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今年这一趟,他要从楼兰拉走五千套冬衣,渠犁也能产两千多套,基本能满足达坂城塞的汉军需求。
黄霸与之完成了交割,大批牲畜会拉着粮食和冬衣随文忠北上,黄道长也很关系前线战事。
“不知这一仗何时能打完?“
“快了。”前线有都护和夫人亲自坐镇,稳得很,文忠倒是不愁,笑道。
“匈奴单于为都护所辱,本来夏天就要撤走,如今熬到了秋末,因为攻城伤亡太大,又不敢强攻达坂城塞,只去围东且弥。东且弥城高池深,更有两架绞车连弩,常惠与郑校尉守着,每天都用烽燧与达坂城塞沟通,无虞也。”
“倒是匈奴人,被斩了一王,折损数千人后,早已士气低落,身后畜群产的奶快不够数万骑吃。再过月余,北庭也没有足够的牧草让马匹保膘,彼辈必退!”
任都护已向国内发去奏疏,现在就看大汉援军何时抵达,北庭成了拴住匈奴单于的套索,若朝中能派两三万骑来,说不定就能将后撤的单于堵个正着,毕其功于一役呢!
可就在文忠离开楼兰前,来自长安的人终于到了。
来的却是被任弘派回长安请援的冯奉世,他不但是傅介子的旧部,还与朝中张安世半引退后,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二把手韩增有交情,但这一次,冯奉世带回的却不是好消息。
“长安不会派兵到北庭堵截单于,只会让赵充国将军勒兵两万骑于朔方,进至受降城,威胁单于退兵解北庭之困。”
“这是为何?”文忠急了,连他都看得出来,这可是都护创造的难得战机啊。
“国中出大事了。”冯奉世想了想,还是给文忠和黄霸交了底。
“出了何事?”
“莫非是……”
文忠大惊,而黄霸也惊愕不已,还记得元霆元年朝廷支援乌孙的计划,也是被一件“大事”耽搁的。
总不会是天子忽然驾崩,或者大将军又双叒叕换皇帝了罢!
“这次不是因为人祸。”
冯奉世朝头顶指了指,也十分无奈:
“是天灾!”





汉阙 第399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敢告于都护,下吏亲眼所见,今年六月之后,三辅及三河大旱,有的地方一百多天未下雨,郡国伤旱甚也,一些田地颗粒无收,百姓困乏,流离道路。”
“更糟的是,还连带着起了飞蝗,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听了冯奉世的见闻后,任弘只扼腕嗟叹,不偏不巧碰上今岁大旱,打乱了他的计划。相较于周边邦族,汉朝农业虽然发达,但很大程度仍是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本来天下如此之大,水寒霜蝗每年都会闹,但麻烦的是,恰恰是三辅三河遭灾,又偏是农作物即将收获的六月,危险性就上升到了动摇国本的程度了。
普通百姓面对旱灾是无力的,只能靠陈年积粮苦撑,或向大户商贾借贷粮食,但那样会有被讹走土地甚至全家沦为奴婢的风险。
任弘记得,夏翁请工匠在白鹿原的庄园墙上制了一副壁画。
画面上群鸟乱飞,树木焦枯,树杈上缠有女子的头发,树干上挂一件红色的衣物。树下躺一裸体女子,皮肤呈紫灰色。右臂上伸,两乳下垂,闭目扬手。女子的身上站一只凶猛的翼虎,右爪按着女子的头,正吞噬女子的左肩,已经吃了大半。
嘶,大汉风俗果然开放啊,尺度居然这么大!
看上去让人毛骨悚然,任弘乍一见,还以为夏翁有什么隐藏多年的变态爱好,毕竟他可是会拿萝卜的马粪味小姑娘的。
一问才知道冤枉了夏翁,这是民间常画了祈祷避免旱灾的“虎吃女魃”之画。百姓认为,旱灾就是旱魃带来的,唯一的指望,就是靠天神派来的翼虎吃掉她!如此旱灾才会过去。
天神当然不可能派翼虎到人间,在宗族也靠不住时,百姓只能眼巴巴指望他们平日也痛骂诅咒的另一种“虎”,那就是比真老虎还猛的大政府来救援。
“天子与大将军如何处置?“任弘询问冯奉世,虽然鞭长莫及,但他希望朝中一切安好。
冯奉世道:“天子下诏,遭灾的郡县,令民今年毋出租赋。严重的地方,明年的租赋也全免。”
其实三辅任弘不太担心,关中广泛种麦,六月前就收过一波粮食了,这也是当年董仲舒极力建议汉武帝推广宿麦(冬小麦)的原因,不在于它多高产多好吃,而在于能平摊灾害的风险。
倒是关东地区固守着旧风俗,不管朝廷如何推广,仍不乐种宿麦,作物单一,这次就损失很大,虽听说氾胜之在西安侯国地种得不错,区田法亩产接近了十石,可也不能指望那点试验田救急啊。
“三辅发官府仓禀救之,以江陵之稻救豫州,以冀州兖州之粟救河东河内。粮食来不及抵达的地方,天子又下诏开放官府所持的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罢苑马,以赐贫民。”
即便如此,远水解不了近渴,今年的三河,肯定会有很多惨绝人寰的事发生,灾荒期间恐怕会出现数万甚至十多万流民来。
任弘叹了口气:“朝廷应该能处置过去。”
汉武帝时灾害更加频繁,比如元封六年到太初二年,连续三年大灾,最严重的时候,蝗虫从关东一路往西,一直飞到了敦煌郡去,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
如今国家无事,在战争后休养储蓄了数年,应对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只期望地方少些庸吏贪官。
但今年朝廷的重心,肯定都在救灾和维稳上了,也难怪任弘提议派大军袭击匈奴直接被否了,大将军是不想重蹈孝武晚年国内动荡的覆辙啊。
如此一来,任弘对这场因为他对单于一通嘲讽,骂其无种而延长的战争,也兴致寥寥。光靠西域北庭的汉军和诸国城郭兵,守则有余,出塞与匈奴野战,却赢面比较小。
正在此时,一直带着莎车兵留在此处助阵的刘万年却匆匆来告知一事:“姊丈……都护,匈奴来叫阵了!”
……
等任弘上了达坂城头最高处,站在三姊妹中的“大姊”旁边时,正好看到一群匈奴人正在外面耀武扬威。
他们驱赶着一群衣衫褴褛的乌孙人来到塞外数百步处,匈奴小王子郅支纵马而过,让人大声宣扬,说什么赤谷城已破,乌孙太后和昆弥大乐等皆已被匈奴所掳,要当场杀给任弘和瑶光看。
“假的,乱我军心的小计耳。”
任弘早就让韩敢当给各曲及乌孙人、西域诸王解释过,他们昨天才刚刚接待了赤谷城的太后使者,被告知了发生在乌孙的事。
匈奴人还是狡猾的,在大单于带着主力死磕北庭的同时,还派出右贤王和郅支,带一支万余骑的军队,向西进发袭击了乌孙伊列水。
但恰逢入冬前夕,大多数乌孙人都迁到热海谷地了,解忧公主派右大将将入盆地的隘口一守,还筑了城塞,更有汉军和募来的数百轻侠帮守着,倒是十分安全。匈奴人到地方一看又是硬邦邦的关塞,顿时没了兴趣。
被匈奴人逮到的,多是心存侥幸没有从伊列水撤走的部民,甚至还有从北乌孙乌就屠那边南下的人。毕竟七河地区比不上伊列水上游草木肥沃,按理说这些人是匈奴人友军,结果却被郅支不分良莠抓了,俘获上千人和牛羊数万头带了回来。
这些乌孙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脸上都带着绝望的神情,路上恐怕受尽了折磨,大冷天被剥光了衣裳,赤裸裸的哆嗦站着,而郅支则带着匈奴人纵马而过,不住地将这些人驱赶到达坂城塞这边来。
于汉军而言他们是异族,于瑶光手下的乌孙人而言也非亲眷,但守军脸上仍浮现出了些许不忍,匈奴人这是想打击守军士气,还是驱良攻城?
郅支不住的耀武扬威,大声对塞上众人指点取笑,一边用鞭子抽打他们周边的乌孙人,借着马势,每一鞭过去都是鲜血淋漓,他们被迫继续往前,渐渐已靠近了射程。
士卒们面面相觑,都在等任弘的命令,最后却是任都护身边,一支箭率先射出!
竟是瑶光亲自开了弓,她瞅准机会,将一个不小心进了射程的匈奴人射落马下,却遗憾未能击杀。那匈奴人起身后却不畏惧,反而大声嘲讽,甚至还一刀砍死了身边的乌孙老人。
瑶光大怒,还欲再射,任弘连忙止住了她:“夫人不可动气。”
而那些以为能逃走的乌孙人,在走了十步数十步后,也陆续被背后的箭射杀,只剩下一片赤条条的尸体倒毙塞前。
乌孙骑将乌布沉着脸请求出战,却被任弘否了:“就如吾等斩了匈奴人首级,挂在马上送回羞辱单于一样,这也是匈奴人的激将之法。”
匈奴人不善攻城,大单于麾下憋屈了几个月的数万骑,就等着汉军出塞呢。
前几个月前匈奴人也干过类似的事,那左贤王小王子稽侯珊在火焰山之战败逃后,顺路灭了蒲类后国,俘虏了举国之众带到达坂城塞炫耀,搞得那一仗好像是他们赢了一样。
最让任弘难受的,不止是眼睁睁看着蒲类后国的众人被匈奴人屠戮,还让都护治下的邦国少了一个,从50变成了49个。
这数字可万万不能让大将军看到啊,任弘甚至在考虑,为了霍光的强迫症,是否要将某个嫌太大的邦国一分为二凑个整数,或者在不属都护的葱岭以西诸邦中拉一个进来?
而单于对乌孙的袭击不止是屠杀俘虏激怒汉军,也是为了替这场久久无功的战争挽回颜面,过了几日,烽燧上的斥候侦得,匈奴人正在陆续撤离东返。
奚充国立刻请战,瑶光也想要带着乌孙人出击报复,任弘还是不同意。
匈奴毕竟有数万骑之众,贸然出塞可能会重蹈李陵之覆,对付匈奴人最重要的是得有耐心,不能犯错,既然朝中不愿遣师,这场战争便到此为止了,只对她们道:
“归师勿遏。”
瑶光还是愤恨匈奴无法破塞就拿蒲类后国、伊列水乌孙人泄愤之事,恨恨道:“若如此轻易放匈奴离开,这场仗只算小胜。”
杀了对方一王,斩首数千人,甘延寿的功劳足以封侯,这还算小?更何况……
任弘瞥向瑶光的腹部,已经微微隆起,于他而言,这场仗最大的收获是,夫妻二人终于有空生个二胎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匈奴撤军后,已连续阴沉了许久的天空,却纷纷扬扬下起了雪,雪花落在那些赤裸僵死于塞外的乌孙人身上,仿佛温暖的绒被。
任弘伸手接着雪花,对瑶光道:“现在还未入十月啊,虽说胡天八月即飞雪,但今年北庭的雪,下的是不是太早了点?”
……
这场雪不但早,还很大。
这是十年,甚至数十年不遇的大雪,一天就积雪厚达丈余,甚至将深数丈的井直接填满了,前些天还热热闹闹的达坂城塞前,已再见不到任何人畜。
忽如其来的大雪,让人感觉寒冷彻骨,幸好来自楼兰、渠犁和敦煌的冬衣已到多时。
今日轮到万章守燧,他怕冷,除了自己的棉襦外,还又“借”了袍泽的一件棉襦裹在身上,羊皮裘则系在最外面,裹得跟个球似的,手上戴着松鼠皮制的手套——守燧的人轮着戴。
“这棉襦真是好东西。”
他蹲在燧里,嘀咕道:“吾等在塞内都冷成这样,胡虏在野外恐怕更难熬罢?”
有人以为不然:“我听说匈奴人耐寒,是生在雪里的,不怕冷。”
“我在关中时还听人言之凿凿,说匈奴人上半身是人,下本身是马呢!”
万章笑道:“再耐寒那也是人,汝等看那些西域诸王和乌孙人也生于北国苦寒之地,此刻不也哆嗦么?”
先前听闻关中大旱,汉军还十分无奈惋惜,如今匈奴也遭一灾,苍天果然是公平的!
而另一边,西域城郭诸王也聚在一起,他们也被任弘赠送了丝帛质地的棉襦,个个身披貂裘狐腋,躲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对这场大雪津津乐道。
鄯善王尉屠耆最受都护宠爱,分享了他知道的情报:“奉命尾随匈奴的斥候回报说,匈奴人也迎头撞上了这场大雪,回师途中恐怕会冻死许多人,其在军后的畜产也要大受损失!”
“而据说从北庭到蒲类海,整个天山以北,数千里范围内都天降大雪,匈奴右部也没逃过,且还在下个不停。”
鄯善王对这个消息十分高兴,经此一役,都护力挫单于,西域城郭诸国对大汉更有了信心,有达坂城塞在,西域南北两道便能保平安,至于蒲类后国……
谁让他们在天山以北呢!
莎车王刘万年在草原生活多年,最有经验,喝着葡萄酒缓缓道:“草原有三灾,白灾、黑灾、黄灾,白灾便是大雪覆盖草原,致畜群无处放牧,如此大的雪,我在乌孙这么多年都极少见到,匈奴右部应还没将过冬的草屯够,恐怕会冻死诸多人民畜产了。”
末了他又神秘兮兮地对诸王道:“其实,这都是都护计划的一部分!”
“此言何意?”诸王一愣,连鄯善王也没想到这一层。
刘万年笑道:“都护是我姊丈,我知其颇有智略,会看天象,肯定是提前料到入冬天必降大雪,故意羞辱单于,将匈奴大军拖在此处,正好为大雪所袭,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都护几个月前就知道此时会落雪?莫非又得了火袄神之助?”焉耆王将信将疑。
见众人不信,刘万年继续吹道:“何止是提前半年知晓,恐是提前两三年就料到了!汝等不知都护那首赠别义阳侯的诗么!”
“什么诗?”这几个月里,西域诸王虽然赶鸭子上架学了点汉话,但除了鄯善王外,字肯定是不识的,一脸茫然。
刘万年是铁了心要将任弘吹成多智近妖的大预言家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果是如此!”而鄯善王接上了下一句,他一个激灵站起身,一挥手,对着外面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激动地吟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ps:第二章在晚上。




汉阙 第400章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草原的生活真是太苦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奴隶而言。
自春天时普洁的祖父跟着大单于和右贤王走后,家里就只剩下弥兰陀一个男丁,他得天天起早贪黑,活计可不止是看着牛羊就可以了:放牧、挤奶、制酪、剪毛、鞣皮、制毡子、照顾初生幼畜、治疗病畜……
他只拒绝阉畜和宰割老死病死的牲畜,这些事由普洁的老祖母来,她是个凶狠的女人,手里的刀和嘴一样快,能轻松割断牲畜的喉而让它们少些痛苦,然后又盯着双手合十念经的小沙门讥讽。
“亏你长得这么高大,却连羊都不敢杀。”
到了秋天时,右贤王派人押送了一批蒲类后国的俘虏回来,告诉部民们,匈奴在北庭打了大胜仗,这之后就要狠狠报复乌孙,掠回乌孙人的牛羊畜群,对匈奴人而言,强取胜于老实巴交地放牧积蓄。
而看着那些神情哀苦,将要遭受和自己一样命运的蒲类人,弥兰陀目露同情,然后就挨了老祖母一鞭子。
“快做事,你还有时间可怜别人?”
秋天时奴隶主要的劳动,就成了收集畜粪作为燃料,以及修缮毡帐、畜棚,囤积入冬后牲口们食用的草。
“牲畜要是断了草,人也要断了食。”
但让出乎所有匈奴人意料的是,今年天气出现了变动,大雪来得比往年早,且下得极大,呼啸的寒风已经肆虐了许多天,外头雪花飞舞,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争吵过头成仇敌,雪下大了成白灾。”
毡帐里烧着干牛粪取暖,普洁的老祖母身体遇了寒,一直在生病打摆子,请的胡巫也不上门,只裹着臭烘烘的羊皮裘喃喃自语,说起这也是她数十年生命里,见过最大的一场雪。
头顶不时传来噼啪声,在毡帐外面,弥兰陀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披着笨重又硬邦邦的皮裘,顶着大雪用木棍将毡帐顶上的积雪统统扫下来,他每过一会就要出来,若是不管,雪迟早会将毡帐压垮,将所有人活埋起来。
畜圈那边也要注意,干完所有活后天已快黑,普洁掀开毡帐让弥兰陀进去烤火,这种天气,人哪怕穿得再厚实,在外头呆一夜恐怕会冻死。
弥兰陀哆哆嗦嗦,嘴唇冻得发紫,他虽然是被迫为奴,但普洁对他的好,让他希望能尽力保住这家人的性命,只望次日大雪能停。
但大雪又慢慢悠悠下了三天,才有变小的迹象。
积雪很厚,有些地方甚至能没过他的膝盖,草原上一切杀戮和温情都被掩盖住了,弥兰陀将普洁背在身上,打开畜圈,按照小普洁的指挥做事。
“祖父说过,发生白灾时先放马群踏雪,再放牛群、羊群。”
然而马群艰难地在外面走了一会后,却一点用没有,几匹马还被冰壳刮伤了蹄子,而它们也未能将积雪踏开。牛羊群来到外面后,都十分茫然,秋日还未枯萎殆尽的草被积雪压在下面,根本吃不到嘴里。
冬草还没备齐,先前囤积的干草撑不了太久,只能期待等天气好了。
但整整半个月里,雪都没有化的趋势,白天在阳光直射下稍稍化了一点,晚上又冻回去了,畜群已经开始挨饿,不断有牛羊倒毙,寒冷也让它们虚弱无比。
老祖母的病也越发严重,他们决定转场到积雪浅的牧场、化雪较快的沙窝或林地里去。弥兰陀和普洁忙活了两天,才收拾好了毡帐,马群和牛群在前开路,羊群在后面慢慢跟着,它们已经饿了好些天,一直咩咩叫着。
这种状态下是难以迁徙太远的,而且他们的部落半路上还遇到了另一批匈奴人,却是从目的的而来,带来的是噩耗。
“全被雪盖住了,三天路程内,到处都是积雪。”
自从北庭被汉军夺取,大量匈奴迁徙到金山(阿尔泰山)以东,让这儿变得更加拥挤,到处都是想寻找适合草场的焦虑牧民,甚至会因为一小片积雪较浅的土地而大打出手。
他们只能在一个背风的丘陵后重新扎下毡帐,老祖母已经连路都走不了了。她到了弥留之际,只喃喃说起小时候,她的部落,就是因为一场白灾消失得无影无踪,近来外面甚至出现了强盗,劫掠他们仅剩下的一丁点财产。
“祁连神真正的战士,应该去温暖的南方抢汉人的。”在听普洁和弥兰陀沮丧地说,他们家仅的最后几羊被一群凶狠的牧民抢走后,老祖母骂了出来。
而在一个普洁熟睡的夜晚,弥兰陀发现,已经虚弱到不行的老祖母却忽然翻身起来,挣扎着走出了毡帐。
弥兰陀跟了上去,老祖母瞧见了他,却没说什么话,只抽搐着嘴巴,说道:“我早该死了。”
匈奴是残酷的民族,俗贱老弱,一旦遇到天灾,老人会主动离开毡帐,将生存的机会留给壮丁,而壮者也尽为甲骑,跟着首领和右贤王、大单于去温暖的南方劫掠。
“酪快没了,羊也快死光了,往后你要么去试着打猎,要么杀了普洁,别让她受苦。”
老祖母只将那柄普洁祖父留下的刀塞到弥兰陀手中,用最后的生命跌跌撞撞在雪地里行走,积雪使她的脚步拖沓而踉跄。看起来活象个驮背怪兽,往前走了大概几十步,就一头栽倒在雪里,再也没起来。
弥兰陀听说,冻死的人,会感觉很暖和,就像掉进了热牛奶里。
普洁第二天醒来,抱着弟弟来到被弥兰陀堆砌起来的老祖母坟前,四周白茫茫一片,她再也找不到一朵黄色的小花摆在上面。
“弥兰陀,祖母来世能转生到天道,长乐无忧么?”
显然不能,弥兰陀知道,普洁的祖母虽然没杀过人,但她话语恶毒。
但看着弥兰陀那期许的目光,他叹了口气:
“她来世或许能转生为人,希望是个好人家。”
“我希望她转生成一个汉人。”弥兰陀脱口而出。
“为何?”这让弥兰陀有些吃惊,他还以为匈奴人和汉人相互仇恨鄙夷。
普洁看着南方目光憧憬:“祖父说,汉地四季温暖,地里会长出吃不完的粮食,而长长的墙挡着寒冷的北风。”
她不知道,汉人中的穷人饿肚子时也在想象,草原上的牧民一年到头有吃不完的肉呢。
随着牲畜死了十之三四,像普洁这样的人家,已经完全不知道这个冬天该怎么熬过去了,老人陆续牺牲了自己,牧民们开始宰杀病患的羊。
普洁很懂事,家里仅剩的酪和奶给弥兰陀吃,她则吃硬邦邦的肉。
即便雪融化,底下的草也早已死去,几乎家家都减半的牲畜数量,也会让来年变得极其困难。
他们只期待,据说在前方打了大胜仗的大单于,能带着数不尽的粮食和财富归来。
可等大单于和右贤王归来时,却是一支数量远少于出发时的残兵败卒——他们并非败于汉军之手,而是败给了这糟糕的天气,匈奴人个个沮丧不已,不是冻掉了耳朵就是冻缺了指头,有的人没法开弓,有的人无法握刀,马匹也倒毙了大半,许多人是走回来的,双脚已经发紫疽坏。
而在这支队伍里,普洁根本没有找到她的祖父,他只是去西边为大单于的军队放羊看着畜群而已。
好容易找到一个嘴唇被冻得龟裂的部落族人,问及祖父,那人想了想后道:
“他死在西边了,路过蒲类海时,忽然就倒下,再也喊不醒。”
普洁哭得晕了过去,而弥兰陀默默背着她背到身上,而其弟则挂在脖子上,带着两个孩子往家的方向,尽情羊圈里已只剩下三头羊和一头瘦弱的老马,尽管燃料已消耗殆尽。
1...270271272273274...3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