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山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读书明智
“哗!”
这次的惊讶声更大了,首长送给局长的银币,大家只能看看,不敢有什么心思,听到首长给自己的奖励,虽然没有局长那么多,但那是局长,自己一个小警察能有奖励就不错了。
银币最先从警察手里大规模使用。
陈子坚拉了剩余九个箱子,这是给李虎李肆张宇几个军团长的,当然自己也要几箱银币压压惊。
7
第235章 货币推广
张家村百姓很快打听到银币的事情,毕竟一万多警察手里最少有十个银币,虽然会减少陈子坚十多万银币储备,但这么多人拿到银光闪闪的银币使用,其他百姓看到都露出疑惑的神色,从警察那里打听到银币的事情,才知道这是首长搞出来的事情。
银币属于大面值的货币,一枚银币价值一千铜钱,寻常百姓购买生活用品,但菜市场买菜,肯定用不了这么大面值的银币,与铜钱等同货币的硬币应运而生。
硬币的面值比较低廉,分别有面值一铜钱的硬币,五铜钱,十铜钱价值的硬币,硬币材质与后世的硬币差不多,当然有些金属材料张家村还不能自给自足,陈子坚从时空交易中心购买的,比如金属铝,后世铝的价值不是很高,陈子坚要是大规模购买跟定不行,但购买几十吨铝用作制造硬币的材料就没有问题了。
用铝制造银币,这个时代最高明的造假专家都没有办法制造,因为铝这种材料压根不是这个年代的人能生产的,陈子坚用廉价的铝冲压生产价值廉价的硬币代替铜钱,有心之人想造假币冲击张家村脆弱的经济都不行。
至于原来的铜钱,陈子坚回收重新熔炼,用作他途。
又是天气晴朗的一天,吴小二吃着碗里的早餐,这是张家村普通百姓的一顿早饭,但这样的东西在以前只能在过年过节才有机会,现在却成了普通的早饭,不是么,吴小二的早饭两大块巴掌大的鱼肉,一大碗稀饭。即使吃了一个多月这样的鱼肉,都不觉得油腻。没有挨过饥饿的人不懂的。
别看吴小二才十九,后世这样年纪的人还在高中,但他有了自己的老婆,前两年有两个孩子,奈何家境一般,这里的一般不同于后世的一般,后世在怎么穷,三天两头吃顿好的没有问题,吴小二的家境一般,更加的贫穷,这不是吃肉问题,而且能不能吃饱饭问题。
吴小二的孩子出生不久就生病死了,眼睁睁看着孩子却无能为力,不是不想救孩子的命,请大夫看过了,需要贵重的药材才能保命,对于吃饱饭都成问题的吴小二,只能看着孩子夭折。
吴小二不到二十的年纪,经历了亲人离世的痛苦,不过随着义勇军的出现,一辈子的苦难好像过完了,开始时候被义勇军抓来,以为会受到折磨的,和老婆生死之别,毕竟义勇军气势汹汹过来,见人就抓,敢反抗的打倒在地痛嚎,见面就给一巴掌的,这样的做事风格谁敢指望他们是好人。
只是没想到到张家村后,过了一段时间,过着张家村的生活,义勇军撵他离开都舍不得。前段时间第二期售房的时候,吴小二赚到一点小钱,分期付款购买了自己的一栋房子,是那种下雨天都不漏雨的房子,相比以前住在四面漏风的草房,两者没法相比。
吴小二“婆娘,去把银子都拿出来,等下去换银币,不然银子就用不了了啦。”
张燕是吴小二的老婆,本来张燕没有名字的,来张家村后,这里的老爷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张氏到管理处之后有了自己新的名字。
放下碗筷,不明所以看着吴小二,分期买房后剩下不到三十两银子,吴小二要把银子全部拿走,心里担心发生什么事情。
吴小二解释说道“听上面的老爷说,以后张家村买东西不能用银子买了,铜钱也不行,要用这里新的钱币,你看,这是一个钱子,听说叫硬币,上面有个“1”表示一文钱,有个“10”表示十文钱,还有就是价值一两的银币,我听人说银币有八分银子,换回来不吃亏。”
吴小二给老婆解释张家村新出的规定,不然让老婆白白担心。昨天吴小二从警察那里看过银币了,那种银光闪闪的银币,真的比黑乎乎的银子好看多了。
有了吴小二的解释,张燕放心下来,“当家的,要不先换十两银子,剩余的银子先收着,我怕!”
吴小二知道张燕担心什么,不过他却没有张燕那么多心思,假如首长老爷要把银子收回,张家村的人能拒绝吗,首长老爷做大事的人,才不回看上他们这点小钱。不过张燕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先换十两银子好了,以后真的有需要再去换不就行了。
“好,那先换十两银子好了。听说商店有新的好东西,等下我去买点回来。”
吴小二出门,来到张家村政府大楼,那里是兑换银子的地方,来到的时候,那里正有人不停换银币,人挺多的,而且还有很多警察在现场维护安全,现在过来的百姓身上多多少少带着十多两银子,要是有人伸出第三只手,把百姓的银子偷走,那事情就大了。警察在这里,不但可以维护秩序,还可以震慑别有用心的人。
很快吴小二换好银币,兑换过程不怎么麻烦,称重,换钱,至于会不会有人拿假银子过来兑换,呃,想多了,张家村百姓的银子几乎都是从义勇军手里出去的,普通百姓还没有掌握制造类似银子的金属,造假成本太高,没人去做。
吴小二一个多月没有来过商店,眼前的商店相比开始的商店,扩大了很多,不停有人进出商店,看起来热闹非凡商店外面还有人摆着摊位买东西,感叹一番进入商店。
商店内好东西很多,不过吴小二知道自己身上十个银币买不了多少东西,别的商品不过去看,谁让自己没有多一点银币呢。比如商店一处摆放着十个太阳能电灯,这种好东西吴小二要想着自己家能有一个,晚上就可以如同白昼了。可以这种电灯造价两百银子,属于高贵货物,暂时不是吴小二能买的。
吴小二要买的,同样是晚上照明东西,就是蜡烛了。
蜡烛是鲸鱼油制造肥皂后的废物,用来只要蜡烛算是废物利用,其实鲸鱼油能制造不少好东西的,可以现在的技术落后,只能制造少量的商品。
吴小二看到蜡烛后,惊叹一声,“好东西啊,电灯买不起,这个买回去也是好事。”
旁边有根蜡烛燃烧做样品,给百姓观看,让大家知道蜡烛燃烧是个什么样子,好放心买回去。
蜡烛圆柱形,高二十厘米,直径四厘米,灯芯一条零点五厘米的麻绳,一根蜡烛能用两个小时。
说起吴小二买蜡烛的原因,与张家村有关,本来古代普通百姓天黑基本睡觉,天黑没有光亮什么都做不了,当然普通百姓家准备有油灯,油灯平时舍不得用的。也没有什么娱乐。但张家村广场晚上的时候,点亮十盏太阳能电灯。
电灯这种稀罕东西百姓以前那里见过,每到天黑,张家村百姓吃完晚饭便来到广场逛逛,除了看电灯稀罕,还可以出来散心,白天做事辛苦,晚上出来聊天散心,这样的变化使得天黑就睡觉发生了改变,晚上不到十点不会有人离开。
张家村百姓开始形成独特的夜文化,对照明工具有了需求,太阳能电灯没多少人能用的,蜡烛出现后,成了多数人的追求,谁家晚上没有个蜡烛,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一根蜡烛二十文钱,算不上多贵,吴小二买了十根回去。
这种蜡烛如果拿去江南地区售卖,价钱没有一百文钱都不要问价,大明有钱人很多的,尤其富庶的江南地区,那里集中大明财富百分之六十以上,张家村蜡烛阵便宜,还是陈子坚压价售卖而已。他从来不指望从百姓手里榨取银子,想赚钱了,直接去别的地方抄家更加方便快捷,还不用成本。
随着兑换货币开始,陈子坚开始统一货币,其中有什么深层意义陈子坚不知道太多,只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有什么意义以后让其他人想去好了。
第236章 苏武返乡
姑苏城外西门码头,乘筏子顺着碧波荡漾的苏河而下,两岸尽是青山秀水,田野萧瑟。大约行上百里水路,便是周庄水乡。
苏尘盛着一条竹筏,顺流往周庄水乡方向而去。
竹筏上,还有他在姑苏城的布铺里剪的几匹新布,还有布鞋。
腊八刚过,不久便是新年,可以给爹娘和弟妹置办几身新衣裳。此外,还有几斤白面和剁好的猪肉馅,一些油盐酱醋芝麻等调料,用来包饺子、元宵煮汤圆。
筏子走了许久。
晨雾濛濛,寒风瑟瑟,隐约可见远方一座水乡的朦胧轮廓。
却见,河底深处,一缕微弱的银光闪闪,宛若一道灵动的银线,璀璨动人。
若是寻常之渔夫从河中过,显然会忽略过去。纵然是有人发现,也只能惋叹,捕捞不得。
咦!
苏尘诧异,眉头一扬。
伸手,在水面轻轻一拍。
“噗!”
水面微微一震,荡起一片涟漪,一股震荡之力传到数丈河底。
这条正在河底欢快游着的半斤重的银脊刀鱼,被生生震昏,翻着肚皮浮出水面。
苏尘脸上不由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捞起这条银脊刀鱼,用一条草绳一头穿上鱼鳃一头系着尾巴,提着这珍品鱼放在筏上。
不多久,便来到周庄水乡的河道。
周庄远离喧嚣的姑苏县城和运河水道,地处偏僻闭塞的水乡,镇子里多为渔民,小桥流水人家,平日很是安宁。
清晨时分,炊烟袅袅。
周庄家家户户正生火做饭,或是准备下田干活,或是下湖捕鱼。
一棵老鸦树旁,缆绳系泊着一艘陈旧的老渔船。
苏家世代打渔为生,在陆地上无田无房,只有一艘破旧的老渔船可依河而住。
渔船头灶台的一口老瓦罐里,苏老娘正在灶台前吹柴生火,熬着一小锅稀粥。粥不多,勉强吃几口,下湖打渔才有力气。
苏老爹脸上满是皱褶,蹲在灶台边,拿着一杆寒烟斗在灶台火里点上寒烟,吧嗒吧嗒沉闷默默的抽着。在野地里采摘的老寒烟叶,很是干烈。
“爹爹,哥哥今年会回来么”
二弟捧着一个碗,舔着干裂的嘴唇,和三妹一起眼巴巴的等着喝粥。
他年幼懵懂,只隐约记得有个哥哥。这些年,他也常听爹娘说,哥哥去了姑苏药王帮,已经很多年。
苏老爹、苏老娘相顾无言。
当年,因为他们商量着将大娃卖去城里大户人家一事,伤了大娃的心。
大娃虽不曾有怨言。
但是这些年,终究不肯回乡再相见。
“唉,可能会吧!二娃喝完粥,带着三娃去河边玩吧!”
苏尘乘竹筏在河道里走着,看到那条熟悉的老渔船。
还有两个眉目有些熟悉,面相又有些陌生的七八岁小娃,在老渔船附近的河岸上玩耍。
二弟,三妹
苏尘心头不由一紧,在老渔船外犹豫了一下,掀开破布帘,见到了数年未曾见的苏老爹和苏老娘。
爹娘仍然住在这条竹棚泥巴的老渔船里,床榻上是几条破棉席,堪堪能够抵挡住刺人的寒风。
床边还一双打了无数补丁的鞋子上,沾满了厚厚几层泥巴。
苏老爹和苏老娘正在灶台旁烤着火,喝着粥,商量着一会儿去哪里打渔。突然,看到一名布衣青年人掀开破布帘子,站在老渔船外。
“爹、娘,我回来了!”
苏尘提着几个大包小包,一身布衣,站在老渔船门口。
“大,大娃”
苏老爹一愣,一时手足无措,老烟斗哆嗦着,不知该放哪里。连忙将船里的一条旧凳子搬了出来,拍去灰尘,让苏尘坐。
“爹,今天别打渔了。”
苏尘笑道:“我在城里扯了几匹布,还有几斤白面、猪肉馅,晚上包一顿饺子吃吧。还有这条鱼,回来的路上捞到的。一会儿熬汤,让二弟三妹也一起喝。”
“回来就好,娘给你包一顿饺子!孩子他爹,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刨鱼。”
苏老娘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忙里忙外,烧水煮饭,给苏尘熬鱼汤。
苏老爹愣着没动,默默的看了一下那条鱼,太湖三珍之一的银脊刀鱼!半斤重,卖到县城客栈,少说也值个五六百铜钱。
他打了一辈子的鱼,从未尝过这鱼是什么滋味。这么值钱的东西,哪舍得吃啊!真是败家!
他坳扭不过,终究还是去刨鱼。
苏尘趁着他们在烧火,熬鱼汤,悄悄加了几支温补身子的上好药材。
苏尘重新在床榻边坐着。
很快,二弟三妹进来。
一晃五年,他们已经成长八、九岁摸样,躲在灶台边,望向他的目光畏畏缩缩,跟他很是生分。
苏老娘小心的将滚烫的鱼汤吹冷些,这才端给苏尘。“大娃,这是你最喜欢吃的饺子,一年到头难得吃一回!和着鱼汤吃,别噎着了!”
“好,你们也喝一碗。二弟三妹进来,让他们也喝几碗。”
苏尘心酸,喝了一小碗温热的鱼汤。
苏尘这才颇为随意的问道:“爹,娘。我这些年在药王帮,每四五年也陆续托张叔寄回了不少银两回家,也有将近百两。怎么,张叔没空捎给你们”
开始只让张屠夫捎带小半两。后来他成了药王帮杂役堂的中级执事,便增加到了一二两。
这世道并不太平,家里爹娘已经年迈,弟、妹尚且年幼,家里没个壮年在家里守着,是守不住大财。
他担心惹来觊觎,也不敢让张屠夫往家里多稍带银两,怕生祸端。
周庄的渔民极少有开销,除了每月每年大笔的税钱、巨鲸帮的过秤费之外,平日吃饭的花销其实很小。
他这几年陆陆续续捎回来的近百银两,对于周庄的渔民来说,这并非小钱。
再加上老爹年年打渔的收入。已经完全足够交税,甚至换一条新的渔船,在陆地上起一座新屋子。并不至于,如当年一样的贫寒。
“你张叔捎了,这几年月月一二两银子,也不曾短缺!”
苏老爹摇头,叹道。
“唉,当年腊月打不到多少鱼家里实在是困难,巨鲸帮的过秤费缴不上,熬不下去。
那天晚上,庄子的周老爷拄着拐杖拿着一壶小酒,找我吃水酒,吃酒时周老爷说,你家没有银钱交过秤费的事我知道了。明天你来我家拿点银子吧,顺便带点糙米回去,不能让孩子饿着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