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陈瑀决心已定,和弟弟陈琮交换了一个眼神,示意陈琮留守大营。陈琮会意,起身走了出去。陈瑀等了片刻,长身而起,慨然道:“诸君,袁夫人是袁将军长女,我们不可怠慢,当出营一见。不过,孙策手握重兵,与周瑜狼狈,控制了宛城,不仅袁将军的遗体在他手中,袁夫人姊妹也有生命危险,未必能直言无忌。还请诸位明辨是非,莫被孙策骗了。如果有机会救出她们,我将不惜一切代价,还请诸君助我。”

    诸将七嘴八舌的应着,有的很坚定,有的则明显有敷衍的意思,甚至有些人一声不吭,冷眼旁观。

    陈瑀心中不安,还是硬着头皮出了大帐,与诸将一起赶往城下。

    袁权立于城上,俯视诸将,眼神冷漠,自带居高临下的威势。隔着护城河,陈瑀都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勉强拱拱手,正准备大声报上自己的姓名。他话音刚落,就被袁权毫不客气的打断了。

    “陈君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少小读书习礼,天下知名。先君有幸与陈君共游处,慨然有平天下之志。天不眷予,先君不幸遇难,权也不敏,姊妹惶恐,设灵城中恭候陈君,欲向陈君请教安身之计。曾以为陈君能垂怜先君,不吝赐教,奈何一盼不至,二盼不见,三盼不闻,无奈,只能暂弃先君之灵,于此迎陈君。陈君姗姗来迟,三请方至,此圣人之教乎,下邳陈氏家风乎”

    陈瑀顿时哑口无言,面皮涨得发紫。

    城下站了数十人,袁权偏偏将矛头对准了他,对其他人视而不见,却不是忽略,而是极高明的策略。如此一来,所有的责任全在他一人,其他人想反悔也就有了台阶,推一句受了他的蒙骗就行了。如果不加以反击,他很快就会众叛亲离。

    “夫人所言,瑀愧不敢当。袁将军不幸,弃我等而去,身为袁将军故友,我恨不能以身代之。本欲赴城中吊丧,送袁将军最后一程。奈何孙策、周瑜矫命,擅自发兵,占领宛城,隔绝内外,夫人姊妹不得自由。我等虽心急如焚,却不敢造次,生怕坏了夫人姊妹性命。是以来迟,还请夫人见谅。”

    袁权不慌不忙。“如陈君所言,倒是我误会陈君了,在此先向陈君赔罪。不过陈君也误会了孙将军。先君辞世时已将未竟之志托付给孙将军,孙将军所为皆是奉先君遗命行事。此事不仅杨文明、阎元图二位先生亲眼所见,我姊妹也看得一清二楚,何尝有矫命之嫌。陈君有此误会,是传言乎,是臆测乎”

    陈瑀哑口无言,心里将杨弘骂得狗血淋头。袁权、阎象力证孙策清白,他却没有人证。如果杨弘肯行从权之事,力证袁术遗命并非传给孙策,此刻他就有理由说袁权、阎象是迫于孙策武力而作违心之言。可是杨弘死脑筋,就是不肯说一句谎,搞得他现在非常被动。

    是传言,还是臆测反正都不是什么正经渠道,区别只在于是被动上当还是主动造谣。

    袁术怎么生了




第212章 卖瓜者言(加更之一)
    孙策端坐在席上,意态从容,既不紧张,也不兴奋。

    宗承等人越看越不安。袁术是世家子弟,人到中年,入仕也快二十年了,却没有一点世家子弟应有的气度。这孙策据说才十六七岁,又出身寒门,怎么会有如此深的城府。发生了这么大的叛乱,他一点也不着急,看起来跟没事人似的,举手投足,看似轻描淡写,却招招致命,几道命令一下,形势就一变再变,半天时间,他就扭转了局面。

    怪不得袁术会将后事托付给他。

    虽然还没尘埃落定,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会是什么结果。能为一家家主的人不可能是蠢货,多少有点眼头见识。看到孙策这大半天的表现,他们已经清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

    这时,一个亲卫快步走了进来,凑在孙策耳边低语了几句,递上了一份军报。孙策微微颌首,看了一眼军报,拆开看了一眼,漫不经心的放在桌上,吩咐了几句。亲卫转身去了,什么也没改变,就像他根本没进来过似的。

    宗承也没当回事,只是瞟了一眼桌上的军报,就置诸脑后,和身边的人轻声商量起如何善后来。事情到了这一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陈瑀不是孙策的对手,胜负已定,接下来孙策如何处置他们就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孙策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皮低垂,目光落在案上的军报上,心却揪了起来,太阳穴一阵阵脉动。

    这是桥蕤用快马送来的军报,二百里加急。前天晚上出发,今天中午送到,这是桥蕤目前能动用的最快速度,传递的当然也是最紧急的消息。

    徐荣兵临城下,武关危急。

    ——

    北门也开了,先前进城的苌奴等人派出的亲随鱼贯出城,连看都没看陈瑀一眼,分头奔向各自的大营。陈瑀看到了,但他没在意。一来他正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二来他也没把这些人放在眼里。一些贱奴,什么本事也没有,不过仗着袁术的关系领了一些人马,就算支持孙策又如何影响不了大局。

    但是很快,他就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

    陈琮派人送来消息,有大量骑士在各营之间通报陈瑀与南阳豪强谈判的内容,特别是要将土地还给南阳豪强的事,各营将士已经炸了,留守的将领弹压不住,请诸将立刻回营控制局面。

    陈瑀还没反应过来,以为陈琮说的是刚刚从北门离开的那些人,等他知道除了那十来个人之外还有更多的骑士,已经将消息传到各个大营时,他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当时就懵了。

    陈瑀知道那些条件一旦泄露会是什么后果。他凭什么敢和孙策较量不就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手里的兵比孙策、周瑜还多吗孙策再能打,也不可能以一敌十,大军团作战可不是私斗,兵力优势是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只要有足够的兵力优势,他就有信心击败孙策。

    可是这些条件一旦泄漏,那些新归降的士卒肯定要翻脸啊。当初为什么要给他们分田不就是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吗,现在要和南阳豪强谈判,再将土地收回去,傻子也不可能答应。正因为如此,他当初才与宗承虚以委蛇,拖一阵子再说。等打败了孙策,掌握了兵权,还不还,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现在,这些条件被孙策捅出去了,全营将士人人皆知,他就算想解释也没法解释。

    再多的大军也没了。那些将士别说支持他与孙策作战,不要他性命就是开恩了。

    &nb



第213章 不准走
    张勋领头,在阎象的陪同下走了进来。经过孙策的案前时,他顿了一下,却没停住脚步,直接上了堂,在袁术的灵前行礼,瞻仰袁术的遗容,两行老泪夺眶而出。

    “公路,何以至此啊。”

    诸将陆续进门,有的在孙策面前停住,拱手施礼,算是承认孙策的身份,有一些则和张勋一样,只是看孙策一眼,然后或迟疑,或昂然,直接上堂,拜祭袁术。

    黄猗、袁权姊妹一一还礼,堂上哭声一片。

    陈瑀没有来,他的弟弟陈琮和帐下的几个校尉也都没有来。过来了一会儿,秦牧派人来汇报,陈瑀兄弟带着亲信百余人出了大营,向东去了,问要不要追。

    孙策下令不要追,由他去。这是内讧,不是敌人。他已经是胜利者,要有胜利者的风度,没必要赶尽杀绝。况且他相信他和陈瑀的较量只是暂告一段落,并没有尘埃落定。

    且让你再活几天。

    在蔡邕的指挥下,丧礼井然有序,根本不需要孙策操心。见大事已定,孙策来到侧院。

    文聘已经在等着,周瑜也在,两人正低声说笑,只是笑得有些客套。见孙策进门,他们迎了上来。周瑜看看孙策,嘴角微挑。

    “将军好手段。”

    孙策摆摆手,不以为然。“一群书生而已,不值一提。”他拿出军报,“仲业,事情有变,你必须立刻出发。我给你安排几个人,都是靠得住的,部下将士也以南阳人为主,你一路走一路挑选。”

    文聘看完军报,什么也没说,躬身领命。孙策让人请来苌奴等几个袁术旧部,说明情况,苌奴倒是干脆,直接交出了兵权,却不肯离开宛城。他要给袁术守灵。

    孙策同意了,让苌奴陪同文聘去接管他的人马。文聘出门时,似乎有话要说,但终究还是没有说,跟着苌奴匆匆出了院子,翻身上马,急驰而去。

    “没想到这蛮子还挺忠义。”周瑜笑道。

    “蛮子苌奴”

    “你没看出来正常人哪有叫这个名字的。他虽然留了发髻,面容也和汉人无异,但我敢肯定他不是汉人,不是乌桓人就是鲜卑人。袁将军做过长水校尉,有几个蛮夷做亲随很正常。”

    孙策如梦初醒,怪不得苌奴刚才的反应那么激烈。他打了个寒颤。苌奴是袁术的亲随,都差点跟着陈瑀造反,其他人岂不是更危险亏得反应及时,要不然这次真要出大乱子。周瑜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得意,戒骄戒躁啊。

    见孙策神色凛然,周瑜知道他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话锋一转。“刚才文仲业虽然没说,你应该明白他想说什么吧”

    “应该是担心我报复南阳豪强吧。”

    “你打算这么做吗”

    “你有什么好建议”

    周瑜笑了,握起拳头,轻轻捶了一下孙策的肩膀。“行了,我知道你有主意,不过我还是想提醒你一下。陈瑀之所以能纠集那么多人,一是因为袁将军这个决定不合常理,二是你太年轻,别人很难相信你。陈瑀是书生,又是个外乡人,没什么根基,不足为患。南阳是帝乡,豪杰如云,你就算占了宛城,政令也不出三十里,要想做真正的南阳之主,你还有很多对手要一一征服。路漫漫其修远兮,汝当上下而求索。”

    孙策哈哈一笑。“有公瑾你同行,就算是长路漫漫,又何惧之有公瑾,我担心武关守不住,新的考验很快就要来了。这一次的对手比陈瑀更对付,你可要有心理准备。”

    &n



第214章 袁术的遗产(书友前途河亮万点打赏加更)
    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内乱,孙策却没时间庆祝。配合蔡邕加快袁术的丧事进程,在诸将拜祭后入殓,看着袁术被装进棺椁,安排雷薄、陈兰护送袁术踏上返乡之路,那边就开始履行职责,安排宛城的防守事宜。

    虽然没杀人,但该处理的还得处理。陈瑀跑了,孙策没有安排人去追,暂且放他一条生路,剩下的人却一一处置。袁术原本就不是个会用兵的人,手下虽多,但真正能打的有限,正好借此机会整顿一番。

    张勋留下了,但他自己很识相,坚决要求交出兵权。孙策答应了,请他出任长史一职。长史是武职,名义上可以统领兵马,但大部分时候只是幕僚首席,并不直接掌兵。张勋改任长史,既夺了他的兵权,又给他保留了名份,照顾他的面子,安抚人心。

    阎象官职不变,还是主簿,但孙策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回予了足够的回报,让他兼领南阳太守。

    其他诸将也各有变动,除了离开的人之外,离下的有一部分人保留原职,但大部分人的兵权都被剥夺了,转为闲职。其实就算孙策保留他们的兵权也没用,与陈瑀一起叛乱,与南阳豪强谈判,出卖部下将士的利益,他们已经失去了将士的信任,在军营里呆着反而不安全,不如做个闲人,避避风头。

    如此一来,有近三万大军要重新分配。

    孙策首先精选了一万士卒充实到自己的中军,亲卫营增加到四千人,黄忠、邓展、董聿和秦牧四部各增加一到两千不等。这和各人的能力有关,能力强的就多给一些,比如黄忠、邓展,每人各领两营四千人;能力弱的就少给一些,比如董聿、秦牧。他们都比较年轻,刚刚统兵,带两千人已经吃力了,兵力再多就指挥不灵,反而坏事。

    然后孙策又精选了一万人拨给周瑜。毋庸置疑,周瑜是这次平叛成功的第一功臣。孙策毫不吝惜地给他重赏,而最好的奖赏无疑就是给他压更多的担子。周瑜帐下原本有三个校尉,三千多人,有了这一万人,他的实力一下子翻了两番,成为仅次于孙策本人的重将。

    孙策又挑出两千南阳本地人,让他们带着粮食,追赶文聘,增援武关。文聘之前带走了苌奴的人马,加上这两千人后,他就拥有了两个营,接近四千人,与黄忠、邓展并驾齐驱。

    剩下的人不是老弱,就是太年轻,或者身体素质较差,孙策将年老体弱的遣散,战力差的整编,有技术的编入辎重营,年轻的单独编为童子军,平时做做杂务、后勤,战时编入预备队。

    整军的同时,阎象发出了第一份太守令,行文各县,一是宣告孙策对荆州的统治权,二是警告各县西凉兵将至,让各县做好防守准备。周瑜说得很清楚,别看孙策控制了宛城,是名义上的荆州牧,但他的政令基本上很难超出宛县的范围,阎象这么做也是尽力而为,至于各县听不听他的,说实话,谁也没数。

    两天后,雷薄护着袁术的棺椁起程,袁权、袁衡姊妹同行。孙策到城外送行,依依惜别。袁权搂着袁衡坐在车上。袁衡偷偷地看着孙策,却不敢与孙策的目光对视。

    袁权却很坦然地看着孙策的眼睛。“我们姊妹在汝阳老家恭候将军的捷报,送先君入土。”

    孙策拱手施礼。“击退徐荣,我就赶到汝南,为将军扶棺培土。”

    袁术的时代落幕,现在该我孙策登上舞台了。

    紧接着,黄猗带着孙策的委托上路,赶往南郡、江夏。蔡瑁与



第215章 惊鸿一瞥
    房里顿时寂静无声,尹姁的声音响了起来。“谁啊”

    “我。”

    “将军来了,将军来了。”尹姁连声说道,杂夹着几个略显慌乱的陌生声音。“怎么办,怎么办”

    “躲起来,躲起来。”

    “躲哪儿啊”

    “床后面,快进去,快进去。”

    屋里的声音很小,但孙策的耳力非常好。他本该转身离开,可是一看黄月英和尹姁不想让他知道,他却更想看一看这究竟是谁。他装作没听见,继续敲门。过了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尹姁半张红扑扑的脸。

    “将军,你怎么来了”

    “我不能来吗”孙策反问道,随即注意到屋里温暖如春,暖气扑面而来,被夜寒冻得发僵的脸立刻恢复了知觉。他眉头一皱,搓搓手。“屋里怎么这么暖和”

    “呃……阿楚妹妹做了地暖。”

    “地……暖”孙策差点咬到舌头。这么高大上看到窗户时,他已经很惊讶了。这个时代还没有窗户纸,窗户是里外相通的,只是用花纹木棂隔开,就算是有钱人家舍得用绢帛,到了冬天也要用软布堵起来,因为绢帛不保温。黄月英没用软布封堵,继续用绢帛,原来是有地暖,不怕冷。

    孙策扬起了眉毛。“你挡在门口不让我进去,是怕我看到你们浪费吧现在全城实行战时配额,你们居然躲在这里用地暖,得用多少木柴”

    “谁说我用木柴了”黄月英挤了过来,拉开了门,小脸扬得高高的,掩饰不住得意。“你进来看看,我可曾烧一根木头。”

    孙策举步进了房间,目光一扫,就看到中间那张巨大的书案上有五副文具。他眼神一扫,又看到床帷轻轻颤动,细听还有轻微的呼吸声。他装作没看见,绕着书案转了一圈,的确没发现什么炉子,也看不到一根木柴,只有几排粗大的铜管布在墙角,散发着热气。

    “看到木柴没有”黄月英晃着脑袋,扬扬得意。

    “木柴倒是没看到,却看到一笔好书法。”孙策拿起一枝竹简,看着上面绢秀的字迹,赞了一声:“这是阿姁的字吗一个多月不见,你的书法大有长进啊。”
1...4748495051...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