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呃,实际上准确说这些构不成证据链。
杨信拿出的这些东西,放到真正的审判中是不够的,这些证据看起来都很有指向性,但实际上连不起来,冷静分析很容易找出其中破绽。但问题是现在气氛已经被点燃,那些群情激奋的老百姓才不管这些,密信,龙袍,人证这些名字就足够了,他们们哪还需要冷静分析啊!
而杨信要的也就是这个。
这些老百姓不能给李家定罪,但能制造舆论,杨信需要的就是这个。
东林党会制造舆论,但他们主要是在士绅间,然后由士绅向民间,杨信很难获得士绅的,那就干脆玩全民风暴。
三人成虎啊!
何况这里最少几万人。
这个扩散源足够大,东林党是以点向面,他就直接波浪线推。
“立刻闪开,本官还要带他们去向陛下献俘!”
杨信喝道。
“不行,你不能走,你到底对李兄做了什么李家不可能造反,李家最多与王家有些生意往来,怎么可能与王家一同造反定然是你用邪术控制了李兄!”
那青虫说话。
他很显然和李元关系特殊,这下子有些急眼了,而且还试图冲向李元的囚车。
“大胆!”
&n
第一五六章 小皇帝的心声
“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的人又没动过。”
杨信若无其事地说。
在他面前的广场上已经只剩下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还没被捡起的方巾之类,地上还有几滩血迹,很显然终究还是有人被踩伤。而此刻站在他面前的是内阁三个大学士,他们是闻讯匆忙赶来,后面还有一堆御史,这些家伙原本是在乾清门堵着的要见天启的,结果也被外面的混乱引出来。
“也许你们不信,他们真是自己撞上去的!”
杨信说道。
他的荡寇军依然保持原地,而那五个青虫依然串在长矛上。
这可是证据。
这些人都是从后背刺入,而他的荡寇军始终保持不动,这一点两旁城墙上的锦衣卫和亲军卫士兵们都可以作证。
既然荡寇军不动,而这些青虫又是背后刺入,那就不关荡寇军的事情了,人家为避免有人劫囚,在囚车周围用长矛布防线是职责所在。青虫们自己撞上活该倒霉,难道为了避免误伤青虫,荡寇军还不管自己职责放下武器
那有劫囚怎么办
总之这件事与杨信与荡寇军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这是一场意外。
仅此而已。
“圣谕到!”
后面九千岁的喊声响起。
方从哲深深地看了杨信一眼,带着韩爌等人转身,然后看着九千岁的匆忙走来……
“圣谕,御街因拥挤导致踩踏,致使五人不幸丧命,此乃朕考虑不周所致,献俘取消,一干人犯押入诏狱候审。死亡生员刘某赠登仕佐郎,童生四人赠将仕佐郎,各赐其家百两安葬,擅闯御街被捕者一概释放。锦衣卫指挥同知,提督荡寇军杨信处置失当,罚俸一年,以儆效尤!”
九千岁喊道。
好吧,这样就算完事了。
皇帝都发话了,要不然还能怎样
反正五个青虫死了白死,另外也不能算白死,他们还得了勋官呢,一个正九品四个从九品,这就足够对得起他们了。
他们可以写在墓碑上光宗耀祖。
杨信也罚俸一年,他也被罚了三百石米呢!
“这样不好!”
方从哲语重心长地说。
然后他就那么走了。
韩爌只是看了杨信一眼,然后拂袖而去,他这个人还是很正直,至少还能坚持原则,这件事其实他也反对,只是他说话没什么用。而刘一燝都没看杨信,至于那些御史甚至不屑于和这种奸臣说话,当然,主要是杨信手中那面金牌还没放下,不得不说衍圣公的一时糊涂,给儒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总之这场把天启逼在乾清宫里好几天没出来的围攻,就这么被杨信用近十万百姓的洪流给生生地冲散了。
“提督,这几个人怎么办”
他手下军官小心翼翼地说。
他是说那几个还串在长矛上的九品勋官们。
“来几个人,洗地!”
杨信朝前面锦衣卫喊道。
这种小事就不需要他关心了,他带着荡寇军把犯人押入诏狱,然后直接去见了天启,不过小皇帝这几天明显过的很充实……
“你回来了!”
天启说道。
“陛下,这个桅杆弄错了!”
杨信说道。
好吧,皇帝陛下这几天在照着他给的图样,又召集了几个工匠,在制作一艘风帆战列舰模型,至于造型当然就是胜利号了,不过他这个模型要大一些,光长度就得一丈,至于里面的火炮一应俱全,反正就是用黄铜铸个小炮而已,内部结构也大致上差不多。
天启向工匠示意一下,后者赶紧向杨同知虚心求教。
然后紧接着修改。
“真能制出如此威猛的战舰”
天启说道。
他眼前的模型已经接近完工了,在一个专门的架子上,一个个炮门打开炮口伸出,看着已经可以说霸气十足。
“陛下,咱们两百年前,就已经能给够制造出郑和的宝船,为何如今反而不能制造同样大小的战舰不过这种战舰属于镇国之宝,需要朝廷倾尽财力才能完成,臣给陛下这个图,也只是让陛下明白,海上的战舰能够强大到何种程度。目前来讲我们也不需要这样的战舰,因为目前的海上没有与它匹敌的对手,欧洲已经服役的应该就是英国的皇太子号最强,大致相当于这艘船的一半略强。
而且真正建造这种战舰,需要大量的柚木和橡木,需要熟悉软帆的水兵,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白银,甚至得上百万两。
这不是当务之急。
倒是这种小船是目前最需要的。”
杨信说道。
他给天启这个胜利号的模型,无非就是满足这个十五岁少年的幻想,这个年纪的男孩子谁不喜欢这个,而他真正目的是另一种。
也是目前最适合大明水师的。
红单船。
欧式船体中式硬帆。
带二三十门十二磅甚至九磅六磅这种等级的火炮,可以在目前的东亚海上横行,也能和欧洲殖民者进行决战,荷兰人在东方也没什么真正战舰,无非就是一堆薄皮大馅的武装商船,红单船级别的足以对付。
更重要的是这东西便宜,适合大量制造啊。
而且大明的工匠就能制造。
大明后期科技上的确已经落后于欧洲,但必须得明白一点,大明朝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始终都没断了学习别人的长处。
葡萄牙到
第一五七章 他们都是纸老虎
天启明显有些害怕了。
这也正常。
说到底他就是个十五岁少年,不少文臣至今还嚷着皇帝年幼不适宜亲政,应该找个文官看着他呢!原本历史上他蛰伏一年多并且扶植起魏忠贤,才从宫里下手一点点从內向外展开报复,但现在他总共继位才一个月呢!突然遇上这种可以说狂风暴雨式的围攻,他被吓得有些慌了手脚也很正常,杨信没回来时候言官可是天天堵在外面,他一不敢下旨抓起来,二不敢面对他们,只能躲在宫里不露面……
好在还有魏忠贤。
九千岁在原掌印卢受,办事的老油条刘时敏等几个帮助下,替他迅速接管并且镇住了司礼监。
而方从哲这个裱糊匠,虽然说到魄力是一点没有,但当了这些年的首辅终究还是有用,他和那几个中立派尚书维持朝廷的正常。
但这些人并不能真正解决天启的恐惧,因为他们没有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或魄力。
九千岁是有心无力。
方从哲有这个能力但他又没有这种胆量。
或者他私心太重。
他怕闹大了自己以后倒霉,他是习惯于明哲保身的,而且他那个弑君嫌疑至今没洗清,尽管这件事是东林党搞的,但小皇帝恃杨行凶,已经引起所有文官甚至勋贵乃至于各地士绅的一致反感。方从哲不想自己变成众矢之的,真要是帮着小皇帝镇压士子,那他也就变成彻底的奸相了,他可不想自己的家族以后被士绅唾弃,总之他就是个维持秩序的,但指望他动刀子是不可能的。
只有杨信。
只有杨信才能这样快刀斩乱麻的给天启转眼间解决一切。
可杨信终究也只是一个人。
天启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帝国统治阶层的一致围攻,南京都察院的弹劾,南京守备太监的密奏,各地督抚那些愤怒的奏折,像一盆冷水浇在他头上,让他清醒过来,让他看到自己面前不仅仅是乾清门外的几十个御史,承天门外的千把士子。
他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帝国的文官阶层和士绅集团。
他是要做皇帝的。
他不是做一个孤家寡人的。
所以他只能象征性惩罚杨信,安抚一下这些已经愤怒的文官和士绅。
他终究是个皇帝。
“陛下,您能真正做出一个皇帝该做的决断,臣很欣慰,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想要的就是您害怕并且退缩,您退一次他们就进一次,你忍让一次,他们就在您身上套上一道绳索。
最终越套越紧。
大明目前的局面就是历代皇帝一次次退缩的结果。
为君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维持制衡,维持不能让任何一家独大,任何一家独大的结果就是皇帝权力被架空。
太祖懂制衡,创立了大明文武并重的格局,以武将对文臣,以军户对士绅,互相制衡,权力始终归太祖,那些文臣士绅只能背地编排太祖,但却丝毫不敢在太祖面前炸刺。
太祖会把他们剥皮实草的。
军户会忠实执行太祖的任何一道旨意
成祖时候就有点维持不下去,开始提高內臣和锦衣卫的权力,以此作为君权的补充,但土木堡之后,武将勋贵集团几乎全军覆没,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通过拥立代宗彻底压倒武将。
太祖创立的制衡彻底崩溃。
历代皇帝就只能依靠内官和锦衣卫维持权力,但和坐拥天下士绅为后盾的文臣相比也只是勉强招架,甚至于节节败退,世宗皇帝心计卓绝,但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通过文臣来制衡文臣。但对整个文臣集团的利益他是不敢动的,别忘了他也差点死过一次,文官收买几个宫里人,对皇帝下手或者在药里加些东西并不困难,大行皇帝为何不敢让太医用药
武宗皇帝的死真就那么简单
这时候实际上皇帝已经输给文臣了,只是依靠世宗皇帝才能在维持而已。
但神宗皇帝没有世宗皇帝的才能。
他也清楚这一点。
最终在发现自己改变不了什么之后,他最终选择了一种对后世子孙很不负责任的方式。
他选择认输。
然后轮到陛下时候,就只能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局面了。”
杨信说道。
他得好好教育一下小皇帝了。
“如何改变”
天启说道。
他不会甘心像万历一样,被堵在皇宫一辈子的。
“一场大狱。”
杨信说道。
“文官也罢,士绅也罢,看似凶恶,但实际上就是个纸老虎,他们通常也是最怕死的,因为他们都有家有业,享受着富贵荣华,一死那什么都没有了。
尤其是他们害怕抄家株连。
李三才不惜跟我以命换命,目的仅仅就是为了避免抄家株连。
只死他们自己没什么大不了,但彻底毁掉他们子孙后代才是最怕的。
所以太祖屡兴大狱。
这最有效。
这一次南方士绅不是闹吗
那就继续挑衅他们,让他们闹,然后臣为陛下去砍百十颗士绅的人头,抄他们百十家,把他们的家人统统流放琼州去开荒,这样一下子就可以让所有士绅全都老实。先把他们震慑住,再逐步推行一些改革,让这些士绅富商交税,一个李家就富可敌国,天下士绅手中多少银子只要
第一五八章 宣战
既然他这样说,天启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其实天启还真没多想。
他这时候年龄还小,对杨信也是当做唯一可靠的依赖,还没到猜疑的地步。
反正那些人就是劳工,赏给杨信的垦荒劳工,这一点他很清楚,他爷爷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杨信带着这些人挖河垦荒,开垦出来地就算给杨信赏赐。那些芦地本来就没什么用处,每年给朝廷带来的税收加起来未必够扬州盐商摆桌子宴席的,杨信想要当然爽快给他。但杨信也不可能招募足够的人力开垦,正好有这些事实上的战俘罪犯们当免费劳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