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阳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鹿卢凝风
“张建莹,你到底干了些啥!”二爷质问着姐姐。姐姐没有辩解,一转身扑到床上,蒙头大哭起来。
“造孽啊!”二爷无力地瘫到小凳上。
很长一段时间二爷都羞于出门,窝在家里长吁短叹,并不时关注着姐姐的情绪。除此之外,他还委托二娘时不时进入建莹姐的房间,殷勤地帮她洗衣服,观察着她腹部的变化。一个月之后,二娘看到了姐姐在厕所里落下的经血,她的心才放了下来。
村子里的流言也慢慢平息了,二爷走出家门,触到的目光已不再那么烫人了。这件事就像肆虐的暴雨后一定会有久违的晴天一样慢慢平息了。偶尔有涟漪,也只是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
有时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大家齐聚在我们家,啜着茶水、吐着烟雾还会聊到此事。那些妇女们眼睛里闪着光儿,深入那些细节,犹如身临其境一般,鄙夷着、不屑着,暗地里却享受着,被那些想象出来的画面灼烧着,故作镇静,用飘忽而微弱的灯光掩饰着自己的兴奋和颤栗。
父亲回家的时候,母亲和她们正聊得热火朝天。父亲踏入屋子,屋里只静了一小会儿,重又热闹起来,延续着建莹姐与外国鬼子的话题。夜慢慢加深,她们陆续离开了。
第23章 六婶儿
一道狭长的胡同横贯南北,我家、奶奶和三爷、二爷、六叔都住在这条胡同里。
“张天津的爸爸说,我们是‘五服’以内的一家子,让我和天津别打架。‘五服’是啥?”我问母亲。
“‘五服’就是家里老人去世后,需要穿孝服磕头哭泣的人,我们不算太亲,正在‘五服’边儿上。也就是说,天津爸爸死后,你得头上戴白,加入送葬队伍的行列。你爸爸死后,天津也得戴白。”母亲说。
“那张北京和张天津是什么关系?他们好像更亲。”我又问。
“张北京的爸爸是张祖尧,张天津的爸爸是张祖亭,他俩是亲兄弟。北京和天津的关系,就像你和你六叔家张海的关系。”
“哦。”
张天津和张北京也住在这条胡同里。哥、我、天津、北京、张海,我们是上下不超过两岁的同龄人,俗话说“十七不找十八的”,我们五个孩子经常粘在一起。这条胡同,几乎承载着我幼儿时的所有记忆。
每天睁开眼睛,胡同里几个伙伴的脸孔就在我面前浮动着,我赶紧爬起来吃几口饭,就跑出去找他们玩儿。
这条胡同,被横贯东西的一条大街隔开了,他们在大街北,唯独我在大街南,我出门后想都不想,迈步就向北去。
张海和张北京不大出来玩儿,整天被父母指挥着在家里敲鸡打狗干零活儿,一度遭到我和哥哥、张天津的鄙视,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天闷在家里烧火做饭、喂鸡打狗是小姑娘才做的事儿,就这样的,长大后能有啥出息?就连我母亲跟大家聚在一起闲聊时,每谈到张海,都会讥笑他不像个男小子,倒像个大闺女儿,在家啥活都干,既绵软又秀密。
而我和我哥、张天津,就像三个没娘的孩子,东蹿蹿、西蹿蹿,基本不着家。
我先叫上天津,依次向北,联络上我哥,三人一起向北到张海家,或者再向北到张北京家。当我们三人推开六叔家的木门后,看到院子当中散放着一大堆带皮的玉米,张海和六婶儿正坐在那里剥玉米,见我们来了,六婶儿站起身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别走啊,给你们拿糖吃。”六婶儿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眨眼的功夫出来了,手中拿着四块糖,给我们每人一块儿。我们如获至宝,赶紧剥开糖纸,将糖块放到嘴巴里贪婪地吮吸着,之后把糖纸展开铺平叠好,小心地放到口袋里。
“站着干啥,坐下吧。”不知何时,六婶儿拿出了三只小凳儿,每人一只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挨着张海坐下来,面对着那堆玉米。
“听着啊,我给你们讲故事啊,嗯……就讲《张郎和丁香》的故事。”六婶儿神采飞扬地说。我们把糖吮得滋滋作响,仰起小脸儿,认真地听着。
“从前,有个男子叫张郎,从小父母双亡,他孤苦伶仃艰难度日。后来有个媒婆为他牵线,帮他娶了一个老婆,名叫丁香。丁香长得相貌出众,长发三尺,又黑又亮,据说张郎最喜欢她的头发……她不仅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白天勤于劳作,晚上缝缝补补,尤其擀得一手好面,做出的汤面又细又匀,香气诱人,张郎总是吃不够。她和张郎夫唱妇随,相处得很好,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她的帮助下,张郎开了一家店铺,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大老板……”
听着听着,我们被带进了故事中,张天津张大了嘴巴,连糖都忘了吮吸。
“来呀,别闲着手啊,边剥玉米边听故事。”六婶儿伸出一只大手招呼着。我们下意识地拿起了面前的玉米,机械性地剥着。六婶儿笑了,边剥玉米边讲故事。
“日子富足起来之后,张郎忘了以前的贫穷,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干活懒了,还和一些狐朋狗友赌博饮酒四处玩乐。邻居有个叫王海棠的妇女,生来水性杨花,看到张郎有钱就去勾引他,张郎经不住诱惑两人成了露水夫妻。后来王海棠对张郎百般威逼色诱,让他休掉丁香,她们好一起结婚。张郎回家后休了丁香,丁香没脸回娘家,只好独自在外谋生……
“丁香离家之后,张郎把王海棠娶进了家门。这王海棠跟丁香不一样,她好吃懒做,泼辣刻薄,既不下地干活也不纺织做衣,只知道寻欢作乐……时间一长,张郎的家庭慢慢败落了。更糟糕的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张郎家中突然遭遇一场大火,将他的财产烧得一干二净,在火灾中他还被烧坏了眼睛。看到张郎一无所有后,王海棠无情地离开了他……
“从此张郎成了瞎眼乞丐,每天拄着一根木棒沿街乞讨,苦不堪言。一天他遇到一个好人,这个人是个女人,邀请他到她家吃饭。在那女人家里,她用上好白面,熟练地擀出又细又匀的面条下到锅里,很快汤面香气四溢。不知为何,张郎感觉到这汤面的香气很熟悉。汤面熟了,女人盛上一碗面条,却在碗里放上了自己的一根长发,然后捧着面条递给张郎。张郎早就饿坏了,接过面条狼吞虎咽吃起来……
“他一面吃一面慨叹,‘唉,自从休了我老婆丁香之后,再没吃过这样的好汤面。’吃着吃着张郎吃出了一根头发,他捏着头发的一端,另一只手丈量着头发的另一端,自言自语道,‘这根头发三尺长。’女人问,‘谁的头发会有三尺长?’这时,张郎突然意识到这女人就是丁香,顿时他羞愧难当,感到无地自容,转身向灶台上撞去。说来也巧,这一撞正撞进灶膛之中,死掉了。”
那个上午,我们三个哪也没去,跟着张海剥了一上午玉米。看着带皮玉米堆在大大减少,剥皮后的玉米堆显著增长,六婶儿讲故事的话语里都透着欢乐。
“再给你们每人一颗糖,记住,人可不能像那个张郎一样,忘恩负义啊!”六婶儿说着,每人散了一颗糖。我哥和天津剥开糖纸大嚼着,我却捏着那颗糖,在想着六婶儿说的“忘恩负义”的含义。
快到中午了,六婶起身回屋,从里面拿出一小瓢地瓜干,是她自己蒸熟地瓜后切开晒制的,绵软细腻,泛着诱人的油光。这种地瓜,我家从来不晒,吃到的唯一一次,是斜对门张洪洋家大嫂子送给我的。我们以为六婶儿会发给我们每人至少一块,嘴巴里的口水立刻涌了上来。
“我这里好吃的地瓜干给你们留着呵,下午你们还来啊!下午我熬糖,将熬好的糖汁儿浇在地瓜干上面,那可是想不到的好吃,你们绝对没有吃过。”六婶儿说,说完把那瓢地瓜干端回屋子。
当我们流着口水,回想着六婶儿的地瓜干依依不舍地离开前,六婶儿又说:“下午的故事更精彩啊……你们不知道啊,张郎在撞进灶膛前,丁香上前去拉,你猜怎么着?还有,到最后张郎成了‘灶神’,知道是哪个更大的神给他封的吗?”
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张海家,六婶儿安排我们继续剥玉米,然后她将很多糖块一一剥皮,放到一只小铝锅里,将其蹲在小炉上熬糖。不一会儿,糖的香气弥漫开来。当糖成为粘稠的巧克力色糖汁后,六婶儿抓起地瓜干放入锅内,用筷子搅拌着。我们贪婪地张望着。
“现在吃烫嘴,先凉凉呵。”六婶儿望向我们,我们不禁加紧了速度,将玉米剥地“咔嚓”作响,都希望六婶儿能看到自己努力剥玉米的样子。
傍晚时分,玉米清晰地分为两堆,一堆是膨胀的高高的玉米皮,一堆是干干净净金灿灿的玉米棒。
“吃糖瓜干喽!”六婶儿说。我们一拥而上围了过去。
第24章 张北京
第二天,我去找张北京玩,刚接近他家院门口,隔着围墙就听到院子里传出叫骂的声音,间杂着铁器抽打竹器令人恐惧的“哒哒”声。
“我操煞你娘(当时我村祖传的骂人话),我操煞你娘,你下不下来!……”我站在大门口听着,莫名的害怕,无疑,那声音是祖尧叔家大婶儿的声音。
“我就是不下来,我就是不下来,你砸煞(打死我)我吧,你干脆砸煞我……”是张北京的声音。这是咋了?我在门口迟疑了好久,好奇心占了上风,驱使我推门走了进去。不敢明目张胆,从门洞里探出一只眼睛张望着。
张北京穿着短裤短褂,死死地扒住一架竹梯的第三格,大婶儿左手扯着他的短褂,右手握着一把铁钩,狠狠地敲打着他,边打边骂,看样子僵持了很久。
“下不下来?操煞你娘!……”
“我就是不下来,有本事你砸煞我……”
张北京的后颈、胳膊上一道道肿了起来,青紫间杂触目惊心,他大声哭叫着。看不到他的眼睛,只见一道道汗水和泪水将他的脸冲成一道道小溪沟,混合着大声喊叫时从嘴巴里喷出来的粘液,直落到胸前的短褂上。大婶儿面目狰狞,铁钩子举得高高的,从半空中狠狠地砸下来,落在张北京稚嫩的肩膀上。“啊……啊……”
我瞠目结舌,张着大口傻站在那里,这么残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见。她们娘俩没看到我,继续哭叫厮打着。张北京本能地伸出右腿,蹬踢着大婶儿,向他娘还击。
后来张北京向我们炫耀他毫不屈服的壮举,说那天他看到墙边竖着一架竹梯,便跨上去想爬到屋顶,大婶儿怕他掉下来,因此坚决阻止。一个非要上,一个非不让,两人口角起来,在撕扯中将小事儿升级成一场战斗。
“你这个犟孙……我让你犟……你再犟!”大婶儿大骂着。
“我上去看看就下来,上去看看还不行吗!”张北京坚持着,这种坚持在大婶儿眼中就是犟的表现。大婶儿在气急之中,抄起一把烧灶用的铁钩子,狠狠地抽向张北京。张北京拧劲上涌,视死如归。
“打,给我狠狠地打,我就不信治不了他,亲爹亲娘的话都不听了,要造反吗?”祖尧大叔儿从北屋里跨出来,为大婶儿助威。大婶儿受到鼓励,打得更狠了。最后,她扔掉铁钩子,摆出过年捉鸡杀鸡的架式,出手如电,一把将张北京扯到了地面上,“咔哒”……大叔儿见状冲上来,抬起右腿向张北京踹去……
后来张北京向我们炫耀时,他的眼角仍是肿的,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他豪迈地说:“我爹差点踹断我的肋条,即使这样,我都没服软儿……”
我却被吓怕胆了,再也不敢看大叔儿那几脚下去会有什么后果,转身向外跑去,在胡同里狂奔着,一直拐到我家屋后的大街上,心脏仍然砰砰跳着,像刚被扔到岸上的一条鱼。稍稍平复后,我从拐角处探出头张望着。突然我感到庆幸,父母虽然白天吵架晚上掐架,却从没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不一会儿,张北京大叫着从家里冲出来,似是冲脱了恶魔的利爪,在胡同里边跑边骂。大叔儿大婶儿在后面追赶着,张北京已逃走好远了,他们才骂骂咧咧转回身去,消失在门洞里。张北京气喘吁吁,终于和我会合了。他扑上前来,激动地握紧了我的双手,不断摇动着,那布满伤痕的脸上闪动着坚强不屈、凯旋而归的荣耀;与我“胜利会师”的喜悦;逃出“魔窟魔爪”的庆幸。
激动渐渐消弭后,我俩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地晃着,低头踢打着地上的土坷垃。这时,从西向东,蓦然卷过来一片黑压压的东西,向我们逼近,我和张北京吃了一惊。
“是蜻蜓!”张北京说。
果然是一大群蜻蜓铺天盖地而来,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像一座山,倾倒和碾压而来。我和北京低下头,蜻蜓群呼啸着掠去了,源源不断。前面的蜻蜓又转回来,在空中盘旋着。有橙黄色的小蜻蜓,也有碧绿的大蜻蜓。
“有蜻蜓啊,捉蜻蜓啊,”张北京大叫着,并催促我,“快,快回去拿大扫帚。”我转身向家里跑去。姐姐正在家闲着没事儿,听说有蜻蜓,急忙抄起大扫帚跑了出来。
大扫帚,就是那种竹制的环卫扫帚,梢端又细又密,适合在半空中挥捕。
姐姐扛着扫帚跑到大街上,看到漫天飞舞的蜻蜓,兴奋地跳跃欢呼着,恨不能变成一只蜻蜓,加入到它们的队伍。
“快扑啊。”张北京大叫着。姐姐回过神来,高高地举起大扫帚,向空中挥舞着,蜻蜓们四散奔逃,有几只躲闪不及,卡在扫帚的缝隙里,被牢牢地压在地面上。
“扑着了,扑着了。”我大喊着。姐姐翻过扫帚,将蜻蜓从竹枝的缝隙里轻轻摘出来,递给我,嘱咐我捏着它们的双翅。接着她又跑开了。
“我也回去拿扫帚!”张北京喊着,一转身跑走了。姐姐在大街上跑来跑去,不知疲倦,嘴唇上衔着几只来不及递给我的蜻蜓。从那时起,姐姐矫健而高大的形象在我幼小的眼中一下子丰满起来,觉得她是可以信赖、依赖的亲人。
小伙伴们陆续赶来了,张北京、张天津、我哥、张洪广和他妹妹张洪美、东边胡同的张燕儿都来了,每人挥舞着一条大扫帚,喊叫着追赶惊慌的蜻蜓,浑身大汗淋漓。
蜻蜓们意识到这并不好玩儿,而且有生命危险,相继逃蹿了。所有小伙伴们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气,脸蛋儿红扑扑的,像喝了酒。大家相互看看,都收获颇丰。
那时,没人告诉我们蜻蜓是益虫,应该予以保护,整个乡村也没有上升到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精神高度。那个年代,捕蜻蜓是小伙伴们奢侈的消遣。
我们把蜻蜓带回去,散放在蚊帐里,在晚上,可以听它们扑打双翅的声音,那双双翅膀扑打在蚊帐上的声音,是可以催眠的音乐。
黄昏了,休息好后,小伙伴们扛着扫帚起身离开。张北京却迟疑着。
“小强、天津,你们两个陪我回家吧……扫帚是我偷出来,爹娘没看见,我自己回去怕是要挨揍。”张北京请求着我和天津。
我同意了,将蜻蜓交给姐姐,和天津一块儿向北京家走去。探头探脑进门之后,大家暗叫不好,大叔儿、大婶儿、张亮哥、张芳姐正坐在那剥玉米呢。张北京悄悄把扫帚靠在墙边,想招呼我们一块儿离开。
“站住,又要去哪?家里有活看不见吗?玉米棒子也不剥,却跑出去扑蜻蜓,你看那扫帚,都让你扑烂了。”炸雷似的叫声响起,我们打了个哆嗦,大叔儿在叫骂着。张北京赶快把蜻蜓藏在背后。
“你背后拿的啥?”大叔儿站起来,走向张北京,张北京傻站着没敢动,哆嗦着像一只待宰的羔羊。祖尧叔一把扳过张北京,劈手将他的蜻蜓夺过来,几下子撕得粉碎,踩在脚下。
“你整天弄这些东西有啥用,活也不干!”大叔抬起巴掌“啪”打在张北京肩上,“干活干活,不干怎么活……你不用吃饭吗!……你看你哥哥姐姐,帮忙剥了多少玉米棒子了……”他揪着北京,把他按在玉米堆前。
“快剥棒子!”祖尧叔声色俱厉地说,接着他转过身,对不知所措的我们说,“你们两个也回家吧,天黑了……整天也不知道干点儿活,尤其是你张小强,你看你家有个愿意干活的吗!”
我和天津朴素看一眼,走出门去。
“你看你家有个愿意干活的吗!”这句话响在我耳边,像一根刺扎着我,令我的心脏殷殷作痛。
我想,我怎会有这种感觉,这种被称为“尊严”的感觉?父母不干活,与我何干?我刚刚才七岁,不正是应该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年龄么?
第25章 陈祥和陈长胜
陈伟比我小两岁,是我对门,我看不起他,不愿意跟他一块玩。之所以看不起他,是因为他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