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自汉时起,新平便有了陶窑,因为周边多有好土,所以新平陶器渐渐有名,装船顺流而下运到鄱阳销售。
相传在晋时,有鄱阳人赵慨在三吴为官,对当地瓷窑很熟悉,回到鄱阳后,发现新平水土很合适烧制瓷器,便引入三吴的烧瓷技术。
于是,瓷窑开始出现,烧制的瓷器也渐渐有名,当然,新平各瓷窑烧出的瓷器都是青瓷。
去年,李笠出主意、其好友彭均出资办鱼鲊作场,需要大量陶罐,于是向刘德才妻家、彭均大嫂娘家订陶罐和瓷罐。
同样的红鲊,用瓷器、陶器各自盛装,就能分出档次。
两家在大量烧制瓷罐的过程中,意外烧出了白瓷罐,所以...
萧嗣听到这里,注意到“红鲊”这个词,饶有趣味的问彭塘:“你家做的鱼鲊,取名‘红鲊’,莫非有特别之处?”
彭塘赶紧回答:“回第下,这是舍弟在操办的事情,红鲊和寻常鱼鲊风味截然不同,色泽为红,故有此称。”
“截然不同?”萧嗣很感兴趣,不过现在谈正事要紧。
他看着眼前这两家人,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李笠,心中感慨:你小子,可真是个妙人。
有人、有好土能烧出白瓷,这可是大事,朝廷必然会在新平设官窑,烧制大量白瓷送往建康,所以,官吏出身的刘德才,正好可以负责筹办官窑事宜。
而白瓷问世,能掌握烧制技术的人,必然能获取大量利润,新平在鄱阳郡,那么鄱阳王府是必然要掌握能烧制白瓷的瓷窑,即民窑。
而曾泉是民。
李笠,把官(吏)、民两家人都引荐给他,说明李笠很‘体贴’,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真是会想人之所想。
萧嗣如是想,看了看李笠,又看向面前的刘德才:“刘书佐,朝廷必然要在新平设官窑,大量烧制白瓷,你可明白?”
“卑职明白。”
“你既为郡佐,又有妻族在新平,且掌握烧制白瓷工艺,住持相关事务再合适不过,可有信心做好?”
熬了几十年,终于有机会熬出头的刘德才,强忍心中激动,赶紧表态:“卑职有信心!”
“好,此事,寡人会和郡廨说明,过几日,寡人会和郡县官员前往新平实地勘察,你一同去。”
“是!卑职领命!”
谈完了公事,萧嗣为自家打算,看向彭塘、曾泉两人:“你们,可愿为王府经办白瓷事宜?”
两人大喜:“小人愿为王府效力!”
“很好,从今日起,你二人就是王府管事,专办白瓷事宜!”
“谢第下,谢第下!”
彭塘、曾泉叩谢,几乎要激动地哭起来:王府的管事,在鄱阳都是横着走,多少人想给王府做事而不得,他们今日如愿以偿。
果然还是李郎有手段!
两人如是想,和刘德才一起听世子讲话,李笠在一旁听着,心不在焉。
结果必然如此,他没什么好关心的,白瓷的烧制工艺正好近期成熟,那就必然会大放异彩。
而世子来鄱阳,两件事碰到一起,一个机会就出现了,他原来的计划要变。
见刘德才即将得到提拔、办理官窑事宜,李笠很欣慰,他欠了这位“世叔”许多恩情,今日,算是报恩了。
当然,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琢磨明白,鄱阳郡新平乡,应该就是后世所称“瓷都”——景德镇。
那么,新平迟早会诞生白瓷,自己无非是加了一把力。
白瓷在后世没什么稀奇的,但在这个时代,却是稀罕之物,至少在梁国,各地瓷窑烧出来的瓷器,绝大多数都是青瓷。
青瓷的“青”,不是说瓷器的颜色是青色,还有黄色、黄褐色等相近颜色。
青瓷是那么的普遍,以至于人们都认为瓷窑烧出来的瓷器,就该是青色,至于偶尔出现的白瓷,类似于白化动物那样罕见。
白瓷的白,当然不是指纯粹的白,相对于青瓷而言的白瓷,“白”色可以是浅色。
就成分而言,两种瓷器烧制时所用“瓷土”,绝大多数成分其实是一样的,唯一不同,是...
李笠想到这里,瞥了一眼世子手中的白瓷碗。
呵呵,谁想不到,这秘密是如此简单,记载在后世的旅游小册子里,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但他注意到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瓷)出于青(瓷)而胜于青。
白瓷的出现,在瓷器发展历史上的‘时间坐标’,大概是南北朝后期到隋这段时期。
现在就是南北朝中后期,那么白瓷必然会意外出现,李笠直接把意外变成‘合情合理’,于是,大新闻就有了。
朝廷一旦知道新平有人可以用当地的土烧制出白瓷,那是必然要在新平设官窑的。
而新平地区那么大,好土那么多,必然是官窑、民窑共存,烧制不同档次的白瓷,由此产生大量利润。
所以,白瓷的“首发”该怎么发,是李笠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鄱阳郡名义上是鄱阳王的封国,那么让鄱阳王府捷足先登,提前布局,伍、曾这两家人,就能获得应有的好处。
他自己,就能有一个不错的机会,“中大奖”的机会。
刘德才三人告退,萧嗣饶有趣味的看着李笠,问:“李三郎。”
“小人在。”
“莫非刘书佐于你有恩?”
“正是,小人自幼丧父,刘书佐是家父好友,自那时起,对小人家中多有照顾,小人铭记在心,自然要报恩。”
“而彭家幺子,与小人是好友,他家好,小人自然水涨船高。”
“原来如此,”萧嗣笑起来,再问:“你不是说要为王府效力?怎么只顾着引荐,自己没有下文了?”
李笠回答:“小人能骑不能驰,能射却射不准,还得苦练,又不通文采,无法立刻为第下分忧。”
““彭蠡湖里如今闹水寇,小人要召集乡里,拿起弓箭、鱼叉护渔,无法离开。”
“所以,如今要为王府效力,实在勉为其难,所幸,刘书佐有了为朝廷效命的机会,那么,小人想留在鄱阳,协助刘书佐,把瓷窑办好。”
“再练得几年,有了本事,才能为王府做更多的事。”
萧嗣听出了李笠请求‘此事缓缓再说’的意思,却觉得似乎哪里不对劲,不过却说不上来。
诚如李笠所言,再练得几年,能做的事情才会更多,不急于眼下。
但他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思来想去,看看眼前这个总角,萧嗣觉得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也罢,你有心,寡人很欣慰,你帮助十一郎改过,又献白瓷,寡人有赏!”
“小人谢第下!”
。。。。。。
回廊里,萧勤气鼓鼓的走着,李笠跟在旁边,满脸堆笑:“小人恭喜郎君,贺喜郎君...”
“你为何又不愿跟我去襄阳!”
“哎哟,小人不是说了么,如今湖里不太平,小人的亲友都在湖里讨生活,若这时走了,心中不安。”
“那水寇自有官军清剿,又和你有什么干系!”
“小人也想杀贼立功,混出个样子来嘛...如今跟着郎君练箭,也练得有模有样的...”
“你?”萧勤停下脚步,看着李笠:“你才练了多久?还差很远呢,再说,打仗那么危险,流矢到处飞,万一你被射中了,怎么办?”
“所以小人要继续练本事,顺便看看王府这边有什么吩咐,跑跑腿,混个脸熟,日后,也好继续给郎君出主意...”
“既然你有心助我,那现在就与我去襄阳!”
“郎君莫非是怕记不住那十六字口诀,所以得小人跟在身边时刻提醒?”
“忘?我可没忘。”萧勤哼哼着,注意力果然又被李笠成功转移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郎君一定要记着这口诀,小人在鄱阳,恭候郎君的好消息。”
“你呀..算了,等兄长决定了再说。”
萧勤摆摆手,继续向前走,他真想让李笠跟自己一起去襄阳,不过现在兄长说了算,他再急也没用。
李笠赶紧跟上:“郎君回去后,切记坚持练箭、锻炼,一定要把其他郎君比下去!”
“知道了,知道了,你帮了我一个大忙,一会有赏。”
“小人谢郎君!”
“你不问我赏什么?”
“总不能又是金铤吧?”
“没错,又是金铤!”
“别,金铤贵重,小人不敢再收,若郎君真要赏...不如,不如赏小人几张好弓...”





乱世栋梁 第三十八章 蜕变
二月的天气依旧寒凉,但刘德才的心情却如同火炉,炽热难当,走在街道上,不用如沐春风,春风就吹拂着他。
熬了许多年,终于熬出头了!
刘德才越想越高兴,走路越走越快,身后跟着的僮仆见着郎主快步如飞,赶紧小跑起来,怕跟不上。
来到郡廨正门,门吏大老远见着刘德才来了,一个个抖起精神,等刘德才近前,赶紧问好。
刘德才不住打招呼,进了郡廨,沿途遇到许多同僚,同僚们纷纷向他打招呼,一时间,刘德才成了众人瞩目的大人物。
旁边,一名小吏见着平日里没人注意的刘书佐如此受欢迎,有些疑惑的问旁人:“这是怎么了?怎么人人都像见了债主那般,和刘书佐打招呼?”
“哎哟,你不知道?”那人一脸惊讶的看着小吏,小吏茫然摇头:“不知道。”
“刘书佐要高升了!”
“哎?怎么突然就要高升了?”
“你真不知道?”
“真不知道啊?”
“哎哟,你那俩耳朵是长来干什么用的?消息都已经传开了!”
小吏真不知道有什么消息,一脸懵懂,旁人便说:“刘书佐的内人,是新平乡人,娘家烧陶、烧瓷,烧出白瓷了!”
“啊?瓷器不都是青的么,怎么有白的?”
“所以说你见识少,白瓷!白色的瓷器!那可是多少官窑都烧不出来的颜色,他妻家烧出来了!”
“鄱阳世子如今在鄱阳,听说这件事,立刻召见刘书佐,然后还和郡廨的官一起,带着刘书佐,到新平走了一趟。”
“确定能够稳稳的烧出白瓷,哎哟,世子那是高兴,郡廨这边也立刻决定,让刘书佐主持相关事务,要在新平办官窑!”
听得这么一说,小吏恍然大悟,看着刘书佐的背影,眼里满是羡慕:这下,可要升官了!
一阵议论纷纷中,刘德才强忍心中激动,向厅事走去,昨日他才从新平赶回来,今日,鄱阳内史范胥要立刻见他,把办官窑的事情正式定下来。
这就意味着,自己要由佐吏,变成官了。
等到官窑大量烧制白瓷,运抵京城,想来朝廷还会有任命,给他加兼职。
这都多亏了鄱阳王世子的信任,而更多亏了‘世侄’李笠的引荐。
而且,那白瓷能烧出来是意外,但能稳稳的烧出来,是靠李笠的帮忙。
想到这里,刘德才觉得眼眶有些发热:熬了几十年,我、我终于熬出头了!
。。。。。。
新平,一座陶窑旁,草棚里堆积着大量陶罐,青壮们正将陶罐装车,运往码头,用船送到下游鄱阳。
李笠和彭均一起看着这些陶罐,心中激动不已。
这些陶罐,将会作为容器,盛装一份份‘红鲊’以及‘鱼松’,承载着许多人的发财梦,销往各地。
所以,陶罐就等于钱罐,怎么能不让两人激动?
本来应该去年秋天‘开业’的‘红鲊’项目,因为出了质量事故,被迫延期,直到前不久才完成‘整改’。
为此,举债办作场的彭均,白白多花了百万钱,再不开业的话,他全家恐怕就只能以死谢罪了。
因为债主多为彭家的亲朋好友,若还不上钱,无论小彭还是老彭,都没脸见人。
李笠作为‘创业顾问’,不忘交代彭均:“彭郎,食品安全,重中之重,我们辛辛苦苦打下基础,只要出一次意外,口碑就全毁了。”
“我知道,绝不会松懈的。”彭均用力点头,看着眼前陶罐,感慨万千。
这个‘项目’若成了,他就不一样了,不再是个小小食肆东主,而是....
但彭均不明白,为何李笠坚决主张把烧制白瓷的秘密,卖给新平其他四个大户。
书佐刘德才的妻族伍家,率先发现烧制白瓷的秘密,不过据说是李笠出的主意,所以在李笠的牵线下,彭均嫂子的娘家曾家,花大价钱从伍家买了这个秘密。
于是白瓷的秘密有两家知道。
现在,伍家要负责建官窑,曾家要给鄱阳王府烧制白瓷,两家把官、民都占了,结果李笠要求再把秘密高价卖给新平另外四家烧瓷的大户。
“物以稀为贵,新平的水土能烧出白瓷,这消息传出去,你知道有什么后果么?”李笠问,彭均皱眉想了想,说:
“莫非,招来一群恶犬?”
李笠摇摇头:“不,是恶虎,那么多权贵,必然有人眼红这白瓷,要来新平分一杯羹,好,这些人,你们能得罪谁?”
“两家瓷窑,白瓷的产量就这么多,分给谁,不分给谁,都会结怨,这时候,是有没有命花钱的问题,而不是能赚多少钱的问题。”
“吃独食当然好,但你若没本事守,还不如让别人分一杯羹,否则迟早要倒霉。”
“一家变两家,两家变六家,这一下,那些闻风而来的权贵们,就有机会利益均沾,好歹会顾及吃相。”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彭均能想到不久之后,会有许多为权贵赚钱的豪商来新平,和这六家联系“发财事宜”。
吃独食容易倒霉,六家合作,分担利润和风险,这才是稳稳的赚钱发财办法,促成这一切的李笠,却没直接在其中分一杯羹。
“李郎,这白瓷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彭均好奇的问,李笠对着曾泉努了努嘴:“想知道?看你嫂子娘家大兄说不说。”
“嗨,我还是别问了,不然,他若问我红鲊的秘密,那可如何是好?”
彭均挠挠头,看李笠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愈发敬佩起来:“李郎,你,你真是神仙,什么都知道。”
李笠意味深长的笑起来:“所以啊,相信我,没错的!”
“嗯!”彭均是真心实意的,李笠不管说什么,他都不会质疑,但还是有一点想不明白。
彭均听兄长说了,其实伍家烧出白瓷纯属意外,后续的工艺改进,全都靠李笠,李笠出了那么大力,结果好像没从这件事获得多少好处。
是不是太亏了?
“亏么?我不觉得。”李笠笑笑,没有解释,抬头看着天空。
烧出白瓷的秘密,在于瓷土的含铁量,若能把含铁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烧出来的就是白瓷而不是青瓷。
所以,实现突破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找到含铁量低的瓷土;其二,降低现有瓷土的含铁量。
历史上,景德镇能烧出白瓷,说明这片地区肯定有低含铁量的瓷土,且储量惊人,但李笠不知道在哪里。
所以,还不如用“磁选”,也就是把瓷土尽量碾碎,用大量磁石把里面的铁化合物吸出来,降低含铁量。
这样的工艺,只要能凑够大量磁石,就如同窗户纸,一捅就破,对他而言,要变现很麻烦(办瓷窑),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由此,能引来一条大鱼,那就是鄱阳王府。
但是,现在很可能有更大的鱼会被白瓷引来,这才是李笠要考虑的。
时间紧迫,所以他为了加快‘进度’,必须赌一把。




乱世栋梁 第三十九章 三蠹
上午,新平,瓷窑旁,一群官吏簇拥着一个官员,领新平瓷监刘德才向这个官员讲解官窑的情况。
官员是个中年人,个子不高,身材消瘦,慈眉善目,态度和蔼,听刘德才的讲解,时不时点点头,又问一些问题。
随行吏员提笔做记录,把官员的提问,以及刘德才的回答都一一记下。
鄱阳新平乡能烧出白瓷,这件事很快传到建康,惊动了天子。
有司很快有了动作,责成鄱阳郡廨,尽快把官窑建起来,与此同时,为天子掌管宝货珍物(天子内库)的少府寺,也派人来鄱阳新平,办理相关事务。
来人,是少府丞徐驎,即正在听刘德才介绍瓷窑情况的中年人。
陪同官员,有江州从事,有鄱阳郡长史,以及郡县大小官吏,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有的官吏,看着徐驎的目光有些畏惧,有的官员,看着徐驎的目光,却有些鄙夷。
之所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因为这位少府丞,为出身卑贱、清流所不容的佞臣。
远处,围观人群之中,彭塘好奇打听京城大官“少府丞”是什么地位,一名郡吏看看左右,低声说:
“这位可了不得,你别看只是个副职,说话分量可不轻,人家是给天子办事的,其好友,是天子的心腹,朱侍中。”
“猪寺中?”彭塘听不懂,那郡吏也不解释太多:“这么说吧,天子的心腹朱侍中,为天子推荐两个钱袋子,其中一个,就是这位少府丞。”
“这两个人实际管着少府、太市,想尽办法给宫里弄钱,你可以这么想,这两个人,就是天子自家的管事,管着产业啊、经营啊、税收什么的。”
“喔...”彭塘半懂不懂的点点头,郡吏又说:“方才我说的朱侍中,是天子的心腹,而这两个,算是天子的半个心腹!”
“别看这少府丞官班低,却是能在天子面前说得上话的,还能轻易进出禁中,你说厉害不厉害?”
“喔...”彭塘这下理解了,原来这位少府丞,就是给天子管钱袋的管事,那可是心腹仆人,说话比寻常大官要管用得多。
不过,彭塘又有疑问:“方才你说,什么官班?”
“官班,就是和官品对应的...官制,有十八班,还有流外七班,嗨,你问这么多做什么...”
彭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看着眼前这群官员,忽然觉得有些嫉妒刘德才。
他现在是鄱阳王府的管事了,可眼下一看,感觉能给少府丞做事会更好,因为听说少府寺要在新平设监,监督官窑为宫里烧制上好的白瓷。
所以,少府丞专程来新平,就是要落实这件事,而管着官窑事宜的刘德才,不就能借机攀上这棵大树了?
“你莫要多想,这个人,可是吃人的猛虎。”
郡吏低声说着,彭塘摸不着头脑:“怎么,这....”
“这么说吧,他是商贾出身,刮地皮的本事一流,不然,也轮不到他给天子管钱袋。”
“他和另外一个,姓陆的,连同那位朱侍中,被人称为‘三蠹’,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也就是说...”
郡吏扯着彭塘离开人群,等左右无人,把没说的话说完:“也就是说,他们三个是奸臣,名声很差的。”
“什么!”
“哎哟你小点声!”
郡吏见彭塘一声惊呼没有引起别人注意,赶紧交代:“你自己知道就好,这位少府丞,据说心黑得很,盘剥商贾那是一个狠,又贪财,伺候不好,很容易倒大霉。”
“这样啊...”彭塘有些后怕,他没去过京城,只知道鄱阳城里,鄱阳王府最大,王府管事在城里横着走。
如今看来,鄱阳王府的管事也就是恶犬,这“三蠹”,才是真正的猛虎。
还好,我不用和这种猛虎打交道。
。。。。。。
夜,传舍,洗去一身风尘的徐驎,让人点起熏香,然后躺在榻上,让一位美人给自己揉脚,又有一位美人给他煮茶。
新平这种穷乡僻壤,徐驎是不想来的,不过不来不行,因为这里能烧出白瓷,所以,他必须尽快让新平的瓷窑烧出上好的白瓷,足量供应宫中。
只要能让天子满意,就是刀山火海,他也得去。
想到这里,徐驎看向一旁候着的刘德才,想想刚收到的礼物,很满意。
这个人,态度端正,知道送大礼,不错,不错。
虽然徐驎不知道这位如何凑来一百两黄金,既然敢送,他当然敢收。
“我记着,你之前,是郡廨门下书佐?”
“是,上官说得没错,如今卑职得领新平瓷监,诚惶诚恐,生怕有负朝廷的重托。”
刘德才恭敬回答,不敢怠慢,世侄李笠托他送的一百两黄金,可不能浪费了。
“那么,那个李笠,和你什么关系?”
徐驎问完,坐起身,看着面前案上放着的瓷盆,瓷盆里盛着浅蓝色的水,又放了几片铁片,铁片浸入水中的部分,已经变成赤红色。
“回上官,他是卑职故交之子,曾为郡吏,如今得还良籍,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却不得门而入。”
“好吧,让他进来。”
“是。”
候在门口的僮仆应了一声,走出去,不一会,领着个总角进来,那总角正是李笠。
“小人李笠见过上官!”
李笠叩拜,徐驎仔细端详了一下,不说“起来”,而是发问:“你,就是....那个多事的李笠?”
“呃..小人正是李笠。”
“哈哈,闻名不如一见,起来。”
1...5859606162...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