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大宋燕王 第50章 哪里有马车
第二天一早,天不亮,杨丛义便早早起来,练了一个多时辰的枪法。
他学的枪法虽然只有一套,但源自军中,杀伐之气颇重,与人争斗,还是非常好用的。
在山里时,有弓箭就够了,对于大叔教的枪法并不怎么在意,但他出山以后,弓箭便没了用处,之前不怎么练习的枪,反而成了防身之物,来到太湖县以后,越发觉得防身的重要性。这是在古代啊,治安可没那么好,饿急了,别说拦路抢劫,打家劫舍也是时常发生,只不过太湖县监管的严厉,很少见到罢了,可天下的州县成百上千,像太湖县这样的又有几个。
特别是上次在莲花村被天柱山的匪徒砍伤之后,杨丛义练功也越发勤奋,只要有条件,枪法是必练的,道家功法更是每天都要练习。在县衙做捕快虽然有危险,但平常也就是缉捕捉拿一些鸡鸣狗盗之辈,纵使对方反抗,捕快也可以用人数优势,一拥而上,直接碾压拿下。至于杨丛义接连遇到天柱山的悍匪,这只能说是他背运了。
但在杨丛义看来,只有提高防身能力才是最可靠的,靠别人怎么也不如靠自己。
等他申时来到衙门,陈如是已经离去。
陈知县要去怀宁上任,诸班衙役早已得到这个消息。只见众人交头接耳,县老爷终于要走了,这些年他们辛辛苦苦,可最后什么钱都没捞到,有的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如今调走了,他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捞些钱财了。
见杨丛义过来,有衙役掩饰不住的兴奋,喊道:“杨哥早啊,这是要出去?”
杨丛义回道:“我昨天刚回来,出去干什么。”见众衙役神情都有些反常,好像特别开心,这可很少见,便禁不住好奇心作祟,笑问道:“遇到什么好事儿了,个个都这么高兴?”
衙役笑道:“没有没有,就是今儿天气不错,精神好。”
杨丛义可不这么认为,笑道:“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可没见你们这么高兴啊,有什么好事儿,也说给我听听。”
衙役没有直接回话,反而问道:“杨哥,你是打算跟陈大人一起走,还是留在我们这儿?”
杨丛义见他问的奇怪,想了想还是实话实说,笑道:“我留这儿干嘛,想去怀宁看看,那边热闹啊。”
衙役笑道:“杨哥说的是,怀宁可比太湖县好多了。陈大人什么时候走啊?杨哥你知道吗?”衙役说着便开始打听陈如是的动向来。
陈大人一早悄悄离开,连诸班衙役都不知道,显然是不想让他们知道。杨丛义念头一转,便道:“太湖县事情这么多,继任的知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怎么着也要三五日之后吧。”
衙役一听还要三五日,便有些失望的说道:“要这么长时间,我们还以为陈老爷升官了,马上就走呢。”
杨丛义发现了衙役神情的变化,觉得奇怪,便问道:“你们好像盼着陈大人赶紧离开这儿啊。”
衙役连忙说道:“没有没有,我们倒想把陈老爷留下来,可我们哪留得住啊。”
见衙役不想说,杨丛义也懒得探究,反正他用不了几天也会离开这儿,了解他们的心思干嘛。
见衙役们都来了,杨丛义便按昨晚陈大人交代的话,对众衙役道:“大家也都知道,陈知县昨天接到任命,调任怀宁,知安庆军,过几天就要赴任。但太湖县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陈大人吩咐,你们这些天就不要出去了,都待在衙门,有事听调。”
诸班衙役听后,心中虽有非议,但也不敢说出来,陈如是虽然马上就要调走,可他始终是官老爷,他们地位低贱,哪敢乱说话。只得口中称是。
杨丛义随后去支取了三名牺牲捕快的抚恤钱粮,一个个分别送去。
自是代表官府,对捕快家属少不得一番安抚。愿意做捕快的也都不是富裕人家,衙门的那些抚恤钱粮也管不了一年半载,对于无家无室的倒还好说,有儿有女的可就难了,没了支柱,以后少不得受苦受难,但杨丛义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多劝慰几句,毕竟人死不能复生。
三家安抚完毕,回到衙门,已经是下午了。县衙里诸班衙役,果然都还在衙门呆着,晒太阳,捉虱子,等着县老爷的吩咐。
杨丛义见他们安安稳稳的,没什么事情,也就没去招惹他们,径直回房去了。
所有的事情,想必陈大人都心里有数,有所安排,用不着他一个小吏去操心。
下午在房里呆着练字,陈夫人派人来找过她一次,说让他安排好车马,过几日好用。
出远门女眷同行,没有车马可不行,三百多里路,男人可以走路,但常年在深闺的女人就难了,她们那双脚走不了多远。
衙门里倒是有轿有车,但他们是离任官员亲眷,离开的时候用官府的马车,也不合规矩,毕竟朝廷有规定,官员离任,除了自己的私人物品,衙门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带走。借也不行,天南地北调任频繁,谁知道调任的地方离这儿多远,要是几千里,怎么归还?难道要衙门自己派人去取?所以,朝廷才规定离任官员,不能以任何理由带走衙门里的一草一木。
不过,要是怀宁衙门派马车来接,那倒是可以,毕竟两个地方不远。但陈如是一早才离开,怀宁又有许多事,他哪里顾得过来。
所以这马车之事,还得杨丛义自己来解决,或买或借,都由他安排,但最后出钱的肯定还是陈夫人。杨丛义不用车不骑马,租借一辆马车,或买一辆马车,是什么价钱,他还真不知道,少不得要上街去打听一番。
他正要出门,却见郭青又来了。
只听郭青笑道:“杨大哥,要去哪儿?”
郭青常在街市,想来马车之事他应该清楚,杨丛义便如实相告道:“陈大人过几天要去怀宁赴任,要找辆马车用用。你久在城里,知道哪里有马车可以租借,一天要多少钱?或者有没有马车卖?”
郭青问道:“陈大人要去怀宁?什么时候的事儿?”
杨丛义道:“昨天接到的任命。我问你马车的事儿,你知道不知道?”
郭青笑道:“马车是小事,要用多久,我来给你办。”
听到这话,杨丛义有些不太相信,认真的问道:“从这去怀宁两三天吧。你是能联系买车,还是租车?”
郭青拍拍胸脯道:“杨大哥,我说我来办,保证给你办好,到你用的时候,肯定有车。”
杨丛义则道:“那多少钱呢?”
郭青道:“到时候再说吧,用完再说。”
杨丛义道:“那行,我用的时候提前一天告诉你。”
大宋燕王 第51章 挑花眼
马车的事情说完,忽然想到郭青今天来应该是来拿钱的,所以不等他开口,便道:“你来的正好,我把钱先给你,你好好筹划筹划。”说着去床头,翻出两锭金子,交到郭青手里。
郭青拿着金子道:“这次我肯定会小心,杨大哥就等我的好消息吧,赚了钱多分你点。”
赚钱哪有说的那么容易,不亏本就不错了。如此想着,杨丛义便道:“先别说赚钱,保本再说。”
杨丛义多次提到保本,看来是被那五十两金子亏怕了,因此郭青收敛了心神,认真的回道:“杨大哥,那我听你的,先跑几趟不赔本的买卖,路子熟了再说。”
杨丛义笑道:“这就对了,一开始就想赚大钱的,最后多半是血本无归,做生意还是要稳扎稳打。”
郭青点头道:“杨大哥说的有道理,上次我就是太想赚大钱了。”
杨丛义见郭青拿了钱,好像还有事儿的样子,便问道:“还有事?”
郭青点点头,有几分不好意思的说道:“去我家坐坐吧,到家再说。”
杨丛义有些意外,到底什么事啊,看起来还有几分神秘的样子。但既然不说,也就不好再问。认识郭青也有大半年了,还真没去过他家,去看看也好。于是便道:“行啊,走吧。”
说走就走,杨丛义锁了房门,二人直接出了县衙。
城南。
高墙大院,红木青瓦,大户人家。
这是杨丛义还没走进郭青家里时的第一感觉。
进了大门之后,发现左右另有别院,视线受阻,竟不知郭青家的院落到底有多大。
终是忍不住好奇之心,问道:“看不出来啊,你居然是大户出身,有这一片家业还去开什么饭馆,跑什么商?”
郭青低声回道:“早破败了,就剩了这些房子。再说了,就是家业再大,也轮不到我继承。”
杨丛义哦了一声,心中已然明了,他应该不是长子,继承不了这么大的家业。
“二少爷,今儿回这么早。”
拐角迎面遇到一个五十来岁的长者,长者面带笑意。
郭青道:“嗯,有点事,就早回了。”
“这位少爷是?”长者上下打量了一下杨丛义。
“老管家,这是我朋友。你就别费心了,我自己会安排好。”
长者笑道:“好,二少爷,我先忙去了。”说完便离去。
二少爷,难怪了。杨丛义转头看了郭青一眼,心有所悟。
转了几个弯,来到一个较大的院子,院中正有两个小姑娘,一个坐着,一个站着。
见杨郭二人进院,那坐着的小姑娘立即起身向他们跑过来。
到了二人面前,停下脚步便埋怨道:“哥,你怎么才回来,我都等你大半天了。”
郭青稍稍弯下腰,满脸笑容的看着小姑娘:“又怎么了?”
“风筝挂到树上了。”说着回身一指不远处的一株大树,风筝架在刚发新叶的树枝间,分外显眼。
郭青抬头看了看,皱起了眉头道:“怎么又上去了?前天才给你捡过一次。太高了,捡不到,明天再给你买一个。”
“不,我就要这个。”小姑娘有些倔强。
郭青看了又看,打量又打量,还是摇摇头:“这个不要了,明天给你买更好的,两个。”
“不,我就要这个!”小姑娘的声音更大了,眼神也更加坚定了,不容置疑。
郭青看了一眼杨丛义,无奈的摇头。
杨丛义道:“我来试试看。”说着便把衣襟塞入腰带。
“你丑,我不要你捡!”小姑娘一听陌生人要给她捡风筝,立马目瞪杨丛义,严词拒绝。
杨丛义听了小姑娘的话语,神情一呆,随即不由得哈哈大笑。
“怎么说话呢,没大没小,越来越没规矩了!”郭青十分尴尬,训完妹妹,很歉意的看着杨丛义。
杨丛义见小姑娘把头转向一边,似乎对兄长的训斥毫不在意,便轻笑道:“童言无忌,不必在意。”
说完快步向大树跑去,到了树下,双脚一蹬,纵身一跃,便抓住了离地丈余的枝干,一个翻身,稳稳的立在伸出的粗枝上。
爬树对杨丛义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一旦上了树,拿一个风筝,轻而易举。
小姑娘拿到风筝后,脸上立时笑开了花,眼神也温和了,只听她对杨丛义宣布:“你不丑了。”说完,拿着风筝便走。
与另一个姑娘汇合后,又大声道:“哥,明天记得给我买风筝,两个。”
郭青假装生气道:“不是给你捡到风筝了,还买!”
小姑娘举着风筝道:“又不是你捡的。给我买!”
郭青只得答道:“好,给你买。”
见两个姑娘走远,郭青有些歉意,“小妹已经快十岁了,还是这样子,让杨哥见笑了。”
杨丛义道:“我倒觉得你妹妹是真性情,况且你们兄妹关系这么好,哪里有让人见笑的地方。”
郭青又道:“刚才远处那个姑娘看到了吗,是我一个远房亲戚,我表姨的孩子,北方逃乱来的,这是家里给我选的成亲对象之一,还有米行的小姐,绸缎庄的小姐,酒楼的小姐,赵员外家的小姐,说是选定了,就找媒人去提亲。我真是烦透了。”真是烦,见都没见过,怎么选?
杨丛义忽然醒悟道:“找我来你家里,就是说这事儿?”
郭青不好意思的笑道:“还真就是这事儿。”
杨丛义佯装生气道:“在我一个单身汉面前,你说你选姑娘选到烦?”
郭青道:“不好意思,杨大哥,我是被逼的烦了,没地方诉苦啊。”
杨丛义笑笑道:“逼你成亲?那就成亲啊,你年龄不小了,可以成亲。”
郭青苦着脸道:“成亲倒没问题,可我刚刚说的哪些姑娘,一个都没见过,如果是丑八怪,那我不是亏了。”
杨丛义道:“你这说的就不对了,刚刚那个姑娘你不就见过吗?能跟你妹妹一起,怎么也不会丑吧。”
郭青只得说道:“她啊,我看也就一般般。”
杨丛义心有所悟,直言道:“你是不是觉得她逃难来的,跟你这家大业大的少爷不相配?”
郭青尴尬的掩饰道:“哪有,确实是不好看。”
杨丛义正色道:“我觉得你对成亲的想法有问题,选成亲对象,外貌家世确实可以看,但更重要的不应该是品性吗?你现在想做生意赚钱,又想娶娇生惯养的小姐,能行吗?还是好好看看,娶个品性好的姑娘才是正理。”
两人站在院子里就论起男女嫁娶的事儿来,郭青怕被其他人听到,赶紧道:“杨大哥,我们回房再说。”
回到房间关起门来,两人又是一番议论,但直到傍晚,也没议出个结果来。
不过郭青不在意,他就是想找人诉诉苦,成亲的事情能拖就拖,他现在的心思不在这儿,一心只想怎么赚大钱呢。
大宋燕王 第52章 自寻死路
经过几日准备,陈夫人便在约好的时日,吩咐出发,前去怀宁。
当天一早县衙后门就来了两辆马车,杨丛义早早的等在那里,马车一到,便把陈夫人的行李搬上马车放好。行李中好几个箱子,都上了锁,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杨丛义也无意探究。
申时出发,快到午时,才行了不过五十里,还没出太湖县。
从太湖县一路去怀宁,虽有官道,但由于多山,路途并不平坦,路面也是坑坑洼洼,马车颠簸一些在所难免。但陈夫人受不了颠簸,马车稍快一些,便头晕不舒服,吩咐要慢一些。所以马车走了两个时辰,也比两条腿走路快不了多少。
一开始杨丛义坐在后面的马车上,马车上放了行李,空间有些狭小,放下帘子,就觉得有些憋闷,马车也有些颠簸,没到半个时辰,他就受不了,下车步行了。
四月初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太阳有些毒辣,一路走下来,杨丛义微微冒汗,有些口渴。
他记得城外五十里左右,有茶铺摊点,前些天回来的时候还跟大家一起喝过茶。
不多时,马车一转弯,杨丛义一眼就看到了那家茶铺。于是快行几步赶上前边的马车,向马车里的陈夫人问道:“陈夫人,前边有个茶铺,要不要下车歇息一下?”
只听车内传来一个简短的声音:“好。”
听到回答,杨丛义对马车夫道:“师傅,我们在茶铺歇歇脚。”
车夫听到杨丛义对他的称呼,有些惊奇的转头看过来,不过还是回道:“好咧。二少爷吩咐了,把你们安全送到,不急着赶路。坐车累了,想休息,随时吩咐。”
杨丛义笑道:“那就有劳了。”
马车在茶铺停稳,两个丫鬟撩开帘子,先跳下马车,接着把垫脚的凳子放好,这才扶着陈夫人和小姐下车。
男女有别,杨丛义也不太好近前帮忙,只见陈夫人有些疲惫,而小姐反倒精神不错。
远远的见有客人来,店家早就迎出来了,热情的问道:“几位吃点什么,喝点什么?”
杨丛义道:“先上两壶茶。”
陈夫人、小姐与两个丫鬟围着一个桌子坐下,杨丛义与两车夫则在另一桌坐好。
刚坐下,店家便把茶壶、茶碗送来,先给陈夫人那桌摆好,这才来到杨丛义身前,一边摆放茶壶茶碗,一边问道:“几位还要点什么?”
杨丛义问道:“你这儿还有什么?”
店家道:“家常小菜,简单的饭食也能提供。”
快到中午了,过了这个歇脚的地方,再往前就是五六十里外的那个驿站,以目前的速度,到驿站也该到傍晚了。于是便问陈夫人:“陈夫人,你们要不要吃点什么?”
陈夫人道:“不用,你们自己叫些吃的吧。”
见陈夫人这么说,杨丛义也就不再多问,一路颠簸,估计她们也没什么胃口。便对店家道:“上几个小菜吧,有米饭馒头的话,多来点。”
不多时,饭菜陆续端上桌子,杨丛义等人经常在外奔波,行了半日,胃口更好。只听杨丛义道:“两位师傅幸苦,多吃点。路途还远,少不得麻烦你们。”
马车夫回道:“杨爷这是哪里的话,你是我们二少爷的朋友,还跟我们客气啥。”
杨丛义笑道:“那不说了,两位师傅赶紧吃饭吧。”
吃完饭,休息片刻,陈夫人等女眷精神也稍稍回复了一些,杨丛义便付了钱,继续启程上路。
茶水加几个简单的饭菜,花去了杨丛义五十文钱,不由的感叹这物价也太贵了,平常吃住都在衙门,还不觉得怎么样,一出来就觉得钱太不值钱了。一个月三百文,够出来吃几顿饭啊。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从靖康之乱后,打仗打了十五六年,各种物资都缺,一到战乱,自然是物价飞涨。要不是前几年宋金议和,这三百文钱价值更低。没议和前,田地荒芜,一石好米售价六七贯,相当于一斤米就要六七十文钱,近几年不打仗了,荒田陆续重新耕种,米价才渐渐回落到两三贯一石,但仍然比历史上六七百文钱一石,贵了很多。
在古代,吃饭问题绝对是第一位的,没吃的就活不下去,对老百姓来说,谁让他们没饭吃,他们就要反谁,但凡有饭吃,能活命,基本都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历史上有太多的农民运动了,一旦发动了农民运动,种田的农民少了,粮食就少了,农民没粮吃就要去抢地主大户富户,一场运动下来,社会基础也就毁了,皇帝自然就坐不住皇位了。
物价飞涨,一旦遏制不住,百姓买不起粮,没饭吃,改朝换代,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高中历史课,学过这些,每一个朝代终结,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教训,早有定论。对宋金议和,杨丛义其实心里还是比较认同的,如果不果断议和,再打个十几年,长江以北就没有农业可言了,要是四五千万人全去了江南,以现在的农业水平,还真不敢想象宋朝能撑几年,天下一乱,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
“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杨丛义正在坐在马车里,想着物价的问题,盘算着怎么省钱,忽然听到前边有人如此高喊。这熟悉的台词入耳,心里不由好笑道,当这是拍电影呢?
虽是忍不住笑,但他也不敢怠慢,赶紧跳下马车,持枪冲上前去。
前边拿辆马车已经被逼停。
抬眼,只见前面一字排开四人,各自手里都有拿有器械,或刀或棒,又都有麻布蒙面,挡住马车去路。
杨丛义见他们四人手里的武器都不齐全,想来也不能是惯匪,对付他们应该不难,所以并不着急。只是马车里很安静,不知道陈夫人她们是否受到惊吓?
“陈夫人,你们没事吧?”
只听陈夫人问道:“杨捕头,外面怎么了?”
杨丛义听的一脸茫然,陈夫人难道不知道发生了拦路抢劫吗?只得回道:“没事,前边被石头挡路了,一会儿就能走。”被抢劫这事儿还是不要说吧,免得把女眷们惊吓到,出了问题就麻烦了。
杨丛义上前几步,在四个劫匪五步之外停下,笑道:“你们是太湖县的吧,不知道太湖县监牢现在很空吗?”
“你是衙门的人?”听到车里的人叫捕头,劫匪似乎不信,其中一个便试探着问道。
杨丛义笑道:“对,太湖县衙门,捕头。你们要是放下手里的家伙,我可以放你们一马。要是不放,那我就不好意思了,拦路抢劫,可是要杀头的。”
“怎么办?”
“我们四个人,还怕他一个?”
“县老爷都不在衙门了,还怕什么。”
“对,手脚干净点。”
杨丛义看着他们商量,他们能主动走,不动手当然最好,实在要动手,他也不担心,他心里已经想好要怎么对付他们。
片刻之间劫匪就达成了共识。他们本来就是来抢劫的,别人张口一说是捕头,他们就走,你以后还抢什么?简单一商量,还是决定要抢。
既然他们决定要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只听杨丛义突然冲对面高喊一声:“陈大人,你怎么回来了?”
四个劫匪一听陈知县在身后,心里顿时一慌,忍不住转过头去看。
就在他们转头的一瞬间,杨丛义迅速向前一个跨步,手里的长枪顺势刺出,直接一枪刺穿手里拿刀的劫匪。等劫匪发觉上当,回过头来,长枪已如毒蛇吐信一般,迅速从劫匪身体里拔出。长枪枪尖一离劫匪身体,杨丛义左手动作一变,便向左上撩去,枪尖带着鲜红的血珠,直飞左边劫匪的脖子,与此同时,猛然跨步上前,右手猛推枪尾,砸向右边劫匪的面门。
只听一声惨叫,电光火石之间,三名劫匪倒地,其中两人鲜血直流,肯定是活不成了,另一人面门被狠砸一枪,晕头转向,摔倒在地,鼻骨断裂,鲜血长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