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听到这,卢胖子心中倒吸一口冷气:“这些贼子,胆子比水缸还大啊!怪不得小皇帝火急火燎地让我前来,原来这些贼子真的已成气候了……”
时乘兴意犹未尽地说道:“……不过这些贼子这些时日以来,为了抢夺各自地盘,火并了好几十次,也不知道现在谁胜谁败了。先前势力最为庞大的飞鱼帮,也不知现在控制了多少地盘……”(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二百四十八章:离去
时乘兴恭维地说道:“厢正谦虚了,厢正那一箭,堪比十万兵马,直接压得契丹人三年不得南犯,大顺百姓也是很感激的。”
卢胖子明知道他这是刻意拍马屁,但这个马屁拍得舒服啊,简直拍到了卢胖子的心坎之上,哪怕这样的马屁技术太过于粗糙,卢胖子还是很欣喜地接受了。
高兴之余,也懂得“矜持”的卢胖子,很好地维持了他一贯“谦逊”的风度,说道:“不足一提,不足一提……”
心中有了计策的卢尘洹,此刻显得格外高兴,对于那些令人头疼的水贼,都有diǎn忘却了。这不,还问起了时乘兴的武功修为,兵法韬略等。
奈何时乘兴乃是一个大老粗,哪里得过名师传授武学?所有一招一式,都是靠着“快、准、狠”三字诀,才勉强升到这个位置,赢得军中士卒的认可。
这人呐,年轻的时候可以无畏无惧,敢打敢拼;但一到了成家立业之后,便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完全没有了年轻时的果敢。时乘兴就是这样的例子,以至于卢尘洹问了几句之后,便没有兴趣再问下去了。
是情不错的卢胖子站起身来,走到时乘兴旁边,个头比时乘兴高半个头,身形也不是一个等级的卢胖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啊,还是得学diǎn东西好。水战本将不熟,不敢评论,但你的……那个陛下怎么说来着,对,就是战术素养太低了。还需要多读diǎn兵书啊!”
时乘兴苦笑道:“厢正。你这可是强人所难啊!那些方块字认得末将。末将可认不得他,连字都不识,兵书如何看得?”
卢胖子“语重心长”地说道:“本将先前也是这般,但还是硬挺了过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这么不上进,一辈子最多就是这样了……好了,本将言尽于此,你听得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算了。”
说罢,卢胖子也感觉没有什么好逗留的了,情况了解了一遍,心中已经有了底,也不用呆在这个小水寨了。丢下这句话后,卢胖子没有停住脚步,挑开中军帐≤■ding≤■diǎn≤■小≤■说,.2※3.o↖s_();
的帐门,便弯身出了营帐。
时乘兴先是愣了一下,他不懂这个胖子吹嘘自己的过往是为了什么,但感觉这个胖子待人也还算不错。起码有diǎn真心的感觉。他心中的想法却是:“老子又不想升官,有一个指挥使当当就很知足了……”
没办法。有些人太过容易满足,而有些人为了心中的目标,会一直不停地追逐。这两种人,也不能说谁对谁错,谁都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方式。但一个不努力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一个付出过千百倍努力的人的,毕竟人家付出过,哪怕没有成功也好,他也去做了。不努力的人,永远都体会不了,那种为了目标不断前进的感觉,不懂一步步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感同身受这个词,其实只适合同道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卢胖子就是这种感觉。
可没办法,中原人历来都是这样,大部分人缺乏进取之心,但求稳定。哪怕经商赚了钱,也要在老家之中购置一亩三分地,心中才有底。更不用说那些衣锦还乡的官员了,他们瞧不起商人,又想手中的钱不贬值,只能换成良田,起码能给子孙后代一diǎn基业。
若不是生活所迫,又有哪个人肯冒着天大的风险去经商?要知道,这个时代,经商的成本是很高的,风险也很大,一着不慎,全副身家都会搭上去。出于稳定的想法,莫说士大夫,就连皇帝也是要抑制商人的。唯有陆承启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才明白土地里的产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会远远地被商业所抛到脑后。大顺的经济繁荣,并不在北宋之下,甚至能逼近南宋最繁华的时期。若是此时有人能顺水推舟,让商业冲破桎梏,完成到资本主义萌芽的转变,呵护这个种子,或许中原的历史,就会是完全另一个模样了。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缺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思想。被儒家禁锢了上千年的中原人,哪里能这么快接受如此“离经叛道”的思想?
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经过董仲舒及几十代人的改造,儒家思想已经与孔子的思想相去有些远了。原先的儒家思想是海纳百川,只要是有益的都吸收;现在变成帝王愚民统治的工具之后,就变了味,只有一再禁锢,一再愚民。这样的后果,往往在饥荒年间,愚昧的愚夫愚妇便会被有些人挑拨,丧失了基本判断力,加入到流寇之中,成为为祸一方的“起义军”,不仅加速消耗了国力,弄得人心惶惶,甚至改朝换代也不是不可能的。
只是如此周而复始,到了人心思定的时候,还不是继续建立起另一个皇朝,又开始几百年的统治。这样的历史怪圈,在历史的惯性下,若没有百姓思想觉醒,又怎么扭转得了?
中原国情复杂,自古以来便认可帝王制度,想搞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恐怕是很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自上而下,用几代人的时间,完成了思想革命之后,才有可能跳出这个历史怪圈。
当然了,这些个问题不是卢胖子和时乘兴这两人能想得到的,就算是陆承启,也只能慢慢地利用个人的影响力,慢慢地改造着这个皇朝。他始终坚信,出发diǎn的不同,他的新法一定不会人亡政息。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哪一项不是以他们的垮台或死亡而宣告终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根本的出发diǎn是为了维护巩固现有皇权或内阁的权力,与历史大势不符合,才惨遭淘汰。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既然“先辈”们的路子,证明是错的了,那么避开雷区,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势在必行。拥有着超越千年见识的陆承启,这方面才是他最大的优势所在!
心中诽谤了卢胖子几句的时乘兴,随后追了出去,说道:“厢正可是要回去了?”
卢胖子头也不回地说道:“本将此刻要给陛下上奏疏,没时间再逗留了,就此告辞!”话音刚落,卢胖子已经跨上了亲兵牵来的坐骑,一夹大黑马的马腹,当先便冲出了水寨。其余的亲兵也纷纷勒转马头,跟了上去。
看着绝尘而去的二十余骑,时乘兴冷笑一声,心道:“就算能调集战船,也得等到几个月之后。到那时,冰天雪地的,看你们还敢不敢驾船入水泊与水贼大战一场?”(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二百五十章:产量不够
见到陆承启这么高兴,老实人李诫却丝毫“不解风情”,来了一句:“可是这白叠子……嗯,是棉花,所产并不多……”
陆承启闻言一愣,原本高兴的表情僵在那里,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也是他高兴得太早了,这棉花的经济价值尚未被古人发现,又怎么会去种植呢?再说了,也只有南边的百姓,才渐渐意识到,这棉花是比起用植物纤维制成的麻质衣服更能保暖。
即便如此,棉花的传播途径还是非常缓慢的。据李诫所说,已然陆续在黄河长江流域中发现有种植棉花的,但也只是播种在地力不足的贫瘠土地上,打得棉花十分稀少,一亩地里面,能不能制成十余件衣裳都难说。
而这时候是没有纺棉的纺车的,制成衣裳,也不过是把麻质衣裳缝制两层,里面填充棉絮,显得鼓鼓囊囊的,十分臃肿。可御寒效果,显而易见,私底下李诫也曾怀疑,陆承启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难道真的有生而知之者?
这个念头只存在了不到半刻钟,便给李诫抛诸脑后了。他是一个极其重视纲常的臣子,暗地里议论帝王,那是十分不敬的。
在综合了各地工部衙门的报告,李诫发现,棉花的种植范围已经遍布秦岭以南,除了盛产丝绸的苏杭之外,南边的百姓都意识到了棉花的好处。有余地者,皆种植一两亩地,以备严寒冬日。
陆承启明白了棉花生产的尴尬,皱着眉说道:“李卿可有解决办法?”
李诫从袖子里面。掏出一个刚刚采摘下来不久的棉花。看着这个细小的棉球。陆承启更是眉头大皱。记忆里的棉花。应该比这个大得多啊!怪不得李诫说产量小了,这么一diǎndiǎn的棉花,就算种上十几亩地,也不一定有多少收成啊!
陆承启小心翼翼地问道:“这是可收成的棉花?”
李诫说道:“回陛下,没错,这是从京兆府农户家中求购而来的棉花,据传是从天竺传来的。此物生长极为迅速,即便是三月中旬播种。七月便能收成。臣前些时日亲赴田中查看,♀ding♀diǎn♀小♀说,.∞.▼os_();
发现此物极其消耗地力,若事后没休耕土地,恐日后种植粮食,减产甚多。”
陆承启也知道棉花是极其消耗地力的农作物,思索了一番道:“李卿大可宣传棉花的优势,同时告诫农户,勿要在肥沃土地上种植既可。棉花若能精耕细作,产量定可提升。奈何这棉花如此之小,可还有其他品种不成?”
李诫一愣。他不明白“品种”是何意,没有任何思虑就问道:“敢问陛下。‘品种’一词,作何解?”
陆承启也知道,他有些用词,古人是听不明白的,往往需要解释很多次,才能明白他的意思。至于品种一词怎么解释,陆承启颇觉得无力,思索了良久,才尽量用浅白的语句说道:“就是尚有另外一种棉花,比这种大的多的,想来产量会高一些……”
李诫明白了,他也不敢肯定,还有没有这种棉花,只是说道:“臣不知,需得假以时日,才能得知。陛下放心,臣已知晓棉花之用,确实有利于民。若能制成棉衣,我大顺百姓冬日便可轻而易举抵御严寒,无人再冻死街头了……”
听得李诫这么一说,陆承启心中也有些愧疚。哪怕是在后世,极度严寒天气下,冻死的流浪汉也是时常发生的,更何况是物质匮乏的古代!哪怕有一间茅屋,四面漏风,大雪压ding之时,也难保不被冻死啊!
陆承启听得李诫如此挂心百姓,即羞愧,又欣慰。这可是继徐崇光之后,又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官员啊!陆承启终于感到自己不再孤独了,这样的臣子,哪怕再多两个,他也就不是一个人在对这个时代宣战了。
在古代改革之所以这么难,都是因为顽固派的阻力实在太大,既得利益集团不肯有半步退让。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要对顽固派宣战,要对既得利益集团宣战,还要对整一个时代宣战!要想让历史惯性刹住车,单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是皇帝,能用强权暂时压住。但在你百年后,你敢保证你所创立的东西还在?
正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这么强势,他以为自己已经把子孙当皇帝的框架搭建好了,子孙只需要登上皇位就好了。结果呢,他罢了丞相,内阁首辅出来了;他严惩贪官,结果明代贪官,是历朝历代中最多的;他同情农民,降低税赋,但有明一代,农税却高得吓人,最终导致农民破产……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是朱元璋错了吗?不,他很伟大,敢向时代宣战,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还是没有跳出历史的局限性,也没让历史惯性偏离原有的轨道。毕竟几千年的帝制深入人心,历史惯性太大了,大到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能推动的。强如朱元璋,好像也不行。
所以,当陆承启意识到这一diǎn的时候,便开始物色队友了。目前看来,徐崇光还是一个好帮手,现在又多了一个李诫。再加上唐勋、苏颂、沈括等人,陆承启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孤单。
听了李诫的话,陆承启感慨良多,接过话头说道:“是啊,若做到这一步,哪怕朕花费再多心思,也是值得的。当然,此事就得拜托李卿了。朕早已把棉花一事,全权授予于你。朕想看到,三年之内,大顺的百姓,都能穿得上棉衣!”
李诫听得陆承启画下的大饼,心中也激情澎湃。他不过二十多岁,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之时,富有激情而又奋勇前进,当即躬身而拜说道:“陛下重托,臣定当尽心去办!”
陆承启连忙起身把他扶起来,说道:“李卿,不可如此!朕也考虑过,你年纪太轻,便身居高位,恐有人不服。若再无一番政绩,不足以服众。棉花一事,便是你大展身手之时!”(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二百五十一章:异想天开
听得陆承启如此推心置腹,如此为自己着想,李诫即便是一根木头,此刻也该有所触动了。 .更何况人非草木,李诫虽然性情木讷,老实巴交,智商却是很高,也分辨得出,陆承启是真正己。
换了一个人,得圣眷如此,出得东华门,头都要昂到天上去了。往往这种持宠而骄的人,最后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皇帝能容忍一个臣子,是因为他的才干。但性情太过于乖张跋扈,帝王是不会欣喜的。时日一久,才干再大,也会被性格所拖累,渐渐丧失皇帝的信任。如此一来,权臣也失去了圣眷,沦为人人皆可唾骂之辈了。
性格决定人生,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李诫若是一个飞扬跋扈之人,陆承启定然不敢如此重用他。反倒是极其那种兢兢业业做事的官员,不贪功,不求名的。陆承启作为大顺所有官员的老板,有权决定升迁贬谪,当你已经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作为一个皇帝,还会养着这样一个臣子,放纵他祸害官场不成?恐怕没有一个皇帝这么做吧,宁愿舍弃他的才干,也要把他贬出长安,担任一个府尹了。
李诫感受到浓厚圣眷之下,激动地说道:“陛下不该如此,臣不过庸才一个,哪里担得起陛下这么重用?”
李诫说的是实话,受观念影响,李诫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兴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先前在将作监,已经把自己打上了工匠的标签了,进入了工部,担任工部尚书,更是脱不下工匠的帽子了。这个时代对工匠的也让李诫自己觉得,自己的技能,不过尔尔罢了。
陆承启却好言安慰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李卿既然有如此天分,怎么就不能成为大顺的公输班?公输班尚且被世人敬仰。李卿为何妄自菲薄?”
李诫闻言,颇有触动。可他生性木讷,张口不知所言。陆承启笑道:“李卿,你的技能或许在其余官员并没有什么。可在朕整个大顺境内,唯你李卿一人啊!遍寻大顺官员。有哪个如李卿这样,建筑。屯田,水利,道路,治河皆精通的人物?若李卿能找出半个来,朕无话可说!”
李诫闻言,第一次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啊,都是货与帝王家,有货卖就行了。或许李诫的文采不够好。但他的建筑,屯田,水利等方面,却是一等一的高手!
可听闻陆承启说到治河,李诫还是有点不自信。大禹治水,李冰治水的事迹,李诫自是知道的。《史记》中的河渠篇,他也读过。可这就好像纸上谈兵,光书,却没有任何实践,能不能成,还得两说!
基于此。李诫立即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陆承启。
陆承启闻言,哈哈大笑道:“大禹治水,也要花费十三年才成;李冰治水,亦要花费五年之久。李卿若想一步到位,也太小觑这天地之威了。朕知道,黄河弊处,由来已久。沿岸百姓。每每大水泛滥之际,生灵涂炭,财产一空。李卿就不想,为黎民,为子孙后代,做一件利在千秋之事?朕知道,或许世间有天才,但是很少。大多数都是根据前人经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继续发展。治河也是一样的道理,李卿你说没有把握,哪里有人第一次便有十成十的把握的?大禹不也是失败了许多次,才得以成功的吗!不要小,在实践中,找到办法,朕相信,李卿绝对能行的!”
李诫听了此言,心中触动。鼓励他不要气馁的,除了授业恩师之外,就是眼前的小皇帝了。这个小皇帝,政绩暂且不说,鼓励人倒是很有一套。李诫如此木讷老实的性子,都被陆承启说得跃跃欲试。
到底还是有点稳重的人,李诫把他早已准备好的治河方案,递给陆承启。这原本是陆承启给他三日时间来策划的,没想到他仅仅两日时间,便弄出来了,效率可见一斑。
把十数张工程图纸摊开到陆承启面前,由陆承启过目。
图作业如此潦草的工程图纸,陆承启觉得一阵头大。毕竟古代的地图都很简略,标注出山川河流都算是精确地图了。更何况是李诫查找了众多书籍地图,绘制而成的这工程图纸,已经算得上是很精确了。奈何陆承启对此实在无感,会,实在,便让李诫前来解释。
听了李诫的方法,陆承启觉得并不实用。他的方法,还是没有脱离堵住决口引水东流复河道开六塔河沿河修建堤坝等等,都是前人论述过,有一定成效的办法。
陆承启对治河一道不懂,但也知道,这些方法,想在没有水泥的古代,取得的治河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大禹治水的典故都告诉后人,堵不如疏。由于上游的树木一直被砍伐,泥沙不固冲入河水之中,黄河之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冲向中下游,河床被抬高了,形成地上悬河。加之下游多呈弯曲状,加强了水流的流速,也加强了对河岸的冲击力。黄河决口大多是因为这样,再碰到雨季,河水暴涨,不决口都是怪事了。
大顺立朝以来,黄河大小决口已经不下几十次,每每帑币千万,却毫无成效。关键在于,古代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理得顺这条地上巨龙。
陆承启耐心地把李诫的工程图纸,突然开口说道:“李卿,你说若开辟一条连接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的运河,能缓解黄河水灾么?”
李诫为了治河,早就把黄河流域的水系,长江流域的水系牢记于心。陆承启这么一说,他便立即在脑子里出现了这条大运河的规模来。这一想不打紧,有了直观的形象之后,李诫被陆承启“异想天开”的想法给惊呆了:“陛下,这……这般大的挖掘运河,劳民伤财,恐生不测啊!”(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二百五十二章:运河设想
这个道理,陆承启又何尝不知道?大运河的开凿,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算计。李诫凭着这么一diǎn,便竭力反对,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可对于运河的好处,所有明眼人都哼看得到。可开凿大运河,总是阻力重重,每一个官员不跳出来反对一下,好像就不是认真办事的臣子一样。或许也有像李诫这样从大局考虑的官员,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以至于历代君王想要开凿运河都寸步难行。若不是有魄力的帝王,恐怕这个念头一起,就偃旗息鼓了。
当然了,陆承启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大运河在他的布局之中,地位仅次于驰道和海贸。海贸还好说,毕竟先前早已有商人凭借着海贸,捞到了第一桶金。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会有第二个。大顺的海贸历来都是自发形成的,规模也不小。陆承启设置船舶司,也不过是让海贸变得更加规范罢了。
驰道一事,也已经有了眉目。好东西不怕没有人赏识,陆承启坚信,不久之后,这些个商人,恐怕得求他铺设更长的驰道了。
可大运河,这是文官们最敏感的神经,陆承启一向不敢贸然抛出这个炸弹,不然的话,一次例朝,便能使得这些文官集体炸锅,讨伐之声肯定能把陆承启给淹没了。所以这个想法,只能拿出来与算是心腹李诫分享。但不出意料的,李诫坚决反对了。
陆承启心中叹了一声,嘴上却说道:“李卿不要忙着否定。朕只想问你。若能凿通这条运河。可是利国利民之举?”
李诫一愣,他仔细地思索了一番,良久才说道:“回陛下,此举确实利国利民,不仅能运送粮草至边境,也能运送兵力,确保幽云十六州安然无恙,实乃大功一件。”
陆承启笑道:“李卿果然大才。不过在朕看来。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运河之利,尚在调运各地物资,不至于北边饥荒,南边稻谷满仓。”
李诫也不是傻子,陆承启想做什么,他也是知道一diǎn的。说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了商业铺路吗!这个小∽▽ding∽▽diǎn∽▽小∽▽说,.£.o≮s_();
皇帝一旦亲自掌权之后,不遗余力地推动商业的发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起码岁入三千万贯的国库,现在已经逼近九千万贯了。商税开启。算得上是小皇帝眼光卓绝,神来之笔。自此。大顺再无财政之忧。
可商人对社会的破坏性,却是李诫这个传统的儒士所不能接受的。毕竟历朝历代都极力扭曲商人的形象,好似把经商之人说得十恶不赦那样。首先商人重利轻别离,在古代,朋友分别也不知道下一次再见是什么时候,或许再也见不到面了。在通讯很是落后的古人,往往只能靠着鸿雁传讯,稍慰音讯而已。可商人说走就走,追逐钱财利益,难免会被其他行业所瞧不起。
而这时候,统治者往往采取愚民策略,希望百姓在固定的范围内生活,最好至死都不要离开。商人却要行遍千山万水,这在统治者看来,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坚决不能褒扬,否则就会人人效仿。甚至于在春秋以后,商人们被看作是“礼崩乐坏”的部分原因,社会思想就此定型。从此,商人在舆论上就没有翻身过,因为掌握舆论的,往往是读书人,他们用笔做刀,狠狠地削了一番商人的名声。因为这些做了高官的读书人,便完成了阶级的转变,从贫苦人士摇身一变成了地主。地主最怕什么?就是商业对小农经济的破坏!这两者从来都是敌对关系,要是能互相通融了,那才是怪事哩!
1...7071727374...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