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就像他前半生遇到的那些坎坷,其实后来回想起来,挫折往往与机遇并存,只是他并没有能抓住机遇,而是踉踉跄跄的走上了越来越窄的小路罢了。
这和战争很像,战机稍纵即逝,错过了就不会有重来的机会,好在他虽然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但对战争却有着天然的嗅觉
其实率先过河的不止陈圆所部,还有寻相率领的三千骑兵,只是寻相所部未走浮桥,而是由船只运送过河。
这三千骑兵过河之后,并未在岸边多做停留,直接向东北方向而去。
唐军主力还留下了一千骑兵,其中有随张公瑾等人一起到来的五百骑,加上从新罗,百济招募的五百多骑兵,这些都留在了中军,作为了李靖的亲军。
陈圆所部过河之后,左屯卫大将军赵世勋率五万人过河,过河之后在岸边稍事休整,便率军向西北平壤城方向进兵。
这一次,唐军一直行至平壤城东三十余里处才停了下来,并就地扎营。
高句丽人已在平壤城严阵以待,此时高句丽人早已把平壤城变成了一座像刺猬一样的防御工事。
平壤城虽为高句丽王城,更是辽东以及半岛上的第二坚城,嗯,第一的无疑要数辽水岸边的辽东城。
平壤城自然比不得长安,洛阳,甚至是与晋阳,江都,江陵等中原名城大邑相比也不足以相提并论。
可当高句丽人聚集国力,打算死守平壤城的时候,还是将这里经营的彷如铁桶一般。
具体防守平壤城的人马有多少,唐军也无法得知,只是看如今平壤城的样子就知道,人马绝对不少于二十万众。
高句丽人在防守平壤城上,几乎做到了全民皆兵,在唐军枕戈以待的时候,高句丽王发出王令,召集了高句丽西部所有部族村落人等来到了平壤城,修建了无数的防御工事。
男女老幼尽都在征用之列,挖壕挑土,收集运送粮草,修缮城池,建立营寨等等,到了这一年的八月初,战争爆发的时候,以平壤城为核心,高句丽人在城外方圆二十余里的地界上,修建了不知有多少营寨。
所以并非是赵世勋不愿率军直驱平壤城城下,而是三十多里的距离,敌我双方便已能相对而望。
之前虽说探报已经大致描绘出了这里的景象,可赵世勋来到此处,真正亲眼见看到了这一切,却还是狠狠的揪了揪自己的胡子。
唐军将要面对的不是典型的攻城作战,而是像当年南阳之战一样的战事。
凡是领兵将领,谁也不愿碰到这种局面,即便是像赵世勋这样的悍将,同样不愿面对这种依托城池一味死守的敌人。
当年唐军平定萧铣的时候,赵世勋便在攻打鲁阳关的时候身受重伤,错过了之后平定萧铣诸般战事。
南阳血战就是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唐军精锐久攻不下,数万百战之士喋血南阳城下,尉迟恭等人备受责难。
这一次呢,是不是还会重演当年故事?
赵世勋不知道,此时他只是觉得这仗许是难打了,大都督也不知是怎么想的,迟迟不肯让大军过河,以至于唐军要面对准备万全的敌人,要是大军能在七月过河,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如今在军中有不少这样的说法,赵世勋晃了晃脑袋便将这些都抛到了脑后,他这人领兵从来不会关注太多,只要有军令在身,便是铜墙铁壁,他也要率兵凿个窟窿出来。
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这就是赵大将军的领兵风格。
如果不是得了李靖告诫,不然这个时候他觉着应该先不忙扎营,夺下几座营寨,试试高句丽人的成色,外加振奋兵将士气才是真的。
在赵世勋所部的身后,左武卫大将军李年率军过河,半日之后,李年率兵追着寻相所部的足迹向东北方向而去。
之后便是苏定方,刘仁轨两人率部过了浿水,汇合陈圆所部,在赵世勋的身后,继续建造营寨。
等到李靖率中军榻上浿水北岸的土地的时候,从大军渡河之处,一直到平壤城这一段路上,已修建出了十余座营寨,几乎是每隔数里便是一座,而且都在不停的加固当中。
粮草辎重像流水一样进入到这些新建的营寨当中,囤积起来,到了这个时候,军中将领们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大军后路已是稳固的不像话。
即便高句丽来个十几二十万人攻打,也别想在唐军后路上做文章了。
这显然是难得一见的战术方略,很多喜欢直来直去的军中将领就不免觉着,这事做的太过畏首畏尾,和唐军百战百胜的形象极其不符,有些家伙嘴上不说,心里已经给李都督安上了怯敌畏战的帽子。
如果这一战赢了,那没什么话说,人家是国丈,谁也不敢鸡蛋里挑骨头,可一旦要是败了,光是这些作为,李靖怕是要成为众矢之的,背锅没商量。
唐军中军过河之后,李靖令杜伏威,崔敦礼等人继续向浿水北岸运送粮草,供大军支用两个月的粮草他觉得还不稳当,最少要在北边囤积可供二十余万人食用三个月的粮食。
李靖还令金春秋,苏我虾夷等人率领各自的部下出去,抢收高句丽人来不及收割的秋获。
平壤城处于半岛东部平原之上,这里地势平坦,雨水丰沛,是高句丽的主要产粮区,一旦让敌人大规模的进入到平原腹地,结果可想而知。
即便他们能够勉强躲过劫难,只今年秋天粮产和畜牧业上的损失,就足以让高句丽人痛彻心扉。
秋末时节,粮食丰熟,尽管高句丽人努力抢收,在唐军咄咄逼人的态势之下,也让高句丽人今年损失了大半的秋获。
而李靖在得知高句丽人未曾把田中不能收获的粮食破坏掉的时候,他心中的一些猜想便已得到了证实。
坚壁清野向来是抵御外敌的良策,高句丽人完全有时间做到的事情,却没有去做,只能说明他们有所算计
或者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李靖甚至能够想象,高句丽人可能在盘算着,击败唐军之后,可以把唐军的粮草抢夺过去,补充他们的损失。
这真是很好的一个想法,如果不是唐军粮草有所短缺的话,他会命人一把火烧了平原上那些等待收割的粮食,先让高句丽人心痛一下再说。





北雄 第1532章信心
战争中的最强音符,往往都伴随着惨烈的厮杀,奔流的鲜血,以及失败者的哀嚎,胜利者的欢呼。
大唐元贞六年初冬,唐军攻平壤,让战事一下便进入到了高(和谐)潮阶段。
而率先发起进攻的并不是唐军,憋了一肚子火气,又学了那么点中原兵法的高句丽人想趁唐军立足未稳之时,占些便宜。
八月间的辽东半岛已是北风初起,草木凋零的时节。
刚刚下了一场冷雨,让唐军上下都察觉出了半岛冬天的些许滋味,可这却浇不灭人们躁动的心。
大军的营寨刚刚建了一半,敌人便出来想跟他们打个招呼,整军列阵的命令下到军中,早有准备的唐军迅速成阵。
一队队的高句丽人从他们那密密麻麻,彷如如丛林一般的营寨中走了出来。
前面是浑身披甲,手持大盾的重装步卒,你能想象吗?后来西边那些兔崽子弄的典型的铁罐头,就这么出现在了唐军面前。
如果李破在这里,就一定会认为,真的很像,连他们手中拿着的兵器多数都是长长的重剑。
如果胸口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再画个大大的十字,那么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支圣殿骑士团之类的糟烂玩意。
不用怀疑,这就是高句丽人最高铸造工艺的体现,重甲步兵和重甲骑兵是高句丽战争机器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们多数没有什么机会出现在战场上,平常都是高句丽王族和高句丽贵族们炫耀武功的工具,和羽林军的仪兵差不多是一个性质。
选健勇之士充为仪卫
真正能体现出他们的战争价值的时候并不多,因为高句丽国内的平乱战事多数用不到他们,跟突厥和中原王朝的战事,他们又赶不上趟。
就比如现在,他们是怎么出现在阵前的呢,先让牛马拖着他们的一身甲胄来到阵前,然后大模大样的进行换装,一个人他还穿不上,得好几个人帮着他穿戴起来。
前隋的军中也有重甲步兵,可却没有高句丽人弄的这么笨重,不过大家面临的窘境是一模一样,造价昂贵,穿戴不便。
当年李破随军去往辽东的时候就有真切的体会,马邑过去的骑兵都是重甲骑兵,可真到了临战之时,根本没有给他们留下人马具装冲锋陷阵的机会。
当年的黑风口一战,重甲骑兵反应之迟缓,简直让李破痛心疾首,差点没把他自己给葬在那里。
那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所以在汉时出现,晋末战乱当中得到发展的重甲骑步兵,在隋末战乱当中却被干脆的淘汰了出去。
一个是诸侯们的财力不允许他们这么挥霍之外,另外就是重甲骑步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实在有限,需要用他们来打开胜利之门的战事寥寥无几。
而且笨重的他们也越来越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战局就算是没什么组织的农民军,怕是也不会等着铁罐头冲过来,一旦大军中出现这些怪物,人家掉头也就跑了。
不过高句丽人确实很有中原大军作战时的风范,不愿意在构筑的营寨当中做缩头乌龟,先就打算迎头痛击,给立足未稳的唐军点教训,顺便提振己方士气。
这在中原兵法中是很常见的道理,尤其是守城之战,往往守军不会老老实实的固守城中,等待敌人围困或者攻城,都要想方设法出城与敌人交战,打破敌人的战略部署和交战节奏,让敌人不敢全力攻城。
看上去高句丽人准备了很久,不住有兵马从营寨当中涌出来,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里,就有五六万人排开了阵势,缓缓向唐军方向移动,来到相距不足五里处,他们停了下来,后面却还有高句丽的兵马在不住的加入他们。
唐军列阵不比他们慢多少,列阵完毕,稍一整理,大军便在各部将旗的指引之下,缓缓向前,在高句丽军阵不远处停下了脚步。
此时从天空望下去,密密麻麻的军阵排开在方圆数里之内,头顶上飘扬着各色旗帜,随着两军对峙,寒意渐浓,杀气严霜。
军官们的呼喊之声此起彼伏,高句丽的骑兵也陆续在阵中出现,足有数千骑之多。
但这并不能动摇唐军的士气,没有什么远来疲惫,准备不足或是水土不服之说,唐军为此战做的准备不比高句丽人差,只是兵种构成上没有高句丽人那么齐全而已。
后续的大军应该还在赶来的路上,但赵世勋并不打算退却。
左屯卫大将军将旗之下,赵世勋立于阵后高处,心头一片火热,数载悠悠即过,自鲁阳关一战过后,他赵大将军就再也未曾身临战阵。
对于他这样从战阵厮杀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而言,不论是长安,还是雁门,都仿若囚笼,猛虎一旦进了笼子,日子长了哪还有精神?
这些年他的梦中都是刀光剑影,跟人说话也都是从前如何如何,爪牙渐钝间,和其他那些没仗打的将军们差不多,都是心事渐重,睡不安枕。
如今又能领兵于外,对于他来说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若不好好宰杀上些高句丽崽子,他也不回去大唐了。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雨后的空气,香甜无比,和鲜血的滋味一样芬芳。
他努力的抑制住提刀身先士卒的冲动,抛开了所有无聊的想法,大笑着谓左右道:“乌龟伸出了脑袋,咱们可得把它给剁下来。
传令张将军,先守上一阵,看看高句丽人有几分威风,退后者斩,传令给长孙将军,让他先歇歇,看看那些四条腿的家伙从哪里过来,带人迎上去。
传令给高将军,待敌人势弱,冲上去杀他娘的。”
五万唐军,尽为精锐,赵世勋来到军中未久,却绝对不会相信高句丽人能从正面击溃自己的百战之师。
即便高句丽人马看上去不少,还有骑兵助阵,赵世勋还是满怀信心,不待后面的大军来援,先要拔得头筹。
当年来护儿许就是在这里击溃了高句丽人的二十万大军,他赵世勋比之来护儿又能差了什么不成?




北雄 第1533章临战
高句丽政权自扶余人朱蒙建立卒本扶余,后改名高句丽以来,存世已近七百载,时间可不短了,对于秦汉以来的中原王朝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段。
不过高句丽在东北发展壮大起来,还是晋末故事,趁着中原内乱之机,他们在东北征服了诸如散处东北的鲜卑,扶余,沃沮,契丹,靺鞨,荇人等部落。
后来又南下辽东半岛,征服了当地的土著,以及管理他们的汉人地方政权,也就是汉时设置的玄菟,乐浪两郡。
这和后来的契丹,女真,党项等部族相像,经过蚕食中原王朝领土,最终发展成为了威胁中原王朝的异族政权,在东亚舞台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不过当大唐立国之时,高句丽政权的巅峰时期其实已经成为过去。
前隋统一天下之初,才是高句丽人最为强大的时间点,号称带甲百万,也初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与突厥,大隋并列。
当然了,所谓的带甲百万只是高句丽人自称而已,因为中原的统一,不论是对突厥还是高句丽都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反过来,高句丽人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所以高句丽在那个时间段里,军队数量暴增,据史书记载,当时高句丽能战之军差不多应该维持在六十万人上下,于是四舍五入,便也和突厥一样,有了带甲百万的说法。
于是高句丽人张狂了起来,屡屡进犯营州,威胁幽州,大有一副侵吞河北的架势,还派遣使者到大隋,在长安殿上大放厥词。
导致的结果就是两国交恶,前隋出兵讨伐,几次战争下来,高句丽的国力迅速衰退。
杨广三征高句丽,虽然可以说是中原战争史上最为愚蠢的军事行动,可确确实实的重创了高句丽国力,为大唐再伐高句丽创造了有利条件。
按照历史规律而言,没有哪个王朝或是帝国会长盛不衰。
如今东亚的局面就很有意思,中原战乱的外溢效应是如此的明显,极大的影响到了东亚格局。
当年前隋时,纷纷强盛起来的三个东亚帝国,如今都成了落毛的凤凰,就整体国力而言,都无法与三四十年之前相提并论了。
此时的它们说上一声菜鸡互啄有点夸张,但论起战争规模,以及战略的层面来,却是远不如当年那么弘大。
不论是谁,败上一次,都会非常痛苦,甚至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比如大唐,就再也无法像前隋那样,损失上几十万人,和闹着玩似的,能够随时抚平伤痛,卷土重来了。
作为大军统帅的征朝大都督李靖清楚这一点,之前皇帝已经亲口御言,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所据之地命名为朝鲜,可见皇帝的势在必得之心。
而他李靖本人的命运,怕是在被任命为征朝大都督那一刻起,便和此战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胜则荣耀加身,败了即是罪责难逃,就算有皇帝和皇后保着,估计也只能留下一条性命而已。
所以当他听说赵世勋不待后续兵马到来,便与高句丽人接战消息的时候,他心里立马咯噔了一下,有那么一瞬间,他非常后悔让赵世勋来率领先头大军。
但他此时无心责怪赵世勋的浪战之举,只是立即传令给刘仁轨,让其率一万人增援赵世勋部。
接着又传令陈圆,苏定方等人,让他们不要再建造营寨,就地驻扎,如果前面赵世勋和刘仁轨败下来,那已经建好的营寨就是唐军首败之后,能够稳住局面的倚靠了。
也不愧是李靖,反应之快,临变之稳,都是领兵将领之中首屈一指的存在,所以就算赵世勋败了,高句丽人也只能算是小胜一场,无法对唐军造成更大的杀伤。
有不懂的人可能会问,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大举进兵,援赵世勋部。
你要知道,五万大军一旦溃下来,敌人趁势掩杀,很容易就会冲动援军阵列,造成可怕的连锁反应。
另外就是如果赵世勋部顶住了敌人的攻势,和敌军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唐军后续兵马及时赶到,急切之间其实也无法加入到其中,最多也不过是让敌人知难而退,依托身后的营寨,稳住阵脚。
那么对敌人的杀伤就不足以影响到整个战局。
所以说利弊之间,李靖考虑的很清楚
而此时阵前领兵的赵世勋根本没管那么多。
换个人领兵,也许会比赵世勋聪明,可却绝对比不上他的刚勇,赵世勋本就是以登城,夺旗之功起家的将领。
信奉的永远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唐军摆开了颇为宽阔的正面,人人披甲,前排持盾,后排持枪,刀手隐在身后,再次便是成群的弓箭手,他们将一根根箭矢插在地上,手持长弓,随时准备进行仰射。
这就是唐军正军的模样,层次分明,即便敌人大集,即将进行一场残酷的厮杀,军中也少有人会有畏战之心。
和从容不迫的唐军比起来,高句丽人的阵列便显得参差不齐,没有经过统一的操练,甚至没有统一的军服的高句丽军旅,还不脱部落联军模式。
穿甲的不是军中贵族就是部族勇士,兵器比较精良的,一定是贵族们的亲军卫士,闲时放牧耕种,战时为兵的人们,拿着的兵器,穿着的衣服,都杂乱异常,放到中原,那只能是义军队伍。
当然了,唐军在当世是一枝独秀的存在,不论是突厥还是高句丽,甚或是西边建立起来的林林总总的国度,跟大唐帝国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句丽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才属于正常范畴,中原王朝总是例外的那一个。
两军对峙,唐军将士们已经握紧手中的兵器,在军官的号令声中,最后一次整理衣甲武器,不过大军的阵型还在随着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高句丽的阵前,出现了重甲骑兵的身影,反而是刚开始时在阵前亮相的重甲步兵缩到了阵后。
数百人马披甲的怪物,踏着沉重的步伐,缓缓从高句丽阵中来到前面,看上去非常有压迫感。
而那两三千人的骑兵并没有跟重甲骑兵合在一处,反而是去到了高句丽大军的左翼。
赵世勋在高处一看就明白了高句丽人的战术安排,高句丽人打算由重骑突阵,另外还想用骑兵突破突破唐军右翼。
这明显就是欺负唐军没有什么骑兵而选择的战术,还真是自信满满。
“传令给公孙将军,让他率人去右翼,再派两千弓手过去,告诉公孙安,挡不住敌骑,让其扰乱了大军阵型,俺斩了他。”
在赵世勋看来,威胁最大的当然是骑兵,当年李破带着他们这些人在北边纵横来去,几无敌手。
他们这些人对骑兵的了解比当世任何将领都要深刻的多。
看见高句丽人的操作,赵世勋冷笑连连,竟然想要靠这点骑兵冲动唐军军阵,真是见识短浅,愚蠢的让人无话可说。
高句丽人愚蠢吗?也许吧,他们的缺点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没有会战的经验,对唐军的了解更是少的可怜。
他们对中原军旅的印象还停留在前隋时期,那个时候的隋军强大是强大,可与如今的唐军却并不一样。
比如隋军的作战经验,要比经历了隋末战乱的唐军少,兵种构成以及战术运用上也有了不少区别,加上即便中原战乱多年,可铸造工艺上的进步依然没有停滞不前。
此时唐军手中的各种兵器,比前隋时其实要精良不少,而且这些年李破一直致力于推动工艺技术的进步,取得的成果可不是一件两件。
两军看上去都很有耐心,差不多一个时辰过去,高句丽人终于按捺不住,因为他们已经汇集了近十万人的大军,更有骑兵助阵。
在高句丽人自大的情怀里,这个时候若是让对面的敌人首先发动进攻,那将是一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二十多年过去,他们显然已经忘记了当年和来护儿所部水军交战时的场景,二十万人被隋军四五万人,还是水军,杀的大溃,顺势还冲入了王城。
今日他们碰到的对手虽然换了一茬人,却是只强不弱,而高句丽上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悠长的号角声终于在高句丽的军阵中响起,象征着战事开始了。
人马具装的重骑兵首先催动战马,慢慢小跑了起来。
没有什么花样可耍,高句丽大军随后爆发出一阵呼喊之声,阵前已经排列整齐的几队人,跟在重骑兵的身后,率先向唐军发起了进攻。
面对如同潮水一般冲用来的敌人,唐军严阵以待,军官们不住的喝令手下将士,让他们做好接战的准备。
后退者斩的声音,更是在唐军军阵当中此起彼伏。
随着高句丽大军军阵不住向前涌动,高句丽人的呼嚎之声震天动地,甚至掩盖住了骑兵的马蹄声。
杀气冲天而起




北雄 第1534章接战
大战一起,必是人命如草,鲜血横流。
人们平时视为最珍贵的那些东西,在战争当中,全都廉价无比,只剩下了勇气,意志,荣耀几样屈指可数的东西还在,并支持着人们走到最后。
高句丽人的愚蠢之处在于他们的战术安排很让人不解。
如果是中原军伍,在平地上遇到严阵以待的大军军阵,如果自己还拥有重骑兵和轻骑兵两样利器,人数更是占优的情况之下。
1...619620621622623...7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