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天灾亦或人祸,我等自当积极应对,以消弥祸患,降低农人百姓损失。此方不失儒者之本色。若自锢于家,纠结于问心问迹,就算有圣贤之德,于事又有何增益?”
“就如君吉兄言,罢尽天下官员,旱照样旱、蝗照样蝗。到头来受苦的还是百姓,刘备言尽于此,先行告退。”
说罢,刘备便与卢敏起身,走出茶肆,留下周晖与黄奎二人慢慢思索。
卢敏出了茶肆,便问道:“五郎,你方才说的都是真的吗?”他能忍到现在着实不易了。
刘备便笑道:“当然是真的,子达兄,你随我来!”
说完,二人又往城外行去。





汉皇刘备 第三十四章 洛阳灭蝗 一
刘备带着卢敏跑到城外,随便找了块土坎。此时正值旱灾,是以往日里一片青翠的土坎,植被皆萎,露出干巴巴的土块。
刘备左右看了看,寻了根枯枝,便往泥土中一插,再一掀,然后便叫卢敏上前:“子达兄,汝且来看!”
卢敏近前,便看见裸露的泥土中,密密麻麻的虫卵,甚至还有幼虫在孔洞中爬进爬出。卢敏便哎了一声,道:“五郎,你说的果然是真的。”
刘备伸出脚,使劲一碾把虫卵碾死,跺跺脚道:“其实很多事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懒得去观察,懒得去注意。非得推脱到上天那里,非得要以德去蝗。这不是闹笑话吗?天地本无心,灾害关它何事?再说了,天帝统御宇宙万方,他老人家忙得很,哪有空闲关注地上的事情?”
见卢敏欲言又止,刘备便笑道:“子达兄,你什么都不要说了,灾害来临时借此指责君王为政得失,以此来提醒君王要勤政修德,这种措施很不错。但不代表我们士子也要去相**,无非是要提高儒学的地位,使儒家神性化而已。这一点,很多儒者是很清楚的。只是发展到现在,心里虽然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但表面上却仍然不得不维护着这些理论旗帜,因为统治者需要,他们儒家也需要,百姓更需要。
卢敏沉默了一会,抬头看着刘备道:“五郎,既然蝗虫产自土中,不若我们返家回报大人,让大人奏请天下,诏令天下郡县灭蝗。如何?”
刘备便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你以为我没这样想过啊。要是老师还在庐江为太守,我早就进言了。如今老师在东观校补《汉记》,忙得不行,我怎好打扰,再说了。老师如今不是守牧之臣,就算进言天子,天子也未必能听得进。听说天子最近都不上朝了,奏章都是由阉宦挑选后送入内廷的,说是在内廷斋戒,但到底在干嘛谁也不知道,唉!”
刘备想起这个本家皇帝,也是头痛得紧。皇帝小时候还算好学,又挺聪明,写的赋也挺不错。怎么成年了,就越来越胡闹了。瞎折腾来瞎折腾去,便便又早亡,把个好好的汉家天下给硬生生弄没了。
卢敏听了,也是恨得牙痒痒:“阉贼不除,国将永无宁日!”
刘备便纠正道:“子达兄,可别一棍子打翻所有人,宦官里也有那老实本份之人。”
刘备没说错,正所以白的也有屎,黑的也有玉。所以善恶岂能简单以群体区分?曹操他爷爷大宦官曹腾,在内廷数十年,事奉四帝,未尝有过。还进贤举能,推荐提拔了一大批名士。还有个吕强,为人清忠奉公,推辞皇帝封给他的爵位,为蔡邕叫屈,并建言大开党禁,诛皇帝左右贪浊,这么个人,最后被其他的宦官所恨,构陷于他,最后自杀家中。另有史可考者如丁肃、徐衍等辈,皆是宦官中清忠不争权的老好人。
回到家中,晚上见到了卢植,卢敏便把今天和刘备的遭遇说了一通。卢植也不惊讶,对刘备这个弟子,他已经见怪不怪了。沉吟半晌,卢植便道:“五郎,你先写份条陈,明日我回东观,先和杨文先、蔡伯喈等同僚商议,然后见机奏报于陛下。”
见儿子和弟子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卢植便道:“陛下与诸臣如何处置,非我所能料。不过,你们有这份心就很好,我们儒者,通读经书最后学而优则仕,然则做官不是目的,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大功德。尔等可要切记!”
两人站着让卢植说教了一顿,然后才告退。到了前院,两人长出一口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刘备笑道:“老师训人越来越厉害了。”
这时,院侧门一响,一个小人儿冒了出来。衣裙朴素,梳着双鬟,秀丽的脸上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闪着灵动的光芒,手里不知拖着一个什么物事,看见刘备了,便欢呼一声:“五郎哥哥,可找到你了,快来帮我,纸鸢坏掉了。”
这个小丫头不是别人,正是卢植之女卢珻。到了洛阳,刘备刘恪兄弟就一直住在卢植家中,在卢植心中,刘备兄弟已经是嫡传之徒,所以也不避内宅。早就让刘备兄弟见过内眷了。
卢植的夫人沈氏一共育有三个子女,长子卢敏,次女卢珻,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卢海。长子卢敏长年随卢植在外,卢珻在家中又无玩伴,每天被沈氏关在内宅中习女红,实在是无趣得紧。这次大哥回来,让卢珻欢喜坏了。
第一次见到刘备,卢珻还很羞涩胆怯,后来刘备给她做了个纸鸢,便欢喜得不得了。卢珻不过十二岁,小孩子的心思就是这样,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刘备两世为人心理成熟,既亲切又有耐心,没多久就把卢家两个小的给征服了。现在不但卢珻喜欢这个既会讲故事又会做纸鸢的五郎哥哥,就是卢海这个走路还不太稳的小家伙,也整天五郎哥哥五郎哥哥的喊。搞得卢敏这个亲大哥的都有些吃醋了。
卢敏便把脸一板:“整天疯来疯去,成什么样子?”他可不想自己妹妹给刘备留下一个疯丫头的印象。
卢珻看见大哥斥责,原本欢快的脚步也踌躇不前了。低着头撅着小嘴,委屈极了。刘备见了,笑吟吟的道:“九娘莫怕,你的坏纸鸢呢?”
卢珻这才抬头,怯怯的看了卢敏一眼,把小手往后一拖,提着纸茑脆生生的道:“五郎哥哥,在这呢!”
刘备便走到卢珻跟前,蹲了下来,一看,这纸茑不知道是撞在哪里了,骨架全偏了,上面的纸也破了。也是他觉得卢珻力气小,不敢做太结实,怕她累着,才做得轻便。结果现在这纸鸢简直惨不忍睹。
刘备看了看,放弃修补的想法,看着卢珻道:“九娘,这个坏了,修不好啦,五郎哥哥这两天抽空给你做个更好看的,可好?“
卢珻双眼中透出欢喜,连连点头,谢过刘备后,便拖着坏纸鸢一溜烟跑了。卢敏大怒,这小丫头还有没有他这个亲哥?不行礼就跑了,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卢敏叹口气,看着刘备这个不务正业的家伙,道:”五郎,你也不怕宠坏了她!看看九娘现在成什么样子了。“
刘备无所谓的笑笑:”无妨,九娘还是个孩子,活泼些好!“
五郎眼中只把卢珻当个孩子么?卢敏若有所斯的想着。
却说周君吉待刘备卢敏走后,便道:”文广,你觉得刘备这人如何?“
黄文广想了想道:”相貌非俗流,且眸清目正,少年之俊隽也。“
周君吉道:”那你觉得他的话,如何?“
黄文广不假思索的道:”我看八九不离十,你看他所有的言伦,皆由实证而出。正合他所说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周君吉若有所思道:”我也这么觉得,刘五郎不像清谈之客,好作大言又言辞空洞,他之所论,虽然朴实,却言之有物。如此说来……“
还没说完,周君吉但猛的站了起来,拖了黄文广就跑:”文广,随我走!“
黄文广就喊道:”哎,哎,周兄,茶水钱未给哪!“
城外堤坎上,周君吉和黄文广看着脚下翻开的泥土,面沉如水,周君吉狠狠的道:”什么蝗虾互化,什么蝗即鱼卵!原来通通都是错的!“
黄文广也是如此表情。他俩世家子弟,生活优渥,平时哪里会像今日这般来翻挖泥土,做此不雅之事。为了一证心中所想,他们还是来了。结果证明,刘备是对的。
黄文广道:”刘备,真实干之才也,格物之论,果然神妙。君吉兄,从此之后,我便是格物说的信徒了!“
他俩和许多士子一样,觉得格物之说很新鲜,似乎又很有趣。且对儒家统治地位有大助力。但心底里还是不怎么以为然的,但今天亲身之经历,却实实在在的告诉他们。格物学是一门具体的、严谨的且自成体系的学问,它的一切,都源自于实证。要先格,而后方才有知。
卢植那边没消息,刘备也不着急,不是他不担心天下旱情,只是他人微言轻,再着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再说了,大汉数百年,平均几年就要闹一次蝗,可百姓不也挺过来了吗?不是官员灭蝗得力,而是一有蝗灾,皇帝就会大赦天下,然后减天下田租。百姓虽然遭了灾,可皇帝也不收皇粮了。搞不好遭灾轻的地方,百姓还要心里感谢天子呢。
却说周君吉回家,见到父亲大人,便兴冲冲的把自己遇刘备,然后和刘备交谈的过程,自己和黄文广出城证明刘备的言论诸事事无巨细的和父亲大人说了。可惜周君吉父亲只是不咸不淡的哼了一声,便进书房了。搞得周晖好不郁闷。
已有编辑通知a签,请书友们放心收藏,谢谢大家的支持。




汉皇刘备 第三十五章 洛阳灭蝗 二
熹平六年夏五月,天下大旱,蝗虐为患。
这日廷议,有议郎上奏天子,说天下旱蝗,上天震怒,请天子赦党人、诛阉宦,勤政宽刑。
又有谏议大夫上奏天子,说今年天下收成要减半,让天子怜恤子民,免天下田租。
又有侍中上奏,言天有异象,请罢三公,以消天帝之怒……
吵来吵去的,就没一个说如何去主动灭蝗。
卢植与蔡邕等对视一眼,出列拜道:“陛下,臣前番有奏本上,蝗虫产于泥中,请陛下下诏,令天下郡县遣发民夫以灭蝗。”
卢植此言一出,朝议纷纷。天子一听,闭着的双眼又睁开了,上朝是个艰难活,要早起,要面对大臣各种吵,他真受不了。如今只有卢植不针对他这个天子说要如何如何,便不禁提起一丝兴趣,对左右道:“取卢议郎奏本来!”
皇帝把卢植的奏章一看,心中就笑了,哟,卢议郎倒是举贤不避亲,说这是弟子刘备格物所发现。嗯,这[过蝗虫是从泥土中出来的呀。蝗虫有翅,武帝时,蝗虫居然从东方飞到了敦煌。这么能飞,怎么可能说是产自泥土?
这个时代,发生了蝗灾,从上到下,就压根没想过人力捕杀蝗虫,上面是罢高官,修德政。下面的普通百姓就是去拜各种神庙,去祈祷。王充这么个无神论者,也在《论衡》中说虫食谷者,部吏所致。就连蔡邕也曾说过,蝗者,在上贪苛之所致也。可见此时官员普遍的看法就是蝗灾是贪官污吏、政治不清明所造成的。这次卢植还是好不容易说服的蔡邕等人一起上奏。
众人看了,一个个的摇头表示难以置信,不过奏本中这个刘备言之凿凿的,说到城外掘土一观便知端的,只怕是确有此事了。再考虑到刘备不是无名之辈,卢植也不是冒失之人。心中天平却是渐渐偏向于刘备了。
还在议论的时候,洛阳令周忠出列拜道:“陛下,臣子君吉曾遇刘备,与之论蝗,后臣子与友出洛阳城,于郊外沟渠掘土观之,证实刘备之所言非虚。臣恳请陛下颁旨,臣愿以洛阳一县以试刘备灭蝗之策!”
原来周晖周君吉乃洛阳令周忠之子。周君吉回家把刘备之事向周忠一说,周忠表面虽然不动声色,心底却是牢牢记住了。他也为洛阳周围蝗灾头痛得不得了,今天见有了机会,哪里还不插上一脚。于是立马上奏皇帝,要在洛阳用刘备之策捕蝗了。
洛阳令可不是一般的县令,向来享受特殊的政治待遇,因为他是京城县令,有朝请的资格,不但管理京师,还要参与朝议,重大礼仪活动和政治斗争都少不了洛阳令的身影。但洛阳令也难做。在维护朝廷的专制威权和权宦豪强的特权之间如何取得平衡,非常考验主官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洛阳令在打击犯罪活动方面格外严苛,哪怕你是三公九卿犯事了也会将你绳之以法。光武帝时就有个强项令董宣,较起真来皇帝拿他也没法子,美名因此流传到后世。
周忠一说话,大家就开始思考了。不过汉朝大臣都还是非常务实的,不一会,都纷纷建言赞同周忠此论。反正刘备这法子又没甚不好之处,若在洛阳行之有效,就颁布天下,让外州郡县跟着做。大臣都统一意见了,皇帝就更没意见了。自无不允。
然后又有司空张颢上奏,说蝗灾肆虐,陛下上次让公府考评天下郡县长吏,凡是苛酷贪污者,皆罢免之,以息天怒平人怨。如今四府已经有了名单,陛下要不要看一看?好,这是往年惯例,不会因为刘备的捕蝗之策而中断。皇帝便命小黄门取了名单观之。
皇帝拿了名单一看,长长的一堆名字,名字后面注明了罢免的原因,有些不但要免职,还要征诣到廷尉处问罪。皇帝心中也有数,那些确实是罪证累累的就不管了,官员党争政争的牺牲品,或者无后台的老实人待会可要挑出来。不能什么事都如了大臣的意了,不然还要他这个皇帝干嘛?
天子目光炯炯,忽然跳到一个名字上面,阳球。嗯,罪名是为政太过严苦,群吏不满,郡县忿然,四府的意见是收廷尉论罪。
阳球,字方正。就是刘备的幽州同乡,世家子弟出身,能击剑,习弓马,有郡吏言行辱其母,他率了少年数十人,把人家满门诛尽。性格严厉,好申韩之学,典型的法家代表。之前为高唐令的时候,就因为太过严苛而被郡守论罪,最后碰到大赦天下才得免罪。后来为司徒刘宠所辟,九江山贼起事,连月不解,于是拜阳球为九江太守,阳球到了九江,把山贼和郡中奸吏全杀了个精光。现为平原相。
阳球一到任,就跟大家把事情讲得很明白:“相前莅高唐,志埽奸鄙,遂为贵郡所见枉举。昔桓公释管仲射钩之仇,高祖赦季布逃亡之罪。虽以不德,敢忘前义。况君臣名分定,而可怀宿昔哉!今一蠲往愆,期诸来效。若受教之后而不改奸状者,不得复有所容矣!”我之前做高唐令,干过什么大家都清楚了,今天我到这里来了,以前之事我不追究了,但话说清楚了,以后照我的规矩做,若还不改奸状,就不要怪我不能容人了。此言一出,郡中咸畏服焉。
不过这家伙很惨,这次又撞风口上了,治下太严,被人告了一状,于是便列入了四府论罪的名单。
皇帝想了想,嗯,这人也是我需要的。酷吏独臣大家都不爱,皇帝喜欢呀。这人得保下来。于是皇帝就开言道:“阳方正昔为九江太守,平乱有功,虽坐严苦,但征诣廷尉论罪并非待功臣之礼,可免平原相,拜为议郎!”
皇帝金口一开,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阳球算是死里逃生。这家伙,依然死性不改,以后又闹出了无数事端,搞得许多人家破人亡,此乃后话了。
这时洛阳令周忠又奏:“刘备学出名门,才思敏捷,策论高深,臣欲辟为县中从事,随臣左右以治蝗。”
皇帝此时有些困乏了,便摆摆手,道:“此乃汝份中之事,不必问朕。”
大事议完,皇帝便散了朝,起驾往内廷去了。
刘备在家,正拿了笔在纸鸢上勾勾划划,旁边的卢珻和卢海看得滋滋有味,便有卢家奴仆来报,说门外有公人拿了拜贴,言县令有请。
刘备放下手中笔,起身疑惑的想道,县令是谁我不认识啊,找我干嘛?
出门见了公人,接了拜贴,便道:“请足下容我更衣。”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衣裳,越发显得精神。然后随此人出门,一路往县衙而去。
刘备到了衙中见了县令,看见周晖站在县令身后挤眉弄眼的,哪还不明白。周忠脸庞清瘦,一双眸子精光四射,不怒自威。见到刘备下拜,便起身相扶,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此番相请,实在冒然。”然后就把今日殿上之事和刘备说了,反正刘备在卢植处迟早也能听到。
刘备就有些晕了,刚拒了涿郡太守之辟,怎么到了洛阳还是逃不过被征辟的命?正欲开口婉拒,周忠便道:“五郎不必拒绝,此事汝师卢子干也知。”言下之事你老师卢子干也是默许的。
好,刘备马上就闭嘴了。朝廷任命大臣的时候,有赞者,有专门授绶印者,皇帝还要拉着谈心,勉励好好干。刘备被辟为从事,只不过是周忠上下嘴皮子一碰,波澜不惊的就这样定了下来。
好,还不如接受涿郡太守之辟用呢,好歹还能混个百石官,在这,反成了个芝麻小吏员了。回去的路上,刘备想道。
不过,事情还是得做,刚才周忠交待了,自己就是准备个治蝗的具体实施方案出来,供他选用。好,回去就写个文案出来。这事,刘备是做得极惯了的。
嗯,蝗虫治理,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预防,一个是扑杀。扑杀的话又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成虫,一种是针对虫卵。
成虫的话,最好于清晨露水重的时候或无月之晚上。清晨露水重,虫翅湿透,不易于飞,无月的晚上,可以烧火堆,以火光诱杀之……
至于虫卵,掘土,然后火烧水煮,能杀死多少算多少了……
就在刘备冥思苦索的咬笔头的时候,鲜卑又寇三边。天下震动。在这场灾劫中,辽西太守赵苞悲惨的呕血死了。
赵苞字威豪,甘陵人,从兄为中常侍赵忠,赵苞深耻之,从不与赵忠来往。赵苞初仕州郡,被举孝廉后为广陵令,视事三年,政教清明,被许为能吏,迁辽西太守。在任上抗厉威严,名震边俗。做官到今年,刚满年余,便派人迎母亲妻子到自己身边,结果到了柳城的时候,刚好遇见鲜卑贼子万余人入寇,鲜卑获赵苞家眷大喜,以为凭此为质可以逼降赵苞。赵苞闻贼至,率边军步骑二万余与鲜卑对抗,鲜卑便把赵苞家眷给推了出来。
结果赵苞大哭,对母亲说:“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
赵母教之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
于是赵苞即时进战,大破贼军,鲜卑四散逃去。可惜其母妻皆为贼所害。朝廷后来知道这事,非常震惊,皇帝遣使吊慰,又封赵苞为鄃侯。赵苞殡葬完毕,对乡邻曰:“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吐血而死。
可惜一代良臣,经此祸难,就此陨落。




汉皇刘备 第三十六章 洛阳灭蝗 三
洛阳城外,长长的堤垅上,无数农夫挥舞着锄头在挖土。百姓就是实在,刘备让他们挖半尺就够了,他们生怕蝗虫藏得太深,一个个的卖弄力气,翻出来的泥土足足一尺有余。
刚开始周忠派人去村里宣传,还有许多人不信,等刘备几锄头从地里挖出许多虫卵和幼虫,这才让大家信服。
于是刘备等人一个村一个村的跑,没多久,就变得又黑又瘦。卢敏和周君吉,黄奎也是如此。只有刘恪小老虎似的精力无穷,一点也没变型。周君吉是周忠之子,黄奎则是黄琬之子。好,刘备也想不到喝碗茶喝出两个高官之子。当然,黄琬遭党禁,目前还在家里蹲。
虽然又黑又瘦,但几人却感觉收获良多。不说别的,光说服老百姓,就非常考验自己的嘴皮子,有些老百姓并不是你挖出蝗虫来了就相信了,反而一挖出来,他们就立马下拜,然后就要撵人,说刘备他们得罪蝗神了如何如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官府还偏偏不能强来。这个时代,宗族势力庞大`服,再观察地形,然后教导百姓如何在清晨晚上捕杀蝗虫,如何翻开土地对巢穴火烧水浇,如何填平洼地…
老百姓好不容易开始组织人力杀蝗,刘备又让他们把蝗虫用来喂鸡鸭。这些大家就死活不干了。这东西是能给鸡鸭吃的吗?而且这家里的鸡鸭可是自己要吃的呀。纷纷抵死不肯。刘备劝说几次无果,泄气之余便不禁想,要不要自己开个养殖场?后来转念一想,算了,只要把蝗虫杀死了就得了,没必要为了蝗虫尸体的处置而这样徒费心神,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后还是少干。
近两个月下来,战果煌煌。洛阳周围的蝗虫急剧减少,地里的庄稼基本上被保住了,不会再有太大的损失。就像刘备汇报的一样,洛阳地面的蝗虫几乎死绝,除非是从其他地方飞过来的,否则就可以宣布洛阳无蝗灾了,且只要防护工作做得好,来年一样也不会有蝗灾,因为大家已经知道如果根除蝗虫的虫卵了。
周忠自然是得意洋洋。这么大的一份政绩当然要及时汇报了。天子和大臣还半信半疑的,周忠就拍着胸脯做了保证:“陛下与诸公若不信,尽可遣人察之,便可知我所言非虚。”
最后天子还是派人去查看了,不是不信,而是这事关系比较重大,还是眼见为实的好。天子使者一个个村的去看,看完了,回报天子,也是激动得不得了,说这事是真的,蝗虫如今在洛阳县周围村庄里基本都看不到啦。
皇帝大喜,让有司论功,周忠因功被拜为将作大匠,周晖在太学数年,能通经学,征用为郎,至于黄奎,太可怜了,受他父亲的牵连,不能出仕,口头嘉奖几句,再赏了些绢帛就结束了。
然后皇帝让诸臣商议,把除蝗之事规范化,推广至天下郡县。至于最大的功臣刘备,本来四府欲征辟他,但被他婉拒了,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又和老师商量过后,最后选择入了太学。当然,除蝗的详细条例撰写,和对一些吏员的培训还少不了他的参与。倒是刘恪这小子,因为刘备让功,且自己又弓马娴熟,被选为五官左署郎,从此也是吃皇粮的人了。
1...1213141516...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