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秋七月,刘备刚忙完,他把除蝗的经验心得写成一书,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到如何防治、消除。从农村工作应该如何着手,到如何说服、指导老百姓。洋洋洒洒,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然后进献给四府,当时司徒杨赐见了此书,就赞道:“刘备此书,虽无文采,但字字皆,切实可行。从此以后,国朝蝗灾,再无忧患也!”简直对刘备赞不绝口。刘备这一次倒是没有谦虚,他着实是耗了许多心血。这做农村工作,也是他有生以来头一遭,真的累,比读经书累得多了。虽然杨赐有过誉之嫌,但从此大汉的蝗灾将会因为刘备此书而把损失降到最低,这一点,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刘备完全歇下来后,正想着过几天太学生的悠闲日子。结果朝中又起波澜了。因为今年鲜卑老是入寇,护乌桓校尉夏育就上奏,说:“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有禽灭。”夏育最早在段颖的护羌营,他本就是以军功起家。见鲜卑老是抄掠边郡,他早就蠢蠢欲动了。且他熹平三年的时候和鲜卑人干过一仗,打赢了。于是从自觉得鲜卑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才上言朝廷。
结果朝廷不许,否决了他这个提议。本来这事呢,也就这么过去了。结果因为田晏,又出现了变化。田晏是夏育的老同袍,原为护羌校尉,但犯法坐事论刑被槛车征到京师,结果碰上皇帝大赦天下,就把他给放了。他私留京师,听到夏育上本要出塞鲜卑,不由大喜过望。这事要成了,他便去投夏育,混个一官半职的,到时只要有了军功,还不得官复原职?可能会更高也说不定呢。
可惜还没欣喜完,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朝廷无情的否决了这个提议。田晏心灰意冷,绞尽脑汁之下居然让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贿赂宦官。他找来找去,就找到了中常侍王甫,送了多年为将积蓄下来的无数财货,撺掇王甫去说动天子,以他为将。
皇帝如此相信宦官的,华夏数千年史上,真正少见。可能当今皇帝实在是缺乏安全感,把宦官们当亲人了?结果王甫没费多大口舌,就把皇帝给说动了。皇帝动心了,可大臣不干呀,于是百官朝议的时候,议郎蔡邕就上书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议》。
文中说:“……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昔段颖良将,习兵善战,有事西羌,犹十余年。今育、晏才策,未必过颖,鲜卑种众,不弱于曩时……夫边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癝疽。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守边之术,李牧善其略,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遗业犹在,文章具存,循二子之策,守先帝之规,臣曰可矣!”
煌煌文字,有理有据。从武帝的穷兵黩武最后经济崩溃而后悔,到鲜卑强盛壮大的原因,再到如今国朝的环境不适宜出塞长期用兵。这篇文章,充分说明了蔡邕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官员,而非一般的空谈之士。可惜,蔡邕的上奏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也因此得罪了王甫等既得利益者,从而埋下了他以后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皇帝一固执,谁也拦不住,遂遣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又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使出云中,而匈奴中郎将臧旻则率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单出出雁门。三路大军,各将万骑,出塞二千余里。鲜卑一代英主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众迎战。结果三军大败,丧其节传辎重,三路主将一路仓皇南逃,等到了安全地方一看,身边都只有数十骑护卫了。然后在边郡竖起将起,收拢残军。最后统计了一下,死亡数字高达七八成。没回来的,哪怕是受伤的,只要在草原上,就是想逃也逃不了,重伤的要么被野兽吃了,要么被砍了;轻伤的,都被抓回去当俘虏了。
皇帝闻讯大怒,不怪建言的王甫,却立马槛车征三将军下狱论死,好在三人还算有家底,出钱买了条命回来。于是政府收钱了,就免死罪,罢为庶人。
这一次,也是史上大汉朝最后一次对外用兵。造成的后果就是三位有着丰富领兵作战经验的将领从此沦落,数万汉家儿郎遗尸塞外,南匈奴单于也受重伤,不久便伤重死去。
刘备得到消息,也不由为之叹息。实在是太可惜了。数万边军呀。都是有着对抗鲜卑经验的战士,培养一个起来多艰难。夏育也是脑子犯抽,你守好你自己的地盘,击退了就可以有功劳,为何非得要出塞?
有汉以来的名将,哪个出塞不输个几次?你以为你是卫青霍去病呀?而且他们俩也是因为不可复制的特例……
打输了,还有什么办法?对于三人下狱,刘备倒是一点也不惋惜,葬送数万人,无论什么理由,都得论罪。没砍了你们就算好的了。这花钱买命的陋习真是要不得。刘备就皱眉想,要是将来我能……,第一个就是要废了这花钱赎罪的陋习,还有鲜卑是?这笔账我暂且记下了,迟早我会率大汉儿郎们讨回来的!一定!





汉皇刘备 第三十七章 冠礼始成
春二月,刘备再次返家,给刘母带来了一份意料之中的礼物。他和卢珻的婚书。熹平六年冬的时候,卢植便在府中和刘备论及此事。结果毫无准备的刘备愣了半天,卢植还以为他不愿意呢。
当时卢植也大度,便说:“若是五郎不愿,此事便休再题。”幸好当时只有他俩人在,卢植也不虞此事传出去让家人不开心。
刘备哪里是不愿意,只是卢珻才十三岁,平时他都把他当女儿看待的好不好?当下刘备苦笑一声,道:“老师如此看重,且十九娘端庄秀丽,聪慧可人,我哪里有不喜欢的道理。只是,只是十九娘也太小了一点罢……”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小姑娘太小了点,我可不是**,下不去这手。
卢植心思过人,一听就笑了:“十九娘又哪里端庄了,调皮得很。你喜欢就好,年龄不用担心,也不是让你们立即成亲,可以先定下亲事,待十九娘十五岁后,你们再进行大婚也不迟。”
刘备不禁吐槽,十三岁和十五岁有差别吗了什么,躲进闺房再出不肯出来见刘备了。让刘备好一阵怅然若失。
汉代婚姻步骤很麻烦,两家有意之前,要排除一些婚姻禁忌的因素,比如祖上是否有仇,是否同姓。卢、刘两家自然无仇,也非同姓,但还是请了个占卜的。问生辰八字是否相配之类的。一切没问题之后,就开始要交换婚书了。
刘备父早丧,婚书便由刘恭这个大老粗来写,虽然一身草莽之气,但刘恭一手隶书也算工整:姻眷弟刘恭顿首为侄刘备求聘于大德望卢翁子干亲家先生大人之女为室,恪具赤笺,敬求,乾坤金造,某年某月某日浣之吉,前名载顿,后福齐天。
婚书的背面,还有数行字: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好,这婚书就相当于后世的结婚证,事情到了这一步,便已经彻底的定了下来。刘备便只坐等十九娘长成就行了。
刘氏看到婚书,喜极而泣,卢植海内清名,这下总不会再像甘琪那样不把女儿嫁给自家儿子了罢?刘备要是知道母亲第一念头就是这个,定然要翻白眼。
刘备这次回来,还有一件事,就是今年是熹平七年(年底皇帝改元光和元年)了,他已经十八岁了。母亲和叔父商量着刘备经常在外,又曾为洛阳县从事,如今又在太学,是应该给他行冠礼了,不然老被人五郎五郎的呼来喊去,不太合适。
刘备本来想请卢植来涿县观礼,但想了想还是算了,他是太学生随便跑没关系,卢植是朝官,又在修史,还是不麻烦他的好。
这日刘家祠堂,刘备沐浴过后披头散发,一身白袍,他要先来祭告祖先,告诉祖先,刘家儿郎今日始又有人成年了。刘备跪伏于地,默默祷告,祈求先祖有灵,护佑他和母亲,家人,族人皆身体康健,平平安安。护佑他在这个即将来临的乱世能立不世之功业,再造大汉之雄风。
冠礼,礼之始也,标志着一个男子从此成年,要开始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和后世领取身份证差不多。
刘备再一次沐浴更衣,又换了一身衣裳。外面的族人,身着礼服排成两行来观礼。今天的的主持者为宗子刘元起,老族长体力不行了,坐在一旁观礼。赞者为刘子敬。
刘元起和刘子敬命刘备跪伏于地,然后他们俩铜盆中净手,给祖先上香。然后分立左右,刘元起大声道:“某之侄,刘家五郎,曰备,将加布于其首……”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刘元起的大嗓门喊完之后,刘子敬便上前来,用帛包住刘备散乱的头发,然后刘元起郑重的把缁布冠戴在刘备的头上,系好冠带。这一加,意义非凡。
刘备在引导之下向祖先再拜而兴,又大礼向两位叔父拜下。刘元起刘子敬还礼毕,诸观礼者贺,刘备还礼,而后进入侧室中更衣。
这一次,却是加的皮弁,代表着刘备替国朝服兵役的义务和对刘备建功立业,为国干城的期望。“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刘备再拜,复起更衣。这一次,换了上衣下裳,他晕头晕脑的,跪得膝盖痛死了,要知道这是直挺挺的跪着,不像平时人们都是跪坐,把臀部压于腿上,这可是全身重量压在膝盖上,刺痛得不行。他现在巴不得快点完。就见刘元起又大声道:“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然后刘备又像个牵线木偶般起来向众人行礼,然后刘子敬端了一盏酒分别给他和刘元起,刘元起捧酒面北而立,口中念道:“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令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而后遥遥向刘备一敬,两人同时一饮而尽。
再拜过宾客后,刘元起大声道:“刘备,年少有行,受学有成,族中高才,世之英杰!书曰:玄德升闻,乃命以位!玄谓幽深,潜行道德。今赐尔字玄德,望尔以备广德也!”刘备冠礼前才知道,他的字,是他父亲刘弘事先取好写在遗书中的……
刘备等叔父刘元起念完之后,立马拜下。观礼之宾客齐齐赞曰:“礼仪即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甫!”
刘备就拜而回道:“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
众宾客回礼,然后二位叔父又引刘备至祖祠拜曰:“楼桑刘氏之后刘备刘玄德,刘弘子也,今日冠毕,敢见!”刘备又行拜兴之礼,于是,冠礼成。
出来到外面,刘备只觉得一阵轻松,总算完事了。太累了。一个冠礼就如此繁琐,天子谒诸庙,郊祭天地等各种大型礼仪活动的时候,岂不是更累?怪不得皇帝都是享乐的多,实在是这皇帝太累了啊。刘备想了想,发现大汉一年四季都有祭祀等活动,合朔、立春、求雨、上陵、立夏……刘备对皇帝表示深刻的同情。
今日冠礼,也请了简家和张家来观礼,简雍和张飞两个小朋友也来了。正坐在宴席上一本正经,可是双眼却不停的看向桌面,显得是饿了。刘备见了他二人模样,不禁会心一笑,折腾到现在,他都饿了,更何况两个更小的。可惜家中大人没发话,他也不敢乱来。于是悄悄走到二小身边,打了个眼色。两小便喜滋滋的跟在刘备身后开溜了。
刘备七拐八拐,闻着味找到了厨房,看了看左近无人,便向身后招了招手,率先闪身进去。进去之后,二小一声欢呼,一人抱了个猪肘子大啃起来。啃了半天,张飞突然想起来刘备,便把只剩一半的肘子递给刘备:“五郎哥哥,你也吃!”
刘备一阵无语,啃成这样,还给我,你什么意思啊?当下道:“你自己吃,我自己找,还有,张大郎,还有小简雍,你们以后可以叫我玄德哥哥了!”说完自己也咧开嘴笑了。自己总算是刘玄德了,不值得高兴吗?张飞简雍两人只顾着填肚子,口中呜呜呜的,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
刘备没像张飞简雍这般吃相凶恶,寻了几个馒头,又拿了两碟小菜,慢斯条理的吃了起来。
刚吃到半饱,厨房门便被推开,刘元起站在外面,一脸哭笑不得的看着刘备。张飞简雍见有大人来,哧溜一声,便跑了个没影,很没义气的把刘备一个人扔在厨房。
刘备讪讪的起身,拿着双筷子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笑道:“叔父,要不你也来点?”
刘元起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这孩子,真是……刘元起没好气的低喝道:“五郎,玄德!怎的如此不懂事?外边开席了,宾客都找你这个正主不着,想不到你躲在此处偷吃!“
刘备不禁脸色一红,他原本是想别让两个小的饿坏了肚子,结果自己也吃上了,吃着吃着还把外边的宴席给忘了。刘备只好道:”叔父,我是见张大郎和简大郎饿得不行,他两个还小,怕饿坏肚子,便带他二人来此处,却想不到忘了时辰,真是罪过。“
刘元起看见地上一地的骨头,想起刚才溜出去的两个小子,又不好多说什么,便瞪了刘备一眼,道:”算了,快收拾一下,随我出来。“
到了外面,免不得四处敬酒,到最后,就算是此时谷酒度数低得吓人,刘备也不禁有些昏昏沉沉。这一日,楼桑大开宴席,直至暮时。冠礼时,刘母在一旁全程观礼,竟激动得数次泪落。冠礼之后,便是儿子的婚礼了。刘氏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另一块石头又升了空。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默哀!
努力准备第二更,若来不及,明天补上。今天对不住书友们了。




汉皇刘备 第三十八章 太学论儒
太学中,刘备高立于台上,台下诸人密集,皆是太学生中颇有令名之辈。台上,刘备声音清亮,挥洒自如:“承诸位之盛情,刘某不才,便在此与诸位兄台分享吾受学以来之心得。
刘备鲁钝,自问经学入门尚浅,比不得在场诸位贤达。今天,刘备便不与大家谈经,想与大家聊一聊我们的儒学……”
今年,天下越发的不太平,正月里,交州乱成一团粥。合浦、交耻乌浒蛮反,引九真、日南两郡民众攻没郡县。二月又有日食,连罢太尉和司徒。没过多久,又地震了。还好死伤不算多。皇帝一见不好,立马大赦天下,把熹平的年号又改为光和。
改年号也没用,四月接着又地震,皇帝又换太尉。然后就不管了,见太学生议论纷纷,心中有气。便于鸿都门内置学,敕州、郡、三公等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有千余人至。这些人都是些无行趣势之徒,憙陈方俗闾里之事,以此媚上。皇帝偏偏喜欢这些鸡零狗碎的八卦,于是甚悦之*,还一个个的封官,甚至封侯爵者。当时士林一片哗然,皆耻与此等小人同列。
刘备入了太学,倒如鱼入水。这里都是同辈之人,往日里相处也甚相洽。只是一点不好,就是愤青特别多。刘备不排斥愤青。因为愤青都是爱国者,大多都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他以前也是一个愤青。但他不喜欢那种只知消极反对,言辞尖锐的去批评一切而不知努力乐观,去积聚力量的完全没有一点理性的人。同理,他也不喜欢太学生里那些整天喊口号,骂大臣、骂阉宦然后什么事都不去努力的人。每天都只知高谈阔论,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但又提不出什么建议性的好意见。
太学里面的“座谈会”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有。刘备也喜欢去参加,他就带着耳朵去,希望有些意见能对他有所启发。可惜次数多了,他却越发失望了。这些热血青年们,每天无非就是要诛阉宦,开党禁,罢小人,纳贤臣等口号翻来覆去的喊来喊去。等问及如何去实行,不是束手无策,就是推到朝中三公九卿身上,说是他们的责任。
刘备很无语。于是也按耐不住,加入讨论之中。他这一加进来,便显得让注目了。他论据严谨,雄辨过人,在很多次会议上把诸多人驳得哑口无言,这时候的学生们,还是很崇拜有能力的人的。文人相轻的臭毛病有,但没有后来那么严重。加之刘备又是能格物能飞天的奇人,于是他一时之间,声名大震。
这不,太学诸子中的几个头领,便邀了刘备来主持一场专门的“座谈会”。刘备刚开始不干,他不是没经验,以前在大学里主持晚会辩论会不说,在东莱的时候也干过这活。但他实在不想和众人去谈经学、谈政治。他觉得毫无意义。但推了几次,实在推不过,便精心准备了今天的话题。
“什么是儒呢?哪位可以告诉我?“
太学诸子开始沉吟不语,刘备问这个问题,意义何在?儒是什么?我们不都是儒吗?但刘备应该不会问这么简直的问题?那到底什么是儒?众人开始深思起来。
这时周君吉便站了起来,向刘备拱手,道:”玄德,吾以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者为儒!“
众人低头接耳一会,纷纷头点称是,觉得这就是儒。因为这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这应该是儒的最佳解释了。但是刘备缓缓摇了摇头,道:”班孟坚此言,只得其一也!“
众人哗然,什么,班固说得这么精准了,还只得其一,没说完?不会?切看你如何解释。此时众人皆屏息凝神,静听刘备高论。
刘备侃侃而言:”许叔重曰:儒,柔也,术士之称。此也只得其一也。“好嘛,《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也只是其一了。大家继续听。
”何者为儒?吾意以为有三:《说文》曰儒者术士也,太史公《儒林别传》亦云:秦之季世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司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赵太子悝亦语庄子曰: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儒者,人之需也。道、墨、名、法、阴阳、小说、诗赋、经方、本草、蓍龟、形法,此皆术士,亦为人之所需也,何遽不言儒?此为术士之儒也。
又曰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天官》曰:儒以道得民。说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地官》曰:联师儒。说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此则躬备德行为师,效其材艺为儒。
其三,方为班孟坚所言之儒。以上三者,皆可称儒。然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则专为师氏之守矣……“
刘备洋洋洒洒,把后世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原儒》一文大段引用到自己的谈话中。下面的太学诸生听得呆了。这个时代,哪里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过如此深入的研究?
众人只见刘备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理有据。顿时觉得刘备果然博闻强记,让他们都有些羞愧了,好多书他们也有翻过,只是内容却记不得了。哪能如刘备这般能随口说来。再看刘备时,便觉得他好高大上!用后世的话来说,逼格顿时立起来了。
刘备见镇住诸人之后,便莞尔一笑,朗声道:”然则儒者当有何为耶?“
众人纷纷不语,悉听刘备高论。
刘备便道:”为儒者,当为天地立心!“
此乃刘备之论,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此论。”天地本无心,天地止生万物而已,不与圣人同忧。我等传习圣道,格物致知,便是以人心合天心,大其心,以为天地而立也!“大家点头称是。
刘备又道:”然则还不够,为儒者,应为生民立命!民者,吾同胞也;物者,吾与也。我等为儒者,将奉天子而理天下,应为生民立命!“
刘备又发新论,大家激动了,他之所言是如此的新颖而发人深省,虽从未见闻却又一切合乎情理。此时又见刘备大声道:“为儒者,还须为往圣继绝学!国朝以来,儒者孜孜于繁剧章句之间,而不知天地之大,惑溺于外道之中,而孔孟之道不传也。故班孟坚有言惑者既失精微,辟者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从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也。是以,我等儒者,当为往圣继绝学!”
刘备不顾台下的骚动,继续大声道:“然则犹未足也!我等儒者,当为万世开太平!”
“上佐君王,下安黎庶,外服夷狄,内平贼寇,开万世太平之基业,此数事,非我儒者谁人可当?”
刘备振聋发聩的声音在诸子心间回响。他的声音锵然有力,带着热血激昂,直指人心!
在座诸子,谁不是热血青年?谁不渴望建功立业,以名传青史?有史以来,只有汉朝的士民们,从上到下,皆充满了尚武的风气。男儿多好功名,皆欲马上取之。是以朝廷征发大军出塞时,游侠儿,悍勇少年皆踊跃从之。而汉武帝经常征发犯官、亡命、勇敢、游侠等士出战,仍能屡胜。我大汉的儿郎,皆是血性的好儿郎!崇尚军功和荣誉的好儿郎!
刘备的最后一句话,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它鼓舞人心,它煽动热血,诸子皆站了起来,激动而严肃的向刘备大礼拜下,而后齐声大吼道:“我等儒者!当为万世开太平!
上佐君王,下安黎庶,外服夷狄,内平贼寇,开万世太平之基业,此数事,非我儒者谁人可当!!!”大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式。
刘备看着被自己煽动得嗷嗷叫的太学生,满意的笑了,这样的精神劲儿,才是我大汉太学生的风采么。不然天天扯谈,整个人迟早得废。
刘备最后大声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行此四事者,方为儒也!诸位兄台,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从今而后,吾与诸兄共勉之!“
最后向诸人一拱手,表示讲话结束。诸人恭敬的还礼,以谢过刘备今日传道。好多人心中激动,胸中千言万语,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是激动的看着刘备飘然而去的身影,他们都知道,因为今天这个人,从今以后,他们的人生会更多一种色彩。
1...1314151617...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