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此阶段的儒学从本质上来说也称得上是一种入世型文化,讲究履践,强调经世,从根本上关注百姓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他们中的精英分子自许是天下安危、生民利病的实际担当者,向皇帝发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吁请,展现出迥异于前代士




第1262章 没大关系
    赵昺一个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最大,相应的事情也会更多。而他自知不是个勤快人,天天早朝对被他改成了五日一朝,他有时实在想不通,那些日日上朝不缀的皇帝们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以致怀疑他们有心理疾病,就是为了享受那种高高在上,接受众臣朝拜的恶趣味。

    如今赵昺每日要批阅大量尚书省呈上的公文,还要浏览御前办送上的军队和地方政府及事务局收集的文书,这其中还是经过过滤的,可依然可以用文山牍海来形容。这些海量文书不要说皆要细读批阅,就是浏览通读一遍工作量都不小,更不要说那些还是丝毫没有趣味的格式公文。

    所以赵昺有些理解为何那些亲政的皇帝为啥都活不长,甚至还有雍正那样死在书案上的皇帝了,那都是累死的。想想一天看着批阅不完的奏章,而那些奏章中肯定不会都是好事,甚至还有些给自己提意见的,首先心情就不好了。而有些上进心的皇帝,那必然不会眼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能吃下饭、睡着觉,只能加班加点的完成,还没有加班费,长久以往颈椎、腰椎受不了不说,高血压、心脏病肯定也会找上门来。

    想到这里,赵昺赶紧站起身转转脖子、扭扭腰,又做了几个扩胸运动,原地蹦了蹦。要是废相,那些公事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所以当皇帝不仅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还首先要有个好身体,且有颗强大的心脏,粗大的神经线,否则不死在文山会海中,也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

    所以赵昺有些担心废相之后,自己的子孙们能不能守住这份家业,虽然想这个还有点儿早,毕竟还不知道这一波能不能有个儿子出世。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己这么多老婆只要点儿不那么背,早晚会有儿子的。另外皇帝也算是个高危职业,屁股下的位置时时为人觊觎,说不定哪天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且自己要完成复国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御驾亲征将是平常事,而常在河边走,就不免有湿鞋的时候。

    再想想自己也是要当爹的人了,自己的位置早晚要给他们坐,能不能像自己一样‘亲政’真不好说,要是出现个昏君,又没有宰相协助处理公务,那岂不是误国误民,将整个国家搞得一团糟,甚至亡国败家,自己的尸体都被挖出来挫骨扬灰也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历朝历代冲龄即位的皇帝都有出现,据统计频率还相当的高。而那些孩子有几个能像赵昺这么幸运,是带着前世的记忆来的,又有这么丰富的经历。退一步讲,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受教于腐儒门下的继承者们,恐怕更无力完成繁重的行政治理工作。

    因此为长远计,赵昺也只能忍了,废相也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圈而已。其实还是主要有前车之鉴,尽管明朝的老朱千叮咛万嘱咐不准后世子孙重新立相,但是他的子孙们迟早将再次把丞相以别的什么名目请回中枢,比如首席殿阁大学士什么的。

    当然,这个所谓的“宰相”已经失去了制度上的法定权力,后世无论是前期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是中后期的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他们只能以新的方式行使权力,换了个说法延续着宰相的传说。而赵昺有了前边的教训自然也就不想再折腾了,也实在是折腾不起。

    此外,赵昺与当下的几位宰执感情甚笃,对他们还真下不去手,且这几个人皆是从亡国的暴风骤雨中走过来的,对国家民众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他们一心一意考虑国家事情,要把国家建设好,驻他完成了复国大业。

    另一个就是与赵昺的执政理念向契合,就是对百姓的重视,用传统中国的术语来说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便是以民为本,虽然在主体设计上依然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桎梏,还是以朝廷皇帝为主体,重视百姓利益的目的也是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百姓,治理天下,才不会违背朝廷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但是赵昺也认为他们能够从大宋的亡国教训中,体会到了他们之所以失败几乎都是没有处理好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或者漠视百姓利益,最终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葬身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所以他们支持了他以人为本的政策,努力处理好朝廷与民众的关系,而不惜与士绅集团交恶。

    同时赵昺感受到以陆秀夫和文天祥一班士大



第1263章 亲征襄阳
    笔趣阁 ,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江钲意外受伤,让赵昺不得不暂缓离开徐州,重新对事态进行评估。襄阳是此次北伐中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夺占襄阳才可保荆襄的安全,避免重演蒙元顺江而下攻陷江南的悲剧重演,并保证川蜀地区的安全。而江钲负伤则使得西集团群龙无首,在指挥上出现问题。

    “陛下,江置帅不能理事,可否从参战的诸部主将挑选一人暂行主帅之职,协助其指挥作战”闻讯而来的王应麟建议道。

    “参与襄阳会战的几位主官确是能独挡一面,但是尚不足以挑起主帅的重担,缺乏掌控整个战局的能力。”赵昺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摇摇头道。

    军队可以说一直在他的掌握之下,现下西集团由第六、七、八三个军为主力,又加强了炮二师和骑一师及地方州军组成,但是三军主将潘念、伍隆起和张霸此前皆是勤王崖山时的乡兵首领出身,到达琼州后编入江钲统领的殿前禁军。他们三人作战勇猛有余,但是底蕴不足,也就是说听从命令领兵作战都没问题,可是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和眼光,皆难以担当其指挥一个方面作战。

    “陛下,可否命留守京师的副枢密使韩振前往接替其指挥呢”王应麟再提议道。

    “王知事,当下京中兵力空虚,又需有人在后方坐镇调度统筹各部,汝以为其离得开吗”赵昺苦笑着反问道。

    “陛下说的是,京师不能没有大将镇守,如此也只能就近遣将……”王应麟想想也是,不说从临安前往襄阳路途遥远,且后方空虚,让其空手只身赴任还真说不过去,转而看向倪亮道。

    “谢王相,吾也难堪重任!”倪亮见其瞄向自己,也知道是推荐自己前去,马上摆手道。

    “倪都帅少年英雄,当下又统领数万御前护军,得陛下教诲多年,胸有韬略,统兵有方完全可当此任。”王应麟笑着道。

    “倪亮资历尚浅,还不足以服众,难以调度诸军!”赵昺言道。他明白朝中不仅文臣会结党,军中一样有派系,从大的方面讲就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帅府军为基础的侍卫禁军,一派以行朝各军整合而来的殿前禁军。虽然后来皆统称禁军,又从中分离出了御前护军,但是并没有因此能完全融合,起码从心理上双方还是会分彼此的。

    倪亮本就是被众将认为是因为救驾有功,才得以‘少年得志’成了自己的心腹,掌管御前护军。而其彼时确实也是个迷迷糊糊的憨小子,大家对他颇有微词也不奇怪。但是由于倪亮算是出身帅府军,赵孟锦一般旧将当然是对其百般维护,而其人实诚,又渐渐在战斗中展露头脚,帅府旧将接受其指挥自然不成问题。

    可让倪亮去指挥殿前派军队就显得勉强了,不仅没有担任过枢密一级的军官,威望又不足,且资历也太浅,即便卖自己的面子,那些将领嘴上不说,私下小动作也不会少。而打仗不是儿戏,赵昺不想因为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影响了大局。

    “如此也只能有劳赵置帅了!”王应麟轻叹口气道。

    “淮北和淮东战事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一旦和议出现问题,战事便会再起,还需要其来主持军务。”赵昺再次摇头道。

    “难道陛下要亲征襄阳这断不可为!”王应麟再听不出皇帝的意思,那就不仅是失职,而是傻了,他连忙劝阻道。

    “救兵如救火,当前若是不能速下襄阳,则会影响到未来与蒙元的和议,再要想从他们手中讨要回来几无可能,且在谈判中让我朝处于被动,以此相胁,不若在之前彻底解决问题,免生后患!”赵昺不容置疑的断然道。

    “陛下,皇后娘娘生产在即,且朝中尚有诸多事情亦需陛下回朝决断,怎生好再亲往远征襄阳!”王应麟还是不死心地劝道。

    “王相的好意朕心领了,但是朕怎么能因私废公,朝中之事自有陆相等人协助打理,内宫之事亦有太后主持,朕没有什么不放心的。”赵昺轻叹口气道。而心中还是不免惆怅,即便在现代社会女人生孩子也是如在鬼门关走一遭,何况医疗条件更加落后的现下。此外不能亲眼看着自己孩子的出生,也是一件憾事。

    “陛下……”王应麟再次施礼预言。

    “朕意已决,不必再多言!”赵昺沉声打断其,又道,“世楷,汝立刻做好出发准备,制定预案。”

    “是,属下遵旨!”庄公从立刻躬身领命,马上下去召集各部门主事议事。

    “陛下,属下有话要说!”这时倪亮阴着脸插言道。

    “说!”赵昺眼皮都没抬,阴着脸道。

    “属下想与陛下同去……不,属下必须与陛下同去!”倪亮同样没有好脸色,耷拉着脸道。

    “嗯。”赵昺轻哼了一声。

    “陛下,此次前往襄阳路途遥远,可能还要穿过战区,属下实在不放心……啊,陛下答应了!”倪亮还在挖空心



第1265章 意有所指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王应麟今天兴致不错,讲起女真人‘争抢’正统之事也是不厌其烦,将原委娓娓道来,而赵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事情的起源还因为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不同,在夷狄这个问题上很敏感,以为宋朝对他们最鄙视。早在双方联合灭辽之前,宋廷在官方文件中就称女真人是“夷狄中最微且贱”,因为辽代大部分时期女真贵族都要上赶着给契丹人上供海东青和自家女人,就连完颜女真也是靠当契丹人的狗腿子才做大,所以才把鄙视链低端的位置留给了女真人。

    而完颜氏的汉子们敢玩命,心却不粗,也就看出了宋廷的态度有问题,他们为此找来了辽代进士渤海人杨朴当自己的文化高参,防止自己被老赵家坑。在结盟时果然发现了问题,北宋的国书上用了“邻邦”的字样称呼金国。

    金国官员很快指出《论语》中有“蛮貊之邦”这个称谓是出自“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之语,用“邻邦”是对大金的不尊重。此外金国君臣还在徽宗的亲笔信上出了不少毛病,逼着这位道家皇帝用自己引以为傲的瘦金体书法反复“改作业”。

    而继承宋室的赵构对金国下跪的行为更是给了金国自己才是华夏的感觉,一种崭新的华夏观念被他们创造出来。这个观念的最初版本由超级人妻控完颜亮提出,他认为华夏正统大义名分就像女人一样,谁抢到就是谁的,只要能完成混一宇内一统天下的大业金朝就是华夏正统。

    金章宗时代尽管走了同亮仔不同的风俗路线,但金国的文化得到了大幅度发展,金国的士林风气就是无论胡汉都认为宋廷是金国的世仇,是必须征服的“野蛮人”。在金章宗时代,宋人喊着国仇家恨、和夷狄不共戴天。金国人也把自己的王朝看作是土德的承载者,是唐朝的继承人,还特别把宋朝看作是篡权的“闰位”王朝(闰位不在五德之列)和岛夷,不把自己看成是五胡一类的蛮夷。

    成吉思汗崛起后,金国被打得元气大伤。金国上下反而更加鄙视宋朝,认为自己才是高等华人,是汉人的代表。金国的大儒们认为民族成分不能决定谁是华人,谁用了华夏之礼、谁尊重儒家学说谁就是华夏。汉人更和民族无关,“汉者共天下之言也”,金章宗对儒家有再造之恩,那么金国就是理想国,就是代表文明的华夏,女真人也就是汉人,那些被女真人夺走了土地的河南山东陕西的同胞都被他们无视了。

    “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更是把中州的观念扩展到北方的阴山(正好那里算是他祖先的老家),把金国看成是神州,“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



第1266章 暗藏机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让朕都不好意思杀他们了!”赵昺听着王应麟‘指桑骂槐’之语,岂能不明白其话中的意思,心中暗笑着道。可赵昺也觉气闷,这么多年来说实话他还是不适应与那些儒臣、大家们打交道,倒不是讨厌他们,而是觉的心累。

    这些人说话从来不会直说,而是转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他这个语文只是及格水平的理科男来说与攥着拳头让他猜无异。因此与他们说话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听,以琢磨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含义’,免得产生误读,从而造成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可转念想想,赵昺也理解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弄不好一句话惹恼了皇帝,轻者丢官罢爵打发回老家了,重者就是诛灭九族人头落地。所以这些臣僚们为了避祸,说话自然也要讲策略,给皇帝提意见更是要万分小心,指桑骂槐、以古喻今都是小儿科,打锣边敲边鼓都是高手。至于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像小学语文老师讲完一篇课文,让你自己去总结中心思想差不多。

    “陛下圣明,此次北伐收复万里山河,收复旧京,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复兴我大宋,功可比太祖开国。”王应麟被皇帝说破心思,老脸不免一红,却也明白皇帝听明白了话中含义,心中暗喜施礼送上个赞。

    “呵呵,朕哪里敢于太祖相比,只要不被人骂作始皇就好!”赵昺听了抬手让其免礼,干笑两声道。心中又骂一句,你称赞老子就好好说,还要拿小棍儿敲两下,将我比作太祖无非是提点自己不要忘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而已。

    “陛下英明神武,必如唐太宗般名留青史!”王应麟听了一怔,但转而又施礼道。

    “呵呵,朕同样担不起!”赵昺也是愣了下,他知道按照惯例称赞帝王英明,一般不是抬出尧舜禹三位上古大贤,就是搬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老几位大帝。可其把唐太宗单独提溜出来敲打自己,那就另有一番意味了,他略一沉吟笑着挡了回去。

    刚刚自比秦始皇,赵昺同样是敲打王应麟不要太乐观,我是有秦始皇的魄力。而秦始皇干的一件大事便是‘焚书坑儒’,在此刻其肯定能想得到‘圣意’是何,那是警告他,也是儒士集团不要做得太过分,否则朕是不会废相,却可以换马的。另外朕不会在乎什么名留青史的虚名,不必用那些要挟我,朕不怕!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来年了,赵昺也先后受教于多为名士大儒,谈不上学贯古今,却也知道些皮毛的,明白儒学其实并非是唯一的治国方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已经取代了分封制,律法、度量、文字乃至车轨都被置于同一的标准之下。新的天命体现已经用帝号与五德建立起来,皇帝也履行了封禅的宗教责任。法家被作为帝国的正统思想加以确立,号召全国“以吏为师”,学习律法。兵器被收集熔化重铸成金人放置在帝国的心脏。皇帝四处出巡,考察帝国的疆域。重农力耕作为被证明有效的政策,被推广到整个帝国的领域。

    帝国的制度似乎已经建立起来,“秦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下的帝国将跳出分封制下“战斗不休”的宿命轮回。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篡夺悲剧将不再上演。帝国将在新制度的维系下,获得内在的自信,并以强大统一的姿态对抗北胡南蛮,“传之无穷”。

    心满意固的皇帝,借李斯的手笔在全国各地立下石碑,歌颂这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创举:“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但是儒生们却在唱反调,建国初,向皇帝建议,“分封同姓,加以镇之”。主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其实在这方面,赵昺认为儒生虽然保守,却不会有大错,因为比起追求虚幻的未来,他们的世界更加真实,因此也更加坚固。旧的形式产生旧的势力格局,旧的势力格局同样呼唤着旧的形式,它们相互增益,构成稳定的历史周期,这就叫轮回。

    因此,对于秦帝国的大胆举动,儒生们必定会认为“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己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烈,为祸之深也”。但是他又以为历史自有其惯性。然惯性,并不代表大势,秦帝国若屈从惯性,未必不能如同三代,坐享数百年的国运,但也未必能够实现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




第1267章 我好难啊
    王应麟之言,往好处讲是金玉良言,是给赵昺一个提醒,要他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从而引发朝中动乱;若是赵昺心眼儿小点,那就会理解成对自己的威胁,不要成为士人们笔下遗臭万年的昏君。这话要是别的皇帝可能还真有所顾及,担心史书上留污。
1...500501502503504...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