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更何况小黄门都是侍候人侍候惯了的,议郎一站出来没说几句,他就跪在地上默默抹泪,那可怜巴巴的小受样,谁看了都受不了。可惜议郎大人那时正说得兴起,口水四溅,唾沫横飞,压根就没注意到。否则,他一定不会再继续滔滔不绝下去。
天子动怒,也很少摆在脸上,只是不耐烦的说了一声说朕知道啦,既然议郎说是谣言,便请议郎去核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来回报。心中却是在想回宫就去看看哪里还有缺,把这个家伙给扔出去,眼不见心不烦。
不知道命运已经改变的议郎大人老老实实的奉旨去把这事给弄清楚。因为是给皇帝办差,丝毫不能有错,他就一家家的去跑,把有在阳丘山受学的弟子的家书给全部收集起来。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他也惊呆了:竟然有人能飞天?
他的第一反应是假的,这是骗人的,可是面前无数封的书信告诉他,这事是真的,这事也骗不了人。当时现场数百号人呢,蒙骗一人,十人易,蒙骗如此多的人,这本事也和飞天差不多了。
议郎这一晚上也没睡好,第二天,怀着莫名的心情回去交旨了。并提出,若是此事是真的,当召刘备进京策问之,因为此事于军事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说,这个时代的官员都是很有水平的。可能有些人很固执,很爱名,但眼光见识和手腕,真的是不错,很有几把刷子。比如这个议郎,在确认这件事情是真的后,脑子稍微一转,便联想到军事上去了。
本来皇帝对这事没兴趣,可是一听说居然有人能飞天,尼玛,不淡定了。皇帝也是人,他又是好动贪玩的年纪,当下就来了兴趣,道:“可下诏命其进京,置之西苑,命能工巧匠制其器,军士试之。”
此言一出,众臣大惊。皇帝虽然年轻,但一些特征在开始暴露了,喜好收集奇异器物,喜好财货,喜好享乐。。。。。。基本上就没有他不喜欢的。年纪越大越荒唐,诸如让**佳丽不穿裤子,淫心一动就扑上去啪啪啪之类的行为不要太多。西苑是个什么所在?西苑基本上就是供皇帝享乐的地方。刘备进去了,除了给皇帝卖苦力做飞行器,便没有一点用处了。
刘备乃是卢植、郑玄弟子,妥妥的士林中人,且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前番诸人看了刘备的格物论,不管赞不赞同刘备的观点,但刘备有才学那是公认的。且此次又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可谓是世之良才。要是进了西苑,那十有八九就废了。岂不可惜?
且皇帝转的什么心思他们还不知道?肯定是动了玩心,等刘备进京了,把飞行之策一献,搞不好没试验几次,皇帝就要自己去玩了。皇帝从来不按套路出牌,这种可能还真有。宦官们只知道讨好皇帝的欢心,哪里会去劝阻皇帝,巴不得皇帝玩得开心呢。可是他们这些大臣哪敢让皇帝冒这个险呀。万一有个差错,他们众臣,真的是要遗臭于青史了。到时候在朝的,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得为皇帝陪葬。
皇帝就算活够了,他们还没有呢。于是一个个的站出来,纷纷劝阻。从博士,议郎,尚书,侍中,九卿,三公一个比一个来头大,一个比一个言辞激切。好,他是皇帝没错,但他做不到反对整个朝臣的意见。皇帝脑袋一转,知道大臣们是猜透了自己的心思,怕自己冒险,于是也就顺着台阶下来了,接受了这份好意,难得的没有发火,散朝之后便回宫玩乐去了。不过,皇帝心中还是记住了刘备的名字,在他看来,能做飞行器飞天的人,绝对是个会玩的“玩主”。以后有机会,就一定要把他弄进京来,看看这个刘备脑子中还有什么其他的奇思妙想。
刘备人生中第一次简在帝心,就是个如此的印象,要是他知道了,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大臣们浇灭了皇帝的小心思,退朝之后,却是纷纷议论起刘备来了。这小子,实在是太能折腾了,最近京师里,不断传着他的名字,一会儿格物,一会儿飞天。真是后生可畏啊。
要说格物论还让许多人有些不以为然的话,但能从格物中格出飞天这样的壮举(刘备把飞天也归于格物之功),那就不得不让人为之侧目,引起重视了。对格物之说再不感兴趣的人,此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毕竟一类类实证就摆在眼前。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让他们去相信十几岁的少年刘备是得天之授的异士,他们宁可相信格物之中有大学问,无意之间被刘备发现,从而做出如此之多的惊人之举。
没听刘备自己说嘛,他自己从小丧父,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道路,他又好突发奇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一步步知行合一,走到了现在。而他的一些格物事例也证明了,确实是要做很多论证的功夫,才能行之。好,到此,刘备所有的自我解释,自圆其说便被许多人接受,并进行自我完善。觉得刘备这是因缘巧合,实际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多思考,多动手就行了。要是自己如刘备这般,自己也能做成。其实刘备就是要他们这么想。
袁绍此时在家居丧,但他绝对不是不与外人来往,反而和他交结的人络绎不绝。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袁绍是袁术的异母兄,本来是庶出,过继给二伯父袁成为嫡子。一下子身份便和袁术平起平坐了。袁绍长得好看,姿貎威仪,又讲礼貌,能折节下士,两个叔父袁逢和袁愧又怜他少年丧父(过继之后他的父亲就是袁成了),对他格外喜爱。袁术心中便有些不舒服了。尼玛,一个庶子,凭什么得到众人的喜爱和夸赞?两兄弟的裂缝在少年时代便产生了,到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兄弟不能齐心而各自败亡。也是一个悲剧了。
却说袁绍这日正在接待曹操。他们打小就认识,是一起玩大的小伙伴。也是说到刘备。袁绍便道:“刘备,真乃壮士也,飞天之举,着实令人心向往之,可惜某居丧在家,若不然,便即纵马往东也!”
曹操抚掌大笑:“本初此言,正合我意。若不是家中大人不许,我便弃了这鸟官,往阳丘山寻刘五郎去也。”
曹操这官做得,越来越不顺了。下面的吏员,一个个的也态度不好起来。他知道,表面上虽然依旧平静,暗底里却已经波涛起伏了。他的命运如何,他实在是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官场菜鸟,有些慌乱有些灰心再正常不过。却不知道,家中大人的沉默,也是对他的一种磨砺呢。也许是经过了这一遭,以后的曹操,才会时刻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罢?逃亡路上杀故人吕伯奢和后来的他睡觉时有人靠近他他就会梦中杀人诸事,便是一种证明?
ps:第二更送上,什么话都不说了,只能再一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今天累得不行,要去睡了,大家晚安。
汉皇刘备 第二十七章 东莱故事
冬十月壬午,皇宫御殿后槐树在无大风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自拔倒竖。这种奇异之事,让皇帝心中有些不安。便召了群臣和太史台星官史官来议议,这到底怎么回事?
众臣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结果,话里话外无非就是皇帝德治不彰,所以上天示警,要勤政爱民,不要怠政云云。好,皇帝心情不好,既然你们说是上天示警,那么就三公替朕。
众臣听了,心想,这还得了,等皇帝你什么时候能想起来刘太守的时候,只怕他已经是冢中枯骨了。于是纷纷出言,这个说刘太守目无君上,那个说刘太守不堪大用。皇帝便来了兴趣,说既然这人这样,你们说该怎么办啊?
众臣便商讨出一个结果,说这人这么讨厌,不如发配到日南去,让他滚得远远的,这辈子都别想回中原。这样陛下您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真的是大汉的最南边了,交州七郡,日南最是遥远,十足十的蛮荒之地,犯官发配最惨的地方。皇帝一听,行,就这样办,让他去日南待着去。
众臣闻言松了一口气,行,就算发配到日南,也总比死在大狱来得好?公孙瓒得到这个消息,也傻了。他以为护送太守到京师就算完事了呢,这样他的义举也完成了。谁曾想。。。。。。
谁不知道日南是个不毛之地啊,路途又那么遥远,估计此次一去,十有八九回不来了。于是悲壮的公孙伯珪便带了祭品到北芒山上,面北遥祭祖先:“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史载是慷慨悲泣,再拜而去,闻者莫不叹息。就这样,公孙瓒的义举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或许知道公孙瓒可能是个将死之人,于是各种美誉都落在他头上。就在这种气氛中,公孙瓒护送刘太守上路去日南了。
或许有人说,公孙瓒不去日南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嘛?其实不然,后世还有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公孙瓒做为刘太守的旧属,要么就不要护送刘太守来京师,既然把自己架到大义的份上,送恩主来京师了,再闻得恩主要发配日南,然后自己不管不顾的回辽西,这还是人吗?这让世人怎么看公孙瓒?那前番相送来京师这段就白演了。
要说公孙瓒从辽西护送刘太守来洛阳,确实是为了图名。希望大家夸赞他知恩图报,为人仗义。但到了这里,他着实是被自己架着下不来台了。他知道自己就算是死,也必须一路相送太守去日南,不然,自己的名声便彻底毁了,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呢。所以公孙瓒在北芒山祭拜祖先,确实是真情实意,所以才哭得那么哀伤,不动真感情,能把围观看热闹的看哭?
公孙瓒心里大骂自己是个倒霉蛋,而表面却慷慨悲歌的一脸凛然。护送刘太守没多远,还没走出司隶校尉部,便有天子使者骑马追了上来,捧了黄绢当道赦免了刘太守的罪行。这下好了,因祸得福。公孙瓒和刘太守回京后,便回了辽西,被迅速的举为孝廉。至于刘太守为什么会被赦免,是皇帝善心大发还是怎样,这里就不再作讨论了。
与此同时,刘备正与一票人谈天说地呢。郑玄是个很开明的人。门下徒众来去自由,他也不禁游学之风。所以在郑玄门下读书,读着读着少了一批人,然后读着读着这一批人又出现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次是因为管宁、邴原几个游学归来,见了刘备便与之相谈竟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管宁当时便笑道:“吾游学在外,亦闻五郎之名,于是匆匆而返阳丘。今日一见,五郎果然胸怀妙论,博雅高才,不负外郡美誉之称,今次吾又得一良友,快哉快哉!”
刘备也是很喜欢管宁和邴原,这两人,一肚子学问,却又很低调,待人谦和,如沐春风。书上所谓的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容的不就是这两人吗?后来管宁也是这般做的,不做官,只治学问,到辽东避战乱后,向逃难的人讲解经书,施行教化,官府一直征辟都未受命,就这样平淡的过完了他的一生。君子无欲则刚,管宁不是官员却深得百姓爱戴,做人做到这份了,也够完美的了。
然后众人便谈及天下人物。刘备不好清谈,但品评人物的话他还是喜欢参与的,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天下名士的动态,方便于与他脑海中的记忆一一相佐证。当然,他只听不说。
这次管宁和邴原还有华歆三哥俩是跑到颖川郡去了,他们是去拜见当地的大名士陈寔。刘备脑海里过了一下,嗯,从东莱阳丘跑到豫州颖川,从山东跑到河南,你们也真是挺能跑的。颖川不是荀彧荀文若、荀攸荀公达两叔侄的故乡么?且听听且听听,刘备开始兴奋了。
管宁便开始说起此次游历的沿途风物和颖川名士,当先提及的自然是大名士陈寔。陈寔是谁刘备真是不知道,两眼一摸黑,却不得不耐心听下去。却听得管宁兴致勃勃的讲道:“陈公,与子陈元方、陈季方号称三君;又昔与同郡荀公季和、钟公季明、韩公仲黄合称颖川四长。实乃是道德之士,品节清高之人,足为我辈之模范也。”
在座许多人听也,也纷纷点头称是。刘备心急了,喂喂喂,你们说的这些人都是谁啊?没办法,这年代不指名道姓的,这是不尊重,所以都呼字,刘备未到冠礼的年纪,大家也不喊他刘备,只是喊五郎。对老人家,以示尊敬,还得在姓后字前加个公字,就像管宁刚才说的陈公,荀公,钟公。。。。。可把刘备闹得一头雾水。他只隐约猜到荀公或许与荀彧有关,其他的却一个也不知道。
这时刘备便不愿意装傻了,听天书一般谁愿意呀,便打断管宁问道:“幼安兄,小弟冒昧问声,荀公、钟公和韩公何许人也?陈元方、陈季方又是何人?竟能得诸兄如此推重?”
管宁不由大笑,道:“却是愚兄冒昧了,荀公钟公和韩公三人,早已离世多年,五郎年幼,不知这些情有可原。。。。。。”于是便一一细细和刘备说明。
原来陈寔和他的儿子陈纪、陈谌合称三君,陈寔是名垂海内的大名士,有很多被人津津乐道的事迹流传于世。最著名的就是陈寔晓喻梁上君子。有一次一个小偷跑到陈寔家里,藏在房梁之上,想趁机偷窃。陈寔发现有贼,却不说,叫了子孙到一块,就在这小偷藏身的房梁下训话:“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努力啊,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习惯了才渐渐变得这样,房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听了大惊,忙跳下来请罪。陈寔就说道:“视君状貎,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看你这模样不像个坏人啊?赶紧反省自己重新走上正途,不过你有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因为太贫困了。于是就送了小偷两匹绢,从此之后,一县之境内盗贼绝迹。梁上君子这个词,也从此开始流传。刘备听得呆了,随便一听,便听出个发明梁上君子一词的人来了,这名士怎么像草一样,随便一抓就是?
后面陈家的一些人物和事迹他就没那么用心听了,若是他知道陈寔有个儿子叫陈纪,陈纪有个儿子叫陈群,陈群在历史上曾为他的臣下,被他征辟为豫州别驾,最后却投奔了曹操,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司空,三公之位,然后提出史上有名的“九品中正制”、制定《魏律》。他肯定会用心记在心头,准备随时挖墙角。
荀淑少年成名,在士林中出类拔萃,后来号称神君。他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是大贤,被称为荀氏八龙,第六子荀爽最为杰出,当时有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字慈明)。他们的事迹管宁滔滔不绝说了一箩筐,不过刘备并没有在意,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荀淑有个孙子,就是荀彧荀文若啊!被时人许为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文若啊!在孔明还未出世的年代,一定要抓住他!刘备心中狠狠的想道。
至于钟公是谁,韩公是谁,刘备一发没有兴致了。
ps:钟皓钟季明有个曾孙也很有名,就是钟繇了,他不但官做得大,书法也是写得极好的。与王羲之齐名,称为钟王,被后世人尊为楷书鼻祖。
ps:好久没看榜单,今日发现到了签约作者新书榜第42,历史类签约作者新书榜第2,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支持,道人在此谢过了。今晚朋友三十岁生日,去为她祝寿,青春流逝得真快,我和她相识近十年,弹指间,她就三十了。。。回来得早,再更一章,若是太晚,就更不了啦,大家谅解。最后厚颜求下推荐票。谢谢!
汉皇刘备 第二十八章 退婚之事
荀彧,字文若,延熹六年出生,比刘备还小上二岁。这孩子自小就名扬郡县,当然,或许可能跟他出身世家大族也有关系。不过后来他用一生的表现证明了“王佐之才”这个评语的准确性。
毫不夸张的说,荀彧就是老曹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最关键的是,他后来向曹操举荐的那一批人:郭嘉、荀攸、陈群、钟繇等等,个让他速返。刘备心中大惊,不知道家中出了何事。便忙拖了刘恪,急匆匆向郑玄告假,然后与卢敏等人说了几句,便一路匆匆北上。
等刘备刘恪两个蓬头垢面的跑回楼桑,却发现楼桑里一切正常,没发生什么大事的样子?刘备返家,却见叔父和婶娘都在,心中不由一咯噔,忙问道:“叔父,我娘呢!”
没等刘恭回答,便一下冲入母亲的房间,大声喊道:“娘!娘!”
一会儿,一个虚弱的声音从榻上传来:“我儿回来了?乱喊什么,这么大人了,一点也不知道稳重。”
知道娘亲没事,刘备不禁大喜,一颗心又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他匆忙扑倒在榻前,纳头便拜:“娘,你没事?”
“我没事,能有什么事。你叔父太过鲁莽,居然不和我通声气就叫你回来,咳咳。”
这时刘备才发现,娘亲脸色腊黄,额头上还搭着一块热毛巾,说话也有气无力的,分明是虚弱到了极点的表现。不由忧道:“娘,你这是怎么啦?可曾请过医师?”
刘母目光在儿子的脸上停留了几秒,半晌才艰难的道:”我无事,既然我儿回来了,万事便和你叔父商量着办。“说着便闭上双眼,不一会,竟有两行泪水淆然而下。
刘备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记忆中,除了父亲去世那一回外,以前家中再如何艰难,就是变卖家财为父治病那会儿,也不曾见娘亲掉过一滴眼泪。想想能把娘亲逼到这份上,只怕不是什么小事。想要再问,见娘亲虚弱至此,便熄了心思,无声的再拜了几下,悄然退出房间,去寻刘恭去了。
刘备满腹心事的找到刘恭:”三叔,我娘这是怎么了?出了何事?“
刘恭就唉声叹气的道:”昔年你父亲在世时,帮你定下了一门亲事,前阵子,嫂子看你和女方差不多都到了婚姻的年纪了,便托了人去询问,结果人家无故悔婚。嫂子又托人去质问何故言而无信,人家便闲言碎语说了一大堆,还说要娶他家之女也可,聘礼要钱五万、其余无数。一下子就把你娘给气倒了。你也知道你娘的个性,唉。我与族中皆派了人前往
理论,可你父亲当时与人家乃是口头婚约,未有婚书,也未下聘,是以无可奈何。只能急书召你回来,是退婚还是如何,你自己拿主意,我与族中鼎力支持。。。。。。“
刘备都听傻了,这不是后世玄幻小说中的废柴退婚流吗?这事也能落我头上?刘备都不知道如何反应了。待详细了解后。才知道,情况是这样的。
当年刘弘应郡所辟,入涿郡为吏。他爹刘雄也曾是千石官,是以借着刘雄遗留下来的人脉,他也混得相当不错。位置稳定不说,也逐渐受上司太守的重视。可谓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虽然俸禄不过百石,但作为公务员阶层一员的隐形收入和各种福利一样没跑。那时候刘备家日子还算不错的,刘雄不在了,刘弘甚至还帮弟弟刘恭成了家,不然,就刘恭这付德性,如何凑得齐聘礼?
既然刘弘的事业蒸蒸日上,便有人开始打主意了。有次宴会上,便有人提出来要与刘弘结为亲家,互许婚姻。这人刘弘认得,郡中佐事甘琪。甘琪家有女,小自己儿子刘备二岁,愿许刘备为妻,从此两姓联姻,良缘永结。刘弘想了想,两家地位差不多,且甘琪是个大帅哥,想来女儿样貌也差不到哪儿去,将来定不会委屈了儿子刘备。于是刘弘便同意了。当时还有许多同僚在场,见状纷纷上前祝贺,言成婚之时,一定要请在场的诸位同僚。可能也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见证,所以两家都以为这事便铁板钉钉了,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反悔,都是读书人,要是反悔你能丢得起这个人嘛?所以也就没有换婚书。
这事刘弘回家之后还和夫人说过,不过当时刘备还小,肯定是一点印象都没有。有了这层关系,从此两家逢年过节,便走动得频繁起来。只可惜好景不长,刘弘落水受惊,大病不起,撑了大半年,最后还是撒手西去。而刘家更是为了刘弘,拖得差点家徒四壁。从此两家就断了往来。
这次也是刘备娘亲刘氏想起来,刘备跨过年就十七岁了,甘家女跨过年就十五岁了。都是要成家的年纪了,于是便托了人去商量下,是不是选个日子把孩子们的婚事给办了。也省得大人们操心。
结果甘家就突然翻脸不认账了。先是说口头婚约,没有婚书,这事算不得数。后来又故作姿态,说虽然这事不能算数,但还是愿意给刘家一个机会,便列了个嫁妆的清单。直接就把刘氏给气病了。她实在是想不出,这世上怎还有如此言而无信之人,当时亡夫的无数同僚在场见证,怎能算不得数?无故悔婚,不明真相的人必然以为是我儿刘备品行不良,这如何是好?刘弘去世后,她本就心力交瘁,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如今急怒攻心之下,一下子便病了。
然后就惊动了刘恭,刘恭知道情况了大怒,便让妻子在家照顾嫂嫂,自己去奔走打听。没多久结果就出来了,甘琪如今乃一县之令,千石之官。身份不一样了,估计自然就看不上刘弘这破败之家了。刘恭哪里肯罢休,这时候对官员的畏惧还没有到后世这种程度,不会见了就跪拜或者是见了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杀官骂官的倒是不在少数。便率了一票刘家儿郎前去理论,结果他一不是当事人,二又不善言辞,没理论过,灰溜溜的回来了。
回来之后和刘元起一商量,得,还是把刘备给喊回来,毕竟他才是主角,等刘备做好了决定,他们这些做长辈的,再出面不迟。心里却是从来没想过,这事就这么算完了。
这里简单说下汉时的婚姻制度,首先就是要门当户对。婚嫁双方在政治地位或经济地位上,差不多都是相接近的。某地区的富户大姓相与为婚姻;同是外戚的家族互为婚姻;官职差不多的家族相互为婚姻等等。政治地位的,比如外戚郭氏与外戚窦氏通婚,皇帝之女一般都是许给列侯,皇族成年男姓一般也娶朝廷命官或诸侯之女。馆陶公主之夫为堂邑侯陈午,阳信长公主之夫平阳侯曹寿,武帝戾太子妃为关内侯李敢之女,清河孝王刘庆之妃为牟平侯耿舒孙女等皆是明证。
而普通官员之间相互联姻的更是比比皆是,曾经的大将军府司马杨敞娶太史令司马迁之女为妻;后来的定威校尉陆逊娶讨虏将军孙策之女为妻等等史书上所载的例子数不胜数。
其次就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达成的婚姻。王莽以女为皇后,曹操也以女为皇后,曹操还把侄女嫁给孙策之弟孙匡,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孙策之兄孙贲之女和张绣之女,都是为了政治目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