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都,都是小客户啊!”
茹太素微微失望,这些人加起来,怕是也抵不上一个豪商的身价……柳淳深深吸口气,“告诉下去,好好招呼每一个客人,有敢怠慢的,决不轻饶!”
茹太素悚然一惊,他也急忙吩咐:“对!告诉他们,全都笑脸相迎,把银行的规矩讲清楚了!”
很快,银行所有窗口都动了起来,老百姓怀着忐忑的心情,前来排队。
排在最前面的一个小老头,门牙只剩下一颗,背高高拱起,身体宛如一张弓,头根本抬不起来……一看就是常年伏身劳作的结果。
他颤颤哆嗦,取出了一摞宝钞,差不多有上百贯,递上去,到了半截又撤回来,反复三次,终于心里发狠!
“拿,拿去吧!”
“老先生,你是要存钱,还是要换成新钞”
里面的
第143章 给老朱送钱了
银行运行到了第六天……整个京城,最庆幸的人就是蓝玉了。
他刚刚得到了一副字,是御笔亲书:忠勇纯臣!
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充满了霸气和天威。
除此之外,还有一道旨意,加蓝玉上柱国!
蓝玉有点晕乎乎的。
历代以来,一个官员可以同时有几项官职……包含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比如蓝玉,他的官职就是左都督,散阶则是特进光禄大夫,而爵位则是梁国公。
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四种齐备,尤其是勋官,更是很少有人得到,而上柱国正是勋官当中的顶点。代表着无上尊荣。
当初徐达那么大的功劳,也仅仅是左柱国,目前唯一曾经得到过上柱国的,就是在凤阳待着的韩国公李善长!
蓝玉觉得自己赌对了……别说五十万贯宝钞,就是五十万两真金白银,也赚大了!
要知道过去蓝玉因为年纪相对小,虽然战功彪炳,但地位并不突出,大家只觉得他会打仗,别的就不怎么样了。
可这一次蓝玉全力配合,支持新钞,弄得老朱十分满意,激动之下,送了四个字,又给了他上柱国的位置。
等于宣誓蓝玉为新一代的勋贵领袖。
“丫头,这份尊荣是你给爹买来的!”
蓝姑娘笑嘻嘻的,“我早就说了,听柳郎的准没错!”
又是柳郎……蓝玉摇头苦笑,“去把他叫来,这个上柱国能不能要,我还要听听他的意见。”蓝玉的确是谨慎了不少,没敢贸然接受。
蓝姑娘不爱听了,“爹,你那么清闲,啥事都没有。干嘛麻烦人家柳郎,走,咱们去银行请教他。”蓝姑娘乐颠颠晃了晃手里的金卡。
有这个东西在,柳淳可是要亲自接待的!
……
“梁国公,要我说,你就不该要这个上柱国……”柳淳没有绕圈子,他记得在嘉靖朝,首辅夏言就得到了上柱国,结果死得老惨了。反倒是严嵩聪明,拒绝了上柱国,得到了皇帝的欢心,愣是把持朝政二十年,到了八十,还当首辅呢!
“我倒是觉得没什么,毕竟国初李善长也得到过上柱国,只是后来改为左柱国。”蓝玉沉声道。
“那现在李善长在哪里”柳淳毫不客气道:“我说了,国公想要名留青史,只管好好著书,教导皇孙,其他都是虚的!”
蓝玉瞪着牛眼,谁能轻易放弃无上的尊荣!
可他在北平的时候,跟柳淳谈过,也知道自己的位置,做人要夹起尾巴啊!
“那你说我该怎么回!”
柳淳哑然一笑,“这还不容易,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中山王徐达,功臣第一,亦止为左柱国。乞陛下免臣此官,著为令典,以昭臣节。这不就完事了。”
蓝玉又沉吟一会儿,终于咬牙忍痛点头……
谢辞的奏疏送上去,朱元璋还在跟朱标议论银行的事情。
“如今的情形如何了百姓存钱的人还多”
“多!”
朱标喜滋滋道:“自从第一批百姓存款之后,银行的便利好处,就迅速传开……到银行存款,旧币换新币,而且存款还有利息,百姓自然踊跃。只是当下愿意存款的,还是以普通百姓,升斗小民为主,积累的存款并不多……所幸也没人挤兑,父皇的那些金银,十分安全,绝不会丢失!”
老朱没听出儿子语气当中的揶揄,反而忧心起来。
“这么多百姓存钱,银行要付给他们利息,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那个柳淳有这么大的本事吗”朱元璋迟疑道:“钱总不会凭空冒出来吧你说……他会不会私自放贷,盘剥普通百姓”
老朱又警惕起来。
重农抑商,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老朱的国策。
当然了,是抑制商业,而不是禁绝商业,老朱就算经济常识再差,也知道商业不可或缺……事实上,许多藩王,比如秦王就养了十几万只羊,到处卖羊毛,晋王则是贩卖牲口,甚至是私盐!
这些藩王干的多是和百姓争利的事情,所以几乎都是交给亲信代为经营,不敢留下把柄。
倒是朱标和朱棣在柳淳那里的生意,有些特殊……不管是钢铁厂,还是在大宁屯田,建的作坊,都是朝廷有好处的,而且有没有侵犯到当地百姓的利益,所以可以堂而皇之,摆在台面上,不必担心有人发难。
朱标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急忙解释道:“父皇……柳淳
第144章 给老朱挖的最后的大坑(第一更求票)
朱元璋眉头乱挑,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来送钱的,柳淳这小子能在短时间之内,把银行运行起来,也算是本事,朝廷这么能干的臣子不多了。
“你过来,把账给朕好好说说!”朱元璋的语气缓和了不少。
“是!”
柳淳恭恭敬敬把账目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陛下,银行目前吸收了一百三十多万贯存款,又兑换出去近七十万贯新钞,至于准备金这块,并没有损失,还有略微增加……”
增加的就是蓝玉存进去的……
朱元璋眉头紧皱,“吸收了这些存款,可是要给利息的,朕算计着,你现在是赔钱,又何来的收入莫非是你把这些存款当做税金,拿来糊弄朕”
老朱的金融水平也在上升中……柳淳慌忙摆手,“陛下,存款可是不能随便支用的……臣这一次交给陛下的是商税的进账。”
“商税银行的商税你们不是没赚钱吗哪来的税”老朱生怕柳淳把银行弄成盘剥百姓,敲骨吸髓的工具,那些忠心耿耿的百姓伤不得!
“是这样的,大宁的货物跟银行挂钩了,必须用新钞才能购买……陛下也知道,臣一向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买卖公道……”
老朱轻咳了一声,柳淳赶快停止了吹嘘,正色道:“当下很多在银行换了新钞的百姓,发现货物便宜,比如一把菜刀,才区区25文,比市面上便宜了10文还多,他们很多人都买了,而且不光是自己用,还拿出去卖给那些没有存款换钞的人。”
朱元璋倒是没生气,反而朗声笑道:“好!就该这样!百姓捧朕的场子,自然有好处,那些抵制新钞的,朕也不会放过!”
老朱又警惕道:“你说的商税,不会是从这些老百姓身上收来的吧”
“不不不!”柳淳解释道:“普通的小额交易,税金太少,收了还不定够人工花费……臣收的是大宗交易!”
“大宗交易”
“嗯,就是那些黄豆,油菜籽,铁锭之类的。”柳淳道:“银行给交易双方提供担保,他们的账目通过银行,能够确保资金安全……比如某人买了黄豆,他把钱存到了银行,银行会经过五天,再记到卖方的账户上,在这五天里,假如黄豆出了问题,他可以提出冻结货款……这样就能最大限度保护买方的利益。”
朱元璋用鼻子哼了一声,“不愧是生意人出身,替他们想得真周到!”
柳淳讪讪笑笑,“陛下,只有看到便利,商人才愿意在银行交易……而他们通过银行交易,账目就摆在了银行面前……臣按照三十税一,预扣税款,也就轻而易举了。”
柳淳讲到了一个关键……税收很多时候要考虑可操作性……就比如一直广受诟病,说明朝不收商税……其实明朝也是有商税的,不多,三十税一,但好歹人家有啊!
问题的关键是收不上来!
农民土地放在那里,一年产多少粮食,明明白白。
商人就不行了,他们每天都在交易,有多少入账,多少出账,该怎么核定税额,全都复杂无比。
而按照历代衙门的编制,就算户部的人员膨胀一百倍,也未必能够用。
所以古代大多数都主抓几项主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盐铁铜器酒曲茶叶等等……施行专卖,最多收点过路费,至于什么营业税啊,增值税,那是想也别想。
另外一方面呢,如果非要征收,就会出现官吏趁机盘剥百姓的状况……比如在洪武七年,彰德府课税司向老百姓用的茶叶,枣子,饮食之物征税……一下子惹恼了朱元璋,老朱大怒:“古谓聚敛之臣甚于盗,正此等官吏也!”
立刻将课税官吏缉拿下狱,严惩不贷……后来老朱又降旨,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时节追送礼物,染练自织布匹及买已税之物,或船只车辆,运自己货物并农用之器,各处小民挑担蔬菜,各处溪河小民货卖杂鱼,民间家园采用杂果,非兴贩者,及民间常用竹木,蒲草,器物并常用杂物,日用食物,俱免税……
通过老朱的旨意,可以看得出来,洪武皇帝对待商税的态度。
普通百姓,织布,打渔,编草鞋,席子,卖点红枣,鸭梨,蔬菜……这些东西,是一律不准课税的。
换句话说,就是不许扰民,不许鱼肉百姓。
商税主要集中在盐,铁,豪商,作坊上面……是典型的抓大放小,这是非常合理的。
只是碍于官吏的能力和品行,很多该抓的大鱼,也抓不上来……当然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就更遭了,收不上税,反而会被视作善待“百姓”的好官,跟朱元璋的初衷已经完全背离了……
如今银行的出现,给完善商税大网,提供了可能。
“陛下,目前臣预收了三千贯商税……却不知道如何处置,故此来向陛下请旨。”
“三千贯太少了,若是能多几倍就好了。”
老朱自言自语起来。
按理说收商税,当然是好事情,而且越多越好。
老朱巴不得每个商人都能给他的国库提供贡献呢……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大商人,并没有接受银行,他们不愿意把钱存进去。
&
第145章 该给老爹娶媳妇了
从金殿出来,柳淳的后背都湿透了。
不能不怕!
他给老朱挖了个巨大无比的坑,逼着老朱做一个选择……在商税和宝钞之间选一个……想要征收商税,就必须银行配合,想要银行配合,他就不能随便插手货币发行……换句话说,新币不能成为朱元璋一个人的玩具!
……
“服了,真是服了!”
“英雄出少年,你我真是老了,比起年轻人,差得太远了!”茹太素捧着圣旨的副本,足足看了三遍,在他的对面,刘三吾端坐着,他看得次数更多。
朱元璋终于降旨,表明不再滥发纸币,并且答应保护银行客户的**安全……这是皇帝的承诺!
也是皇帝做出的妥协!
这么多年了,除了钱唐拼了一条老命,换来了删减本的《孟子》之外,朱元璋还从来没低头过!
“这小子,可真是有两下子。”茹太素忍不住赞叹。
刘三吾微微一笑,“唉,你要是看到他怎么收拾北元的那些人,你就知道,这小子的本事,深不可测!真不知道,他的师父是怎么教的!”
茹太素吸了口气,“真的如传言那样,是郭氏的门人,教导的他”
“嗯!”刘三吾道:“不然他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哪来的那么多奇思妙想!”
茹太素皱着眉头,越发不解,“话是这么说,可他的那些师父们,为什么不愿意给大明朝效力,反而让一个孩子肩负重担呢”
“这个……老夫也问过……他说师门的长辈侍奉元朝,借助元主的支持,研究学问,积累知识。承蒙元朝恩惠,又身为汉人,进退两难……他们让柳淳带着所有学问,返回大明,替他们尽忠,而这些人则是向极西之地而去,据说是要前往当年蒙古大军也没有征服的地方,去那里探索未知,研究学问……假如有朝一日,我大军西征,或许他们还能帮得上忙!”
茹太素颇为遗憾……一个弟子都这么厉害,假如这些人能留在大明,群贤当朝,一起辅佐天子,或许情形就不一样了。
“自从宋濂,刘基等人死了,李善长罢黜……朝中文官凋零,能扛起重担的没有几个了。”茹太素唉声叹气。
倒是刘三吾满脸微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不必哀伤。我前些时候,倒是见到了一个青年才俊!”
“哦当真”
“嗯,此人姓许,是池州人,叫许观,才学好,文风朴实,言之有物,尤其难得,他在县试、府试和院试当中,连续得了三个第一,刚刚进入太学读书!”
听到刘三吾的介绍,茹太素颇为惊讶,“这是个小三元啊!”
世人皆知连中三元,其实在明代,还有小三元一说……一个童生,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才能取得秀才功名,成为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与剩下的乡试、会试、乃至终极考验……殿试!
所以说,秀才也不是容易考的,难度大约跟高考差不多……所以以后再宣传什么高考状元,只会让古人笑掉大牙。
而是相比起正式隆重的后面三级考试,前三级更加随意,变数也更多,尤其是没地方说理去,过了就是过了,不过就是不过,差几名也无所谓……
在这种随意的考试之下,连续拿三个案首,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幸运到逆天,要么,就是才学高的吓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