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今日船市,有几个大当家和船主到岛上碰头,就是要把话说清楚,妾听说,这老一辈的还想着按规矩来,所以,得管束自家的后辈。”
武祥问:“他们管得住么?”
“谁知道呢?”小娘子轻轻笑起来,“这些当家的,当年不也是把头上的人拱翻了,才坐上那个位置?”
武祥若有所思的问:“也就是说,岛上的聚会,会出事?”
“是呀,说不得一会就出事了,届时大伙摇船外逃,挤来挤去的,怕不是要出事,郎君可得小心些。”
“那我跟你...挤来挤去的,会出事么?”武祥捏了捏小娘子的脸蛋,又把一小袋钱放到案上,然后起身:“过阵子,我还会来找你,如果船市还在的话。”
小娘子收了钱,问:“不知郎君想知道些什么消息?”
“我想知道,这两日出事后,哪些人笑到最后。”
武祥说完,走向舱门,小娘子赶紧相送,结果刚出船舱,就见岛上冒起火光,又有浓烟升上天空:那是岛上搭起来的帐篷、草棚着火了。
“开始了呢。”武祥看着那蔓延的大火,淡淡的说,见周围船只慌慌张张解缆绳准备开溜,他却不慌。
身怀利刃,杀心骤起,没有任何杀伤力的环锁铠,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一如李笠所言,环锁铠可以作为肥料,让许多山湖人寨子及大小当家心中的猜忌和野心快速生长。
环锁铠穿在身上,再穿外衣为掩护,外表看不出来,骤然发难搞偷袭的成功几率大增,并且能在格斗中占上风。
对手急切间砍不死自己,但自己可以砍死对方,于是,弱肉强食开始。
当下位者想要上位并有恃无恐时,老规矩就维持不住了,寨子和寨子之间的信任、默契被打破,寨子内部的主从关系同样会被打破。
所谓的秩序也会随之慢慢瓦解。
这个过程不是一两个月就能结束的,也许长达数年,但毫无疑问,新旧秩序更替的时候,必然一片混乱,所有人都忙着浑水摸鱼,就无暇多想。
不会注意到,有些事情,正在起变化。
而这些变化,不过是用了没有任何杀伤力的环锁铠就做到了,再辅以谣言,以及适当的挑拨,让各个寨子以及寨子内部猜忌之心渐起。
一如李笠所言,环锁铠本身没什么,被其助长的野心和猜忌,才是吃人的怪兽。
武祥登上自己的船,船向外走去,周围无数的船只都在向外走,纷纷逃离火势越来越大的小岛。
微风吹来,带来些许炎热,以及厮杀声、呼喊声,武祥回首望去,只见岛上浓烟滚滚,开始慢慢化作篝火堆。
火已经烧起来了,而彭蠡湖的其他地方,也会慢慢闪烁火光。
他第一次感觉,操纵人心、挑拨离间成功后的成就感,是那么的让人惬意。
乱世栋梁 第十二章 困境
上午,作场一角,操场里,做完早操的小女工们集中,听站在讲台上的“领导”训话,她们的领导,即“办公室主任”赵孟娘。
赵孟娘穿着合身的“工作服”,左手拿着个纸皮卷大喇叭放在嘴边,高声说着话,身板很直,说话中气十足,右手时不时挥舞。
“这个月大伙的表现不错,距离本月结束还有三日,大伙一定要再接再厉,超额完成任务,争取拿到一等奖金!”
“有人可能觉得累,不要紧,再坚持三日,就有连续三天的工休,届时就能好好休息,我们还会组织大伙出去郊游...”
旁边,李笠听着赵孟娘给女工们鼓劲,听着听着,不由得多瞥了对方一眼。
赵孟娘已经进入了状态,情绪兴奋,语气激动,面颊微红,由肢体语言可以看出,这位已经被权力所陶醉,并已适应了。
管理数十人的权力,也是权力,哪怕管的不过是作场小工,大大小小的权力,本质都是一样的:能让人沉醉、迷失,上瘾。
夏初,赵孟娘跟着他来白石村时,马上就管起李家几个奴婢,管得不错。
于是,李笠把赵孟娘调到作场管厨房,管得也不错。
然后,李笠让赵孟娘管女工起居,管得井井有条,他便根据赵孟娘的表现,予以提升,成了“办公室主任”。
主任,是后世的职务名称,如今被李笠用在作场里。
办公室主任,负责考勤、后勤,职责不小,权力也不小,而赵孟娘的才干,也担得起这个职务。
于是,赵孟娘摇身一变,变成作场里员工敬畏的“赵主任”,平日里见了,都要恭敬的打招呼。
有权力加持的赵孟娘,走路带风,说话斩钉截铁,整个人都精神不少。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女细作,本职是色诱,得目标人物重用的同时,却无法得目标人物的‘享用’,如此进退不得的困境之下,赵孟娘会是什么纠结心情?
李笠判断赵孟娘是黄大车派来的细作,却要将计就计,免得黄大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所以,把赵孟娘晾着。
对方为了得他欢心,必然努力表现,于是,一个勤奋工作的“赵主任”就出现了,也确实干得不错,让急缺内务管理人才的李笠得了‘及时雨’。
然而,模样俊俏的赵孟娘,暂时没有侍寝的可能,所以,只能继续努力表现。
赵孟娘被变相软禁在作场里,无法外出,无法和外人接触,无法把消息传递给黄大车,但黄大车会知道赵孟娘受重用,于是信心倍增,愿意等下去。
不会再想别的办法来刺探轮盘的秘密。
久而久之,得重用却无法成功‘色诱’的赵孟娘心态会变,变得焦躁,因为她始终得不到目标任务的“心”,距离拿到秘密遥遥无期。
黄大车不可能无限期等下去,而赵孟娘来这边做细作,恐怕是有什么把柄或者亲人被黄大车捏着,不得不“深入虎穴”。
时间再久一些,黄大车会怀疑赵孟娘是不是已经“变节”,而赵孟娘会担心黄大车认为自己无能、“变节”,于是对亲人有所惩罚。
如此一来,两个人会陷入“囚徒困境”,应对失当,最后,李笠就能见机行事。
以上,建立在“赵孟娘是黄大车派来的细作”这一推断上,李笠觉得和女细作周旋,也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
赵孟娘讲话完毕,李笠没有什么要补充的,赵孟娘宣布解散,女工们列队走向食堂,用餐后就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赵孟娘跟着李笠,向办公室走去,李笠一边走,一边交代:
“女工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情绪,有什么想法,你都要多注意些,一味地罚是不行的,我们作为管理者,要有人情味。”
“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场如今运作良好,不缺那点罚金,再说,我也不至于要从蚊子腿上刮肉。”
“你的表现不错,我很高兴。”
李笠说到这里,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赵孟娘,赵孟娘见李笠笑吟吟的看着自己,面颊微红,微微低头。
李笠拍拍对方肩膀,笑道:“继续努力,我看好你哟!”
。。。。。。
库房,李笠和武祥看着空荡荡的房间,颇为感慨,自从彭蠡湖的“水”开始变浑,他们的商机就来了。
许多山湖人的寨子靠着抢劫、贩卖人口为生,但如今一要提防别的寨子攻杀,二要提防内部有人兴风作浪,所以不敢轻易“派兵出击”,免得为人所乘。
不能打劫、做买卖捞外快,日子还得过下去,那么,用排钩大量钓鱼,就是不错的选择。
动辄有数百枚鱼钩的排钩,挂了饵后布放一夜,次日就能扯起不少鱼来,所需人手少,正好符合各寨子在特殊时期的需要。
所以,作场的鱼钩有多少就卖多少,根本就没有滞销一说,李笠财源广进,武祥手中的“活动资金”充裕,在外面扇阴风点鬼火的效果愈发出众。
想到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武祥感慨:
“这帮人,什么寨主、当家,平日里称兄道弟,论资排辈,又立什么规矩,仿佛整个彭蠡湖都得按着这规矩办事,结果临了临了,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他们都是亡命之徒,不存在什么肝胆相照、义薄云天。”李笠笑起来,满是不屑,“这就是我说的囚徒困境,你体会到了吧?”
武祥点头:“嗯,两个囚犯,被隔离关押,相互间担心对方先招供,把自己指认为主谋,索性先下手为强,自己坦白罪行争取从宽发落,把污水都泼给对方。”
“但实际上,狱吏什么也没做,甚至都没想到能问出什么来。”
李笠转身离开库房,边走边说:“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好,接下来,继续给他们煽风点火,烧上一年半载,这帮人怕是要撑不住了。”
“你负责把水搅浑,灰鸭就负责摸鱼,但这要见血,我们的队伍要训练技艺,要时间的。”
对于事态发展,武祥有些期盼,又有些好奇:“寸鲩,万一这些山湖人内讧,决出了新规矩,又仗着有环锁铠,肆无忌惮袭击村落、商旅,怎么办?”
“他们敢这么做就是找死。”李笠斩钉截铁的说,“癞皮狗占个角落,对着过往行人乱叫,没人管,可癞皮狗开始到处咬人时,死期就到了。”
“然而,这些亡命之徒有了环锁铠,胆气必然大涨,迟早要作死,官府要讨伐却比较麻烦,届时....”
李笠看着发小,笑道:“我们作为良民,一旦官府需要,当然是要组织义勇,协助官府清剿水寇的,对不对?”
武祥也笑起来,想了想,忽然有些底气不足,看看左右。
房间里就他俩,李笠见状知道发小有见不得人的事情要说,于是眼睛眯起来。
“寸、寸鲩...”武祥忽然结巴起来,李笠不吭声,等对方把话说完。
“有个之前买了许多环锁铠的豪商,约我碰面...”武祥说着说着,居然挠起头,李笠促狭的笑起来:“去就去呗,他一定好吃好喝供着,放心吧。”
“不是,我是..我是担心他、他送女人...那我怎么办?”
“送女人?送了你就收,怕什么?怕细作?怕女刺客?先睡了再说!”
“不不,寸鲩,我、我不过是跑腿的,环锁铠是你的作场做出来的,不是我..”
“你就是我的驵主。”李笠拍拍发小的肩膀,“环锁铠的买卖,你和那些奸商打交道,你做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
“卖环锁铠的收入,你也有份,对方送的礼,既然是送给你,你就放心收下,不需要转交给我。”
“对方送你女人,那就是你的女人,与我无关,不过呢,你心里要有数,这种送来的女人,很可能是细作,要用心提防。”
李笠语气诚恳的说着,武祥听了颇为激动,他不是为了‘女人’,而是为了发小的极度信任。
卖环锁铠,是杀头的买卖,也正是因为如此,利润很高,可以说是暴利。
一领环锁铠,能卖十万钱,这在以前,对他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财富。
而一个月卖出百领,收入十万贯,这可就是传说中的“家财万贯”,经手人武祥只觉得手抖。
这么高收入、高风险的买卖由他经手,说不慌是不可能的,武祥就怕自己处置不当,把事情办砸了,或者惹得李笠不快。
如今,李笠把话说到这份上,给予完全信任,让他觉得浑身都是力量。
“寸鲩,那、那若他送美人给‘东主’,我一定给你送来!”
李笠听到这里,摆摆手:“别,你莫要什么都推到我身上,我若想女人,自己会去找,环锁铠的销售,你说了算。”
“你没有凡事都得请示东主的必要,少来这一套!”
这是李笠的真心话,奸商若送女人,大概率是细作、耳目,他这里已经有了个女细作,再来新的细作,那算什么?
我和女细作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对了,眼见着手头的事情理清楚了,黄档主的忙,我得去帮,过几日就进城,这边的事情,你拿主意,和灰鸭商量着办。”
乱世栋梁 第十三章 困境(续)
鄱阳,某私第后院,李笠借助各种工具,模拟铜镜制作的流程,向杜氏分析铜镜的制作成本,并介绍自己的改进意见。
关于降低成本的意见。
这是李笠花了数月琢磨出来的成果,为此还做了不少试验。
对此,杜氏不以为然:这制镜的工艺,是她娘家祖传的,而且其他店家也是如此制镜,李笠凭什么说能够降低成本?
“杜东主莫非觉得我在糊弄人?”李笠看出杜氏的心思,杜氏赶紧掩饰:“不,我只是想不明白,自古以来,制镜的工艺就只如此,还能怎么改进?”
“所以说,各家镜店陷入了‘吃不饱,饿不死’的困境。”
李笠说完,继续讲解。
这个时代铜镜的制作,是为范铸法,李笠仔细了解过后,觉得不算复杂。
第一步是制模、制范,先在陶车(转盘)上制作镜体的形状,阴干后在泥质镜体上设计纹饰,加工制作成镜模。
然后在镜模上夯制泥范,泥范分为上下两半,合在一起时,内部空腔就是镜子的形状。
第二步是泥范的焙烧。
泥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阴干,可入窑进行焙烧,经过特定温度及时长的焙烧后,泥范烧结成为陶范,放置在较干燥的地方自然冷却。
待陶范彻底放凉后,就可以合范准备浇铸。
第三步是镜料熔化和浇铸。
把一定比例的铜和锡熔化后,直接浇入陶范之中,一次成型。
第四步是精加工。
陶范冷却后,可取出成型的铜镜,但这只是毛坯,需要磨削及平整镜面,使其具备映照能力。
又要进行纹路的精修,使其变得精致。
其中涉及的成本,一是镜料,镜料以铜为主,但锡的成本占大头,因为锡很贵,比铜贵多了。
二是焙烧泥范、熔化镜料所需的燃料,即木材或木炭;三是制范。
其中,制范的成本最高。
确定铜镜质量好坏的关键是陶范,陶范做得好,浇铸出来的铜镜,其正面平整、背面花纹精美,后续加工方便,成品的卖相才好。
背面无花纹的铜镜称为“素镜”,各地售价大概是一千到两千文之间波动,若有花纹(主要是阳纹),售价至少比同样尺寸的素镜贵数百文。
花纹越复杂,售价就越高,原因就是花纹越复杂,制作铜镜陶范的成本会越高。
而陶范的使用寿命不长,有时浇铸过一两次后就会报废,得重新制作。
只有用料上好的泥范,才能烧出上好的陶范,这样的陶范才能浇铸出没有气泡、纹路细腻的铜镜。
所以,铜镜的制作成本之中,制范的成本占比很大,而且这是工艺特点,根本就无法有效改进。
由此,各地镜店的铜镜,其实成本上没有太大差别,而镜料基本都是铜锡‘合金’,镜面的光亮度也没有明显差别。
加上寻常百姓买不起铜镜,于是销售市场的‘容量’不是很大,以鄱阳城为例,许多镜店都是世代传下来的老店,靠口碑吸引顾客,基本上没有‘新人’进入这个行业。
杜氏经营的镜店,完全是靠杜氏娘家的口碑打开局面,因为杜家几代一直都以制镜闻名。
杜氏制镜,镜料配方的秘密其实不复杂,那就是铜将近七成五、锡二成五,以及铅些许,也就是含锡量为25%的铜锡合金。
铜镜制作要加锡,才能保持研磨、‘开镜’后镜面光亮,这是如今的业内常识,各家的区别,无非是锡的含量有多有少。
李笠这几个月来,仔细比对过其他几家的铜镜,从光亮度来说,没有明显差别,那就意味着,别家镜料的锡比例,其实都差不多。
锡少了,铜镜的光亮度就降低,锡多了,铜镜就变脆。
所以锡的含量大多在二到三成,既能保证镜面光亮能够持久,也能确保铜镜不那么脆,但铜镜依旧容易摔烂。
这是常识,杜氏特地向李笠强调这点。
所以,经过千年的发展,铜镜用料确定为铜和锡,锡的比例,就稳定在二成到三成之间,没有人可以创新。
“锡很贵,比铜贵,我也试过改用其他物料取代锡,譬如用铅,可是做出来的铜镜虽然不容易摔坏,但镜面光亮保持不久,需要经常擦拭,且很麻烦。”
“是么?”李笠拿起一枚铜镜,仔细端详着,“那,杜东主可知道,这是为何?”
杜氏摇摇头:“不知,谁都不知道。”
李笠闻言把手一松,手中铜镜跌落地面,‘啪’的一声,裂成两半,化为破镜。
那年,隋军渡江,攻入陈国国都建康,持续了数百年的南北朝结束,天下,终于统一了。
那天,陈国驸马徐德言砸破一枚铜镜,自己拿一半,娇妻乐昌公主陈氏拿一半,夫妇俩含泪约定,将来如果有缘,便要以破镜为相认的信物。
陈国君臣及宗室、公主们,被隋军带往长安接受处置,按照惯例,亡国公主们是最优质的战利品,分发给功臣。
于是,漂亮的乐昌公主陈氏,成了隋国重臣杨素的宠妾。
虽得新主百般宠爱,但陈氏忘不了徐德言,将那一半残镜交给仆人,让仆人到长安市集售卖。
潦倒的徐德言也在长安,看到了那枚残镜,掏出自己手中另一半残镜,合二为一。
杨素得知此事,便成全了这对苦命的夫妇,让陈氏回到徐德言身边,并赠送钱财,小两口随后返回烟雨江南。
此即为“破镜重圆”的故事。
千年后,有学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于是拿来自己收藏的古镜,往地上一砸,却砸不烂。
所以,“破镜重圆”故事果然是假的么?
并不是,因为这个学者用来试验的铜镜,为唐以后的铜镜,徐德言夫妇用的铜镜,是唐以前的铜镜。
铜镜有上千年历史,却以唐中晚期为界,有着不同的材质:汉唐铜镜,材质为铜锡合金,唐之后的铜镜,材质为铜铅合金。
铜锡合金所作铜镜,质地坚硬,镜面光亮度可以长期保持,却很脆,容易摔碎,价格贵。
铜铅合金所作铜镜,质地较软,镜面光亮度较难长期保持,却很韧,不容易摔碎,价格相对便宜。
于是,唐中晚期之后,一个广泛存在于各地的职业诞生了:磨镜人。
汉唐铜镜,制作完成后研磨、开光,镜面光亮,可以用很久,当镜面开始变模糊时,只需要拿一个皮子,沾上些许镜药,把镜面轻轻擦拭,就会光亮如新。
这种活做起来很简单,自己就能动手,不需要请人来做,当然,也有部分手艺人走街串户,为人磨镜。
因为日常使用中的各种意外,会让镜面受到物理损伤,譬如出现划痕,就需要用工具磨平镜面,所以这个时代也有磨镜人,却不是普遍存在的职业。
唐之后的铜镜,制作完成后研磨、开光,镜面光亮相对汉唐铜镜无法持久,很容易变模糊,但处理起来很麻烦。
需要专用工具,譬如极其平整的另一个平面来“磨”,小心、仔细地把镜面磨平,然后才能上镜药擦拭,让光亮重回。
这种活需要专业人士来做,所以,才广泛出现了“磨镜人”这个职业。
以唐中晚期为界限,铜镜的状态出现了变化,原因在于镜料材质变化,在于铜锡合金与铜铅合金的不同特性,以及价格。
铜锡所制铜镜贵,铜铅所制铜镜相对便宜,所以自北宋时起,铜镜的普及率增加,磨镜的需求也增加,所以催生了磨镜这个行业。
李笠不是什么制镜专家,这些知识,是后世他听一个收藏古镜的收藏家谈起的,所以记在心中。
但他无法向杜氏讲解,毕竟“破镜重圆”的典故是发生在数十年后,当然,前提是那时还有隋国和陈国。
杜氏看着李笠就这么摔坏一枚铜镜,不吭声,想听听李笠接下来要说什么。
李笠看着这枚破镜,对杜氏说:“镜料及工艺千年不变,业内所有人根本就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相互间的竞争,不过是困境中的苦苦挣扎罢了。”
杜氏闻言觉得可笑,她觉得李笠一个门外汉,怎么就大言不惭的嘲笑起制镜这门手艺来。
她问:“既如此,你说怎办?”
“好办,过几日,杜东主的店就能有新品上市了。”李笠胸有成竹的说,“我这几个月没白过,已经制作了许多铜镜,好与不好,销量说话!”
乱世栋梁 第十四章 年年有余
午后,鄱阳市集,一处邸店前聚满了人,大伙看着店伙计向他们展示店里的新品:平镜。
小小铜镜,当然不方便挂起来展示给那么多人看,店伙计在门边挂起几幅白布,上面绘着镜背纹路的图样。
各图样有磨盘那么大,方便大伙观看。
唐家镜店的伙计马庆,如今混在人群之中,抬头看着这“杜娘镜店”的新品图样,脸上满是惊疑不定。
图样有四,各配文字,是为“年年有余”、“岁岁平安”、“吉祥如意”、“前程似锦”。
其中,“吉祥如意”这词,马庆没听说过,而这四个词语对应的镜背图案,则是鱼、裂纹、鸡、钱币。
“年年有余”,以鱼对应谐音余,图案是一对黑白鱼围绕镜钮在游动,双鱼位置对称,摇头摆尾,又有荷花纹装饰,看上去栩栩如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