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虽然这只是片刻之事,但所有人都看见,竹竿在“摇头摆尾”。
“大伙都看清楚了吧?箭杆也会如此,被弓射出去后,就会如一尾游鱼般摇头摆尾,就这么....”
“如同游鱼一般‘游过’弓把,跨过‘障碍’,向前方‘游’去,所以才能射正。”
李笠的演示很直观,却让人难以置信,萧十一郎满脸震惊,蔡平却若有所思。
一名年轻人脱口而出:“不可能!箭这么短,如何会像竹竿般颤抖?”
这位突然插话,极其失礼,不过李笠知道这一副长马脸的年轻人是蔡平之子蔡全,即萧十一郎的表兄。
蔡全为鄱阳王府阅武马容,马容即行军时乘马居前以壮军容的军官,李笠当然不会因为说话被打断而有什么脸色,继续说:
“道理是一样的,竹竿颤抖明显,箭杆也会颤抖,只是没那么明显,而且...”
“一石弓,弓弦撒放瞬间,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力,全压在箭杆上,难道箭杆不会弯?”
“若不信,可以请一位百余斤重的人,单脚踩竖着的箭杆,那必然会踩断吧?”
“箭没被射断,是因为前方有路可以走,而不是被堵着,但从静如止水到快如闪电那一瞬间,箭杆受力弯曲,不难想象吧?”
这道理很容易想明白,蔡全和其他人默不作声,但是李笠提出的说法,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他们还在琢磨这说法到底对不对。
李笠见没人质疑,便继续阐述自己的看法:
“小人不通箭术,却常见人习射,所以知道弓力分强、软,知道箭杆有软硬之分,不同弓力的弓,适用的箭矢其箭杆软硬也有不同。”
“同一个人,用弓力不同的弓,在同样的距离上,射同一支箭,前后却经常射不准,问题出在哪里?”
李笠说完,再次演示了箭矢受力、弯曲的样子:“弓力不同的弓,就得配箭杆软硬不同的箭,对吧?”
蔡全迟疑了一下,点点头,李笠又说:
“道理很简单,软硬合适的箭杆,才能刚好‘游’过弓把,箭杆、箭羽不会和弓把擦碰,导致射偏。”
后一段话没错,但前一段话,让在场之人都觉得难以接受,不过李笠这么一解释,好像解释得过去。
然而这解释给人的感觉怪怪的,仿佛某天,娘亲偷偷对自己说:“孩子,你亲生父亲,是隔壁王叔...”
萧十一郎见听李笠所说,居然没人驳斥,舅舅还默默点头,只觉欢欣鼓舞:原来如此!
他当然高兴,因为李笠所说,让他多年以来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其一,箭杆的方向明明就和弓弦回弹方向有偏差,那么箭是如何向正面飞出去的?
其二,为何自己弯弓拉箭、撒放的动作练了那么久,若用自己选的箭射出去,经常左偏或者右偏?
现在李笠三言两语,就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了,比起啰啰嗦嗦解释、却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的舅舅,强了不知多少倍!
李笠见着小胖子来了兴致,也不膨胀,反而很谦虚:“郎君莫要误会,小人不会射箭。”
萧十一郎不依不饶:“怎么不会射箭?要不你如何说得出这个道理?”
“郎君有所不知,这是一位奇人告诉小人的...”李笠现编一个故事,为自己的讲解给出一个合理解释。
箭矢离弦后的运动状态是什么样的?
因为速度快,所以人眼是看不到的,但高速摄像机可以拍下来,通过慢速回放,人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题。
他看过科普小视频,视频展示了离弦之箭的运动情况(慢动作),是如同游鱼一般,摇头摆尾前进,所以心中疑惑得以解答。
箭杆有‘挠度’,当箭矢搭在弓把一侧、箭杆方向和弓弦回弹方向有偏差时,射出去的箭依旧能够“绕”过弓把,向正前方前进。
这个道理,古人不明白,只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心得和口诀,确保射手能够射准。
而弓力不同的弓,适用箭杆的软硬度(现代称挠度)又有不同,若弓、箭匹配不合适,同样无法射准。
那么,许多资质寻常的射手开始练习射箭时,如果师傅不会教、不会因材施教,或者徒弟无法感悟相关的技巧和道理,准头必然有偏差,射术水平难以提升。
笨一点的办法就是多练,日练月练年年练,靠着‘铁棒磨成针’的意志,花上数年、十余年时间,硬生生把射术练出来。
但是,小孩子本来耐性就有限,不可能成日里和弓箭较劲,一如萧十一郎那样,练着练着觉得辛苦,索性就放弃了。
小家伙想要有一技之长来讨好父亲,又不愿意吃苦,于是投机取巧,学戏法表演来取悦耶娘。
这就是李笠对萧十一郎行为进行分析后所得结论,对方喜欢问问题,但教射箭的蔡平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导致小家伙学射箭的兴致大减。
那么,他若是能够答疑,想来小家伙学射箭的尽头会大幅上涨。
然而,光靠三两句解释就想让小家伙坚持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小孩子的耐性有限,做事情是‘三分钟热度’。
李笠知道自己必须别出心裁,才能把小家伙练射箭的热情保持住。
自古套路得人心,现在,他就在施展套路,套萧十一郎。
“小人当时在彭蠡湖打渔,遇见的老伯,自号‘克虏伯’,其人鹤发童颜,言谈举止颇有威严,腿脚不便,似乎多处受过重创...”
“克虏伯见小人拟饵钓法别具一格,便交谈起来,小人得其解答,方知射术奥妙,以及不少要领,只是终日为衣食奔波,哪来闲情习射?”
李笠现编的故事,让萧十一郎听得入神,而蔡全听着听着,面露神往之色。
克虏伯,克虏伯!
‘克虏’二字,说明了什么?
一定是某位国朝大将,壮年时驰骋沙场,与北虏浴血奋战,尸山血海杀出来的本事,射术必然精湛,所以连箭矢离弦之后如同游鱼那般摇头摆尾都知道。
奈何年事已高、满身创伤,再不能上阵杀敌,便时常布衣出行,流连于山湖之间。
自号‘克虏伯’,‘克虏’二字,道不尽的英雄迟暮却又壮心未已!
想到这里,蔡全问李笠:“李郎,不知那克虏伯,如今人在何处?”
“哎哟,老伯来去无踪,我也不知道呢...”李笠睁着眼睛说瞎话,脸都不红些许,而萧十一郎也回过神来,听出‘克虏伯’名号后面的意味。
随后喜上眉梢。
不得了哎!这克虏伯必然是某位国朝大将,因为年事已高便不再上阵,偶尔出来游玩,传授的射箭心得,必然厉害。
我若学了去,定然能够力压诸位兄弟,得阿耶夸奖!!
想到这里,萧十一郎干劲十足,嚷嚷着要练习射箭,蔡平见小外甥前所未有的积极,高兴得哈哈大笑。
李笠用‘得高人传授绝世武功’的套路,成功套路了萧十一郎,心中高兴,也笑起来。
小胖子上钩了,一如武侠小说里,那些得了绝世秘籍的少年般,练武的劲头十足,想要早日练成绝世武功,称霸武林。
如此一来,就好办得多。
对方练箭,他就陪着,顺便也练射箭,反正在王府,闲着也是闲着,练射箭,多一门技艺总是好的。





乱世栋梁 第二十三章 中的
眼光明媚的上午,萧十一郎兴致勃勃的听课,讲课人是射箭初学者李笠,讲授的内容,是射箭时如何瞄准。
然后,一群射箭老手旁听,此情此情,十分滑稽,因为李笠作为初学者,给一群高手讲射箭,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如同一只公鸡,给一群鸭子讲解如何在水面游。
但是,李笠却不心虚,因为他有“克虏伯亲传心得”,不怕别人不服。
所以,要消除萧十一郎在射箭上的心病,譬如射箭时该如何瞄准。
虽然萧十一郎如今射箭准头不错,但实际上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闷头练而已。
如何瞄准,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初学者李笠。
博射时,常见靶距是二十步到三十步,只要射箭的人视力正常,总是能看见靶心,所以要瞄准靶心。
但是箭靶再远些,比如八十步靶,弯弓搭箭后瞄准后,李笠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目标(靶心,甚至还有箭靶)被弓把挡住了,根本没法瞄。
这也是萧十一郎困惑的事情,虽然舅舅传授的口诀里,有关于如何瞄准的办法,但萧十一郎不理解,于是畏难情绪作祟,不想认真练。
李笠要帮助小家伙化解心结,自己就得弄清楚这个问题,他也觉得难以理解:三点一线瞄准法,根本没法用。
三点一线,指的是觇孔、准星和目标在一条水平线上,而觇孔、准星位于枪械上,是枪械的瞄具。
三点一线是枪械的瞄准方式,却不适用于弓的瞄准。
当射手弯弓搭箭时,因为箭搭在弓把一侧(拇指勾弦射法一般是箭搭在弓把右侧),那么射手瞄准目标时,目标实际上很容易被弓把挡住。
这个情况,在射远距离目标时特别明显。
三点一线的瞄准体系是觇孔、准星、目标,对应于弓箭手弯弓搭箭后,‘三点’应该是箭尾(对应觇孔)、弓把中心(等同于枪械准星)及目标。
而如今,弓把是不可能开孔让箭矢穿过的,所以弓把必然阻挡人的视线,那么三点一线的瞄准方式,不适用于弓的瞄准。
弓没有瞄具,既然没有瞄具、没有准星(弓把不开孔),所谓的‘直瞄’就不存在了。
对此,射箭时的瞄准自有一套口诀和要领,确保弓箭手在经过长期训练之后,一样可以‘瞄准’目标。
初学者李笠,如萧十一郎一样,感觉这套口诀和要领很“玄”,所以认为射箭时的瞄准是玄学。
他花了一段时间练习、琢磨,结合自己所知的科学知识,画了各种示意图,才弄清楚这套瞄准方法的原理。
简而言之,不是实瞄(直瞄)而是虚瞄。
通过弓把的几个参照点(参照点因人而异),然后想象出箭杆延长线或一些辅助线,在视野里形成一个虚拟的准星,替代本该存在于弓把中心的开孔(实际准星)。
瞄准目标时,必须双眼睁开,而不是后世用枪射击那样,眯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通过枪械瞄具瞄准目标。
李笠悟出了‘原理’,却无法用后世的名词和理论解释给萧十一郎听,于是他以“克虏伯瞄准法”为噱头,忽悠小胖子。
用实物演示,先让萧十一郎理解什么是‘准线’。
实物就是弩。
一旁,蔡全和侍卫们见李笠居然拿一张弩来,给十一郎君讲解射箭该如何瞄准,简直是哭笑不得。
蔡全为阅武马容,统领一群武人,手里没点真功夫,服不了众。
因为练了许多年的箭,见过许多初学者的奇思妙想,如今见李笠所作所为太过荒唐,蔡全心中不以为然。
军中有弩兵和弓兵,弩和弓的瞄准方式截然不同,射箭时用弩的瞄准方法来瞄目标,那就是笑话!
蔡全如是想,他怕表弟被李笠误导,‘误入歧途’,赶紧打断李笠的讲解:“弩的瞄准方式,和弓的瞄准完全是两码事!”
“对,小人知道...”李笠点点头,不否认。
他接下来的解释对与不对、辅助工具用得合不合理,并不重要,只要能帮助萧十一郎理解,解开心结、消除畏难情绪,那就行了。
见周围一群人都在鄙视自己,李笠笑道:“弩、弓的瞄准确实不同,却是殊途同归。”
“好啊,你说说。”蔡全也笑起来,“让我们看看,怎么个殊途同归法。”
大伙都想知道李笠所说‘殊途同归’到底是怎么回事,认真听起来。
李笠先让萧十一郎体验了一下弩的射击,体验弩的瞄准方式,然后开始讲解什么是“克虏伯瞄准法”(玄学版的三点一线瞄准法)。
弩,因为射击方式和后世的枪械有些类似,所以瞄准方式类似于三点一线。
萧十一郎拿着弩射了十几次,对于李笠所说‘三点一线瞄准’有了理解,树立了“瞄准原则”的概念,并知道何为‘准星’。
基础有了,李笠的讲解进入第二阶段。
他拿出一张加装了‘附件’的弓,惊起旁人一片哗然:这是什么怪弓啊!!
蔡全把这张特制的‘教学弓’拿在手里,看着弓把一侧多出来的圆圈状‘瞄准器’,又看看李笠,真想说“你疯了?”
自古以来,从而没听说过有谁给弓把上加装‘瞄准器’或‘准星’!
“其实这不是准星,因为最好的准星,应该在弓把中心点。”李笠拿着这把特制弓,向萧十一郎和其他人讲解。
“若在弓把中心开孔,后果很严重,因为开弓后,连同弓把在一起的弓身,承受着巨大力量,若开了孔,弓很容易从开孔处断裂。”
“所以,这瞄准器,其实是辅助装置,为的是方便...”
李笠看向跃跃欲试的萧十一郎,说:“方便郎君理解防阁传授的瞄准口诀和要领。”
“掌握要领之后,这玩意就可以取下来了。”
李笠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将‘教学弓’的辅助瞄准办法(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介绍给萧十一郎。
萧十一郎听得似懂非懂,立刻拿来练习射箭。
弯弓搭箭,借助‘瞄准器’,瞄准靶心,然后撒放弓弦。
。。。。。。
“噗嗤”一声,一名弓手面部中箭,连个“啊”字都没喊出来,两眼一翻,向后倒去,旁边同伴见状,吓得蹲下。
他们共有二十六人,聚集在这高地顶部小栅,要不停放箭掣肘来犯之敌,策应主寨。
高地易守难攻,四周都是陡坡,敌人想要强攻,必然伤亡惨重,而他们有很多箭,足以撑上较长时间。
来犯之敌,派了许多人在坡下对射,但对方准头很差,箭矢到处乱飞,一看就知道是新手。
然而,当中一人截然不同,一支箭就带走一条人命,以一己之力把他们死死压制在这里,不敢冒头。
此刻,众人蜷缩在木栅后,一人用木棒顶着个罐子,小心翼翼伸出去,让罐子的底部伸出木栅,如同一个头。
等了片刻,没见动静,另一人拿着弓箭,小心翼翼伸头查看。
结果刚冒头,一箭飞来,正中脑门。
喊都来不及喊,就这么后仰倒地,其他人见了,面色发白。
毫无疑问,对方是个神射手,四五十步距离,接连射了五箭,连杀五人,没有人再敢冒头。
耳边传来呼喊声,那是旁边寨子里传来的动静,贼人已经攻入寨子,现在看来,情况不妙。
他们看着寨子里升起的滚滚浓烟,心中焦急,却不知该如何是好,外面有神射手虎视眈眈,根本就下不去。
“拼了!”
有人低声喊着,大伙商量片刻,决定玩命,一拨人负责用木棍撑起陶罐,其他人负责射箭。
几乎是一瞬间,两拨人一起行动,头和陶罐同时伸出木栅,只是陶罐就这么杵着,而人开始弯弓搭箭。
外边是坡地,起起伏伏,有树木、灌木,来犯之敌就藏在其中,却看不出那神箭手躲在何处。
“嗖”的一声,一箭飞来,射中一人面门。
其他人大惊,往来箭方向看去,却见一人在灌木丛里露出半截身子,一副刚射完箭的样子。
“射死他..啊!”
又有一人被射中面门,惨叫后倒下,那神箭手随后横着跑动,众人立刻瞄准,撒放弓弦。
然而,对方一直在躲闪,射出去的箭一一落空,反倒被对方逐一放箭,一支箭,一条人命。
玩命对射,射不过,对方毫发无损,己方又死了五人。
其他人吓得蹲下,瑟瑟发抖,再不敢动弹。
连杀五人的郑原,躲到一处石头下,看着周围一群新手,只觉有些无奈:这帮人第一次实战,一个个紧张得不行,射箭都没有准头。
还有不少人身上中箭,也亏得穿了环锁铠,而且对方的箭不怎么样,所以无一伤亡。
带着新手来历练的郑原等‘’高手,见这帮人表现失常,无奈归无奈,但也能理解:谁没有第一次?
想想自己第一次作战时的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
号角声传来,郑原循声望去,见后续队伍已经靠岸,往这边过来,心中有些期盼:这帮人,表现会是如何?
空地上,身着环锁铠、戴着铁面的梁森,见郑原已经带人压制了高处的弓箭手,心中大定,招呼着同样披坚执锐的少年们,向前方寨子冲去。
他们刚划船靠岸,顾不得休息就上岸往这边过来,高手刘犊子率领的‘先登’,已经冲入寨中,梁森带着少年们作为后续,就要投入作战。
见着第一次作战的少年们兴奋又有些紧张,梁森挥舞手中环首刀:“我们练本事,就是要见血的!”
“一会要杀祸害百姓的混蛋,他们不是人,畜生都不如!”
“莫要怕,随我来!把这帮贼人的老巢给端了!”




乱世栋梁 第二十四章 见血
水边寨子,燃起大火和浓烟,厮杀声此起彼伏,已经到了胜负的最后时刻。
呼喊声中,两拨拿着各色武器的人群,快速接近,拒守寨子的好汉,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面对来袭敌人,发动反击。
好汉们人数不少,觉得还有机会突围,有人端着简易木盾、持刀在前,有人握着鱼叉在后。
两边距离缩短到三十步,好汉们把手中鱼叉奋力投掷出去,然后拔刀冲锋。
这种打法,用起来很娴熟,也很有效,但是,对面那群小个子,排着一个个纵队,举着盾牌,挡住了鱼叉。
双方距离缩短到十余步,小个子这边忽然有人弯弓搭箭,对准冲到面前的好汉。
虽然用的是竹弓,但在这么近的距离上,射出的箭躲无可躲,惨叫声中,许多好汉中箭倒地。
冲锋势头为之一凝,第一次参战的少年们,在教头的带领下,端着一丈左右的鱼叉发起突刺。
鱼叉突刺,又快又准又恨,好汉们自诩杀人无数,却没见过如此不要命地突刺:不避刀锋、棍棒,就这么刺过来。
惨叫声中,许多人抓着刺入自己胸膛、腹部的鱼叉,哀嚎着倒下。
对方有人被他们的刀砍中,却安然无恙,衣服被割破,露出银闪闪的布来。
“环锁铠,他们穿着环锁铠!”
惊呼声中,好汉们溃败,跑都来不及,被这帮狠辣的小个子们追上,一个个捅翻。
幸存者逃入旁边的空地,却见空地上一片狼藉:这里也在厮杀,遍地尸体。
浑身是血的寨主徐大帆,带着手下突围,却突不出去,身上插着几支箭,多亏身着两档铠,暂无大碍。
眼见着手下伤亡殆尽,自己又被人围着,他手舞一根短矛,嚎叫着做困兽斗。
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的梁森,向这个大汉逼近,刀盾对上矛,矛的优势极大,但他绝不退缩。
按着自己所学破矛技法,向对方发起进攻。
“去死!”
徐大帆抖起短矛,短矛如同大蛇一般扭起来,吐着信子,向梁森下盘猛窜。
梁森却不躲,而是猫腰快步前冲,赶在大蛇咬中自己膝盖之前,用盾一压矛头,随后往旁边一拨。
盾牌如同河蚌开口般向一旁“开启”,他立刻箭步前冲,单手持刀伸向前突刺,刺向对方。
此为“河蚌吐珠”,重心在后的徐大帆,见果然诓得对手使出这招,抽矛接连后退,躲过这一刺。
而梁森一击不中,身体前倾,踉跄着向前走。
徐大帆拉开距离,且短矛已经后抽,随后使出‘盘蛇出洞’,短矛猛地向近在咫尺的梁森窜去,直扑面门。
却见梁森顺势前滚,躲过致命一击,并使出地滚刀,一刀砍中徐大帆左小腿。
徐大帆忍着疼,弃矛前扑,拔出腰间匕首要和对手肉搏,却被梁森使出一记兔子蹬鹰,蹬中裆部。
他疼得弯腰捂裆,梁森趴在地上又是一刀,直接砍断徐大帆的右小腿。
“啊啊啊!”
徐大帆嚎叫着倒地,却没嚎多久,就被梁森补刀,死不瞑目。
单挑结束,梁森有惊无险干掉对手,旁边助战的张轱辘,顾不得夸奖,指挥手下追杀残敌。
几个跟着杀敌的少年,见梁森表现,个个佩服不已:他们是第一次杀人,所以动作变形,十分紧张。
“别傻站着。”梁森看着手中环首刀上血迹,指了指旁边倒在地上呻吟的水寇:“你们,拿鱼叉给他们一个痛快。”
少年们看着那几个身上多处受创的活人,咽了咽口水,握紧手中鱼叉,缓缓向前。
张教头说过的,技艺练得再好,也得杀过人,才算出师。
。。。。。。
某城,某处院子,房间里,香炉冒着青烟,散发出淡淡香味,武祥坐在榻上,看着一名美貌女子,缓缓向自己走来。
女子身材高挑,面若桃花,身着薄纱衣裙,妙曼身材若隐若现。
美而不艳,娇而不媚,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让终日里在淤泥里穿梭的泥鳅,看得眼睛都直了。
一笔大买卖完成,买家意犹未尽,想从卖家这里买更多的货物,于是请荷花仙女下凡,要好好和卖家畅谈人生。
1...5253545556...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