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前几天,有好消息传来,说是蓝田铁官已经用任弘提的方法,生铁熟铁一起炼,在试验过无数次生熟铁的不同姿势体位配比后,外面的熔融层真是近似百炼钢的材质!
“如大司农所言,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又用破草履盖其上,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遂得百炼之材!”
于是刚被举荐为“高工”的郭、孔两位铁官也加入了吹捧任弘的队伍,在他们看来,这世上已经没人比大司马卫将军更懂炼钢了。
刘更生不是那种乖乖听老师话的人,作揖道:“夫子教我这些匠人之事有何用处?”
“孺子,你先前不是看了淮南遗策,想炼铜么……”
“夫子,是炼金。”
刘更生更正道:“小子在父亲所藏淮南诸书中,找到一本《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记载有修道成仙、使役鬼物、炼黄金之术,以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但我按书上方法烧炼黄金却不成……”
这也是他找任弘拜师的原因,刘更生天性聪明,就是性子执拗,对遇到的问题非得解决不可。
还是个小炼金师,任弘更高兴了,决定加把劲,让他变成钢之炼金术师。
遂大笑道:“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是《天问》上的疑问,先明白这一问,黄金方成。”
任弘让刘更生别急着做实验,先学理论,他大可将自己可怜的化学知识倾囊相授——有时候为了融入现有学说让世人容易接受,还不得不说些错误的。
“阴阳家以为,世上有阴阳五行。”
任弘侃侃而谈:“但为师猜测,这世上本化之物,不止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这只是五大类,还能细细分。“
“其中铜、锡、铁、金、银属金系,炭属土系,给诸物细细命名,应统称为‘元素’!”
……
在韦贤、萧望之都忍不住因罢铁官之事称赞任弘时,朝中却还有一人保持清醒。
太常魏相认为,任弘这次虽做了贤良文学们渴望已久的事,但其目的,依然是兴利敛财。
“还是得观其言察其行,勿要被一时之政所欺骗。”
随着韦贤告老卸任太常,魏相调任此职,韦贤在仕途上几度沉浮,曾在丞相位上黯然离职,又靠着太皇太后,混了份倒霍功劳,如今以老病乞骸骨,天子赐黄金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他的儿子韦弘成荫父之劳,任常侍骑。
韦贤此生可谓圆满,但魏相为他高兴之余,也暗暗忧虑,因为韦贤一退,朝中“清流”的领袖就缺位了。
要说起来,自倒霍之后,各地儒吏入朝为官者不乏其人,比如萧望之的老乡,兰陵人疏广因精于《论语》、《春秋》,入朝为太中大夫。还有梁丘贺的同乡,也是谏大夫王吉的好友,曾因王吉复官而“弹冠相庆”的贡禹——这一位就是这成语正主,这词最开始也是纯粹的褒义。
贡禹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谏大夫。
但魏相也发现,这些齐鲁儒士虽然顺利入仕,但多是谏大夫、博士,而把持实职的,还是以苏武、任弘、傅介子为首将军、使者出身的一派,可称之为“功利开边之臣”。
虽然没人结党,但在魏相眼中,涵盖的人群是庞大的,从封疆大吏的西域都护常惠,蜀郡守张敞,到刚回朝中,已经被任弘洗脑放弃了初衷的黄霸等人,皆在其中。
魏相自己也被调到了太常,权力没廷尉时那么大,连全面推行春秋决狱的事都无法完成,魏相忧心忡忡,虽然看上去是“众正盈朝”了,天子也虚心纳谏,重用儒士。
可真要较量起来,就他们这三瓜俩枣,完全不是任弘等重臣的对手,像改年号这样的胜利,恐怕很难遇上了。
不管任弘如何受赞,魏相确定,他们之间,迟早是要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更让人难受的是,任弘从始至终,都没将他们,将他放在眼里,朝中争执,亦是常让杨恽来接魏相的诏,自己则只谦逊地微笑站在一旁听着。
不搭理,这点最伤人。
“韦公一去,吾等都不是西安侯对手,一旦涉及到国家大事,恐怕天子又要被其左右,需得强援为助力。”
魏相找来萧望之,说出了他的打算。
萧望之对朝中势力没那么敏感,只知道富平侯张安世靠不住,中朝诸公都非党羽之选,便从外朝想起,提议道:“丞相、御史大夫如何?”
“非同道中人也。”魏相摇了摇头,丙吉、于定国都是先学律令再学儒术,和他这先儒后法的有本质不同,且丙吉看似老实,实则圆滑,自成一派,于定国亦然。
“我要向天子上疏,请一人重新入仕。”
魏相有了打算,说道:“此人政见与吾等相合,支持修文偃武,俭约宽和,亲近贤良文学。”
“此人曾是朝廷二府九卿重臣,虽非丞相,权却重于丞相。”
魏相露出了笑:“他曾故意请我弹劾,丢了官职,但仍然保有列侯之位,退而修律,正是做廷尉的最好人选!”
萧望之知道是谁了,也觉得此人,应能成为引领”竟宁反正“的领袖!
“建平候,杜延年!”
……
ps: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汉书.楚元王传》





汉阙 第474章 基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刘询看着谏大夫萧望之所上奏疏,里面引用孝武皇帝求茂才异等诏,说“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萧望之认为值此百事待兴之际,不能让大才闲置在野,而应该加以任用。
比如先前因小过而辞官的建平候杜延年,如今朝中廷尉之职空缺,而杜延年在家中修《小杜律》献于朝廷,作为官吏学法教材,有大功,当征辟入朝为官。
确实很有道理,但刘询读罢却摇了摇头:“萧望之替人当刀了。”
刘询在做皇帝方面,确实有天赋,虽“垂拱”于建章宫,但未央那边的一举一动,群臣关系远近,谁和谁友善,谁与谁暗暗漂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知道有朝中一个自诩“清流”的群体,以魏相、梁丘贺为首,多为儒吏,政治倾向和孝昭时发盐铁之议的贤良文学差不多,反对开边北伐。
被刘询重视的萧望之也在其中。
刘询还在民间时就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他在其他人脱光衣裳受检查入见霍光时断然拒绝,又直谏霍光,为大将军所不喜,结果其他被丙吉举荐的人都封了官,唯独萧望之做了小苑东门的守门人,其乡人出入,随从前呼后拥,风光得很,讥讽萧望之道:“不肯碌碌,反抱关为?”
你不肯屈从平庸,干嘛还当个看门的啊?萧望之只回了句:“各从其志。”
萧望之在霍光主政时期一直不得志,十数年不得施展,青春易逝,等霍光死时,已是四旬中年人,但这性子,竟是一点没改。
刘询倒霍亲政之后,反对大将军成了政治正确,加上萧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就让他做了个谏大夫。
作为一名谏官,萧望之确实很称职,遇到以为不妥的事,从不隐瞒,立刻便上奏提出,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刘询任弘宦官弘恭作为中书令,在建章宫和尚书台之间传递文书,萧望之便以为不妥,奏疏内容刘询还接,大致说:“宦者不该参与朝政,更不可在朝廷重职为官,此乃大汉祖制。”
刘询将奏疏留中,萧望之却不甘心,在朝会时竟傻乎乎地又提了一次,这让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弘恭无比尴尬,暗暗恨上了萧望之。
而正月时,刘询终于立了许平君为皇后,完成了心中夙愿。
旋即封许广汉为平恩侯,其弟许延寿为乐成侯,萧望之又上奏了,认为文皇帝时不曾封窦氏为侯,而孝景欲封王皇后兄王信为侯,也被周亚夫反对,这是正确的。外戚恩泽侯需要减少,一来功勋不可滥发,二来,也恐外戚坐大,霍氏之事复发。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这萧望之也太不会看眼色形势了,许广汉与一般外戚不同,在掖庭对刘询多有照顾,而许延寿的儿子许嘉,更是代刘询而死,以天子念旧的性情,岂能毫无回报?
于是萧望之这一奏疏也没被采纳,一来二去,他竟将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都得罪了,若非刘询刻意维护,恐怕早被人使绊子弄死。
但越是这样,刘询就越珍惜,他现在不缺甜言谀语,只缺一个“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正如韩非子所言,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西安侯偶尔会与刘询说真话,但只谈大体不说小节,于外戚等事上一言不发,他很有分寸,但有时又太有分寸。
苏武在中朝时也会说实话,但他年纪大了,刘询需要一个类似的直臣。像萧望之这样的铁憨憨,都是稀有动物,有一个算一个,必须珍惜。
但刘询又有些遗憾:“君之直臣,父之暴子,只可惜萧望之太直,不通人情,昧于大理,难堪大用。”
反倒是这次将萧望之当刀使用的魏相,让刘询更重视些。
魏相曾倒过桑弘羊,斥退过车千秋之子,又参与了倒霍,弹劾杜延年,如今反对任弘……除了谏西域之事翻车那次,每一次节都有挑得十分巧妙,也不知是真的能辨奸邪,还是善于站队。
有花花心思没问题,政见与西安侯要做的事相左更没问题——刘询其实很需要这样的人,能时不时站出来反对任弘几声。
如今征辟杜延年的奏疏已上,该如何处置呢?
霍光有两延年为左膀右臂,风格相反,政见不同,但能力都极强,霍光执政期间,杜延年才是真正的丞相。后来田延年自杀而死,杜延年急流勇退,谁更聪明不必多言。
但杜延年可不是墙头草,十多年前,他发起盐铁之议,进贤良文学,十多年后,哪怕大将军霍光一意孤行想灭匈奴,杜延年也态度坚决地表示反对,最后竟让霍光改变了想法。
但这个人奇就奇在,倘若谏言不成,却也能尽力办事,为国事排忧解难,所以霍光才爱而信之,纳其忠言。
“杜幼公宰辅之才也,只可惜,是大将军的人。”
刘询颇为遗憾,他在用刘贺故吏王吉、龚遂时毫不担心,但对杜延年,多少有点膈应。虽然杜延年之子杜佗与他是好友,但杜幼公本人态度暧昧,若能在朝中留到倒霍之际,和丙吉一样明确站队,插霍氏一刀就好了,你提前跑了算几个意思?是要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么?
这点让刘询有些生气。
而且现在召回杜延年加以重用的话,等到来年,“竟宁”的真正用意暴露时,杜延年恐将成为朝中清流领袖,以其能力和威望,连西安侯任弘也不得不正视。
虽然异论相搅是好事,但刘询可不想战争的节骨眼上,再开一次盐铁之议。
但若不召也说不过去,于是刘询略加思索,露出了笑。
“倘若有杜延年和与赵充国、道远合力操办此事,何愁匈奴不灭?”
数日后,建章宫中,一道诏令下达,让魏相、萧望之等人面面相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复召建平候杜延年,拜为西河郡太守!”
……
和魏相等人期盼的相反,也和刘询设想杜延年“以退为进”不同,杜延年一点重新出仕的心思都没有。
他年已近六旬,就想好好在家修律著述,让家学能传承于世,他父亲修了《大杜律》,他贡献《小杜律》,也算一是美谈了。
当长安诏书抵达时,杜延年推辞了第一次,但皇帝似乎是铁了心要他动身,当第二次诏令下达强征时,是杜延年的中子,在朝中做奉车都尉的杜佗来传。
杜延年的小儿子,有一只眼睛目盲但生性聪慧的杜钦也劝他道:”父亲倘若再不出仕,陛下或会以为你是对当朝不满,怀念大将军时了!“
他确实很怀念啊,倒不是说今上和西安侯之政不好,只是……
杜延年心中暗叹:“我忘不了大将军之恩。”
再推辞下去确实要惹怒天子了,对宗族不利,杜延年只好不情不愿地应征,接过太守冠带和印绶,只带了几个仆从,离开了南阳老家,前往西河郡赴任。
这一路可不容易,西河郡位于并州刺史部,横跨后世陕北、鄂尔多斯、晋西北,本是秦朝的“新秦中“一部分,楚汉时为冒顿单于所夺,置娄烦王,河南之战后,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分上郡北部和太原郡西部,置西河郡。
户十三万,口六十万,县三十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关键的是,从长安沿着秦直道往北,经上郡过西河,可以通往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太原诸郡,是当仁不让的“八郡通衢”。
杜延年在元霆年时,曾往返于西河朔方,迎刘询南下继位,对这里可不陌生,此地在后世干旱无比,到处都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塬,眼下却是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从各县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富庶程度:“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都是好地方呀。
元朔年后,西河郡成了汉朝历次对外用兵的后勤基地。
虽然皇帝定了”竟宁“之称,但杜延年却隐隐觉得,有任弘在朝,傅介子等用事,绝不会就此作罢,皇帝也态度暧昧,这项任命就透着不寻常。
但杜延年也无所谓了,他仕途之心已冷,最好的年华和才干,都献给了将军,曾登上二府御史大夫之位,如今再来做郡守,只感觉索然无味。
抵达西河后,杜延年既没有杀鸡儆猴立下马威,也没有勤勉劳碌希望做出政绩升迁入朝,只言:“孝武之世,征发烦数,今圣天子在位,当无为而治。”
然而就学起当年的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跟他来的儿子和慕名来投的故吏见杜延年不理政事,想有言相劝,却被杜延年邀约一起痛饮。
西河郡的这般光景,自然被并州刺史报了回去,刘询不太高兴,觉得杜延年这是在蔑视天子,治郡不进,遂以玺书斥责。
不过在玺书抵达前,杜延年就迎来了一位访客,却是以右将军身份,带着西园八校中四校以及四万戍卒,前往朔方郡戍守练兵的赵充国。
“幼公莫非是以二府之职复徙为郡守,而对天子不满?”赵充国有些担心杜延年。
杜延年道:“仆只想在家著书立说,清净了事,就算陛下请我去代替丙吉做丞相都不愿,又岂会在乎此事?”
共事多年,赵充国太了解他了:“幼公看似最为淡薄,实则最重故情。”
“我知道幼公是忘不了大将军,只是,难道你还要一臣不侍二主么?”
杜延年缄默不言,良久道:“只是觉得对不住大将军,无颜面再出仕……”
“大将军临终前分明已安排好了一切,我是未能好好引导霍禹、山、云三人,而终究导致大祸,延年分明知晓后果,却弃之而退,心中愧然。”
赵充国笑道:“三人危害社稷,公然谋逆,罪有余辜,幼公已经尽力,你都如此,那老夫与丙吉、傅介子等皆是大将军提携,出事时站在天子一边,岂不是更加羞愧?”
他严肃了下来:“吾等忠的是大汉社稷,忠的是为大汉尽职的霍大将军,而非霍氏!”
“大将军已去,难道霍禹等人还能继承其业,让霍家世代为大将军,继续专权不成?时移世易了,大将军之时不复返,但大将军临终前念念不忘者的两事,吾等却能够助他完成。”
“一是希望能有朝一日击灭匈奴,二是不愿孝武晚年之事重蹈。”
赵充国道:“如今陛下遣我北上,难道真是为了谨防盗贼?”
“西安侯在大司农大刀阔斧改制,又是为了什么?”
“翁孙是说……”杜延年恍然,果然如他所料,天子和任弘绝不会这么轻易放弃。
以他的政见,是应该上奏疏反对的,但此事机密,赵充国能告诉他,是出于信任,若是泄禁中秘,非但他要倒霉,赵充国也要受牵连。
“大将军在时,有幼公拾遗补缺,像萧相国那般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元霆之役,老夫方能建功,现在和那时一样,还是幼公为我后盾,老夫,还能相信幼公么?”
赵充国站起身,这位和匈奴战斗了一生的老将军,真挚地向杜延年请求:“我想打一场漠北之战一般的大胜,一劳永逸解决匈奴,幼公可愿助我,与老夫一起,完成大将军灭胡遗愿?”
杜延年眼中隐若有光:“我不提议与匈奴交战。”
他朝赵充国回揖:“但杜延年,会履行职责,只要在西河郡守任上一天,便倾力相助!不会让翁孙和前线将士,少一粒粮食!”
等赵充国走了后,杜延年也接到了天子的申饬,发现只是埋汰了他一顿而不是气急败坏的撤职后,杜延年哈哈大笑后,遂让人将府邸中的酒全倒了,他洗心革面,开始打起精神来,选用良吏,捕击豪强,一时间郡中清静。
而到了四月份,负责在各边郡建立常平仓的太仓令耿寿昌,也带着一份大司农的要求来到西河郡。
杜延年一看,却是任弘要求上郡、西河、朔方修缮秦直道,将破损垮塌的地方统统修缮,并加固路面。
至于原因,杜延年看了后就乐了。
“为在年末时,迎匈奴左贤王稽侯珊入朝为质?”
明明是以外国友人优先,朝中贤良文学们却十分赞成,他们将这视为汉与匈奴永远恢复和平的机会。
但杜延年可不信,他冷冷一笑:“修缮秦直道,恐怕是为了来年大军顺畅北进吧?”
虽然发自内心反对战争,但只要在职一天,杜延年都会尽力做事。更何况,大司农在“出租”关东地区各郡经营不善,所铸镰刀割不动草,民怨最大的铁山铁坊后,赚得盆满钵满,任弘决定先做好北部各郡基建,让耿寿昌将补路的钱也给杜延年送来了。
这笔钱,在大司农量入为出的开销账薄上,被命名为……
“养路费!”
……
ps:第二章在0点前。
另外推荐一本书,以前从黄的作者“蟹的心”前作《扶风歌》不少人应该听过,新作《汉鼎余烟》在。
这本是三国,写的很有味道,强烈推荐,感兴趣的可以康康。




汉阙 第475章 此子断不可留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眨眼的功夫,竟宁元年(公元前67年)就已接近尾声。
过去大半年里发生了不少事,夏天时,大汉北部各郡仍在官府控制下的铁官,开始通用发源于蓝田铁官,已经摸索成熟的灌钢法,不同于费时费力的百炼钢之术,灌钢法将生铁熟铁放在一起熔炼打制,虽质量不如百炼钢,然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冲天烟柱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左冯翊夏阳铁官、河东安邑铁官、太原大陵铁官等地不断回响,一把把优质的环首刀被制造出来,在铭上“夏”“东三”“太”等标识后,送往朔方、云中的武库登记保存,等待发放到士卒手中。
而量产的钢铁,也让任弘可以让甲胄之匠试制一些新式的甲胄,希望能比汉军古朴笨重的铁札甲轻便,防御力却上一个档次,用来装备已在汉军中充当胜负手的重甲突击骑兵,叫匈奴人的轻箭在它们面前仿如轻风拂面。
至于那些出租给列侯、富商作为试点的铁山,也开始了改革,这些私营铁山不存在朝廷强制要求的产量,盈亏自理,价格上报给大司农平准官,不得超过官营价格。
这些私营铁官虽也有些关系,但郡国订单优先官营,他们就得从城市、乡邑小民身上打主意,铸的便不再是用于代田的大器,而是些针对中人之家、小农家庭的小器,不在大小,而在省铁和实用。
几个月后,一些地方的百姓,终于能买到价格比过去稍微低一点,好歹能割得动麦秆的镰刀了——过去有几个怠工恶劣到极点的官营铁官,那镰刀质量真是一言难尽,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郡老农的话说就是……
“除了韭菜,什么都割不动!”
……
入秋时,三辅迎来了一次“丰收”——政治意义上的丰收。
公田的产量比往年高不到哪去,倒是白鹿原的乡亲们最先推行了区田法,多收了三五斗粮食。
另一处取得丰收的地方,则是今年初春,天子刘询带着皇后许平君、皇太子刘去疾象征性推了下犁的“籍田”,刘询只是随便锄了几片地,抱着皇太子,让他用鞭子抽了一下耕牛,这之后就再没来过,只将地交给隶属于大司农的籍田令料理。
可秋收时,喜讯传来:“陛下亲耕籍田,竟收了关中从未有过的十五石!”
这是超过常识的产量,要知道,当年孝武皇帝让赵过在关中实验代田法时,郑国渠边上,投入最大最肥沃的麦田,顶天也就十石。
群臣还以为这是西安侯在谄媚作伪,毕竟从孝文到孝武,每年献伪祥瑞的人就层出不穷,于是天子移驾,亲至上林苑旁的皇田巡视,到了地方后发现,籍田已经收割了一半五十亩,堆起了如小山的谷子,而地里还有一半留着,就等刘询与群臣来眼见为实。
群臣中确有种过地的人,比如年初时被张敞举荐,作为“讲论六艺群书”之才入朝为郎官的蜀郡辞臣王褒,他年轻时家贫,曾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一眼就能看出地里的麦子硕果累累,绝对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丰产。
1...307308309310311...3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