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那些贪官污吏吓坏了。大汉官场是这样子的,你当官,当得好,升迁。当得不好,免职。免职之前,先去京师走一趟,十有八九就要坐牢。比如凉州刺史左昌,因盗军费而被论罪,他的继任扶风人宋枭,是个书呆子。到了凉州,一看,好家伙,这么多叛贼,肯定是不读书的原因。于是和凉州长吏们商讨,说:“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叛。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
众吏愕然,不知如何相对。还好盖勋机灵,劝谏道:“……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勋不知其可也。”
宋枭被盖勋一驳,觉得没面子,于是死活就要这样干,还奏请朝廷。结果朝廷一看,火冒三丈,让你去凉州平叛,你去那里让州人写《孝经》,尼玛你这逗谁呢?于是诏书一封至凉州,大骂一顿,然后以虚慢的罪行征往京师听候处置。
这还算不上怠政,只能说有点冒傻气,就被征还京师了。曹操以贪腐之名奏免各城守令,这要一落实,搞不好就要牢底坐穿,于是贪官污吏大惧,算了,收拾收拾细软,逃命去。这官谁爱做谁做,反正老子不做了,再说了,之前这些年也捞得够了。这些人纷纷弃官出逃。曹操一伸手,便让济南抖三抖,史载济南从此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曹操初为二千石高官,把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不禁也有些自得,于是写信给刘备,问他说,玄德,你觉得我干得怎么样啊?
刘备把曹操的书信看了又看,曹操在信中,把他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一一分说。他在济南,除了铲除贪官污吏,还禁止奢侈之风。还毁绝淫祀。济南国人喜欢建庙奉神,不管是哪路神仙,都要立个庙,拜一拜,然后每次庙会都搞得非常奢侈浪费。风气如此,结果一年要搞上百场祭拜庙会,搞这些庙会的幕后组织都赚钱了,而那些百姓却越来越穷。于是曹操便把什么乱七八糟的神、仙、鬼之庙,全部捣毁,只余国家明令允许祭拜的神仙庙宇。比如东皇太一大帝,比如社稷神之类的……
然后又在济南建学校,兴教育……不得不说,曹操能力确实很强,干得有声有色。不过,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刘备就记得,曹操应该在不久后,就被人给阴了。
于是刘备就在回信中郑重告诉曹操,注意团结,要和谐,要求同存异,要拉拢盟友,不要孤军奋斗,否则你这得罪太多人……





汉皇刘备 第一百一十二章 荀彧归心
却说张飞与荀彧,一路翻山涉水,总算重回了荆州。于洞庭湖畔见到了刘备。刘备得知荀彧到了,出营亲迎于道旁。
荀彧一路风尘,甫到便见一人,儒冠常服,丰神俊朗,立于道旁,身后则有将校卫士相随。心中便知此人便是刘备了。
于是连忙翻身下马,正欲行礼,却被刘备抢先一步,捉住双手,大笑道:“文若,你我几近十年缘悭一面,今日总算得见。足慰平生也!”
刘备礼贤下士,荀彧心中暖洋洋的,不由精神一振,身上疲态尽去。而后深施一礼道:“有劳将军惦记,荀彧些许浅薄微名,只恐有污将军之耳也。”
刘备执其手,往营中相引,笑道:“文若之才,天下皆知,今日何出此言哉!”刘备忍了又忍,终究没有学曹操,对荀彧说你是我的张子房啊。
只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也,此时国有长君,而席卷天下的暴动也被平定了,许多人还对大汉心存希望,以为大汉或许能籍此中兴。而荀彧,就是叮喽ィ嗟悖嘈∷担鄊.23源蠛耗钅畈煌娜恕a醣复耸敝徊还浅5亩欣山舸耸苯鲝茸髡帕迹撬癫皇亲员任焊咦妫寇鲝徵缰模嬷蛔鸪平怀浦鞴2怀菩拢慌率腔瓜牍鄄煲欢问奔洌糇约喝绱耍胖慌禄嵝纳锤小?br>
而到了六年之后的初平二年,那时大汉朝廷已经控制不住形势,而地方诸豪已经在事实上割据一方了,想要做事,只能投靠一方豪强,所以荀彧弃官,先投袁绍,后投曹操,故曹操把荀彧比作张良,荀彧欣然接受。
刘备见荀彧的态度,便心知肚明。他也知道,这些读了一肚子书的家伙,心中也傲气得很,你要他替你效力,你就得要有让他认可的本事。否则,难!正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然荀彧也不会在袁绍那边待了一阵,觉得这家伙难成大事,然后出奔往投曹操了。
于是刘备待荀彧为上宾之礼,每日不拘来去。自己则忙自己的事情,有空了,便和荀彧一起煮酒相谈。从儒学到朝政,无所不包。却从不主动提及招揽之事。
荀彧每日闲暇之时,便观刘备军队操练,对军事竟大感兴趣,对刘备所制的队列、军营内务、卫生条例等一一询问观看。刘备知道了,也不去管。
如此月余,荀彧终于忍不住了。这日,来见刘备,方落座,便直言道:“将军有何志耶?”
刘备心中一笑,道,来了。于是正颜道:“某幼时失怙,家贫难以为继。便只想着读书入仕,以奉养母亲。然自拜入卢尚书及郑康成公门下后,受圣人之训,立誓欲济世安民,匡扶天下。于是乃有太学之狂言。时隔多年,然吾志亦不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尔!虽然此言甚大,然我自问本心,至于今日,所行之事,皆无愧此四句之言也!我虽欲信大义于天下,然智术短浅,孤身一人,奋力挣扎却见效甚微,只能徒呼奈何。吾素知文若亦有兼济天下之志。今得文若,吾道不孤,文若,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说完,刘备目光炯炯的看着荀彧。
荀彧一笑,一正衣冠,振衣而拜,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颖川荀彧荀文若,见过主公。”
刘备连忙扶起,两人相视一笑,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油然而生。
于是刘备奏书表荀彧为东中郎将署中侍郎,与简雍一道总领军机之事。
这日,刘备、简雍、荀彧等正在闲坐。忽有小校来报,有天使来了,众人一起迎出,一问。原来因北宫伯玉等寇三辅之地,关中镇动,后皇帝下诏,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将兵讨之,因不能克,皇帝诏问群臣方略,司徒崔烈觉得凉州徒耗军费,不若弃之。皇帝颇为心动,于是下诏问询公卿百官。
崔烈就是出了五百万钱而位登司徒,后来皇帝觉得太可惜没要一千万的那个名士。他这番言论一出,当时就惹恼了一个人,议郎傅燮。傅燮字南容,凉州北地人,西汉时傅介子之后人。去年黄巾之乱时,皇帝诏命征天下英俊,傅燮率北地郡士兵入京,被拜为护军司马,随皇甫嵩一道出征。后来多立战功,在东郡时擒杀卜己等贼首,便是傅燮领军所为。
后来论功行赏之时,因傅燮深恶宦官,与张让、赵忠等关系不好。于是只是被拜为议郎而已。今天在殿上,傅燮一听崔烈这番糊涂话,不禁大怒,于是跳出来道:“宜斩司徒,天下乃安!”
群臣张口结舌,不禁愕然。好么,你要反对就反对,干嘛说要把司徒都给斩了?三公之职,除了谋反,谁敢如此对待?崔烈更是涨红着脸,恶狠狠的看着傅燮。
于是尚书杨赞出来奏道:“陛下,傅燮无礼,廷辱大臣,请陛下治罪!”
皇帝记性倒是不错,还记得这个有功之臣,于是就问傅燮:“卿出此言乃何意?”
傅燮就道:“陛下,凉州乃天下要冲,国家之藩卫。当年无数大臣、名将率我汉家勇士浴血奋战,才得此地。今若冒然弃之,如何面对天下臣民?且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是故臣以为,司徒之论不可取,若从其论,我等皆千古之罪人也……”
皇帝一听,深觉有理,再说了,只听说扩张领土的皇帝,也听说主动放弃领土的皇帝,更何况是一州之地。他要真这么干,死了怎么去见列祖列宗?当然,为保稳妥,他决定问下军方的意见。于是诏命传达镇守一方的将领手中。
皇甫嵩、朱俊、张温、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等皆在其列。
朱俊因功封右车骑将军,光禄大夫,钱塘侯,食邑增五千户。现在因为母丧辞官居丧。闻此信也是大怒,连夜上书,言凉州之地,民风剽悍,多产精兵,绝不可弃。
众人皆是纷纷上书,从各种角度指出,凉州不能弃。尤其是董卓,他以凉州为根基,若弃凉州,他便成无根之飘萍,那还混个什么?于是反驳得尤其激烈,不太会说话,就在奏书里骂崔烈。
刘备得此信,与荀彧等面面相觑。荀彧和简雍他们是实在是想不出,这崔烈也是有名之人,为何出此奇葩之论,徒惹人笑?
而刘备却只觉一阵心凉。他想的不一样,他是觉得皇帝真的是没救了。有人议弃土,他不立马反对不说,居然还正儿八经的召集群臣来讨论。要是都是一班奸臣,那凉州是不是就真的这样放弃了?皇帝真的是,不让人省心啊!
凉州十二郡呐,历代多出名将,不说李广、傅介子,就说当朝,皇甫嵩、张奂等人,就是凉州人。凉州若弃,三辅之地就直面叛军,西汉历代皇帝的帝陵所在,只怕都不得安逸。且三辅之地被破,京师还有险可守吗?
更加重要的是,崔烈说话不过脑子,皇帝也跟着没脑子。说弃凉州,那凉州后面的西域都护府呢?也不要了?
刘备忍无可忍,便疾书一封,交与荀彧等看了,然后着信使带回京师,上奏朝廷。刘备在信中,不但指责崔烈目光短浅,更指责满朝公卿,这么多在朝官,真的是白吃朝廷禄米了。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能劝阻皇帝。居然还让皇帝下诏问各方镇将。真的是不知所谓!
接下来数天,刘备心情都不太好。莫名低落中。
这日,与荀彧泛舟湖中,问道:“文若,你觉得,我大汉,还有救么?”
荀彧疑道:“主公何出此言?”
刘备叹道:“总觉得自己在努力的修修补补,可朝廷却仍然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到处漏水,修了这里漏那里,修了那里漏这里,修一处又漏一处。好累!”
荀彧正想劝解。却又听刘备忽然又朗声大笑,道:“人生虽多艰难,我自闲庭信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天地斗,其乐无穷哉!”笑声言语中,说不出的豪迈。
荀彧也深受感染,心道,这才是值得我追随的主公,胜不骄,败亦不馁。最重要的是,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坚定的心志!
众臣上书反对弃凉州,于是皇帝安下心来,驳回崔烈之论。崔烈本冀州名士,经买官、弃土二事之后,名声渐衰。
皇帝于是仍命皇甫嵩领军讨凉州贼。
至六月,以讨黄巾之功,封张让等十二人为列侯。
刘备闻信,大怒,上书朝廷,奏曰不可,质问张让等功在何处?若如此,置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于何地?然后刘备话锋一转,道既然张让等讨黄巾有功,看来是深通谋略之辈,如今凉州叛军作乱,不如遣张让等人前往凉州,以助左车骑将军早日竞功凯旋……




汉皇刘备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发凉州
奏书到了朝廷,皇帝阅疏大怒,欲坐刘备诽谤之罪。杨赐、卢植等人力劝之。又有曹操、孙坚等人接连上疏,为刘备求情,言语之间,多有不平之意。
皇帝也知道自己这事干得不厚道。前面真正卖力死战的人,封赏甚少,而自己亲厚近侍,也难免他们心中有怨气。刘备就不说了,一方帅臣,最后只封了个都亭侯。而孙坚、曹操、傅燮等立功颇多的,也只是升迁而已。如果他们都得不到封爵,张让等人又凭什么呢?
算了,刘备也算是宗室之后,就不和他计较了,下诏斥责一番得了。真要治他的罪,刘备名声大,脾气烈,万一闹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不好了。皇帝虽然不怕,但也知道自己的天下再也不能遭受一次黄巾起义般的折腾了。
刘备收到皇帝斥责的诏书,什么话也没说。他知道,皇帝若是一意孤行,谁也没法阻止。除非是张让等宦官。他上疏反对,也只不过是发泄下心中的怨气罢了。发泄完了,该干嘛还是干嘛。
这(议郎傅燮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等征讨黄巾,立有殊功而未封侯,让天下人失望云云。
于是一干宦官就派了个代表,中常侍赵忠的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去拜见傅燮,并游说道:“以你的声望才干,只要你以后不干涉中常侍他们的事情,就是万户侯也不是什么难事。”
傅燮强抑心中怒气,义正词严的拒绝:“我未封侯,是命运不济罢了。我绝对是不会向阉宦妥协,然后私下求官的。”
赵延悻悻而归,然后告诉他兄长赵忠。赵忠大怒,与张让等人一番商议,觉得不能让他们觉得中常侍好欺负,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
刚好曹操在济南国得罪了一大票人。他们见曹操在济南大力发展教育、扶持农业,严加治安。心想不能让你这么刷政绩了。挪个位置。于是征还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大怒,在他心中,济南相和东郡太守其实无所谓,能做事就行。反正都是二千石的官职。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做了一半的事情你把我调职,几个意思?于是几番上疏恳求留任,却依然无济于事。曹操只好长叹一声,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济南国。这里,他留下的一切痕迹,他未竞的事业,在他离开之后,还会继续下去吗?
傅燮在朝中为议郎,喜欢议政,所言经常切中要害。张让等觉得也不能让这家伙待在京师了,弄走,弄得远一点。嗯,他不是反对弃凉州吗?看来他对凉州感情很深呐,再一看,哟,还是凉州土著!好,就你了。于是傅燮被外调,拜为凉州汉阳郡太守。
孙坚,嗯,远在凉州皇甫嵩军中,那算了。让他在那自生自灭,不然难道还要把他调回京师不成?
最后一个就是刘备了,这人,中常侍等都有些头疼。刘备身上有名士光环,又是宗室之后,牙尖嘴利不说,打仗也很猛。名士阉宦们不怕,他们不知道栽赃陷害过多少名士了。但刘备这个名士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好面子,重清名。刘备也一样,但他更趋向于实际一些,就是实用主义。而且,刘备智计百出,又喜欢谋定而后动。所以像对付党人,对付前太尉陈蕃一般的手段,对刘备是没有用了。
把刘备抓到京师来,搞不好他还能倒打一耙。当初诣阙上书之时都没能让他吃亏,反而让他于狱中写就《正气歌》,成就此时之威名。再说了,刘备可不是一般的书生,人家十几岁就随尚书卢植平叛,于军中历练多年,多有豪杰相附。若激怒了他,虽然不至于造反,可对付自己几个,没问题?
当然,这些都是张让等人的胡乱猜测,毕竟刘备的过往战绩在那里摆着。前中常侍曹节和王甫也没能奈刘备如何,他们心中又岂能不重视?再说了,他们能忽悠皇帝为所欲为,但无故逮捕一个有功之臣,再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这事,就是皇帝也不敢胡来。于是张让等悲哀的发现,没有朝臣的支持,他们竟然有好多事情是做不成的……
对于刘备自荐去凉州,皇帝还是很欢喜的。有忠直的臣子愿意为他的帝国效力,他又不是傻子,如何不喜?
不过张让等人却是暂时压下了,他们对皇帝说:“陛下,刘备虽是忠直之臣,然自恃名声才智,桀骜难驯。不如暂且压一压,磨一磨他的耐性。”
皇帝一听,立马就说:“好的。”
皇帝对张让等有多信任呢?当初皇帝造了个万金堂,把自己赚的钱都放在里面。然后在自己老家买田宅,盖殿观。皇帝这一枝,混得不好。他的堂叔堂侄都是王爵,只有他这一支是侯爵。小时候又穷怕了,等到做了皇帝,才发现,皇帝原来可以这样做。于是经常叹先帝没用,不知道赚钱。皇帝赚了钱,把钱交给张让等人保管,常常在内廷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张让赵忠等得皇帝如此宠爱,那还有什么畏惧的,只觉得皇帝老大,他们老二,于是横行无忌,无所惮畏。在京师强买强卖,兼并田地宅院,然后用皇帝的钱来盖了许多宅第,跟皇帝所居的宫室差不多。当时皇帝喜欢在永安宫登高望远,抒发情怀。张让等人就慌了,生怕皇帝看到他们的房子违制,于是就和皇帝说:“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皇帝竟然也信了,从此之后不敢复升台榭。
如此种种之事甚众。可以说皇帝基本上是对中常侍言听计从。张让等人说压一压,他就马上压一压。完全不顾凉州那边水深火热,民怨沸腾。
张让他们说要压一压,其实是在纠结,刘备这么能打,要是让他去了凉州,再立新功,到时怎么办?自己这岂不是在替自己培养敌人?那不傻了么?
最后还是赵忠道:“刘备再精通军事,又如何比得过皇甫义真?皇甫义真乃宿年老将,历代将种。刘备论资望,经验,皆不及皇甫义真。皇甫义真都不能胜凉州叛军,刘备去了又能有甚作为?即如此,我等又有甚好怕的?”
张让一听,对啊,很有道理,咱家怎么没想到?于是便同意赵忠此论。算了,还是让刘备去凉州折腾,兵凶战险,羌人蛮横,搞不好刘备就会死在前线了。张让心中畅快的想着,然后迈着轻快的脚步,来见皇帝,让皇帝下诏,着刘备领军入凉。
皇帝见张让态度转变得如此之快,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不禁疑道:“卿不是说磨一磨刘备耐性么,怎么又变卦了?”
张让拜道:“陛下,老奴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凉州军情紧急,让刘备领兵速救凉州才是上策。且刘备乃一军之主,不可消磨其身上之锐气,于军事不利。于国家不利。”
皇帝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真是朕的好爱卿啊,一心一意,专为朕及朕的天下着想。于是传命,封赏张让黄金百斤,绢五百匹。
这边刘备得了诏书,于是召集众将,尽起大军,一路往凉州而去。
却说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在三辅,击破北宫伯玉,然后与之相持数月。使其不敢有侵园陵。正欲筹划方略,逼叛军退回凉州。却来了天子使者,罢免其职,解回凉师。
却原来皇甫嵩去年讨伐张角,途经邺城时。发现赵忠老家的宅子违制超建了,于是向皇帝上疏举报。结果皇帝把赵忠的宅子给没收了。又因为皇甫嵩大破张角,所获钱财无数,他解递了大部分给朝廷,其余的都当作军费赏钱给麾下将士了。张让看着眼红,以为皇甫嵩大发其财,自己不知道藏了多少呢。于是私下向皇甫嵩讨要五千万钱。皇甫嵩哪里有?交不出来,于是张让便怀恨在心。
只不过当时正是国家动荡,朝廷用人之际,便忍了下来。忍到如今,见刘备尽起大军去了凉州,那么,皇甫嵩就可以收拾了。
于是张让联合赵忠,奏皇甫嵩久战无功,徒耗国家钱财。如今刘备去了凉州,其人军事材干不弱于皇甫嵩,可以罢皇甫嵩这一枝军了。
于是皇帝召还皇甫嵩,夺其左车骑将军印绶,初,皇甫嵩因平定黄巾之功,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因此番无战功,又夺其食邑六千户,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要是刘备知道自己成了张让等人手中用来打击皇甫嵩的棋子,不知道他是什么感觉。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汉皇刘备 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敌军
中平二年三月,边章、韩遂等打着除宦官、清君侧的旗号自凉州入寇三辅。西汉帝陵受侵。皇帝大惊,于是诏命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及董卓等领兵进讨。自三月至七月,期间大小数十战,各有胜负。然凉州兵精卒劲,皇甫嵩等竟不能克,只与叛军相持不下。
刘备领了军,自南阳入京兆府。一路前行至蓝田。正欲下令三军扎营安歇,却遥见浐水之侧烽烟四起,隐隐有喊杀声传来。刘备驻马遥观,谓左右道:“谁与我探之?”
旁边闪出一将,道:“主公,末将愿往。”
刘备一看,却是昔日黄巾降将黄广,黄广自归顺自己以来,一直在打酱油。刘备见他眼中殷切,沉吟一会,便道:“汝自去,若有不对,便速速退回。”
对黄广的能力,刘备观察了许久时间还是很清楚的,中规中矩之将,守营尚可,陷阵不行。方才本不欲使其出去,却又恐打击他的积极性。只好允了。
黄广自引一部,过河北岸,径往烽烟而去:过,皇甫义真与董仲颖都拿老子无可奈何,你等不知从哪冒出来的鸟官军便想让老子投降?做梦你?”
凉州历年战乱,文风不振,是以前刺史宋枭才有让州人家家户户抄《孝经》以明义的言论。凉州人只服武力和拳头,谁的军队厉害,谁的拳头厉害,他们就听谁的。皇甫嵩和董卓都是凉州人。李文侯素闻他二人威名,但这次竟然皇甫嵩和董卓两人联手,也没把他们打退,自然是得意洋洋,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至于刘备,他之前虽然声名远播,但毕竟多在士大夫之间流传,且时日又短,凉州州郡长吏知道,像李文侯这种纯粹武夫,归附义从,又哪里得知呢?
所以陡然听到一个自己素未有闻的将领命令自己弃械投降,他便像听到一个最好笑的笑话,不禁大笑起来。
黄广受刘备之恩,素服刘备信义,见此贼辱及自家将军,不由大怒,大骂道:“死叛贼,与我纳命来!”
于是飞马直取李文侯。
李文侯正在傻乐,见汉将突然发作,不由吓了一跳,心道,怎么喊打就打了?于是鼓足精神,提刀来战。
你一枪我一刀,你来我往数十合后,黄广力气不支,心道,素闻凉州人天生力大,此言诚不其我也。又抵挡了数招,黄广见势不妙,便拨马就逃。李文侯哈哈大笑,道:“老子以为还有多了不起呢,原来也是一群怂货!”
便引兵来追,却见黄广虽然败逃,然军队阵势不乱,恐难有什么战果,于是乃止。耀武扬威而去。
1...3940414243...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