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却被段韶单骑拦截。
段韶骑马射箭,射倒贺拔胜的坐骑,又接连射倒贺拔胜的随从,保得高欢逃过一劫。
所以,段韶的个人武艺,以及带兵打仗的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结果,将近二十年前,段韶在攻打徐州时,一时不慎,被梁将李笠以水攻,打得兵败身亡。
这前车之鉴,确实要谨记在心,官军扎营河畔,取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同时,确实要防河水暴涨,以及敌军施展水攻。
连日暴雨,汾水水位暴涨,所以军中有人专门观察水位,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报。
现在,水位在涨,但看样子,不可能没过营地,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
至于水攻.....怎么可能会有水攻?
将领们想得明白,楚军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无法从容在上游地区筑坝蓄水。
斥候可都是探得清楚,上游数十里地界,根本就没有楚军筑坝的迹象。
。。。。。。
绵绵细雨中,楚军大营边上,行军总督武祥冒雨巡营至此,站在几座炭窑边,看着已经改做烘干窑的窑炉,问窑工:
“忙得过来么?全军上下,那么多人的衣物都要烘干。”
烧窑的窑工回答“忙得过来”,武祥点点头,转头,对跟着巡营的实习军校生讲解:
“雨季行军打仗,衣物的干燥是个问题,将士们的衣物或者被褥若终日湿漉漉,很容易生病。”
“尤其贴身衣物,若不能保证干爽,皮肤容易沤烂,而干粮等食物也容易发霉,将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住宿,很容易生病。”
他简要的说了一通,有“实习生”举手,得他同意,便问:
“节下,请问这炭窑的搭建,从一开始,就是考虑到连日大雨,将士们的衣物需要大量燃料来生火、烘烤么?”
武祥稍微迟疑了一下,回答:
“是,有备无患,雨季行军作战,尤其要注意囤积燃料,不然,即便是现场砍伐树木,木柴都是湿漉漉的,不好烧不是?”
这解释有道理,实习生们点点头,又问了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都是陪同巡营的将领们来解答。
武祥看着眼前这几个炭窑,想起方才的回答,心中一叹:不是故意隐瞒,实在是关系机密。
此次出征,大军要翻越太行山,攻击河东地区,因为军中配备了火器,所以需要动用大量火药。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火药的用量很大,但经由山路长途运输十分不易,且路上容易出意外,譬如火药意外爆炸,所以,参谋们拟定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案。
大量的火药,都是到了目的地后,譬如平阳地区,再“现场配制”。
火药的成分对外保密,但“有司”的相关人员清楚其成分:少量的硝、硫磺,大量的木炭。
那么,行军只需要携带大量的硝和硫磺,到了目的地后,现场伐木烧炭,然后用专用设备把木炭研磨成碳粉。
再严格按照配比,“现场配制”火药即可。
如此一来,即解决了大量火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易爆”的问题,也使得运输队的负担少了许多。
当然,因为沿途要使用火器攻坚,必要的火药携带量还是要保证的。
武祥正要给“实习生”们讲解一些雨季行军作战的注意事项,随行的参谋看了看怀表,低声提醒:“节下,时间差不多了。”
“是么?准备得如何了?”武祥问,参谋回答:“都准备好了。”
武祥点点头,带着实习生们,转到营地西侧,登上新搭建的一个高台上。
高台上有雨棚,所以登台的人们不用担心淋雨。
“大伙应该都已经知道,大雨之后,河水必然上涨的道理。”武祥大声说道,指着西边平阳城,指着平阳城后的汾水。
“谁,能告诉我,河东地区的整体地形,像什么?”
实习生们纷纷举手,武祥点了一个:“你来说。”
“是,节下。”那实习生干咳几声,说:“河东地形,为南北走向,考虑到平地和山地的形势,类似一个葫芦..”
“晋阳所在平原区域,为葫芦的上半截,平阳所在平原区域,为葫芦的下半截,汾水自北向南贯穿而过。”
“而葫芦那收窄的腰部,为狭长的汾水河谷,是南北走向,此谷名为鼠雀谷,有道路连接晋阳、平阳两大地区,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武祥又问:“鼠雀谷,或者说,这道狭长汾水河谷沿途的几个要地地名?”
实习生回答:“北端介休,南端永安,又称霍邑。”
武祥再问:“汾水向南出了河谷,谷口以南是何地?”
实习生们已经研究过河东地形,对各地地名颇为熟悉,不假思索:“是洪洞,洪洞距离平阳,大概四十余里。”
武祥很满意这个回答,看着学生们,问第二个问题:
“如果我军要在汾水上游筑坝,蓄水,然后掘坝放水,淹下游平阳城,乃至汾曲的周军,可行么?”
实习生们摇摇头:“不行。”
“你们说说理由?”
“节下,这和地形,以及战场形势有关...”
武祥见时间还早,便让实习生们讲讲自己的看法,既然学生们来战场实习,就得根据实际战场形势、地形,对仗怎么打,有自己的理解。
实习生们先开个小会,汇总意见,然后由代表来发言。
他们不清楚武总督为何让他们登台远眺,不过既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
他们认为水攻不现实,是因为自河谷出口以南,地势豁然开朗,想要在汾水上筑坝蓄水,工程量很大。
真要筑坝蓄水,确保蓄水量达到消灭数万敌军的规模,那工程量等同于将在开阔的平阳地区,修建一道横跨东西的长墙(长坝)。
即便是平日,这样的工程耗时都不会短,遑论如今正在打仗,敌军不可能坐视官军从容筑坝蓄水。
武祥点点头:“道理没错,所以,周军只会提防雨后汾水水位上涨,不会提防我军用水攻,因为我军根本就没有条件施展水攻...”
他一边说,一边环顾实习的军校生。
“是这样么?未必。”
行军总督的话,让实习生们发愣:听这意思,官军还是有机会用水攻?
就在这,北面传来些许轰鸣声,听上去,似乎有千军万马在奔腾。
实习生们一开始还觉得自己听错了,可听着听着,发现这不是幻听,而是真的有千军万马自北向南冲过来。
他们举目远眺,看着北面,一开始看不到什么。
武祥让人拿来几个千里镜,分发给实习生们,于是,他们看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情景:
汾水上游河段,有一道白色长墙呼啸着南下,移动速度很快。
毫无疑问,汾水上游发大水了,可是,可是...
实习生们争着用千里镜观察汾水水情,但过了一会,他们不用千里镜,也能看到汾水上的剧变:
呼啸而来的洪水,沿着汾水河道,快速扑向平阳城。
“水攻!!水攻!!是水攻啊!!!”
惊呼声起,实习生们,以及在高台上的其他人,就这么看着洪水将平阳城瞬间包裹。
这洪水来势凶猛,几乎是瞬息之间,就把汾水两岸淹没,当中,包括平阳城(城外地区),以及下游汾曲。
汾曲,即汾水弯曲之地,河道在此大幅转向,水流变缓。
汹涌而来的大水到了这个地方,水位必然会额外暴涨,至于会暴涨到何种程度,光是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这洪水从哪来的...”实习生们喃喃着,如同被雷劈了一般,呆若木鸡的看着大洪水就在自己面前发生。
明明平阳上游数十里汾水河段,都不可能筑坝的...
也确实没筑坝蓄水...
武祥当然知道为什么。
关键就在鼠雀谷,在这条狭长的汾水河谷的北段,介休地区。
在那里的河谷筑坝,即便堰坝因为赶工,寿命只有几日时间,也足够蓄水了。
他看着还在下雨的天空,看看四周一片湿漉漉,再看看已经化作汪洋的周军大营。
笑起来。
为了保证断晋阳外援,他拿下上党地区后,分兵北上,入“晋阳盆地”,取介休。
这是以防万一(楚军在平阳失利)的方案,战前就定下了,那么,既然拿下了介休,也该做点什么,作为应变之策。
譬如现在,连日下雨,导致大炮即各类火器不好用,计划中的攻势不得不推迟。
但火攻不行,就用水攻!
汾水河谷介休段的水坝,能把整个河东地区北部的雨水,以及汾水中上游及各支流的河水都蓄起来。
一朝释放的大洪水,不能把平阳地区全淹了,却能把敌军大营给冲了!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七章 晴天霹雳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翌日,雨停,但天空依旧乌云密布。
而平阳守军将士的心情,也如同天气一般阴沉,他们看着大水过后的旷野,看着南郊汾曲一带,已然消失的周军大营,只觉后背发凉。
昨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席卷汾水两岸,平阳城因为有城墙保护,城内倒没受太多影响,可在汾曲扎营的周军就惨了。
现在,虽然平阳这边不清楚周军的伤亡如何,但看着已经不剩什么东西的周营所在地,谁都明白,周军已经完了,平阳不会再有援军了。
一些兵卒还没想通这场大水是怎么来的,但许多将领其实已经明白,上游,汾水河谷那边,一定被楚军占了。
对方一定是在河谷某段位置筑坝蓄水,然后施展水攻。
周军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而平阳和晋阳的联系,也随之中断。
汾水河谷为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谷,是河东地区南北相连的重要通道,楚军既然能在河谷筑坝蓄水,就能卡住这个通道,将河东地区拦腰截断。
平阳没救了,因为不会再有援军;晋阳,也没救了。
想通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城墙上的齐军将士,看着东面楚军大营,心中渐生无力感。
对方轻而易举就摧毁了周军大营,接下来,平阳城,能守多久呢?
正在守军心神不宁之际,楚军出击。
却见楚军推来十几辆大车,在平阳城东约二百步距离停下,一字排开。
看样子是要攻城,这十几辆车是攻城器械?
守军不清楚这些大车有何蹊跷,但也行动起来,开始备战,应对楚军即将发动的攻势。
虽然没有援军的孤城难守,平阳或许最后还是会被攻破,但不打上几仗就开门投降,许多人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
平阳位于齐、周两国边界,为晋阳门户,经历了多年战火,所以城墙高大、厚实,不仅集结着大量兵马,还囤积着不少粮草。
即便是孤军坚守,只要应对得当,也能守上一阵子,哪能被一场大水吓得开门投降?
守军们在做迎战准备,天空中乌云渐薄,阳光从云缝中漏下,照亮大地。
却听得晴天霹雳起。
城外楚军军阵前沿,雷声大作,与此同时浓烟喷涌、火光闪烁,平阳东墙上的将士,只觉脚下地面震动,随后尘土飞扬。
好像是有重锤狠狠地砸在城墙上,砸得城墙颤抖,其力道很大,以至于夯土城墙被砸得“冒烟”。
有人探出头,看着城墙外侧情况,看清楚后,目瞪口呆:却见夯土城墙外侧,有几处地方出现崩塌,露出一个个坑来。
雷鸣声再起,楚军军阵又绽放出浓烟和火光,平阳东墙不断腾起尘土,并颤抖起来。
墙上守军,惊恐的发现城墙外侧的崩塌情况开始严重,敌军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对城墙进行直接而有效的破坏。
两百余步距离,即便他们有投石机,也无法对敌军的攻城器械进行有效压制,而对方可以从容破坏城墙,再这么下去...
第三轮“晴天霹雳”再来,这次不仅击中了城墙,也击中了墙上箭垛,只听“嘭”的一声,一城墙顶部一段女墙忽然出现大缺口。
似乎有什么东西呼啸而过,摧毁女墙的同时,把女墙后面站着的兵卒也“弄得”四分五裂,残肢断臂纷飞。
这一幕,动摇了守军将士的作战意志,一个个面如白纸。
敌军攻城器械的威力太恐怖了,他们意识到不要说血肉之躯,就连厚厚的夯土城墙,恐怕也挡不了多久。
不一会,有十余楚军骑兵往城门而来,心惊胆战的守军们并没有弯弓搭箭,而是默默的看着这些骑兵接近城门。
仗是打不下去了,硬撑只会白白死人,守军们知道这些楚兵一定是来劝降的,所以,没必要放箭。
果不其然,楚军骑兵来到城门前,射出劝降书,并高声向城头守军呼喊:“诸位,平阳是守不住的,赶紧开门投降,投降不杀!!”
。。。。。。
黄河西岸,周国同州,城外军营内大帐,大冢宰宇文护看着急报,面色铁青:玉璧城失守,楚军前锋逼近蒲坂。
这消息宛若晴天霹雳,劈得宇文护有些发蒙。
蒲坂,是黄河河津——蒲津所在地,和同州隔河相望,自河东而来的军队要入关中,就要在蒲津过河。
“啪”的一声,宇文护把急报往地上一扔,然后来回走动,烦躁不已。
数日前,率军在平阳和楚军对峙的韦孝宽请求朝廷立刻动员军队,防御河津。
宇文护不清楚韦孝宽做出如此请求的原因是什么,但慎重起见,他还是调拨兵马,有备无患。
当他带着军队从长安出发时,得知韦孝宽的大军被一场大洪水给冲得一干二净。
宇文护心中震惊之余,继续赶路,来到同州,刚好收到玉璧城失守、楚军逼近蒲坂的消息。
当年高欢率十万兵都打不下的玉璧城,竟然没能在楚军面前撑下几日!
也亏得宇文护行动果断,刚好赶上,不然,楚军就要渡河入关中了!!
不过,他现在只有烦躁,没有庆幸,韦孝宽的大军,在平阳城外,竟然被一场大水给冲得干干净净,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宇文护知道平阳地区的地势,他和许多人都认为,雨季汾水水位会涨是没错,但楚军想要在己方眼皮子底下施展水攻,那是不可能的。
结果,对方还真就施展了水攻,但筑坝蓄水的位置,应该不在平阳地区。
应该是在上游汾水河谷中的某段,譬如介休地界的鼠雀谷。
汾水河谷,地势狭长,筑坝后,短时间内就能聚集大量河水、雨水,掘坝放水,大水能把下游在汾曲处扎营的数万大军冲得一干二净。
但是,宇文护依旧为这样的战术所震撼:
鼠雀谷的地形他知道,虽然狭长,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筑坝,哪怕只是筑临时性的堰坝,不求长久使用,其土方量也不会少。
所以,敌军不是临时起意在那里筑坝,而是早有预谋。
对方往河东投放的兵力,比他之前设想的还要多!!
且楚军的意图,并不是之前判断的“平阳阻援”,而是在平阳吃掉河东周军主力后,全力南下,往关中而来。
趁着周军分兵守东面洛阳、东南方向武关道、南面汉中以及北面原、夏,来个猴子偷桃,直接突袭关中,突袭长安。
既要灭齐,同时也要把周国打得不死也残。
姓李的竟然想要同时灭两国,真是好狠啊!!
宇文护越想越恼火,越想越后怕:真要给楚军渡河入关中,占据同州,届时关中震动,可不得了。
也亏得韦孝宽之前提醒,他又果断行动,才避免战局急剧恶化。
然而,韦孝宽现在是死是活?
宇文护不知道。
那场大水过后,汾水下游地区,到处都是淹死的周军将士尸体,但韦孝宽及许多将领下落不明,看样子凶多吉少。
而现在,他虽然带兵抵达同州,但接下来要如何应对,必须慎重。
因为一旦应对失当,真让楚军攻入西岸,而他打了败仗,关中就危险了。
不一会,陆续有将领赶到,这是因为宇文护方才已经下令擂鼓,召集众将议事。
废话不多说,宇文护直接向将领们提出一个问题:洛阳,是不是要放弃。
放弃洛阳,就能把兵力收缩到陕州,与关中互为犄角。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否则,关中这边要防着河东方向,无力向东分兵,导致洛阳地区驻军在被河南、河内楚军包夹的情况下孤立无援,最后伤亡殆尽。
要知道,楚国国主如今坐镇河南开封,距离洛阳可不远。
而且,洛阳“得而复失”,也不是第一次了,当年,沙苑之战后,长安朝廷曾经短暂收复洛阳,后来因为无法抵挡东贼的攻势而撤军。
但是,现在撤军虽然有好处,也有坏处:万一楚军得寸进尺,拿下洛阳后,继续西进,攻打陕州弘农,往关中而来,怎么办?
难道放弃弘农,退守潼关?
一步退,搞不好就是步步退,或许河东楚军只是偏师,以兵临蒲坂佯攻关中来迫使周国收缩兵力,放弃洛阳。
可洛阳驻军西撤,和陕州兵马退守潼关,意味着己方兵力已经收缩,破绽变少。
或许再来一场如沙苑之战的大胜,就能逆转局势,把之前的失地都拿回来?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八章 想走?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壇道山北麓,解池,率军至此的武祥,看着眼前这片辽阔的水域,感慨万千:这盐泽,真是大的出奇啊。
解池,又称“盐泽”、“河东盐池”,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盐地。
这里的湖水很咸,人们将湖水煮干或者晒干,就能获得食盐。
所以,历朝历代,任何控制着解池的朝廷,都会在这里设盐官,主持池盐的开采、运输、销售(征税)事宜。
武祥看看不远处正在行进的兵马,见天色尚早,便听几个盐吏、盐池池主讲解起这片地区的历史。
拓跋氏的魏国崛起后,攻下河东地区,立刻在解池设盐官、征盐税,将其作为重要的“钱袋”。
到了后来,魏国迁都洛阳,皇族也改姓为“元氏”,解池地区愈发繁荣,当时盐业的管理方式,是“官府监督(征税),民间开采”。
这时,池盐的生产技术有了大幅改进,人们在“垦畦种盐法”(小水池晒盐法)所得“白盐”基础上,生产更加精制的“花盐”和“印盐”。
花盐和印盐,白如珂雪,味道鲜美,能够卖出很高的价钱。
但到了元魏后期,民变四起,朝廷为收买人心,便取消解池的盐税,至此,池盐的开采,渐渐由“官督民办”,变成全面的“私营”。
池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全都是民间群体经办,于是,更多的池盐(河东盐)运往外地,运往洛阳地区,造就了一大群有钱人。
河东盐运往洛阳,当然不会绕道西面百余里外的蒲津、在那里装船外运。
而是直接翻越南边的壇道山,到达山南麓的虞坂,再到黄河北岸各津渡,在那里过河,抵达南岸陕州地界,向东运往洛阳。
之所以不是在北岸直接用船把盐运到下游洛阳,是因为黄河在陕州河段(东端),有一处峡谷河道十分湍急。
此峡谷河道处有“三门”,即三条水道,船只通过时非常容易翻船。
所以,许多盐商慎重起见,宁愿多付出成本,在虞坂津渡把盐运过河,走陆路过了“三门”地区,再把盐装船运到下游洛阳。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多年来,因为池盐大量外运,所以翻越壇道山的运盐队伍,在山上“踩”出了几条运盐的山路。
壇道山,由此被称为“盐道山”。
但是,因为都是民间盐商自己组织队伍运盐,所以壇道山上的盐道,都是小道,大队兵马难以通行。
毕竟若无官府来牵头,民间盐商根本就无法合作,一起筹钱来拓宽、修缮盐道。
到了后来,魏分东西,解池所在蒲州地区,经过几次争夺,为长安朝廷(西魏、周国)控制。
长安朝廷,加强对解池的管理、征税,毕竟这是国内最重要的食盐来源,且盐利对于国家来说,可是不小的收入。
但西魏的控制地区向东截止陕州,洛阳地区常年为东魏占据,所以解池东运的需求大幅衰减。
这三十年来,壇道山上那几条本就坎坷难行的盐道,再没有多少运盐队伍通行,只有当地百姓偶尔行走,渐渐荒芜。
常年风吹日晒雨淋,这些盐道渐渐为砂砾、藤蔓侵占,等同于没有路。
说到这里,几个盐吏,连同被“请来”的小盐池池主,扑通一声跪下:
“将军,将军!这些盐道,真的走不了大军啊!”
“盐道山西侧那条路,沿途许多路段,本就是在绝壁上开凿出来的,长年没人行走,加上多有坍塌,如今已难寻踪迹。”
1...326327328329330...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