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奋斗在洪武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当真是好大的一片山河!”

    徐妙云嘴巴微张,深以为然道:“王爷,果真如小郎君之言,唯有以牛肉干和马奶为军粮,才能打得下这么大的一片基业。不然的话,光是民夫牲畜,就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了。”

    朱棣颔首,




第21章 赚朱棣的钱
    要想研究军粮,就要先弄清楚,眼下明军吃什么。闪舞

    这个不用问别人,柳三最清楚,他告诉儿子,明军最长吃的叫做“飧饭”也就是水泡饭,方子还是出自《齐民要术》,沿用了好几百年,也没有什么更新换代。

    作粟飧的方法如下:米一石,取无榖者,净淘炊熟,下浆水中,任水曝干,淘去尘,又蒸曝之,经十遍可得二斗。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湿彻,然后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

    意思是说,取去壳完毕的一石米,用水淘净炊熟后,再放到水中曝晒干,把曝干的米再来一次同样的作业共十次,做完十次后,只得到二斗的再制干米饭。要食用时,取一大合的再制干米饭以热水泡之,待再制干米饭浸软时,再煮熟成餐饭后就可食用。一石飧饭可供 1 个人进食50 天。

    刘淳听完,就晃脑袋了,“为啥要十遍啊一遍不行吗”

    柳三正色,“一遍可不行,功夫少了,米泡不烂,还容易坏,你小子可不许在军粮上面动歪心思,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然有道理!”

    刘淳拄着下巴想了想,反复蒸煮晾晒,估计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米彻底破碎,等吃的时候,变成和米糊一样的东西。

    方便保存,吃起来也容易。

    可刘淳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是。

    “你说我们把米煮熟,晒干,然后用磨碾成米粉如何”

    柳三愣了,“这样能行吗”

    刘淳道:“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我们把米碾碎了,和面一样,还能往里面加东西,等吃的时候,用热水一冲就完事了。”

    刘淳想到了油茶面,其实原理也真就差不多。

    当即,在王府的后院,架起两口大锅。

    先把洗好的米放在锅里蒸熟,然后取出,刘淳借用了花房的土炕,一夜的功夫,把米烙干,然后用石磨,把米碾碎,变成粉末。

    做完了这一步之后,刘淳取来一些食盐,又加了点糖,加入葱姜蒜末调味,尝了一口,勉强能吃了,比以前的军粮强了不少。

    刘淳觉得还不够,他又弄了一点鹿肉,煮熟之后,晒干,弄成肉松,一样碾碎,搅拌。似乎营养还是不够,刘淳又弄了一点黄豆,炒熟,碾碎,搅拌在一起。

    光是这些也不行,人体还需要蔬菜,弄一些新鲜的青菜,下锅煮熟,晒干,碾碎……

    他的这套工艺,别说朱棣和王妃徐氏了,就连小胖墩都看明白了。

    真是没啥神秘的,就是不断往一堆东西里加入各种粉末。

    绿豆,黄豆,红豆,芝麻,香油,荤油,萝卜块,干菜叶……能想到的全都扔里面。

    最后军粮终于出炉,其实还能加入更多的东西,只是王府厨房再也没有可加的东西了。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刘淳给每个人的碗里倒了一点混合粉末,然后加入热水冲泡。

    焦香四溢,散发着诱人的味道。

    还不错!

    朱高炽眯缝着眼睛,冒出光亮,迫不及待往嘴里送了一勺子。

    “好烫!”

    小胖墩嘴上说着,却舍不得吐出来,香甜可口,别有一番滋味。

    比米粥好吃多了,味道丰富,热量充足,很顶饱!

    他三口两口,把碗里的东西喝光,然后笑眯眯道:“父王,要是天天吃这个,行军打仗,也不困难!”

    朱棣也尝过了军粮,他把碗放在一边,哑然笑道:“是不错,可若是这么吃,非把大明吃垮了不可!”

    谁说不是,就拿最基本的粳米来说,明军就吃不起。普通的士兵,吃的多是栗米,还要配许多豆子,杂粮,大军远征,能有粮食和盐巴,士兵已经偷着笑了,很多时候,就连这点基本的要求都供应不上,就只能饿肚子。

    尤其是出了长城,草原一望无际,产出有限,补给线又长,粮食也跟不上,征战之苦,简直一言难尽。

    柳三告诉儿子,远征塞外,十个人去,能有三个人回来就不错了,而死的七个人中,最多有一两个是战死的,其他人全是各种乱七八糟的理由,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尤其是深入草原,光是蚊虫,就能要人的命!”

    柳三心有余悸道:“我有一次和一位兄弟去探查消息,我们约定,他守上半夜,我守下半夜。结果等我从帐篷里出来,发现他已经被蚊子活活叮死了!”

    柳三可没有撒谎,诗和远方,听起来很美好,可真正去追寻,那就不一样了。

    在草原上,蚊子又大又猛,随便一挥手,就能撞到几百个。

    别说是人,就算是老牛,也会被叮死。

    柳三那一次就是,他在简易的帐篷里,外面的兄弟实在是疲乏,没有撑住,就提前睡了,结果他们宿营的地方,离着水泡



第22章 一村之长
    “五百两本王拿不出来!”朱棣回答干脆。

    刘淳则傻了眼,朱老四,做人不能太无耻!你好歹一个藩王,居然拿不出五百两银子,你拿我当小孩子耍啊

    别以为你是未来的永乐皇帝,小爷就怕你了。从一见面,你就抓我,怀疑我,还想逼着我干爹去送死,现在让我白干活,不给钱!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小心我去投奔你侄子,彻底断了你的春秋大梦!

    刘淳气哼哼想着,朱棣轻轻一笑,无奈道:“我的王府的确没有五百两银子,你要是想要钱,可以给你宝钞!”

    “宝钞”

    刘淳这才想起,敢情明初的时候,金银极度缺乏,老朱根据元朝的作法,发行了名为“宝钞”的纸币。

    最初宝钞十分坚挺,可老朱同志的经济学毕竟太差了,准备金不够,还一个劲儿滥发,没过多久,就造成币值快速下降。

    目前基本上一百贯宝钞,能值七十贯,在个别地方,要打个对折,只有五十贯。

    倒是北平,由于鞭长莫及,民间还是以银两为主,并不接受宝钞,可燕王府不行,朱棣的俸禄全是以宝钞结算的。

    朱老四也挺闹心的,前不久从小舅子那里听说,江西的宝钞出了大事,二贯宝钞,只能换500文,相当于币值的四分之一。

    徐增寿劝朱老四,趁着北边币值还稳定,多换点金银存起来,毕竟纸片子不顶用。

    换成金银,等于跟老爹的钞法作对,可王府的开销太大,也不能守着一堆纸过日子,朱棣在犹豫纠结当中。

    “这样吧,你要是接受宝钞,本王给你一千贯!”

    好大的手笔!

    刘淳翻了翻白眼,“王爷,草民要钱,可不是揣进自己的荷包,我是用来雇工的,还有,要建造一些石磨,购买铁锅。北平和内地不同,拿宝钞在乡下可雇不到工人。”

    朱棣迟疑,难不成,真的要拿私房钱给这小子

    这时候朱能突然凑了过来,在朱棣的耳边道:“王爷,五百两不多,那个吕家就拿出了五百两给这小子,想要化解矛盾的。”

    “吕家”朱棣迟疑。

    “就是那个受王堂唆使,诬告锦衣卫千户朱湖的吕家!”

    “哦!”

    朱棣恍然大悟,瞬间有了主意。

    “柳淳啊,本王已经向京师行文,状告王堂,歪曲圣旨,冲撞锦衣卫,影响军国机密大事。不出意外,他的狗头是保不住了。也算是给死去的朱湖朱千户一个交代,回头本王还要去祭奠朱千户,锦衣卫多好汉,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被宵小陷害,实在是可怜!”朱棣还用袖子,抹了抹眼睛。

    这份演技,让刘淳目瞪口呆。

    朱棣又道:“那个吕长安,身为秀才,却攀附权贵,助纣为虐,又在地方胡作非为,本王让布政使衙门革除功名,全家贬为奴仆……至于吕家的财产吗,本王决定,转赐给你爹柳三,奖励他的功劳。另外吗,你爹现在是什么官职”

    刘淳傻傻道:“是百户,圣人刚刚提拔的。”

    “嗯,父皇的旨意,不宜随便更改。这样吧,本王查核过,白羊口千户所人丁稀少,名不副实,暂时降为百户所,由你爹负责。”

    朱棣说完之后,又拍了拍刘淳的肩头,“本王还是很看重你们父子的,好好干,等本王获胜过来,一定重重有赏!”

    说完之后,朱棣大笑离开。

    痛快,真是痛快,不花一分钱,就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了,不错!

    剩下刘淳,一头雾水。

    奶奶的!

    这算什么啊

    我就想赚点辛苦钱而已,怎么把吕家的产业给我了,还扔了一个百户所,玩笑开得有点大啊!

    朱能笑嘻嘻凑过来,捅了刘淳一下。

    “傻小子,高兴坏了吧!我刚刚只说了五百两银子,还没说五百亩田呢!你小子可赚大了!”

    朱能伏身,挠了挠头道:“那个柳兄弟,你还有什么好东西,能不能给我点”

    刘淳眨了眨眼,“施恩图报可不是君子行为!”

    朱能脸垮了下来,“实不相瞒,这次王爷要带着我去出征的,老哥还没娶亲呢!万一殉国了,我们朱家可就绝后了。”

    这家伙咧着大嘴,几乎哭出来。

    刘淳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表面上朱能忠肝义胆,不避刀枪的,背后居然是一张胆小的嘴脸,看起来朱棣也有识人不明的时候!

    “那个朱兄,我给你看过了,你额头宽阔,下巴厚实,耳大有轮,人中修长,是大富大贵之相,不但是你,就连后代子孙都会受到恩泽,公侯绵延,香火不绝!”

    “哎呦!”

    朱能喜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我的柳小哥啊,你真有通天彻地的本事,我算是服了!你放心,朱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只要如你所说,我一定涌泉相报。哪怕你落魄了,残疾了,要饭了,都是我们家的座上宾!”

    “呸,你才要饭,你全家都要饭!”刘淳



第23章 舍得下本的刘淳
    为了弄军粮,刘淳在王府住了几天。这几天里,小胖墩时时刻刻围着,刘淳抽空,弄了一整张羊皮,切成细条,编了个跳绳给小胖墩。

    朱高炽除了练习广播体操扭屁股之外,还多了一样活动,每天跳绳一千下。

    未必变瘦了,但小胖墩天天笑呵呵的,玩得可开心了。

    刘淳还跟他讲,等军粮的事情忙完,就有空弄更好玩的东西。朱高炽还挺好学的,嚷嚷着要学郭守敬的学问。

    刘淳欣然同意,小胖墩欢天喜地,这几天里,他还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二弟朱高煦换牙了,一颗门牙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顽固地长着,就是不掉下来,而且还疼得要命,熊孩子眼泪都下来了,又是哭,又是闹,谁也不让碰。

    朱高炽想起刘淳的聊天时提到的办法,就偷偷给徐氏说了。

    徐氏检查了牙齿之后,就跟熊孩子讲,外祖父徐达有一个妙法,只要贴一道符在箭上,一下子射出去,只要正中靶心,就不疼了。

    朱高煦傻愣愣站着,徐氏拿起弓箭,又检查了一遍牙齿,然后念念有词,一箭射出。

    啪!

    脱靶了!

    朱高煦跳着脚的哭,完了,完了,母妃不是百发百中么,怎么射偏了,要疼死他啊!

    熊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打滚儿,两条小短腿不停踢蹬,弄得满身尘土,成了实打实的土包子。

    在后面的朱高炽实在是忍不住了,捂着圆滚滚的肚皮大笑。

    “二弟摸摸,牙哪去了”

    朱高煦这才惊觉,原来徐氏借着检查牙齿的时候,把丝线套在了牙上,他傻呵呵看着母妃射箭,牙都没了,愣是没察觉!

    向来绷着脸酷酷的熊孩子这下子可丢人丢大了。

    该死的大肉球,就是跟那个小和尚学的,越来越坏了!母妃也是的,怎么能听他的朱高煦气得躲在屋里不出来。

    经此一役,朱高煦开始有那么一点害怕大哥了,而小胖墩也找回了一点当兄长的威严。

    朱高炽很欢快,可他爹就不那么舒服了。

    给朱棣气受的人正是永昌侯蓝玉!

    这一次北伐,朱元璋让宋国公冯胜领兵,傅友德和蓝玉作为副手,蓝玉年轻气盛,动作神速,提前赶到了北平。

    来到之后,就给朱棣一个下马威。

    蓝玉统领大军,在校场跟北平的人马比试。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这一溜不打紧,朱棣的老脸几乎都丢光了。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媳妇的舅舅,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当然了,蓝玉成名可不是靠着关系,他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尤其是他跟傅友德沐英一起,领兵三十万,平定云南,根据战后论功,蓝玉的功劳甚至在沐英之上。

    众所周知,著名的三段击就是沐英发明,而且还就是在平定云南的途中。
1...678910...5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