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明月宋时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左辰
宁国公不以为然,摇头道:“说来容易,可是要实行起来,谈何容易,且不说天下读书人会嗤之以鼻,对此反感抵触,即便建立了学府,又从何处找到祭酒博士,讲学这些知识?让那些工匠师烧瓷染布,冶铁铸甲还行,让他们来讲课,著书立说,却是千难万难了。”
苏宸笑了笑道:“也不是没有法子,可以先出课本,简单的格物思想灌输给少年,然后一边学习诗文,一边学习格物之学,数年后,便是文理兼修,成为实用的人才了。”
韩熙载闻言后,眼神一亮,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说道:“这课本当如何出?”
苏宸想了想,说道:“第一门学习内容,是算术学,咱们推行唐国简易的数字符号,来强化唐国士子的算术能力,因为一切格物背后的计算,都是很复杂的,要套用许多公式,用数学符号最为便捷。”
“其次,要针对自然现象,提出一些物理自然知识。比如,为何铁丢进湖内会沉下去,而木头却不会沉?为何用杠杆撬动石头,不同杠杆长度,会用力不同?如果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从高塔上放下,哪个先落地?人可不可以乘坐孔明灯,飞上高空?”
此刻,酒桌上的诸人,全都面面相觑,听到苏宸的这番话,很难理解,特别是他最后几问,皆是回答不上,也不曾这样考虑过。
徐清婉问道:“难道,这里面会有什么道理不成?铁会沉下去,木头不沉。杠杆的撬动,用力不同等等,这些你难道清楚背后的道理?”
苏宸感受众人的惊奇目光,心中有点小小得意,轻笑道:“略懂,略懂而已!”
徐清婉眼眸一亮,除了诗词,她有时也会思考一下事物的小原理,可是,没有专门的书籍,都是自己胡思乱想而已,此时听苏宸这样说出来,心中的好奇心大起,恨不得立即跟对方讨论一番。
“苏公子,你的宅院在哪里,方便清婉平日里过去寻你吗,关于这些奇思怪理,清婉也很想弄明白。”徐清婉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几位士大夫和自己父亲面前,换做其它女子,是绝难开口的,可是徐才女提出来,却大方得体,不会给人丝毫落下乘的暧昧感觉。
宁国公对自己这女儿性格也很了解,重才不重人,只要有才华的男子或女子,她都想交流一番,做休闲侯爷的他,已经司空见惯,对才女闺女也不会过多干涉。更何况,他对这个苏宸倒是十分中意,二人真若是有些儿女私情,他也乐得见到。
苏宸犹豫一下,当着众人面,也不好拒绝姑娘家的询问,礼貌回道:“住在打索街梳儿巷那里的苏府,离着韩府并不远,徐姑娘若有疑惑问题,以后可过去探讨。”
“那明天如何?”徐清婉兴致勃勃询问。
“……”苏宸有点愣住,自己只是客气一下,她便如此直接吗?
“应该有空吧。”苏宸有点不情愿地答道。
徐清婉一笑倾城,雍容清丽,笑吟吟道:“那好,就这么定了,明天清婉就登门苏府,向苏公子请教问题。”
苏宸微微点头,脸上的笑容有点勉强和干涩。
“酒已斟好,让我们先干一杯!”韩熙载举着小酒杯,开始了宴席的酒文化。
韩佩陪衬,高远、徐永桦是贵客,苏宸和徐清婉是晚辈,六个人同桌算是奇葩组合,举杯共饮,畅谈起来。
苏宸的酒量一般,幸亏这浊酒度数不高,跟东北老雪花啤酒的后劲儿差不多,他上大学时勉强能喝三瓶,此时倒是不至于一杯就倒的窘态。
徐清婉只喝了一杯,就不再饮酒了,坐在身畔,看着苏宸跟韩熙载、高远等人交流,许多问题,苏宸都能对答妥当,但绝口不提诗词文章,哪怕被问到诗词之道,他为何能够写的如此精妙,他也会谦虚说自己运气好,实则不大懂。
若不是徐清婉亲眼看到他曾经在徐府诗会上,写诗词压制侯世杰等人,斗对子击败叶探花,她真信了酒桌上这个年轻人的鬼话了,心忖:你不懂诗词,其它男人就更不配说懂了。
“如此谦虚的才子,当世也是罕见了。”徐清婉心中轻叹,对苏宸这样不自傲、懂谦恭的大才子,更加欣赏了。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一百七十七章 才名是最好护身符
宴会结束,宁国公喝的有点多了,在女儿和家仆的搀扶下,上了马车回徐府去了。
高远也告辞,要返回润州的国府驿馆休息,晚上还有其它应酬,韩熙载也没有多挽留,倒是苏宸临行前,被韩侍郎留下,带到了书房谈话。
侍女端来两碗醒酒汤和一壶茶水来,韩熙载对着苏宸示意,两人喝下了醒酒汤,让侍女退出了书房。
“苏宸啊,你心中是否有怨言,怪我把你的身份说出来?”韩熙载似笑非笑地问道。
苏宸心中当然有一点怨言,今日当面亮出另外身份,使他不得不在徐才女面前道歉,颇为尴尬,因为以前合伙彭箐箐欺骗了她。
但是,苏宸也明白韩熙载故意为之,肯定有对方的原因,而且并非恶意,这样在高大人和宁国公、徐才女面前介绍苏宸,也是为他博取名气,正式地推出来,使韩熙载关系较近的人,都能接受苏宸另一个的大才子身份。
“韩老这么做,想必一定与原因吧?”苏宸不答反问道。
韩熙载抿了一口茶,舌尖卷起两片茶叶,轻吐了出来,微笑道:“其实你的身份,官家已经知晓了,上次徐大人回京,带走了你的那些诗词,应该也说出了你的身份。”
苏宸怔了一下,心下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徐锴身为秘书郎,皇帝身边近臣,不可能因为苏宸这样一个普通朋友,欺瞒君上,不大现实。
而且,韩熙载、徐锴、高远,显然都是一个阵营的人,属于孙党,他们在暗中推波助澜,有意要把自己推出来进入仕途,这一点,苏宸已经隐隐体会到了,不过,他自己对此并不热衷而已。
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南唐在十年后就要灭亡了,自己在南唐为官,结局可想而知,注定是灰暗的。
再说了,南唐后期,经济匮乏,国库空虚,百姓已经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了。
朝堂孙党、宋党、新贵、改革党之间相互攻击,党同伐异,李煜又非有大魄力的雄主,后期南唐乱成一锅粥,没有什么前途。
苏宸可不想趟这个浑水,不想入朝为官之类的。
“韩老和徐大人之举,我也明白,是为苏宸考虑,想要为在下谋得一个好前程。但我已多次表明立场,不愿意做官,也无心科举,只想做个富家翁而已。”
韩熙载见到苏宸如此直白说出来,轻轻点头,不过,他并不意外,仍然不死心劝道:“真的不考虑一下科举入仕的道路了?若不为官,你的那些造福于民的格物技巧,又如何能广泛推行呢?”
苏宸微笑道:“这个不急,我还没有完全研制出来,或许十年之后,再推广于世,也是有可能的。”
“十年之后?”韩熙载呆愕了一下,摇头苦笑道:“十年之后,唐国能什么样,是否被宋国攻占,都是未知数了。”
苏宸目光看着韩熙载,想不到他的眼光这么毒,预判会如此准确。
韩熙载眼神瞥了苏宸一眼,淡淡笑道:“这些话说出去,便是大逆不道了,老夫没有把你当外人,所以,不吐不快,咱们就推开窗户说亮话!”
苏宸心中轻叹,两个人对话,自己也没有录音设备,你说过什么,事后都可以否认,我哪怕出去告密,也是没有证据啊!何况朝堂许多都是孙党人,苏宸有机会告密吗,而且为何要告密?
“韩老,我并非朝堂人,所以,您说什么,晚辈就听什么,入得我耳,断不会外传。”苏宸表明自己的态度。
韩熙载微微点头,也并不担心他会出去乱传,因为无人作证,即便说出去,倒霉的还是苏宸自己。
彼此都是聪明人,所以知道该如何选择。
韩熙载捋须问道:“苏宸,你的学问和才能,老夫毫不怀疑,只想问你一下,你觉得宋国入秋之后,是否会进攻蜀国?”
苏宸犹豫一下,想到历史记载,北宋乾德二年秋末入冬时候,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率军攻伐后蜀,数月就兵临城下,次年孟昶率众就投降了。
于是他点头道:“最晚入冬季节,宋军便会进攻蜀国,以目前蜀军的实力,三个月内,就会完全溃败,投降宋国。”
历史记载这后蜀皇帝孟昶在统治后期生活穷奢极欲,以至于所用溺器夜壶,皆以七宝装饰。由于身体逐渐发胖,他外出时不能骑马,而是乘坐步辇,垂以重帘,环结香囊,香闻数里,人不能识其面。
因蜀中久安,宗室贵戚,权贵子弟,宴乐成风,以至于勋贵子弟长到三十岁,竟不识稻麦之苗。每年春季,蜀都浣花溪一带,歌乐喧天,珠翠填咽,贵门公子,华轩采舫,共游于百花潭上,醉生梦死。
蜀中官员徇私枉法,贪赃受贿之事,层出不穷,甚至科举中也不能免除贿赂,所谓贿重者登高科,主考官以贿赂多少,确定是否中选,而面无愧色,明显朝廷已经烂了根基,宋军一打就亡国了。
韩熙载微微点头,叹道:“大蜀皇帝孟昶十分昏聩,朝中官吏徇私枉法,草菅人命,朝堂一片混乱,军力只有十万,长年无战事,早已荒废了,难以抗衡虎狼之师的宋军。”
苏宸也认同这个观点,沉默点头。
韩熙载目光盯着苏宸,说道:“我知你无心朝堂,但你身为唐国士子,当为江南百姓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后路考虑,想必你也看出来了,任宋国这样发展下去,十年之后,我江南之地很可能会被宋军攻占,到时候,你身为唐国的富家翁,觉得能够独善其身吗?看看润州对面的扬州城,两次被周军攻陷,次次几乎屠城,烧杀抢夺,城内富户死了多少?一旦唐国不保,江左这九大家族,恐怕没有几个会完存下来,抄家灭门,资产补充军饷,犒赏三军的概率非常大,你真的不为自己后路考虑吗?”
苏宸闻言,眼中露出惊骇之色,怔怔看着韩熙载,见对方并非在危言耸听。
根据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唐国境内如江州、润州多地,宋军与吴越兵攻克入城,抢夺一番富户,每城杀害百姓过万。在金陵城破之际,宋将曹彬与诸将焚香盟誓,预定“不妄杀一人”;但是宋兵入内,百姓死难者甚众。
如金陵城内有一座升元寺,高阁十丈,众多权贵豪商、富贾乡绅及女眷避难其上有数百人,吴越兵和宋兵却举火焚寺,阁上哭声动天,全部烧死,无一幸免。
苏宸双目中,似乎有火光浮现,如果他在南唐经商成巨贾,会不会也被烧死在塔阁中,或是被灭门抄家,夺走一切财产?
韩熙载轻轻叹道:“士农工商,这四个字,你还没有完全体会啊!商贾虽然在我唐国地位被提高了,但是在世人眼中,在许多当权者的眼中,他们还是待宰的肥羊,一到了战乱时候,他们的家产都会被人眼红惦记;随便安插一个罪名,就可以把亡国境内的富商,像割韭菜一般割掉,财产充军,弥补军饷的不足;因为商人地位低贱,随时可以抛弃、割掉,没有人会替他们说话,在意他们的死活。”
“所以,苏宸你要在唐国活下去,除了考虑眼前处境,也要为日后宋军攻克了唐国做准备,如果你通过科举,金榜题名,正统进士出身,加上你的诗词才华,名动天下,到时候哪怕唐国不在了,宋国也会礼遇你。任何改朝换代,诸侯灭国之后,对境内的读书人都会优待,越是名气大,反而越安全,因为帝王者要通过重才之举,做给天下的读书人看!”
苏宸听完之后,内心苦涩,不得不承认,韩侍郎说的这些倒是实情,自己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许多事的敏感度还是把握不够啊!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一百七十八章 科举打算
韩侍郎说完这番话之后,捋须看着苏宸,淡淡笑道:“苏宸啊,你未来的前途,皆在你今日的一念之间,扬名立万,给自己加持身份,不要只做一位没有还手能力的富家翁,否则,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国破的陪葬品!”
苏宸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后,脸色流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嘴角扯动说道:“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除非苏宸早点逃亡北地,投靠赵宋,否则,待在南唐的确前途堪忧。
韩熙载跟他说的办法,只是险地保身之法,等于火中取粟,还是有些危险的,如果防患于未然,早点逃走才是上策。
不过,长江沿岸早就被封锁了,北岸是宋军,南岸是唐军,战船林立,金陵渡的船只也不会北上,登船者都要经过仔细搜查和身份核实,他想要无声无息北上宋地,也是很困难的。
何况自己在润州已经有了一些殷实家底,有了白素素的合作,有了彭箐箐、柳墨浓、韩云鹏这些朋友,忽然说走,还是有些不舍的。再说带着那么多银子和珠宝,过江并不容易,到了对岸,会不会被宋军当做奸细处置,也不好说。
而且他现在是南唐户籍,去了北宋是黑户,在哪立足也是个问题。
韩侍郎见已经说动了苏宸,心中暗自高兴,毕竟对方也是聪明人,不会不为自己的处境考虑,渐渐引入自己为他设计的道路上来。
“老夫认为,你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参加今年的秋闱,进行府试。这十多年来朝廷都是以诗文辞赋取式,有时候一诗一文,有时候是一词一文,在诗词上,你的才气冲霄,老夫并不担心,只是骈赋文章方面,却一直没有表现出来,此时可如实跟老夫交个底儿,你究竟学过魏晋隋唐的文章汉赋没有?”
苏宸想了想,在初中高中背过的那些文言文,原本早有些模糊了,但是穿越之后,在脑海里记忆似乎变得清晰不少,此时如实回答道:“倒是也看过一些,不过曾经未打算进入科举,所以没有按照科举的思维去研究骈文和经学考点,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泛读的,比较杂,不成系统。”
韩侍郎闻言,微微点头,觉得苏宸说出这般一番话,倒是符合逻辑,也符合苏宸的情况,于是好奇问道:“比如呢,看过哪些具体文章,说出来,让老夫听一听,心里有个数。”
苏宸沉吟一下,说道:“孟夫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先生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杜牧的《阿房宫赋》,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还有一些《论语》《左传》《道德经》里的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之类的。”
这些文章流传千古,名气很大,后世从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中,都会逐渐接触文言文,只要上过学的人,估计没少被古文折磨,在课堂里背不下来站墙根的惩罚也是常见的。
韩熙载淡淡一笑道:“你倒是会投机取巧,专门背一些华丽名篇,冷门的儒学经学等知识点却有所忽略。”
苏宸笑着道:“有些文章太枯燥了,我只是随手翻翻,也做不到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所以,能够记住的,背下来的,并不算多,写诗词的时候,无须引经据典那么多,所以才能信手捏来,若是让我规规矩矩写骈文应付科举,那就困难了。”
韩熙载轻轻一叹,沉思良久,忽而问道:“若是让你来写文章,你最擅长写什么题目?”
苏宸脑海中快速浮现宋代诗词大家和文豪的骈文等,似乎最熟悉的莫过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的这个游记、那个游记,于是答道:“写莲的文章我擅长,或者写游记,因平时我四处游玩,对写游记擅长一些。”
韩熙载闻言后眼神一亮,总算他有擅长的题目,这就好办了,松了一口气道:“哪一方面的游记?”
苏宸脱口而出道:“比如某某楼记,某某亭记这种,我都可以写,应该不会差;但若是给我命题文章,从儒典经学中随便抽出一句让我硬凑写文章,那我可写不来,也不喜这口,兴趣没有,自然就写不好。”
他此时在找着借口为自己敷衍,真实理由,当然是学校语文课本里没有那么多宋代名篇,自己只记住这寥寥几篇。
“嗯,老夫知晓了。”韩熙载心中一动,他已经想好了,自己回京复官,应该选择六部中哪一部的侍郎。
苏宸则有些莫名其妙,心想你知晓也没有用啊,府试的秋闱和省试的春闱,那得真考这些才行啊!
韩熙载此时说道:“你回去安心复习备考即可,离着中秋之后的秋闱,还有四个月,多练一下写莲花、写游记的文章,其它方面,由老夫想法子。”
“咳咳!”苏宸闻言干咳了几声,心想这韩侍郎,准备要出考题是怎地?
不过,南唐的科举的确比后世要简单一些,只考诗词和文章的才华,不像宋明时候要写策论了。
当然,比起宋明,唐代的科举就更难了。因为唐代录取人数极少,科举考试分为六个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秀才科,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侧重考察四书五经的掌握理解程度,后面其他四科则是供某些方面学有专长的人士开设,而且经常不举行,流于形式。
因此,明经科和进士科,也是唐代绝大多数读书人选择报考的两科。
明经科考题分为三部分:帖经、口试、时务策。前两项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会死记硬背即可过关。
“时务策”才是真正的难点,侧重考察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水平。通常明经科的策论有三道题目,针对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出题,让考生拿出解决办法,可能是一个案子如何审理,抑或是一个经济难题,也可能是一个军事难题,还可能是一个外交困境。而进士科的“时务策”是五个题目,比明经科还要多两道。
就是李白、杜甫来了,也是屡次落地不中,可见其难度。
在《全唐文》中详实保留了唐朝历年“时务策”部分题目。其中有一道是:“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划,兹理何从?”
大致意思是:国家面临边境危机,必须要用兵打仗。但百姓和战士们都厌恶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损失,态度消沉。面对敌国挑衅,是应该不计一切代价以武力还击,还是尽力避免战争,委曲求全以谈判解决问题?请问你会拿出两全其美的应对之策?
对于一个在书房中长大的年轻书生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任何实际治国用兵经验,回答这样深奥庞杂的现实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连诗仙诗圣都过不了关,也就不难理解了。
南唐的李璟、李煜在位期间,改革了科举内容,他们两人本书就是爱好诗文辞赋的君王,对那些什么“帖经、口试、时务策”都兴趣不大,他们也不想空谈国际形势,因为南唐只求稳定而已,为了减少读书人科举难度,便提出了以诗词和文章来取士,选拔他们喜欢类型的进士。
“那晚辈告退了。”苏宸拱手告辞。
韩熙载挥了下衣袖道:“回去吧,记住老夫今日的话,安心备考府试,你在学府的生徒身份,老夫会让人帮你办妥,只要秋闱时,参加考试就行。”
苏宸表示谢意道:“那就多谢韩老了。”
他心中暗想,只要能考,我就能原文给背出来,当个文抄公,可以走个捷径。
“呵哈哈,只要你能高中甲榜,也不枉老夫这番运作了。”韩熙载轻轻一笑,今日能够说服苏宸参加科举,博取进士出身,已经算是实现不小的算盘了。
“晚辈尽力!”苏宸再次拱手,然后退出了书房,穿廊过院,准备离开韩府。
这时候,韩云鹏从长廊处走过来跟他打招呼:“苏大哥,你和我爹谈完了事情吗?”
苏宸点头道:“谈完了,我正要回去了。”
韩云鹏很好奇道:“你们神神秘秘的,在屋子里谈什么事了?”
苏宸没有隐瞒,干笑道:“关于科举之事,你爹让我参加今年的秋闱!”
韩云鹏看了他一眼,然后说道:“你要考状元吗?”
“那倒不是,你当状元那么好考吗?”
韩云鹏笑吟吟道:“别人是够呛,但是苏大哥你去考,我觉得,不考个状元都白瞎你这一身才华了。”
“……”苏宸嘴角莫名勾起一丝苦涩笑容,怎么别人对他的信心,都比自己还多呢,这没道理啊!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一百七十九章 此一时彼一时
苏宸返回苏宅途中,一路上都在思索今日跟韩熙载的对话,自己就这样上了这条贼船啦?
根据历史常识,南唐后期积贫积弱,经济很差,军备匮乏,实用人才都没有真正启用,无法抗衡北宋大军的进攻。
如果自己通过科举,获得进士出身,然后入朝为官,借助孙党的残存势力,能够改变南唐的灭亡命运吗?
旋即,苏宸摇头淡然一笑,这番想法未免过于高看自己了,历史趋势,强弱分明,他如何能够抗衡这股洪流大势?
除非南唐国力迅速扭转,国富民强,整顿军备,扩大地盘,巩固南唐国力,才有可能抗衡住北宋的进攻,那需要一国之君的大魄力、大才能、大智慧,李煜这个人怕是够呛能做到吧!
不多想了,走一步看一步,等以后有机会见到李煜本人,再看情况而定。
苏宸不再胡思乱想,徒步回到自己的宅院,借着剩余酒劲,躺在床上睡了半个下午的觉,醒来时,夕阳已挂在天边,染红了一片晚霞,把碧蓝的天空都仿佛镀上一层金色。
“苏宸哥哥,你醒来了。”灵儿很乖巧地走过来,眼神笑的时候,眯成了月牙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