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吴三桂怒道:“不行!若是这件事情今后传扬了出去,岂不是要让天下人误以为我吴家心虚理亏、掩盖罪责?若是吴家清白不保,老朽宁愿是舍弃权位、主动请罪!”
赵俊臣心中再次暗骂一声,但还是劝道:“前辈放心就好,这件事情绝对不会传扬出去的,毕竟只有晚辈与山海关的人知晓内幕,那些受到拘禁的百姓皆是浑浑噩噩,未必是清楚事情真相,也掀不起任何风浪,所以只要晚辈不说出去,前辈也管好麾下将士们的嘴巴,自然是无人知晓此事……”
说到后面,赵俊臣又咬牙道:“若是前辈您还是担心这件事情会传扬出去……这样吧,就由晚辈亲自出面,向那些遭受囚禁的百姓们解释清楚缘由,绝对不会让百姓们误会与记恨吴家,如何?”
闻言之后,见赵俊臣终于是愿意站出来分担责任,吴三桂也终于是面现满意之色。
但下一刻,还不等吴三桂假意推辞、顺势答应,赵俊臣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
……





摄政大明 第1363章.枭雄老去.
……
……
赵俊臣刚开始确实是被吴三桂的狠辣果断给唬住了,不由是把自己摆在了弱势地位,也不敢彻底得罪吴三桂。
所以,赵俊臣才会主动表态,表示自己将会亲自出面安抚那些受到囚禁的各地流民,以自身信誉作为担保,全力维护吴家的清白声誉,不仅是无偿协助吴家,还押上了自身声誉。
这样一来,若是将来还有人想要质疑此事,则不仅是会与吴家为敌,也相当于是公开质疑了赵俊臣的信誉,必然会引来两大势力的激烈反扑,任谁都要仔细掂量一二。
与此同时,拥有了赵俊臣的担保与作证之后,吴家再稍稍拿出一点银子进行补偿,流民们也不会心存记恨,到时候就连人证也寻不到,这件事情就可以翻篇了,也彻底杜绝了所有隐患。
但赵俊臣之所以是无偿协助吴家,乃是因为他受到了吴三桂的压力与胁迫,终究是不符合赵俊臣的强势性格,也不符合赵俊臣无利不起早的作风,所以赵俊臣很快就回过味了,同时也寻到了一处不易察觉的疑点。
那就是——吴三桂为何会这般重视吴家的声誉风评?甚至是不惜亲手杀害一位嫡孙?
只是因为吴家的良好声誉可以带来各种利益吗?
还是说,在吴三桂这只老狐狸的心中,吴家的良好声誉还拥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若只是出于利益考量,赵俊臣刚才已经仔细推演过了,当吴三桂亲自出手“大义灭亲”之后,就已经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再加上目前朝廷局势格外复杂,所以德庆皇帝一定不会继续追究吴家的罪责,吴家的实际利益也不会出现任何损失,说不定还会圣卷更重、受到德庆皇帝的嘉奖与安抚。
可以说,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否曝光,都无法影响吴家之现状。
既然如此,吴三桂为何还要煞费苦心、刻意做戏,逼着赵俊臣亲自出面协助吴家粉饰真相?还一定要完全掩盖吴家之罪行、彻底杜绝将来被翻旧账的风险?
答桉很明显,既然吴三桂完全不必担心吴家之现状,那他必然是在担心吴家之未来了!
再看到吴三桂已是日薄西山的苍老模样,就像是随时都会撒手人寰,赵俊臣也就愈发确认了这一点。
到了吴三桂这般年纪,肯定是要认真考虑身后事的。
吴三桂也知道自己寿数将尽,但他并不放心吴家子弟的能力与心性,也不放心吴家的长远前景,所以才会竭力维持吴家的良好声誉、不折手段的掩盖吴家罪责,极力避免吴家遭受任何非议……
唯有这样,吴家才更有可能兴盛不衰,再等到吴三桂阳寿终结之际,也才可以稍稍安心!
*
赵俊臣想清楚了吴三桂的真实想法之后,也就寻到了吴三桂的最大破绽,自然是要趁势反击。
所以,赵俊臣也不等吴三桂假意推辞,就转头看了一眼吴世平死不瞑目的尸体,突然叹息道:“唉……说起来,世平公子固然是罪不至死,但今天这场风波,也完全是因为他的贪心与失智!
说他贪心,是因为他胆大妄为、利欲熏心,竟是犯下了截拘流民、贩卖人口的罪行;说他失智,则是因为他的能力与心性,完全不足以执行这个作恶计划,简直就是进退失措、破绽百出!”
闻言之后,吴三桂不由是面色一沉、表情阴郁。
赵俊臣则是继续叹息道:“若是本阁没有猜错的话,当本阁乘船抵达山海关的海域之后,山海关守军之所以是故意拖延本阁的登岸时间,囚禁百姓的那条海船之所以是紧急扬帆出海,恐怕皆是出于这位世平公子的授意吧?
但实际上,若是他当时稍多一些胆识、也稍多一些冷静,本阁至始至终都不会发现任何异常,完全可以遮掩行迹,也就不会引发现在这一系列麻烦了……但偏偏,这位世平公子实在是太不冷静了、也太不稳重了,竟是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决定!”
看到吴三桂的表情愈发阴郁,赵俊臣就知道自己的猜测完全没错。
吴世平虽然是一只替罪羊,但他并不无辜,也是这场风波的直接责任人,所以吴三桂才会亲手杀掉他,完全不担心自己的无情手段会引发吴家后辈的记恨与不满。
因为吴世平确实是犯下了大错,这个错误并不是截拘百姓、贩卖人口的罪行,而是他的错误决定让赵俊臣发现了这项罪行。
在赵俊臣的注视之下,吴三桂终于是缓缓点头承认,道:“港口上所发生的那些事情,确实是出自吴世平这个不肖子孙的授意……他当时正在押送百姓们进入海船。”
赵俊臣再次摇头叹息道:“唉,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听说吴家一向是家教森严,所有子弟皆是能力出众、文武兼修!但现在看来,这位世平公子并没有学到吴家真传,应变与心智皆是有些不堪!
不过,世平公子的这种情况,也许只是吴家子弟的特例,吴家的其余子弟应该皆是远强于他,就像是同辈的吴世霖,现在已经担任了山海关总兵,他的能力与手段就要……嗯,就要稍强一些。”
说到这里,赵俊臣的表情有些尴尬,又尽力补救道:“不过,蓟辽总督吴应熊的手段与心智皆是不凡,晚辈也是颇为敬佩,他继承了前辈当年的七八分本事,无疑是一位守成之才,唯有胆魄方面不及前辈当年。”
说完,赵俊臣含笑看着吴三桂的老脸,而吴三桂则是面无表情、郁郁不言,双方气势已是反转。
*
赵俊臣的这般说法,表层意思很明显,就是他原本想要夸赞山海关总兵吴世霖几句,但仔细思索之后却又突然发现,相较于吴世平的不堪重用,吴世霖的能力与心智好像也就是稍强一些罢了,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总体而言也就是相同档次,所以就搬出了更高一辈的吴应熊强行夸赞了几句。
但赵俊臣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吴世霖乃为山海关总兵、吴世平则是负责为吴家做一些不能见光的事情,两人的任务与分工皆是极为紧要,必然已是吴家三代子弟之中的佼佼者了,但他们的能力与心智依然是无法胜任工作,这就意味着吴家三代子弟的整体水平并不算高。
而赵俊臣对于吴应熊的评价,也是明褒暗贬,表面上是说吴应熊继承了吴三桂当年的七八分本事,但实际上就是说吴应熊的手段与才智远远不及吴三桂,又说吴应熊是一位守成之才、唯有魄力不及吴三桂,实际意思就是吴应熊最多也就是维持吴家现状罢了,并无能力像是吴三桂一般率领吴家迅速崛起、改换门楣。
总而言之,赵俊臣的这一番话,就是在暗示吴家子弟一代不如一代。
若是横向比较的话,相较于那些只知道混吃等死、骄奢淫逸的寻常勋贵子弟,吴家子弟的能力与心智就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但纵向比较的话,吴家子弟也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吴应熊至少还拥有守成的能力,但吴家的三代子弟就完全无法撑起吴家的野心与地位了。
这也是客观规律,像是吴三桂这样的枭雄之姿,原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绝无可能代代涌现,吴应熊则是亲眼见证了祖辈们的经营不易,自然是懂得天高地厚,所以也是性格稳重、不骄不躁,深谙进退取舍之道,但再看吴世霖、吴世平这一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吴家就是山海关的土皇帝,吴世霖、吴世平等人成长在这般环境之中,自然是认为吴家所拥有的尊贵地位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优待也皆是天经地义的,也就失去了敬畏之心,急切想要占据一切渴求之物,完全不清楚代价与风险究竟为何物,所以即便吴家的家教再是如何严格,后代子弟的整体素质也必定是要迅速下滑。
吴三桂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也无法扭转客观规律,只能是暗自担忧不已。
随着吴三桂的年纪越来越大、寿数越来越少,这种担忧也是愈发强烈。
所以吴三桂才会这般重视吴家的声誉风评,因为家族声誉可以护佑吴家后代、让吴家拥有更为长久的兴盛时间,也就拥有更多机会等待下一代雄主的出现。
*
听懂了赵俊臣的暗示之后,吴三桂表情愈发郁郁,沉默许久没有回应。
就这样沉默良久之后,吴三桂抬头看向赵俊臣,勉强笑道:“赵阁臣是想说吴家子弟的能力与心性一代不如一代,直说就是了,老朽也是心中有数,何必是刻意绕弯子?老朽也知道自己的孙儿们不争气,但幸好吴家圣卷不衰,总还能勉强维持。”
赵俊臣则是摇头道:“是啊,但……正所谓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这种圣卷又能维持多久呢?吴家毕竟是常年驻守山海关,无法常伴陛下身侧,若是有小人总是寻机会挑唆陛下……嗯,以陛下之圣明,必然是不会相信的,但皇位迟早会出现更迭,若是又有小人长期敌视吴家、时不时就给吴家暗中设绊子的话,又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顿了顿后,看吴三桂表情愈发难看,赵俊臣又笑着宽慰道:“不过,前辈也不必忧心,吴家的三代子弟也就是与晚辈年纪相当,欠缺历练也是理所当然,但相信他们迟早都会成长起来的。”
赵俊臣的这一番话,重点其实是“吴家的三代子弟也就是与晚辈年纪相当”这一句。
言下之意是,如果我赵俊臣长期针对吴家的话,等到你吴三桂老死之后,即便是吴应熊还有能力勉强抵挡,但像是吴世霖这种纨绔难道也是我的对手?
所以,吴家最好还是与我赵俊臣搞好关系!
吴三桂自然是听懂了赵俊臣的暗示与威胁。
虽然吴三桂并不看好赵俊臣的长期前景,但万一赵俊臣就是可以权倾朝野几十年呢?
吴三桂毕竟已经老了,他的心中顾忌太多,不敢去赌!
想到这里,吴三桂缓缓从怀中掏出一沓信纸递给了赵俊臣,道:“对了,这里是老朽从兴州境内所搜集的一些消息,赵阁臣应该会感兴趣。”
……
……




摄政大明 第1364章.奔赴兴州.
……
……
看到吴三桂递过来的兴州情报,赵俊臣不由是面现笑意。
但这一次,赵俊臣的脸上笑意并无任何虚假,乃是发自真心。
赵俊臣无疑是一个大贼,想要窃国的那种,正所谓“贼不走空”,明明是进入了山海关境内、明明是亲自见过了吴三桂、明明是及时发现了吴家的罪行与破绽,最终却捞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还要受迫无偿给吴家擦屁股……对于赵俊臣而言,这种事情实在是太难受了。
而现在,虽然还无法亲手惩治吴家之罪行,但也从吴三桂这里取得了兴州境内的情报,赵俊臣终于是舒服了。
客观而言,赵俊臣并不算亏,甚至可以说是大赚,因为兴州民变对于赵俊臣目前而言就是头等大事、当务之急,不仅是关系着农务改革之存废,也关系着庙堂格局之走向。
兴州与山海关相距不远,中间只隔着一个安州,乃是蓟镇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家自然是布置着大量眼线,尤其是兴州境内爆发民变之后,更是一定会密切关注、收集详细情报,甚至还会包括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真相,在赵俊臣眼里自然是意义重大。
尤其是考虑到兴州民变之事幕后真相复杂,极有可能是涉及到了赵俊臣与“周党”之间的明争暗斗,吴三桂向赵俊臣提供情报之际,还需要冒着得罪“周党”的风险,所以也算是不乏诚意了。
想到这里,赵俊臣满意点头,抬手接过了这沓情报,低头仔细翻看。
*
大约一炷香时间之后,赵俊臣终于是看完了这些情报,不由是面现惊喜之色。
吴家所搜集的兴州情报,要比赵俊臣的预想之中更为详尽与深入。
拥有了这些情报之后,赵俊臣就增添了好几分把握,可以彻底推翻朝野各方对于兴州民变的定性。
于是,赵俊臣抬头向吴三桂致谢道:“多谢前辈所提供的情报,晚辈受益匪浅,还请前辈放心就是,晚辈也一定会落实自己的承诺,亲自现身说法、向流民们澄清误会、以确保吴家之声誉不坠。”
吴三桂深深看了赵俊臣一眼,缓缓道:“目前滞留于山海关境内的上千流民之中,大部分人皆是来自于兴州境内,老朽把他们全部交给赵阁臣,由赵阁臣亲自带领他们返回兴州故土,想来以赵阁臣的聪慧与手段,一定会寻到这些流民的最佳用处。”
赵俊臣笑道:“对于晚辈而言,这些流民确实是大有用处,前辈您愿意把兴州流民全部交给晚辈带走,自然是最好不过……但据晚辈所知,山海关境内的流民之中,还有少数人来自于辽东境内,晚辈也希望吴家可以妥善安置他们,就算是山海关无力收留,也至少要把他们送回辽东才行。”
吴三桂轻轻点头,答应道:“赵阁臣放心就是,山海关一向是地小物薄,无力收留更多流民,但也不会故意刁难他们,将会把他们妥善送返辽东故土,老朽会亲自盯着此事,赵阁臣也可以留下人手监视进展。”
顿了顿后,吴三桂又提出了一项额外条件:“不过,兴州民变之事,幕后真相极为复杂,涉及层面之深、牵扯范围之广,即使是老朽看了也不由是暗暗心惊……我吴家虽然名义上兼管着蓟辽两地,但实际上势力范围仅限于山海关附近,所以不愿参与此事,也不敢参与此事,这潭水实在是太深了……所以,还望赵阁臣千万不要向外宣扬,老朽曾经向你提供情报的事情。”
赵俊臣连连点头,再次承诺道:“这是自然,晚辈绝对不会恩将仇报、向外宣扬此事!”
吴三桂再次深深看了一眼赵俊臣的年轻脸庞,表情间满是羡慕,叹息道:“就像是赵阁臣一般,老朽在年轻时候,也曾是信心满满,天不怕地不怕,觉得自己还有大把时光可以挥霍,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逐步去做,任何志向都可以逐步实现,总以为自己有能力掌控这世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自己的命运、还是家族的命运……
但人老之后,百事皆哀,时日越来越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越来越少,更不清楚自己老死之后,这世局变化将会转向何方,愈发是敬畏天命,胆气也是愈发不足,早就丢失了曾经的不知天高地厚……
而赵阁臣如今已是位极人臣,却依然是这般年轻,虽说前景还有叵测之处,但也拥有充足的胆魄、锐气、与时间,有机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老朽好生羡慕!好生羡慕!还望赵阁臣可以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千万不要踏错一步……”
这一番话,似是激励,又似是警示。
说到这里,吴三桂的面色与语气皆是显出疲态,缓缓起身道:“接下来,老朽会让山海关副总兵庞大海随着赵阁臣做事,只要是山海关的能力范围之内,就一定会全力满足阁臣的要求,但现在……老朽年迈体衰、精力不济,需要尽快休息,就不陪着赵阁臣继续谈话了。”
说完,吴三桂就在赵俊臣的起身相送之下,被人搀扶着转身离开了总督府大堂,向着后院方向走去。
看着吴三桂的离去背影,赵俊臣心中有些诧异。
他原本还以为,随着双方有来有往、相互退让,接下来还有机会洽谈一些更深层次的合作,却没想到吴三桂竟然就这样直接离开了,完全没有深谈合作的意思。
但很快,赵俊臣就想明白了吴三桂的想法。
就像是曾经的赵俊臣一样,吴家的基本盘乃是德庆皇帝的信任,需要优先考虑德庆皇帝的反应,所以吴三桂绝对不愿意与赵俊臣公开牵扯太深。
若是从前,吴三桂或许还会设法利用赵俊臣一番,但经过今天这场接触之后,吴三桂已经彻底看清了赵俊臣不愿吃亏、不甘人下的强势性格,认为赵俊臣将来必定是要闯出大乱子的,也就彻底绝了利用赵俊臣的念头,愈发是避之不及了。
对于吴三桂而言,把兴州境内的详细情报转交于赵俊臣,就已经是极限了,也只是为了化解赵俊臣的敌意、相互结个善缘罢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赵俊臣不由是心中不屑,只觉得吴三桂虽然是历史上的着名枭雄人物,但相较于周尚景却是差远了。
周尚景也知道自己寿数将尽,但他并不似吴三桂一般瞻前顾后、丧失锐气,反而是想要赶在自己完全退场之前,奋起余力大干一场,以彻底消除自己眼中的所有隐患。
这两人都是老狐狸,但他们迟暮之际的不同表现,却是高下立判。
但下一刻,赵俊臣又不由是自嘲一笑。
这是因为,周尚景的老骥伏枥,对赵俊臣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在周尚景的心目之中,大概率也把赵俊臣归于“隐患”之列了,否则就绝对不会发生兴州民变这种事情。
思绪变换之际,赵俊臣扭身看向山海关副总兵庞大海,道:“本阁刚才与吴前辈的谈话,你也听到了,这位世平公子的头颅就不必割下来了,也不必送与本阁带回京城,就依照吴家规矩把他安葬入土吧……
还有,本阁行程紧张,希望庞副总兵可以尽快安排本阁与那些受到囚禁的流民们相见,本阁向流民们澄清真相之后,就会带着他们赶往兴州境内。”
*
在赵俊臣的要求下,在山海关境内受到拘押的一千两百余名流民,很快就被尽数释放解救了。
而赵俊臣身处于山海关境内,自然是不敢随意毁约、言而无信,所以当他与流民们相见之后,也很快就开始为吴家辩解澄清,信誓旦旦的表示山海关守军近期以来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想要拘禁他们,只是安置他们的时候手段“稍稍”粗暴了一些,所谓“贩卖百姓”的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
至于今天稍早时候,山海关守军把一部分流民强行押进海船之内想要运往别处的做法,也只是因为山海关并无余力长期供养流民,所以就想把流民们送往富裕之地进行安置罢了,绝对不是要把流民们卖为贱籍、私娼、与世仆。
这个时代的寻常百姓,皆是把自己摆在极低位置,需求与欲望皆是不高,只要还能活着就好,也总是盲信于所谓的“大人物”,还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就彻底出卖自己的一切。
所以,当他们听到赵俊臣这位大人物的现身说法之后,思及自己确实没有承受多少损失,吴家也归还了他们被抢走的一部分家当,甚至还每人皆是补偿了半两银子,所以这些流民很快就不再计较自己的遭遇了,反而是纷纷表达了感激之意,说自己有幸遇到了“青天大老爷”。
赵俊臣降尊纡贵、亲自与他们说话,无疑是一位青天,而山海关吴家送给了他们每人半两银子,就更是青天了。
*
赵俊臣确实是行程紧迫,所以他落实了自己的承诺、维护了吴家的清誉之后,就不再继续耽搁时间,连夜从流民之中筛选出了那些出身于兴州境内的百姓,总计有一千人刚刚出头,又稍稍休整了一个晚上之后,等到第二天天色刚亮,就率着麾下护卫与兴州流民,继续向西而行。
不过,增加了上千流民的拖累,大幅降低了赵俊臣的行程速度,足足是耗了一整天时间才离开了山海关的辖区,进入了山海关与兴州之间的安州境内。
安州乃是蓟镇防区,安州守军见到赵俊臣现身之后,自然是不敢怠慢,连忙是向上传报。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继在山海关境内见过了吴三桂之后,当赵俊臣赶至兴州之际,还会与另外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相见,也就是德庆皇帝的铁杆心腹、与梁辅臣齐名的蓟镇总兵张肃!
而赵俊臣发现自己的行程速度受到流民们的拖累之后,也知道自己急也没用,索性就耐下心来、趁机与兴州流民们频频进行接触。
对于赵俊臣而言,这批流民有大用处,只要赵俊臣抓住机会、妥善使用,就可以迅速转移焦点与矛盾,一举扭转兴州境内的舆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赵俊臣想办法鼓动流民们的情绪、引导流民们的怨愤。
至于赵俊臣的具体手段,也非常简单。
后世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
……




摄政大明 第1365章.民可知之.
……
……
兴州境内爆发了大规模民乱,直接原因当然是柳子岷推行农务改革之际用力过勐、手段过激,只是一味的强迫百姓们改变种植习惯,却根本没有耐心向百姓们详细解释原因,也根本不懂得徐徐图之的道理,只想着立刻见到成果之后向赵俊臣邀功,自然也就逼反了百姓。
但柳子岷毕竟是兴州同知,在兴州境内也算是位高权重,所以他在推行农务改革之际,也不可能亲自出面落实政令,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登门强迫百姓们毁掉农田上的旧有作物、全部改种玉米与番薯。
1...672673674675676...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