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不是有人说唐太宗之所以开创了一个盛世,就是因为其夺权是逆取,朝廷在修撰《晋书》的时候就有些议论传到他的耳朵里,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在谈论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为此感慨,言称真是不懂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会记得这么牢,做了很多好事却总是记不住。而他要改变历史对自己的记录,唯一的道路就是治理好天下为自己树碑立传。

    但是赵昺不怕,他明白世上没有完人,一辈子不可能总做好事,也不会让每个人都拥护。也知道无论是谁都会被历史遗忘,在他上辈子提起唐太宗可能只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可能都没有其那个傻兄弟出名,而被历史上认定的奸佞反而被平反,被人们时常提起。所以他还真不在乎史书上怎么评价自己,是明君是昏君岂能是几个所谓的名士能够评判的。

    赵昺也并不否认儒士们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宋朝士人取得的成就。宋儒再次开启了历史文化溯源运动。这次运动出现了很多极其聪慧光芒四射的大学问家,那便是北宋五子为代表的宋儒天团,他们创造的历史,与唐儒相比,那是欺负唐儒。和汉儒相比,也只能显得其更加的璀璨,也更为出色。

    但是,赵昺以为宋儒们的路似乎走的有些偏,并且越走越远逐渐偏离了儒学经世致用的本旨。出现了体系化,本体论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宋儒的理学,更像是柏拉图的那种类型的思想,而不太像老庄孔孟的那种思想。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出色,但是却似乎用力过猛拔断了源头的那颗根。以至于后世的几朝,再也无法发起文化溯源运动,使儒学失去了活力,变的故步自封,走向了狭隘和偏激。

    不过随着儒学在宋朝占据了国家和社会的主导地位,儒士们也开始膨胀了,产生‘以我独尊’的想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左右国家政策的制定,参与权力的争夺,甚至挑战皇帝的权威,并开始排斥其它学派的思想。俨然已经成了控制国家的幕后集团,要将皇帝虚化。

    要赵昺说此时的儒士们有了主人翁思想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样是作死的行为,他们忘了自己的权力是来自于谁,忘记了现在仍然是君权社会。且的他们的思想中有了许多的不合时宜,比如儒家讲的伦理靠的是人的自律,这当然是需要的,而且非常重要,但有许多问题和情况不是靠自律能解决的,因为人有趋利的本能,于是便需要有法制来限制和监控官僚们行政过程中的行为。

    适者生存这是常理。儒士们在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动乱后,也意识到必须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才有了对儒学的重新阐述,并对其它教派的理论进行了融合。而他们在宋初也并不否认司马谈在《六家要旨》提出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观点,认识到儒法两家在社会治理上各自的视角不同,服务的对象则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在观念上有差异,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殊途同归。

    赵昺以为这是对的。儒法二家只是视角不同,观念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从结果上看也是相辅相承。从统治者的角度讲,不同时期有所侧重而已。乱世的时候,为了治乱,故要有重典,偏重于法家的思想和法术。在治世,则偏重于儒家,比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这一切都因时因地而异,走极端只是一时的需要,过去了又会返正。

    而儒士们忘了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同样深谙此道,官大了,权重了,往往指挥不动了,它自成体系,而且可以一手遮天,在上者情况不明,何以制之。而君王在一个人无法对付那么多在位权重的大人物,那他的做法就支持小人物起来造反,让小人物作撬棒,以观大人物的动向。

    如果大人物收敛听话了,便到此为止;如果不听话,那就放手让小人物去作梗,打压大人物的威风,而小人物有君王的支持,也有恃无恐,自能领悟君王的意图,尽心尽力,君王则能利用这种关系,谋求权力结构的平衡;如果小人物出了问题,或者当局面临难以收拾的局面时,那对小人物可以弃之若敝屣,或作为替罪羊,那也无碍大局。为君者之所以使用小人物亦出于无奈,只因大人物不听号令和指挥而已,而小人物则宁可肝脑涂地,为君主所用,则也为以小制大提供了可能。

    赵昺这些年做的可以说也是想以此制约士人权力的过度膨胀,并试图对儒学进行改造。但是这何其难也,自己




第1268章 没法活了
    这阵枪响来的十分突兀,赵昺十分奇怪。按照军纪没有敌情胡乱放枪是重罪,在战事更是要处于极刑的,而即便是士兵不小心走火也只会是一声枪响,却非响成一片。可要是说有敌情,大军出行浩浩荡荡,小股敌军是不敢动手的,且行军队伍前、后、左、右皆有放出的哨骑,将周边三十里搜索过,大队敌军设法也会被早早发现。况且沿途还有部队驻防,若有敌军越过防线也不会不被发现。

    另外赵昺也清楚,这个时代自然环境尚保持的很好,人口也要少的多,十万人口就能够评定为上县了,与现代相比用地广人稀来形容十分恰当的,走上几十里不见人烟也不足为奇。因此狼虫虎豹十分常见,即便在得到充分开发的江南也常有群虎袭村的报告,那是标准的害兽,不像现代都成了保护动物。可野兽成群也不敢袭击行军大队,早已闻风而逃远远避开了。

    正当赵昺不得其解的时候,解除戒备的号声响起,营区也升起了平安旗。而情况也很快查明,原来是有巡逻队在营区边的树林中发现有人,便欲进去查看,可不等他们靠近突然冲出了一群人四散奔逃。行驾就在附近,巡逻的官兵怎敢怠慢,在喝止无效后就开枪示警。

    随后大批人马赶到,将逃跑的人群包围,并对树林进行了严密的搜查,竟从中抓住了二百多百姓。经过简单的询问之后,获知这些人皆是逃民,他们昨天就已经到达这里,本打算在天黑后穿越战线逃到蒙元的控制区。没想到宋军突然加强了对大路的巡查,因此没有敢妄动,一些人因为耐不住干渴,想出来找水,却被发现了。

    “可查清他们是来自哪里的逃民吗”赵昺听罢简报,出言问道。

    赵昺清楚在古时历朝历代都会对普通民户的流动都会进行严格控制的,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手要远比土地稀罕得多,是各方争夺的对象。自秦献公实施“为户籍相伍”的政策起,国家开始直接控制到百姓人头,此前分封制下,国家是无法控制到每个家庭的,中间有多个层级。户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点,在官方户籍上登记,就意味着接受官方的统治,获得了“民”的身份、田地,要为国家尽义务。

    流民们逃亡、脱籍都是流动的常见手段,朝廷一则通过鼓励百姓自归、假田、募民移民、检籍、括户来应对;二则通过严刑厉法来禁止百姓流动,一旦被抓获要受到惩处;三则除了官员和军队,其他人等出行都要有官府开具的路引、凭由,否则被查获同样要受到处罚。而朝廷也会将人口数量作为考评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以免官员懈怠。

    平时都要对普通百姓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在战时只会更严,军队不仅会在道路上设卡进行盘查,没有相应的证明让你寸步难行,地方政府也会重新编民入籍,实施保甲连坐制度。此外还有些上不了台面的方法,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控制丁壮,因为男丁是家里的顶梁柱,把男人控制起来,剩下的孤儿寡母是很难有机会外逃的。

    虽然现在发现二百多人的逃民看似不多,但却表明地方政府管控人口上出现了问题,且这是碰巧被抓住的,也许问题会更加严重。而在两淮地区因为持续数十年的战争,人口本来就少,若是再出现大规模的逃亡,对两淮地区的经济恢复,乃至发展战略都会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赵昺也急于弄清情况。

    “陛下,这些逃民来自数地,却多是濠州百姓!”前去查问情况的马端临回禀道。

    “为何逃离籍地可曾问明”赵昺又问道。

    “陛下,时间仓促,尚未查明何故!”马端临又回答道。

    “嗯!”赵昺点点头又道,“朕去看看。”

    “陛下,那些人身份还未查明,且他们所言只是一面之词,很有可能有蒙元残兵藏于其中,陛下不可前去,还是属下前去问明回禀!”马端临急忙劝阻道。

    “朕还是想亲自问一下!”赵昺想了想还是觉得自己问问好,毕竟仅凭各种奏章是难以了解到真实情况的。

    “陛下,那属下立刻命人将那些逃民带过来!”马端临知道小皇帝的脾气,知道难以劝住,便退而求其次道。

    “不必劳师动众,朕走一趟便是。”赵昺摆手道。

    “陛下……”眼见小皇帝说走就走,马端临急忙叫上一队侍卫急急追上。

    赵昺到了驻扎在行营外围的一旅二团营地,抓住的逃民暂时被关押在那里。远远看去逃民们被关在营地的一角,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周围点着火把,将那里照的通明,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少男女混杂,他们衣衫褴褛或站或坐,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低声饮泣,还有的小孩子不住的哭喊,十分可怜。

    “陛下,怎生到这里来了”接到陛下突然造访的报告,一旅长田忠急忙赶来,立正敬礼道。

    “那些逃民吃饭了吗”赵昺问道。

    “还没有,属下准备审问后



第1269章 不能偏勃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也许老头儿看着赵昺是个老实孩子,又只是一个没权没职的小兵,但也可能看在多给了其几个炊饼的份儿上,就敞开了心扉跟他聊了起来。而跟着他的几个人自然也不敢插言,都识趣的避开了,其他人见了也凑过来跟着你一言我一语的跟着抱怨。他也很快发现这些逃民不仅有汉民,还有女真人、契丹人在其中。

    原来在宋军收复濠州后,随后跟进的官员则接管了政权,并展开工作,清查田地和人口。因为蒙元迅速败退,地方官员跑的跑、死的死,而百姓们受蒙元的压迫多年,对其也没什么好感,反倒是对新来的主人充满希望,盼着能过上好日子,因此并没有什么过激行为。

    接着地方官员随即将朝廷分田减赋及各项政策皆公之于众,正当如老者一班人等期盼好日子到来的时候,形势却又急转直下。首先是那些曾经当过蒙元官员的人被抄家,财产被没收;接着是蒙元贵族的封地和庄园皆被充公;而后又是与蒙古人往来密切的大户和豪强受到清算,情节严重者被抓,家产罚没。

    不过这些行动都是针对蒙古官员及贵族和投敌行为的汉人,一个非富即贵,对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感到十分高兴,毕竟那些人曾经骑在他们的头上,遭到其的压迫。可是很快那些生活在两淮地区的异族,包括蒙古人、女真人及契丹人、色目人皆被从原住地集体赶走,迁入朝廷划定的官庄中,原有的土地、房屋和牲畜皆被充公。

    这时候如老者一班的从中原迁来的驱户开始恐慌,毕竟许多蒙古人和女真人及色目人也并非皆是有权有势之辈,很多也是贫苦人家,甚至与他们一样的驱户或是奴隶。而在听闻临县有南迁的驱户并没有如朝廷颁布的律令一样分配田地,只能租种官田,且要承担重税和徭役。有不满者皆被官府抓捕,流配更为偏远之地服苦役。

    当那些南迁的驱户们惶恐不安时,传言变成了现实,他们现在已经是一贫如洗,成为官户以后不仅要向朝廷缴纳租税,还要承担徭役。而此前作为蒙古贵族的驱户,他们也只要缴纳租税,而不用为朝廷服徭役。显然现行的政策比之过去还要沉重,那时就已经难以承受,如今就与要他们的命一般了。

    梦想破灭,想着以后还要承受更为艰难的生活,如老者这般的汉人驱户和异族平民便起了逃离宋境之心,开始还只是一户两户人偷偷溜走,想穿过战线逃回蒙元境内。起初因为人数较少,并没有引起官府的警觉,只有极少数人被抓住送回来。

    但是由于政策的执行面越来越大,逃亡的人也越来越多,事情越演越烈,官府开始出动州军大规模拦截和搜捕,对逃户的处罚也在加重。可这些并没有能够挽回局面,逃亡者从自发性的亦变成有组织的逃亡,



第1270章 必须惩治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陛下,臣有失察之罪,自请惩处!”王应麟安排好提讯之事后匆匆赶回,见面后先行施礼请罪道。

    “王相不必多礼,事情还未查清缘由,再者汝日理万机,难免有疏漏之处,不必自责!”赵昺抬手让其免礼,安慰道。

    “陛下,濠州出现大规模的逃民,臣竟然一无所知,以致惊了圣驾,实在是难逃失职之责!”王应麟再施礼,面带愧色道。

    “王相忙了半日,想也没有用膳,就在此陪朕共用吧!”赵昺笑着摆摆手,要其不必忙着请罪,又留饭道。

    “臣谢过陛下!”王应麟其实被这件突发的事情弄得有些恼火,并没有感到饥饿,但稍一思索,觉得借机向陛下解释一二也是机会难得,便谢恩道。

    “陛下,属下告退了!”

    “嗯,你亲自走一趟,查明后速报朕知!”赵昺点点头道。

    “属下遵谕,定不辱使命!”

    由于小皇帝身边常有侍卫陪伴,且他也并不识的每一个人,因此王应麟听到其说话才注意到帐中这个三十来岁的汉子。他自北伐以来一直随扈在陛下身边,眼前的这个人也只见过几次。其行事十分低调,有外人在场从不多言,以致他时常忽略掉其的存在,连其名姓都不知道。

    不过王应麟也知道内府之中有人专司为皇帝刺探民情,收集政情,但是这些人行踪诡秘,少为外人知晓。但是他对此类人心存厌恶,以为他们行诡秘之事,非是正人君子所为,因而也无心结交。现下听了其与陛下的对话,猛然意识到此人可能就是其中之人。

    如今在这敏感时期,其奉旨出去办事,王应麟心中已有八分把握认为他是为濠州之事。但此时他心中却少了厌恶之感,其此去能够查明事情原委,也能够还自己个公道,因此在其经过自己身边点头示意的时候,也拱拱手相送。

    王应麟对于小皇帝行事也又多了几分敬服,刚刚在获知情况后虽然十分愤怒,却也没有偏听偏信逃民的话,武断的下旨处置濠州官员,而是重新遣人多方询问,又遣人亲赴事发地进行调查。这表明小皇帝行事已经越来越成熟,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激愤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王相,请到偏帐用膳!”这时皇帝交待完毕事情,已经先行到后帐更衣,王德才过来相请道。

    “谢过大官!”王应麟这才从愣神中醒过来,与其同到到偏帐之中。

    偏帐并不大,两盏烛灯就将帐内照的通明,里边已经点燃了驱赶蚊虫的熏香,因为炎热帐帘已经撩起,四周只有垂下的帷幔



第1271章 第一要务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赵昺之所以对饶州知州张颂做出处罚的决定,不仅是为了安抚民心,其实背后还有更大的原因。要知道自他掌权后就面临着纷乱的局势,除了蒙元这个最大敌人,就是民族分裂的局面。

    这其中既有自大宋开国后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造成居住在中原以北的汉族居民一直生活在契丹统治下,从而不为中原汉人所认同,被称为北人;此后契丹灭亡,女真兴起,宋室南渡,宋金以淮河为界分治,也使得民族分界线再次南移,大致淮北的汉族人皆被划入北人行列。

    又是百多年后,女真和宋朝先后被蒙元攻灭。由于先后归附于女真和蒙元的所谓‘北人’,参加了灭亡大宋的战争,使得本就处于对立状态下南北汉人关系更加尖锐。而在这期间,蒙元为了防止大批投降的宋军作乱,又将以南人为主的降军北迁屯田或是参加攻日作战,而以北人为主的汉军屯驻江南镇压南人起义,这使得南人视北人为仇敌,甚至恨之比蒙古人更甚。

    当然以北方汉人组成的军队也是行朝的主要敌人,在琼州和收复江南的战争中宋军就是与其为主要作战目标,而赵昺也相信在以后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元汉军依然是他们的敌人。为了战争的需要,他也必须在宣传上做出选择,且在收复江南后也针对派驻北方汉人官僚和军将进行了严厉镇压,并将俘获的降兵编入苦役营从事危险和艰苦的工作以作惩罚。

    然而赵昺在收复江南后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他们面对的是同属汉族的聚集地了,如此就不可能再如江南一样对待了,而是成为他们争取的对象,为民族大同而战。但无论是要让朝廷中的官员和军队的兵将及江南百姓突然急刹车,再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确是有些难。

    不过难也要做,因为不如此即便北伐成功,赵昺知道再以从前的政策来应对,面临的局面将如当年江南的蒙元一样,面临此起彼伏的反抗,他们就得耗费无数的钱粮和兵力去镇压。如此就又陷入一个镇压——反叛——更严厉的镇压——更为激烈的反抗的死循环,无休无止,直到一方耗尽。

    所以赵昺在北伐前便下旨严令参战各军不准出于报复的目的滥杀百姓,不准劫掠财产,不准强拉民夫,不准强占民产和田地。而对接受的官员也一再强调必须严格执行既定政策,不准搞南北分治,要统一政策;不准征用和强占百姓财产;在惩处旧官员和与蒙古人有勾结的汉族商贾和大户时要把握好分寸,不得滥杀等等……
1...501502503504505...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