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回到山沟去种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不管怎么样,稻田角落的大罩子里边,鱼是越来越多了。
一群人折腾到了快中午,李君阁又吹响了哨子,问道:“谁敢剖鱼的?”
一群泥猴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个举起了手:“我可以。”
另一个也迟疑地举起了手:“我家是开肉店的,我也可以试试,不过先说好我没做过……”
李君阁笑道:“那行,就你们俩了,等下我先看看你们俩长啥样……”
从沟边拎来两桶清水,兜头淋了下去:“唉嘛可算看清楚了,你叫啥?乔治?你呢?杰拉德?ok,你们俩就是我的二厨了,走我们去挑一筐鱼出来。”
挑好一筐一斤多的鲤鱼,大约有二十来条,李君阁开始领着一群泥猴往回走。
全部不许上车,就在车屁股后边跟着,主要是运动着不冷,上车风一吹怕感冒了。
来到一条山溪边上,李君阁从车上取下一个小型水泵,将管子一头放进溪里,说道:“各位,没办法了,先凑合清洁一下吧!”
说完龙头一开,冲得一群年轻人兴奋地鬼哭狼嚎。
大致冲出个人样,李君阁坏笑道:“不用弄太干净,下午还得滋田坎,平田,拉鱼呢。”
来到祠堂,老妈一看这群残兵败将就惊着了:“我的个天爷!我说怎么叫我赶过来烧姜糖水,你们这是下田呢还是下洞呢?”
李君阁招呼大家去换一身干衣服,然后自去后边鱼塘打水剖鱼。
没一会,乔治和杰拉德过来帮忙来了。
怕俩人割到手,李君阁自己剖鱼,让两人帮忙淘洗内脏,打甲抠腮。
众人陆续到来,李君阁拿出一个筐,安排alice和shirly带着女生去周围地里摘芹菜,青笋,韭菜,青椒,香菜,葱,挖折耳根;粽粑和芋头带着男生拿着小锄头去竹林里挖笋。
将鱼全部剖开,留给俩帮厨打理,李君阁又去竹林指导男生们挖春笋。
春笋比冬笋好挖,毕竟笋尖都出土了,起码好找,李君阁指导男生们用小锄头挖开周边泥土,将春笋齐着竹根取了下来。
挖来七八根大春笋,李君阁又开始指导一群人剥笋,洗菜,切菜,自己将鱼拿一个大盆子,淋上白酒,盐,姜蒜码味。
然后叫几个男生去搬砖,搬来码成一个长长的通道形状。
升起一堆火,让几个男生负责烧干竹子,碳化后就取出来放到通道里边。
洗完菜的女生们负责用微波炉锡箔纸捏成一个个长方形的烤盘。
这些事情也好玩,一群人都干得兴致勃勃,知道今天中午的伙食就来自这些准备了。
然后就是一个人负责一两条鱼,放到盘子上烤制,边烤边刷熟菜油。
李君阁自己则钻厨房里炒料去了。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六百三十三章 PARTY
第六百三十三章
先炒素菜,笋片,青笋,韭菜,芹菜,都不放盐只放油,各炒了一大盆。
本来夹川烤鱼折耳根是必放,考虑到那玩意儿给这帮子老外品尝多半会明珠投暗,李君阁只好放弃。只将折耳根切碎碎的单拌了一份,到时候自己试口味添加。
一群老外在烟雾里呛得直咳嗽,可是一样兴致不减。
李君阁也不管,只拿出孜然粉和花椒粉让他们自己洒到鱼上,翻面继续烤。
自己这边开始炒酱料。
酱料是菜油,姜末,蒜蓉,碎豆瓣酱,豆豉,红油,花椒,白糖炒制的,等炒得香味扑鼻后,加水,弄成一锅类似火锅底料的东西。
然后将炒好的素菜,和切好的藕片土豆片一起端到砖头烤箱边上放好。
将火槽里的竹炭取出大部分,只留少量,取过一干净的锡纸盘,底下先垫上藕片,土豆片,再铺上炒好的笋片,青笋,韭菜,芹菜,然后从一个老外学生手里接过盘子,将烤鱼放上去,浇上两大瓢浇头,洒上一把葱花,香菜末外加一把油酥花生,告诉那学生两分钟后就可以开动了。
没管那一手拿着一支筷子,兴奋得狂敲空气中不存在的架子鼓的娃,李君阁将就空出来的那个烤鱼盘子,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第二条烤鱼。
一排烤鱼处理下来,李君阁才开始给自家人端去。
四爷爷和老伯年纪大了,不能太辣,素菜要多些。
自己跟老妈的折耳根肯定要放足,还要另洒辣椒面花椒面,另外夹川人烤鱼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木姜油也必须放到位。
然后学生娃们每人一碗姜汤水必须的。
这一顿把老外们整开心了,稻花鲤鱼头小,体肥,滋味厚足,素菜清甜,辣味麻味对夹川老饕来说明显不够,不过对老外们来说刚刚妥当。
整个祠堂后边的林地上,充满了夹川特色烤鱼的浓香。
一个个盘腿坐在地上,排成一排,吃得不亦乐乎。
乔治捏着一段尾巴正在津津有味地吱吱吸骨头,就感觉后边有什么东西在,不然心里头要冒火。
扯点新的要得不,你到底要啷个,
你不晓得说……”
李君阁一听就笑得打跌:“哈哈哈哈,做顿饭把自己吃吐,粽粑芋头的真实写照啊!”
……
“stand by - nobody knos the ay its gonna be,
stand by - nobody knows the way its gonna be……”
“同我一道,哪个晓得以后会如何,
同我一道,哪个晓得以后会如何,
同我一道,哪个晓得以后会如何,
同我一道,哪个晓得以后会如何……”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六百三十四章 未雨绸缪
第六百三十四章未雨绸缪
摇滚的感染力在这种情形下是无与伦比的,台上四人疯了一般,真把自己当摇滚巨星了。
台下百人也如痴如醉,小美首先拿出手机开亮闪光灯,右手高举摇晃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猪儿虫,阿代,阿音,吴志秋……
所有人都有样学样,然后林昭的摄像机里,台下的上百手机灯光整齐地随着节奏摇晃了起来。
一曲终了,鼓掌声,尖叫声,口哨声,响彻全场。
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shirly将音乐换到了夜店曲子,大家开始随着舞动起来。
李君阁拿小手指掏着耳朵,对阿音说道:“这帮子老外可真能整。”
阿音欢笑着拉起李君阁,跳起舞来。
李君阁对这个一点不在行,场景就切换到了王婆婆教小堂哥舞狮子的模式了。
另一边阿代和苗娃也差不多的德性。
两人都不满意,阿代对阿音喊道:“阿音!我们来跳鼓舞吧!”
苗家的木鼓舞最先是祭祖舞蹈,木鼓的来历是苗家先民受啄木鸟啄木头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
跳这个舞的人需要将头手脚大幅度摆动,动作粗狂洒脱,潇洒刚劲,激越豪迈,在国外表演的时候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现在这音乐下跳起来正好。
于是两人开始带头,只取简单的几个舞姿重复,李君阁和苗娃很快也学会了,四个人舞姿渐渐开始整齐划一。
老外一看这个好玩!四人组先加入进来,然后人越来越多。
阿音见这情形,开始带领鼓舞的第一章节。
第一章节是模拟苗家先祖从东方迁徙到李家沟的情形,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脚步细碎而坚定。
李君阁和阿代苗娃在后边紧跟。
很快欢乐的人群就跳成了一支长龙。
这一整就整了小半个小时,直到乐曲转为轻柔舒缓,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开。
有的喝酒,有的烧烤,有的端着小盘子拿着牙签四处转悠,粽粑他们直接开始在泳池那里跳水游泳玩起来了。
李君阁拉着阿音的手来到酒摊子旁,递了一杯饮料给阿音,笑道:“不错不错,让老外们知道我们也会玩儿。”
阿音笑道:“还真搞得像节日一样了,开秧节。”
李君阁望着老外们一脸的坏笑:“先由得他们蹦跶,明天再让他们干活,开秧一村人的猪儿粑,就指望着他们了。”
次日一早,李君阁领着浩浩荡荡一群异族大军,来到秧田旁边的平地上,开始垒灶。
一帮子老外傻眼了,不是说好的插个秧吗?怎么这么多的戏份?
李君阁跟他们解释:“今天教你们一首先秦就流传下来的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所谓‘渔樵耕读’,就是农耕文明的表象特征,但是其精神内涵,却是应时取宜,宁静和平,吃苦耐劳,守望互助。”
“平日里,是以村庄为聚落,以家庭为小单位从事生产,自给自足,可当遇到开秧,收割这些大事的时候,那就不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了,放水的次序,耕牛的安排,收割的先后,以前甚至镰刀的使用,打谷场的划分,期间的送水送饭,都是有统筹安排的。”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垒好大灶,制作出一种开秧时特有的食品,供明天村里插秧的人食用,你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明天能不能吃到好吃的,就看你们的了哟!”
杰拉德兴奋地举手:“jungle,是要垒《无人岛》中做饭的那种灶台吗?”
李君阁笑道:“那可不行,那等灶台干燥要太长时间,我们现在用砖和泥,今晚半夜就能用起来。”
然后就安排人手,和泥的和泥,垒砖的垒砖,一个上午弄出了四个大灶台。
李君阁看得相当满意:“不错,大家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了,下午我们就准备材料,村民们加上可能会来凑热闹的游客,起码要做上千个粑粑才行。”
下午就是备料,肉,豆干,芽菜,香菇,竹笋,火葱,还有糖馅……事情也细碎繁杂。
这事情李君阁也做不好,不过村子里上年纪的女人都是好手,王婆婆,林婆婆,老妈,二堂嫂接手,指挥十几个老外那是轻轻松松。
李君阁自己却要动身去接孟所长一行了。
路上偷偷将这几天吃开心了的大灰一家移回五溪河里,船到夹川码头,吕主任一看见李君阁就笑道:“打家劫舍的行家!把我们研究所搜刮一通不说,现在多了一项拐带妇女儿童罪!”
李君阁当然不认:“这是大灰一家自己找上门来的好不好?”
说完还深情款款地唱了起来:“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孟所长赶紧叫停:“打住!少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煽情,我们只认数据和事实!”
李君阁被堵得没好气:“好行行,你们是第一生产力,该你们拽上天!”
一行人上了船话,明显还是不适应李君阁这种将科研对象当家人的态度。
李君阁却没管这个,涎着脸笑道:“孟所长,你看它们在李家沟过得多开心,要不就让它们留在这里吧,只要你松口,我们的船立马改造,给螺旋桨都加上保护网,保证不伤害到它们。”
孟所长迟疑道:“野生动物还是要尽量与人类少接触,免得改变了它的野生习性,对人类形成依赖……”
李君阁说道:“这个……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燕子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不是也这样过来了吗?再说这些家伙只剩一千多头了,我们是不是该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孟所长摇了摇头,叹息道:“也是,比李家沟生态环境更好的河段,长江流域只怕是找不着更好的了。”
说罢又对李君阁说道:“皮娃,这里一定要保护好啊!当初的天鹅洲保护中心,是在我一力坚持下建立起来的,那时候所有人都反对,认为长江下游生态尚可,我的做法属于杞人忧天。”
“结果呢?短短二十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就被迫向上游迁移了。”
“未雨绸缪,跟当年在天鹅洲一样,同样的事情,现在在李家沟又得再来一次,我打心眼里不愿意看到这一天,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李君阁安慰道:“老孟你也别太悲观,总体来看我们国家已经走过了环境恶化的最低谷,这条抛物线现在已经开始重新抬头,情况会越来越好的……”
孟所长摇头道:“可惜也遗憾啊,好些物种没有熬过来。”
李君阁说道:“最让人扼腕的,应该是白鳍豚了吧……”
不说这个还好,一提这个孟所长一肚子的火气就冒出来了:“你那个破网站怎么回事?发的什么破调查帖子?什么白鳍豚保护中心改江豚保护中心,招来好多骂声,搞得现在我们保护中心压力好大!”
李君阁呵呵贼笑:“网上评论多属浅薄,您老别忘心里去!”
孟所长说道:“该背的锅我们背,问题是成绩也要看到啊,白鳍豚是没来得及,可是江豚,从刚开始迁地保护时的十来头,发展到现在七八十头,近三十个小种群,这些也是明摆着的嘛!”
李君阁口水都要出来了,拉着孟所长的手直摇:“你刚刚说了要将现在的李家沟当做二十年前的天鹅洲建设,那就是您老还要给我们补上七头江豚?这个可怎么好意思……”
老孟赶紧甩手:“我怕把你美死!先把小灰……啊不,先把这三只保护好了再说!”
李君阁本来就是抱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心思,这下子心满意足:“哈哈哈,好嘞!那我现在就给阿音打电话,叫她找船厂出方案,将李家沟所有船只改造一遍,保证小灰一家的安全!下午我们去给吉罗鱼人工取卵受精,接下来我这边要开秧,可能顾不上你们,但是有苗娃和良厚全程陪同你们考察,等我忙完春播这几天再来陪您。”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六百三十五章 开秧
第六百三十五章开秧
船到李家沟,李君阁本来要给一行人安排到民宿,可孟所长一见两艘趸船就满意极了,坚决不去民宿。
只让李君阁将趸船收拾出来,水产研究所一行人住趸船,再调几条船过来,水上来去反而更加方便。
趸船本来就还承担这部分游客中心仓库的功能,在二楼也有舱室,收拾成几个双人间问题倒是不大。
于是又给凡梅嫂子打电话,让她过来布置收拾,自己领着他们上电瓶车。
直到现在孟所长才将目光转到了风景上:“皮娃你这里比天鹅洲还漂亮啊!难怪你急匆匆的回来!”
李君阁翻着白眼:“明明是你赶我们回来的好不好?!再说孟老你这也太后知后觉了吧?从盘鳌乡古建筑群开始就算进入景区了……”
孟所长呵呵笑着摆手:“一路上看着鱼星估密度去了,眼睛就没往岸上瞧!”
车到久长居,梁慧丽和阿音,吴志秋,苗娃王良厚已经等在了那里,见李君阁领着众人到来,连忙上来迎接。
苗娃王良厚众人都认识,一听介绍俩大美女一个是乡长一个是村长,还有个年轻人是农业局副局长,反让研究所众人吃了一惊。
席间苗娃给各位介绍了五溪河的水文气候状况,梁慧丽介绍了盘鳌溪生态恢复计划,阿音介绍了大鱼榜鱼类种群调查情况,吴志秋介绍了农业开发区情况,王良厚介绍了水产研究室的建设情况。
还真都不是陪吃陪喝的,人人手上一摊子事,都跟渔业有关系。
孟所长随意问了几个问题,都有人接着,有的还有其他人补充,心底更加满意,这个基础,可比当年自己单打独斗建天鹅洲水产研究基地强了不下百倍。
饭后李君阁又带着众人一起前往忘忧谷农业基地总部,一路介绍乡村建设,农业基地规划。
车进忘忧谷,景色又是一变,花草如荫,果木成林,清水环绕,一个个池塘分布其间,完全就是一个怡人的公园。
车在一个不锈钢和玻璃结构的圆面包状建筑前停了下来,一打听这居然是一个猪场,一行人更是啧啧称奇。
来到恒温亲鱼池边上,农大二老也在那里等着了,一看到池里的吉罗鱼,孟所长一行人更是错不开眼睛。
池中的老绿水已经被替换成了新水,这是为了刺激亲鱼性发育充分。
吉罗鱼已经和刚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泰国那边估计是抓的野生种,刚到李家沟的时候也就一公斤左右,经过苗娃的精心养育和李君阁的偶尔作弊,现在却已经发育到了小两公斤。
性成熟后的吉罗鱼颜色发生了蜕变,身上的鳞片根部还是灰绿色,但是越向外围越发艳丽,成为了一种淡紫红色。
再配上本就红艳的鱼鳍和尾部,已经可以列入观赏鱼的行列了。
孟所长搓着手道:“太漂亮了,泰国人还是挺大方的嘛!”
李君阁笑道:“大方啥啊,这是被我们养成这样的,光前期驯化,调整饮食就花了不少功夫,原来都是抓的野生鱼来糊弄我们!”
孟所长看着鱼池边上大玻璃开间房屋,伸手一指说道:“那里就是工作间?呵呵,好久没有亲自上手了,今天我也和你们一起过过瘾。”
这里的环境要求就比李家沟那几口亲鱼池要求严格多了,众人穿上白大褂进入房间等待,李君阁和苗娃去捞鱼。
孟所长和吕主任亲自调试药液,一边给旁边观摩的随行人员讲解。
等亲鱼上岸,李君阁和苗娃用细密的抄网将两条吉罗鱼捞出来放入取卵槽中。
待遇与清波白甲它们也不一样,取卵槽也是特制的纱网,将亲鱼放进去,亲鱼被软软的网兜舒舒服服地固定住,也就不怎么挣扎。
孟所长笑道:“比我们研究所的设备还高级啊,试试效果如何!”
用手隔着网兜轻轻向泄殖口推动鱼腹,鱼卵便轻松地从泄殖口中流淌出来,汇入一直流动着的水流中,然后随着轻缓的水流聚集在取卵槽底部的软兜处。
雄鱼就没有这么爽了,水只冲刷着它们的前半部分,挤出的鱼精被单独收集起来,放入调配好的药液之中。
每条鱼的背鳍上有一个小标签,一公四母搭配,同样需要扫入系统,建立起谱系图。
孟所长全程操作了一次,连羽毛授精都亲自上手,然后将鱼卵移入孵化池后,这才笑道:“走到研究所前边去了,这一套是从猪场学来的吧?”
苗娃笑道:“猪场有谱系系统,我们想着不用白不用,便搬过来用在吉罗鱼身上了。”
孟所长看着在大玻璃鱼池里恢复体能的亲鱼,爱不释手地摩挲这缸沿,说道:“来之前还想着怎么帮你们一把,现在看来你们已经将技术完全消化吸收了,还有所发展,那个取卵槽是谁设计的?非常的科学,连亲鱼体表粘液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对产后恢复十分有利。”
李君阁笑道:“这是我跟苗娃根据军鱼的习性瞎琢磨的,在清波和军鱼人工受精的时候试过,效果还行。”
孟所长夸奖道:“年轻人就是脑子灵!小吕,这套方法我们研究所也要学习学习,亲鱼产后存活率又要上一个大台阶了!”
小吕应了,对李君阁说道:“二皮你们也不能骄傲,这是我国第一批红吉罗种鱼,一条平均产卵也就两千粒,四十尾雌鱼,满打满算也就八万条,可不能疏忽大意了!”
孟所长说道:“现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都开始尝试渔场养殖,但是起步如此之高的渔场,你们是独一份!好好加把劲,我们争取把原产地都给他压下去!”
李君阁说道:“我们一定尽力,还得水产研究所大力支持。”
孟所长心情很好:“肯定全力支持,对了,听小吕说你们的工控系统饲配系统也非常独到,走,给我介绍介绍去!”
一个下午大家就泡在了渔场听取李君阁和苗娃的养殖技术汇报,晚上李君阁将一行人送到趸船安顿。
接下来几天里,孟所长一行开始在五溪河沿线考察,同时也是为李家沟水产研究室充实资料和研究成果,确定出几个大的研究方向和观察方向。
不过李君阁没法陪同,当天晚上回到祠堂,检查大学生们的准备情况。
小二十个人插一亩地的稻秧,这活太轻松了,之所以安排他们给全村老小蒸粑粑,就是不想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半夜三点,李君阁便将一行睡得迷迷糊糊的人都叫了起来。
今天是清明,祠堂里还有祭祖仪式,一群老外在这里,乡亲们可能会有意见。
于是李君阁将自家的祭拜提前,献祭,敬香,叩首,唱对,一套仪轨下来,倒也让这群对中国文化本就崇慕的东亚研究所学子们看得不明觉厉。
祭祀完毕,李君阁领着众人,拉着食材去山脚。
山脚四个大灶一个炖起了大骨汤,海带丝和萝卜丝切的细细的,另外三个烧起了开水,一旁的芭蕉叶上摞着一堆的大蒸笼,旁边是临时钉起来的操作台。
周围插着几个大火把作为照明。
老妈李君阁开始负责将材料从大袋子里倒进大盆,淋上油,放上调料开始和馅。
二堂嫂和王婆婆开始揪剂子。
哥大学子们开始在林婆婆的指挥教学下做猪儿粑。
这东西看着简单其实有点小难度,只能捏拍不能搓揉,要做得好看,也得花点功夫。
所以中间也出现不少的问题,智商高手脚笨的不是一个两个。
一通忙乱后,天色蒙蒙亮了,村子周围的一些柴山上响起了鞭炮声,那是各家各户在祭祖扫墓了。
将大蒸笼放到锅上不久,村头路口开始出现人影,这是早早前来准备搭手帮忙的。
1...239240241242243...2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