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路既然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手戈
 
第四十四章 风醒沉冬
没想到,木沙和这个新来的表哥能说上的竟不只几句。
首先,令人惊喜的是,借着小亮的手,木沙看到了来自一个遥远的图书馆散发的光亮。
之前,木沙能拿在手里的读物不是一块钱的过期杂志,就是木扁带她去庙会买的故事集和狗兔养殖手册。其余时候,就是偶尔从同学手里得一本纸张和字迹都泛着毛刺的的鬼故事。木扁倒也为她买过一本插图精美的《红楼梦》,可里面不认识的字太多了,即使认识,读起来也是云里雾里,很是艰难。在表哥小亮到来之前,木沙碰过的像样的书除了这本《红楼梦》外,就是小华姐姐遗落在她家的《郎平自传》了。
所以看着小亮从提包里掏出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时,木沙的眼睛都亮了。
小亮对她说:“这些书有些是从图书馆借的,有些是我从旧书市场买的。你随便看。只是像这样贴着标签的是图书馆的,别弄坏了。”
当然不会弄坏,木沙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
可这些传说中的大部头读起来没有鬼故事那么简单轻松。每一页都显得前所未有的艰涩,几天下来,木沙也没能翻过多少。当然,木沙也不是整天抱着书看,作为主人,虽然不爱出门,但也要陪着这个远道而来的表哥出去兜兜转转。
不同于他的哥哥小光,小亮虽然也去另外两个姨家,但更多的时间则是待在木沙家里。木母也表现出了因人而异的热情。好吃好喝的尽量招待,还接手所有家务活,鼓动木牙和木沙多陪他出去转转。
说是转转,他们的活动半径也是小得可怜。
他们倒也去过一次县城,不过大家都表现得羞涩克制,基本上属于空手去空手回。想来,小亮既已去过北京,自然不会把这样一个灰不溜秋的小县城放在眼里。
他们也去学校门口的大集。去小姨父的银戒摊上打声招呼后,就径直穿过熙熙攘攘、黄土飞扬的大街,在枯沟边的一个小书摊上停了下来。书摊的背后,一面墙上挂的都是风景人物画。虽然没有年画传统正式,但用来隐污避残还是不错的。哪怕单单往大白墙上一贴,只要位置不至于太突兀,倒也能给人焕然一新的即视感。
然而,虽然廉价,依然没有多少人愿意花这份闲钱来照顾眼睛的小小奢侈。
小亮哥哥弯下腰,手点着文字查看那些竖起的书脊。木沙则伸着脑袋,慢慢扫视着那些沾满灰尘的小人书。除了几本参考书和绘本,实在也没什么新鲜的。至于小亮哥哥看的那些竖立起来的厚书,木沙早已打问过,知道自己没钱买,也就连翻的勇气都没了。
小亮突然问:“你知道鲁迅吧。”
“听说过。”
“听说过难道你没读过他的文章”语气里满是惊奇。
“没有。我只是学了一篇关于他的课文。然后老师简单地把他介绍了一下。”
“这样啊。你真该读读他的作品。”
他扬起手中的书,问过摊主,交了钱,然后把书放在木沙手里。木沙看到封面上印着人像,正是书上的样子,鲁迅的样子。在书的左上,写着两个字:呐喊。
“这是他一部很重要的作品集,我送给你了。书虽然是盗版的,但不影响内容。你可以多看看。他可是中国文化人的标杆。”
木沙有些受宠若惊地看着一脸诚恳的小亮哥哥,她知道他家的境况也不好,这不光是母亲说的,从他简单粗陋的行李和穿着上也看得出来。可他却舍得花十块的大价钱为自己买本书。
木沙低下头,看着鲁迅沉郁的画像,心情也有些暗淡下去。从来没有人跟她说过这样的话,她不禁幽幽地想:“他要是我哥哥该多好啊。”
小亮自然是她的哥哥,可这个哥哥面前还带着一个“表”字,这个字既是
第四十五章 去留有时
有一次,他们聊起影视。木沙忽然灵光一闪,信口说了句:“玛丽莲梦露倒让人过目不忘。”
小亮一听,顿时兴起,惊奇地问道:“你知道玛丽莲梦露”
他的反应倒让木沙错愕不已。谈不上知道,只是最近看了她的一场歌舞电影,在分不清面目,记不住名字的大多数外国人中,她却是超脱于外。至于她的名字,木沙之前确也听说过,只是这次人、名重合,印象就深刻了些。
小亮倒像觅到了知音,激动地继续说道:“她可是全球闻名的性感女神。在她无数张美照当中,听说,她最喜欢的是穿着睡衣靠在窗台上的那张……”
显然,木沙不是小亮的知音,在这方面无法表达出更多的同感,她只是静静地又有些不以为然地听着,以为后面会是长篇大论。看来,小亮更不是梦露的知音,在简短的几个“听说”之后,也就没了下文。
不过木沙能感觉出来,小亮哥哥对她表现出了比之前更多的热心。他给她讲勾股定理,讲英语发音,讲唐诗宋词,讲键盘输入。
木沙开始还有些崇拜地听着这些她还未曾接触的知识。可是她很快发现,小亮讲了许多,却不能真正搭起一座小桥,把她引渡到知识的对岸。他只是单纯地灌输别人给他灌输的东西,就像一块辗转了多张嘴巴的口香糖,木沙除了最新的唾沫,再尝不出什么别的滋味。
她想起在小时候地里除草时,女校长的女儿不知怎么从天而降,来到她家地头。她坐在田埂上,问她:“你会背《春晓》吗”
“会啊。”
“背来听听。”
木沙流利地背了一遍。
“背得不错。那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这下木沙有些傻眼了,老师没讲啊。
“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很简单的一首诗,看字面就明白。春就是春天,晓就是早晨……”她逐字逐句地给木沙解释着,木沙则敬服地看着她,心想她可比自己六年级毕业的老师厉害多了,她妈妈又是学校校长,她怎么没去她们学校当老师呢
当她有了一些学习的经历,她才知道自己当初并不是笨,只是少了积累。古诗解释根本不是问题。后来,她又明白,古诗其实不是用来解释的,而是用来体味的。
现在,她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不是学习上的帮助引导,而只是年龄和学历上的炫耀。即使算不得炫耀,也是乏味地再现。
哼,教育我不是那我倒也看看你到底有多厉害。我不懂勾股定理是真,没接触过英语电脑是真,没背过几首古诗词也不假,可你就一定懂得我们所学的内容吗
木沙找来年前的数学卷,指着最后一道附加题对小亮说:“小亮哥哥,这道题我想了好久都没想出来。你帮我看看。”哼,这道题,老师觉得难得都不用讲。
他接过试卷,把题仔细读了一遍。木沙点头,表示她懂题意,就是不会做。小亮找来纸笔,演算起来。最后得出结论,这题超纲,木沙不会是正常的。
“那你会吗教教我呗。”是超了六年级的“纲”,难不成还超了你这个大学生的“纲”
小亮只能遗憾地表示:我也不会。
木沙也暗自得出结论:大学生也不过如此。自此,她在心里对这个哥哥生出些抵触。
可哪里用得着抵触呢别说从来没人像小亮一样陪伴她,就是有了,哪经得起永恒的流逝催促的号角。
自语文老师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概念,给亘古的时间穿上新的花衣,它就开始像孩子一样,不知不觉地掠走了时间。反正自升入六年级之后,木沙就感觉时间开始过得飞快。不知道这是不是跟教育局把周末从一天半调成两天有关。
总之,光阴一闪而过,很快就到了
第四十六章 远近交错
小亮临走前,除了图书馆借来的,把其余的书都给木沙留下了。有《诗经》、《聊斋志异》、《茨威格文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除此之外,还给她留下一部蓝皮双色英汉字典。
然而木沙却像个一夜暴富的傻瓜,面对众多的财产却无从支配,只得任它们堆积在一处,让时光慢慢去解读。只有那本《呐喊》,她捧在手里,若有所悟地体味着文字的沉重,缥缥缈缈地任思绪自生、互缠、自灭。
小亮走了以后,离开学尚有几天时间。木沙依旧喜欢一个人去旧路上游荡。倒不是为了缅怀什么,是脚出于习惯而为之。身边没了小亮和木牙,木沙的视野就更开阔了些,发呆的时间也更多了些。
思绪明朗的时候,木沙就蹲下来,折一根枯草,在地上划来划去。她在计算连小亮也放弃了的那道数学附加题。
在学习上,虽然排名摆在那里,木沙实在不敢承认自己是别人嘴里的好学生,更不敢奢想自己将来能成为什么有出息的人。然而对于唯一可以加持自己的成绩,木沙又不能完全不在意。对于这空中楼阁般的存在,她又依赖,又自卑,又害怕。或许解开这道题多少能在底下添块砖瓦,能在别人不明所以的夸赞中稍微稳住点阵脚,不至于在父母骄傲的笑容里胆战心惊。
可惜的是,当自行车重新踏上去学校的路,她依然没有找出答案的线索。
这真是奇怪的感觉。猛然回到学校,身边的同学都成了小屁孩,让木沙失去了交谈的兴趣。就连阳光灿烂的王凯,言谈举止间也透着让人无法亲近的夸张幼稚。
木沙再次取出那本有些发黄的练习册,对着最后一页的最后一题发起了呆。突然灵光一闪,她兴奋地取出纸笔,演算起来。然后对照着演算,又把题目细细读了一遍,确定不会有错后,这才拿起笔,在那空白已久的地方一笔一画地写下了答案。最后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回视身边吵吵嚷嚷的同学。
一个月后,小亮哥哥就如冬天的白雪,被王凯灿若桃花的笑颜完全取代了。她又开始自卑地、羡慕地、默默地看取他的一举一动,侧听他的风言风语,企图编织出一副生动的图景,可以悄悄地带进梦里,并且神不知鬼不觉地替换掉某人某事。然而梦也不尽如人意。
有句成语叫喜新厌旧,有句诗却又是这样说的:不如怜取眼前人。是喜新厌旧也好,是怜取眼前人也罢,他们终究会消失。他们不过是木沙的一场场梦而已,看似主角很多,醒来,从来都只是木沙一个。
分别已近在眼前。再次无梦可做也近在眼前。
这时候,木沙开始听到一些学校的名字。陆续地,也有一些县里的私立学校来到这里,散发学校的招生简章,自我夸耀一番,回答一些七嘴八舌的问题。
说是七嘴八舌确实有些少了,但簇拥在办公室里的人数绝不在两倍之外。这些人里要么是成绩好的,被老师叫过去的,要么是家境好的,早有打算的。多数同学还是会选择上镇上的初中,也会有同学自此就结束了学习生涯。
木沙夹在这七嘴八舌中有些不知所措。她自然不属于家境好的一列,可对于成绩好的定位,她又有些心虚。不过,她心里倒确信一点,那就是不上镇里的初中,不论什么学校,能走多远是多远。
县里的实验中学是老师口中最负盛名的学校,几乎包揽了全县的尖子生,每年都有不少人直接保送到县一中。语文老师让木沙去试试,虽说半年的学费就有两三千,可入学考试成绩好的话,可以免学费,只掏五百块钱的住宿费。
两三千的学费自然不敢想。要真如老师所说有免费的可能,倒可以试上一试。
木沙把她的想法跟父
第四十七章 固执求远
兴奋归兴奋,可木沙依然有些难以置信。她翻开那本《呐喊》,却没能看进去,魂游九天般开始幻想属于自己的别样道路,别样人生。
可承想,还来不及等第二天告诉老师,坐实这个消息。八点来钟,木母突然走进房间来,满脸忧愁地告诉她:“我想来想去,你还是别去县里的学校了,镇上的也一样。”
木沙头嗡的一声,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突然反悔了,而且反悔得这样快。
这时候,大娘也走进来,劝她说:“就是,镇上的也一样。你小华姐不也是镇上上的学,不也上了大学,找了份好工作。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再说,你那么小,一个人跑去县城上学,你爸妈也不放心。镇上离家近,有什么事也好照应。”
木沙知道木母平时对大娘也颇有微辞,实在想不到母亲会把她找来当说客。木沙一边不耐烦地听着大娘的劝导,一边在心里生气地想道:“谁让你来掺和我家的事”听她说起小华姐找了份好工作,她又在心里反驳道:“我可不认为那是什么好工作。而且还是通过走后门得来的呢。”
接着听她又说什么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木沙倒是感到有些心虚:“我可不是什么金子,也不指望自己能发什么光芒。”最后听她说什么县城远,镇上近,方便照料之类的话,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就是想离家远一点,呼吸点自由畅快的空气啊。”
然而她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木母也看出木沙并没被说服。她哭丧着脸哀求道:“木沙,你要听劝。家里不是没钱吗再说你大娘说得对,是金子到哪儿都能发光。你好好在镇上学三年,到时再考到城里上高中,不也一样”
木沙在心里反抗道:“不一样。我一刻都不想再在家里待下去了。”可她明白,这样的话是不能对母亲喊出来的。她只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突然反悔了,是父亲反对吗她冷静了些:说白了,不就是没钱嘛。也怪自己没考好。五百块不给上,那免费总可以了吧。反正我要到城里去上学。
再不吐话,两个大人还会没完没了地劝说她。下了这样的决心后,木沙这才放话说:“我知道了,我不去了还不成吗你们出去吧,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木母这才叹口气,泪眼汪汪地看她一眼,跟在大娘身后出去了。
木沙烦躁地合上书,仰躺在炕上,望着已星星点点沾有苍蝇屎的屋顶发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学校掀起了赴城考试热潮。其中一个学校,挂着北大附中的名号,吸引了众多学生,因此学校特意包了专车,负责接送这群满怀热情的考生。
李南、鹏涛、王丹都在这辆车上。鹏涛把身子探出车窗,对木沙喊道:“嗨,木沙,跟我们去嘛。就当去玩一趟,反正坐车免费。”
木沙笑着对他摇摇头。不光想离家远一点,她也不想去一个熟人多的地方。
实际上,她的桌斗里已经保留了一张招生简章。之前学校来招人时,她作为重点对象,已经被告知,考得好也免费,甚至连住宿费也不用掏。她已经开始默默地静待那所学校的考试时间了。
分别的时候到了。他们聚集在教学楼前,由老师指挥着拍下了木沙学习生涯中第一张毕业照。他们的身后,五年级下半年种下的一排柳树依然和他们一样稚嫩,安静地垂放着细弱的枝条。成长在它们的体内,伴着时间,悄无声息、按部就班地生发。
去镇上的中学考试完后,同学们各自搬回陪伴自己多年的凳子,正式告别了这所学校,告别了小学生活。
对学校也好,对老师同学也罢,木沙谈不上留恋,只保留着王凯的名字,借以打发漫长的暑假。
假后的几天,木母塞给木沙十块钱,叫她买条裤子穿。木沙收下钱,暗自舒了一口气,连着手里已有的两块钱,差不多够了。那么剩下的只是等待。
这一天终于来了。只是木牙在家,木沙不好脱身。眼看着时间紧迫,木沙狠狠心,摸摸昨晚就装在兜里的十二块钱,拿起纸笔,出了房间。
木牙追
第四十八章 心想事成
正如木沙所预料的,考试结果很理想。也正如木沙所期待的,这一次,父母没有拦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