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臣不敢,陛下所想定是真知灼见!”王应麟起身恭敬地接过道。

    “非是朕的功劳,朕只是提了不成熟的设想,主要还是世楷整理成文,又查漏补缺做了些增减,朕看过很有见地的。”赵昺摆摆手笑道。

    “哦,世楷乃是有大才之人,定不会有什么纰漏的。”王应麟抬眼看看庄公从,拱拱手道。

    “不敢!”庄公从也拱手回礼,淡淡的一笑道,“吾只是陛下身边的侍从,做些小事还行,非是什么大才!”

    “朕以为此战,我军虽然连胜,但是也暴露出些不足,尤其是对骑兵的运用与蒙元相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此次我军被俘的敌军中有许多蒙元骑军,他们精于骑射,长于运用骑兵战术,可以为我军所用。而我朝前时多在江河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作战,缺乏在多平原的江北和中原,乃至草原地区作战经验,尤其是骑兵仍是我们的短处,因此朕打算以蒙元为师,学其所长。”赵昺接着言道。

    “为适应以后的作战,朕想先行扩编三到五个骑兵师及若干独立骑兵旅,并筹建培养骑兵军官的骑兵学院和建立军马场。因而朕打算从俘获的敌军中挑选最为优秀者作为教习,有意加入我军者补入原有的两个骑兵师和新建骑兵师混编训练,以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另外在从中挑选出一些擅长养马和训练战马的降兵,编入军马场,负责牧养和训练战马。”

    “再有蒙古出征多有工匠随行,他们之中有许多能工巧匠,尤其是从波斯、大食等国带回的色目工匠对冶铁和兵器的锻造及治水、筑城有独特的方法,可以为我们所用。朕想选拔一批能工进入匠作监,余者可拨付军器坊或是充实到各部服役。”

    “至于余者大部分青壮可以编入原有的或新建几个工程师和都水军兴修两淮水利,疏通通往汴梁的运河。老弱则遣到各处官庄屯田,以赎其罪。”

    “陛下所言极是,正可人尽其用,物尽其才。又可减少国费开支,使百姓免于徭役,还能造福于民。臣会尽快会同兵部和工部同僚办妥此事。”王应麟点头称是道。他十分清楚让这些俘虏服劳役是十分合算的,只要供给衣食,不需要发放军饷,就能够承担起繁重和艰苦的筑城疏浚任务。还可减少朝廷征调夫役的时间和人数,使百姓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




第1258章 弦外之音
    赵昺听罢觉得十分有趣,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结束北伐正常人的反应不论是痛心疾首,还是扼腕长叹、悲愤莫名,甚至做出些过激的行为,他觉得皆十分正常,而‘松口气’又是什么鬼难道是自己自作多情了,过于高估人们对收复故土的期望啦!

    “陛下,朝野对于此次北伐收复两淮及京东东路部分地区皆十分振奋,对收复应天府亦是群情激荡,无不称赞陛下神武。不过对于继续北伐还是有些微词的,而原因臣实在有些说不出口。”王应麟面带愧色言道。

    “朕已言明,只是私下之言,没有什么禁忌,朕也绝不会为有什么言语而怪罪,有话尽可直言。”赵昺再次强调道,说实话对于这种怪异的反应,他也是好奇的紧。

    “陛下也知此次北伐耗费巨大,朝中上下官员皆身感重压,唯恐稍有纰漏导致北伐失败,从而引发动荡,乃至江南再次沦陷,因此重压之下无不战战兢兢,疲惫不堪。所以若是此时宣布结束北伐,大家自然觉得轻松许多,至少可以松口气了。”王应麟言道。

    “呵呵,这倒是朕疏忽了,此次北伐可谓是举全国之力,全军倾巢而出,若是败落则是满盘皆输的局面,让众臣跟着朕受惊了!”赵昺想想也是,自己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但是不表示所有人都有信心。而战争失败不仅前功尽弃,且局面倒转,自己的日子不好过,那些力主北伐的人下场同样难过。遭到朝野上下的责难还是轻的,甚至会为失败而背锅,弄得身败名裂丢官罢职,多年的奋斗毁于一旦,所以觉得见好就收就可以理解了。

    “陛下御驾亲征战无不胜,断没有败落的事情发生,是臣等杞人忧天了。”王应麟拱手陪笑道,“应天府乃是太祖开国的潜龙之地,又建有皇家原庙,乃是供奉着太祖、太宗和真宗三位先帝御容之所,陛下一力收复朝野上下皆无异议,但对于继续攻取开封却有些微词。”

    “开封乃是我朝东京故都,先沦于女真人之手,又被蒙古人侵占,导致我朝失去都城百余年,实乃我朝奇耻大辱。南迁之后,收复故都不仅是历代皇帝之愿,也是我朝仁人志士所期,为何故都近在眼前却又退缩了呢”赵昺问道,心中却是琢磨是不是大家也跟自己想的一样,开封已经荒弃太久,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才想着舍弃作为与蒙元讨价还价的筹码呢!

    应天府对于赵宋来说意义的确重大,其既是北宋的龙潜之地,又是南宋的开国都城。宋太祖赵匡胤做后周归德节度使,陈桥兵变后称帝于开封定都,念及在宋州发迹,定国号为宋。而北宋灭亡后,金兵南下,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于靖康二年五月,在应天府南京定都即位,四十余日后才南下杭州。他之所以在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正是因为此地是宋朝的祥瑞之地。

    另外建于应天府的原庙作为皇室祭礼祖先的场所,按照其礼仪制度,每年皆要进行朝谒。即使北宋被灭后,其带着朝廷南迁后,供奉于此的火神也成了南宋的灵魂,一直设置斋殿供奉神位,每逢有难就祈祷火神保佑。金朝后期,金哀宗也以此地为都城,就是想借借大宋祥瑞之地的福气以求重复昨日的辉煌。作为祖宗发迹之地,又是宗庙所在,所以朝野上下对赵昺执意收复应天府能够理解就不意外了。

    “陛下,我朝毕竟已经南迁江南百多年,并以杭州为行在,也因此成就了江东的繁华。即便随迁的军民也在江南定居百年,历经数代,习惯了江南的风土,早已不知故乡何处。而一旦收复开封,他们便担心陛下放弃在杭州的行在,要迁都汴京。如此一来,不仅朝廷上下官员要搬迁,且京中富户也要随迁新都,将导致江南龙气尽失,再无今时之繁盛。”王应麟也不觉好笑地道。

    他其实也明白,‘行在’意指天子所在的地方。靖康之变后,赵构建炎元年应天府即位后,为避金兵进攻,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平江府、杭州、建康府、绍兴府等地,均以“行在”名之。其间建炎三年二月驻跸杭州时,诏以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实际上是建都临安,但名义上仍称为行在,依旧将赵宋历代先帝陵寝所在的东京汴梁城称为京师,即便在临安被蒙古攻陷之前都未将杭州称为京师。

    而小皇帝继承残宋后也依然认为京师永远是汴京开封,立志北伐,收复故都。所以王应麟同样认为收复开封后,考虑迁都是必然的,但是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决定的。首先即



第1259章 掀开盖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家是不是是担心朕会废相”赵昺从王应麟吞吞吐吐的话语及神色变化已然猜到了其的想法,他直言不讳地道。

    “……”王应麟可能没有料到小皇帝会这么警惕,从自己的只言片语中就已经猜到了他的想法,并直接揭开了盖子,将矛盾爆发出来。这让他有些慌张,又有些不知所措,一时不知如何辩解,只能默然的低下头。

    “朕并没有废相的打算,可能是朕所为让卿多心了。”赵昺看其沉默不语,显然是默认了自己的猜测,他笑笑道。

    “陛下,臣妄自猜测圣心,罪该万死!”王应麟知道猜度圣意,向来是为大忌,一旦会错意那就会给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甚至利益团体带来灭顶之灾。而当下小皇帝虽表明了态度,但他仍然惶恐不安,担心也许因为自己的不慎让小皇帝心生警惕,会加快废相的步伐,或是行事更加隐秘。他翻身跪倒请罪道。

    “汝尽可将朕之言转告给大家,让诸臣安于本职,切勿误了国事。况且这只是我们君臣间的私下之言,何罪之有!”赵昺起身亲手将其扶起笑笑道。

    “谢陛下宽宏大量,臣惭愧,定然殚心竭力,绝不会有丝毫懈怠。”王应麟再次叩拜施礼才起身道。可他也清楚,小皇帝未必因此而收了废相的心思,可也明白小皇帝不在乎自己将其‘不会废相’之诺传播,起码暂时不会付之行动。

    “伯厚提议世楷担任应天府留守之事,朕以为其资历尚浅,不足以担起此重任,可以先任徐州知府历练一番,伯厚与文相等人商议下,看其可否能称职”赵昺岔开废相的话题,转而言道。

    “臣回去便向文相去书,商议此事,早些定下来,也能让吾卸下肩上的胆子!”王应麟自然不会再提那个敏感的话题,连忙应下来。

    “至于应天府,当前即没有打算重新升为南京,也就不必设留守之职,朝廷只要按照章程任命一名府尹就好。”赵昺点点头又道,“应天府地处前沿,即便与蒙元达成和议,将来一段时间内大的战争应不会有,但是小冲突会时有发生,朕准备将淮北镇抚司设置于此,以备不需。赵孟锦领兵多年,军功卓著,以其镇守应天府可保淮北无忧。”

    “陛下安排甚是妥当!”王应麟点头称是道,“臣还有一个提议,赵置使既是统兵大将,也是皇室宗亲,正可提举鸿庆宫,想来朝中也无异议!”

    他也清楚小皇帝对赵孟锦在军事上甚是倚重,私下也是一直以宗伯呼之,而以其此次北伐的功劳封为郡王几无旁念,甚至会一步到位让其入嗣为亲王,毕竟当下皇室宗亲大多被蒙元掳走,流落北方,余者也是散落四方不知所踪,或是失了玉牒金册导致无法重新入宗。而小皇帝如此敕封其既能褒奖其功,也能够借此收其兵权,消除其隐在的威胁。

    “嗯,此确是两全其美之策,朕记在心中了!”赵昺果然面露喜色地道,好像放下心中重负一般。

    “为陛下分忧乃是臣等的本分!”王应麟看小皇帝高兴了,心中也是一喜,希望其不要因为刚才的事情而恶了自己。至于陈普也只能说声抱歉了,谁让你不长眼,不仅拒绝了皇帝的‘好意’,还暗自诋毁其,甚至欲挟‘民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更让陛下厌恶,这真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接下来,君臣两人都识趣的没有在提这些敏感的话题,转而说些闲事,共用了午膳后王应麟才告退。在外人看来,君臣间是其乐融融,关系十分融洽。而只有当事人知道刚刚有多么凶险,王应麟走出行营才敢擦擦冷汗,感觉衣衫后背都已经被汗水浸透。

    王应麟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殿中的皇帝虽然年轻,但也是皇帝,尽管其刚刚隐藏了齿爪,但谁也不敢小视,几十万蒙元精兵就刚刚毁于其下。刚刚若非应答妥当,陛下表现了克制,只怕不仅他走不出行营,朝中也将掀起一场风暴,不知道多少人要在其中人头落地。

    在王应麟离开后,王德发现小皇帝脸色尽管平静,依旧坐在案前批阅奏章,但是久久未语,半天也未写下一字,而手中的朱笔已经被折断。他知道陛下在极力压制自己心中的怒气,也不知如何劝解,只是摆手让内侍们悄悄退出去,然后掩上门侍立在旁,这才听到陛下吐了口长气,殿中也传来了其踱步声……

    赵昺深知自从人类建立王朝后,皇权确立,历朝历代皇权和相权就像一对冤家般相辅相成,相爱相杀,此消彼长,两者间的争夺从未平息。但是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政治革新,都未曾出现过废除‘丞相’之制,一直相伴相随。

    &nb



第1260章 危险信息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欺上瞒下’这种事情在宋朝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蔡京、王黼把持朝政之事,即便发生了席卷江南的方腊起义,女真人抢占燕京宋军大败,这等军国大事,他们皆可以隐瞒不报。甚至等女真人过了黄河,徽宗皇帝才知道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了。所以说只要稍有作为的皇帝都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以赵昺所知,朱元璋认为这是对于皇权的挑战,他便开始有心重新定义皇帝和皇权,而相权正是导致这些弊端产生的根源。在明朝建立之初,王朝的机构基本全部是沿袭自元朝的,对此朱元璋曾批评道:“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诫。”

    因此,朱元璋先是废除了元朝的总管地方所有事物的行中书省,其在元末几乎如同唐朝的藩镇一般不听中央管辖,形同割据。于是他分别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个机构代替。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事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辖军事防务。

    三个新成立的机构直接隶属于六部,而不再对中书省负责,而后老朱将涉及六部三司的日常事务,直接移交到他本人手中,命令“天下奏章不得关白中书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前给丞相的那个奏章副本免了,以后直接给朱元璋自己看以此来大量地消减丞相的职能。

    接着朱元璋就剑指总理中枢行政之权的中书省,而作为中枢首领的丞相就成了祭刀之人。明朝一共有四位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除了徐达成年累月在外打仗外,另外三位还是比较尽职尽责的,但刀却先砍到了胡惟庸的脖子上。

    赵昺也觉得胡惟庸即使有过,其实也罪不至死,只是点背儿的厉害。彼时被削减的丞相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而认定宰相制度破坏了中央集权的老朱一心要废相,其正好身居相位,代表的相权和朱元璋心目中的君权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也就是说,不管是胡惟庸还是汪广洋当丞相,要么不做事被他嫌弃赐死,要么就是做事被他认为侵犯君权杀死,反正当时谁当丞相谁倒霉,他好是在这个倒霉位置上的倒霉蛋而已。而曾任丞相者,已经告老还乡的李善长,也难逃被赐死的下场。后来为了进一步集权,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大将军蓝玉谋反,令蓝玉也成了其刀下之鬼。

    在最终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老朱重构中枢架构,定义中央的文官与武官首脑。先是设立了四辅官,辅佐自己帮他出谋划策。可不久又废了四辅官,自称效仿宋朝的官制,将四辅官改为大学士取而代之也就是所谓的内阁制度。在完成了皇帝权力的扩展与宰相制度的终结,老朱等于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及三军总司令,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人,并以最严厉的口吻教育子孙,决不允许再有“丞相”。

    说道老朱的内阁,赵昺还是略知一二的,其实最早的内阁成员就是作为低品的皇帝秘书存在的,在废除了中书省宰相后,实际上承担了皇帝的政务大秘和顾问。这个职责后来又经过了二次划分,顾问业务也就是提交解决方案的任务划给了内阁,而拟定决策的文书业务交个了司礼监。

    所以说内阁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并非不可或缺的,实质上是文臣和皇帝之间的一条纽带,准确地讲,是替皇帝决策,如果皇帝想拿回来决策权力,自然就没法替了。因而明朝一代,内阁首辅的权力就像橡皮筋,皇帝强势,首辅就弱,皇帝弱势,首辅就“替”的多。

    如此一来内阁发出的声音只能是皇帝的声音,国家的大事小情皆需要皇帝来做出决策,文臣们只是去执行,权力被大大的削减,再难以挑战皇帝的权威。哪怕是明朝最为强势的首辅张居正,“代行”君权的方式也不是制度化的公文,而是通过在地方广泛布置“私人”,形成一个个人关系网,才能把他的意志真正贯彻下去,如果没有这些自己人,他的政令一样出不去北京城。

    以至于到了后世有人说若是大明朝不灭,内阁制就有可能演变成近现代的君主立宪制。但是赵昺以为这基本不可能,或是说是个虚妄的想象,因为老朱早就预留了‘后门’。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除了文官,还有勋贵、还有厂卫,所以说文官的权力就像海边的城堡,一个浪头就能将其拍的粉身碎骨,皇帝只要愿意便可以轻易的拿回权力。

    &nbs



第1261章 权衡利弊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赵昺来到这个世界也有十余年了,在这期间他也在不断的适应和研究这个社会,试图抓住难得的转型期寻找一条适合大宋的康庄大路。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以前对儒文化的不赞同、甚至对有些理念持排斥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发现其中也有些道理。

    首先宋朝开启了科举公平竞争的闸门,包括工商业者在内的各阶层子弟都有可能登第入仕。整个官僚队伍主要出自科场的选拔,他们虽有等级高低,但“比肩事主”,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地主阶级已无“士庶之别”,地权开始以经济手段频繁转移,地主、自耕农与佃户都可能因土地得失而地位浮沉。

    不仅仅耕地租佃,相对平等的契约关系也开始进入许多经济活动,农民与手工业者开始拥有迁徙权与流动权,促进了各阶层间的横向流动与上下流动。所有这些变化,已经催生了人们对平等的朦胧向往。其中宋学家倡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强调这种平等观。

    在社会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出现了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观念,赵昺以为这在近代公民意识出现前不啻是身份观念的革命,表达出对社会平等的强烈诉求。相对前代,这种平等意识是新因素,当然在他看来与近代平等观仍有本质区别。

    其次相对于前代来说宋朝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兼容精神也遂应运而生。宋学在其创立形成期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颇具怀疑精神与创新活力。与此同时,对宗教和经世上颇能宽容并存,客观肯定别派可取处,使佛门在学理上融合儒道,道教从儒佛中汲取养分,而最高统治者也以兼容精神处理宗教关系,三教和平共处成为常态。而在兼容并蓄中,士农工商也能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其它异质文化,产生新的文化。
1...499500501502503...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