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云安公主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长安小郎君
周燕阁不敢不跪,脸色已然煞白。满院的人,无一个是她可以倚仗的。她的三郎,送葬事毕便去了官署,又有两日不曾露面了。
李珩不屑多看周燕阁,冷冷一眼瞥过,仍气定神闲地等待黄氏的到来。可此时,一直跪着的郑梦观突然站了起来,面上悲怆尽,眼中是比李珩更寒冽的目光:
“云儿摔马真是你做的?!你在草料里放了绛石散?!”
二郎并不知各样内情,但承蒙黄氏传言,绛石散药马之事早已不是隐秘。故而一听李珩传唤周燕阁,他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然则李珩尚未听说此事,因也一惊,暂作旁观。
周燕阁什么也说不上来,身子一跌,瘫软在地。她原不过是作壁上观,竟不曾想须臾之间,天翻地覆。但她想不通的是,绛石散之事唯有她与三郎知道,难不成是三郎背叛?却又为何呢?
紧接着,郑楚观又急促追问:“燕阁,你说实话!府上近日的传言难道都是真的?!”
他是家主,与二弟所虑不同,却更惊骇。只因,当初论及周燕阁和三郎的婚事时,他便心怀忧虑,怕生出事端。而如今的地步,更比他的忧虑严重百倍不止。
周燕阁自是慌乱,但余力未尽,缓缓回神,将赌注押在郑楚观所说的“传言”二字上:“传言岂是真相?”她又摆出凄恻的神情,对着二郎逼出两行泪来:
“二哥和二嫂闹成这样,不就是因为二哥听信了谣言,以为二嫂不贞吗?燕阁不会骑马,也不懂马,更不知绛石散为何物!况且那时叔父病重,我哪里还有别的心思?!”
这些话听上去固然真像这么回事,可此刻的郑梦观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心中已有对策,要先唤后院马奴前来质证。然而,吩咐未及启口,下人回禀,云夫人到了。
黄氏除了没来旁观,也和周女一样,被下人传唤时,是不知缘故的。然则一路走来询问小奴,又见如此情形,她便瞬间明白了。她丝毫不慌,因为这不过是她早就设想过的一个可能。
她要做的,自然是顺水推舟了。
“燕阁!你怎么能如此糊涂呢!”黄氏快步走到周女身前,脱口就将她的罪名“定”下了,惊惧之色,不可思议之状,装得滴水不漏,“你进得门来我是怎样教导叮嘱?多少次劝你妯娌和睦,你怎么能这般狠心,下如此毒手!”
因二郎的质问,众人才大约能猜着些李珩的目的,可也并不知为何还要唤来黄氏。但李珩至此倒不说话,众人便只能先去忖度黄氏的言行。黄氏表现得极为痛心,看向二郎的眼神也是自责的。
黄氏虽厌恶周燕阁,却从不曾在她面前显露,也真是如其所言,是多次叮嘱教导的。便正因姑媳之间一直融洽,周燕阁面对黄氏劈头盖脸的斥责,一下子就失了主张。
她想自己好歹是黄氏的儿媳,而黄氏成日深居简出,性情贞静,再怎么闻知风声,也不该轻信,何况是这般斩钉截铁地将她推向深渊?她唯一的赌注,也摇摇欲坠了。
黄氏素日为人如何,并非只有周燕阁清楚,郑家上下百余双眼睛看来,都认为她是最娴静知礼的。因而这般急怒问责的反常态度,便不由地教人相信。自然,也让郑梦观添了底气。
“云夫人,你如此说,可是发觉了什么?”
二郎所问正是黄氏想听的,她捂着胸口,皱眉长叹,似难以启齿地沉缓言道:“云安摔马那日,燕阁从周家回府看我,午后便出了大事。我晚了些才听闻,往后院去时正撞见燕阁,便要叫住她问问,可她脸色不好,慌促就跑开了。直到这几日,我听到了府上传言,便联想前后……然而,还是不愿相信。”
黄氏那日并未去过后院,但周燕阁却真的去过。这一点,不论郑楚观还是郑梦观,连同崔氏和郑修吾皆是见证。而黄氏则是让顾娘前去查探时,从后院马奴口中打听到的。
至于周燕阁所谓的“慌促”,也不过是黄氏煽风点火。因为按她之言,二人并未正面遇见,那周燕阁便不能确定黄氏是否看见了她,便更不能矢口否认了。
如此,虽尚无实证,周燕阁却已经难以洗脱罪名了。
“周燕阁!你简直是个恶鬼!”不及郑梦观问罪,靠在崔氏怀中的郑濡率先冲出来,柔弱的小丫头用上了浑身的力道,猛将周女推搡在地,怒斥道:
“要去骑马的事,我是那日上午才在花园里和修吾商议定的,也不知你从何知晓!但你这么快就想到了害人的办法,可见你包藏祸心已久,说不定还着许多毒药,随时准备害人!”
此言一毕,黄氏先暗自发惊。郑濡固然是气极之语,却无意间将“许多毒药”点明出来。
黄氏虽早已做好准备,将“许多毒药”藏到了周燕阁的住处。然则她的初衷并不是要引着旁人去查,而不过是为自己留后路,以防万一。若郑濡不提,郑家也未必会想着毒药这个关键,至多只会按常理推断,认为周燕阁早就销毁了证物。
这一下,郑家若起了搜查之心,那另一件事许就会被“无辜”牵扯出来。黄氏所要应对的,一下子麻烦了许多,也危险了许多。原本按此情形,火势是不会伤及“无辜”的。
而果然,黄氏的思虑未定,便听郑梦观喝令一旁四五个小奴:“去搜她的院子!看看她究竟有无藏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
周燕阁一瞬万念俱灰,先已无言反驳黄氏,如今便更无法自清。因为,绛石散药马,真是她所为。而事后仓促,又连日侍疾、守灵,她也没有及时清理掉剩余的绛石散。
于是,院中众人一齐往周燕阁的居所而去,周女则也被两个小奴左右拖拽去了。唯黄氏行在最后,与一直守在后头的顾娘相扶。
顾娘是黄氏的知心人,自然看出黄氏有些不稳,便小声劝道:“虽多了一样东西,但他们岂知用在了何处,又用没用?不过都是周燕阁的罪证,是她藏着备用的罢了。”
黄氏暗舒了口气,也算有了计较:“罢了,且先去。”
二人不过粗粗作一私语,很快又恢复忧切痛心的神情,也稍稍加快了脚步。可她们不知,李珩虽走在前头,却早与韦妃暗通眼色,夫妻把这对主仆落后的情状都看在了眼里。
几个小奴领命先去搜查,及至众人抵达,周燕阁的居所已被翻得凌乱不堪。屋内陈设四散于地,院中花木亦被践踏无遗,就像是遭了贼,然后又有风霜肆虐。
不过一刻,在内房搜寻的一个小奴匆忙跑出来,双手捧着一个纸包,向郑二郎禀报:“这东西压在衣箱里,怪难闻的,不像好东西。公子看看,可是什么?”
二郎接来,尚未打开便从纸缝中洒出红色的粉末。他原也不懂这些无良马商哄骗人的东西,但还是在传言中了解了绛石散的效用和模样。于是,这包绛石散被他狠狠甩在了周女面上:
“事到如今,你还想怎么狡辩!!你伤我爱妻,害我家门,阴毒至此,十恶不赦……”
然而,二郎的话还没说完,怒火升到一半,在花台翻找的小奴又递来两个瓷瓶。这一次,他再无耐心等小奴说话,也不必辨别,一掌抓过两只瓷瓶,直接砸向了地上的罪人。
周燕阁早是不堪,又才被绛石散迷了眼睛,只趴伏在地上呜咽啜泣,已不成个人样。
两个瓷瓶倒未再砸中她的脸,但也就在她的头前砰然炸开。碎瓷飞蹦,在她颊上割开一道鲜红,也缀上了三五星点。刺痛令她惨叫,却不止是皮肉之痛——她平生自矜的美貌,她唯一拥有的,可引以为傲的东西,毁了。
而这般惨状并不引人关注,更无人可怜她。众人的目光很快聚在了瓶中散出的两种粉末上。两种细粉,一样与纸包的绛石散无异,另一种,则是紫色的。
紫色的粉末是什么呢?
除了黄氏主仆清楚,李珩夫妻亦瞬间明白了。不动声色,韦妃轻轻嘱咐青绵:“去唤他们进来吧,是时候了。”
既是惩恶,李珩夫妻自非空手,而事情虽和他们料想得略有差别,但终究同本同末,归于一源。
青绵遵命悄然离去,而黄氏那头顾着自身,倒并未察觉。她在忐忑,在极力斟酌,目下的情形离最坏的局面,已不远了。
唯一个好处,便是周燕阁满面血迹,神颓丧,视线迷离,根本无力在意多出来的两样东西。便也不曾反驳辩白,近乎是默认了。思及此,黄氏忽然心气一提,背水一战般:
“燕阁!你简直太过分了!便是看在与二郎同门多年的份上,你也不该下此狠手啊!云安善良大度,又哪里对不住你呢?!”
这话自然只是前章,粉饰她作为长辈的痛心疾首,引人动容。含泪转目,她又向二郎说道:
“事已至此,燕阁自然罪孽深重,但她是我的儿媳,我亦有失责之罪。只望你,能看着我的一点薄面,还有你与三郎一点手足之情,就让我送她去见官吧!我不会偏私的。”
其实黄氏的目的还是没变,就是更急了,急于趁势了断,避开风险,将罪名止于周燕阁之身。
而她真的快做到了。毕竟二郎还没到失去理智,要藐视王法,手刃周燕阁的地步。他也就是要拿周燕阁到有司法办,按律严惩。
可,黄氏终究未能如愿。她的求告声未落,青绵便领着几个人回来了。也在此时,李珩忽然击起掌来,一声声缓慢而笃然,既为提点众人,更是提醒黄氏——
她的闹剧,该场了。
跟随青绵进来的人一共四个:阿奴,许延,服侍周仁钧的周家老仆,还有一位斯文瘦弱的中年男子。
郑梦观将眼看时,识得其三,唯许延是今日初见。而到了黄氏眼中,她竟遽然惊恐,那一瞬,所有的好胜之心便都荡然无存了。
她不认得许延与阿奴,却认得其余两个。而让她骤然失色的,正就是站在最后的那位中年男子。
李珩一笑,唤了许延上前,指着地上紫色的粉末道:“你去看看,那紫色的东西是何物,是不是,秦艽。”
许延即去,拈起少许粉末细辨,又放在鼻下轻闻,很快大声而笃定地回道:“正是秦艽磨成的细粉!”
至此,郑家人还蒙在一片云雾之中,也没人注意黄氏的变化。
郑梦观能体会到其中必有更深的隐情,但也是无处去猜。喉中咽了咽,胸中沉了沉,他冷静肃然地问起李珩:
“大王这般究竟何意?”
“二公子莫急。”接这话的却是韦妃,她轻移莲步,淡笑从容,“吵闹了这半日,也该消停了,就让我给诸位说个故事吧!”
韦妃着意加重了“故事”二字,然后目光同着余音,直直地朝黄氏扫去:“这个故事,别人不知,但云夫人或许是听过的。”
这话也有余音,幽幽淡淡似轻烟无形,却已隐隐深深妙在诛心。





云安公主贵 画不成
韦妃看似随意地将黄氏推到了众人面前,自然不会就此而止。她为的是震慑,是铺垫着,要让她的存在更加“夺目”。
黄氏也真的什么都说不上来了,脸色一沉到底,暗如死灰,昔日柔美爱笑的眼睛,木然涣散,俨似一双鱼目。唯是忠仆顾娘在身侧扶持,却也和主人一样,神采委顿。
韦妃又作一笑,然后闲话家常般,泛泛谈讲起来:“三十年前,邻郡有一户百姓家,夫妻靠采药卖与药铺为生,膝下只一个小女,自幼容貌出众,长到十三四岁,已是坊间闻名的美人。夫妻便要为女儿定一门亲事,虽然家贫,也不愿委屈了她。”
韦妃才将云雾拨开薄薄一层,众人的目光已细细碎碎地落在了黄氏身上,犹疑间又添了好奇。尤其是家君郑楚观,皱眉凝思,觉得这故事有些耳熟——
黄氏是二十七年前嫁到郑家的。那一年他七岁,尚是家中独子,母亲陆氏便是因为经年不曾再育,子嗣单薄,动了为丈夫纳妾之心。其后遣人各处采选良家女,不久就挑中了黄氏。
七岁的孩子已能记事,他隐约听府里的人谈论过这位庶母,好像就是出身于采药人家的。
韦妃继续说道:“可夫妻不知,其实女儿早已心有所属,情郎就是常年与他家药的药铺家的儿子。二人青梅竹马,也真是郎才女貌,原该是一对天造地设的佳偶。只惜,这男儿是次子,无缘继承家业,而又无心医药,成日就是醉心诗书。”
前一段话或许明显些,但说到这里却又不清明了。药铺家的儿子,会是谁呢?与这故事,或索性就是与黄氏,又有何关联?
“因父母也认识这郎君,两家熟悉,女儿便主动去求父母成全。可夫妻却反常地不愿,认为女儿天生丽质,嫁给一个家业前程俱无的书呆子,是埋没了。女儿并未气馁,便又去劝情郎寻个营生,或者就同继承家业的长兄学学药理,总归摆个样子,先成其美事。”
韦妃说到此处,虽仍旧淡定,却到底流露出一丝恻隐。顿了顿,心绪平复,又道:
“然而,郎君亦有自己的志气,想要参加春闱考取功名,反又让女子再等他几年。女子痴情,辗转也就同意了,想他若真得了官,那父母必定更高兴。于是一等又是两载,却,还是没等来喜讯。女子二八,正是鲜花绽放的好年纪。父母不愿再让女儿耽误青春,要她断了念想。她也无奈,最后去问了郎君,郎君犹豫了,也不愿失去爱人,便许诺下月就托兄长去提亲。”
“那他们后来顺利成亲了吗?”问话的是郑濡,一片天真,听得入迷,也不解韦妃深意。
韦妃缓缓摇头,深吸了口气,将目光拂向黄氏:“还没等到下个月,转过几日便有一个富贵人家的仆妇寻上门来。她是听说了这家女儿的美名,特来相看,若相中了,就要接回去与家君为妾的。”
“她父母竟也舍得?”郑濡觉得不可思议,她是世家闺秀,侯府嫡女,纵知人情,也难体察贫寒人家的难处。
“她父母起初也不舍,但那家的人也虔诚。而况是他们八辈子也高攀不起的大族,许了钱财,又如娶妻般正式下聘,给足了体面,她父母便无不愿了。这女子无奈,又苦恨情郎相误,终究赌气似的去了。朝夕之间,就从贫女变成了贵妾。”
“这女子难道是,是……”郑楚观再也不能自持,因为一切描述都与黄氏太像了。
韦妃倒不曾回答,再开言,语气严正了许多:“若这女子就此安于宿命,也能得个善终。毕竟,那家人待她不错,她自己也争气,没多久便有娠了。然则,一朝分娩,却只是个女儿,并不是能够承奉宗庙的男孩。”
“女儿怎么了?都是这家的骨肉!难道这家主只喜欢男孩,嫌弃她了?”郑濡颇不忿,亦女子不平。
“倒没人说什么,她尚年轻,是会再有生养的。”韦妃倒乐意与郑濡应对,也觉得这小丫头问得巧:
“只不过,当初纳妾,并非家主之意,而是主母贤德,为她自己膝下单薄,便主动为夫选聘,希冀开枝散叶。而这女子生了女儿不久,主母竟怀孕了,又隔一年,产下了次子。”
这话的意思浅显,众人很快明白了:这女子本就是娶来绵延子嗣的,却反被主母占了风光,先生下男孩。那她自然就难做人了。
果然,韦妃也是这样说道:“妻妾之间原就地位悬殊,而主母已有两子,她却只有女儿,心里便不甘起来。她本是赌气嫁来,又没有好家世,若再不能谋个好前程,长久立足,岂非不值?”
“那她后来如愿了吗?”郑濡又问,这问亦是牵引着众人的心。
韦妃不置可否,却忽然将话端抛给了黄氏:“云夫人觉得呢?这女子后来如愿了吗?”
黄氏仍恹恹的,似已有气无力,却缓缓道了四字:“她该如愿。”
韦妃淡笑:“那就让她如愿。”
话到此处,至少是能让人看出来,这个故事是与黄氏有关的。于是天真如郑濡都不敢再轻易动问。小院里阴云密布。
“她如愿了,不过又过了五年。这五年里,她真是尽了心思。”韦妃扬起声调,连着下颌也微微抬起:
“因家主并不贪图美色,更不会宠妾灭妻,便也不算眷顾她。所以,她盼了三年也没能再有身孕。到第四年,主母念她父母年迈,她嫁来六载又从未回过门,便许她带女儿回邻郡小住。而这一去,不但重逢了旧日情郎,还将旧情也一并勾起了。”
旧情,旧情郎,于那道不可逾越的底线,只差着一步了。似乎是不必再说穿的,但韦妃仍毫不犹豫地说了下去:
“情缘未断,正可利用。而那郎君,正是血气方刚,又因对她深怀愧疚,不曾娶妻,便就做了她的裙下之臣。不久,她就有孕了,过了年,如愿产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成了府上的三郎。”
韦妃说得生动,却一直不曾点明谁,但到此处,言辞便亦真亦假起来——按故事脉络,这个男孩自然是排行第三的,可黄氏的儿子,也就是“府上的三郎”。
这几个字,让黄氏猛一阵急喘。
“云夫人,你可得多保重,的还在后头呢!”虽是提醒,亦是警告,又被韦妃说得像是呵斥。她索性示意青绵也来扶住黄氏,必要叫其挺到最后:
“一次苟且并不能满足那女人的野心,这个儿子也没能给她带来所谓的荣耀。她想要与情郎长久相伴,而且是堂堂正正出现在府中。她很快想到,情郎学识渊博,而富贵人家的公子幼年开蒙,都会请老师专门教习。这就是她的机会。”
“王妃!”郑梦观一直都算镇定,但这话已不能再难堪了,他都明白了。他不想,或是不愿,也不知所措……唯余骇然。
韦妃充耳不闻,话音未断:“她因陪伴主母赴过官家女眷的燕集,认识了一位家主同僚的夫人。
便骗这夫人说,要为自己的儿子举荐一位先生,但这先生年轻,又是她的同乡,她不便亲自推举,就让那夫人与她夫君说,请她夫君出面举荐,同僚之间便无虞了。等到情郎顺利入府,先前与那夫人说的话便不算了,便由家主决定,让他教习年长一些的二郎。这一点,她倒无所谓。”
韦氏越说越顺畅,黄氏却也越来越缓和,仿佛绝境中放下了最后的牵挂,全不留心,安静等候着大厦倾覆。
“此后,二人常有机会相见,暗通款曲。那情郎亦尽心,得到家主赏识,推荐他做了个学官,到官学里去教授学生。一晃二十年,孩子们都大了,家主与主母也相继离世,当家人变成了嫡长子,她也好歹熬出了资历,算得一位长辈。”
“长辈”二字让黄氏的嘴角忽一抽动,似不禁,似冷嘲。
韦妃瞧见了黄氏的细微表情,却蔑然,“平安至此,她也该知足了,她生得长女也嫁到了门当户对的好人家,为人正妻。可上天与她开了个玩笑,或者说是现世报。她的儿子居然爱上了情郎的侄女,而这个侄女心仪的又是叔父的学生,是二公子!”
“王妃尊口,说了这许多也劳乏了。”黄氏竟端端正正地接过了韦妃的话端,目光辗转于二郎和周燕阁,“我替王妃说下去吧。”
宿命为何,黄氏其实早就为自己打量过的,只不过到此刻,她才终于选择接受。余下便是郑家众人的错愕惊慌,即使言及此,事实早已不算意外了。但他们又能以何种情状来面对?
黄氏,是他们父亲的女人,是庶母,占了一个母字啊!
“三郎的婚事是你同意的,你难道不知他与周燕阁是……”郑梦观几乎站不稳,也怎么都说不出那层关系,悖逆人伦的可耻感灼烧着他的胸膛。
“这都怪你!”黄氏却是理直气壮,“谁让你不娶周燕阁,放纵她祸害家门?!谁又要你做好人,把不要的官职扔给我儿?三郎正是接了你的官职才有底气跑到你大哥面前求娶!!”
“你,你们,你们才是始作俑者!”黄氏缓缓举出手来,先指向二郎,依次又指过郑楚观与崔氏,恨道:
“你们自以为是嫡出一脉,有谁真正看得起我们母子?!就连周燕阁这个贱婢也敢轻视我的儿子!她比当初的我又高贵多少?小门小户的贱婢就塞给我的儿子,你们是巴不得吧?!”
“二郎说得对,就是你点头,我们才去办的呀!如何成了我们的错呢?!”崔氏见黄氏的手停在她眼前,似乎更恨她,便也心虚反驳。毕竟当初让周燕阁嫁给三郎,她是有意的。
二郎尚难平静,但忽然明白了一点,三郎的性格转变,应该就是受了他母亲的影响。母子的言论都是如出一辙。
“崔氏!”黄氏其实原没有针对谁,但见崔氏极力推责,由不得要先拿她下刀,一双眼睛瞪得要裂开,“你真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真以为我不知道你说过什么?!”
崔氏自然是有两副面孔,可她从未被人发觉,便是日日相伴的丈夫,也只以为她贤德持家。如今被黄氏当众斥问,她不禁慌了,不知黄氏从何得知,也不敢言辞轻率。
黄氏冷嗤:“你还记不记得自己曾有一架十二牒的金绣屏风?那是多好的东西啊!可你仅仅因为划破了几道便将它弃了。这原也不算什么,但阿顾偶然在后院瞧见,觉得可惜多问了一句,阿春便来讥讽她没见过好东西,还竟叫她搬回去给我用!阿春区区贱婢,若无你的唆使,怎敢踩到我的头上?!”
这架金绣屏风当真原是崔氏房中之物,但已经丢弃了一年多,她几乎是不记得了,更不知阿春背地的行径。而郑楚观却有些印象,二郎也缓缓记起,曾经与云安一道去黄氏居所,是见过的。
只是,二郎所见乃是完好无损的屏风。
“阿春!”崔氏羞愤,情急无法,转身便给了身后相随的阿春一记耳光,“你竟害我!!”
阿春自然未得崔氏授意,不过狐假虎威,逞口舌之快。然则万事皆有源头,崔氏若当真贤德善良,奴婢也不会如此。
这金绣屏风因何丢弃,她还记得,就是因为郑修吾来替云安的流言不平,崔氏又不好反驳,显露自己对云安的厌恶,便憋了气。事后终究难忍,摔砸脂粉盒子,才致划破了屏风。
1...2728293031...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