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陛下要祭山,行军大队再次停下,而赵孟锦既然提及此,就必然做了陛下要拜祭的准备。听闻之后那边立刻开始布置,赵昺下车趋步前往以示敬重。他看看幸山周围并不荒凉,山上和周边修有亭台,遍植树木,近有河堤,倒也是处胜景之地,想高宗在筑坛登基即皇帝位,也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不过,赵昺觉得如此景色恐怕赵构当时大概也无人有心欣赏了,其在应天府登基不到半年,就迫于金兵强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迁都杭州,与金国隔江相峙,建立史称的“南宋”。随之,金军大举过境,金朝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降为归德府;百年后金哀宗在蒙元的追击下将都城迁于此,两年后又被宋将全子才攻破,理宗发布榜文,恢复南京之名;可不久又被元军攻陷,改称归德府,治所宋城改称为睢阳,转眼又是五十多年了。

    “那便是高宗皇帝登坛受天命之所了”赵昺只带王应麟及赵孟锦和倪亮二人陪祭,那边谭飞在布置警戒和仪仗,他则在旁边的亭中暂歇,并净手更衣。一切已毕,他抬头看看亭外问道。

    “陛下,那非是祭坛,而是阏伯台,百姓也称之为火神台!”赵孟锦看罢摇摇头道,又指着不远处的一处土台言道。

    “唉,祭坛看来已经荒废多年了!”赵昺这才扭过头看看其所指,宋室北迁,祭坛自然无人维护,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下,高台也只剩下遗迹了,可他又纳闷那座高台看着更为古老,为何却保留至今呢

    “陛下,此中是有典故的……”王应麟也看出小皇帝的失望,连忙解释道,“阏伯乃是帝喾之子,商之初祖。传说帝喾带着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此地,见这里的人们仍生食,便命阏伯为火正,此地也就成了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为防止火种被雨水或洪水侵灭,便设法积土筑台,建篷遮雨。如此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以为神,造福于百姓。”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其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厚葬于其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并建祠祭祀,并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数千年不衰。又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日久便以此为名。”

    “哦,原来商丘是以此得名,朕受教了!”赵昺点点头道。

    听其解释自己也想起来了,奥运会那年他的一个商丘同学却是对取火仪式有所不满,其认为商丘市是我国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源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典故与奥运发祥地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西方传说一样古老美丽。且许多活动取火种的仪式是在商丘举行,而奥运会没有举行取火仪式倒也罢了,火炬传递也没有经过燧王陵和曾为人类保存火种阏伯台设传递站。

    赵昺才对此有所了解,但国家阏伯台的认定却倾向于古观星台,用以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




第1277章 出警入跸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祭毕幸山,行驾队伍开始入城。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尤其是影视剧的影响,古代皇帝都被称为九五之尊,皇帝们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论吃穿用度,都要讲究。在出行上面,也是要摆足了架势,必须豪华、气派,只有文武咸集,百官毕至,车马如鲫,旌旗蔽日,华盖如云,皇家卫队前呼后拥,如此浩大的声势才能彰显皇家威仪。

    赵初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以为是如此,但是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自己受了骗,中了影视剧的毒。真实的皇帝出行并不像电视剧中的那样浩浩荡荡,其实就是一群保护皇上的人,虽然人挺多的,但是也并不像电视剧中的那样。

    起初赵也不大相信,以为自己来的不是时候,赶上大宋朝亡国之际,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心情,也没有实力来讲排场了。但是在琼州稳定下来以后,他才明白除非是皇帝登基,拜谒祖灵等国家大事才会出现电视剧中那种隆重的场面,真正的皇帝出行其实很普通,尤其是宋朝,皇帝出行更是随便的多。

    因为当时宋朝都城汴梁存在相当严重的“侵街”现象,即道路两旁的商铺、摊贩为了扩大生意,扩大场所范围,甚至搭建违章建筑,这就给皇帝和官员的出行带来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况,北宋朝廷采取的对策是缩减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对于关乎民生的违建不强行拆除,对商业性质的违建征收税金。

    这也使得北宋中后期的皇帝出行成了历朝历代中的“奇葩”,不再具有什么威仪,而是与路上行人交杂而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及仪仗队伍,都混在人群中,“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的场面才是常态。而南渡之后,行在留杭州,那里的条件更差,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北宋的规矩。

    赵更是个不喜欢这种前呼后拥的场面,为了什么仪式感而劳民伤财,搅得四邻不安,一切皆是能省则省了,出门也是轻车简从,自己只带着几个内卫出门的事情也没有少干,所以此规矩倒是很对他的胃口,自然也没有修改的念头,甚至还有从简的趋势。

    本来时隔五十余年后再度收复南京,皇帝拜祭原庙应该是件盛事,且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但是赵也不想搞那么大的场面,可想着当前虽然局势趋稳,但仍在战时,有必要炫耀武力,一者可以提振士气,二者可以震慑宵小,就也稍稍松了口,入城和祭拜仪式要简朴隆重而不奢华。简单点儿说就是少花钱多办事,便宜又实惠。

    皇帝可以说简单,但是底下的人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仅来路上护驾的全军戒备,时刻准备应对不测,赵孟锦也是调动沿途诸军备战,驻守应天府的第一军三个师最远的都外放到五十里之外,严防蒙元袭扰圣驾。在现代领导出行一般都会有警车开道,沿途戒严,禁止通行。古代帝王出行时同样会如此,但这种交通管制叫“出警入跸”,也就是肃清道路,禁止行人通行。

    出警入跸始于秦,而单纯的“跸”,也就是封路警戒,早在周朝便已开始。百姓冲撞仪仗叫犯跸,要遭治罪。《仪制令》,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即古代的日常交通规则,意即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官员让路,年轻人给长者让路,轻装车要给载重车让路,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其中,“贱避贵”就是根据等级而定的回避制度。

    太祖赵匡胤也曾规定,“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官员出行,凡官职低的官员乘轿出行,在路上碰到官职高的官员,一律都要停下轿来避到路边,官职低的官员本人还必须来到大街边上迎着上级官员的大轿挺身长跪,待官职高的官员过去,方可重新上路。军民人等在街市上遇见官员经过,必须立即躲避,不许冲撞,若有冲撞,将被治罪。官员尚且如此,老百姓更不用说。

    帝王出行时的交通管制更属于“高级别”的,平日里则也有严格系数相对较低的交通规则。就在皇帝祭天的功夫,辎重旅和第一旅大部已经入城,接管了隔城的城防,并在沿途路口设卡、警戒,充当‘清游队’,其作用是清道。当然这并非是宋代的独有配置,而是历朝都有关于道路的明确规

    定,某些朝代还设有专门的“清道使”官职,负责出巡道路的规划和清理。

    清道的对象有二,一是道路本身,另一是人。

    清路不仅是实施交通管制,清理路上的行人,还有所谓的“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不过这也并非仅仅处于对皇帝的敬意,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必要。当时的干道,没有现代的水泥、柏油路,都是由黄土混合沙石



第1277章 出警入跸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祭毕幸山,行驾队伍开始入城。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尤其是影视剧的影响,古代皇帝都被称为九五之尊,皇帝们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论吃穿用度,都要讲究。在出行上面,也是要摆足了架势,必须豪华、气派,只有文武咸集,百官毕至,车马如鲫,旌旗蔽日,华盖如云,皇家卫队前呼后拥,如此浩大的声势才能彰显皇家威仪。

    赵初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以为是如此,但是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自己受了骗,中了影视剧的毒。真实的皇帝出行并不像电视剧中的那样浩浩荡荡,其实就是一群保护皇上的人,虽然人挺多的,但是也并不像电视剧中的那样。

    起初赵也不大相信,以为自己来的不是时候,赶上大宋朝亡国之际,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心情,也没有实力来讲排场了。但是在琼州稳定下来以后,他才明白除非是皇帝登基,拜谒祖灵等国家大事才会出现电视剧中那种隆重的场面,真正的皇帝出行其实很普通,尤其是宋朝,皇帝出行更是随便的多。

    因为当时宋朝都城汴梁存在相当严重的“侵街”现象,即道路两旁的商铺、摊贩为了扩大生意,扩大场所范围,甚至搭建违章建筑,这就给皇帝和官员的出行带来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况,北宋朝廷采取的对策是缩减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对于关乎民生的违建不强行拆除,对商业性质的违建征收税金。

    这也使得北宋中后期的皇帝出行成了历朝历代中的“奇葩”,不再具有什么威仪,而是与路上行人交杂而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及仪仗队伍,都混在人群中,“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的场面才是常态。而南渡之后,行在留杭州,那里的条件更差,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北宋的规矩。

    赵更是个不喜欢这种前呼后拥的场面,为了什么仪式感而劳民伤财,搅得四邻不安,一切皆是能省则省了,出门也是轻车简从,自己只带着几个内卫出门的事情也没有少干,所以此规矩倒是很对他的胃口,自然也没有修改的念头,甚至还有从简的趋势。

    本来时隔五十余年后再度收复南京,皇帝拜祭原庙应该是件盛事,且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但是赵也不想搞那么大的场面,可想着当前虽然局势趋稳,但仍在战时,有必要炫耀武力,一者可以提振士气,二者可以震慑宵小,就也稍稍松了口,入城和祭拜仪式要简朴隆重而不奢华。简单点儿说就是少花钱多办事,便宜又实惠。

    皇帝可以说简单,但是底下的人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仅来路上护驾的全军戒备,时刻准备应对不测,赵孟锦也是调动沿途诸军备战,驻守应天府的第一军三个师最远的都外放到五十里之外,严防蒙元袭扰圣驾。在现代领导出行一般都会有警车开道,沿途戒严,禁止通行。古代帝王出行时同样会如此,但这种交通管制叫“出警入跸”,也就是肃清道路,禁止行人通行。

    出警入跸始于秦,而单纯的“跸”,也就是封路警戒,早在周朝便已开始。百姓冲撞仪仗叫犯跸,要遭治罪。《仪制令》,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即古代的日常交通规则,意即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官员让路,年轻人给长者让路,轻装车要给载重车让路,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其中,“贱避贵”就是根据等级而定的回避制度。

    太祖赵匡胤也曾规定,“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官员出行,凡官职低的官员乘轿出行,在路上碰到官职高的官员,一律都要停下轿来避到路边,官职低的官员本人还必须来到大街边上迎着上级官员的大轿挺身长跪,待官职高的官员过去,方可重新上路。军民人等在街市上遇见官员经过,必须立即躲避,不许冲撞,若有冲撞,将被治罪。官员尚且如此,老百姓更不用说。

    帝王出行时的交通管制更属于“高级别”的,平日里则也有严格系数相对较低的交通规则。就在皇帝祭天的功夫,辎重旅和第一旅大部已经入城,接管了隔城的城防,并在沿途路口设卡、警戒,充当‘清游队’,其作用是清道。当然这并非是宋代的独有配置,而是历朝都有关于道路的明确规

    定,某些朝代还设有专门的“清道使”官职,负责出巡道路的规划和清理。

    清道的对象有二,一是道路本身,另一是人。

    清路不仅是实施交通管制,清理路上的行人,还有所谓的“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不过这也并非仅仅处于对皇帝的敬意,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必要。当时的干道,没有现代的水泥、柏油路,都是由黄土混合沙石



第1278章 朕也无奈
    进入皇城后,城门关闭,一应无关人员也都被关在外边。赵昺下马抹抹脸上如雨的汗水,刚才的‘傲娇’早已当然无存,心中只剩下奶奶屁了。想想骑着马在炎热的午后在大太阳底下晒着,头上虽然也有华盖遮阳,但大家都知道那只是略胜于无,此刻他早已经汗流浃背,尤其是苦了屁股,他要端坐在马鞍上保持风度,不能做出什么‘不雅’的动作,小动作也不行,否则就是失仪。

    不过赵昺想着那么多臣民,尤其是充当仪卫的官兵们还要全副武装的步行,自己与他们相比更加辛苦,心里有怨也只能憋着。但是现下大部分人都已经完成任务后,可以找个地方凉快去了,而他还不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的。

    “果然文人们都是会骗人的,一支笔即可粉饰太平,也能极尽刻薄之事!”赵昺下马扫视了一眼皇城心中暗骂道。

    他喜读游记以了解地方地理和风物民情,来商丘祭庙自然也要对此有所了解,以免露怯。那么在前人的笔下皇城的主题建筑规模如何呢本朝的文人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有描述:

    王仲旉《南都赋》记载:“旁立原庙,岿嶵穹崇。殿实有三,一祖二宗,显文谟而承武烈,弥万祀而无穷。”刘攽《鸿庆宫三圣殿赋》亦载:“絜百围而置楹兮,度千仞以架栋。亘长廊其如城兮,辟重门其似洞。栾拱粲其如星兮,侏儒屹其承重。阖阴房之密静兮,虽六月其必寒。辟阳荣之敞丽兮,盖中夜而已旦。涉广除而径上兮,每百尺而一级。历青珉之莹滑兮,曾不得而侧立。顾风雨之在下兮,足以避夫燥湿。良非人力之所为兮,宜鬼神之攸集。”

    这些人都是极赞三圣殿之庄严华美,可呈现在赵昺面前的又如何呢其实商丘皇城城郭周长只有两里三百余部,占地面积只有现代二百八十亩左右。即便作为一个行宫别院都不算大,作为皇城来说更是小的可怜,哪里来的什么宏大雄伟,也可见他们的文章是言过其词,糊弄皇帝高兴罢了。

    赵昺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了,也没心情为这点儿事与早已作古的人去置气。而眼前的皇城倒是簇新,只不过随处可见刚刚完工的痕迹,树木、花草都是新移植的,石板铺就的路径没有丝毫磨损的痕迹,而城中还弥漫着颇为浓重的油漆味道,他估计用手摸摸都会沾上。

    “陛下,虽在我朝开国之处便设原庙,但彼时规模很小,此后又多次毁损重修。仁宗天圣元年,鸿庆宫重建,并修建了许多附属建筑。但康定元年,宫殿毁于战火,但依然设置斋殿来供奉神御。至庆历六年,仁宗又命重修南京鸿庆宫三圣御容殿,至次年七月,神御殿修成,下诏奉安了太祖、太宗和真宗的御容,赏赐功臣,赦免罪民。”赵孟锦看小皇帝不住皱眉,知道一切都瞒不住其,便上前解释道。

    “此后鸿庆宫屡次毁于灾害和战火,历朝又不断修复和扩大,皇城也有了今日的规模,按照其礼仪制度,每年进行朝谒。靖康之变后,我朝南渡依然设置斋殿供奉神位,直到临安沦陷,行朝海上才止祭。而鸿庆宫则毁于蒙元兵弑,待臣重复应天府时也仅存遗址。”

    “鸿庆宫乃是我朝原庙,臣不敢怠慢,组织上万军民和工匠,按照前时的样子复建,只是仓促之下还多有不妥之处,还待日后一一重建!”

    “能在不足月旬的时间内建成如此模样,汝也是费心了。”赵昺轻叹口气道,“但是此为我赵氏肇基之地,而朕无能,使国家沦丧,祖庙荒废,列祖列宗不得祭祀。而今我等绝不能再有丝毫疏忽、懈怠,朕也会让内府拨下银钱,用以复建和四时祭奠,求列祖列宗佑我大宋重现昔日荣光,保我子孙后代江上永固。”

    “臣遵旨!”赵孟锦已经得知传闻自己是内定提举鸿庆宫使,这些事情也就成了他的份内之事,而这也是事关自己的利益,当然是欣然遵命。

    “朕此次将淮北兵权总于刘志学,不知汝有何见解”赵昺挥手屏退跟随左右的侍卫,对赵孟锦道。

    “属下以为刘志学可担此任,必能稳定淮北战局,且其在各军中素有威望,众将敬服,也能听其调遣!”赵孟锦言道。

    “嗯,朕打算结束北伐与蒙元议和,如此一来汝之行军总管之职将被解除。朕对汝之安置,一是为两淮制置使,继续统兵;二是回京任枢密院副使,参谋军机,协助朕节制各军;三是以宗亲身份提举鸿庆宫,进爵为王,但依例将解除兵权。”赵昺虽然与王应麟议过此事,但是也知赵孟锦统军多年,在军中甚有威望,且随自己建立新军,稳定琼州,又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也不能随便就解除其兵权,寒了众将的心。

    “陛下,属下年近



第1279章 皇帝苦啊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皇城的建筑刚刚复建,作为主体的归德殿已经完工,周边祭祀所需的附属建筑也在做最后的装修,但显然这里适合神居住,却不适合人住。而祭祀前赵昺要斋戒沐浴七天,但襄阳军情紧急,不容他多留,所以他生生给压缩到了三天。另外由于是皇帝亲祭,周边的地方官员都要来陪祭,他们同样不能久留在此,也就特事特办了。

    在皇城巡视已毕,赵昺移驾至行宫。据说南渡之前,大宋历代皇帝前来皆驻跸于此,金末还做过皇宫,后来又成为蒙元哪位郡王的别院,因此得以保存至今,不过规模比之从前小了很多,只保留了三进殿堂及左右两路房屋。
1...503504505506507...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