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追梦华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少雄
琴奶奶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自从见到石文渊、辛力情之后,感觉自己光荣的过往并没有被人淡忘,年轻时那种豪气又稍微地回来了,因而变得更加自立。她不但自己种植疏菜,养了更多的鸡,希望鸡生更多的蛋,而且主动要求从琴父这家分出来,自力更生起来了。
琴哥参加了渡槽工程的材料搬运等建设工作,在工地里摸爬滚打一些时日以后,突然朝着琴音希望的方向转变,变得更加主动和勤劳。在家里不但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还老想着当兵,说军队是革命的熔炉,要到部队去锻炼。
琴妹到渡槽工程工地帮忙一些材料的看管和分发工作,也许受到工地生活的熏陶影响,此后也一改过去那种住家女儿的习性,突然要求家里给她上学。她想通过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有小山村。
小山村的许多人都参与了渡槽工程的建设,他们或直接参加劳动,或象琴奶奶一样从事力所能及的送茶送水等后勤。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也随着山门的打开,村子里的话题开始多了起来。
林前还常常往小山村来,他说,现在的形势是,有可能放开猪肉供应,将来卖猪肉可能不用统一由大队收购了,买猪肉也可能不用肉票了。总之,可能会自由买卖。小山村的人听了,都觉得新鲜。阿桂说,到时要是放开了,我就不专门耕田了,还要养猪、养鸡去,赚钱养家。
村里还流传着说,外面有些人已经不会固定生活在山区农村了,有些人说,到省城、经济特区打工也能赚钱,比在家耕田要划算。每当村民说这类话题的时候,总会有许多人凑过来听,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县城附近的某村民,骑着自行车,外出帮人家开凿水井,也能赚钱。
在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村里人的话题从原来的张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的事,开始转向承包、赚钱、外出、打工等等。话题越来越多,想法越来越多。
周末,琴音回到小山村。明显地感觉到,从前她回来的时候,村里人多是向她打听谁是谁非之类的,现在回来,村里人开始问琴音,公社有什么新的消息,你们广播站消息灵通,有没有听到外面哪里有钱赚,哪里有雇工等等话题。
琴音面对村民热切的发问,有时感觉自己十分闭塞。因为她感觉自己日复一日的,什么都没有变化,也没能给乡亲们提供更多有用的消息。有很多事情,村民在谈论,她作为广播站的人反而不知道。
种种事情和迹象,都慢慢地让琴音更加看清自己,更加谦虚起来。这种谦虚,也让琴音与家人的关系更加融洽起来。琴音回到家里,问候了奶奶,问候了父母,也主动找哥哥、妹妹聊天。
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琴音说,我们兄妹三个,不管将来是否当兵、就学,都不应该像原先那样随便称呼琴哥、琴妹了,这样的称呼太俗气,我们应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起个好听点的,三兄妹,我叫琴音,哥哥叫琴声,妹妹叫琴美,合起来正好是“声音美”。
一家人都赞成。琴父笑呵呵地说,你们年轻人起个好听的名字好啊。我和你妈妈都老人家了,就不用重新起名了。琴母说,你这老头子长得不咋样,要是起个好听的名字,名字比人还好看,岂不是让村里人笑掉大牙?引得一家子都笑了起来。





追梦华章 第020章 供销社
小山村的人越来越关注外界的变化,听说有人到省城卖凉粉赚钱了,听说有人到经济特区搬运建筑材料赚钱了,等等,都成为人们喜欢打听和议论的话题。周末,琴音又回到村里,依然有些人问她,你们广播站消息灵通,听到什么消息没有。但也有人说,不用问琴音,琴音根本不知道,去供销社买东西时,问供销社的陈姨,她什么都知道。
供销社?陈姨?琴音对这个地方和这个人再熟悉不过了。
供销社是一个勾起琴音儿时记忆的地方,也是琴音在八十年代开始的时候常常光顾的地方。琴音记得,家里煤油灯的灯油、手电、小时候上学的笔盒、九宫格纸、笔等等,都是在供销社买的。分田到户后,琴音也常常跟着琴父、琴母到供销社买化肥。
那时候,县城和公社有百货商店,而公社以下的大队设有供销社。琴音所在的小山村人口不多,没有专门的供销社,所以买东西的时候往往要走一段山路,到大队的供销社去买。周边的小山村,都在同一个供销社购买东西。
对于自小在小山村长大的琴音来说,在那个生活极度贫穷的年代,供销社成了一个能满足她一切需求的神奇地方。在这里,她能够看到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灌头,比如一些别处没有的糖果。何止琴音,其实山区的人都喜欢到供销社来买东西,只是没有多少钱而已。要是有钱,谁不想多买东西呢?
琴音在广播站兼职了快一年了,每个月有几元钱补贴,在回家的时候开始懂得买少量糖果之类的回去,让家里人吃上一点有甜的东西。生活还是贫困,家里人平时极少吃到甜的东西,也特别喜欢吃甜的东西。
常常光顾供销社,便也熟悉了供销社里那两名营业员。供销社的两名营业员,一个是老头子,不爱多说话,人家买什么便卖什么,脸上也很少有笑容。另一个是中年女人,嘴巴特甜,也爱与人说话。
琴音到供销社买东西,喜欢遇见中年女人,不喜欢遇见老头子。
每次到供销社买东西的时候,老头子总是一言不发,琴音买什么,就给什么。琴音买完东西便走,甚至连老头子的声音都未曾听过。而中年女人都耐心地让琴音挑选,还会向琴音介绍新进的东西,问琴音生活上的事,聊些家常。久而久之,两人便熟悉起来。
供销社这个嘴甜的中年女人,便是陈姨。
慢慢地,供销社不仅是买东西的地方,也是农村信息的集散地。因为周边村庄的人都到供销社买东西,与陈姨聊天的时候,家长里短的,什么都能闲谈。外出的,回来的,各色人等,男女老少,凡是到供销社买东西的,都与陈姨聊得挺来。人们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陈姨,又从陈姨那里打听到一些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陈姨告诉琴音,以前供销社卖什么,人们只能买什么,现在不同了,有的村子的人主动要求供销社进些以前没进的货。比如大亢村有人要求供销社进多些尿素肥料,他们准备大规模种植蔬菜;比如你们小山村的阿桂,曾经到供销社来打听有没有猪糠、鸡糠,说想养猪和鸡,等等。
琴音说,现在村里人最喜欢打听外出赚钱的事。陈姨说,有啊,你们村的阿泉常常问去省城、特区打工的事,大亢村有个人买了部自行车,还在供销社定购了很多水管,将水管一圈一圈地绕在自行车上,人骑在中间,到省内各地帮人打水井,一个水井三十块钱,有时三两天便打成了,赚了不少钱。
在供销社,听到的,都是新鲜热门的消息。连琴音这种带着四十年后思维的人都觉得新鲜,何况其他村民呢?
一开始,陈姨十分喜欢与琴音聊天,琴音也喜欢陈姨,两人无所不谈。琴音每次到供销社买二毛钱糖果,总会与陈姨聊个二三十分钟的。回到村里,又把从陈姨那里打听来的消息告诉村民们。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好几个月。后来,陈姨见了琴音,却极少谈论大家关心的问题了,越来越喜欢谈些家里有什么人呀,家人都干些啥呀之类的鸡毛蒜皮。
甚至只聊些你在广播站干得怎样啦,多久回一趟家啦,什么时候回家啦,总之,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一点都没有原先那种纵论天下的感觉。琴音力图将话题转回“国事”,都被陈姨不停的话语给撑回“家事”来了。很无奈。
琴音悄悄地想,是不是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传到陈姨耳朵了,是不是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让陈姨知道了,从而不喜欢自己了。仔细想想又不对,虽然陈姨不喜欢跟自己聊话题,但感觉陈姨更喜欢自己了,琴音每次买糖果,陈姨都微笑地多给那么两三颗糖果。
直到有一天,琴音回家时又顺路到供销社买糖果,只有老头子在,省事,什么话都不用说,琴音将二毛钱往柜台的玻璃台面上一放,老头子取了钱,将水果糖包好,也往玻璃台面一放,琴音取了糖果便离开。
回到屋角,琴音便听见家里热闹的说笑声。来客人了,琴音想着。
跨进门槛,好家伙,陈姨和一名眉清目秀的男子正在家里的八仙桌旁边坐着。琴母忙里忙外地正在斟茶倒水招待着。八仙桌上,摆放着大包小包用红色袋子包着的东西。
陈姨!琴音脱口而出便叫了起来。
终于回来了!陈姨笑眯眯地应答着,站起身来看着琴音。旁边的男子也跟着站了起来。陈姨先跟男子说,这便是我常常跟你提起的琴音。然后又跟琴音说,这是我的儿子,叫王志。琴音与王志相互点头示意。
陈姨嘴巴特别会说话,她指着桌子上的大包小包红袋子,用亲切的口气说道,“这些东西都是我家从外地带回来的果子呀,酒呀,糖呀之类的,都是我们这一带山区没有的东西,让你们尝尝。”
“哎呀,这么贵重的东西,陈姨还是留着自己家或者亲戚用吧,我们不敢要这些东西。”琴音确实没有见过这么多好东西,一时慌乱,竟然不懂得拐弯抹角,直接拒绝礼物了。
琴母给琴音使了个眼色,母女俩便借口挪到屋子外面。
琴母悄悄地告诉琴音,他们家看上你了,今天带着儿子来相亲的。人家妈妈是供销社营业员,爸爸是粮站职工,条件挺好的,人家能看上你也是你的福气,你可要好好地把握一下。
什么呀!琴音下意识地回了母亲一句。而在琴音的内心深处,刚才看见王志的第一眼,便感觉王志有一种农村人没有的气质,具体是什么,琴音也难以形容清楚,反正就是一种惹人喜欢的感觉吧。她凭着这一眼,还真有点喜欢上对方的感觉。
但是,平时与陈姨也没少聊天,陈姨事先连个招呼都没打,突然便带着儿子到家里来,还送了那么多贵重礼物。琴音心里觉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别扭。




追梦华章 第021章 自行车时光
琴音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这样那样的追求者,她是司空见惯了。即使如此,当琴音再次回到屋子里面对陌生的王志的时候,心里仍然跳动加速,脸上不自觉地掠过一丝绯红。
王志脸色晰白,穿着白色“的确良”上衣,在山区因为农业耕作晒得黑黝,又穿惯灰蓝色土布的男子里,显得特别出众。琴音的内心世界,闪电般地掠过那么一点点渴望,渴望王志的爱,同时又夹杂着一丝害怕,害怕原先的自由被打破。
王志礼貌地给琴音端上一杯茶,微笑着说:“你看看我,第一次来你家,就反客为主了。”琴音接过茶杯,“谢谢,别客气。”王志说,你从小山村走到公社去上班很不容易,将来买一辆自行车吧,山路只能走,接近公社那一段可以骑车。琴音说,我还不会骑车呢,就算有自行车,半路上搁置在哪里呀?王志说,我家亲戚刚好住在山路下面那个村子,你自行车寄放在他家就行了呗。
王志和琴音,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
陈姨和琴母则相视而笑。这两个年纪相仿的女人,趁着王志和琴音说话那会儿,悄悄地走到屋子外面,评论着屋角那南瓜的长势。
末了,琴音说,将来积攒了足够的钱,是应该买一辆自行车的。王志说,将来有了自行车,我来教你骑车。两人还拉了手指勾,表示要履行诺言。
琴母挽留陈姨和王志在家里吃完晚饭再回去,陈姨和王志都说不用,哪天你们外出经过大队供销社的时候,记得打个招呼,我请你们吃饭。陈姨和王志离开琴家的时候,琴母拿着他们送来的大包礼物要他们带回去,说礼物太贵重,不敢收。琴母和陈姨为礼物的事,客套地推来托去的,最后陈姨和王志留下礼物走了。
小山村的人,一下子收到这么多礼物,一时引来村里人的惊羡。村里的婆婆妈妈们都说,你看看琴家多好啊,硬是有那么好的夫婿上门送贵重礼物来了。有的回家还教育自家女儿学学琴音,什么时候也引得贵人上门。
琴母那个嘴巴,高兴得很难合上。回到屋里,就对琴音说,人家的贵重礼物都收了,怎么办呀。琴音你对王志究竟有没有打算?
琴音觉得村里人实在好笑,不就是一些外地的果子、酒和糖么?十几二十年后,这样的礼物已经很普通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贵重。而在八十年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这样的礼物,无论在小山村,还是在琴家,却被当作十分贵重的东西。琴母收了这些礼物,担心辜负了送礼的人,好几天都惶恐不安的样子。
周末是短暂的,又要回公社广播站了,琴音出门的时候,琴母交代她尽早考虑清楚,也好给人家一个回话,要不然收了礼物也很难心安理得的。琴音随便应和着,出门了。
走了很长的山路,前面经过供销社就是大路了。因为陈姨和王志的缘故,以前经过这儿并没有什么特别想法的琴音,此时确不由自主地往供销社多望了几眼。
“叮铃铃……”琴音顺着声音看去,王志!
不错,是王志!王志正骑着自行车,一边笑着,一边使劲地按响着车铃。铃声刺耳而又浪漫,冲着琴音扑面而来。
一刹那间,琴音觉得自己心底里的那一丝丝爱情的渴望,盼望着爱情的出现,不就是这个样子么?一闪而过的这种想法,换成现实,便是琴音灿烂的笑。
王志说,来,我搭你到公社去。琴音渴望着搭乘自行车,却脱口而出说道,这怎么好意思呢?王志说,没事,你要不搭车,我会过意不去的。琴音说,那好吧,谢谢你。
一对年轻的男女青年,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王志穿着白色的确良,在前头踏着自行车踏板,风吹过的时候,人在笑,衣裳顺风飘起,飘起来的时候常常罩着坐在车后的琴音的头发。琴音小心翼翼地,生怕双手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王志。琴音明白,虽然自己对王志有好感,但还没有下决心与他谈恋爱,手,不能轻易去碰还不是自己的男人,否则,会被王志误会的。
但自行车像秋千一样往前颠簸带来的舒服的感觉,加上风儿的吹拂带来的惬意,特别是王志说着一些你真美、你坐在车上也没感觉沉重之类的话,逗得琴音心里乐滋滋的。琴音也在笑。
到了公社广播站,王志下了车,扶着自行车,琴音小心地从后座下来。王志想扶琴音,伸出右手去,当手指轻轻地碰到琴音的指尖时,又抽了回来。琴音脸上又掠过一丝绯红。王志说,我家亲戚就住在刚才我搭你的地方,将来有自行车的时候,就寄放在那里,不是很方便吗?琴音点了点头,与王志挥手告别。
这样来来回回地搭了几次,琴音和王志算是熟人了。王志说,我现在就教你骑自行车。琴音答道,你不是说等我买车了再教的吗?王志说反正都是一家人一样,买不买车我都能教你。
琴音心里美滋滋的,总算有个人主动地,好像前面的引领者一样推动着自己的脚步。这是琴音喜欢的样子。
空闲的时候,王志骑来自行车,在自行车后座横着邦上一支揙担,防止车子摔伤。就这样,琴音便在广播站周围的空地上,试探式地学着骑车了。自行车也不是那么好学的,琴音几次试着上车的动作,都连人带车摔跤了,好在王志有经验,已经邦好的揙担发挥了作用,不管自行车往哪边倒,最后总能被揙担支撑着,不用摔在地板上。
琴音摔跤的时候,王志总是快速反应跑上去扶。琴音渴望王志来扶自己,却又不喜欢王志双手来扶自己的双手,怕被别人撞见,引来闲话。
琴音经常玩游戏,身体素质很好,学自行车也学得快。没几天,琴音便能够上了自行车,还能扑腾着往前踩上那么一阵子。
王志说,总算学会了。琴音说,这也算学会了?王志说,能上车,迟早都会骑车了。那还用不用继续学?当然要,熟悉了骑得才自如。
在学习骑自行车的这几天,琴音感受到了自己的改变和提高。习惯了山区的步行和体力消耗,突然间学会了自行车,琴音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开心和快乐。
傍晚,琴音说,都学了一天的车了,累了不煮饭了。王志说,那就到公社那家最大的面馆吃面条吧。
在公社那家叫“面香”的最大面馆就座,王志点了两碗五毛钱的面条,琴音说你傻呀,点五毛那么贵的,我平时都吃二毛的。王志说,五角钱的比二角钱的,要更多肉。琴音心疼地说,这要在平时,一餐的钱可以吃两餐半了呢。王志说,反正我出钱,花的不是你的钱。琴音说,谁的钱不是钱呀,浪费是不好的。
这样子,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着。琴音也不知道,这样子算不算吵架,反正感觉就是心里不舒服。
王志说,我妈说了,你将来嫁过来,年轻人结婚必备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都给你准备好了。




追梦华章 第022章 公社粮站
琴音听着王志的话,脑子里飞快地闪耀着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样子。在这个小山村很多人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拥有这三样东西的家庭,那该是怎样的时尚和富裕呀!琴音用心地看了王志一眼,眼前的这个男人,自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但要是现在就答应嫁过去,似乎又不是她内心真正想要的结果。琴音好强,她内心真正想要的,是自己经过努力得来的,而非他人施舍的。
王志发现琴音怔怔地想着什么,不敢再多说些什么。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没说话,相互沉默着。
琴音心里盘算着,要是自己积攒钱买自行车和缝纫机,要将近二百元钱。现在每月十三元钱补贴,就算不开销的情况下,积够二百元钱要一年多时间。天啊,不敢再往下想。
王志心里盘算着,琴音家里还很穷,在小山村依靠着一亩三分地,加上你兼职播音员,一天广播两次,每月十三元钱补贴,温饱都成问题。而自己父亲在粮站工作,母亲在供销社,每月收入将近七十元,省些用半年就能够买到人们梦寐以求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
王志想着这些的时候,用心地看了琴音一眼,眼前的女子虽然晒得有些黑,但那双明亮的似乎会说话的眼睛,还有那俊俏的脸庞,都是自己心爱的样子,梦想的情人。双方家庭实力的对比,让王志突然感到信心满满起来。
面条终于端上来了,王志下意识地将其中一碗往琴音面前推了推,示意她该吃面条了。琴音看见五角钱的面条与自己平时二角钱的面条其实在量上差不多,只是多了些肉,生气地又将王志推过来的面条往回推去:“我不吃。”
“我也有一碗呢。”王志说着,将另一碗面条往自己面前挪。
琴音看了一眼王志:“不懂省钱!”说着,便将王志推过来的面条又挪回跟前,低头不语,大口地吃起来。
吃完了面条,两人一起走出面馆。琴音心里想着:两个青年男女这样一起吃面条,算不算谈恋爱呀?好像算,又好像不算。
面馆出来,顺着公路再往前走三五百米,有一个幽静的院子。那便是公社的粮站。
王志说,“爸爸交代我晚上到粮站取点东西回家,你也跟我一起去吧。”
琴音说,“天快黑了,我不想去。”
王志说,“粮站旁边就是我家,那里有好多人呢。你陈姨说,上次到你村子结识了一个朋友,那朋友生病,急需你陈姨帮忙买的药,约好的,说托你带回村子给他呢。”
琴音想道,小山村的人生病什么时候也想到买药了?但听到王志说了那里很多人,陈姨托带急需的药等字眼,也不好推辞,再想想王志是斯文人,不像流氓,便也跟着王志走。
走了三五百米,那个幽静的院子呈现在眼前。院子的门楣上还有一个电灯泡,散发着桔黄色的光。琴音联想到小山村的煤油灯,不由得说,公社的粮站好气派呀。王志只是笑了笑。
进了院子,里面是一个类似四合院的结构,两边和对面都是房子。院子只有一个进出口。王志指着对面的大房子,说:“里面就是粮站存放粮食的地方。”
琴音望去,灯光下似乎整齐有序地堆放着一堆堆东西。走近了,透过窗户玻璃,哇,一个个麻袋装得饱满饱满的,足足有几十包。那就是粮食吗?
“那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白米。”王志说。
琴音哪见过这么多粮食呀!惊叹道:“这些粮食够我们村的人吃上好几年了吧?”
王志说,“这些都是公社收购的粮食,一部分上交,一部分是救济米,一部分是公社分配的口粮。”
琴音说,“你对粮站还挺熟悉的嘛。”王志接着琴音的话,答道,“听说粮站职工退休了,成年儿子可以接班,说不定将来我还来接班呢。”
说着这话的时候,王志看了琴音一眼,内心期待琴音羡慕的眼光。但琴音就好像没听见一样,没听见一样。
王志又说了一遍,“听说粮站职工退休的时候成年儿子可以接班,今年就有一个来粮站,是接班的。”
琴音轻轻地“哦”了一声。王志想要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没有在琴音这里得到丝毫满足,反而弄得有点失落。
从粮站出来,院子旁边有一栋黄色墙体的小楼。王志指着二楼说,那里就是我家了。
琴音正在犹豫,二楼的阳台上传来了陈姨的声音:“孩子们终于回来了。”琴音往阳台看去,陈姨正在向她招手。
琴音便跟着王志上了楼梯,在一楼地面往二楼短暂的几级楼梯,几秒钟便走完了。到了门口,王志想拉着琴音的手,来得太突然,琴音下意识地将手往后缩,躲开了。
陈姨满面笑容地打开家门,琴音跨进门的一瞬间,惊叹地叫起来:“哇,这里的黑夜怎么像白昼一样?!”在琴音的记忆里,黑夜里就是昏暗的煤油灯,突然感受到王志家的白炽灯管放出的白昼般的光亮,不禁惊叫起来。
1...67891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