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细想之后,杨丛义觉得可行,于是立即召集各作管事,前来议事。
几刻钟之后,各作管事聚齐。
杨丛义先是简单分析了西作坊目前繁重的制造差事,而后直言他在四处巡视时发现的制造效率不高的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各作将自己的制造内容进一步分工,越细越好,让属下兵匠们每人都只负责一个最细小的分工,一项做完就交给下一个人,每个人只做自己最熟悉的,最终达到流水线的效果,就能大幅提高制造速度。
一众管事听的不是很明白,杨丛义拿起桌上的茶壶道:“就拿给客人倒茶举例,从倒茶到把茶送到客人面前,一共需要几步?我们来看看,一沏茶,二掀开茶杯,三提壶倒茶,四放下茶壶,五端起茶杯送茶,一共五步就能完成。只给三两人倒茶,一个人一杯杯倒,一杯杯送,也能很快完成。但如果是办喜事,有几百数千宾客需要倒茶,这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很多人,而倒茶的人一多,必然就更混乱。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倒茶分成四个工种,一沏茶,二摆放杯子,三倒茶,四送茶,每个工种专人负责,每个人只做一件事,既不会乱,给客人送茶的效率也会更高。制造军械细分工种,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了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朝廷的差事,大家明白了?”
众管事有人点头,有人紧锁眉头,还有人低声议论,几乎无人应答。
“有什么问题吗?”
“大人,如果每个工匠只做很细小的一个部分,如何保证最终制造出来的武器装备质量?我们每个人制造的东西都有标记,查出质量不合格就会罚工钱,要是一件武器很多人共同完成,最终出了问题算谁的?是算一个人的,还是算所有的人?”
“自然是哪个细分工种出了问题,就由哪个工种的人负责。”
“大人,任何一个细分工种都不可能是单独的一个人,纵使能查出细分工种,也不可能查出具体是哪一个人,这又怎么惩罚?”
“制造好的武器准备出问题,一旦查到问题出在某一个细分工种上,这一个细分工种的所有人一同受罚!”
杨丛义此话一出,众人哗然,这也太狠了吧!
“大人,要是这样,兵匠们肯定不愿意把工种分的太细,一件武器经手的人越多,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谁能保证同一个工种不会有人偷奸耍滑。”
“所以我们还需要挑一些制造技艺精湛的兵匠做质量检查人员,随时抽查正在制造中的武器装备,发现问题,立即处罚,尽量减少相互推诿,如果一旦发生同一个工种内的兵匠对检查出来的问题相互推诿,所有人都要处罚!我们制造的军械是将士们用来保家卫国,也是保护大宋将士自己性命的,所以必须保障质量,任谁出现质量问题,都要惩罚,只有对错误或瑕疵采取不容忍的态度,西作坊制造的出来的武器装备才能保护大宋将士的性命,才能守卫大宋!”
杨丛义语罢,扫视众人。
见众人不语,再问:“还有问题吗?”
各作管事依旧不语,杨丛义便道:“没问题的话就回去想想你们的工种如何细分,从明天开始我会亲自到各作协助你们对工种进行细分,直至完成,形成制造流水线。”
“是,大人。”
众人不是很情愿的应是,而后纷纷散去。
流水线作业,众人并未接触过,显然他们还是更相信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制造经验,更相信自己的制造技艺,并且分工协作并不仅仅是协作的问题,做的好了不是自己的功劳,别人的错误甚至还会连累自己。
第二天开始,杨丛义果然一作一作走动,先询问一作管事对细分工种是否有想法,而后指导他们进行修正,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分工。
但受人员多少、场地、工具和技术所限,分工并不能太细,最多只分成十道工序。
细分工种之初,几乎所有工匠都有些不适应,因为他们潜意识里,都想自己做出一件最好的武器,只做了一点点就交给别人,这让他们心里很不爽快,就像种子刚刚发芽,田里的庄稼就给了别人,看不到后续生长过程,也见不到最终的结果,每个人心里都空落落的。
开始几天杨丛义还能听到兵匠针对分工私下抱怨,然而半个月后,再也听不到有兵匠说分工不好,反而有不少兵匠对工种细分大加赞赏,因为他们的劳动变简单了,从复杂的多道工序,变成简简单单的一道或几道,还能节省很多精力。
不到一个月时间,杨丛义不但把西作坊三十余作的制造差事都进行了工种细分,还进行了第二次工序优化,并协助各作管事对各工序兵匠数量进一步调整,避免有些兵匠太忙,而有些兵匠太闲,以达到最优安排。
七月底,一个月的武器准备制造完成数量出来了,结果大大超过预期,西作坊全部一千五百名兵匠和三百名杂役兵顿时热情更加高涨,整个西作坊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因为从现在的制造速度来看,三个月肯定能完成军器所压给他们的制造任务。
甚至有人猜想,西作坊两个月就能完成任务,信心十足。
而就在这时,杨丛义给他们泼了凉水。
他开始一再强调质量,并且告诉各作管事,速度再快,若没有质量保证,再快的速度也是零,甚至还要葬送大宋将士年轻的生命。
第二个月,杨丛义还是每天巡视各作,这个月他不再优化工序,也不再调整各细分工种兵匠数量,而是主抓质量。
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跟各作质量检查员聊制造质量,一开始只是大致了解,后来便开始细究什么叫优,什么叫良,什么叫中,什么叫差,直到把每一作绝大部分工序的质量要求了解一遍,这项工作他又用了将近半个月时间。
而后便像质量检查员一样,随时会从正在制造中的武器装备里随机挑选一件,就某件装备某道工序与质量检查员细细研讨,一边研讨一边给质量检查员讲关于质量把关重要性的道理。
最终质量检查员不由自主的提高了质量检查标准,原先可以将质量品质定为中,现在直接定为差,没有了可与不可的模糊评定,要么好,要么差。
与此同时,杨丛义告诉各作管事,要他们告诉树下兵匠,制造武器装备,好是应该的,并且必须要好,但如果是差,那对不起,一定要马上重罚。军队打仗用的东西,容不得半点马虎,兵匠不用心,在他自己看来是小事,但对因劣质武器装备受害的将士便是一辈子的大事,甚至是一条命的大事,更有甚者,是一场战争输赢的大事!
第二个月结束,军器所下达给西作坊的军械制造任务只剩很少的一部分,估计再有几天就能完成,这个好消息,很快传到军器所。
军器所主事内侍自然不信,因为接受了几乎同样制造难度任务的东作坊,两个时间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军械,但西作坊传来的消息有鼻子有眼,他纵使再不敢相信,也只信了几分。
但到底是不是真的,他还要亲自去求证,于是他从临安城仁和县西作坊。
在西作坊,军器所主事看到了与东作坊很不一样的景象,亲眼看到他们的制造速度之后,不得不信。
当得知现在的制造模式是西作坊副使杨大人想出来的,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才在整个西作坊推广开,军器所主事感叹不已,直道朝廷有先见之明。
再听说杨丛义入西作坊两个月,几乎天天都在作坊四处走动,不是与各作管事探讨分工管理,便是与质量检查员一起抽查武器装备,内侍心里更是惊叹,像这样踏实做事的官,军器所十几、二十多年没见了。
作为西作坊上官,内侍对杨丛义大加赞赏一番,但也仅仅是口头夸赞,对非常时期的军器所来说,制造军械的速度越快越好,制造出来的军械越多越好,快和多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而慢和少,则绝对不应该,因为朝廷要备战。





大宋燕王 第504章 调离临安
八月二十七,朝廷交给西作坊的制造差事,他们用了两个月零五天全部完成,所有制造好的武器在作坊里堆放的整整齐齐,只差点数之后送进武备库。
军器所和西作坊的人在点数,而杨丛义则和一些兵匠在研究如何制造出能运送更多物资的马车,因为如此多的军械要安全运到武备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马车主要靠马来拉,再强壮的马也只能拉动几百斤的东西,因为车厢的一头挂在马背上,等于说马和车轮共同分担了车上的载重量,也就是说马不但要扛起几百斤的重量,还要拉动几百斤的重量,马要承受的压力太大了。
于是杨丛义就召集了一些兵匠,问他们能不能设计出一辆四轮马车来,如此一来,车上东西的重量便都在四个车轮上,而马只需要向前拉,不需要向上抗,这样的马车能拉的军械肯定要比普通马车多。
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四轮马车要能灵活转向。
在他没提要求时,兵匠们都觉得四轮马车很简单啊,给车厢装上四个轮子就行了,而等杨丛义提了要求,马上就有人明白其中的难为之处了。
双轮马车,马转向,有一定的角度,车厢就能跟着转向,但四轮车厢不同,转向远远没有双轮灵便,众人一时之间没有头绪。
但此事并不急,杨丛义没有催逼,反正制造军械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兵匠们有的是时间研究四轮转向马车的问题。
其实杨丛义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看到的马车都是双轮,从来没见过四轮,直到他开始想的时候才发现此时还没人解决前轮转向问题。
四轮车前轮为何会转向,是如何转向的,杨丛义并不是很了解,况且后世的技术即使他知道,也没法这儿使用,何况他还不知道。
此时此刻,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西作坊数千人里能有人用这个时代的思维,解决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四轮马车转向问题,一辆马车的载重量肯定能成倍增加。
然而,不等西作坊的兵匠们想出四轮马车转向办法来,杨丛义又一次接到朝廷任命。
这事还要从几天前说起。
八月二十四,一封从金国送来的信直达宰相秦桧手中,信中责问宋国大举练兵,大规模挑选将领,又组建多支规模万人的精锐新军,到底是何用意,是不是准备撕毁议和契约,挑起大金国和宋国之间的战争?信中最后说,宋国如果想要战争,大金国便如宋国所愿,再让百万大金国男儿饮马长江!
这封信第一时间由秦桧亲自送到皇宫,呈递给了宋皇赵构。
赵构接信,未等看完,便惊恐无状,几乎就要急的流下泪来,忙问秦桧可有解决办法。
然而秦桧没正面回复,他说此事事关宋金两国和平,最好让群臣议一议,他如今不好拿主意。
秦桧不说,赵构也毫无办法,只能依秦桧的意思,将金国来信在朝堂公布,询问大家的意思。
这一问,问题就来了。
有人说这是金国在警告大宋,不要建新军,振武备,否则两国就要再起战事,难免生灵涂炭,建议裁撤今年新组建的军队。
有人说金国认为大宋国不该在天下太平时练兵,明显有挑起战争之嫌,建议朝廷缩减各军军费,进一步裁撤军队,多向金国释放善意。
也有人说大宋应该将长江以北的军队尽量撤回长江以南,不要离金国那么近,不然容易刺激到金国,到时候金军南下,天下就再也不会有太平。
更有人建议裁撤一半北方屯驻军,撤销除戍守拱卫临安以外的所有禁军,向金国表明大宋绝对不会再挑起战争。
当然也有人说大宋练不练兵,建不建新军是大宋自己的事情,跟金国有什么关系,完全可以不必理会金国,如果金人想撕毁盟约,大宋男儿也绝不会退缩,他们要战,大宋奉陪。
朝堂上,群臣一人一言,各抒己见,但裁军息兵的主和派占据绝对上风,而为数不多的主战派,寥寥数人,被淹没于主和派群臣声浪之中。
第二日在垂拱殿内,赵构与秦桧、章复、秦禧、杨存中等人议定三件事。
第一件,进一步裁撤长江以北的屯组军两万。
第二件,新组建的禁军驻守江南,绝不越过长江。
第三件,永久取消选将营,绝不再进行大规模选将。
三件事关大宋军队发展的大事议定,赵构命秦桧给金国回信。
议定这三件事的第二天,宫中传出诏命,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章复被罢官。
第三天,朝臣大议裁军事宜,并迅速议定督察裁撤江淮屯驻军人选。
第四天,朝廷下令军器所停止赶制军械。
第五天,大宋朝廷回复金国的国书快马送出临安,飞赴北方。
随后殿前司和各军便开始了新一轮调任和任免。
九月初的这天,就在杨丛义与几个对四轮马车十分感兴趣的兵匠探讨他们的方案想法是否可行之时,他的调任文书忽然送到。
看着崭新的调任文书,杨丛义久久说不出话来。
既然朝廷有令,他不得不从,做完交接,当天就离开了任职不到三个月的军器所西作坊。
回到家里,杨丛义不知道怎么跟清尘说调任的事情,于是一直就没说。
直到第二天发现夫君没有按时上衙,又不是放假休息的日子,清尘问起原因,杨丛义才如实相告,他已经不是西作坊副使。
清尘追问,杨丛义拿出朝廷给他的调令。
“通判兴化军?”
清尘拿着朝廷给杨丛义的任命文书,看到最后,十分疑惑的问道。
“兴化在哪儿?这是要让夫君做什么?”
“兴化就在泉州边上,我们又要回泉州了。刚刚在临安住下,还没来得及陪你进临安城走走看看,就又要离开临安了,让你跟着我受苦了。”
杨丛义心里很不好受,一方面是不满意朝廷的任命,一方面是他觉得对不起清尘,大老远让她从泉州搬来临安,却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又要回去,这几番奔波下来,不知要吃多少苦。
“夫君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只要能在夫君身边,我一点都不觉得苦。”
对此,杨丛义只能抱歉的笑笑,他能说什么呢?以后只能更痛惜她,更心疼她,才能稍解一些心里的愧疚。
新的任命文书虽然已经下达,但上面并没有写明上任时限,如此看来,兴化军也不急着让他去赴任,时间很宽松。
对杨丛义来说,这个莫名其妙的调职任命,让他很是摸不着头脑,毕竟他去军器所西作坊任职也不过两个多月,他自问也没犯错,况且在西作坊做的也不错,不管怎么说朝廷都没理由这么快更改他的任职,把他调往外地。
直到他去户部领取月俸时遇到殿前司衙门的旧人,才知道最近朝廷上发生了一些大事,四月升任枢密院主官的章复被罢免,朝廷下令长江以北的屯驻军还要继续裁减,另外殿前司驻守各地的禁军不许随意调动,如朝廷特别诏令,暂且驻守原地,还有永久取消选将营,不再进行大规模选将。
而这一切变故的缘由,皆是因为金国不久前送来的一封信。
不怎么关心朝局的杨丛义至此才知道朝廷上发生了何事,才想明白他的任职为何会出现变故。
究其愿意,不外乎是他曾经主持选将营,并组织了几个月前才结束的选将。既然朝廷承诺不再选将,并永久取消选将营,那就说明之前不该选将,而主持选将营的杨丛义自然就会失势。
朝廷究竟受到金国多大的威胁和压力,他不得而知,但他能想到,他的任职变动必定与朝廷那帮主和派文臣有关,也仅限于知道而已,他没有抗争的余地,也不可能跟谁抗争,不被撤职就已经要谢恩。
杨丛义在临安又逗留了半个月,带清尘主仆二人好好逛了几天大宋临安城,顺便给她们买了些合意的东西。
此次离开临安,虽然不知道何时才会再回来,但杨丛义隐隐约约猜到他一定会再回来,毕竟他现在也是武进士出身,身有功名,在军中也有不少战功,等风头一过,风向一变,自然就会再回临安,只是不知道到那一天还有多远。
他去兴化军任职通判,不可能不带清尘同去,两人一走,临安的家也就散了,才置办一年多的房屋该怎么处理,还是个问题。
最终杨丛义还是委托曾经帮他买下房产的方掌柜,让他代为看管房产,可以让人住,也可以租住出去,至于那两亩地,直接租给别人耕种便是。
等安排好离开后房产问题,又给了些钱,将两名下人遣散。
原本还想跟陆游告别,跟他交代一些事情,却因之前没有问清他在临安具体落脚何处,难以与他再见上一面,于是不得不作罢。
而另外一个跟他关系还不错的沈缙,回到临安之后,也再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
临安已无牵挂。
几天后,杨丛义与清尘主仆三人驾车离开临安,慢悠悠去福建兴化军上任。




大宋燕王 第505章 扣押车队
秋去春来,时光轮转,时间不知不觉来到绍兴二十四年。
荒草掩映间,一队装满货物的车队正马不停蹄地的赶路,拉扯的马累的“噗噗”打着响鼻,随车护送的伙计也个个额头冒汗,脚步沉重。
“兄弟们,再加把劲,马上就到了。等交了货,我带兄弟们进城喝酒吃肉!”
领头之人年纪不是很大,三四十左右,皮肤粗糙黝黑,显然常年奔波在外,风吹日晒,不是一两年,也不止三五年。
“三爷,一会儿完事儿,你真请兄弟们进城吃肉喝酒?”
伙计们马上打起精神来,目光朝三爷所在之处望去。
“那还有假?我啥时候跟兄弟们说过空话,交了货就进城。辛苦十几天,就差最后一段路,最好今儿太阳落山前就到海边把货交了,早交货早了事。”
三爷说完,抬头望望前边,不远了,再有一两个时辰就能赶到约定的交货地点,这次出来还算顺利,各方山头都给面子,有惊无险。
“三爷,前边有官军巡检!”
正在幻想交货之后怎么进城好好吃喝一顿的三爷,忽然被前边伙计的高声禀报所惊。
“多少人?”
“估计有几十上百!挺多的,把整条路都拦住了。”
“三爷,官军是不是来查我们的?”
一听说前边有上百官军,伙计们惊慌之下急忙将缰绳勒住,迅速让马车停在原地,转头望着三爷。
“别慌,这条路我们走了也不是一次两次,官军啥时候拦过我们。我上前边看看,你们先留在这儿别动。”
三爷说罢,带了两个随从伙计快步朝前边走去。
远远地就看到十几丈外一队官军将两丈来宽的路挡的严严实实,根本没有通行的可能,看这种架势,三爷心里不由得一惊,这队官军恐怕就是冲他们来的。
“各位军爷,小人急着赶路,不知能不能放行?”
三爷走近拦路官军两丈之内,悄悄扫视众人,没发现里面有相熟的面孔,只能硬着头皮上前相询。
“可以啊,路嘛,本来就是人走的,我们也不能随便就拦路,想走就赶紧走。”
一个站在官军中间的都头高声回应,面带笑容。
三爷一见那都头这般模样,心里更加没底,对方让他走,他却不能就这么从两尺宽的路边走过去,他过去了,后面装满货物的马车怎么办?
“小人跟叶都头是朋友,不知这位军爷怎么称呼?”
三爷眼见对方虽然还没有任何动作,心里却能猜到他们接下来会怎么做,于是马上抬出一人,看对方能否给个面子,不要找他们的麻烦。
谁知那都头却道:“叶都头?他前不久挨了板子,如今还在家里躺着。怎么,你跟他很熟,关系很好?”
三爷脸色顿时大变,忙道:“没有没有,小人只跟他见过一面,一点都不熟!”
“熟不熟的,不是你说了算。”
那都头脸上的笑容一敛,马上挥手下令:“把他们都给老子拿下,统统带回去!”
“是!”
军士得令,撒腿就朝远处仍然停在原地的车队奔去。
“军爷,小人这可是正常贸易,你不能扣我们货!”
官军在前,三爷纵使有一身功夫,也不敢在这儿跟官军对抗,不然就是自找麻烦,但他又不能让对方把他们的货拉走,不然他可没法按时交货,耽搁了交货时间,会惹出更多麻烦。
“是不是正常贸易不是你说了算。你们跟叶都头有什么私下交易,我可是一清二楚,还是跟我们回去走一趟为好。”
那都头身边已无他人,脸上再次露出不太好琢磨的笑意。
三爷听对方这么一说,便知道此事难了,见对方身边无人,便快步朝他身前走近。
“军爷,你开个价,我们交个朋友。”
那都头听对方果然低声询价,马上伸出一根手指,笑而不语。
三爷眼睛一跳,对方要的也太多了,但为了今天能及时交货,也管不了那么多,于是咬牙道:“好,一百贯就一百贯,我今天跟军爷交个朋友。不知军爷怎么称呼,改天请军爷吃酒。”
说完便伸手入怀,正要掏出钱来,却被对方一句话惊的停下手来。
“一百贯打发叫花子?一千贯,少一文今天就别想走。”
那都头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一脸肃然。
“军爷,你太过狮子大开口了吧,给军爷一百贯是因为我们初次见面,第一次打交道,军爷给小人点面子,小人就请军爷和兄弟们喝顿酒。一千贯,小人拿不出来,也做不了主。”
1...208209210211212...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