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阳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鹿卢凝风
夹缝阳光
作者:鹿卢凝风
青春寄语,生活时尚,乡土文化,展现现实百态!
....邮件反馈
第2章 反湾喽!
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好事。
有些回忆早已湮灭,有些回忆依然清晰。有时候,母亲讲我小时候发生的事,她讲得绘声绘色,偶尔大笑几声,但我对她的笑没有共鸣。不过唯有一件事,还真触动了我的心弦,听她以奚落的语气讲来,表面上我无动于衷,却低下头去心底泛起阵阵悦怿的波澜,不知是出于委屈还是感动,或者出于同情自己,只是想补偿那种没完没了的心酸。
我一向对我的家庭没有好印象,对于家庭的回忆,除了厌恶就是痛恨。所以当母亲谈起这件事,不管是真是假,不管有无夸张,都令我惊讶我的生命里还有这个,有这一份不算太坏的回忆,甚至让我瞬间产生某种错觉,以为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
这段小小的、美好的回忆,仿佛在被风吹破的旧窗纸上,贴了一张大红的“福”字,抵御寒风的同时,也装饰了这面窗。尽管如此不协调,却分外耀眼,竟然部分抵消了我建筑在心底的痛恨和厌恶。
就像一小截红红的蜡烛,在漆黑的屋子里闪耀着。当它燃烧殆尽,屋子重归黑暗,那小小的火光依然在心底长久地闪亮。
上世纪80年代,夏季一个慵懒而漫长的午后,父亲从早上出门就再没露过面,母亲和姐姐仍在大炕上横躺竖卧着,在梦乡中浮沉。我早就醒了,在炕上翻来滚去,听屋外百无聊赖的蝉声,观察姐姐鼻尖上沁出的细密汗珠,对着母亲被枕褥压歪的嘴角默默发笑。
我感到窗外的树影在喊我,阴影里的凉风在诱惑我,我再也忍不住了。我起身下地,踮着脚尖,蹑手蹑脚,模仿猫咪行走,竭力不发出任何声响,边走边回头察看。她们依然睡得很香,呼吸声此起彼伏,平静而均匀。我在门前停了一小会儿,像是要去做坏事的孩子一样,打开房门悄悄溜出屋去。
在屋子里,听到的蝉声悠远而深沉,仿佛低吟浅唱。在院子里,入耳的蝉声焦虑又聒噪,就像在呐喊。大地静悄悄的,太阳滚动着刺眼的火球。我回顾四下无人,慢慢踱到村口。
向西望去,一条弯曲的土路上铺满了尘土,绵延伸向无边的原野,热气流袅袅上升,远处的景物错落而模糊。靠近村口,土路两旁各有一大片清浅的池塘,汛季时,两旁的池塘会携手淹没路面。此时未到汛季,两边池塘的水分蒸发退却,让出了中间的路面,恰似两枚镜片架在鼻梁上,两汪池水碧绿浑浊,被调皮的鱼儿们不断搅动着。
在晴空中站立了一会儿,头皮晒的发烫。我走近池塘边,蹲下身体,伸出右手撩动池水,池水是温热的。抬头看看天,半空中灰朦朦的,看样子要下雨,平静无风的水面上浮动着很多游鱼的嘴巴,一张一翕的,吐出许多细密的泡沫。
我找一只土块向那些翕动的嘴巴砸去,土块落水的刹那,鱼儿消失了,水面慢慢变得平静,成为没有瑕疵的一片镜面儿。过了一会儿,游鱼再次浮出水面,依旧翕合着细密的泡泡。
我那时还小,又不是一条鱼,所以不明白鱼在水中缺氧的感受,好奇心驱使我不断捡拾土块砸向那些无辜的鱼儿。重复多次后我发现,这既不能制止鱼儿,也不能抓住它们,慢慢我厌倦了。
再没有比距离鱼儿们咫尺之遥却无法抓住它们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于是我慢慢转回身,扔出手中最后一块土块悻悻回家。
悄悄推开屋门。聒噪的蝉声仍是最好的掩护,姐姐仍在沉睡,母亲只是不合时宜地翻了个身,继续入梦,连眼睛都没睁开。我举起双手紧张地站在墙角,摒住呼吸,听到母亲继续发出鼾声后,才无力地垂下双手,似乎对这结果很失望。
没什么好说的,我垂着脑袋,慢慢靠近土炕,坐在炕沿上慢吞吞地褪掉破旧的鞋子。勿庸置疑,当母亲醒来后,第一眼便看到两个孩子仍然安稳地睡在她身边,才是最妥贴的结果。这样,她就可以舒服地伸几个懒腰,打几个哈欠继续睡下,等到太阳西斜时才需要起身。
可就在我脱掉鞋子爬上炕头,刚要将脑袋放在枕头上时,屋后的大街上突然传来尖利的喊叫声,“反湾咧!反湾喽!”
我吃了一惊,还来不及想“反湾”是个什么概念,赶忙“扑通”一声将自己的脑袋砸在枕头上。因为我知道,当母亲被屋后的声音惊醒时,第一眼发现我睡着比看到我清醒时对我更为有利。
果然,母亲一骨碌坐起身来,下意识扫视了一眼“熟睡”的孩子们,然后对着空气叫道:“啥?谁在吆喝!吆喝啥?”此时,屋后的声音又恰如其分地响起了,“反湾喽!反湾咧!西湾反湾咧!老少爷们快来啊!”
母亲叫道:“啊,反湾了,快……玲儿啊,快起来……小强……”她拍打着睡在身边的姐姐。
我假装听不见。姐姐一骨碌爬起来,揉着眼睛,东看西看却对不上焦点,慌乱地问,“啥事儿啊,娘!”
母亲急促地说,“西湾反湾了,你快起来,叫上弟弟,咱们去逮鱼!”
“逮鱼!”一听这个,姐姐的眼睛立刻明亮起来,“反湾”可能她不懂,但“逮鱼”她还是明白的,这个词语,对孩子有极大的诱惑力。她挪动瘦弱的小身板很快跳下大炕。我一阵慌乱,害怕她们丢下我跑出去,再不敢装睡了,也一骨碌爬起来,猛然扯住姐姐的破短褂。姐姐回过头,看着我哀怨的眼神,只是叹了口气,没有责备我。她赶紧拉着我的手跟在母亲后面走出门去。
之前静悄悄的街巷突然沸腾了,男人们提着抡网、扛着捞网,孩子们提着水桶,女人们则端着筛子,风风火火地向西边跑。当时的场景很混乱,不容人思考,仿佛鬼子来了,全村老少拖家带口四处逃窜,谁都害怕被鬼子追上的后果。又像去晚了之后,池塘里的鱼儿全都被别人抢走一样,这场面既让人恐惧又让人激动。
第3章 手心里的小鱼儿
天气真热,太阳瞪着炽烈的眼睛,热气向上蒸腾着,四处发烫,让人窒息,我怀疑在外面走着走着,会不会被慢慢融化掉。
姐姐拉着母亲,我扯着姐姐,眼看就要汇入滚滚人流中,姐姐突然拉住母亲问,“娘啊,咱啥也没有,咋逮鱼啊!你看人家,也有网子也有水桶的……”
“是啊……”母亲顿了顿,“可是你爸爸不在家,家里只有一个抡网咱也不会使啊,算了,你们太小不能下水,我还得在岸上看着你们,咱们先去看看热闹再说吧……”说完,拉着我们汇入人流被裹挟走了。街道上尘土飞扬。
眨眼间人们聚集到村西口那条大路北边的池塘前,水并不深,数不清的鱼儿浮在水面上大口呼吸着,仿佛向逼上来的人群挑衅,“来呀来呀”,人们迅速挽起裤腿,“扑通扑通”跳入水中,那些鱼儿瞬间隐遁了。
水中的青壮年挥舞着双臂大叫着,双腿“哗啦哗啦”蹚动着水面,将双臂插入水中疯狂搅动着,老头儿在岸上用抡网追逐着浪花下的鱼儿,有人用捞网追击着慌不择路的鱼儿,水面很快浑浊起来,碧绿的水面变成灰色,越来越多的人们围拢过来,更多的人陆续加入到蹚水队伍中。
妇女和孩子们大多围在岸上观看,大呼小叫着。水里的人们更加兴奋,有调皮的大孩子索性一个猛子扎到水底,再次露出头来时,头上身上都沾满了黑泥。
水越来越浑浊了,简直成了泥汤。越来越多的水藻被扔上岸来,被人们踩烂踩碎,和入稀泥。在岸上,有些孩子滑倒在稀泥上,惹来母亲的大声呵斥。不时有人收网,网兜里翻腾跳跃着几条白花花的大鱼,引起人们的阵阵嘘声。笑声、喝彩声、吆喝声,同时夹杂着手掌拍在孩子屁股上的声音、孩子抗议的哭叫声。
这样壮阔宏大的场面,无异于一场关乎生死的暴动。
有些人胡乱撒网,意图搅动水面,惊吓鱼儿,鱼儿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鱼线,人们疯狂追逐着鱼线下网。众人大呼小叫,喊声和应答声此起彼伏,不断有鱼被“啪啪啪”地扔到岸上,女人们则迅速扑上去抓起鱼儿放入桶内。池塘里的鱼儿越来越少,人们桶里的鱼儿越来越多。
池塘里的水藻要么被鱼网兜走,要么被人甩到岸上,几乎都消失了。泥汤也越来越浓,人们越来越兴奋,张牙舞爪地乱蹿,捉鱼的人们甚至比鱼儿还多。水底严重缺氧,鱼儿在腿间和手指间仓皇逃窜,不时浮出水面急速喘气,行动越来越慢,完全失去了往常箭一般的反应能力。水面上每个翕动的黑点就是一条鱼儿,这些黑点彻底暴露了鱼儿的行踪,反湾捕鱼的**开始了。
我们娘仨儿也许是这次反湾大潮中最落寞的人了,母亲拉着姐姐,姐姐拉着我,我们呆呆地站在岸上看着热火朝天的人们。水中没有为我们忙碌的亲人,我们不必为谁喝彩,就那么傻站着、艳羡着。姐姐失魂落魄地歪着脑袋,我则噘着嘴巴挽弄着破烂的衣角。在我们面前穿梭来去无比兴奋的人们太忙了,甚至都来不及同情我们一下。
渐渐地,鱼儿密度变小,剩下的多是潜伏在水底的大鱼。靠胡乱撒网已经捕不到鱼了,有经验的捕鱼者则端好抡网,沿人少的岸边来回逡巡,等待大鱼逃跑时暴露的鱼线,以备随时撒网。更多的人则端着捞网,警惕地观察着水面上的黑点。有的摸鱼能手口衔鱼兜,在水下的泥窝里摸来摸去,时有收获。有些强壮泼辣的女人也下到水中,端着筛子随时准备插到那些黑点下面,起获那些因为缺氧而行动迟缓的鱼儿。
浑水摸鱼,真是一种残忍的捕鱼方式。
我当时太小,这些场景我甚至都不记得,母亲若对此事闭口不谈,这段回忆就被时光的灰尘永久埋没了。当时的我,只是沉溺在不能为爸爸踊跃下水捕鱼而欢呼雀跃的伤心失落里,深陷在对别人水桶中那些白花花的大鱼儿无比羡慕的情绪中。
反湾的所有时刻,他们的世界都是彩色的,唯有我们娘仨儿的世界是黑白的。就连最熟悉的邻居也假装没看到我们,只是匆忙在我们身边穿梭。关于这点,我并不在乎,我猜他们是因为好心,而不是因为忙碌,因为他们明晰地知道,此刻并不适合来打扰我们的悲伤。
鱼线渐渐平息了,黑点也越来越少了,有些黑点太小,已不值得下网打捞。人们对这片泥浆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很多人低头看看水桶,满意而归。扶老携幼,左拥右抱,边走边谈论着鱼汤或煎鱼的做法和香味。此时,天空滚过几声巨雷,天色慢慢阴沉了。
有人大叫着:“打雷喽,要下雨了!”接着,大家提着各自的战利品一哄而散。
唯有我们娘仨儿没动,一来我们根本不想两手空空地混在他们凯旋而归的队伍里,跟他们谈论鱼汤或煎鱼的做法;二来我们那个时刻,并不想回家,只想透透彻彻地淋一场雨。说话间,厚厚的浓云已成压境之势。
第一滴雨落下来的时候,姐姐正好扬着小脸儿,那滴雨水正好落在她小巧的鼻尖,她眨着眼睛,没有动。风旋即从身后猛然吹来,使我们趔趄一下,打了个寒战。母亲看人们差不多被村庄的破屋断墙收走了,我们身前身后唯剩这片破池塘,这才拉拉我们的小手儿,平静地说,“我们走吧!”
姐姐似乎并不舍得走,因为我发现她在挪动脚步前,又向身后狠狠地望了一眼池塘,被母亲拽出几步后才将目光收回转向前方。母亲边走边说,“或许有人逮鱼多的吃不了,会送给咱们一点点的。”我和姐姐都不说话,两颗小脑袋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双腿机械地走着,四只眼睛紧紧地咬着地面。
姐姐突然挣脱双手蹲下身去,手指着地面,抬头对母亲叫道,“娘,你看,一条小鱼!”我顺势望去,果然,在泥地上的碧绿水藻间,安安静静地斜躺着一条雪白的小鱼儿,看那样子比瓜子还小,用我们农村人的话来形容,就是“哪怕放到眼里也迷不了眼睛啊”,就那样小的一条小鱼儿。不过在当时我们的眼中,它分外美丽,又小巧玲珑。
母亲看看,笑着说,“咦,比针眼儿大不了多少啊,成不得盐做不得酱,快走吧!”说完,就要去拉起姐姐。姐姐却抽回手,将那只粘在泥巴上的小鱼儿小心翼翼地揭起来,然后轻轻放入我的手心。
第4章 小鱼儿的尾巴
姐姐嘱咐我说,“拿好了呵,别掉了!”我“嗯”了一声,神情极是郑重,谨慎地握了握手掌,中间留了个空儿,怕挤坏了鱼儿。
姐姐说,“应该还有,我们再找找。”说完跑向另一堆水藻,扒拉着找出小鱼或小虾米依然放入我的手心,随着姐姐兴奋的叫声,收获越来越多,我的小手都要握不住了。我感觉那些小鱼儿在手心里游动着,弄得我直痒痒。少有的惊喜愉悦,使我和姐姐忘掉了乌云已染黑了多半个天空。母亲担忧地仰望着。
突然,大雨倾盆而下,我们一路狂欢,喊叫着跑回家中。
回到家,我摊开手掌,四五条小鱼儿横卧在手心里,和着汗液、泥水和零星的水藻。我将手掌伸向母亲,嚷着说,“娘,我要吃鱼!”
娘想了想,拿出家里面仅有的一个鸡蛋,在手心里掂量着。当然,你要是以为我娘在纠结应该吃不吃这个鸡蛋那就错了,母亲只是在考虑加面还是直接用鸡蛋煎鱼哪个更好一些。
生在一个“有今天没明天”的家庭里的好处是,你可以不必为生计绞尽脑汁,先吃完了上顿再说,下顿是否有得吃那是下顿的事。关注眼前事,是父母崇奉的经典人生哲学之一。
母亲把那只鸡蛋打在一只瓷碗里。
接着,她帮我将手上的鱼儿、泥巴和水草都拨拉到脸盆儿里。对,你没看错,是脸盆儿,我们洗鱼、洗菜、洗脸和洗脚都用它。你懂的,我们几乎没袜子可穿,所以脚并不臭。吃,几乎都吃不饱,谁还在乎脸盆儿的事儿呢!
母亲洗鱼的同时,蘸着水将我的两只小手随便忽拉了几下,几片鱼鳞还没完全忽拉干净呢,我便迫不及待跑开了,在院子里跟自家的大黄狗滚作一团。那时候,据说我偶尔会捡院子里的干鸡粪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所以我手心里有那么几片鱼鳞和一点淡淡的鱼腥味,简直可以忽略为零。
母亲把那几只小鱼儿捞出来,甩干净水,然后放入打蛋的那只瓷碗内。她又从盐罐儿里抓出两颗大粒盐放在面板上,拿起擀面杖将盐粒儿熟练地碾成粉末儿,再将那些盐末儿均匀地撒入碗内,拿双筷子开始搅拌,将鸡蛋、鱼儿和盐末儿均匀地搅在了一起。
那种白色晶体与黄色海土相互裹挟的大颗盐粒儿,颗颗都有小拇指肚那么大,炒菜只放两颗就可以了,倘若用它来烙咸饼,必须经过碾压加工形成粉末儿。
此时,姐姐从脸盆儿里捞起一只小虾米,几乎透明,一厘米左右的样子,兴奋地向我们喊叫着。“看,小虾!”
母亲头也不回说,“生吃螃蟹活吃虾,你把它生吃了吧!”姐姐看看母亲,看看小虾,提着虾须看了半天不敢放进嘴巴,于是将小虾米递给了我。我瞅了瞅那只小虾米,浑身发亮透明,看起来相当可爱,很好吃的样子,果断将它放入嘴巴,“咯吱咯吱”咀嚼着,有一股淡淡的腥鲜味,味道还不错。
我问姐姐,“姐姐,还有吗?”姐姐伸手在脸盆儿里捞来捞去,最后摊开双手望向我,“没有了!”刹那间我感觉好失望。
母亲拿出那只旧油罐儿,向大锅内倒了一小勺棉油,然后蹲下身去,向灶下塞入干草开始生火,火点着了,蓦然吐出一股浓烟,然后“噗”一下升腾起来,剧烈地燃烧着。我挤到母亲怀里,趴下身体,看灶里的青烟和火苗舔舐着黢黑的锅底。不一会儿,大锅里的棉油开始分泌出细细的泡沫,并发出“哧哧拉拉”的声响,淡淡的青烟在锅底中上升。
“娘,这煤油真香!”我叫道。
“那叫棉油,不叫煤油,”母亲说,“棉油是棉花籽儿榨出来的,可以吃,煤油是用来点灯的。”我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儿。
母亲坐直身体看看油温,又向灶间塞了许多干草,然后站起身来,端起并倾斜瓷碗儿,让鸡蛋和着小鱼儿缓慢地流入热油内。她拿起锅铲,摊平那些鸡蛋,鸡蛋慢慢成形,在锅底形成了一张薄薄的鱼饼。
香味儿开始在狭窄的屋子里缭绕漫延,我和姐姐的口水早在口腔里打转。母亲不停地翻转着鱼饼,灶里的火慢慢地熄灭了。
母亲说,“好了。”我们立刻围到锅台边。我掂起脚尖向锅里看去,望见母亲用小铲将那块鱼饼平均铲成两半儿,吩咐姐姐拿了一只干净碗儿,将两块儿鱼饼都铲到碗儿里。我们正要出手伸向那两块儿鱼饼,母亲制止说,“等等!热……先凉凉再说,不准抢,一人一块儿……”
过了一会儿,我问,“凉好了吗?”母亲摇摇头。
又过了一会儿,我又问,“凉好了吗?”姐姐伸出手指试了试,也摇摇头。
我又问,“凉好了吗?”这次,没人搭理我。母亲离开了锅台,坐在炕沿上稍事休息。她扯出一张旧报纸,撕下一小块儿,从铁制烟丝盒里取出点烟末儿放在上面,熟练地卷起一支纸烟,划根洋火点着了,悠然地喷云吐雾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