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而一路上,如他们一样,带着期盼等了个把月,却等来亲人死讯或失踪的匈奴人,都跪在地上痛哭不已,这个冬天该怎么过啊?不少人朝着祁连神的方向连连稽首,质问神给匈奴带来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是业报。”
弥兰陀垂下眼,仿佛看穿了匈奴所遭受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就像他给普洁讲过的那个故事里,琉璃王诸兵众及诸婇女遭遇狂风暴雨,悉为大水淹没。
是时候了,弥兰陀得告诉匈奴人,这场白灾,以及草原上历次灾难不是无缘无故。
而是匈奴入侵汉地杀戮无辜,屠戮蒲类后国和乌孙人而遭受的业报!
“死去的人会转生到畜生道和饿鬼道,而带着他们做这一切的大单于和右贤王。”
弥兰陀回过头,看着大单于和右贤王安好无损的旗帜,认为这些人才是给匈奴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他们将与琉璃王一样,死后入阿鼻地狱!”
……
而与此同时,在降下大雪后,改变了主意,亲将三千骑出塞,远远尾随大单于,却刻意不靠近的任都护一行人,也终于追击到了蒲类海附近。
任都护是想乘匈奴病要他们命来着,但大单于和右贤王虽然受雪灾打击严重,却仍布置了后队提防汉军袭扰,汉军的人马也并非绝缘,在风雪下亦有伤亡,所以才远远吊着,不轻易与匈奴人交锋,他们远远离开也不深追,毕竟再追下去了,汉军的马匹也要倒毙殆尽,骑兵改步行了。
“再说了,狼若能吃猎物倒毙的尸体到饱,何必挨得太近反受其困兽之斗呢?”
蒲类海附近到处都是倒毙的匈奴人,其中不乏为军队在后看管牲畜的老人和半大孩子,匈奴这次恐怕要伤筋动骨了,于匈奴为白灾,于汉则为瑞雪!
任都护让士卒将沿途见到的匈奴人从雪里拽出来,自然不是要帮他们入土为安,而是为了让给朝廷的奏表里好看。
“赖高庙之灵,陛下之明,大将军之断,天降瑞雪,一日深丈余,单于遁走,臣弘出三千余骑,为三道追之,于蒲类泽斩首虏得数千级还。”
“都护,这……”冯奉世停了笔,有些尴尬,这莫不是谎报?
“确实斩了首虏数千啊,首级为证,军法官都数过的。”
任弘却不管,虽然并非都护军直接击杀,但捡到的钱也是钱啊,他们是占了老天爷的便宜,跟杀良冒功完全两回事!
为了坐实这件事,让它彻底从假的变成真的,变成朝廷大加宣扬的大胜,颇为精通宣传艺术的任弘,还在奏疏上添了几笔,而后笑道:
“等到来年开春,悬泉置的墙壁上,又能添一首新诗了!”
……
而到了冬十一月底,长安城里,也稀稀疏疏飘起了雪花。
大旱带来的阴影已经过去,皇帝大婚将如期举行,人前面带笑容,人后却心情有些愤懑的大汉天子刘询,也收到了这份来自西域的捷报,以及任都护的新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汉阙 第401章 国家大事
腊月初一将至,正忙活着赈灾和天子大婚事宜,整日不着家的丞相、昌水侯田广明,今日却抽空来了城外庄园别院一趟。
他进了门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屏退左右后,便板着脸斥道:“你怎么来了?”
来的却是一个年过三旬的美妇人,长了一张尖俏的狐儿脸,虽然不再年轻,却有成熟的韵味,这种女人是田广明的最爱。
妇人下拜,朝他低低俯身哭泣道:“三年了,昌水侯忘了受降城的那一夜了么?”
田广明当然忘不掉,三年前的元霆元年,他奉命率四万骑出朔方击匈奴,受降城,刚好受降城都尉病死。田广明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好色,见都尉寡妻美艳,久在军中未近女色已久的他按捺不住,竟与之通奸——就在受降城都尉灵柩所在堂上办了事。
虽然很刺激,但事后田广明也后怕,虽然列侯公卿纳妾十余也是常事,但此事若是捅出去,仍是大罪,有汉以来因通奸罪被处置废掉的诸侯列侯可不少。
于是那一夜就成了露水之情,二人再未联系,谁料她今日却找上了门来。
来的还不止她,更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
妇人哭哭啼啼:“此子对外说成是亡夫的遗腹子,实则是昌水侯的骨血,但旁人不大信,如今妾在夫家受尽白眼排挤,实在是过不下去,还望丞相接纳我母子。”
她边说边将那孩子推了过来:“瞧这眼睛,瞧这眉毛,和丞相长得一模一样!”
田广明目瞪口呆,他子嗣众多,对忽然多出一个儿子无感,也不关心究竟是不是他的种。倒是再见这妇人,又勾起了心里的欲火,做了丞相后,也不像当年那般后怕了,故作沉吟打发奴婢将孩子带下后,揽住了妇人的腰,也不挑场地,就在厅堂案几上一坐,笑道:
“其实大不必换一身衣裳,你还是穿斩衰之服时最美。”
……
事后田广明心满意足坐在车上回丞相府,城墙之外,仍能不时看到等待救济的灾民。
大旱之后,天子特地下了诏令:“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官府从各地入谷,输长安仓,助贷贫民。并鼓励民间商贾豪强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即便夹带其他货物,也毋用传,不收税。
随着本用于军备的长安仓输出谷物,以及关东粮食漕运入京,流民得到了安抚,发回原籍也不现实,他们很多已经将土地变卖换了救命的粮食,恐怕还是沿用孝武时的旧制,迁到朔方、河西等边郡去。
田广明不由暗自庆幸:“这场大旱十年不遇,亏得蔡义撑到八月才薨,不然这灾异恐怕要应到我身上了。”
大汉信奉天人感应,即便先前任弘乐游原引雷电,也未能将其推翻,一旦闹了严重的大灾,皇帝肯定要找原因,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无疑是背锅首选。
幸好老丞相蔡义临死前多撑了一段时间,从御史大夫升位接替他的田广明,倒是成了赈灾有功的新丞相。大将军恢复了丞相一定职权,田广明与御史大夫杜延年名义上主持两府外朝,但也能参加中朝集议——这下大将军的人当真兼职内外了。
今日并无太多大的事务,倒是御史大夫杜延年送来一份奏疏,是大司农属下均输官,名叫“耿寿昌”所奏,认为应当吸取灾害教训,效李悝之法,在桑弘羊平准法基础上,在郡国普遍设置备灾粮仓。
“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如今关东漕粮犹不足使灾民充饥,此事等灾情过了再议。”
“还有谏议大夫魏相上奏。”杜延年又将另一份奏疏摆到案前与田广明商量。
“魏相言,陛下已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边塞罢兵,使归就农业。然天子立后,聘黄金三万斤,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数千万计,而大婚操办所用财帛更超过了上万万钱,此舍小放大也,遭逢大灾,不如将婚礼从简。”
“荒唐!”
田广明差点拍案而起,这魏相过去就犯过错被拘禁,若非河南郡人念他是个好官叩阙拦着大将军车马求饶,恐怕还关着呢,刚回朝中不久就又发癔症了,真是不识好歹。
“诸事皆可从简,唯喜、丧之事不可!”
……
霍夫人显消息灵通,人在家中也听说有人上疏提议大婚从简,顿时炸了毛。
“简?他当天子大婚立后是什么?是小户人家娶嫁么?这可是国家大事!”
霍夫人自有自己一套价值观:“民间遇到了不好的事,还讲究大操大办冲喜,天子立后,也是为了给灾年冲喜!”
“更何况天下那么大,一百多个郡国,今年此处有旱,明年那边有涝,若按这腐儒的说辞,天子都不用娶嫁了,我记得这魏相不是曾犯法被革职么?怎又回京做大夫了?“
有知情的霍氏家奴下拜道:“听说是太常丙吉大夫所举荐。”
“这丙吉,真是越老越糊涂。”
霍夫人心生不满,等晚上大将军忙完一天公务疲倦归来,便絮絮叨叨说起此事。
霍光默默听着,打从去年开始,他便能感到自己越来越衰老,精力大不如当年了。入夜后体乏困倦看不懂奏疏,在未央宫里从公车司马门到尚书台这短短距离都有些走不动,过去能一百步走完的路程,如今却要多走二十余步。
所以才抬高了田广明和杜延年的职权,好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置朝政,在田延年自杀后,这两人就变成了他在朝中的左膀右臂。
对妻子的这些抱怨,霍光烦不胜烦,只告诫她一句话:
“慎之,勿为窦太主!”
窦太主便是汉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馆陶公主,她为人贪婪,自持册立孝武有功,飞扬跋扈,孝武亦患之,最后陈阿娇果然没落得好下场。
霍光指的是,别像馆陶公主那样不识好歹,但霍夫人想到的却是馆陶公主的另一个爱好,顿时心虚起来,不敢再提此事,只嘀咕道:“反正不能比上官氏立后时寒酸。”
当年五岁的上官澹嫁给十岁的孝昭,当然没法大操大办,如今霍夫人只望自己女儿能胜过一头。虽然太皇太后是她外孙女,但毕竟隔了一层,还姓上官,霍氏的长久富贵,还是要靠女儿和往后要继承皇位的霍氏外孙。
大将军在朝堂说一不二,这场刘霍联姻被视为稳定朝政的大事,到了次日,群臣皆斥责魏相奏疏,倒是霍光主动谦退,请求从简。
但皇帝却破天荒驳回了这请求,坚持大办!
虽然身为皇帝不会到妻家亲迎,但腊月初一大婚当日,刘询仍亲迎于前殿两阶间,给足了霍家人面子。
其他仪式,无非是列侯婚礼的加强版,只是伴随着赐丞相以下至郎吏从官金、钱、帛各有差,赦天下,让此事成了普天同庆,长安城外的流民们,今天甚至能吃上管饱的干饭,也少不了夸皇帝皇后几句。
只是这热闹喜庆,让刘询有些恍惚,忽然想起当年西安侯婚礼时的情形。
那时候他身份特殊,便拒绝了任弘上席之邀,而带着妻子许平君远远坐在一个角落里,几乎要隐进里墙的阴影中。
当时许平君发现丈夫不说话了,一看他若有所思的神情,便低声道:“良人莫非是在羡慕西安侯成婚时的宾朋满堂?妾倒是觉得,婚俗不在于热闹繁杂,而在于夫妻恩爱,一牛一马,新妇入于青庐,几位朋僚相贺便足矣。”
虽然当时刘询羡慕的,其实是西安侯事业有成,而自己不名一文,但回想起来,平君倒是一语成谶了。
未央虽大,不若尚冠里两进小宅,举国皆贺,也不若牵着那人的手来得快乐。
婚礼的男女家长,分别是上官太皇太后和大将军霍光,然而这俩位家长本身就是祖孙关系,刘询忽然想到。
“朕是太皇太后之孙,而皇后比太皇太后大一辈,婚后她要随我喊太皇太后皇祖母,若是按霍氏那边辈分算,太皇太后又成了朕的晚辈。”
这复杂的辈分让刘询都算晕了。
婚礼期间还有了个小插曲,皇后入未央宫时,城外忽然刮起了风,折断了北阙的一杆旗帜,偏偏挑了这节骨眼刮风,简直是不祥之兆啊。
倒是群臣找了好理由:“乃庚子雨水洒道,辛丑清靓无尘,其夕谷风迅疾,从东北来。辛丑,《巽》之宫日也。《巽》为风为顺,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易》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礼》曰:‘承天之庆,万福无疆。’此风寓意百谷丰茂,庶草蕃殖,元元欢喜,兆民赖福,天下幸甚!”
一通瞎扯圆上了尴尬,刘询心里却默默念道:“儒生真是胡言乱语,即便天有感应,也是在警告,她不是合适的皇后人选。”
他心里真正有资格为天下母的皇后,此刻已怀有七八月身孕,在冷清的宫室里和王婕妤一起待着。
一同有身孕的还有张美人、卫八子等,皆封为婕妤,珠子混在诸多鱼目里,就算霍皇后像赵王刘恢的吕氏王后那般善妒,也总不会针对平君了。
婚礼的最后,又成同牢之礼于上西堂,皇后放下举在面前的小扇后,其容貌倒让刘询一愣。不像大将军,倒是与其母霍显年轻时有几分相似,才十六七岁的年纪,确实稚嫩而貌美。
霍成君受过贵族教育,举止优雅,但生性比较大胆,同牢共食时也不避开目光,还敢抬眼打量皇帝。和平君成婚时羞得垂首好似想将脑袋埋进胸前,只到入洞房时才被他掐着下巴抬起来截然不同。
这回忆让刘询微微发愣,然后便努力不去再想,只对皇后温和一笑,将合卺酒递给了她。
一百年前,与吕氏联姻的刘姓王侯,一共有四种不同下场,那四条路就摆在面前。
从今天起,刘询便要冷落诸婕妤嫔妃,牺牲一下男色,给霍皇后专房之宠了。
“我不会步了刘友、刘恢后尘。”
刘询满脸喜气,这一刻仿佛祖先附体,演技拔群,只默默对自己道:“而当效孝文皇帝、城阳景王!”
……
ps:受降都尉前死,丧柩在堂,广明召其寡妻与奸。——《汉书.酷吏传》啧啧啧会玩。
第二章在晚上。




汉阙 第402章 时代的一片雪
本始三年的东亚注定是多灾多难的,大汉才遭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旱蝗灾,入冬后匈奴又挨了一场几代人未见过的白灾,让本该大打特打的两国偃旗息鼓,都只顾着各自的事了。
汉朝遭了灾,上有官府出面救荒,诸如设常平仓,赈济灾民免除灾区赋税等事。毕竟孝武晚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天下大乱的事记忆犹新。朝廷再腐朽,表面上也得做事,这便是王朝的功效,讲究的是一郡有难,调动八郡粮秣支援。
但毕竟是封建王朝,比不了后世。理念虽好,总得靠人去落实,各地吏治清浊不一,甚至还有官吏打着赈灾名义盘剥发国难财,落实到个人头上恐怕所剩无几,往往是远水不解近渴,只能在事后亡羊补牢,若只指望朝廷来救,灾民恐怕早就饿死了。
好在下亦有宗族力量维持地方秩序,同姓在各地聚族而居,让人有了归属感。里正三老也多是族长,虽亲疏已远德行不一,但遇到灾祸以惠穷民,以济亲戚邻里,是被人称道的道德之事,多多少少也有些乡贤在做。
但世上没有免费午餐,事后他们多半会吞了穷亲戚的土地,让其变成自家佃农,一个地方小豪强,往往是在灾祸中壮大的。
而进入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汉朝灾情缓解,以天子大婚为标志,总算结束了灾荒,但在匈奴,苦难才刚刚开始。
“天气太怪,超出了最年长老人的见识,雪在年前就下过又化掉,然后就几个月没落雪,河流封冻,人还能撑着,牲畜却病倒了很多。”
弥兰陀去河边时遇到了相邻牧场的邻居,他此刻也在凿冰,常常叹息不已。
眼已是二月,漠北的气温依然在零下十多度,湖泊河流冻得硬梆硬,数月前曾被白雪覆盖的草原,如今却一点白色都没有,草木被冻死后,只留下大片大片的黑土地。
邻居对弥兰陀抱怨,说这是遭“黑灾”了。
白灾来临时,狂风呼啸,暴雪肆虐,弥兰陀已经见识过厉害了。而黑灾的性质却与之完全相反——下雪太少。
看似什么都没发生,却在暗地中埋下死亡的威胁,一群冲出圈的牛羊正发了疯似的在冰河上走动,低头舔舐冰面,不乏将舌头冻伤,甚至粘在上面只能用刀割开的,邻居家的妻女只能拽着母羊,不让它去冰面上。
邻居看着这一幕叹道:“牲畜二十天吃不上雪,就会缺水,母羊产不出奶;四十天吃不上雪,就会掉膘;如果连续两个月以上无积雪,牲畜会变得瘦弱,陆续倒下。”
弥兰陀只默默干活,整个家只剩他一个大人后,生计变得更艰难了,他得将凿下的冰块拖回畜圈,一点点弄碎后放在食槽中,让牲畜容易吃下。野外草木都被拾得一干二净,实在是找不到能点火的燃料,人的饮水也只能靠这些碎冰维持。
普洁和弟弟将碎冰放进嘴里唑着,贪婪吸取水分。
但牛羊马匹饮水量是人的几倍十倍,圈里的牲畜像极了久旱的草木,蔫蔫的,再无过去的活泼,任弥兰陀挤疼了母羊,也再无一滴奶出来。
“迁徙吧,往金山走,高处还有积雪。”一户赶着牲畜路过的牧民如此劝他们。
但普洁家已经没有迁徙的资本了,白灾后,所剩的牲畜本就不多,如今又陆续倒毙,能产奶的羊越来越少,即便找到了积雪,没有草,牲畜也活不下去。
他们只能留在原地,眼巴巴等待降下雪来。
随着家里的酪、奶彻底耗尽,弥兰陀几乎绝了食,也越发瘦弱,但仍对普洁宰割羊后递过来的肉摇头。
他不能犯戒律。
邻居们也好不到哪去,家家皆有牲畜倒毙,哀鸿遍野,看似强大的匈奴,在面对灾荒时却显得无能为力,比汉朝更脆弱。
对匈奴这种部落联盟而言,上无官府统一调度赈灾,下无宗族邻里之助。他们信奉的是弱肉强食,老弱这种拖后腿之人活该去死的生存法则。灾害都是各帐落自己苦撑,根本无法指望大单于或左右贤王施以援手,至于兄弟部落,也早就以邻为壑,不乘乱来抢掠就不错的。
换了以往,大单于唯一的救荒策略,便是带着丁壮南下抢掠找活路,将灾害的痛苦转嫁给汉人。但这法子随着汉朝再度复兴,便不再奏效了。白灾之后又来黑灾,到了二月下旬时,牲畜十死三四,人口十死一二。
若是任弘看到这一幕,恐怕要感慨:“时代的一片雪,落在单个匈奴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死去的人多是老者,他们主动或被动自奉献,成了被部落抛弃的牺牲品,弥兰陀已见证过普洁祖母的牺牲,而随着三月未雪,部落里类似的事越来越多。
邻居家实在是撑不下去了,这一天,弥兰陀带着普洁出门凿冰时,发现邻居将帐里的老母亲扛到了马背上,载着她一步一步往荒野走去。
“实在没法了。”路过他们时,邻居露出了苦笑。
按照匈奴之俗,若是遭了灾,男子六十以上,女子五十以上,便要由丁壮背到野外,任其自行消灭。
或是在寒冷中冻死,或是被饿着肚子在帐落外转悠的野狼吞噬,几天后去往往只剩下一地血淋淋的骸骨,若是有心的还会捡回来安葬,也有狠心的任父母抛尸荒野——活人尚且自顾不暇,何况死人呢?
很多男人都像普洁的祖父一样,宁可战死在外,也不愿这样窝囊死去。
但胡巫却极其推崇此事,称这只是送老人们去“侍奉祁连神”,若是愿意出两头羊,胡巫甚至愿意屈尊来此,为老人举行仪式,送他们到“祁连神的脚边”。
但邻居家却不愿再付出那么大代价,只来找了弥兰陀:
“你不也是巫么?我见过你为普洁祖母举行仪式。”
弥兰陀一愣,解释道:”我信奉的是佛法,与你们的神不同。“
“神不是很多么?除了祁连神,山、水都有各自的神灵。”邻居不理解,还以为所谓的佛陀是一个小山神。
但在雪山部这种原教旨的上座部系看来,佛祖并不是神,肉体有极限,寿命有边际,据说佛祖在弥留之际告诫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人是有生灭的,法才是永恒的。也只有南方的大众部,才在极力宣扬佛祖是万能的神。
异端,简直是异端!
即便如此,邻居还是恳求弥兰陀帮他去宽慰一下母亲,因为她曾听小普洁说过佛祖的事,很感兴趣。
邻居的母亲叫阿玲婆,瘦弱不堪,已经完全成了家里的累赘,她也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身体在不住战栗,眼神绝望,只对弥兰陀道:“普洁告诉我,你们的神,能让人再活很多次?”
弥兰陀已经无力解释佛祖不是神,而他信奉的是佛法本身了,只将业报和轮回的概念用匈奴人听得懂的简单语言描述了一番。
听说人有来世,若是此生行善不作恶,能投胎到无忧无虑的天道或好人家的人道时,阿玲婆的眼睛顿时越来越亮。
匈奴人的神是残酷的,去给祁连神做奴仆,生前是单于的,死后仍是单于,生前是奴隶的,死后仍是奴隶。死后的世界与现实并无不同,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
可弥兰陀口中的业报轮回,却给了底层的人一点点希望。
“我行过善的,小时候跟着父亲外出狩猎,我偷偷放走了一只受伤的狐狸。”
虽然小狐狸没有回来报恩,但阿玲婆仍记得这事,她为此父兄狠狠打了一顿。
可当弥兰陀与她讲了佛门五戒后,阿玲婆却又犯难了。
“我偷过盗,偷过邻近牧场的羊。”
她又看着儿子:“他其实是我和另一人生的。”
“我说过很多大话,还喜欢饮奶酒。”
这么看来,她是注定不能轮回转生了?老人很失望。
“但你没杀过人。”
弥兰陀笑了,无忧王、弥兰王都曾经是残暴的君王,无恶不作,但只要他们醒悟皈依佛法,仍是伟大的弘法王。
“只要你愿皈依佛、法、僧三宝,便能成为佛陀居士。来世能免于堕入畜生道,生于人道,投胎在一个好人家。”
阿玲婆不住点头:“希望至少是千骑长家,能顿顿吃肉,不怕白灾黑灾。”
佛最初没有偶像,受希腊人影响才开始造像,弥兰陀来到草原后,用很大的狼牙雕刻了一枚小小的佛像,此刻展示给阿玲婆看,又对她念了梵文的经,虽然阿玲婆听不懂,但眼里尽是对来世的憧憬。
1...271272273274275...3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