想还不行,更加需要实现梦想的勇气……




追梦华章 第018章 感天动地的引水壮举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临江县的山区里,一条延绵十八公里的宏大施工现场,日日夜夜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县高官辛力情,县委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公社书记等等,还有负责设计的于安,几乎全县的精英分子,加上万余名衣衫简朴的农民,有时顶着烈日,有时淋着大雨,漫山遍野忙碌的身影。
他们在密林里开辟空地,架设高桥,整修道路,测量工程……
白天,他们肩挑人扛,向工地运送材料,运送工具;他们钢钎铁锤、人力推车,完全靠着手工劳动,一砖、一沙、一锄头地架设天桥,建筑渡槽。
夜里,工地周围的山崖、石洞、席棚,昏暗的灯光摇曳着他们疲惫的身影。
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多少个日日夜夜,餐风宿露,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自从民工集合那一天开始,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辛力情都没有回过家,工地就是家;也没有回过办公室,工地就是办公室。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工地,每一天,他都要看看这一批批和他一样没回过家的人。
同样没有回过家的,还有于安,琴父,老农,好几千人。
在琴家,琴母、琴哥、琴妹、琴奶奶都经常往工地跑,来回一趟要好几公里的山路,但他们常常在这条山路上穿梭往来,送衣,送饭,送茶,送水。
琴音也很久没有回过家里了,她向辛力情提出建议,在工地设立广播站,现场采访,现场播报。辛力情当场就批了这建议,在工地的一侧高地,建立起一个简易的工棚,架设一个喇叭。
琴音觉得还是缺少了什么,便私自找来一块木板,用红色水书写了牌匾“战地广播”。牌匾高高地悬挂在简易工棚的顶尖,许多人经过的时候都竖起拇指:“这战地二字,太形象了。”
琴音每天都奔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青春靓女,活力无限。农民们远远望见她的身影,便会说道,“我们的琴知音来了。”琴音也毫不客气,有一次听见辛力情无意中说出“战地琴知音”几个字,便真的自诩“战地琴知音”。
这一天,琴音来到一个隧道施工现场,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痩子。她清楚地记得,报名那天,这名痩子带了一包烟草,不时地到一边抽烟,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烟民。
痩子干活显然已经很累了,见“战地琴知音”来了,便扶着大铁锤观望。
“你好。”琴音主动走过去,向痩子打招呼。
痩子看着他,高耸的颧骨之下,嘴巴裂了一下,表示笑。
“那包烟草早该抽完了吧?要么下次我给你带一包过来。”琴音问道。
“还没呢,用不上了。”痩子干脆利落地回答。
琴音好奇,而周围几名工友却争着过来介绍痩子一百多天没有抽烟的奋斗史,说这是先进事迹,让琴音广播一下。
琴音从工友七嘴八舌的介绍中,采访了痩子的先进事迹。原来,这痩子农民在来工地之前从来没有和炸药打过交道,来工地后主动承担了安装雷管的任务,他在山上草寮里和炸药一起连续住了一百多天,炸药附近要禁绝烟火,他这原先一天也不能不抽烟的老烟民,就这样一百多天没有抽烟。
辛力情听了琴音的广播,专程赶去看望痩子。辛力情心疼地望着痩子:“工程完工后,我送你上好烟草,咱们尽情地抽。”
琴音在平时的采访中,更多的是遇见她这位“战地琴知音”便逃跑的人,许多农民都很朴实,习惯了默默无闻,生怕自己哪一天被琴音捕捉到细节,被广播了,成先进了。
琴音好些日子没有回家,自己都变成衣衫褴褛的人了。她继续沿着工地走去,在一处打石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名打石工站都站不稳,还坚持挥舞着大锤子。她赶忙叫来工友,扶这名病倒的村民回工棚去休息。
半夜时分,琴音突然想起这名病倒的村民,连夜打了手电赶到工棚去探望。到了工棚,她问起这名病倒的村民,工友们才突然发现他不见了。工棚领导安排工友到周边查找,很快便发现,原来这名病人又到隧道里打炮眼去了。
琴音提醒这名病人休息,病人却固执地说:“轻伤不下火线。”
病人还跟琴音说,我这点事算啥呀,千万别把我广播了。为了引开琴音的注意,还列举了别人的先进例子:他同村的安装支架的一名青年木工,经常一个人坚持两班,一次,一块石头从洞顶掉下来,打掉了他头上的安全帽,右颊和右肩负了伤,还坚持工作,刚出洞口就晕倒了,第二天又继续下洞工作……
琴音听着听着,感到一股热血在胸中沸腾。这一切可爱的人啊,他们的事迹只能刻骨铭心,连广播都很难用声音表达这种为梦想而奋斗到底的精神了。
广播很快便传遍了工地。
辛力情听着琴音那熟悉的声音,还略显激动有些哽咽的声音,心中似乎有热血在燃烧,种种事迹,都是他当初做决策、设想工程项目时,所没有意料到的。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自己身上的力量也更加充足了。
天有不测风云。
这天,辛力情正与于安商量着材料的使用问题。琴音正在等待他们商量完了采访于安。突然,一名村民慌忙地跑过来,边跑边喊:“不好了,塌方了!”
辛力情、于安、琴音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跟着这名村民往塌方的地方跑去。
来到塌方之处,琴音发现,在托举着渡槽的一处桥墩,松懈的泥土堆满了工地,掩埋了墩脚,滑坡的力量,让旁边的一辆铁制手推车都散了架。村民们已经开展了自救,正在用铁铲铲开泥土,抢救被泥块掩埋着的工友。周围正在施工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抢救的行列。
时间可真慢啊!琴音恨不得一刹那间便将泥块搬开,救出民工。她甚至急得用手去掰开泥土。
好不容易清理了现场,琴音现场得知,这次塌方,六人遇难,五人受伤。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就在这肃穆的工地,嚎啕大哭起来,眼泪和汗水,不停不竭。
辛力情则步着沉重的步子,缓缓地走到那六名再也不会醒过来的工友身边,用医护人员带来的原本用来救人的白纱布,轻轻地盖在他们那沧桑而又安详的脸上。
这,已经是琴音在工地面对的第二次灾难了。上一次,一个月前,一处钢架和拱梁突然坠落,一名工友当场殉职。她整整哭了一天。而这一次,却一下子六名……
琴音哭着,与其他工友默默地站在一边。
辛力情低沉地跟于安、琴音,以及周围的工友说:
“请记住,在追求梦想的起步时期,在改造山河的艰苦岁月里,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英雄儿女,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追梦华章 第019章 八十年代的开春
一个月后,琴音瘦弱的身体终于承受不住日夜奔波的工地生活,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辛力情下达指令,将琴音强行送回家里养病,并交代要让琴奶奶严加看管,身体不完全康复,不许再回到工地。
另一个时空,穿越前的琴音,某天早晨早早醒来,洗漱完毕,走进书房,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旧日记,翻到了一九八零年春天那一页。满满的都是回忆。
那年春天,大学同学分散到各地实习,琴音因为身体不适留在距离学校最近的农场,并负责多种经营的农田管理。这些农田种植了绿油油的各种各样的青菜,看着都很诱人。田边,有一间茅屋,就是分配给她们住的地方。茅屋不远,几间牛栏,养着三五头归她管的牛,只要牛儿不饿死、不跑丢,就算完成任务。
牛儿悠闲地漫步,闲走,啃青草,偶尔抬起牛头,向着天空的方向“哞、哞……”地叫,然后继续啃吃青草。据说牛是有灵性的动物,十分配合管理,除了偶尔想跑远,也从没为难琴音。
琴音则放心地看那本叫《老人与海》的书。本来就身体不适,加上作为女孩子不想太粗犷,因此不愿意亦步亦趋地跟着牛儿们,也不愿意满山遍野地追着它们,只偶尔从茅屋的窗口远远地看着它们,如果哪一头牛试图跑远,她便出去将它栓到大树下以作处罚。大多数情况下,她很少管牛儿们,春天的青草漫山遍野地,足以吸住它们,那就让它们自由,让它们自己管自己吧。
有一天,琴音习惯性地抬头看窗外,牛儿还是那几头牛儿,与往日不同的,是一大片桃花把草地依托的那片山岭覆盖了。琴音从茅屋里走出来,向那片桃花奔去。平时怎么就不知道那是一片桃树呢,一点开花的征兆也没有呀,竟开出一片灿烂的桃花。琴音在桃树丛中走来走去,一边痴情地欣赏花色,一边贪婪地吸着花香,她走得十分小心,生怕碰落了一片桃花瓣子。天哪,这些桃花就像是大自然的精灵,粉白的、粉红的、纯红的,重瓣的,半重瓣的。暖风吹来,桃花微微睁开惺忪的眼,半醉半醒地看着琴音、青青草地和那几头不懂赏花的牛。春风里,各色桃花与绿色的桃叶子,相互倾诉着,相互激励着,在祥和的幸福絮语中悄悄孕育着将来的果实。
琴音在大片桃林中迷醉了半天,中午时分,疲倦地回到茅屋,静静地睡着了。她梦见自己远在异乡,无处分享快乐,便将心事写在日记里:
某一天,我孤独的茅屋居然被桃花包围了,她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我的生活,就像一大片镶着星子的云彩飘落在山坡上,我与她们竞相欢笑……
穿越后的琴音,在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不知不觉就要迎来十九岁的年华了。
随着这个春天的到来,琴音、琴家和小山村都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先说琴音吧。
自从参与和见证了山区感天动地的渡槽引水工程建设,见证了人们的艰苦奋斗和牺牲之后,琴音心中涌动的热血沸腾起来,每天都在感动,每天都有融入火热事业的激情。之前那种到广播站后的优越感和身价倍增的感觉渐渐地消退着。她觉得自己在大众面前,也只是其中一个普通分子而已,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她更加注重报道那些默默无闻而又身先士卒的人们,而不是自己和钱势。琴音更加踏实了。
再说琴家。
自从分田包产到户后,琴父凭着数十年农耕的经验,将田地按日照条件、大小贫瘠的不同,划分为几种类型。水流充足,灌溉条件稍好的田地,用来种植水稻;村前屋后零星小块的地方,用来种植蔬菜,蔬菜的品种也开始多起来,除了平时种的油菜、菠菜、韭菜、莴苣、卷心菜、葱,从这年春季开始,琴父也与其他村民一道,开始种植多种多样的种类,瓜类有黄瓜、瓠瓜、苦瓜、南瓜,还种植了甜椒、辣椒、春萝卜、豇豆、四季豆、茄子、大蒜、小菜白、番茄、淮山、芋头、苋菜。
1...56789...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