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正是因为许庆彦妥善处理了锦州大营的局势,所以赵俊臣才可以安心抽身离开,不必再次赶往锦州大营收尾残局。
其二是兴州民变的具体情况。
根据京城中枢所传来的情报,当兴州官府向朝廷禀报了民变消息之后,当即是引发了一片哗然,“赵党”官员们皆是猝不及防,朝中各大派系也皆是毫无准备,却唯有“周党”官员好似是提前预料了这般情况,立刻就展开了行动。
在周尚景南下巡视之际,“周党”就以吏部尚书宋启文为首,此人一向是性子低调,被誉为是周尚景的影子,但这一次则是格外的表现积极,也是前所未有的态度强硬,当即就率领“周党”官员大肆抨击了赵俊臣的农务改革政策。
赵俊臣的农务改革之策原本就损害了各地缙绅豪族的利益,百官们也皆是暗存不满,当他们看到宋启文带头抨击之后,也纷纷是表态支持。
这样一来,就算是“赵党”官员再是如何辩护,也是彻底落于下风,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随时都有可能被彻底推翻,而宋启文也因为这般表现而在朝野之中声望大涨。
对于赵俊臣而言,这无疑是真正的坏消息。
若是任由宋启文推翻了农务改革,赵俊臣不仅是会颜面扫地,还需要承担兴州民乱的相关责任,若是未来几年明朝的粮荒现象愈发严重,赵俊臣则是因为农务改革遭到推翻而迟迟无法拿出足够数量的粮食赈济百姓之后,更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事实上,自从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陆续离开京城之后,宋启文就变成了百官之中最耀眼的存在,无论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会积极表态,不遗余力的拉拢各方,为自己积攒声望。
德庆皇帝原本是想要趁着赵俊臣与周尚景离开京城之际,进一步打压臣权、扩张皇权,但宋启文竟是早有准备,软硬兼施的稳住了局面,而这般担当表现也同样增强了宋启文在百官之中的威望。
德庆皇帝的扩张皇权计划受到宋启文的阻挠之后,自然是大为不满,所以当宋启文再次带头抨击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之后,德庆皇帝也就没有表态支持,反而是更多倾向于维护,想要等到赵俊臣返回京城之后再做决定。
可以说,若是没有德庆皇帝的暗中维护,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恐怕早就已经被宋启文给彻底搅黄了。
就是因为农务改革政策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宋启文的推翻,所以赵俊臣才会急切想要返回京城中枢。
与此同时,收到这个消息之后,赵俊臣也已是心中认定,认为兴州民乱之事必然是与“周党”势力有关,所以他必须要尽快返回京城稳定局面、进行反击。
*
就这样,全速赶路之下,仅是一天多时间之后,赵俊臣就已经赶到了锦州南部的锦县渔港。
许庆彦的进步成长很大,做事之际也是愈发的缜密周详,不仅是提前为赵俊臣准备好了两条海船,也提前准备好了启程之际的各项杂事,所以赵俊臣抵达锦县渔港之后,也就不必耽搁多少时间,直接就可以登船起航。
赵俊臣只是稍稍检查了海船状况与黄金数目之后,很快就乘船离开渔港,向着山海关方向驶去。
随着海船逐渐离开渔港,赵俊臣则是站在船尾位置,亲眼看着辽东的地平线渐渐消失,不由是心情复杂,暗暗想道:“从海路离开辽东,还有另一项好处,那就是让我不必再次途径胡家庄了……
这一次的辽东之行,我先后做了许多问心有愧之事,就像是胡家庄的百姓,明明是下定决心要为他们主持公道,但最终只是让他们承受了更多苦难,若是再次途径胡家庄的话,我还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面对那些无辜百姓……还有辽东镇北路防区的那些百姓,他们所遭受的这场战乱也是由我亲手引发,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只能是将来尽量弥补一二了……
我现在只是希望,自己埋在辽东境内的那几枚种子,可以尽快的生根发芽、发挥作用,而我所丢弃的那些良知与底线,也就算是物有所值了……”
……
……





摄政大明 第1361章.见吴三桂.
……
……
就这样,赵俊臣干脆利落的离开了辽东。
相较于进入辽东境内之时的万众瞩目、迅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起云涌,当赵俊臣离开辽东之际,情况却是冷冷清清、无人关注,只有锦县官员站在渔港相送,而辽东境内的绝大多数主要官员,则是依旧留在抚顺前线或者锦州大营,专注于瓜分利益、推诿责任。
从这方面而言,赵俊臣的这一次辽东之行,颇是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但赵俊臣并不在乎,只要实现了自身意图就好。
从结果来看,赵俊臣认为自己此行也算是收获颇丰、满载而归了。
尤其是考虑到令狐光的暗中监视,让赵俊臣总是束手束脚,还一度逼着赵俊臣推翻了全部的既定计划,这般收获更就是难能可贵了。
与此同时,也因为赵俊臣离开辽东之际的低调表现,还引发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那就是,当赵俊臣乘船抵达山海关之际,因为山海关守军完全没有预想到赵俊臣的突然登场,自然是毫无准备,顾不上掩盖行迹、粉饰太平,所以就让赵俊臣无意间发现了一件事情。
这是一件绝对不能曝光、耸人听闻的事情!
*
却说,两天时间之后,当赵俊臣乘船驶入山海关所辖海域之际,就远远望见山海关的海港之中,还停靠着另外一条中型海船。
赵俊臣原本也没有特别留意这条中型海船,但当他派人向山海关通报身份、表明来意之后,竟是拖延了大半个时辰才被允许靠岸,显然是存心想要拖延时间。
而就在山海关守军故意拖延时间之际,那条中型海船则是匆匆降下了全部船旗,显然是为了隐瞒来历,同时又迅速升起了所有船帆,迫不及待的想要驶离海港。
看到这条中型海船的鬼祟行径之后,赵俊臣不由是心中一动,当即就传令自己麾下的两条海船挡住了它的航路,然后就是强行接舷、派人登船查探。
赵俊臣的麾下拥有数百名禁军护卫,可谓是人多势众,虽然在登船之际遭到了激烈抵抗,山海关那边也一度是频频发射火炮以示警告,但最终还是顺利控制了这条海船。
而最终的查探结果,可谓是触目惊心!
这条海船的船仓之中,竟是密密麻麻挤满了大明百姓,皆像是待宰牛羊一般被囚禁在逼仄牢笼之中,数量足足有三四百人之多!
一条普普通通的中型海船,按理说最多只能容纳两百余名乘客与水手,而这条海船之中,仅仅是船舱之内遭受囚禁的大明百姓就有三四百人,环境之恶劣也就可想而知,空气极为浑浊,就连呼吸也是无比困难。
虽然还不知道这条海船究竟是想要驶向何处,但不出意外的话,遭受囚禁的大明百姓在航行期间必然是会出现大批的染病与死亡,然后就是被人丢弃海中、葬身鱼腹,就像是同时代的黑奴贸易一般。
收到消息之后,赵俊臣自然是大为震惊。
他最初还以为,这条海船只是寻常的走私贸易商船,山海关拥有一处优良海港,走私之事自然是无法避免,赵俊臣原本只是想要趁机调查一下山海关吴家走私生意的具体情况,还想要在挑明真相之后趁势把山海关吴家也拉进自己的远洋计划之中。
却万万没有想到,最终结果竟然是走私贩卖人口!
赵俊臣不敢怠慢,当即是亲自动身登上这条海船查探情况,也亲自与那些遭受囚禁与贩卖的大明百姓进行接触、询问来历。
经过询问之后,赵俊臣发现这些百姓绝大多数皆是来自于兴州境内,也有少部分百姓来自于辽东境内。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因为兴州境内爆发了大规模民乱,辽东境内也是乱象频频,所以就有许多兴州百姓与辽东百姓逃离了家乡,沦为流民涌进了山海关境内。
但这些百姓逃到山海关境内之后,却很快就遭遇了更为悲惨绝望的境遇。
山海关守军不仅没有妥善安置他们、赈济他们,反而是把他们全部抓捕了起来,想要把他们贩卖到别处,趁机发一笔横财!
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赵俊臣自然是怒不可遏,恨不得现在就把吴家全族千刀万剐。
但很快,赵俊臣就强行抑制了心中怒意与冲动,勉强恢复了冷静。
这里毕竟是山海关境内,吴家也不是寻常可见的地头蛇。
若是赵俊臣与山海关吴家彻底撕破脸,绝对是自寻死路。
刚才赵俊臣派人强行登船查探情况之际,山海关就已是频频发射炮火以示威胁,但毕竟只是虚张声势罢了,所有炮火皆是刻意射偏了,仅是在海面上溅起了一些水花。
但如果赵俊臣一定要严查此事,下一波炮火就未必还会射偏了。
山海关吴家完全可以在害死赵俊臣之后,对外宣称他们至始至终都没有见过赵俊臣的海船,让朝野各方误以为赵俊臣只是遭遇海难、意外葬身罢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赵俊臣接下来不仅不能追究此事,反而还要想办法遮掩此事,既是给山海关吴家留一个台阶,也是给自己留一个台阶。
除此之外,赵俊臣所能做的事情,最多也就是暗中警告吴家几句,以及尽量解救受难百姓,仅此而已。
想到这里,赵俊臣自然是深感无奈,那种迫切想要扭转糜烂现状、偏偏又是无能为力的压抑感与拘束感,也是愈发强烈。
“不够!我的权力与实力还是远远不够!有太多事情让我无能为力了!哪怕是不折手段!我也需要谋求更多力量!否则迟早会有一天要被活活憋死!”
想到这里,赵俊臣不由是紧咬牙根,表情冷肃阴鸷。
但还不等赵俊臣考虑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眼前局势,就收到了麾下护卫禀报。
“启禀阁臣,山海关派来了一条小船靠近,船上有一位山海关吴家的使者,说是吴家的老家主、前任蓟辽总督、定边侯吴三桂,想要与您尽快相见。”
闻言之后,赵俊臣轻轻点头,也进一步恢复了冷静,喃喃道:“看来事情还有转圜余地,吴三桂也不愿意彻底撕破脸……既然如此,就让我亲自见一见这只老狐狸吧!”
*
又过了一刻钟时间之后,赵俊臣的海船终于是顺利靠岸,赵俊臣也在吴家使者的带领之下,进入了看起来无比简陋的蓟辽总督府。
总督府的正堂之中,一位满脸皱褶、身材句偻的老者,早已是等候赵俊臣多时了。
赵俊臣仔细观察这位历史名人,只见他老态龙钟、须发灰白,举手抬足之间也是一副行将就木的衰败模样,可谓是毫无气势,相较于山海关吴家的实际掌权之人、曾经功勋卓着的边疆大将,反而更像是一位寻常老农。
而就在赵俊臣仔细观察吴三桂的同时,吴三桂也正在仔细观察赵俊臣,看似昏花无神的一双老眼,竟是给人一种鹰视狼顾之感,也终于让赵俊臣可以确信,自己面前的这名老者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吴三桂。
就这样相互观察片刻之后,吴三桂颤巍巍从座椅上站起身来,拱手道:“老朽腿脚无力、行动不便,不能亲自恭迎赵阁臣,反而还要赵阁臣主动来见,实在是失礼了,还请阁臣恕罪。”
既然是没胆子现在就与山海关吴家翻脸,所以赵俊臣也是态度亲切、表情尊敬,拱手还礼道:“您是德高望重的前辈,自然是应该由晚辈现身拜见。”
随后,吴三桂就邀请赵俊臣坐在主位,待吴家仆从奉上茶水之后,就与赵俊臣随意攀谈了起来。
吴三桂首先夸赞了赵俊臣近年来的各项功绩,赵俊臣谦逊几句之后则是关心了吴三桂的身体状况;吴三桂叹息自己行将就木之后,又话锋一转询问了辽东近况;赵俊臣自然是挑选了一些可以公开的消息告诉了吴三桂,吴三桂得知吴应熊的辽东之行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之后,表面上也没有显现出任何失望之意,反而是表态欣慰于辽东局势的迅速稳定。
就这样,这场谈话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时辰时间,但赵俊臣与吴三桂二人皆是对山海关私下贩卖人口的事情避而不谈,就好似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
而就在赵俊臣暗暗考虑着自己应该如何挑起话头之际,总督府的正堂外面突然响起了一阵喧哗。
又过了片刻之后,就见几名关宁铁骑武官押着一名年轻人进入了正堂之内。
赵俊臣定神一看,却发现这名年轻人的相貌模样,竟是与山海关总兵吴世霖有着几分相似。
吴三桂瞥了一眼这名年轻人之后,轻声叹道:“世平啊……果然是你!”
随后,吴三桂挥了挥手,道:“大海,趁着赵阁臣在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详细讲一下吧!”
为首的那名关宁铁骑武将,当即是扬声道:“卑职山海关副总兵庞大海,见过赵阁臣!奉老爷子之命,卑职已经调查清楚了山海关私下里截拘流民、贩卖百姓之事的真相……这一切事情,皆是与世平公子有关!乃是世平公子暗中联系了一些军中败类,想要趁着各地流民纷纷涌进山海关的机会,把流民们全部抓捕起来进行贩卖敛财!
根据卑职的调查,近一个月时间以来,世平公子已经陆续抓捕囚禁了各地流民总计高达一千两百余人,想要分为三船进行贩卖,幸亏是上苍保佑,让赵阁臣及时发现了异常,赵阁臣不久前所拦截的那条海船只是第一批被贩卖的百姓,另外还有近千名百姓皆是被世平公子囚禁于境内的一处采石场中,所以事情尚有挽回余地,流民们也没有出现太大损失,很快就可以全部解救出来……”
随着山海关副总兵庞大海的禀报完毕,那位“世平公子”则是大声哭喊道:“祖父!孙儿错了!孙儿不敢再犯了!您一定要宽恕孙儿这一次……”
这位“世平公子”,显然是名为吴世平,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山海关总兵吴世霖的堂兄弟,甚至还有可能是亲兄弟。
吴三桂依然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再次叹息一声后,缓缓摇头道:“家丑啊!何等之家丑!我吴家世代忠良,辛苦维持几十年的清白名声,竟是败在了你的身上……”
叹息之后,吴三桂抬手召唤道:“世平,你来祖父面前,让祖父仔细看一看你……”
见吴三桂语气温和,吴世平当即是大喜过望,连忙是手脚并用的爬到了吴三桂面前。
但还不等吴世平再次哭声哀求,异变突起!
只见吴三桂毫无预兆的举起了手中茶盏,用力砸在了身侧桌角,茶盏也是随之碎裂。
而吴三桂手里的瓷器碎片,则是狠狠捅进了吴世平的脖颈动脉处!
……
……




摄政大明 第1362章.暂落下风.
……
……
鲜血喷洒,当即就染红了吴三桂的胸前衣襟,还有几滴血液溅到了赵俊臣的脸上,让赵俊臣不由是吓了一跳,面色也有些苍白。
赵俊臣猜到了吴三桂也许会弃车保帅、牺牲吴世平这个嫡孙,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吴三桂竟然会毫无预兆的亲自动手!
赵俊臣更是没有想到,看起来已是风烛残年、气息奄奄的吴三桂,动手杀人之际竟是这般的果断!老练!迅捷!
若是吴三桂的手中瓷器碎片刚才不是刺向吴世平,而是转身刺向赵俊臣……赵俊臣必然是来不及躲闪,甚至就连闭目等死的反应时间也不会有。
“嗬、嗬……”
与此同时,吴世平睁大双眼死死瞪着吴三桂,表情间满是不可思议,似乎是想要说些什么,但随着脖颈动脉断裂,血液不断涌进喉咙,已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一手捂着脖颈伤口,一手指着吴三桂,缓缓瘫倒于地。
吴世平没有立即死去,倒地之后身体微微抽搐着,若是及时抢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吴三桂已是再也不看这个孙儿一眼,只是缓缓从怀中掏出一条手巾,慢条斯理的擦拭着手上血迹。
擦干净了手上血迹之后,吴三桂就把染血的手巾丢到一旁,抬头向庞大海吩咐道:“割下这个不肖败类的头颅,交由赵阁臣带回京城……还有那些与他合谋作恶的军中同党,也要尽数问罪斩首,同样是把首级交由赵阁臣带回京城!”
随后,吴三桂再次恢复了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模样,完全看不出他刚才亲手杀孙之际的矫健凶戾,转头向赵俊臣请罪道:“老朽恨极了这个不肖子孙,就忍不住亲自动手大义灭亲,若是惊吓到了赵阁臣,还望赵阁臣见谅一二。”
赵俊臣面无表情,同样从怀中取出一块手帕,仔细擦拭着自己面庞上的喷溅血迹。
好不容易擦干净之后,赵俊臣缓缓摇头,道:“确实是吓了一跳,但……何至于此!何至于此!他毕竟是吴家嫡孙,也没有造成太大损失,只需是训骂几句、禁足几天也就可以了!毕竟……”
毕竟,只是一个替罪羊罢了。
在山海关境内,竟然发生了截拘流民、贩卖人口这种大事,若是说这件事情与吴家毫无关系,自然是任谁也不会相信。
所以,就必须要有一名吴家子弟站出来承担全部罪行。
吴世平就是这样一个替罪羊,当他向吴三桂哭喊哀求之际,赵俊臣并没有在他身上看到任何恐慌情绪,反而是一种有持无恐的装腔作势。
很显然,在吴世平的认知之中,自己虽然是为吴家背了黑锅,但这件事情只是走个过场罢了,挨上几句训斥也就完事了。
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为了彻底堵死赵俊臣的后续追究,吴三桂竟是亲手夺走了他的性命!
想到这里,赵俊臣竟是有点怜惜这个吴世平了,不由是轻轻叹息。
吴三桂表情严肃,摇头道:“私自拘禁百姓、贩卖人口牟利,这般骇人听闻之罪行,又岂能是轻易放过?老朽没有当场把这个不肖子孙千刀万剐,就已经是心慈手软、顾念亲情了!”
说到这里,吴三桂的表情愈发冷肃,也多了几分悲戚,自责道:“但这个不肖子孙的滔天恶行,也不仅仅是他一人之责任,他是吴家子孙,作恶之际还勾结了一部分军中败类,所以我吴家上下同样需要承担责任,既是家教不严、也是治军不力……
所以,老朽已经决定,接下来将会随同赵阁臣一同前往京城,亲自向陛下请罪,恳请陛下严惩吴家之罪责,罢免全体吴家子弟的所有官职与勋位,无论是蓟辽总督还是山海关总兵,皆是应该退位让贤,交由有能者居之……唯有如此,才能抚平老朽内心之愧恨,否则待到老朽天命终结之际,又有何颜面前往九泉之下、与先帝相见?”
说话之际,吴三桂的表情愈发悲戚,最后更是掩面而泣。
而赵俊臣闻言之后,却不由是表情微变。
*
吴三桂不愧是一代枭雄,他的果决狠辣与深谋远虑,皆是远远超出了赵俊臣的预想。
他首先是在赵俊臣面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嫡孙吴世平,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弃车保帅、自证清白,让吴家之罪责死无对证,更是为了趁机向赵俊臣展现决心!
那就是——为了维护吴家声誉,他将会不折手段!
赵俊臣之所以会猜疑吴家,是因为他深知吴家在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所作所为,而德庆皇帝之所以是暗中打压与制衡吴家,则是出于猜忌本能、以及帝王心术的考虑。
但实际上,在这个历史时空之中,山海关吴家一向是风评极佳,至少要远远强于毁誉参半的赵俊臣,朝野各方皆是认为吴家子弟生活简朴、行事低调、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对朝廷忠心耿耿,军功战绩亦是颇为显赫,绝对堪称是百官之楷模。
这样的良好声誉,也是吴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为吴家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好处,所以吴三桂自然是要全力维护,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一个嫡孙也是在所不惜。
吴三桂固然是子孙满堂,就连重孙也有不少,但这种决心依然是让赵俊臣不寒而栗!
而吴三桂的后续表态,看似是主动请罪、态度恳切,但实际上则是暗含威胁,把赵俊臣逼到了死角。
要知道,目前的朝堂局势已经是一团乱麻,堪称是地动山摇,再也不能增添更多变数了。
与此同时,山海关吴家则是德庆皇帝掌控兵权、制衡辽东的关键环节,可谓是不可或缺。
这般局势之下,德庆皇帝自然是绝无可能同意吴三桂的请罪与请罚,只会温言劝慰、全力挽留,继续让吴家世代镇守山海关,最终结果也就是罚酒三杯罢了。
再加上吴三桂的“大义灭亲”,已经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所以德庆皇帝说不定还会公开嘉奖吴家的深明大义,大肆赞扬吴家的忠心体国,让吴家的圣卷更重。
简而言之,在目前局势之下,即便是赵俊臣同意了吴三桂的提议,让吴三桂随同自己前往京城中枢请罪,趁机把吴家贩卖人口的罪行公之于众,也很难损及吴家的实际利益,更无可能动摇吴家之根基,只会让自己与吴家彻底撕破脸皮!
而吴三桂的惺惺作态,其实就是想让赵俊臣彻底看清楚这一点。
但这样一来,赵俊臣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主动协助吴家掩盖贩卖人口的罪行。
这种做法虽然违背了赵俊臣的本意,但至少不会让自己与吴家彻底撕破脸皮,也可以保证自己在山海关境内的人身安全。
*
想明白了利弊关系之后,赵俊臣不由是暗暗骂了一声老狐狸。
他原本还想要趁机敲一敲吴家竹杠的,但现在……就只能无偿协助吴家掩盖罪行了。
于是,赵俊臣当即是连连摇头道:“前辈,千万不要小题大做!您也知道庙堂中枢的近期乱象,咱们可绝不能继续为朝廷添乱了!更何况,也确实没有造成多少损失,百姓们也就是被人拘禁了一段时间,皆是有吃有喝好好活着,您也亲手击毙了元凶魁首……所以晚辈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彻底翻篇了,无论于公于私,闹大了皆是没有好处,大家权当是完全没有发生过就好!”
1...671672673674675...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