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临高启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吹牛者
本地过去水匪横行,作坊内因为堆积有生丝、绸缎和银钱,是匪人觊觎的目标。所以当初修筑的院墙特别高厚。现在院墙转角处,均用竹木搭建起角楼,上悬梆子和灯笼,上有乡勇放哨。大门虽然是敞开着的,内里却可以看到两层拒马。
关防如此的严密,澳洲人对这织坊显然很上心。他想,怪不得二叔会让自己来作坊帮忙,以他那点本事显然是应对不了了。
后院似乎还矗立起了一根红砖烟囱,正冒着黑烟。这红砖烟囱他在广州也见识过。知道这是“锅炉”用得烟囱,而锅炉是专门用来烧热水。要说热水,缫丝上倒是的确用得着,也也用不着专门弄个锅炉来烧吧?
进了前院变化更大,院内不但添置了不少东西,格局也有变化。新建了房屋和棚子,把原本很是宽敞的院落占去了一多半。到处都堆放着物件。
澳洲人搞什么花样?把个齐齐整整的大院弄得如此的局促?陈霖暗暗纳闷。
不待他细看,陈宣领着他进到第一进院北侧的倒座房,这里原是织坊的账房。陈宣的父亲也多在这里办公和接到客商。现在这里的一间间房间门前都挂上了不同的木牌,原本槅扇的窗户全部换成了玻璃窗。
这可真够讲究的。陈霖暗暗嘀咕。二叔把他带到了其中一间,却见里面是几张大八仙桌拼成了长桌,两旁凌乱的放着些条凳。靠墙还竖着一快黑色的木板,上面残留着白灰。
这是什么讲究?陈霖也算是见识了不少“澳洲景”的人,但是这样的陈设还是头回见到。
陈宣招呼他在这里等待片刻,不一会,只听得外面脚步声脚步渐近,来得人似乎不少。陈霖忙理了理衣冠,微微躬身静候。
却见从外面进来一群人,为首的却是一个女子。陈霖一怔。
眼见女子大约三十来岁,长得纤细文弱,穿着蓝布衣裙,梳着双丫鬟。乍一看和本地的女人无异。然而再一看,神态眼神却大不相同,陈霖在广州也远远地见过不少“真髡”,一眼便看出,这是个“真澳洲人”!
再看她身后,又是一个少女,大约十八九岁年纪。神态模样与她颇为相似。陈霖大感好奇:想不到自家这么一个小小的南沙村,一下来了两个澳洲女人!





临高启明 第六节 合作伙伴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临高启明最新章节!
“这就是小侄陈霖。”陈宣忙不迭的弯着腰给眼前的澳洲女人介绍。
“哦,我听说了,原是这里的少东家。”女人不经意的说道,陈宣的面颊扭曲了一下。
陈霖赶紧道:“少东家说不上,这织坊是族里的公产,掌事原是我爹。小人随着父亲在这里帮过忙而已。”
“你们这里真稀罕,一张嘴就是族里的。”女人笑了笑,“坐,坐,一个个弯腰曲背的象个红烧大虾似的。”说着自顾自在黑板前先坐了下来。
陈家叔侄也继而落座。女人说:“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幺儿,这是我的学生沈苏。”
陈霖又要起身,李幺儿笑着摆了摆手:“你一个好好的年轻人,也学这么多套路。”她的目光在陈霖身上转了几圈,问:“你多大了?”
“小人虚长二十二岁。”
“哦,很年轻呐!”李幺儿说,“你二叔说你很熟悉这一行--做了几年?”
陈霖道:“说来惭愧,小人读书不成,十三岁就在织坊里给父亲帮忙了。”
“有什么好惭愧的,你们读的圣贤书有屁用。”李幺儿毫不在意的直接蹦出一句粗话,“还是在织坊里做事实实在在。”
陈霖算不上读书人,但是听到眼前这女人直接把圣贤书批做“屁”,心里还是一阵别扭。
她话语一转,说:“我和沈苏受元老院属下‘天地会’的委派,来这里从事丝业改良的工作。既然你是行家里手,相信我们以后的合作会很愉快。”
“是,小人唯马首是嘱。”
“你这么客气做什么?”李幺儿看了看眼前的年轻人,这个陈霖和他叔叔明显不同,虽说其貌不扬,但是颇有朝气,讲话应对拘禁,眉宇间却看得出人很聪慧。比起市侩气十足,说话总是虚虚实实的“二叔”来,这年轻人看上去舒服多了。
李幺儿来广东其实有半年多了。这几年她一直来往于临高和杭州之间,推行她的蚕种改良方案,成效斐然。在杭州的凤凰山庄和临高各建起了一个制种场,专门培育蚕种。杭州的制种场的蚕种因为产出的生丝优良,已经在杭州周边的养蚕户中取得了一定的信誉,渐渐地推广开了。按照农委会的推广方案,未来临高的蚕种场将作为蚕种的培育科研基地,而杭州的蚕种场则进行商业化的规模育种,逐渐淘汰杭嘉湖平原上的土种。
但是杭州毕竟不是绿区,赵引弓在杭州再牛逼也不过是个缙绅。有许多不便和制肘之处。
大陆攻略一开始,农委会就把目光投向了广东。
然而在19世纪以前,外销的生丝和丝绸大多产自江浙。以广州的出口丝织品而言,出口的以“南京丝”--即江浙地区的为最大宗;其次是四川的绸缎,沿着长江运到两湖,再走湘江、赣江运到广州。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也有一些特色绸缎运销。
这也就意味着元老院的出口货源全部掌握在大明朝廷手里。拿下广东之后,这种“转口”生意的风险大为增加。杭州站还能不能继续承担起生丝的采购转运业务也是要打个问号的。一旦明廷断绝贸易渠道,丝织品来源断绝或者大幅度减少,势必会影响到出口――进而影响商誉。这可是元老院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广东扩大蚕桑业和丝织业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了。
广东是亚热带气候,水热光照条件远好于江南。江南地区即使在现代也只饲养春秋两蚕,珠三角却能饲养五季。养蚕缫丝的基础条件非常好。旧时空里,从康熙年间开始,粤丝生产受外贸刺激不断增加,到了清末,广州出口的生丝一度全部由珠三角地区生产。绸缎织造业也有了很大的规模。
但是,从郭逸的广州站历年收集的情报资料看,本时空的珠三角虽有蚕桑生产,有丝绸织造,但是无论规模还是质量,在整个外丝出口上只是一个小角色。在这里推广新式丝业大有可为。
珠三角一告平定,在天地会的安排下,李幺儿就带着自己的亲授门徒沈苏和几个芳草地蚕桑职业班的毕业生,一起到了广州。
李幺儿在杭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收了十几个女孩子当学生学习蚕桑。以这批学生为基础,在凤凰山庄又搞了一个蚕桑讲习所。她离开杭州之后,这个讲习所就由芙蓉代为主持。而她把王四娘家的两个女儿带去了临高,送进了芳草地的蚕桑职业班学习。
沈杭沈苏两姐妹在学业上进步很快,加之每次出差李幺儿都要带着她们。姐妹二人年纪虽小,却俨然是农委会蚕桑方面的主要技术人员了。
然而到了广州不多久,就遇到了鼠疫,白白被困了几个月,好不容易鼠疫消退,才得以开始着手蚕桑推广。
李幺儿的推广方案就是仿效当年费达生在吴江开弦弓村设立推广所的做法,找一个有一定蚕桑养殖和加工基础的地区,设立示范蚕场和缫丝作坊,逐步推广新蚕种、新技术,提高生丝质量。这种做法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少,比较稳妥。
到哪里去找元老院的“开弦弓”呢。李幺儿在广州和熟悉本地情况的元老、归化民多次商谈,最终选定了香山县的南沙村。
传统的广东蚕桑业,多集中在顺德、东莞、香山一带。李幺儿经过一番筛选,选中了香山县。
香山县在明代刚刚淤积成陆,开发度还比较低,属于“下县”。相对人口密度和土地价格也低。发展空间大,它距离广州不远,又有珠江水道联系,交通便利。作为广州特别市的重点治理区,安全性有相当的保证。
另外,香山县南沙村有一间颇具规模的丝坊主人对元老院“态度积极”,也是她最终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
李幺儿带着自己的推广班子和北炜派给她负责护卫的一个国民军警备班来到南沙村,和陈宣谈起“合作”的事宜,立刻就获得了陈宣的积极响应。李幺儿又参观了丰生和织坊,觉得这里的基础条件还不错,附近也有不少蚕桑户。当下决定在这里开办推广所。
既已确定了地址,李幺儿便写信回广州,立刻在南沙操办起来。又是改建厂房,又是订购设备,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这位“积极分子”实在不靠谱。
倒不是说陈宣有“阴谋”或者“心向大明”之类,而是接触时间长了发现此人实际上对蚕桑和丝业一窍不通。
李幺儿之所以选择找一家当地的合作伙伴,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当地传统的蚕桑业,以便做出针对性的改良。偏偏这个陈宣十问九不知,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更是说不明白。日子稍长,李幺儿手下的人和织工、当地村民渐渐熟悉了,才知道这陈宣是个“地棍”式的人物,这丝坊也不是他的--而是他趁乱抢占下来的。
知道真相之后李幺儿大失所望。但是事已至此也没法再改弦易辙了。只能捏着鼻子继续合作下去。陈宣虽然在专业领域很烂,但是在“办事”上却很有能耐,只要吩咐给他的事情都能办到。
原本她对南沙这样宗族势力强大的村落多少还有些忌惮,但是陈宣却出奇的“搞得定”,不论是族里还是村里,都不敢违拗他。让她在村里的开展工作很是顺利。倒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之一了。
陈宣见这女澳洲人的表情十分满意,知道自己介绍的没错。他心里其实很是矛盾:要讨好澳洲人,就得让这个侄儿出头;可是侄儿若是得了澳洲人的信任,这丝坊自己就是一场空。万一陈霖怀恨在心,再到首长耳畔吹吹风,更是不堪设想。
正暗暗担忧,忽见李幺儿的目光在自己这边漂浮不定,却不说话,他赶紧起身告辞。
李幺儿见陈宣出去了,这次对陈霖道:“今后我们就是合作伙伴了。我们澳洲人做事讲究的直来直去。你有什么疑虑或者问题,都可以当面和我说。”
“是……”
李幺儿止住了他的话头:“我知道,你爹才是丰生和的主人,你二叔嘛,我心里也明白。”
陈霖吓得赶紧起身,道:“不敢,不敢。”
“不敢什么?”李幺儿毫不在意,“不过你二叔于我们,还是一个得力的基层干部。你们叔侄二人呢,要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格局大一些,不要盯着眼前的这个小小的丝厂不放。元老院治下,有得是发家的机会。”
陈霖不由地想起了表叔对他说得话--看来澳洲人是真得打算大办作坊了!眼前这女澳洲人居然跑到这么个穷乡僻壤来开作坊!
如果自己在这里能学到一些澳洲人办工厂的本事,或者更进一步,能得到这女澳洲人的青睐,有了她的支持,之后在南沙办棉纺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原本有些颓唐被迫的心境开朗了不少。当下道:“既然首长看得起小人,小人尽心竭力办事就是!”




临高启明 第七节 困难重重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临高启明最新章节!
李幺儿这几年在外面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士,阅人之术已非吴下阿蒙。见这年轻人眼里一瞬间有了火苗,显然起了攀附之心。不由地暗暗好笑:功名利禄之心果然是每个人的软档!想到自己只要乐意一言便可兴邦,一言亦可灭国,操弄普通人的命运犹如玩物,不觉心中得意。
想到这里,嘴角不由露出微微的笑意。说:“我来这里,为得是推广良种,改进丝业……”说着,把自己的具体任务详细介绍了一遍,“选择丰生和作为合作伙伴,自然也是看中你们在这一带从事蚕丝业多年,熟悉本地情况,所以想劳烦你把本地的蚕、桑、丝、织各方面都说一说。”
其实李幺儿已经多多少少的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其中既有陈宣提供的材料,也有她自己走访丰生和的匠人、账房获取的信息。
但是她这些年来搞推广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因为每个人说得情况多是有出入的,有些是故意撒谎,有的是无意识的修饰。而且这些信息往往还由于某种奇妙的“群体性心理”而趋同,给采集者带去完全错误的结论。
眼前这个年轻人既然是丰生和的少掌柜,又有多年的实际经验,他提供的信息即有全局,在细节上掌握也不会差,非常有价值。
要介绍本地情况,陈霖自然知无不言。道:“本地养蚕的人家不少……”
香山县在明代以前尚是珠江口的一片淤积的沙洲,明代才与大陆相连接,故而沙田甚多,因为地势低洼,也多鱼塘。这里与广东最古老的丝绸产区顺德毗邻,受其影响,农户多植桑养蚕。但是规模并不大。
隆庆开关之后,受生丝绸缎外销暴增的影响,本地的蚕桑户才有大幅度的增加,种桑养蚕才渐成风气,不过产量还是比不上顺德、佛山这些传统养蚕地区。
“除了香山、顺德、佛山,广州府的范围内还有那些地方有规模的养蚕业?”李幺儿问道。
“东莞也有,说起来,其实比本地还规模大些。”
“我看这里的条件不差,应该能养更多的蚕。”
“话是不错,只是我们这里的销量有限。养多了,生丝也无出路。”
“哦?”李幺儿来了兴趣。这些都是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得不到的情况。她继续问:
“我记得广州外销的生丝和绸缎很多。都是成千上万的装船运出去。怎么会卖不掉呢?”
陈霖说本地的蚕种不佳,出的生丝质量不好,不论内销外销都卖不出好价钱。
“别看广州、佛山那边机户挺多,可是有些品种的绸缎必须要用湖丝才能织--本地丝不够韧。”
“广州佛山的机户织坊有多少呢?你们本地呢?”
“这个,小人就无从得知了。大约一两千户是有得。本地机户大约有几十户,织坊只有丰生和一座--其实就是在广州、佛山织坊也不多。多是机户。”
这和李幺儿在广州得到的情报大致相同。按照广州市政府给她的材料,广州城内外共有“蟒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广纱行”五大行,另有十几个小行,涉及到从缫丝、捣炼、撁经、炼染、织造……等全部工序,一户一机或者几台机的机户有二千五百多家,
如果加上佛山、东莞、顺德和香山这些属县,整个广州府的机户不会少于三千家。
单论生产规模和产量,广州府的丝织业在整个大明也算是名列前茅了,但是生丝质量制约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这么说你这里也需要用到客丝了?”
“只要做织花纹的绸缎,就必用湖丝。若是考究的,还得是瘦丝。”陈霖道,“我父亲也想过用本地丝替代,和织工想了不少法子,可是要么提花的时候丝经易断织不成,要么勉强织出来花纹粗糙难看……总之是不成功。”他颇有些无可奈何,“倒是听说过湖丝坚韧是因为收茧和缫丝的时候都是用火烘干,而不是晾干的。可是自己试验了下,虽然好些,却也还是不及湖丝--想来也是,这是秘法,岂能轻易叫人学得去?”
李幺儿却不以为然:本时空的人特别迷信秘方、秘术。实际上湖丝坚韧的秘密说出来并不稀罕,火烘只是一个原因,决定性因素其实是蚕种。
至于为什么只有湖州有这样的蚕种,无非是因为湖州作为蚕桑养殖业的主要产地,具有天然的规模效应。产业的聚集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和技术的提升。李幺儿在杭州的时候,几乎走遍了江浙所有产蚕桑丝绸的县,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相关的工商业组织,17世纪的苏杭两府都居于全国的首位。
“你们就没有想过引入湖州的蚕种吗?”李幺儿问。
“怎么没想过,”陈霖叹道,“奈何要蚕农改蚕种,难如登天!”
他说起父亲曾经从湖州买来蚕种让蚕农试养,竟然无一户愿意。后来只能自己雇用女工来饲养,也不知道是水土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养出的蚕大批病死,不仅亏折了许多钱财,也被族里的人取笑。
“自此之后,先父灰心丧气,也就不提这改良蚕种的事情了。”
李幺儿颇有同感。她在杭州推广蚕种的时候,亦是费了无数心血。期间亦有多次反复,实话说完全是赔本的买卖,单纯靠个人或者小团体是完全搞不下去的。费达生在吴江的蚕种改良,不仅得到了当时地方政府的支持,江浙的丝织业资本家也提供了不少援助。就是这样她的蚕业改良也是走得磕磕绊绊。何况陈霖父亲这么一家小作坊了。
“这蚕种改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是在苏杭都不易办到。”李幺儿说,“我看了厂子里的机器,似乎你这里即做丝也织绸。”
陈霖说丰生和向蚕农收购生丝之后,要经过调丝、纬络、经具、过糊等一系列工序,才能上织机织造各种绸缎,织造完毕之后,还要煮炼,染色。不过这些前后段工序多是外包给专门匠户来做得。织坊本身主要做需要较大设备的织造工序。
传统的丝绸纺织业很少有大生产。即使到了工商业更发达的清代,绸缎织造大多还是一两台机的小机户。生产模式是“放料取货,以货出售”的生产外包模式。纱缎庄将生产原料、织机物料发给机户,由机户回家生产,完成后交回纱缎庄结算加工费。绸缎由纱缎庄发售。这种分散的生产模式下,产品规格不宜,质量好坏不定。
丰生和过去也是这种模式,到了陈霖父亲手里,他感到这样的生产产品质量始终得不到保证,有时候在广州城里看到新的花式品种,拿回来要机户织造,整个过程也特别慢。因此决定自己设场织造。
“想不到你父亲还挺有远见的。”李幺儿笑道。
“首长过奖了。不过自己设场织造亦不容易,光是嘴皮官司就打了不知道多少--这村里本身就有不少机户,靠着丰生和发料织造过日子,听说我父亲要自己设场,都上门来吵闹。其中还有许多族人。要不是我家是长房嫡派,族里长老又出面解劝,这丰生和大约早就被砸烂了。”
“后来怎么解决的呢?光是解劝大约是不能了解的。”
“无非是破财消灾。”陈霖苦笑道,“后来我父亲与族中长老们商议,凡是愿意入织坊做工的,织坊一概收入,织费和过去无二;其次是族中十五岁以上男丁,每人每月给一斗米。这才算将事情平息下来。”
“这花费可真是不少!”
“虽说不少,可也值了。若无族里护庇,这织坊开在此处,哪有如此的太平!且不说水匪歹人窥觊财货,本县的许多机户亦是虎视眈眈,巴不得丰生和被一把火烧个精光!暗中咒我父子一命呜呼的,大约也是不少--如今他们也算是遂了一半心愿了!”他叹息道。
李幺儿想起她初来丰生和的时候,房屋虽然保存还好,但是内部设施机器却有被有意破坏的痕迹。
乱兵土匪抢劫,不外乎劫掠细软财货,这些笨重的“生财家伙”他们是不感兴趣的,更不会专门去破坏,这显然有泄愤的意图。
再联想到当年她在杭州的时候凤凰山庄被围攻,几乎酿成大祸。其中虽有郝元从中煽动,但是搞得一系列蚕桑改良和缫丝厂亦是原因之一。
革新改良,不论意愿有多好,只要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就必然会引起反扑。想到这里,她觉得自己选择南沙这里真得非常正确,脸上不由地露出了一丝笑容。说道:
“自古做事业就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这样翻天覆地的事业。不过我们元老院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底。丰生和现在和元老院共进退,将来一定会成为首屈一指的丝绸纺织企业的。”




临高启明 第八节 香云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临高启明最新章节!
陈琳平日里接触到的人,大多言辞含蓄委婉,说话有分寸,讲究一个“中庸”,很少听到这么感情奔放的词句。他到底是年轻人,李幺儿这一番话不由地激起他胸中的热情。忙道:“小人也不敢说做出什么大事业来,但求能将这份家业发扬光大,就已是满足了。”
李幺儿笑而不言,这年轻人言不由衷啊。她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
“你们这里做香云纱吗?”李幺儿忽然想到了这个广东丝织品中最出名的品种。
陈霖一脸茫然。纱自然丰生和是织过的,但是香云纱这个名词他却是闻所未闻。道:“小人没做过,也没听说过。”
李幺儿想了想又问:“就是用薯莨染色的纱。”
“薯莨?那是莨绸,”陈霖点头,“有有。”
“可有成品?”
“原先倒是有,只是经过兵灾,存货大约已经没有了……”
李幺儿面露失望之色。香云纱是广东传统丝织品中的拳头产品,在旧时空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一时,挺爽柔润,日晒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不易起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适合炎热的夏天穿着,受到消费者欢迎。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赞誉,还大量出口到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按照李幺儿看到的资料,香云纱是民国时候才正式出现的绸缎品种。不过这么一个品种显然不是凭空出现的。她后来又查了些资料,发觉原来明代就有类似的生产工艺,还有出口的记录。
如果能将这种绸缎改进后大量生产,不失为本地绸缎出口的拳头产品。
虽然记载上有,但是李幺儿还没有见过真正的香云纱,问陈宣也是一问三不知。
1...10421043104410451046...11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