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柳子岷想要推行政令,就必须借助另外两股力量,其一是各级官府的吏役,其二是各大县乡的缙绅。
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吏役势力与缙绅势力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各地官府的吏役基本上就是由本地缙绅子弟充任。
而根据吴三桂所提供的情报,也正是因为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的刻意为之,又是推波助澜、又是层层加码、又是鼓动民愤,所以才让兴州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实际上动手欺压百姓的人乃是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但他们却把百姓们的怨气全部引到了柳子岷身上,表示自己只是受迫于柳子岷的强令。
而柳子岷的倒行逆施,也全是因为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于是就把所有黑锅皆是扣在了柳子岷与赵俊臣的头上。
时至今日,在兴州境内,百姓们一听柳子岷的名字就会恨声唾骂,一听农务改革的事情就会愤愤抨击,舆情已是彻底糜烂。
总而言之,柳子岷就是被他下面的吏役与缙绅给狠狠耍了,简直就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至于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之所以是选择这般做法,原因也很简单。
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原本就损害了他们的实际利益,再加上“周党”之人暗中串联,自然是一拍即合。
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趁机兼并土地、蓄养仆婢!
兴州境内爆发了民乱之后,大量良田皆是耽误了农时、遭到了废弃,还有大批百姓为了躲避纷乱而沦为难民、逃离家乡。
这样一来,百姓们皆是失去了农田收成,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更是没有能力缴纳田租与税赋,自然就要变卖家产,说不定还要卖儿卖女。
到了那个时候,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只需是稍稍付出一点代价,就可以大肆兼并土地、蓄养仆婢,虽然也损失了今年的农田收成,但依然是大赚特赚。
古往今来,类似套路已经上演了无数遍,再结合吴三桂所提供的情报,赵俊臣自然是一看就懂。
对于赵俊臣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惩治那些推波助澜的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也不是揪出幕后主使“周党”势力,而是尽快扭转兴州境内的舆情,彻底消除兴州百姓对于农务改革的仇视。
而扭转舆情、消除仇视的最佳手段,则是转移焦点与矛盾!
既然吏役与缙绅们可以把百姓怨气皆是转移到柳子岷与赵俊臣的身上,那么赵俊臣自然就要把这些怨气尽数返还回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操纵民心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
百姓们极少有人亲眼见过柳子岷,也根本就不清楚农务改革计划的详细情况。
而真正动手迫害百姓的人,也正是那些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
所以,赵俊臣只需是让百姓们想明白这一点就好了。
后世那位伟人还说过另一句至理名言——“深入基层,发动群众”!
*
这一天,进入了安州境内之后,因为流民们的拖累,所以赵俊臣的麾下队伍仅仅是前行了二十余里,就需要再次中止行程、进行休整。
这种情况,赵俊臣已是见怪不怪了,你永远不能指望流民们拖家带口之余,还能迈着双脚日行千里。
所以赵俊臣也不着急,发现流民们无法坚持之后,就主动唤停了队伍,又返身去了流民们的歇脚之处,很快就与流民们攀谈起来。
对于赵俊臣的出现,流民们刚开始还是诚惶诚恐,但类似情况连续几次发生之后,再看到赵俊臣态度亲切、毫无架子,也就不再大惊小怪了,反而是纷纷挤到赵俊臣的身边、争相与赵俊臣说话。
赵俊臣很随意的坐在一位老者的身旁,先是冲着周围百姓点头微笑示意之后,就向老者笑道:“史老丈,晚辈又来寻你了,你上次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史老丈曾经家境不错,拥有读书识字的经历,说话做事之际也有条理,所以在流民之中拥有一定声望,于是就被赵俊臣给盯上了,这两天一直缠着这位史老丈、让他讲诉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
史老丈自然是受宠若惊,连忙点头道:“对!还没讲完!上次讲到了老汉年轻时家境不错,虽然不是地主乡绅,但因为祖辈们的努力开荒,一家五口人也自耕着近百亩良田,还曾一度跟随乡中夫子读书识字……
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三十年前,建州鞑子与蒙古鞑子联手入侵,绕过了辽东镇与山海关,从宣府镇开始攻打劫掠,一度是攻进了蓟镇防区,虽然还没有影响到兴州,但兴州百姓们皆已是人心惶惶……
就在人心慌乱之际,乡间突然传出谣言,说是已经有小股鞑子进入了兴州境内、正在到处烧杀抢掠,附近各乡百姓死伤惨重,大家就更为恐慌了,所有人都是紧紧绷着心弦,随时准备躲避战乱……”
说到这里,史老丈的表情间满是愤恨,又说道:“突然有一天,大伙看到远方燃起了烽火狼烟,大人您也知道,烽火狼烟唯有发现敌情之际才会燃起,看到烽火狼烟就意味着附近出现了鞑子,与此同时,各种恐怖谣言更是满天飞,把人吓得要死……
老汉的父母家人就被谣言给吓到了,当即就收拾家当躲进了县城,但进入县城之后,一切吃穿用度皆是需要向人购买,县城内的粮价与物价也就不断哄抬,根本买不起,老汉的家族虽然拥有近百亩自耕田,但为了供养老汉读书,也就毫无余财积蓄,无奈之下只好向乡绅借了一笔高利贷……嘿嘿,仅仅是在县城之中躲避了六七天时间,就欠下了五两银子的高利债!
更可气的是,事后证明,当时看到的那股烽火狼烟,根本就是误报!鞑子至始至终都没有攻进兴州,当时也只有兴州境内出现了烽火狼烟,所以老汉的家族就这样无缘无故的欠下了一笔巨债!
按理说,这五两银子,以老汉当时的家境,只要宽限一年时间,倒也可以还上,但等到老汉与家人好不容易返回乡里之后,乡绅却是逼着老汉父母立刻还债,但短时间内如何可以还上?于是乡绅就把老汉父亲告到了县衙,县衙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抓走了老汉父亲,家里为了打赢官司、救出老汉父亲,只好是再次借钱举债,想要打通关节……”
说到这里,史老丈惨然一笑,总结道:“就这样短短两三年之间,老汉家族就已是山穷水尽了……自家好不容易才开垦出来的近百亩自耕田,也全部被抵了债务,彻底失去了田地,也就沦为了别人家的雇农长工,只能仰人鼻息活着……”
赵俊臣听完之后,也是连连摇头叹息,好似是心有戚戚。
但实际上,史老丈的这般经历,在赵俊臣眼中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自从听说这位史老丈曾经出身于自耕农之家、但如今已是沦为雇农长工之后,赵俊臣就已经大致猜出了史老丈的人生经历,具体原因不是家人生病、需要医治,就是被人下套、遭受迫害。
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任何容错空间,一旦是遇到任何意外,就一定会欠下债务,而一旦是欠下了债务,就必然会失去一切。
类似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上演过无数遍了。
赵俊臣叹息摇头之后,又突然问道:“史老丈,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族境遇,从一开始就是被人设套陷害了?”
“设套?陷害?”史老丈的反应很有趣,他微微一愣之后,竟是瞬间就想明白了赵俊臣的暗示,黝黑粗糙的脸庞上,表情即是愤怒又是慌乱,却依然是连连摇头道:“不会、不会吧……怎、怎么可能?”
很显然,在史老丈的内心深处,早已是隐约间猜出了事情真相,但他却完全不敢承认这个真相。
毕竟,一旦是承认了真相,就会产生仇恨,但史老丈并没有报仇能力,就只能把仇恨憋在心里、把自己活活憋死气死。
所以,史老丈宁愿相信这一切事情只是因为自家时运不济。
但赵俊臣则是很无情的拆穿了史老丈的自欺欺人。
“十有八九,就是被人下套陷害了!”赵俊臣冷静分析道:“老丈你仔细想一想,普通乡民根本就没有能力离开乡间,也收不到任何外部消息,老丈的乡里为何会突然传出鞑子正在附近烧杀抢掠的谣言?嘿!有能力制造这般谣言之人,就只有那些消息灵通的缙绅了,也唯有缙绅们所传播的谣言,才会迅速引发反响!
还有,老丈的家乡附近燃起了烽火狼烟之后,为何周围各县没有燃起烽火响应?必然是被人提前打过招呼了,所以后续也没有引发任何追责!再有,县城内的粮价与物价为何提前高涨?不用说,一定是早有准备!还有,乡绅们当时到处放贷,他们又为何拥有那般多的余银?是不是也是早有准备?就更别说官府与乡绅们的暗中配合,不仅是没有及时澄清谣言,反而是积极协助乡绅们到处追讨债务了!”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com 】
赵俊臣一口气指出了多处疑点!
百姓们并不总是愚昧,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可靠信息来源,自然是只能盲信于公众人物的一面之词,也就会受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智者与蠢货的区别,往往就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总是用“见多识广”形容智者、用“孤陋寡闻”形容蠢货,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一旦是失去了信息优势,智者未必还可以保持睿智,一旦是拥有了更多的可靠信息渠道,蠢货也可以轻易拆穿智者的心中算计,甚至还能把所谓的“智者”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现在,赵俊臣就是想要把真相告知于百姓们。
或者说,是把一部分真相告知于百姓们!
……
……





摄政大明 第1366章.舆情风变.
……
……
听到赵俊臣所提出的一系列疑点之后,史老丈沉默不语,聚在两人周围的流民们则是议论纷纷。
赵俊臣叹息道:“任何一场风波,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内部民乱,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自然是灭顶之灾,但在缙绅豪族眼里,只要还能保证自身无忧,那就是兼并土地、扩张财富的大好机会……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缙绅们规避风险与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他们往往可以提前获知消息,在风波发生之前就已经躲进了相对安全的城墙之内,甚至还可以提前转移财富,而寻常百姓就只有事到临头之际才能后知后觉;
他们往往与官府关系密切,在风波爆发之际受到官府的重点保护,风波结束之后官府也会优先为他们追讨损失,而寻常百姓的安危与损失却不会受到官府的重视;
他们往往拥有更为深厚的底蕴与积蓄,可以支持他们在风波平息之前衣食无忧,风波平息之后也是犹有余力,趁机兼并土地,而寻常百姓则只会倾家荡产、活路全无;
他们还要比寻常百姓更为团结,相互联姻、结合利益,也愿意紧密配合、分工协作的落实既定计划……而寻常百姓在绝多大数时候,就只是一盘散沙罢了……
所以,只要不是倾巢之下绝无完卵的弥天大祸,缙绅们也乐于看到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场天灾人祸,发生了天灾人祸之后,百姓们为了渡过眼前难关,就只能变卖家产、说不定还需要卖儿卖女,而缙绅们就可以趁机廉价收购大量的田产与人口,代价也许只有寻常时候的十分之一,甚至是趁乱强夺,利用各种手段攫取百姓们的辛苦积蓄……”
说到这里,赵俊臣遗憾摇头道:“而史老丈的经历,就很明显是缙绅们的联手布局,一部分缙绅负责传播谣言,一部分缙绅负责收买驻军,一部分缙绅负责哄抬物价,一部分缙绅负责串联官府……嘿,看似布局复杂、投入不小,但仅仅是哄抬物价这一环节就足够他们回本了,就更别说是事后利用各种手段强取豪夺百姓家业了!
史老丈,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经过三十年前的那场风波之后,兴州境内与你情况相似的自耕农户,大多是像你一般,让缙绅们趁机夺走了一切,对不对?而你们辛苦开垦的土地,最终也皆是被缙绅、官员、以及驻军武官给瓜分了,对不对?”
闻言之后,史老丈面色苍白、身体不住颤抖着,显然是心情极为激动。
下一刻,史老丈勐地跪在赵俊臣的面前,连连叩首之后大声哭喊道:“大人,您权高位重,一定要为老汉做主啊!”
与此同时,站在周围旁听的数百流民之中,与史老丈有着类似经历的百姓不在少数,这个时候也皆是反应了过来,纷纷扑到赵俊臣面前,恳求赵俊臣为他们主持公道。
看到流民们的群情激愤、纷纷涌到赵俊臣的附近,人数也是越聚越多,原本只有两三百人聚在赵俊臣的附近,但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六百人,赵俊臣麾下的禁军护卫们皆是紧张无比,连忙是抽出兵器、用身体挡在赵俊臣的身前。
但赵俊臣并没有任何慌乱,依然是态度亲切、毫无架子,还挥手阻止了禁军护卫们的紧张反应,依然是与百姓们保持着近距离接触。
然而,听到百姓们请求自己主持公道的呼声之后,赵俊臣的回应则是非常无情。
与此同时,赵俊臣的自称,也悄然间从“晚辈”与“我”,变成了“本阁”,似乎是想要强调自己的身份尊贵、权势庞大。
“看样子,大伙之中有很多人皆是遇到了类似情况,因为各种变故而被缙绅们夺走了家产,本阁深表同情,也愿意为你们主持公道,但……”
说到这里,赵俊臣再次遗憾摇头:“实在是无处下手啊!就以史老丈的经历为例,缙绅们夺走他的家业,乃是三十年前的事情,早已是时过境迁,人证物证皆是无法寻到,但若是没有确凿证据,本阁也就没有理由站出来为大家主持公道……实际上,别说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哪怕是三五年之前的事情,就已经很难取证了。”
赵俊臣的这一番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并非没有意愿与能力为百姓们做主,而是没有证据与理由为百姓们做主。
随后,赵俊臣似是劝慰、似是提醒,总结道:“所以,过去的事情就只能过去了,大家还是专注于眼前与未来吧。”
史老丈不愧是读书识字的,听到这里当即就反应了过来,急声问道:“大人,您说您只是寻不到理由出面为我们主持公道,又说民间每次经历一场风波,都是缙绅们趁机兼并土地的大好机会,而兴州境内如今就在闹民乱,我们这些百姓也是为了躲避这场民乱而沦为难民的,逃离家乡之际皆是丢弃了大量家当……
所以,您觉得,兴州境内的这场民变,是不是也是缙绅们故意挑动起来的?是他们故技重施、想要趁机洗劫我们百姓辛苦积攒的家当?还有,若是最终查实,发现就是缙绅们故意挑起了这场民变,是不是意味着……阁臣您就可以站出来为我们主持公道了?而老汉三十年前被缙绅们夺走的家业,也就有机会索要回来了?”
听到史老丈的连连询问,周围的许多流民皆是眼睛一亮,也纷纷是情绪激动、积极响应。
与此同时,赵俊臣的目光深处,则是闪过了一丝笑意。
*
百姓们见识不高,他们从前在缙绅们的挑拨之下,一直是无比仇视农务改革政策,但他们并不清楚赵俊臣与农务改革政策之间的关系,只知道赵俊臣是一位权高位重的大人物,而赵俊臣也故意向他们隐瞒了这一点。
但百姓们并不愚笨,他们同样懂得趋利避害的道理,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好、什么事情对自己不好。
所以,赵俊臣完全不必向百姓们耐心说明农务改革的深意与好处,也完全不必向百姓们详细解释兴州民变的幕后真相——这些事情解释起来很复杂,百姓们也未必听得懂。
他只需是让百姓们想明白一件事情就行了。
那就是——只要百姓们把这场民变的所有责任皆是推到兴州缙绅身上,赵俊臣就有理由出面调查缙绅们的恶行,他们就可以在这场风波之中保住家业,甚至还有机会顺藤摸瓜,索要他们多年之前就被缙绅们所夺走的家产!
当百姓们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事实真相就已经无关紧要了,农务改革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柳子岷究竟是好官还是坏官,也已经无关紧要了!
重要的是,只要把所有过错皆是推到缙绅的身上,百姓们就可以拿到好处!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com】
所以,一部分反应较快、心思活络的百姓,当即就已经心中认定,认为缙绅们毫无疑问就是兴州民变的幕后黑手,想要趁机洗劫百姓财富,这就是真相!
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想法,不仅政客如此、商贾如此,百姓亦是如此。
*
眼中笑意一闪而过之后,赵俊臣又摆出一副对兴州民变毫无了解的模样,追问道:“史老丈认为兴州民变与缙绅挑动有关?本阁还没有进入兴州境内,并不了解详情,只听说是百姓们不满意朝廷的新农政,所以才会聚众闹事……既然你们怀疑这场民变乃是出于缙绅们的故意挑动,那本阁且问你们,兴州百姓为何是不满朝廷的新农政?是谁在向百姓们宣扬新农政的坏处?”
“就是那些缙绅!”
“对!就是缙绅们在说官府的新农政不好,会逼死我等百姓!”
“全是那些缙绅的一面之词!”
听到百姓们的纷纷回应之后,赵俊臣又问道:“本阁还听说,造成兴州民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兴州官府逼着百姓们毁掉已经种好的农苗,要让所有土地皆是改种番薯、玉米等物……又是谁出面强迫你们毁掉农苗的?是那个主持农政的兴州同知柳子岷吗?”
“不是,咱们百姓至始至终也没有见过那个柳子岷!”
“全是本地缙绅与官府役吏出面,强迫我们毁掉农苗,还说他们也是受那位柳大人所迫!”
“我们不识字,就连官府政令也是缙绅们读给我们听的!”
赵俊臣微微皱眉,再次问道:“那……民变爆发之后,缙绅们是否也像是以往一般,提前转移了财产,还提前躲进了安全的城墙之内?好似是早就料定了这场民乱的出现?”
“对啊!大人您这样一说,咱们也反应过来了!那些缙绅就是提前准备好了!”
“就像从前一样,老爷们早就躲进了县城里!”
“小人为了逃避民乱,无奈贱卖了家里的四十亩良田,现在想想就是让他们给骗了!”
闻言之后,赵俊臣的眉头越皱越紧,沉吟着轻轻点头道:“若是各位所言属实,那缙绅们的种种行径,确实是充满了可疑之处!”
“该死的地主缙绅!”
“就是他们暗中搞鬼!他们不得好死!”
“求大人您一定要为我们百姓主持公道啊!”
百姓们在利益驱使之下,原本就已经倾向于把兴州民变的全部责任皆是推到各地缙绅身上,如今又听到赵俊臣有理有据的连续指出疑点之后,就愈发是坚信不疑了。
于是,百姓们的情绪愈发激动,纷纷是再次请求赵俊臣出面主持公道,严惩兴州境内的缙绅势力。
见自己已经成功挑起了百姓们对于兴州缙绅的仇视,赵俊臣终于是满意点头,扬声道:“本阁刚才就已经说过了,本阁当然愿意站出来为大家主持公道!但为了以正视听、取信世人,各位想要保住家业、夺回家产,最佳手段还是通过正常渠道向官府申述!
待各位返回故土之后,就可以尽量收集疑点、联系本土乡亲,一同前往官府告状!声势越大越好!大家不必有后顾之忧,只要你们把事情闹大,本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此事、严查缙绅们的恶行,到时候不仅可以帮助你们在这场民乱之中保住现在的家业,说不定还能为你们取回曾经被缙绅们所夺走的家产!本阁说到做到!”
听到赵俊臣的这一番保证之后,周围流民们的眼睛皆是亮了!
他们都知道赵俊臣权高位重,连山海关都要给面子,所以拥有了赵俊臣的撑腰之后,他们自然是不怕得罪缙绅,也不怕把事情闹大!
……
……




摄政大明 第1367章.蓟镇张肃.
……
……
赵俊臣与史老丈以及一众流民之间的这场谈话,看似是闹出了不小动静。
但实际上,受客观条件所限,在千余兴州流民之中,只有两三百人站在附近旁听了这场谈话。
所以赵俊臣说出了自己的承诺之后,很快就离开了流民中间,耐心等待这场谈话的反响逐渐发酵。
没有任何意外,这场谈话迅速就传遍了全体流民,也迅速就引发了强烈反响。
在这个时代,底层百姓就算是没有遭受过地主缙绅的强取豪夺,也一定是遭受过地主缙绅的欺辱压迫,皆是心底暗藏恨意,只是这股恨意平时完全不敢表现出来罢了。
但现在,赵俊臣不仅是让一部分流民们看到了与缙绅为敌的好处,还顺利点燃了他们的心中恨意。
人是群体动物,总是会轻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活在信息茧房之中。
于是,流民们很快就满脑子只剩下这件事情了,经过了相互间的交流与讨论之后,也愈发是对赵俊臣的说法坚信不疑。
毕竟,流民们皆是底层百姓出身,在阶级矛盾之下,他们的立场天然就会仇视缙绅阶层,所以即便是赵俊臣的种种说法存在刻意夸大、偏向误导之处,他们也依然愿意相信。
一部分流民在家乡境内还拥有几十亩田产,听信了赵俊臣的这套说辞之后,自然是担心自己的家业会被缙绅地主们趁机抢走;
1...673674675676677...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