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杜伏威摇了摇头道:“俺说不上来,也不怕都督笑话,俺们这些人从前打仗,凭的是一腔血气,谁家的人多,兄弟齐心,又能勇猛向前,谁家的赢面就大。
入了长安以后,本来以为没有再跟人决生死的机会了,不想陛下宽容,令俺东来领兵,这次领的是正军,俺可算是长了见识了,打仗有章法,向前的时候各个敢死用命,后退的时候也不会乱。
怨不得李渊,萧铣等人争不过陛下呢,有了如此精兵强将,谁都得跪下磕头才能活命”
杜伏威话匣子又打开了半边,吹拍起了皇帝陛下,这已经是他惯常的操作了,弄的李靖很是无奈。
心说这厮估计是认为在国丈面前拍马屁,过后总能被皇帝听到,才会一天到晚的表忠心。
杜伏威倒也没有离题万里,稍微拍了拍就接着道:“俺没那么多计谋好用,就是见了阵仗多了,也就晓得战时该怎么办。
就好比说现在,俺就觉着高句丽人动静小了些,按说不应如此吧?要是换了俺被人打上门来,怎么也得在门口跟人见个真章,不然岂不让人觉着俺软弱好欺?
一旦如此,人家肯定就要得寸进尺,到你家院子里来搅扰,那可不得了,辛苦打下的地盘被人搅合的一团糟,部下们也以为跟错了人,掉头就能去投别人,说不定还要拿你的脑袋当做见面礼。
俺们都是如此,高句丽也立国很久了,就说高句丽王胆子小,可怎么着也有一个两个能打的吧?
现在却是全都缩起了脑袋,是想拖到冬天”
说到这里,他摇着脑袋连声道:“不对劲啊不对劲。”
这就是隋末战乱涌现出来的妖孽,没读过书,更没什么韬略可言,但对战争的理解却绝非承平时节那些将领们可比。
李靖捋着胡子笑了起来,其实他也很累了,不论战前,交战,战后,没有主帅闲着的时候,而且别人多数都是奉命行事,主帅却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只这十几天下来,李靖肉眼可见的又瘦了许多。
只是主帅也有不少好处,水军有杜伏威等人,其他的还有陈圆,李年,崔敦礼等人辅佐,各个才能非凡,得人服膺,也就极大了减轻了他这个主帅的压力。
说到底,唐军这样的正规军可不是什么义军,山匪可比,有着严格的层次性,也就不用像义军首领那样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更不用时刻提防别人来夺权。
前隋时自杨广登位,天下渐乱,在乱军当中慢慢就流传着一句话,隋军列阵,必定大胜,这就是当世的正军对上农民军的写照。
此时李靖不紧不慢的道:“那依殿下之见,又该如何?”
杜伏威立即不满意的瞪大了眼睛,他最不喜欢李靖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一瞅那样子就知道心里已经有了算计,还不马上说出来,云山雾绕的糊弄人,你他娘的真以为自己是诸葛啊?
杜伏威其实心里明镜似的,李靖和长安那些人一样,就是看他出身低才会如此,李靖这还算好的,应该不是故意如此,这人本来就喜欢故弄玄虚,有些关西人就很不是东西。
若是搁在当年,都他娘的扔去江里喂王八。
李靖就很高兴,丝毫没有察觉眼前这位心里已是反感至极,对他腹诽不已,反而饶有谈兴,因为李年,陈圆等人就没有老杜对战事这么敏锐。
这就是大局观,李靖认为是各人的天赋决定了各人的眼界。
说起来,李年和陈圆等人都是身经百战之辈,经历的战事绝对不比杜伏威少,甚至犹有过之,但他们就是缺乏这种敏锐的直觉。
这些时日以来,他和众将都单独聊过,王雄诞,苏定方,裴行俨,刘仁轨,这些军中的后起之秀们就都很有成为名将的潜力。
看看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曾随皇帝起兵的从龙之臣。
这说明什么?李靖就很感慨,他那个女婿兼弟子这些年是真不容易
“看来大都督心里有数,那俺也就不多说了,都督有何吩咐,尽管说出来,俺照办便是。”
杜伏威猜不透李靖在想什么,见他又不愿直言相告,索性也不再追根究底,反正他杜伏威又不是大军统帅,做好自己的水军总管就成,吃了败仗也是李药师的责任,总寻不到他杜伏威头上。
北雄 第1529章说话
“有殿下掌管水军,俺自放心。
只是有几件事要跟殿下说一说,第一,这一战要劳动水军之处很多,殿下务必要上心,掌管好兵权,尤其是水军颇为疲惫,士气上就要殿下和众将时刻激励。
殿下放心,此战过后,水军是不是首功俺不能应下,可水军的功劳一定不在众人之下。”
李靖郑重的许下承诺。
杜伏威点头,“那俺就先待大家伙多谢都督了,还是那句话,都督尽管放心便是,有俺在,水军这边出不了差池,若是有谁贻误军机,俺一定饶不了他。”
李靖笑道:“那就有劳殿下了,俺想殿下也应该知道,如今水军之责,不在于杀敌多少,建功几何。
开战之后,要先搭建两座浮桥,水军到时要分成两部,一部在海上,听我军令,随时准备进入河道参战。
另外一部要放在上游,除了清理河面,还要防备敌军在上游筑坝,或是用杂物冲击浮桥等等,至于其他用处,要看战事而定。”
杜伏威重重点头,“都督想的周到,这鬼地方再小心些也不为过,那俺把大船就都留在海上了,都督看这样成吗?”
李靖很满意,聪明人不用多说,一听话音就能知道对方理解了自己的用意。
水军参战不在于厮杀,那一定就是运送兵将过河,有浮桥在,还需大船运兵的话,说明战事非常之危急,过河的唐军有点顶不住了,急需后方增援。
从眼前的情况来看,高句丽人有那么点想要半渡而击的意思,只是可能性不大。
不过战争就是这样,什么状况都可能发生,虽然有跟高句丽人见过生死的陈圆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他率军上岸,就没人能再把他赶回来。
当年那些曾经随军征伐过辽东的老兵还有一些在军中任职,他们对高句丽人的仇恨不言而喻,陈圆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话说回来了,此次攻打高句丽不容有失,再多的安排杜伏威都觉得理所当然,就怕李靖眼见大军云集,高句丽人又毫无声息,有了轻敌之意。
所以说李靖安排的越是细致,慎重,杜伏威就越安心。
“水军先要把三千骑兵运过去唉,骑兵还是少了些,陛下当年起兵于马邑,骑兵之利冠于天下,可惜俺领兵至今,从未曾真正见识过”
李靖感慨的道着。
杜伏威当即就乐了,“都督这话说的,俺可是听说都督在蜀中的时候,率五百骑破刘弘基数万兵马,为平定蜀中立下了大功,怎么就没见识过骑兵之利了?”
李靖连连摆手,“小胜一场,不值一提,陛下在北边率众跟突厥人往来相据,靠的就是那些能骑善射之辈,人数之众平常人等无法想象。
若是那些人能都在此处听用,嘿嘿,哪用咱们在这里劳心费力,许也就是带着他们冲过去也就成了。
如今只得三千骑”
杜伏威不由哈哈大笑,“都督也真是的咱们若真带着的都是那般精锐,又怎能显出咱们的手段?都督想的多了啊。”
李靖也是点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咱们这些掌兵的可不就是如此?不过只要锅中有米,咱们就要做出一顿好饭食来,殿下你说是不是?”
这话说的通俗易懂,杜伏威很是爱听,“下刀看的是屠户,饭菜看的是厨子,都督与俺宰杀牛羊,定要饱餐一顿,这如何下手啊,还得劳都督来整治,咱们这些人就是给都督帮个厨而已。”
语毕,两人相视不由大笑,将帅和睦,各安于位,这无疑是个好苗头。
接下来李靖也不再废话,谈起了战术上的事情。
他令水军做的事情很多,先就是要把骑兵运过河,这对于水军来说不算多艰巨的任务。
再有就是往来运送粮草辎重,二十多万近三十万人的大军,可供大军数月支用的粮草辎重,可谓是多不胜数。
两座浮桥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承担这样的重责,还需水军船只来帮忙操持。
说到这个,杜伏威就问,“都督这是要先把粮草辎重都运过去?若是”
李靖晓得他要说什么,李靖令人拿来地图,点着沿河之处道:“俺要在这些地方建几处囤积粮草的粮仓和营寨出来”
杜伏威眉头抽动了几下,“这么做的话,怕是要拖累动兵攻平壤的时日啊,离着冬天也没几天了,难道都督想让大军在北边过冬不成?”
李靖幽幽道:“诏令下的太快,给咱们留下的时日太短,为防不测,那就要步步为营,现在马上到八月了
战事上的事情不好说,总要为冬天做好准备,所以水军要辛苦些,即便是冬天到来,水军也不能歇着,要尽力把粮草运过来。
如果大军在浿水北岸过冬的话,需要的粮草可不是小数目,殿下觉着水军能撑得住否?”
杜伏威皱着眉头思忖良久,“都督是不是太过小心了?俺可还想着冬天到平壤城中过冬呢。”
李靖就笑,“殿下也说了,感觉有些不对嘛,当然,倒也不用太过忧虑,说起来高句丽人也要过冬,把他们囤积起来的粮草抢过来一些”
杜伏威不等他说完,拍着大腿就道:“俺还想跟都督说呢,与其往来奔波,不如就地进食,抢他娘的,高句丽人杀了咱们那么人,跟他们客气个什么?”
好吧,这厮匪性不改,对烧杀抢掠还是那么感兴趣。
李靖貌似赞同的不住点头,实际上他心里想的是,这一战杀伤太众并非好事,从灭倭之战中就能看的出来,朝廷要的是战俘。
高句丽的人口比倭国多的多,灭掉高句丽自然是大功一件,可俘获越多,功劳才越扎实,无谓的滥杀,对大家可没什么好处。
杜伏威之后,李靖又将陈圆,赵世勋,李年,崔敦礼等人陆续召来中军说话,等到这些人回到军中,再各自召开军事会议,此时的大军已是蠢蠢欲动。
北雄 第1530章渡河
大唐元贞六年八月初,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开始了。
大唐立国之后,先后平定了萧铣,窦建德两个割据势力,王世恽,杜伏威主动来降。
这中间又夹杂着,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侵,吐蕃人来犯,平定西北部族以及各处残余势力的骚乱等等的平乱战事。
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会盟之后,大唐派兵灭掉了百济,新罗称臣,接着又灭掉了倭国,南海大都督李道宗领兵平定了林邑,李靖,王泽派兵平定了岭南等等。
而今年,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同俄,吴通,陈礼等人又率军在高原上灭掉了吐蕃。
可以说,大唐开国之初的这些年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文治武功并进,才让大唐内外渐渐安稳了下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末冬初时节,大唐终于向高句丽这个世仇射出了复仇之箭。
另外一个时空当中,大唐攻打高句丽时,史册上描绘一副众志成城的画面,天下府兵人家,尽都愿意跟随皇帝去辽东立功。
这里面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估计是李二郎想比照一下杨二郎,顺便把自己弄的更英明神武一些,你看看你打高句丽时弄的天下沸腾,俺起兵时又是怎样一番场景?
谁更得民心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了?
到了李破这里,国中并没有大肆宣扬,也就不可能那样的盛况,其实就算宣扬开来,也不一定能让那么多人情愿到辽东效力。
不过来到辽东半岛上的唐军将士,为了激励众军士气,将此战当做复仇之战那是理所当然之事。
军中无论领兵将领还是下面的唐军士卒,每一个人在开战之前都知道,前朝屡次攻伐高句丽,数十万人喋血疆场。
虽然那都是前朝之事,但死在辽东的人太多了,从文皇帝杨坚到杨广三征辽东,三四十年之间,近百万众殁于辽东,这还不算征用的民夫的死伤
时间隔的不远,大家的家乡父老兄弟多有死难之人,加上军官们的刻意灌输,于是也就有了此仇不报,枉为人也的想法。
复仇之心一起,本就是百战之军,立时便是杀气纵横。
唐军现在就像是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每时每刻它的危险性都在上升当中。
军中请战之声已是不绝于耳,这无疑是士气高涨的表现,此时唐军中的将领们也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军中士卒大多也大多经历了隋末战乱。
加上这两年大唐整军经武,严明军律赏罚等事。
所以说这是一把磨的越来越光亮锋利的战刀,时刻散发着不详的气息
大唐元贞六年七月末,户部侍郎张公瑾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军中,他将接管大军的后勤诸事。
随他一道前来的还有洛阳长史魏征,督察寺丞高季辅,兵部郎中赵光世,他们将掌管军法等事。
另外就是兵部郎中刘朝宗,他代表的自然是兵部军情司。
这些人的到来,显得有些仓促和突然,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就能体会到朝廷对此战展现出了志在必得之心。
同时军中的将领们也能感觉的到,朝廷对远征大军加强了约束。
这在之前的一些战事当中是没有发生过的,皇帝对军前将领极为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放纵。
只是这一次有了些不同
李靖等人对此心里多少都有些犯嘀咕,但大事当前,众人已经顾不上讨论朝廷的风向,就比如兵部的方略到了军前,总会被改的面目全非一样。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起来还得看军前将领们的
大唐元贞六年八月初三,早已战云密布的半岛之上,响起了唐军进攻的号角。
先行动的是杜伏威所率领的水军。
聚集于浿水入海口的唐军舰船浩浩荡荡涌入了浿水河道。
其实在这之前,大唐水军早已将浿水变成了自家的地盘,高句丽的水军在河面上根本无法跟唐军水军抗衡。
高句丽人也没打算跟唐军在水面上较量一番,他们在七月中旬的时候,眼见唐军大军在对岸聚集,水军在河道之上连番挑衅。
高句丽人无奈之下,为免唐军俘获己方战船,于是干脆焚烧掉了大部分的船只和所有码头,整个把河道让给了唐军。
唐军战船就此在水面上畅通无阻,在七月后半段,水军朔流而上,甚至已经去到了浿水上游的狼林山峡谷地区逡巡,甚至在一些河道狭窄处,还被高句丽人埋伏了几次。
这些小规模的厮杀,对将要到来的战事并无多少影响,连餐前甜点都算不上。
在浿水北岸的山川旷野之中,唐军先期过河的探骑和高句丽人的交锋也早已开始,这些都可以说是大战爆发之前的前奏。
到了八月,对于控制了整个浿水河道,后勤体系完备,战略战术制定完毕,大军各部尽都到达指定位置的唐军来说,发动战争的先期条件已经成熟。
战火一旦燃起,便很难熄灭下来,尤其是像这样规模的国战,进入到实操阶段,就几乎没有人能再阻挡住战争的脚步。
大唐水军大举进入浿水河道的那一刻开始,便也象征着大唐和高句丽两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因为岸边没有高句丽人的阻挡,密密麻麻的唐军战船毫无顾忌的铺满了浿水入海之处的河道,并快速向前蔓延开来。
浿水南岸的唐军从清晨开始列阵,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左骁卫大将军开国陈圆,率左御卫将军裴行俨等人,领兵四万,先期渡河。
河道之上,大唐水军大小船只近万艘,逆流而上,像一片渐渐扩散开来的乌云,将河道遮住,从岸边看去,真可谓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卷起的却是大军征战特有的肃杀之气,让这秋末冬初的河风都又冰寒了几分。
时值正午,等候在岸边的唐军各部就地休息,于是岸边各处升起了缕缕炊烟,唐军将士们眼巴巴的瞅着河上的船队不住在眼前行过。
这是个能让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场景,就像当年百万大军争渡辽水一样,多年之后,依旧在李破等人的脑海中清晰如昨日。
太阳从头顶渐渐西移。
过去了不知多少船只,终于大群的小船停留在了水面上。
匠作少监刘庆则等人率领大军中的匠工早已在岸边等候多时,他们指挥着河道上的船只陆续靠岸,并随即拿锁链将靠拢的船只连在一处,向对岸快速延伸开去。
为了增加效率,甚至已经有人渡河到了对岸,从北岸也如此操作,不用一个时辰,两边便在河中汇合。
早已准备好的兵卒立即拿着木板铺在连好的船只之上,形成了两条能够容大军通过的浮桥。
这是大唐国力的一种展现,就像当年前隋征伐辽东时在辽水上建造浮桥是一个道理,以当世这个时间段来说,在世界范围之内,能够展现出这种能力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是工业力量的体现,虽然跟后来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在当世却是无人能及。
看似简单,就是把船连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就行了,实际上,首先你要有足够使用作为浮桥的船只,除了大唐,哪还有人能够拥有那么多的海船?除了大唐,又有谁能随时就地取材,造出那么多的船来制作浮桥?
再有就是对水情的测算,如何让浮桥稳定的浮于河上等等,都需要一定的工艺积累,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来了,就能把浮桥造出来的。
不然当年宇文恺也不会因造浮桥不利而受到贬斥
造桥时短了几十米,竟然让渡河的大军没法上岸,就那么尴尬的拥堵在了河上,你能想象这个场景有多可笑吗?
李靖骑马立于岸边高处,江面和岸边的情形一览无余,眼见浮桥成型,李靖已然有些枯瘦的脸上露出了些笑意,心说好在没有短上一截。
刘庆则派人来报,浮桥已然搭建完毕。
李靖随即吩咐道:“传令给陈将军,让他们尽快渡河。”
随着悠长的号角声响起,左御卫将军裴行俨的将旗摔先前移,很快便踏上了浮桥,浿水河道并不怎么宽阔,裴行俨的将旗很快便去到了对岸。
两条浮桥之上,四万军兵随即陆续通过浮桥,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后,四万唐军已然渡过浿水。
陈圆率领的这四万大军作为唐军的前锋所部,除了要护住滩头之外,还要配合刘庆则等人在岸边建立几处营寨。
之后那里会成为大军中军,粮草辎重大部分也会暂时摆放于此,与其说是修建营寨,不如说是建城。
比如说随着四万唐军渡过浿水,之后就是一队队的倭人,百济人,还有新罗人通过浮桥去到对岸,他们才是建造营寨的主力。
就像是当年随军去往辽东的民夫,苦活累活都是他们的,战事胶着之时,还可以当做炮灰来使用。
大军征募了百济人和新罗人有七八万人左右,倭人则有两三万人,这一战要是败了,大唐肯定会很痛苦,但对于百济和新罗人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
北雄 第1531章进兵
大批的粮草辎重被运送过河,日夜不休也用了八天的时间,浮桥都断裂了数次,数十人为此被枭首示众,加上唐军战船的帮助,才算把足够大军两个月支用的粮草全部运送过了浿水。
浿水北岸,方圆十余里范围之内,也建起了四座囤积粮草辎重的营寨。
这无疑拖慢了大军进军的速度,让许多军中将领都心存疑虑。
因为冬季已至,天气渐渐寒冷,给大军留出来的作战时间已不足两月,如此拖延战事之举,很可能让大军不得不在深冬时节跟高句丽人对峙。
如果唐军没能在这段时间里消灭高句丽的有生力量,那么唐军的处境会很危险,被寒风和霜雪打败的例子不要太多。
大家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如此浅显的道理不会不明白,悄然间军中议论之声便多了起来,却都被陈圆,赵世勋,李年等人硬生生压了下去。
身在军中的李靖却还是压力倍增,直到足够大军食用的粮草尽数运送过河,李靖才算稍稍松了口气。
这一战对于大唐来说不容有失,对于他本人而言更是如此。
本来他率军北归之时对此战已有打算,速战速决是最好的选择,可这些时日观看高句丽的山川地理,再加上考虑到种种内外局面,逐渐让他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劳师袭远,面临的困难将成倍的增加,想要建功,最为重要的其实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一个突然性。
劳师袭远嘛,应该在于一个袭字,让敌人意想不到,才能在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的时候,得以建功而还。
唐军在半岛上驻扎已有两载,也就谈不上突袭二字,从战事开始的前奏来看,高句丽人的准备也很有章法,就更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已经失去了速战速决之机,那不妨稳扎稳打,见机行事。
这也是他在大军成型之后,迟迟未曾下令大军渡河,而是先跟军中将领们一个个说话,整理好大军内部,这才过河的关键所在。
所谓未虑胜,先虑败,在李靖想象当中,此战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困境都已考虑完全,不是他故作高深,像诸葛那般有意耍弄机谋,而是有些事他不能跟众将明言。
影响大军士气是一方面,另外就是怕众将临战之时,因为有所顾忌,而致束手束脚。
战争中会发生很多令人意外的情况,李靖明白这个道理,重要的是领兵之人能事先考虑到,甚至是利用好这些意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