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长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阳电
具体到vvs的情况,高度依赖gci,龙云现在驾驶的这一架mig-29m就是如此。
和他之前用过的mig-29一样,电子装备相对简陋的米格机对gci导引体系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红空军的作战模式要求飞行员有一定的自主能力,vvs的战斗机一般不会像pvo的同行那样、往往连发射导弹都由系统代劳,然而所谓“自主”,那也是在bvr之后的事,超视距战斗方面,mig-29可没多少**完成的“习惯”。
就像现在,调整n019m工作模式的龙云就碰到一点问题,在没有gci的情况下,他只能依赖座机自行搜索目标,雷达扫描速度的劣势就一点点体现出来。
开启雷达后不久,勉强捕捉到高差约两千米的一个目标,龙云按下开关、切换到高精度追踪模式,他正打算启用两枚r-波段高prf脉冲,于是很快选择了退出追踪模式,同时拉杆、开加力,向目标方向进入一个坡度陡峭的大迎角爬升。
高度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因为雷达追踪而被对手察觉踪迹,接下来的超视距导弹互殴就对mig-29m不利,他当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蓝色09号在强势爬升,低空的另一架灰绿色米格也在换位,战斗态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原本是一场二对二的双机对抗,接到雷泽诺夫中将“便宜从事”的指示后,驾驶蓝色11号的航空兵上校一点都不感到意外——“高加索死神”的战斗风格,差不多是无人不晓,他很快驾机甩脱了“猛龙”的超视距攻击,而后就在低空与俯冲下来的一架歼-10进入快节奏的近身格斗。
mig-29m对歼-10,两种不同设计思想产物的一场激烈碰撞,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平行世界里的一九九七年,受科技水平所限,像现实里航空竞技赛场上那样的全方位展示手段还没有,看不到实时战况的双方人员,除了去雷达站看显示屏,就是在地面上观望天空的一场激斗;大概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涂着红五星与八一机徽的两架战斗机才会在低空展开对抗,便于地面人员的现场观摩。
两组战机先后出击后,乘车来到基地近旁的一大片开阔地,在这儿观察空情的中苏双方指战员们正翘首以待。
晴空中,一串串引擎呼啸渐远渐近,几乎同时出现的战机拖着浓重的白色尾迹彼此追逐;金属结构的庞大身躯,从地面看上去只仿佛是一只轻盈的飞鸟,然而每一次扑击与躲闪,看上去却又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一波bvr攻击、打光了两枚pl-11导弹,驾机俯冲接敌的王卫国少校意在速战。
从bvr直接进入目视空战,他一路驾机径自冲向低空的米格,在表速达一千一百公里/小时的情况下发动掠袭,疾扑而至的“猛龙”翼下腾起一大片烟尘、橙色的pl-8箭射而出——当然这只是一枚未安装弹翼与舵面的训练弹,攻击有效与否,还要看地面指挥台站的综合判定。
导弹发射后,视野中的一抹灰绿色身影很快动作,释放出一大蓬红外干扰弹、并向右急转,进入类似破s的急骤机动。
刚一见到mig-29m的动作征兆,就预判本机难以跟随,少校原本计划将计就计,手已经碰到了减速板开关,略一思忖后,又转而拉杆、前推节流阀,凌厉扑击的“猛龙”一个大回环进入爬升,用高yoyo来避免冲过低空的目标太远。
面对sep上占优的mig-29m,一味减速、降低高度去低空缠斗并不明智,王卫国的应对则是保持能量优势、尽量诱导对手进入歼-10的机动优势区;plaaf一方固然算计精明,深谙座机短长的vvs上校也不会轻易上钩,破s后调整航向、保持速度在六百公里的蓝色11号随即还发射了两枚r-27r还击,却被早有防备、能量也一点都不拮据的“猛龙”用蛇形机动轻松甩掉。
掠袭与反掠袭,一个回合没分出胜负,接下来两架战机就不约而同的进入盘旋、只不过一个意在扑击、一个倾向于防御,动力充沛的米格机没贸然拉起爬升,一场高度差距甚大的单环迎头战随即爆发。u
龙战长空 第一三四六章 点到为止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龙战长空最新章节!
低空的较量,过程着实堪称精彩,中高空的一次两军对话也正如火如荼。『『,
与僚机蓝色11号相比,遭遇plaaf飞行员郑彬的维克托*雷泽诺夫,一开始的作战计划是挺简洁明快,他打算用雷达照路、一路高速飞进目视范围,而后利用r-73导弹与头盔瞄准具的一定优势抢先发动攻击,也许就可以直接决出胜负。
想法挺好,不过,面对两名技术娴熟、意志坚定的中国同行,龙云的简单计划实施起来一点也不顺利,他很快发现前方空域的歼-10速度大增、高度也在增加,就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知道了那位名叫郑彬的plaaf少校意欲何为——很显然,驾驭“猛龙”的的确不是一种可以轻松应对的情形。
mig-29m,气动设计和原型mig-29几乎一样,专门针对中低空、低速区间的机动性能进行优化,本身并非一种高空高速性能优秀的战斗机。
当然,所谓“高空高速”,强不强也看和谁比,如果是和现实世界里偏重空优的歼-10a比较,这一判断可以说完全正确——简单比较以下两种机型的包线图,米格的机动优势区间大概在表速六百公里以下、高度不超过四千五百米,而歼-10a则在图表右上区间有一定优势,这差不多就是梯形翼+中央升力体与三角翼+鸭式布局之间的区别,换成su-27来比较也是一样的。
不过,既然是在“平行祖国”进行这一场比试。歼-10的情况就和现实不同。偏重多用途的“猛龙”在这个世界里更像一款类似f-16“战隼”的单发单座战斗机。只不过气动布局和各子系统大有区别。
具体来说,偏重多用途设计的歼-10,高空高速性能比歼-10a有一定程度下降,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mig-29,后者高空极速为马赫二,而龙云看到的数字,歼-10“猛龙”的这一指标被定在了马赫一点八,考虑到机翼面积、进气道、垂尾和腹鳍上的大改变。应该说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意外。
不过,高空最大平飞速度的下降,并不代表“猛龙”的飞行性能不如现实中的歼-10a。
就像现在,对郑彬少校的意图洞若观火,龙云自然据此推定,歼-10“猛龙”相比mig-29m的机动优势区间在中空、中等速度空域,这种情况有一点像f-16——本身高空高速能力很差,在一定速度区间的加速性和机动能力却不容小觑,于是他也果断开加力应战,在尝试锁定目标、胡乱发射了两枚r-27r之后。就直接与对手进入目视对抗。
反正是一场对抗演练,正如之前所讲。胜负并不是飞行员的首要考虑,切实考量一下两大国的主力前线战斗机才是目的。
既然如此,龙云的一切行动也都以此为指引。
在湛蓝天空中互相接近,不经意间,天边已经现出第一抹夕阳将现的浅淡暖色,两架气势如虹的战机很快进入一场比拼机动性的较量。
迫近对手之后,飞行员切换雷达到近战模式并开启irst,努力在瞬息万变的对抗中捕捉开火时机,装备头盔瞄准具的龙云首先抓到一个机会、发射一枚r-73m,灵活的“猛龙”却没选择大机动规避,以免被开加力的米格追赶上来用航炮,而是直接用一个快速改变姿态的尾冲配合热焰弹化解了威胁。
导弹疾飞,接下来又是一场盘旋比拼,引擎动力澎湃的“猛龙”充分发挥水平机动性的相对优势,plaaf少校的频繁滚转让龙云颇有一些不适应。
面对涂着八一红星的“猛龙”,他起初还残留有一些现实世界的认识,一位自己在和一架歼-10a对抗,不过几回合下来就完全警醒,天空中的锐利身形,表现并不像他概念中擅长高空高速和敏捷性机动的歼-10a,当下就调整一下对策,用mig-29m对抗f-16的战术去和对手周旋。
mig-29,本身作为一种高推重比、高升阻比战机,在亚音速、高亚音速区间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性都很可观。
不过相对来说,和强大的sep、升力特性相比,作为低成本前线歼击机的mig-29/mig-29在技术水准却难称先进,一方面没有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双发中央升力体构型的安定性与湿表面积都比较大,造成战机敏捷性不佳,另一方面,液压式飞控系统的响应延迟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龙云在此前的战斗中就深有体会。
正因如此,面对cac开发出来、技术水准上先进一些的歼-10“猛龙”,米格的对抗思路差不多就像对付f-16一样,激战中的龙云没吝啬燃油,他很快改变了风格,开始发挥m型机的推重比优势去抢占有利态势。
“扬长避短”,才是空战制胜之道,双方飞行员都很清楚这一点,天空中的较量形势就让所有观战者产生了几分熟悉感。
擎着望远镜、或者聚在传输雷达讯号的显示台前,身着蓝色军装的双方交流人员一边观战、一边研讨,手拿资料夹翻阅查找,众人的一番讨论十分热烈,对两型战机的对抗比拼饶有兴致,同时也对两军飞行员的战法战术很感兴趣,在场的所有人都形成了一种共识,眼前的机动对抗,不得不说,的确和f-15与su-27这对冤家的对抗颇为神似。
一方有推重比优势,另一方机动灵活,天空中的mig-29m与歼-10正在演绎的对抗,态势大致如此,当然除此之外,多用途战斗机与前线歼击机的概念比较,也是在场者都很关注的话题。
时间流逝,地面上的一场研讨分析还在继续,色调微微转暖的苍穹之下,紧张激烈的比拼却已分出了胜负。
既然都是中型战机,内油容量也同样是一点都不宽裕,“猛龙”与米格的对抗真是想慢也慢不下来,低空的盘旋对抗持续了没两分钟,王卫国少校就抓住机会开火,用一先一后两枚pl-8封锁了vvs飞行员的机动空间;对抗推演组随即判定其中一枚有效命中,对抗演练随之落下帷幕。
在此之前,和低空的转圈比拼不同,中高空的一场快节奏击剑已经决出高下,结果毫无悬念,vvs超级王牌维克托*雷泽诺夫在追击中成功得分。
面对技术娴熟的plaaf少校,龙云在陆续打出两枚r-73m、却无一命中之后,在一场大半径桶滚的追逃战中航炮击中对手,用的还是“桶滚扫射”这一招;这种打法,在真正的天空战场上很少见,他使出来也有一些额外的考虑——毕竟身为“死神”,取胜不是问题,给出一个双方都能欣然接受的战斗休止符才是他的首要意图。
从战机升空,到一场比拼决出胜负,虽然天空中还各自有一架战机未被“击坠”,指挥对抗演练的首长们还是下令结束,四架战机在空中重新组成一支小编队返航,观战的双方人员也坐车往基地赶。
歼-10与mig-29m,两型战斗机的载油系数都不算高,为留足必要的安全油量,也为“点到为止”,就此结束对抗也是一种挺明智的选择。
接到命令之后,意犹未尽的飞行员们彼此呼叫联络,在结队飞回基地的路上也不忘简短的交流讨论一番,在保密条例的允许范围内畅所欲言——不过这“畅所欲言”,其实是有一些水分,王卫国和郑彬的俄语都是马马虎虎,两位vvs飞行员更一点汉语也不会,好在关于飞行、战斗的词汇双方还是能互相理解,总的来说交流还算顺利。
头一次见到平行世界里的plaaf飞行员,驾驶燃油消耗大半的蓝色09号米格机一路平飞,龙云一边在无线电里说话,一边从座舱里细细打量百米开外的银灰色“猛龙”。
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的缘故,一开始见到歼-10翼尖上的挂架和pl-8导弹,他还觉得很突兀,现在看来居然顺眼了不少,果然,人类的眼光,往往就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自知,他一开始还因为翼尖挂架从未出现在国产战机上——除了fc-1外——而觉得怪异,可现在呢,已经觉得这样设计的“猛龙”才更顺眼了。
哦,说起来,翼尖挂架这东西,到四代机上就彻底消失不见了啊……
在龙云身处的现实世界,中国的航空工业一直在快速发展,直到强袭机之前,陆续登场的新机型着实不少,然而到了隐身战机这一阶段,挂架什么的都变成了一种增加rcs的累赘,也难怪龙云对翼尖上的这一种寻常构造感到陌生。u
龙战长空 第一三四七章 高低搭配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龙战长空最新章节!
一场对抗演练结束,双方的成绩是“一比一”,归来的战机轻盈降落到了基地跑道上,飞行员们下机后彼此握手、互相致意,以维克托身份活动的龙云还掏出水笔来,给两位plaaf飞行员签了名哦好吧,其实他的僚机也一样过来要了签名,然后各自回作战准备室脱掉飞行装备,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汇合。
天空中的对抗已经结束,地勤人员的忙碌则刚刚开始,中苏双方的机械师开始检查战机状态、测试各子系统的情况;机务人员也连接设备、读取飞行记录仪的数据,为后续的一系列对抗分析与研究做好准备,毕竟这是歼10和mig29m的首次对抗,同时也是“猛龙”自量产装备plaaf后的第一次亮相。
“猛龙”与米格的对话,龙云完成的相当轻松,他在休息室里坐了一会儿、和驾驭僚机的vvs上校闲谈,说话间,还问起一些近几年的中苏军贸情况。
对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询问,换成一般人士,多半会引起同僚的警觉。
的确,作为红空军的资深飞行员,而不知道一点国产战斗机外销的情况、尤其是关于远东盟友的大生意,简直就不可理解;不过既然是“死神”开口,上校当然毫无怀疑的知无不言,龙云也知道了一点情况。
︽◆,..
果然,和现实世界里的情况差不多,在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进一步续签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之后,与苏霍伊设计局一样。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也在八十年代末期向中国推销过mig29战机。不过plaaf的考察团却“完全被su27所吸引”。加上一些技术层面的考量,最终确定了大批进口后者,米格局的mig29虽然在东欧和亚非拉等传统地区热销,却没拿下规模最大的远东订单。
这一情况,龙云很早以前就知道,他同时也清楚中**方这样做的原因,主要还是认为在国土广袤、军备有限的情况下,更大、更重也更远的苏霍伊明显比米格更好用。而且mig29高度依赖的gci体系,中国也没打算部署,选择su27就是一件顺利成章的事。
至于另一种理解,在网络上曾经也颇有市场,就是“军方认为‘十号工程’可替代mig29,形成plaaf的高低搭配”,这就是在胡扯了,至少在现实世界里是一种胡扯。
遥想当年,sac引进su27生产线之后,接收过了第一批次原版苏霍伊的空军仿佛磕药一般。大会小会上的核心议题就是“两七,更多的两七”。当时各子系统掣肘不前的“十号工程”还没定型不说,沈飞方面的公关工作也很到位,彼时plaaf的设想大概就是“清一色双发重型机”,如果军费不够那大概简直就是一定的,捏着鼻子接收一些sac搭售的“蔡国庆”也不是不可以。
至于后来,解决了发动机问题的“猛龙”终于定型投产,某386的段子暂且不谈,空军方面派员试飞后发现“原来单发机也可以这么猛”,歼10a才逐渐开始批量装备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与su27系一起组成了角色反串的高低搭配。
所谓“角色反串”,大概是和美军f15/f16比较的一种说法。
自加入解放军作战序列以来,作为双发重型机的su27sk/ubk一直在不断改进,加上国产化的歼11b、歼16和进口的su30mkk,全系列成员都在往多用途方向上靠,空对面弹药、各种吊舱和火控系统改进层出不穷,充分挖掘了苏霍伊家族大载弹量、远航程的优势;相比之下,歼10家族却始终没褪掉防空拦截的本色,从a型到c型都一直有相当不错的空优能力,多用途方面却乏善可陈,直到最后退役时也仍然是一款偏重制空的机型。
轻型机偏空优,重型机偏多用途,这一情形看似奇怪,其实都是冷战后时代各国空军缩减规模、维持战力的多用途大潮所致。
发了一通感慨,也不知道坐在旁边的vvs上校能不能明白,龙云明智的没说更多。
当天晚上,在基地的餐厅里和代表团成员、中方人员一起用餐,吃上一顿比较“寻常”的中餐,龙云继续着前一天晚上的大快朵颐,不过今天他多了个心眼、收敛了饕餮之念,否则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虽然相貌有点**型,却对中餐如此痴迷,是不是也有点奇怪呢?
餐桌上,和前一天的情况相比,基地里提供的酒类更简朴一些,忙碌了一天的双方人员也没把心思放在比拼酒量上,龙云和白天交过手的王卫国、郑彬坐在一张圆桌边,说话间自然就转到了“猛龙”与mig29m的比较上来。
一款战机性能如何,数字说了不算,实际试飞也不一定作准,和同时代的其他机型互相比较倒是很有意义。
虽然是用俄语交谈,龙云还是饶有兴致的和王先生的“人物投影”继续白天的探讨,说话间还从一旁的公文包里拿出些资料来辅助讲解,毕竟以他的考虑,plaaf对su27的了解已经很透彻,那么舱内布局类似的mig29,对解放军飞行员来说也一定不陌生,结合白天的对抗流程,他现在重点说一说米格机的性能和作战使用就可以。
红色帝国的武器装备,一般来说都重视使用者的快速上手、换装能力,米格机和苏霍伊的座舱布置相似度也很高,不过,随着机载系统的升级换代,m型su27的座舱仪表板上就少了很多圆盘玻璃,和mig29m之间的差别也大了不少。
既然双方都是飞行员、而非设计局的技术人员,龙云和王卫国等人的话题就一直围绕战斗机的性能、特别是格斗能力。
从使用者角度来评价这两款战机,双方对话中,就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区别。
早年间飞歼8i、后来改换su27sk,王卫国在最近几个月才接手歼10战机,这位年轻少校原本就对机动灵活的“猛龙”十分推崇,对“高低搭配”的理解也挺到位,现在评价起刚刚交过手的mig29,他的观点,大概是将其看做一架动力更充沛的su27,这种看法其实也有几分道理,毕竟两者的气动构型、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都差不多。
基于这种理解,听到对mig29m装备的一些询问,龙云向王卫国等人说明,m型米格仍然是为世界大战而准备的一种前线歼击机,所以性能与原型相比提升不大,改型设计主要考虑大规模量产的需要。
另一方面,对cac完成的“十号工程”,龙云也以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身份发表了一些看法,反正餐桌旁也不是正式的会晤场合,他说的就挺随意:
“是的,按我个人的理解,贵军装备体系的确需要一款多用途的轻型机,‘十号工程’在这方面应该说很成功;另一方面,关于早年间的军贸经过,mig29的设计并不完全切合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毕竟,远东方向的军事对峙态势与中欧不同,我们两军的作战风格、和要完成的任务也不一样。
还有一点,就上午的参观考察,贵军的技术人员说起过,‘十号工程’的设计与制造标准与我军体系不同?
这方面我很感兴趣,如果可以透露,‘十号机’与su27sk的生产制造成本、耗费工时方面的比较如何;毕竟看眼下的局面,很显然,中国也需要尽快更新数量庞大的二代机队,而就我所知,苏霍伊战机的生产流程与成本,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
“哦,呵呵!
中将同志,您这一下可把我问住了,”
身为plaaf飞行员,王卫国对维克托*雷泽诺夫中将“哈哈”一笑,“说起来,我只大概知道‘十号机’的造价,不过您肯定知道,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下,武器的生产成本是难以核算、也需要保密,我们作为飞行员并不清楚。
不过,雷泽诺夫同志,我们一线人员的看法,也许‘十号机’并不会立即进入大规模量产,或者揣测一下,上面也没有这样的计划。”
“哦……?
是这样么,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对王卫国的回答,龙云略一点头,他原本也只是当闲聊般问起,至于武器的制造工时,本来也只是一个大约的估计数字,军事工业部门的精确统计数字当然是有,但实际上,由于工艺、工序与上下游配套制造部门的情况变化,所谓“制造工时”必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约数。
龙战长空 第一三四八章 猛禽的阴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龙战长空最新章节!
就好比二战时期的数据,“一辆t-34约耗五万工时”,这一数字仅供参考,用来比较不同武器装备的产能消耗程度还可以,据此预计产量就有点不靠谱。
不过,对王卫国说起的另一个方面,“解放军没有大批量换装的计划”,龙云却挺意外。
和plaaf飞行员们继续探讨片刻,他就从侧面理解了他们的想法:
“……是的,总之目前的战略态势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