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最近几年,以御史中丞之职参知政事的人有很多,但几乎都犹如走马观花,多至一年,少则三五个月便被罢官,不知此时章复得意洋洋的章复能在副相之位上坐几天。
赵瑗因章复去年力主巡查各路禁军、按察婺州选将营之事,对章复颇有成见,只是他如今只是没有丝毫权力的郡王,能不能有机会接任大宋江山,还得看朝中这帮老臣会不会给他使绊子,所以能不得罪他们,赵瑗尽量不会得罪。
赵瑗有竞争者,能不能继承大宋江山远远没到确定的时候,虽然他的支持者不多,但也不是说他已经失去了机会,来日方长,他并不着急,只要不犯错,希望总会有。
“裁撤遣散驻外禁军之事已有殿前司协同枢密院前去督办,三个月之内便会全部遣散完毕。而新军组建也要即刻开始,选将结束,便组新军!”
章复说完将手里的文书递出,杨丛义赶紧上前接过,转身递给郡王赵瑗。
虽是选将营名义上的主帅,可如今赵瑗身在选将营,便是实实在在的主帅,朝廷下达给选将营的命令,自然要先给他过目。
赵瑗接过朝廷的文书一看,只见确如他与杨丛义所料,新军的确是有李显忠和绍宏渊统领,不过略有不同的是,朝廷要组建三支禁军。
一军有李显忠统领,一军有绍宏渊统领,这两军编制各二十指挥,每指挥的驻地仍在各指挥原有驻地,只是按地理位置重新进行划片,分属两军统领。
第三军由组建选将营的四个指挥再加另外两指挥组建而成,驻地仍在婺州选将营,暂由选将营副帅杨丛义管辖,有合适人选,再择良将统领。
如此这般大费周章,朝廷只是撤销了近十万禁军的编制,遣散了近四十个统领、统制和一大批中低级将校军官,而驻地并未改变,驻地不变,训练环境自然也不会改变,若治军手段不能加强,以旧军组建的两支新军很快就跟之前一样。
说实话,赵瑗看着手里的文书,心里很不爽。
大宋燕王 第496章 文武全才
赵瑗在选将营看到了强军的希望,他以为只要大宋每支军队都能像选将营里的军队一样,每天训练六七个时辰,以大宋的富庶,何惧西夏,何惧金人!
可朝廷这个旧军组建的新军仍然驻守旧地的决策,他认为十分愚蠢,对于强军没有半点好处。
杨丛义把文书交给郡王以后,便时不时的看看他,他也很想知道朝廷到底要如何组建新军。
可当他看到郡王紧绷着脸,神情肃然,似有失望之意,心下便也忐忑不安起来。
那帮高坐庙堂之上的重臣难道又弄出什么意料之外的新花样不成?
“杨副使,你是选将营副帅,你也看看吧。”
赵瑗将手里的文书递给杨丛义,而后看了章复一眼,脸上很想挤出点笑容,最终还是没能笑得出来。
杨丛义接过文书,很快看完,心下不悲不喜。
果如所料,当初安排李将军和邵将军来选将营怕是早有预谋,早就决定以选将营部队组建新军了吧!
意外之处便是让从宣威军征调来的四指挥兵力重组另外一支新军,还额外增加了两个指挥的编制,达到三千人,仍然要他们驻守婺州选将营。
至于以参选部队组建而成的新军仍然驻守旧地,杨丛义早有预料。
参选部队有两万人,即使一分为二,在任何一个地方驻守都不合适,首先重新修建营地就要花一大笔钱,更不要说驻守一万人对地方州县造成多大的扰动,既然朝廷裁撤旧军就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那就不会为新军再投入更多军费,各军旧地有大片营房,还有现成的校场,何必再浪费朝廷的钱?
“不知郡王对朝廷决议组建的三支新军有何看法?”
章复看出赵瑗脸上神色不太自在,便出言询问。
赵瑗理了理思绪,回道:“小王以为朝廷这番安排十分合理,选将营共有将士四十五指挥,如今组建新军,把每一支军队都控制在万人以内,十分妥当。以参加选将的四十余路部队分别组建两支新军,各指挥驻守旧地,生活训练都很方便,朝廷也能节省两笔新建军营的开支,减轻朝廷和百姓负担。以选将营征调来的四指挥兵力组建第三支新军,出乎小王预料之外,朝廷当有另外安排,小王想不透,还请章大人解惑。”
章复笑道:“郡王所想与朝廷不谋而合,如今国库不丰,年年都有水患,到处都有灾害,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国库的钱能节省一文就要节省一文。”
稍作停顿,而后接道:“至于以征调来的宣威军四指挥兵力组建新军,朝廷确有重要安排,郡王也知道,以宣威军为班底组建而成的选将营这半年来表现优异,平常训练刻苦,军纪严整,接受几十支部队挑战,而鲜有败绩,如此能征善战的部队如今很少见,堪为各军表率!是以,朝廷将选将营临时征调的部队另组新军,建成归殿前司直管的常备军,常年驻守婺州选将营,以便接受全国各地驻军随时挑战,检验各军实力强弱。”
赵瑗恍然大悟道:“原来组建新军还有如此深意,章大人想的长远,小王敬佩!”
章复轻摆手笑道:“惭愧惭愧,这可不是我的主意,这是殿前司杨国公一力促成,皇上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再说朝廷在婺州花这么多钱,下了这么大力气才建成选将营,用不到一年就荒废,实在可惜。况且婺州、衢州乃是附近数州之中较为富庶的州府,两州之间又有江河直通钱塘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需要有一支强军在此戍守。考量诸多原因之后,朝廷便决议以选将营征调的四指挥精锐兵力组建新军,另外再给两个指挥的编制,驻守婺州和衢州,必要之时,也能为选将营筹集粮草。”
赵瑗抬手道:“还是皇上和朝中肱骨思虑长远、周到,小王惭愧。”
章复道:“既然选将已经结束,那就抓紧组建新军吧,临安事务繁忙,我马上就得赶回去。”
“好。杨副使,你尽快将选将之事了解,整顿选将营,一天之内组建新军。”
赵瑗作为主帅,当面向杨丛义下达命令。
“是。末将遵命!”
杨丛义将文书奉上,还给郡王,马上离开议事厅。
“这个杨丛义是杨国公力主推荐暂领新军的人选,据我观察,当是可造之才,大宋就缺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只要不是过于张扬,日后必成大器。”
在杨丛义离开之后,章复对郡王如是道。
“章大人何意?如何说杨副使是文武兼备之才?”
赵瑗微微一惊,杨丛义与他年纪不相上下,相处也有些时日了,为何就没看出来他是文武兼备之才。
章复笑道:“宣威军护卫远洋船队几番征战,打通从南洋去西洋的海路,护卫船队带着巨额财富安全回到大宋,后又在广南几乎以一军之力击退李越数十万大军,凉山城一战,击杀李越敌军主帅于城下,重伤李越副帅,迫使他们不得不匆匆撤军,功勋卓著。而宣威军在广南的实际统军之人便是当时任职监军的杨丛义,宣威军在广南大小十几丈,几乎都是他亲自指挥,如今在选将营也是治军有道。他当称得上是有武备之才吧?”
赵瑗点头道:“原来如此,小王倒没听他细说过广南之事。如此说来,确有武功。”
章复道:“若仅仅只是有这些武功,也不足称道,如今大宋哪个将帅在他这个年纪不都已经身经百战,统兵数万。”
“哦,他还有其他特别事迹不成?”
赵瑗一想也是,杨丛义此时尚未真正独立统兵,自然跟一众将帅年轻时的成就不能相比。
“不知郡王是否听说过最近临安流传甚广的一篇辩议文章?”
“小王时常在府内读书,研习经典,并未听说此事。究竟是何文章?”
“《远洋回易富国论》!”
赵瑗一惊,眼睛不由得的一亮,不久前杨丛义正是与他谈论过远洋回易之事,难道他在选将营里还有时间写文章?他一个武学出身的武将还能写文章?
“远洋回易?与杨副使有关?”
章复点头道:“正是。这篇《远洋回易富国论》不是这两年的出现的,早些年就已经现世,只是不久前忽然在临安士子和商贾之间流传开来。朝中有好事之人细究之下才发现这篇议论文章出自太学辩议,还是在五年之前,而辩议当事人之一去年刚刚考中进士,另外一人经几番搜索,竟然发现他身在殿前司,正是兵案秘书、选将司副使杨丛义。”
“太学辩议,小王略有耳闻,每科开考前一年太学学子便在太学进行露天辩议,辩议天下大事,治国安邦之策,一个议题,两人对辩,甚至是三人、四人对辩议,直至对方认输或时限截至。杨副使能与今科进士辩议,先不说才学,至少勇气可嘉。不知这场辩议结果如何?”
赵瑗有明知故问之嫌,但没看过这篇辩议,不好妄下结论。
章复笑道:“这是一场关于如何丰盈府库的辩议,一方要清丈天下田亩,增加府库收入,达到丰盈府库的目的。一方质疑清丈天下田亩是否能够施行,同时提出丰盈府库的新路,那便是朝廷组织远洋回易,通过与南洋、西洋诸国进行物产交换,互通有无,而赚取差价,达到丰盈府库的目的。双方四人激辩半个时辰,最终远洋回易论胜出。杨丛义与另一个同是武学学子的汤姓学子胜过太学学子秦淼和沈缙,而今秦淼已经中了进士,另一个学子沈缙就在选将营中。”
“原来如此,杨副使与沈参军早在太学辩议之时便已经相识。章大人看过那篇辩议吗,大人以为如何?”
赵瑗感慨一声,而后追问。
章复道:“辩议都是临场发挥,你来我往,争锋相对,随机应变,其实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远洋回易富国论》中杨丛义和汤姓学子提出的观点很新颖,他们两人次年便联手督造了回易船队,历时两年给大宋带回诸多金银宝货,皇家内库和国库确实丰润了不少,他们用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对的。至于文风辞藻,不知是否经过后续修饰,固然华丽,但稍显堆砌,不过文中所展现的见闻之广博,还是让人叹为观止,读来让人感觉他的脚步和目光已经跨越西域万里,到达南洋、西洋不知尽头的极远之处。细究之下,不由得让人对他的来历很感兴趣,不过却也查不到太多,有记录可查的也是从绍兴十五年太湖冤案起,在他籍贯黄梅县几乎没有任何记录。”
见赵瑗看自己的眼神有些奇怪,章复马上又道:“杨国公决定任用杨丛义建造选将营之前,派人调查过他的来历,毕竟选将营职责非同一般,容不得半点马虎。”
“原来如此。”
赵瑗微微点头。
大宋燕王 第497章 心灰意冷
“只是可惜啊,他当初若进的是太学为而不是武学,以后的成就应当更大。”
章复不无惋惜的轻轻摇头。
“小王看杨副使在选将营很适应,说不定他就喜在军伍,而不喜在衙门。”
赵瑗对章复说法不是很赞同,虽说太学不是谁都能进的,可武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既然进了武学自然是他自己的选择,况且从他先前的言论来看,他更喜欢谈论兵事,更希望在军中建立功业。
“谁说的清呢。”
章复不再与赵瑗争辩,他既然了解过杨丛义,自然知道他身在军伍的原因,不是他自己愿意,而是不得不走的门路。
二人不再谈论杨丛义,闲聊片刻,各自散去休息。
选将挑战已经全部结束,但选将之事还未正式完成。
以杨丛义当初的设想,他要选出十个优秀将校,而后带着他们跟随郡王进临安接受朝廷和皇上的封赏,将他们的名字广传天下,就像科举高中的学子在东华门唱名一样。
然而形势与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了,当初是想以选将营为基础,挑选出能战敢战之人加以培养,以便在日后完颜亮南下之时,与他共同进退,征战疆场,建功立业。
如今实战挑战方才结束,马上便要以参选部队组建新军,新军建成自然不会跟他再有任何关系,瞬间就被李、邵两位名将接管过去,也轮不到他再插手。
还有,建立选将营的初衷便是为了选将,而后进临安封赏,而今要建新军,此事怕是要黄了,驻外禁军都撤销了,封赏嘉奖,竖立榜样给谁看?
再说,如果他们是优秀将校,为何他们之前所在的部队会因老弱病残、疏于训练被全部撤销?这不是跟朝廷所言前后矛盾,授人以柄吗?
杨丛义回到营中,很快就想明白了,朝廷既然决定撤销旧军,组建新军,那就不会再按原计划选出优秀将校召进临安封赏。皇帝如果不再召见选拨出来的青年将校,选将营设立,组织选将以达到提振大宋军心的愿望便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在选将营这大半年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
当初说的好好的,皇帝要亲自召见选拨出来的前三名青年将校,为何会突然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想了许久,杨丛义也没能想明白,只能归咎于那帮胆小的主和派文官,应当是他们唯恐大宋军队强大起来,害怕引起金国不满吧!
再退一步,现在要组建新军,即使真的最终挑选出了优秀将校,他们也是进入李显忠和绍宏渊帐下,朝廷纵使封赏,外人听到的也只会是李显忠和绍宏渊这等名将的名字,而不是碌碌无名的小小将校。
总之,旧军撤销,新军组建,选将营选将的初衷已经完全改变,能不能选出将来,选出什么将来,已经无关紧要。
这个结果杨丛义不想看到,满腔热血,化为东流水,他心中充满委屈与失望。
他就像一个人没有名气的画师,费尽所有心力画出几十幅画来,结果被请来的鉴赏品论家全部带走,如果鉴赏评论家从中挑选出几副还不错的画出来,别人会称赞他眼光独到,如果不挑选,鉴赏评论家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唯一有损失的就画师一人而已,杨丛义如今就像是那个画师。
选将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既然是朝廷的决定,不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相信都是博弈的结果,一方赢了,一方输了,仅此而已,而他没有参与博弈的资格,只能任人摆布。
没有资格博弈,那便接受别人的博弈结果吧。
站在内营的山坡上,望着春日的苍翠,他忽然想起了在天柱山遇到的郑道长。
天地万物,自有运行之法,这天下大事不也是一样,能影响天下命运的人不在江湖,而在庙堂之上,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既然原本就是一个小人物,何必强推旁人和自己逆势而行,还是做一个顺应大势的人,朝廷要和,那便隐匿身形,朝廷要战,那便奋起挺身。
杨丛义在短短数个时辰之内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马上召集众人议事。
选将之事在组建新军之前,李显忠、绍宏渊是选将评判,事关选将之事,他们当然得参与。
五人在营中左右分坐,杨丛义当众宣布一个消息。
“诸位,历时五个多月,实战选将挑战终于结束,选将营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这些时日辛苦诸位了。相信诸位也都知道,枢密院来人了,带来朝廷命令,至于是何命令,枢密院自会告诉大家。我先说朝廷给选将营的命令,朝廷命选将营马上完成选将之事,而后便向全营宣布新的命令。”
“大人,马上是何时?可有时限?各军在选将营训练表现每日记录,若要全部统计出来至少需要五天。”
沈缙马上提出疑问,当初制定的选将评价内容之中就考核在营中的表现,一个是训练,一个是日常军纪管理,数据都十分繁琐。
“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最好一天内完成,枢密院章大人马上就要回临安,在选将营最多停留两天时间。”
杨丛义并不确定章大人何时离开,但见章大人那意思是要急着赶回临安,毕竟刚刚升官,怎可久离临安?
“太急了,记录太多,统计不清楚,能不能宽限几天?”
沈缙还不死心,想再争取一下。
“统计不清楚就不用统计了,全部交给李将军和邵将军吧,二位将军作为选将评判,最终选举权在两位将军手中。麻烦李将军、邵将军了,朝廷给的时间有限,一天之内选出十名优秀将校即可,再在这十名之内选出最好的三位,我们把选将结果呈报郡王,选将之事就算结束。”
杨丛义笑着将选将决定权全部交到李显忠和绍宏渊手中。
李、绍二人听到此话,稍显意外,显然没想到杨丛义会把话说的如此直白。
“杨副使宽心,选将之事我们尽快办完。”
李显忠接口,绍宏渊默不作声。
“那就有劳二位将军了。”
“好说。”
陆游忽道:“大人,选将结束,选将营是不是就要撤?之前筹集的一批粮草正在运来选将营的路上,估计三五日就会到,这批粮草如何处理?粮仓里还有全营一个月口粮,又如何处理?”
杨丛义道:“选将营不会那么快撤销,筹集到的粮草全部运过来,有多少收多少,都放进粮仓存起来。”
“前两天余县令又说那些迁出去的百姓闹腾的厉害,多次催问何时可以把土地还给他们,他们还来不来得及种上秋粮。”
陆游再次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提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余县令已经问过多次,去年借地搬迁之时可没说地要长久用下去,同时还给过百姓承诺,一定会让他们回去,朝廷的大事办完就回去。只是当地百姓多次来选将营察看,见选将营丝毫没有搬走的迹象,不由的着急起来,谣言一起,余县令就头大了。
“告诉余县令,安心等我们的消息,等朝廷大事办完,百姓就能安置到位,很快了。”
杨丛义如今也没多少兴趣管百姓怎么闹的事,他相信县衙会有办法,先拖几天吧,具体怎么解决他还没时间细想。
“选将挑战结束,各军训练不用继续记录了,以后各军口粮统一按每人每天两斤的标准发放,训练可以不用管,但没离开选将营之前,选将营的规矩还是要守。”
杨丛义又向沈缙补充了一句。
闲事不议,众人很快散去。
第二天一早,李显忠、绍宏渊拿着选将名单找到杨丛义,选将结果出来了。
杨丛义大致扫了一眼,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具体怎么评判是两位将军的事,他只是选将组织者,也仅此而已。
他就像给果树修枝施肥驱虫赶鸟的人,而摘果子的人不能是他,别人摘完还要拿给他看看,果子好也许还会有几声夸奖,果子不好,他肯定是有责任的。
带着选将结果,杨丛义与李、邵二人来帅营面见郡王。
十人名单呈上之后,郡王看来看命大,也没有多言,反正名单上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选谁不选谁,根本不用他出主意,况且他也绝对不会插手。
“前三名就是在山里挑战的胜者吗?”
赵瑗最终还是问了一个问题,虽然是不管事的主帅,若闹出笑话,他这个挂名主帅,脸上也会挂不住的,毕竟来在选将营也住了一段时间。
“不,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在实战挑战中得胜的主将,第三名并没有取得挑战胜利。”
李显忠恭声答道。
“哦,是何缘由?”
赵瑗微微有些惊讶,这个回答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
绍宏渊道:“郡王,第三名明复进山挑战很早,虽然他带领的士兵都是老弱,但他在山中表现出来的斗志和计谋,比后边进山的部队强了太多,甚至比后面的几个胜者更强。”
大宋燕王 第498章 奋武扬武
得到这个答案,赵瑗不再继续追问,提笔在名单上署上姓名。
杨丛义、李显忠、绍宏渊三人先后署名,只差仍然还在山中未归的章大人。
其实章大人是不是要署名已经不重要了,选将营的印信一落,四人署名,此选将名单就算确定。
这个名单会由郡王亲自带回临安,向朝廷复命。
选将之事一完,章复马上召见杨丛义、李显忠、绍宏渊三人,代表朝廷正式向他们三人宣布任命。
“茅舍无篱有贼窥,疆域万里有人嫉。大宋疆域广阔,东西南北诸国,觊觎者多,天下初定,不可无强军勇士。殿前司驻外驻军建军日久,良将寥落,兵士老弱,一军之兵不足千人,难堪卫国守土之任,各军现以尽数撤销。察,选将营诸军颇有斗志,训练有素,军中皆为勇士,有守土之能,现诏令选将营诸军即刻组建三军,任奋武军统制李显忠统军二十指挥,任扬武军统制绍宏渊统军二十指挥,任殿前司兵案秘书兼选将营副帅杨丛义赞领精武军六指挥,奋武军、扬武军以已撤销旧军充任,精武军以征调宣威军四指挥充任,剩余两指挥可酌情招募。限期三日,新军建成!三位可听明白了?”
章复说完,目光扫视杨、李、邵三人。
“是,末将明白!”杨丛义当先应是。
“是,大人。末将明白!”
这个突然的建军任命,显然让没什么心里准备的李显忠和绍宏渊有些搓手不及,他们可没想过要继续统军,宋金议和,十年无战事,几年前他们被请出军队,担任挂名闲职,哪里想到会让他们再来统军?何况还是在天下太平之时。
太平将军不如狗!
金人、西夏人打来,他们在战场上风光无限,宋金议和,他们马上就被赶出军队,只能与小儿嬉戏度日。
不过,如今朝廷有命,他们也违抗不得。
“这是已经被撤销编制的禁军名单,你们拿去看看。选将营四十一支禁军共有兵力四十一指挥,,其中两指挥所在的禁军并未撤销,奋武军、扬武军各统二十指挥,缺的一指挥可在剩余两指挥中招募,只要他们愿意加入新军,由枢密院协调调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