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时明月宋时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左辰
连太子也很放心,似乎也不在乎这个传闻。
孟玄钰坐在阁楼上,一身玄衣,英气逼人,俊美如画。
他手中拿着两份情报,分别从中原大宋和江南唐国传来,内容相似,都在陈述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宋对唐国用兵了。
这次, 不再是伐蜀的几万人了,而是出动禁卫军五万精锐, 发动地方厢军十五万,加起来接有二十万兵马。
吴越国也出兵了五万,从东路出发,牵制了南唐东边的战线。
这就等于二十五万大军伐唐,果然比伐蜀国的时候,规模更大了,人数翻了几倍。
“看来这次,大宋灭亡唐国的决心很大啊,宋唐之战,将会改变天下的格局!”
卫英站在一边,插嘴道:“殿下,这次大宋动真格的了,你说唐国能抵挡得住吗?”
“有很大可能性!唐国实力虽然强于我蜀国,但是,仍然无法跟大宋相比,而且,唐国与大宋,只有一条长江天险而已, 但大宋掌控了荆湖之地, 要渡江并不难。所以,对于大宋而言, 长江天险,其实并不算真正的天险。他西面可以从荆楚之地动用兵马攻入南唐境内,东面也有吴越兵进攻,长江上的水师作战,只是部分战场,宋军肯定不会完全依靠水师来灭唐!”孟玄钰看得很透。
事实也是如此,长江防线并不是完全的牢靠,因为南唐只是占据长江中下游的防线,但大宋却掌控荆湖一带,长江中游的水域,完全可以从上游渡江,投送陆地步兵的兵力。
但大宋仍然发展水师,就是打算消灭长江水面上的唐军水师主力,免得这些唐军霸占长江水域,切断了长江两岸的联系。而且,机动灵活,可以去救助金陵城或其它沿江城池,这两点是大宋不能容忍的,必须造船发展自己的水师,来抗衡南唐的水兵。
“这么说来,唐国很可能会覆灭了。”卫英有些吃惊。
孟玄钰沉思了一下,眸光看向窗外,东面的方向,轻声说道:“这就要看江左苏郎,能否力挽狂澜了!”
“对啊,我怎么把他给忘了,江左苏郎的才学和本事,实在是惊人一等!”卫英想到去年底与北宋交战,苏宸是一步步发挥聪明才智,料敌先机,步步设局,为二殿下出谋划策,最终险而又险战胜了宋军。
可以说,西蜀没有被大宋攻克,最大的原因,就是苏宸的帮助!
说出去很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书生才子的作用,会这么大,简直堪比诸葛孔明了。
“他已经是唐国的新科状元,如今家中三妻四妾,好不快活!”孟玄钰轻哼一声,似乎对这個颇有微词。
卫英在旁补了一刀,感叹说:“如果我是他,金榜题名,才学惊人,肯定也会如此放纵了!”
“哼,没一个好东西!”孟玄钰说完,带着一丝不屑。
卫英尴尬一笑,不再言语。
差点忘记了,自家这个殿下,有这方面洁癖的。
“等下随我入宫,要面见父王,跟他再做一番争取,趁此机会,当出兵自扰荆楚一带的宋军水师,也算帮一下唐国,毕竟唇亡齿寒!”
“可是,当世蜀国被围攻,唐国可是没有出手帮忙!”卫英有点憋屈说道。
孟玄钰摇头道:“唐国不出兵,一是他们没有这个胆量,心存侥幸。二是李煜目光如炬,缺乏战略眼光,如果我们也这样见死不救,岂不是我蜀人,也跟他们一样目光短浅了。而且,我们这次也不是出兵跟大宋硬碰硬,只是派水师滋扰为主,在江面上,跟宋军水师斗上一斗,拖住他们在荆湖一带的兵力便可。”
.........
北汉都城晋阳皇宫,群臣肃立,微微躬着身子面向皇座。
高座上,刘钧道:“诸位爱卿,宋国目前举国之力,正在讨伐唐国,你们觉得,我汉国是否当趁此机会出兵攻宋,收复疆土?”
刘钧今年四十岁,原本名为刘承钧,北汉乾祐七年(公元954年),汉世祖刘旻去世,刘承钧为辽国册封为帝之后继位,不改年号,改名刘钧。他上表于辽帝时都自称“男”,辽帝下诏时,都称呼他“儿皇帝”。
这刘钧继位后,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任用郭无为为相,畏于后周的实力,减少南侵,因此境内还算安定。然而刘钧并不像其父对辽那样恭敬,以致在位后期辽的援助渐少。
但这一次,机会来了,宋国刚在去年伐蜀中失败,今年由出动五万精锐禁军,十五万厢军、水师等参战伐唐,肯定会实力大减,北汉应该趁此机会,夺回几座城池,不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同平章事郭无为上前道:“启奏陛下,宋军出动五万精锐禁军南下,但仍有部分禁军虎视眈眈,防备我汉国,除非契丹出兵帮助,与我汉军联手,从大宋手里夺回几个城池,倒是可行。”
“臣觉得不妥!”
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李恽出班奏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受苦,我汉国又逐渐了契丹的扶持,凭我几座孤城,几万人马,绝难与宋国大军相抗,不如暂时坐山观虎斗。倘若是宋军胜出,那就代表大宋一统中原,势头不可逆转,我汉国当早做归附打算!”
丞相李恽此言,颇得不少大臣支持,如今既有人先开了口,许多臣子便纷纷附议。
刘钧摇头轻叹一口气,他想收复几座城,就这么多阻碍吗?此次机会不加以利用,觉得有些可惜了。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三十九章 北汉朝局
北汉皇帝刘钧见大臣们争辩起来,目光看向了武官班列的刘继业,这位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将军。
“刘将军,你的意见呢?”
一位身材魁梧,留着美髯,五十多岁的男子听到被点名,就走出了班列。
他就是刘继业, 原名杨业,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也就是后世在戏剧中常称的杨继业,乃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他少年时候好任侠,善于骑射,武艺很高。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 任保卫指挥使, 以骁勇闻名远近, 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谋,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在北汉军方有“刘无敌”之称。
刘继业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素有战名,他一出来,代表着主战派,实权派的大将,所以,文臣大臣暂时先不吵了,等听他如何回答。
“回陛下,臣以为,目前以我们的兵力,如果现在就直接出兵,几万人马,很可能占不到多少便宜, 不如先观望战局,看大宋与江南唐国,能打到什么地步,是否大宋会因此消耗很大,不断需要增兵,输送粮草给前线等。
“如果大宋陷入了焦灼战,牵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们就可以逮住机会,联络北面的辽国,西北的藩镇势力,联合进攻北宋的边境,就能够得胜,不求一句灭掉大宋,打入汴京城,但是,却可以收复我们汉国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几年,国家自然就能强盛起来。”
刘继业分析合理, 思路清晰, 并不激进,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时机,谋后而动。
“刘将军说的有道理啊,这样更为稳妥!”
“臣赞同刘将军的提议!”
“臣也赞同!”
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响应、附议。
连同平章事郭无为也站出班列,支持道:“刘将军的提议,不急不躁,臣觉得可行,在大宋与江南唐国交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派出游枭、秘谍等,到宋国散播谣言,辽国要出兵攻打宋国,这样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军的后腿,让大宋臣子们也要摇旗不定,此乃计一也。”
“另外,我们也要加紧整兵和训练,打造一支精锐,可以长驱直入,一旦开战,可以迅速横扫几座城池,收复回来,这样免得仗打得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汉国的国库日渐空虚,恐怕经不起几次大军前线作战。”
北汉皇帝刘钧闻言点头,对丞相郭无为、刘继业的建议表示肯定,目光一扫,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于皇帝之间的太子刘继恩,便询问道:“太子,你觉得呢?”
刘继恩听到被点名询问政见,顿时有些紧张,他的资质平庸,对治国大道理,背一点文章还凑合,一到现场临时反应,就逊色了。
其实太子刘继恩,原本并不姓刘,而是原姓薛,父亲薛钊因不受岳父汉世祖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结果有一天薛钊喝醉了酒,因拌嘴几句,便抽剑将刘氏刺伤,这下酒劲惊醒之后,直接畏罪自杀了。那时候刘继恩年纪尚小,其舅父刘钧又膝下无子,因此刘崇就将外甥身份刘继恩、刘继元都过继给刘钧了。
等刘崇病逝,刘钧继位后,任命了刘继恩为太原尹,北汉储君太子,但刘继恩资质平庸,刘钧常常对臣下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而丞相郭无为也趁机劝说皇帝改立刘继元为储君,但遭到刘钧的拒绝,这件事不了了之,但让刘继恩更加担心自己的储君位置了。
“那个,刘将军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见,分析妥当,儿臣,儿臣也觉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
刘继恩并没有说出什么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拥护声最高的,他都支持,凡事在民间有贤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赞同,这样避免说错话,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对他进行背后参奏。
国家大事,资质平庸者,认知不够,很难站在一国之君,庙堂重位上面做决策,牵扯到国防、军事、经济、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复杂事情,刘继恩成长于宫廷,哪有那么多的见识和思考能力。又因为少年丧父,被过继寄养,在宫廷生活战战兢兢,性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
北汉皇帝刘钧露出一丝失望之色,对这个太子的资质和才能还是一如既往的失望。
但是嫡长制是皇族权力过度稳定、士大夫尊崇的继承制度,他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随便废立太子。回想一下历史,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改立了杨广,结果却导致隋代三代而亡,就是没有按照一个既定大规则去办事。
一旦这个口子开了,那以后皇子们都会内卷,争相斗起来,皇子与大臣之间勾连,为了得到支持,很可能形成诸多派系,最后铤而走险,甚至敢弑君,兄弟反目骨肉相残,会使得朝堂不稳,皇室不宁。
“其它爱卿,是否还有补充?”
大将军李隐抱拳道:“臣觉得,当早准准备,西北诸藩早就在大宋收编吞并的规划中,虽然麟州杨氏早些年依附后周,现在归顺了大宋,但是,其它三州藩兵节度使,都在拥兵自重,我们可加以利用。”
唐宋之际,麟州杨氏家族起自长安,落户麟州,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名镇陕北的武将世家。他们和府州折氏、丰州王氏、夏州李氏一起,也组成了当年陕北的“四大家族”。
如果细推起来,北汉大将军刘继业,就是出身于麟州的杨家。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止,诸强争霸。唐朝末年,受封为“晋王”的李克用占据了晋、陕两省北部,并任命折嗣伦为麟州刺史。李存勖继任晋王之后,忙于和后梁朱温征战,为巩固河防,他命折嗣伦于麟州之北的黄河岸边建府州城,将麟州军队移驻于此。
此时的麟州城防已是大空,当地地方势力蜂起。杨弘信趁此良机,进驻麟州城池,自立为刺史;其弟杨弘荣则留于杨家沟守护家产,后代繁衍至今。杨弘信主政麟州,历五代各朝,始终坚持“静观中原大局,再图投靠”。
直到后汉建立后,杨弘信虽承认麟州地属河东,却又把管辖权牢牢控于己手。曾任北汉河东太原尹的刘崇,此时收杨弘信长子杨业(刘继业)于帐下。后汉建立后,即使长子效命于刘崇,但杨弘信仍接受了后周的封号。
杨弘信去世后,其次子杨重训继任刺史之位,他因长兄刘继业身在北汉,便也举州依附北汉。但因当时陕北各部多受命于周,杨重训被北周节度使势力所围,便再度归顺北周。此后,北周升杨重训为麟州防御使,因避后周恭帝柴祖训讳,又改名杨重勋。
这就是刘继业,与麟州防御使杨重勋的关系,也有府州折氏的起步建城原由,最有趣的是,刘继业的发妻折赛花,折德扆之女,他一家可以联系上西北杨氏、折氏两大割据势力。
北汉皇帝刘钧听完,微微点头,对这個提议也是认可的,目光看了朝中武将顶梁柱刘继业,带着几分期待的眼神,如何推进,还需从长计议。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四十章 不容乐观
宋军磨刀霍霍,大军压境,在长江沿岸驻扎,顿时给南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六七年前,后周在柴荣的带领下,进攻江淮之地,打得李唐差点崩裂, 江淮十四州全部丢失,被后周夺取,如今成为了大宋的疆土。
南唐只剩下江南之地,半壁江山而已,国力不振,意志消沉, 江河日下。
这一次, 大宋高度重视伐唐,赵匡胤以“性仁厚”的曹彬为灭唐主帅, 以力保柴氏的潘美为副帅和监军。至于王全斌、王仁赡这些在伐蜀中失败的将领,都没有启用。同时,赵匡胤临行前还给了曹彬一把尚方宝剑,明告诉他:副将以下皆可杀。于是,包括潘美在内的一众五代悍将“皆失色”,都不敢造次和傲慢自大了。
宋军此次上下一心,凝聚力极强,加上曹彬是个智勇双全、足智多谋的老将,军令严明,所以,宋军这次整体的士气更加锐利、浑厚。
如今南唐在面临着大宋的来袭,不论是金陵城百姓,还是润州、洪州等各地百姓, 都感觉到唐国危矣的感觉。
不过, 南唐朝廷也不会坐以待毙, 在韩熙载、潘佑两派的支持下, 开始军事调动, 林仁肇带军十万, 从湖口一带撤离,来到峡口寨,在这长江南岸设置大营,同时与附近的池州练成一个防线,来阻挡宋军主力渡江。
西路大军,由朱令赟率领,调任鄂州,抵挡宋军从荆湖一带南下的宋军,主要针对是黄州刺史王明所率的水军滋扰和侵犯。
东路的防线,由殿前指挥使刘澄来负责坐镇,主要去往常州,调动了江阴驻军,来对抗吴越国的五万兵马。
宋唐之战,不可避免,成为各方诸侯和天下百姓,关注的焦点,更关乎了李唐的生死。
金陵城,韩府。
韩熙载召集了几位孙党的大臣,在家中讨论抵御宋军的办法,苏宸也被邀请过来, 跟着一起出谋划策。
“目前宋军已经在皖口、荆湖、苏州三路布置了重兵,分中、西、东三路进攻,根据游枭、秘谍的情报,润州对面的扬州,也在不断囤积兵力,关键时候,从扬州也会有水师渡江直接打到润州,这一次,宋军与吴越兵马,一共出动二十五万,跟我唐国总兵力相当,如果发动起壮丁来,兵马人数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作战,能否挡住虎狼之师的宋军,这才是关键。”
韩熙载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唐军作战能力,肯定无法跟宋军相比,甚至跟吴越军相差无几,甚至不简单占有。
这已经不是人数兵力的悬殊,而是两军综合实力相差很大。
宋军这些年南征北战,可以说,骁勇善战,加上大宋禁军都是百里挑一,组合在一起的精锐,身体强壮,跟契丹、北汉等,经常打仗,平定中原拥兵自重的节度使等,作战不停,始终保持战斗力。
但南唐的军队这五年来,根本就没有打仗,战术、战略等,都没有经过实战,一旦交锋,很可能会被宋军的悍勇吓到,一触即溃都是有可能的。
徐锴说道:“韩大人,我觉得当前光靠我唐军自己抵抗,很难防御,需要找到一些帮手才行,宋军既然能够找吴越做帮手,我们也能找北汉、西北藩兵、蜀国、南汉做帮手,如果他们能够派兵攻打宋国,那我们的压力就会减少许多。”
韩熙载点头,说道:“这个方略,我已经向官家提过了,已经派人去这几个诸侯国送了信函,恳请出兵,但是,各国暂时都是持观望态度,先看我们唐军自己抵抗的程度,他们或许都希望看到宋军与我唐军彼此消耗,既让唐国削弱了实力,也能拖住宋军,使得大宋陷入伐唐之战的泥潭,一时不能自拔,这样,各诸侯才会出兵,去夺取他们被大宋吞掉的地盘,在目前时刻,他们是不打算出兵的。”
礼部侍郎钟谟轻哼道:“都是只注重自己利益的自私之人,没有大局观,等大宋一旦迅速攻破我唐国,得到更多的人员、财库的补给,他们就没有机会了,到时候,一个个都逃不开被消灭的下场。”
“辽国方面呢?可有回音?”中书舍人高越询问。
韩熙载回道:“辽国也送去了信函,暂时也没有答复,这几年,辽皇帝耶律璟昼寝夜饮,不理朝政,加上跟小部落发生战争,已经没有心思南下对付大宋,除非辽国更换皇帝,否则,很难有帮助了。”
目前辽国的皇帝是耶律璟,契丹名耶律述律,他是辽朝第四位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子,母为靖安皇后萧氏。
在天禄五年(公元951年)九月,耶律察割发动火神淀之乱,弑杀辽世宗耶律阮。耶律璟随征军中,诛杀耶律察割后,正式即位,尊号天顺皇帝,年号应历,使得帝位再次回归辽太宗一脉。此人性格暴虐,登基早期,尚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礼敬臣下,但他对近侍则极端残忍,常滥刑滥杀。
就在去年,大宋的乾德二年,乌古部落发动叛乱,掠民财畜,辽皇帝耶律璟派大将军僧隐征讨乌古,但失败告终,大将僧隐和乙实都战死了。
今年的正月,大宋乾德三年,也是辽国应历十五年,耶律璟以枢密使雅里斯为行军都统,虎军详稳楚思为行军都监,调拨突吕不部军三百人,统合诸部兵马讨伐乌古,如今还在作战,草原部落间反抗耶律璟统治的不断涌现,他忙于镇压,无心南下跟大宋作战。
苏宸听完,心中释然,这位辽国皇帝耶律璟,他从历史书上看到过,目前此人正是荒废朝政的时候。在四年后,会在黑山之变中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联合大厨辛古等共六人,趁他酩酊大醉而将其弑杀,时年三十九岁。
等耶律璟死后,萧思温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迎立耶律贤,是为辽景宗,他的皇后就是历史赫赫有名的萧绰了。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五百四十一章 征询意见
“契丹人立国已有五十载,虽然草原是北方苦寒,但是国力积蓄,可是不弱。疆域东临黄海、西抵金山,北至胪朐河,南濒白沟,幅员万里、地广兵强, 人口四百万口,老少男女皆可骑射,战马是骑士的数倍。
“而且中原一直混战,只有后周、大宋才稳了一稳,可契丹人尽占险要地势,进可攻,退可守, 可谓攻守自如, 这等力量的确强大,冲锋陷阵起来,势如雷霆。
“只不过草原人读书少,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他们的制度也不完善,进入中原也不习惯,不懂治理,所以辽国人想要霸占中原,也不大现实。如今草原部落争斗不断,一时还腾不出手来对大宋下手,所以,大宋的天子才会放心派重兵南下,讨伐我江南唐国。”
徐铉一番分析,差点引经据典,把契丹人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 便于其余人知晓。
特别是, 徐铉说完之后,目光特意看向了苏宸, 意思很明显,让他重点听一听,目前天下形势,只有他们这些位值很高的大臣,才能够接触外面其它诸侯国的消息。
否则,在这样一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国内的士子、儒生等,很少听到这些国家大事。哪怕听说了,也是各种传闻,真假难辨。
许多太学生,往往围绕一个信息,且不论真假,首先是从“大道”上,“正统”上进行讨论,而忽视如何真正去阻挡,去改变。
徐铉担心苏宸不了解辽国的国力和现状,所以,才进行这样的解释。
苏宸淡淡一笑, 他对辽国的了解, 应该比辽国人自己还了解吧!
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辽穆宗耶律璟在怀州黑山被杀,耶律贤被萧思温、女里等迎立,尊号“天赞皇帝”,改元保宁。耶律贤为巩固地位,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并且征召其女萧绰入宫为贵妃。
他在位期间,韩匡嗣、高勋、室昉、郭袭、刘景等汉族官吏地位日显,作用渐大。对外沿袭扶植北汉的既定方针,但力图与宋维持现状。于保宁六年三月,与宋达成和议,约束北汉勿轻动干戈。
直到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耶律贤病卒于焦山,遗诏梁王耶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从皇后萧绰之命。
“辽国萧皇后,如果没有记错,她今年应该十三虚岁了,跟灵儿一般大,豆蔻年华!”苏宸嘴角溢出一丝笑容来,这可是五代十国里,最杰出女性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了。
在萧绰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可惜啊,她在草原,我在江南,很难一见了。”
苏宸心中这样的无稽想法,一闪而过,就不去想了。
韩熙载此时也看向了苏宸,询问道:“苏宸,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一说,让我等听一听。”
他对苏宸抱有很大的期待,或许别人不知道苏宸去过蜀国带兵的经历,但是,韩熙载却知晓,所以,认为苏宸肯定也有妙计在胸。
苏宸沉思一下,面对几位朝堂三四品要员的目光,平静说道:“就目前来看,大宋虽然强于我江南唐国,但是,兵力悬殊并不大,甚至在人数少,我军也能凑到二十多万,只不过,我军擅长水战,而宋军擅长地面集团野战、攻城战等,一名大宋禁军,可抵得上三名唐兵,这是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
“尽量减少正面跟宋军厮杀,还是以水战为主,林仁肇将军的带军能力,我是听说过的,只要中部防线有他镇守,不被宋方设计陷害,就能够抵挡住曹彬大军渡江,此外,东部的战线很关键,不论是长江的的扬州驻军,还是常州一带面临的吴越兵等,都是存在风险的,绝不能失守。”
1...163164165166167...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