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到地动仪,就不可避免的被深深的震撼到了,似乎在心里有一种原始的情感,告诉

    他生来就是做这个的,钻研巧技才是他一生的归宿而不是捧读经书。

    皇帝没有料到马钧心里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更没有预料到这次将会改变一个

    人的人生轨迹。

    王辅在一边有些不乐意于马钧的回复,责备道:“未经查实,焉能说自己不知道”

    见马钧惭愧的低下了头,目光闪烁,不知在做什么思想挣扎,王辅又掉头对皇

    帝说道:“陛下,马德衡此人有巧思、善技艺,若能给他时间,将地动仪观察透

    彻,必能使此物修复一新。”

    王辅的评价让马钧有些不大高兴,潜意识的认为这个评价是形容匠人的,而且

    皇帝选官用人不都看学识经术么自己这么个匠人评价,哪里还能入皇帝的眼

    皇帝看到马钧局促的样子,忽然想起了年初王端跟他提议过的事情,那时候马

    钧成功打造出了曲辕犁,皇帝想给他赏赐,是王端当时建议说让其入太学,原因是

    此人曾经求学而不得。

    看来此人还在兴趣爱好与理想现实之间犹豫不决啊,也对,他这个年纪正是迷

    茫的时候。

    没有对一个行业的热情,就不会有多大的创造力,马钧在皇帝心中的定位可是

    发明家和设计工程师。如果不能让他坚定对制造的信念,知道这世上除了经学还有

    别的出路,即便皇帝让他去做,马钧也不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到头来也只是

    一个优秀的工匠而已。天下的读书人太多了,并不缺马钧这一个,但优秀的、能够

    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发明家却少得可怜。

    由此,皇帝深觉有必要给他树立信念,免得他从大流往治学的道路上去了:

    “你可曾读过中的篇”

    “读、读过。”马钧立即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以为皇帝是要考校他的学问。

    王辅则是有些纳闷,不知道皇帝怎么突然转变了话题。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皇帝简短的说完,下意识的

    往身后看了一眼,今天出来的早,荀攸此时尚在承明殿处理政务,故而没有跟着过

    来。此时皇帝身边只跟着侍中皇甫郦和黄门侍郎毌丘兴,两人都不是纯粹钻研经学

    的儒士,对皇帝注解经书章句的行为并无多少抵触的情绪,也没有荀攸、杨琦等人

    那么敏感:“最要紧、也最基本的,就是‘格物致知’四字。”

    皇帝侃侃而谈:“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是探究天地之间诸多事物何以存在、有

    何用处、彼此结合又能如何所以求知者,务得亲自去实践验证,致使穷究事理,

    这便是‘格物’。而后将其归纳总结,获得新知,此即所谓‘致知’。”

    马钧半张着嘴,全然没想过‘格物致知’能这么解释,这可跟太学明经科的博士所说的不一样啊。不仅是马钧,就连皇甫郦与毌丘兴的神色都是惊异万

    分,反倒是刘琬两手紧握于胸前,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在皇帝的解释中,‘格物致知’就是指是主体对客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

    活动,人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探究与科研精神,而不应该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可、可是,郑公有、有注称,‘格,来也。物,犹事也’。”马钧曾在郑玄来太

    学论战时顺便‘谈经’




第七十七章 一网打尽
    “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

    “地动仪的修复也是一次格物的过程,你姑且试试吧。”皇帝拍了拍马钧的肩

    膀,连他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态度着实不像君主对臣子、反倒像是前辈鼓励后辈,

    并寄予殷切的期望:“先贤的才智,后辈若是不能继承、领悟,岂不是愧对”

    马钧极为失礼的与皇帝对视了一会,良久,方才下拜,沉着的应对道:“臣谨诺。”

    从今天过后,马钧突然觉得,自己可能不会再口吃了。

    “王辅。”皇帝说着,便转身走出了屋舍,准备启程回去了:“你回去后从将作

    监、考工监等处拣选一些良匠,把他们组织起来,一同参与地动仪的修复。”

    “谨诺。”王辅觉得此时非比寻常,脑中灵光一闪,问道:“是否要有个名目”

    修复地动仪就是名目,王辅明知故问,其实是想更进一步。

    果然,皇帝早有这个打算,如今各种时机都已成熟,他便不再藏着掖着了:

    “从将作、考工之外新建一处衙署,专以钻研农、兵之用。挂靠在太学名下,就叫

    格物院,以‘格物致知’为训,由韩暨来做这个主事。”

    “啊”王辅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愣,没想到这个位置最终没能落在他头上:

    “韩暨”

    韩暨是南阳人,少有显名,司空辟而不就,因避袁术征,徙居山野。荆州牧刘

    表对其外宽内忌,韩暨惧命,正好那时关中平定,而关东纷乱不止,他便从武关逃

    到关中,为亲族、尚书郎韩斌所举为郎。

    “就是韩暨韩公至,他对这些技艺很感兴趣、也很有想法,正好尽其才。”皇帝

    如何看不出王辅心里的算计,同样是王氏兄弟,对于王端,皇帝是刻意栽培,因为

    他温润敦厚,一切行为都很可控;对于王辅则不然,此人太机敏、不拘束,又年

    轻,若是不好好磨砺一番,很容易刺到自己。

    何况皇帝向来讲求的是步步为营,不会学孝灵皇帝搞鸿都门学,并以此授官为

    吏、将经学士人阻绝于外的傻事。格物院的牌子挂在太学之下,就是一个最好的明

    证,皇帝只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新工艺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为朝廷提供先进的农业、

    军事技术,不会让其彻底撼动经学的理论根基以及士人为官出仕的途径。

    很快,皇帝微行灵台,亲察地动仪、并为‘格物致知’做出新解,反驳郑玄的理

    论的消息传遍朝野。支持者有之,非议者也有之,大多数人都将目光集中到皇帝与

    郑玄之间的理念分歧,而很少有人关注由太学仆射潘勖带头组建、韩暨为主事、马

    钧为副手的格物院。

    这正好符合皇帝的预期,而且在经过优秀官吏进修的吏治科、基层军官扫盲的

    教化科、以及英烈遗孤的蒙学等杂科之后,臣子们已经对皇帝给太学五科之外屡屡

    挂靠旁科的行为见怪不怪了。

    只是仍会有人觉得奇怪,太学是什么时候开始从纯学术性变为综合性的教育机

    构的

    最初的时候皇帝不还明确表示太学要‘五科并举,首重明经’么

    这也是郑玄疑惑的问题,他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无论是皇帝所提出的‘天子

    之责’、‘学以致用’与‘人心齐一’、还是最近对于‘格物致知’所提出的新解,这些

    都是皇帝对经书的独到见解,不仅反映了皇帝的为政喜恶、甚至反映了皇帝的思想。

    郑玄这么久以来都在尝试着了解皇帝的为人、把住皇帝思想的脉络,直到现

    在,郑玄才算是渐渐明白了。

    皇帝有中兴的壮志,也有相应的能力与实力,郑玄毫不怀疑皇帝统一天下、开

    一代盛世只是时间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郑玄才会选择来到长安,才会选择在太

    学论战中帮皇帝唱出一戏,为的就是他来时的初衷,同时也是他与皇帝之间不成文

    的默契。

    “孝武皇帝有申天人感应之说、孝章皇帝有定五经异同

    之理,故每逢太平治世,皆有大论出。”皇帝这回在天禄阁召见了郑玄,在座者还

    有太仆赵岐、光禄勋杨彪、御史中丞桓典、侍中崔烈、兰台令史蔡邕、秘书令荀悦

    等大儒。他们无不是今文经学大家,身上要么有着教导皇帝学问的重任、或者就是

    、等书的主要编撰者。

    摆出这副阵仗,任谁都知道今天要议论的是什么事。

    &nb



第七十八章 传续之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赵岐精通孟子,对于孟子一书的理解,可谓天下无出其右者,即便是郑玄在这方面也不如他。只是孟子虽是儒家典籍之一,却不属于当世的主流经学,只是辅经。皇帝将孟子归纳入正经之列,除了个人兴趣,以及孟子的价值类比论语以外,恐怕还有对赵岐自身才华的赏识。

    想到自己呕心沥血所作的孟子章句终于要有用武之地,赵岐便只觉心潮澎湃,他这一生孜孜以求、希望孟子一书能发扬光大的理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此书既成,可为百代之典,却不知定为何名还望陛下昭示。”赵岐问道。

    这个问题皇帝早已想过,他打算照搬南宋朱熹的那部影响后世六百年的著作名称,留个寓意:“既是十三经的综合,那就叫钦定十三经章句正义吧,可以简称钦定正义或十三经正义。书成之后,不仅要镌刻石经,立于太学,还要印刷成册,刊发天下,要使诸求学士子,皆以此为范。”

    正义,有明正大义、根本之义的意思,是经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再加上钦定两个字,足以表现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思想地位。

    在座之中不仅是赵岐情难自抑,就连为欧阳尚书作注解传家的桓典、杨彪,学究五经的蔡邕、以及各有家传的荀悦、崔烈等人都在暗地里畅想着不远的将来,这部融合了他们各家注释的著作编成以后,全天下的人都将以他们的注释为标准解读经书,他们将为天下士人之师范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能打动人心的

    只是皇帝统合十三经、并加以校注的想法,说得好听是博采众长,不好听就是一锅烩。不仅是要编出来,还要将其编好,至少要获得绝大多数士人的认可,可谓是搞好了流芳百代,光是这个功绩就足称文治,搞差了就会贻笑大方,连带着他们也会被后人讥笑。

    杨彪暗自吃惊于皇帝的野心,忍不住开口道:“古今二经对立已久,各家皆有传典,譬如易有京氏、费氏书有欧阳、古文诗也有鲁诗、毛诗之分,更不用说三家春秋,颇多繁杂、彼此互异。要将其融为一体,采取精华,非得十数年之功不可,仓促为之,不仅有失朝廷颜面,也会引起天下人非议啊。”

    “所以,这才有劳诸公了啊。”皇帝郑重其事的说道,语气里带着蛊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正是我辈要做的事么如若畏难而不前,愚公何能移山”

    这句话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饶是在座诸人皆为饱读经书的宿儒,人老成精,听到这话后也一个个愣怔着不动。这句话准确有力的说中了所有士子的内心,他们一开始研读经书,除了弘扬家学以外,何尝不是抱着这四为的初心!素来冷面寡言的桓典更是鼻头一酸,眼泪在眼眶里不住地打转。

    “愚臣不知陛下有此雄心,妄发浅见,实在愧甚!”杨彪移席而起,走到中庭叩拜道。

    皇帝紧跟着站起,继续慷慨陈词道:“夸父追日影而死,是不自量力乎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他是用百年之命,逐永恒之道。人岂能尽知天地之道无非是做愚公,一代一代的研习,以冀无限的接近道。”

    “臣岐不才,愿为愚公,以逐道之所在,为后世遗留典籍,传扬经学!”赵岐当即表态道,他已行将就木,尚且盼着的也就只有汉室中兴与一生所学无人继承,如今汉室有皇帝,不愁不能中兴,所以他就打算将心思全部放在发扬所学上去了。

    挑起了众人的一腔热忱,接下来要做的申明主旨了,作为一个后世人,皇帝最是明白统一思想、掌握最高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何等重要,如果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班固的白虎通义是各自用阴阳、谶纬学说解释了西汉、东汉两朝何以立世的合法性、正统性问题,那么皇帝这次要编撰的著作就是要联系结合前两部书,用以解释两个基本问题。

    为何是汉家天子刘氏统御四海、治理兆民汉家天子刘氏要如何统御四海、治理兆民。

    &nb



第八十章 尘埃落定
    “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诋毁、非议十三经正义的声音到底只是少数,且不说皇帝的态度坚决,就说是杨彪、桓典、赵岐、蔡邕、郑玄这些人以及他们身后的无数门生故吏,也绝不会纵容这种声音成为n的主流。

    所以这根本用不着让荀悦担心什么,何况他也不是真的担心这些人能起到什么阻碍作用,无非是滚滚洪流之中的一颗石子罢了。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皇帝究竟需要那些名士大儒作出怎样的让步,才会放开编修十三经正义的名额。在这个时候,首先是光禄大夫伏完给众人做了个表率,他向皇帝献出了从家祖伏生以降、历代伏氏大儒注释的今文尚书,以及若干宫中未有的图籍典藏。

    皇帝受到老丈人伏完体贴的奉献之后,当即诏拜为城门校尉,许入天禄阁参与十三经正义的编修。

    然后众人见了,纷纷有样学样的献出自家典籍珍藏,没想到有些人皇帝收下了书,却并没有给他开方便之门,只是给了钱财之类的赏赐。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献书以外,还得自身是个学识渊博、名望能服于人的大儒,最重要的是,得能入皇帝的眼才行。
1...9495969798...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