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龟船同样如此,赵昺的改造同样要在保证战船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的同时,保证龟船自身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才能算是成功。
第157章 要务
自堂议后,府中的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各军在完成补充后分赴各州县驻地,他们不但承担着战斗训练,震慑地方的任务,还要配合地方打通环岛驿道。而琼州简直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最先投入建设的是白沙水营,而海口迁津建港的工作也同时展开,同时还要建设、完善一系列的防御设施,以期尽早投入使用。
赵昺清楚的很,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现在要趁敌军北还无暇南顾的时机完成战争准备。而海南岛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冬春干旱,旱季自十一月至翌年四、五月,长达六至气个月。五至十月是雨季,其中以八、九月份降雨量最为充沛,时见暴雨出现,也常有台风侵袭。
而历史上入侵海南的战争,时间往往都会选择在旱季,因此必须在有限几个月的时间内基本完成防线的建设。如此一来,征募的民夫肯定是不足,而军队还要承担整训、警备任务,这样一来便产生了矛盾。几经商议,众官采纳了赵昺的建议——实施‘三三制’,就是三分之一的军队负责警备、三分之一的军队进行整训、三分之一的军队投入建设,每个月一轮换,全不耽误。
当然也有例外,那便是帅府军的教导队。他们承担着各军专业技术兵种和基层军官培训工作,每三个月举办一期,每期培训各类学员八百人,争取在年底完成指挥使以下所有军官的轮训和各兵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并在其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预备军官,以期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而赵昺也要求对指挥使以上军官开办短训班,跟他们讲讲带兵之道,战略战术,提高领兵指挥能力……
赵昺除日常公务外,他的主要精力现在放在了摧锋军的重组和龟船的改造上。由于摧锋军的班底是宋军旧军,虽然有些战斗力,但难免沾染上军纪涣散、欺上瞒下,克扣军饷等等坏毛病。赵昺撤换掉摧锋军原统制马发,就是想隔断他们以旧军的联系。而新任统制陈任翁出身书香门第,年纪轻、有文化、有朝气,易于接受新事物。且其虽已出仕,但还没有在官场这个大染缸中打过滚,思想还比较单纯,争强好胜,又一心想为国为民做些事情,正可以利用他改变一军之风气。
而赵昺之所以选择摧锋军和勇敢军作为打造新军的班底,一则两军都有实战经验,基层军官配备比较完备,便于战斗力的形成;二则两军皆编有水军,虽日渐衰落,但百年积累底蕴深厚。可若是想将摧锋军打造成全军的标杆,还是必须下力气进行改造。
陈任翁被王爷任命为摧锋军统制,自然是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皆来自殿下,也几次入府请求面授机宜。而两次下来他就发现殿下这孩子真不是凡品,简直就是一妖孽,整人的法子是层出不穷,自己大有上了贼
第158章 过关
“殿下,人我已经带来了,是否召见”周翔施礼问道。
“好,周都院辛苦了,还要注意身体不要累坏了!”赵昺点点头道,挥手让小黄门去领人。
“殿下才是最辛苦,属下哪及万一!”周翔又赶紧施礼,陪着笑道。
“你啊,说话总是那么中听,不过差事确实办的不错,想要什么告诉本王!”赵昺点着他笑道,让人给他搬个凳子坐下。
“殿下,这些都是属下的职责所在,怎敢要殿下的赏!”刚刚坐了半拉屁股的周翔听殿下如此说又赶紧站起惶恐摆手道.
“你此次差事确实办的好,难道不该赏吗”周翔此人一向会察言观色,马屁拍的人浑身舒服,当然其中有多少水分就不好说了,但此刻脸上少有的带着诚恳,赵昺有些奇怪的问道。
其实赵昺说的也是实话,自迁琼后周翔可以说是最忙得人,他领导的都作院不但要择地搭建营盘,安排先后抵琼的各路军兵入住,还要为各司安排办公住宿的地方;同时要修整仓廪,搬运货物,营建房屋安排招募的流民;另外还要为都作院各个工坊选址,以便尽快投入生产。简直是忙得脚打后脑勺,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张大胖脸瘦成了大饼子。
“殿下,属下是个粗人,本也没有什么大志,原来只想着能在将作监混个主事当当就心满意足了。可自追随殿下后,才懂得朝廷中并不都是些贪赃枉法的无能之辈,还有殿下这等忠心为国的忠臣,为了我等这些草民不惜自身的良主。”周翔深施一礼又道。
“若说辛苦,府中上下谁敢说比得了殿下,说本事谁又敢不服殿下当初在疫船上朝不保夕,甲子镇上衣食无着,后来承蒙殿下收留,开府设衙时兵也不过千余、战船不过十艘。可如今我们不仅打下了广州,还拥兵数万,战船千艘,拥有一州之地。府中分兵之事,我还暗自埋怨殿下收留那么多的闲人,徒耗衣食,可如今我只嫌人少,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属下才不至于抓瞎!”
“周都院再夸,本王都汗颜不已了!”赵昺听了心中还是有些感动,更多的是愧疚,他尴尬地笑笑道。
“诶,殿下当得起,不管他人如何,反正属下这些日子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好像又年轻了三十岁,忙忙活活的根本没觉的累。”周翔晃晃胳膊说道。
“如今是非常时期,大家都辛苦了,待局势稳定下来再好好歇一歇!”赵昺看他滑稽的样子大笑着道,“昨日我偷偷溜出去看了看工坊的选址真是不错,临江近水,地势开阔,物资运转方便,又离府城不远,看来你是用了心的。”
“这个功劳属下可不敢领,那尽是营造监张栩的功劳,他说江边不仅便于各工坊用水,还可利用水流驱动水车节省人力!”周翔摇头道。
“哦,府中还有如此人才”赵昺清楚当初成立匠作局更多是为了安置那些投奔的流民,没想到其中还有如此人物。
“是啊,殿下也当见过此人!就是府中挑兵那日有个老头称自己年轻时当过木匠,做过铁匠,盖过庙,建过桥的那人。”周翔说道。
“嗯,本王还有些印象,是不是有六十多岁,一脸花白胡
第159章 偷听
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件作品可以说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赵昺为了复刻龟船这件经典武器也算是费尽了心力,为保证船的性能不降低,又要添加进自己的理念,他是经过一番严格的计算后才下手制作,这比只要其形的船模麻烦也困难很多。当然每个设计师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投入到生产,进而进入实战,体现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反之若是在评审阶段便夭折也会让赵昺这个当‘娘’的伤透了心的。
“李老大,这船样你看如何”一个中年汉子问一位发须花白的老者道。
“这船底明显是沙船的,不过却加强了舷板,使龙骨更为稳固,便于加装冲角,使船在撞击时船体不会散架。再看这船分为三层,一层为桨手所用;二层两侧开设有活门设计颇为精巧,开闭灵活,关闭时可阻风雨和箭矢,战时可用推开放箭,比不可开闭的弩窗安全许多,只是设置的箭台有何用意还看不出来;三层即可藏兵,也可作战。”李老大指着被拆成几大块的船模说道。
“老大说的不错,以我看这船顶还是更为精巧,其留有供桅杆起伏的缝隙,设有可升降的望斗,还布置了铁锥使敌不敢过船。尤其是舵楼最佳,不仅能看清周围情况,还可避开风雨、箭矢。”另一个船匠说道。
“孙老大说的也不错,但我看还是此人颇为有算计,大家看在如此狭小的船舱中人可以活动自如,不必猫腰驼背,而其还留出了地方供水手休息,甚至伙房和茅厕都不缺。再有底舱经过改造后除可储存武器外,还可存放大量的粮食和淡水,比之其它战船上水手的日子会好过很多。”李老大接过话说道。
“几位老大,我觉得这船要安置百二十人,还要储备如此多的物资,又不能造的很大,还设置了三层之高,能不能浮的起来”又一船匠看了良久,有些怀疑地问道。
“我看没有问题,而也正是作样者心思机巧之处!”李老大摸摸胡子道,“你们看虽然船有三层,但并不高,且其有意将桨仓压低,使得船重心下沉,从而保证船行平稳,即便有些风浪依然不会剧烈摇摆;再有其虽用的沙船底儿,可对其形进行了稍微的调整,增加了舷板和活水舱,以老朽的经验来看,可载千二百斛仍能游走自如。”
“李老大如此说那定然便没有问题,只是不知此船样出自何人之手”孙老大爱不释手的摸着船模叹道,显然也是极为喜欢。
“老夫自幼便随家祖在船场中厮混,见过的船样不知凡几,可如此精巧细致的却还是头一次,居然能将船的内外每一个细小的构件都单独做出,且拼接的严丝合缝。想那人至少也得有几十年的功力,否则绝无可能制出。”一个略微富态的船匠说道。
“嗯,谁不知王大匠祖上数代都是官场中的制样大能,所设计的的新船多为朝廷选中推广,父祖之名在咱们南海船场中谁人不知,能得你的夸赞可见此人却也是人才!”李老大笑道。
“以我只能绝不敢与其比肩,其构思和手工皆在我之上,可谓是奇才。”王大匠却连连摆手道。
“我看能做出如此玄妙之物者,称之为鬼才方恰当……”
“大胆,妄议殿下你们不想活了!”
“参见都院!”李老大话未说完,便听到屏风后传来一
第160章 效率
赵昺听了一时也陷入了苦恼之中,想想自己万吨级的轮船都造过,这龟船连千吨级的船舶都算不上,且结构和配置也简单的连功能全些的渔船都比不上。可自己却能准确的算出所用工料和时间,而如今却无法准确的预估出一艘小木船所用的工期,当然也无从辩驳,更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哼,你们长了几个脑袋,王命你们也敢不从,殿下让你们何时完工就得何时完工,差一刻便将你们全部看了脑袋!”周翔见殿下‘吃瘪’,哪里还能坐的住,点着几个人的脑袋恶狠狠地说道。
“殿下饶命、都院饶命,这不是我们不肯,实是时限太短,无法完工啊!”几个人噗通跪下连连磕头哭道。
“周都院不可如此,先让他们起来!”周翔的话又勾起了赵昺的回忆,他前世最讨厌那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领导,动不动就那‘抄了你’、‘扣你奖金’、‘罚你工资’……这些狠话逼迫你赶工期,根本不考虑实际和客观情况,他皱皱眉道。
“起来吧,好好回话,否则老子招刺了你们!”周翔瞪着他们冷冷地说道。
“是、是……”几个人虽然暂时保住了命,但恐惧丝毫没有减少,似乎招刺比之砍头还要让人害怕。
这个赵昺倒是知道一些,世人都说宋朝已经实施了工薪制,甚至熟练的工匠的薪酬比之知府的工资都要高,这说明工匠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他来到这个时代时还想着自己这个王爷若是当不成了,以自己的本事做个工匠也能混碗好饭吃。可和府中的工匠们接触过一段后,才知绝非那么回事,起码官营场坊中的工匠不是像传说中那么受尊重。
宋代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官营手工业属非自由资本主义性质,其工匠的身份比较复杂。有配隶的犯人,他们身份最卑贱,可谓“昼则重役,夜则鏁鋜,无有出期”。还有的厢军,招兵时“有手艺者试验,改刺充工匠”,他们须在脸上或手上刺字,实行军事编制,住在“营房”。此外,还有民间轮流徵发来的工匠。而各类工匠都无自由可言,如“厌倦工役,将身逃走”,须追捕办罪。
配隶的犯人因身份特殊,且做例外。官府对民间徵发来的工匠,原则上实行“和雇”,支付“工钱”。如不愿在官府做工,有时也可出“买工钱”赎免。而对厢军和招刺的工匠,也按募兵制的规定,发放钱、粮和衣装,显然这些人虽都从事雇佣劳动,但却是强制性的,完不成工作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而一旦被招刺为工匠,那就等于彻底失去了自由身,老死于官场之中了,这也终生劳改没啥区别了。
“你们先喝杯茶,稳稳神,再将每项工作所需工时算一算,稍缓本王再问你们话。”赵昺叹口气道,他知道在周翔如此威胁下,几个人都不敢吐口,说明以他们的能力三个月确实难以完成,可自己能宽限他们时日,谁又能宽限自己呢……
&nbs
第161章 点拨
几个船匠确实是经验丰富,他们根据船模和图样用了一个多时辰估算了所需的用料和人工。赵昺拿过来看了有些头大,他没想到一艘没有任何机械和电气设施的木船也需要一百多道工序。但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赵昺已经没了退路,只能一边看一边问,几个老头儿也当赵昺是孩子,再者事关性命,皆尽其所能的详加解说。
赵昺本就是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工作的,虽然古今造船所用的材料和工艺已是天壤之别,但毕竟原理相同,在他们的解说下也算是补上了一课。他是心有大川,眼前看到的只是沟壑,听起来自然不费劲,可也颇有收获,使得其搞清楚了前世不明白,甚至在学术界中还颇有争议的一些问题。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想着自己若是还能重归前世,靠着这些东西就能成为世界级的古船舶专家了,毕竟‘后人’都是根据考古挖掘和史书上只言片语的记载去推测的,而自己不仅见过,且参与了制造……
选木是造船的第一步,而赵昺发现古人真聪明也够奢侈。聪明在于他们已然发现北方及南方木材在海船建造使用上的差别,南方木材与海水相宜,北方木材与海水不相宜,海水碱苦危害木性,所以北方船木入海不能耐久。知道根据船舶的不同受力部位选用不同强度船材的技术,龙骨为马尾松,龙骨艏柱为樟木,桅座、舵承座为楠木;外板为杉木,舱壁板为锥属木,在重要部位如桅座、舵承座、龙骨艏柱选用木质坚硬的楠木、樟木。
赵昺听着直冒冷汗,楠木、樟木、铁力木这些东西在前世价钱都快赶上黄金了,有些是按克计价,别说整船用了,即便内装饰用上一小部分,大家见了都得羡慕的哈喇子流一地,那根本不是在往船上贴木头,是在贴黄金。想想幸亏是在大宋朝,琼州这地方原始森林还未被破坏,自家的东西不需花钱,让人砍去就行了,否则自己改几艘船帅府还得因此破产!
木材买回后当下是不能用的,还要放在太阳下晾晒,且边晒边观察,等木料干湿适中时,才能开始解木。所谓解木,就是从木料中解出造船用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方料和木板,船骨架用方料,船边、船底用木板,一艘船需要用几十种不同的方料和木板,而这些料绝大多数是弧形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木料,很是考验匠人的才华,这个倒是不用赵昺操心,想来这些大匠们肯定是知道成本控制的。
木料备好了,就可以正式开始造船了。龙骨立起后,船匠们在龙骨上安装横梁、横柴,然后把大斤固定在船体侧面。骨架搭起后,接着安装船板,形成一个完整的船身。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事实上有很大的工作量,方料与方料之间要用梯形榫口连接,板与板之间要凿孔,并用铁钉固定。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灰和涂漆。这是一项看似轻松,但技巧要求同样较高的活儿。临高人根据海南的气候,喜欢用桐油、石灰和椰丝按不同比例调出灰浆,把灰浆抹进船缝里,主要用于密封钉孔和较小的孔隙,封堵铁钉,可防止铁钉生锈腐蚀。当缝隙里的灰浆风干后,使用桐油进行第一遍封护后,第二遍使用油漆进行封护。船就可以入水了。
&
第162章 协作
赵昺讲得绝妙之法其实现代人都懂,大里说是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合理的统筹以此提高利用率;小了说就是流水线作业,分工协作,从管理方面要效率。
道理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这对管理者的水平,工人的素质,工作场所的空间大小和从业人员的多寡都有着诸多要求,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法和行业认证了。而他所讲的也只是个思路和方法,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还得结合实际情况,总之不能让个王爷去当船场场长吧,再说他想去大家也得敢让他去啊!
“殿下的意思是将所有工匠打散,个人顾着个人的,个人做个人的事情,那岂不还是有闲有忙,依然是不出活儿啊!”孙老大琢磨了一会儿,咂摸咂摸嘴说道。
“诶,你怎么听前不听后呢殿下的意思是虽然是分了,但其实还是一起干。比如你负责清理旧船,我可以带人备料。等船进了船坞,各种构件都已做好,老王便带人安装,老刘带着人打灰、油漆,你又去拆下一艘船,怎么会是有忙有闲。”李老大解说道。
“嗯,李老大说得在理,咱们各带一队人,我忙了你闲了,也可以相互帮忙,那便没有了闲人。”王老大点点头道。
“我有些明白了,如此一来虽说有先有后,但三个船坞也可以同时开工,而且闲不下,造完一艘另一艘马上进坞。且大家各自是做熟了的,用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短。却不是像过去那样一个船匠得锯木、下料、打灰样样都得会,从头干到底。”孙老大听罢又琢磨了一会儿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