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回军之际,根本没想什么去长安夸功,或是灭倭之战给他带来了多少荣耀和功勋,更不在意凌烟阁上已经挂上了他的画像。
他现在在意的只有战争本身,享受着战争带给他的无与伦比的控制欲。
自古以来的名将们大多都是这种心态,不值得奇怪,与在战争当中享受到了种种刺激感觉相比,功业好像都能退居其次。
所以说名将几乎等同于战争狂人,没了战事,他们也就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所谓马革裹尸,其实就是他们在向世人宣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精彩的人生不一而足,人们天性中也暗藏着嗜杀的因子,这也正是哪个朝代都不缺名将的原因所在。
船队浩浩荡荡,进入白江口内海。
此时北归的征倭大军已经是最后一部分了,一些人留在扶桑,归东海都护府辖制,除了控制扶桑列岛之外,还要搜剿倭人余孽。
军中将领们都怕被一纸任命,留在东海都护府任职,一个比一个溜的快。
李靖也担着心事,唯恐成为东海都护府的第一任大都护,甚至为此还传信于韦节,元朗等亲朋好友,想让他们在朝中看看风向,一旦有个不对,就要站出来为他李靖说话。
所以说从今年开春,征倭大军就已经渐渐散去。
文士弘领着一部分水军把倭人送回大唐。
王雄诞和西门氏两人率领剩下的水军船只,加上俘获的倭人战船,来往于新罗和扶桑之间,除了运送粮草之外,也把一部分征倭大军送回了半岛。
李靖启程的时候,是最后一波,大军只剩下了四万多人,不过去到海上,声势依旧不小。
海岸若隐若现,时近傍晚,大军已看见了码头。
“靠岸喽”军士们粗豪的声音随着海风在各个船只中间一声声传递。
而码头之上,迎接的人也已等候多时。
李靖的旗舰正正停在了码头边上,李靖率先下船,脚才沾了地,吴王杜伏威已经大笑着迎了上来。
到了近前,杜伏威用力的锤了几下胸膛,李靖刚要施礼,他已经紧走两步,一把把住李靖胳膊。
“都督扬威于海外,俺在这边听说,恨不能与大都督并肩杀敌,如今都督回来了,俺得好好给都督贺一贺。”
北雄 第1523章兵权
“都督你说,俺来这边也两三年了,闲的俺现在做梦都梦起了当年钻林子时候的场面,俺这里思来想去啊,还是长安好
这里他娘的一群野人,跟他们说个话都是鸡同鸭讲,说好话他听不明白,俺一恼火,立即就趴在地上磕头,实在没趣的很。”
接风宴上,杜伏威明显是喝多了,挪到李靖旁边诉起了苦处,弄的李靖很是尴尬,没那个交情啊老弟。
实际上在他看来,杜伏威在百济这边没少做了事情。
这两年百济叛乱的部落多数都已被杜伏威率人剿灭,剩下的人尽都战战兢兢,杜大王在这些人眼中,已是如同魔王一般。
到了今年,杜伏威的日子过的就滋润了起来。
几乎一如当年他在江都之时,想做什么做什么,无人掣肘左右,还纳了几个新罗和百济送上来的女子为妾。
以杜大王之能,其实到了哪里都能过上好日子,可人家就是不知足,过了两年多,人家就想家了。
这显然是李破没有想到过的事情,你一个隋末战乱中冲杀出来的大贼头,在他印象中应该是条以四海为家的汉子才对嘛。
众将们吃吃喝喝,交杯换盏,也不去理会大都督和吴王殿下在说什么。
左武卫大将军李年在座,左屯卫大将军赵世勋去了新罗坐镇,没有赶回来。
他是李靖的侄儿,先就拜见了叔父,只是还没有私下里聊一聊的机会。
李年自元贞三年率军入河北之后,就和薛万彻,步群,尉迟偕等人领兵驻扎在河北,一直没有离开过。
这次奉诏领兵东来,率领的还是骑兵,和高句丽一战,没有骑兵不成,所以从去年一直到现在,用海船将三千人的骑兵运送到了这边,由李年统领。
由于他率军驻扎河北已久,和刘仁轨,苏定方这些窦建德降人就都比较熟悉,只是没有深交而已。
寻相等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是一路从晋地拼杀出来的军中旧人,自然都认得。
不过寻相是尉迟恭旧部,和李年统领的左武卫府有竞争关系,大家在晋地的时候,有不少隔阂。
只是如今到了海外,以前那点龃龉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而且尉迟恭不在,寻相可没资格跟李年这样的外戚,加开国大将军当面锣对面鼓的打擂台。
但军中之人的脾性就不用说了,就算咱官小,不好与人相争,那咱还可以在酒桌上论个高低嘛,总归要给尉迟大将军出出气不是?
这主要是源于当年破李神通之战时的恩怨,几个大将军抽签,最后李年侥幸得中,那一战的首功也就成了人家李年的囊中之物。
这可把左卫卫府的人给气坏了,不去埋怨他们的大将军手气太臭,反而觉着李年过于奸诈,估计是抽签的时候作弊了。
好吧,李破麾下的旧将们整日里叽叽咯咯,虽无大仇,可小怨却结下无数,碰到一处,准定要斗一下嘴皮子。
李年因为年轻,堂兄李武又去了长安,所以当时他其实没少吃了暗亏,每次见了尉迟恭和步群几个,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认识不认识的将军们,借着接风宴,算是喝了个痛快。
李年认识的人多,官又大,大家时不时就来敬酒,寻相更是憋着劲想要灌醉了他,于是不出意外的,李年先就醉倒在了当场。
气氛如此热烈,李靖和杜伏威两个也喝多了。
耳边听着杜伏威的唠叨,李靖虽然觉着不很对劲,可感觉杜伏威这人还真是个可交之人,主要是杜伏威话里话外,也没流露出半点要跟他争夺兵权的意思,那就是好兄弟嘛。
两人之前在半岛上匆匆一会,如今也有近两年的时间不见了。
李靖想跟杜伏威说点正事,但场合不对,他倒也不急。
却是不知杜伏威醉眼朦胧间,看着他心里直笑,老李是个实在人,领兵之上没话说,他那义子王雄诞可不是谁都服气的人,回来说起李都督来,却满嘴称赞。
西门氏等人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李都督极得军心啊。
他杜伏威在这上面许就要差上老李一些了,当年那些旧部虽都服膺于他,可那都是跟了他杜伏威多年的心腹。
李都督才来了多久,就能让众人交口称许,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得到的。
杜伏威领兵多年,更是知道这其中的厉害,而且人家还是国丈,又是关西世族出身
所以在李靖回军之前,他便已打好了算盘,眼瞅着大军聚集,要跟高句丽全面开战的样子,他杜伏威就让一让,不跟李都督争了。
这一战结束,也不用朝廷诏还,他杜伏威自己就上书请归,回去长安再享享福,什么时候呆腻了,寻个机会出来领兵估计也不为难。
皇帝大气的很,出来都好几年了,也没见朝中有任何调他回去的风声,可见他杜伏威眼光实在不错,投了一个明主。
如今这种好日子,可不能因为跟李药师闹意气给毁了。
这么一想,他眼前又开朗许多,李都督也就成了香饽饽,再也不是东来跟他抢夺兵权,让他颇为腻歪的那个李药师了。
李靖可不知道这厮心眼耍的飞起,别看人家没读过书,但就算两个李药师来了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隋末诸侯,哪个也不简单,即便是被圈在长安的窦建德来了,估计也能糊弄的李靖团团转。
当然了,如果大家领兵对阵,你那点心眼就不好用了,都得被李靖李都督捶个粉碎。
术业有专攻,不外如是,毕竟像李破那样的家伙只有一个。
一夜无话,李靖睡的不很踏实,心事太多,既琢磨着兵权的事情,又在想着怎么制定攻打高句丽的战术,梦里的场景乱七八糟,起床之后头痛欲裂。
李靖赶紧让人弄了点粥汤,这会可不能病倒了,不然一切雄心壮志怕是都要化为乌有,他还有点怀疑,是不是杜伏威在使坏
他才刚刚回来,就拉着他喝了一顿大酒,是不是想
嗯,还没等想呢,杜伏威已经寻了上门,手里拿着的则是新罗人送来的高句丽地图,顿时让李靖惭愧了一下。
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啊
北雄 第1524章言战
整个半岛是东高西低的地形。
东部多山脉丘陵,辽东地区的太皇山余脉绵延千里,一直延伸到半岛南端,跨越数国,形成盆地丘陵无数。
也不怨新罗人一直想要将汉江流域纳入怀中,主要是新罗所在的正是太皇山余脉南端的丘陵地带,地理环境实在说不上好。
不过说起来也正因地形的关系,扶余人征服沃沮各部之后一路南下,一些扶余部落顺势征服了百济诸部,却拿新罗人没什么办法,主要就是因为那边地形复杂,让他们没办法继续东进罢了。
而几条大江又将半岛隔成了几个部分,这也正是形成半岛割据局面的罪魁祸首。
一直到千多年之后,依旧如此,除了各国博弈之外,地形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浿水的发源地就在东部太皇山余脉的狼林山,向半岛西南倾泻而下,奔流入海。
这条半岛上的大河在中原史册记载中可比汉江要有名。
因为秦汉之时浿水以北,皆为汉家郡治,至浿水而止。
现在高句丽王城平壤城所在的平原地带,就属于前汉乐浪郡所属,平壤城便是乐浪郡郡治。
汉末曹魏时,魏军破扶余丸都城,以为把扶余国给灭了,于是回军中原。
不久扶余人死灰复燃,又重建了丸都城,借中原混乱之机,南侵乐浪,玄菟两郡,渐渐据有辽东以及半岛北部疆域。
那时中原正处于五胡之祸时期,外部又面临着先有柔然,后有突厥的强大压力,对于辽东之地已是无暇顾及。
直到前隋统一天下,和高句丽的战争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只是几次征伐,都是损兵折将,这对于向来战无不胜的隋军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杨广起百万大军征伐辽东,当时可谓是天下响应,贵族们更是咬着牙忍受了杨广的征税之举,纷纷去到辽东效力。
比如说李秀宁所率的马邑人马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杨广把战争当做了个人秀,最终闹了个一败涂地,死伤之惨重,比他娘的长平之战的赵国还要甚上几分。
这种程度的中原王朝对外战争的惨败,光就过程和结果来说,也许只有后来的萨尔浒之战能够相提并论一下了。
等到杨广再征辽东,就没什么人愿意跟他玩了,皇帝的信用已经崩溃,谁还愿意跟他到辽东送死?
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李世民伐高句丽,也非常慎重。
那个时候,他已经击破了突厥王庭,吐谷浑汗国,薛延陀汗国,以及西突厥王帐,可谓是四夷宾服,海内共主。
这个时候,他才起兵亲征辽东,当时李世民征战半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扎扎实实的建立起了大唐帝国,却还是把高句丽放在了最后。
估计也是受到了前隋屡次战败的影响,不敢轻易提起征伐辽东之事,就怕在这个上面栽了跟头,不好收拾。
当时的情景是府兵们纷纷请命随军,自带干粮兵器,只想从军而行,可以说是举国动员,勠力同心
这和杨广第一次征伐辽东的时候有点像,要不李渊总觉得李世民是第二个杨广呢,因为他们的性情中,都有对于帝王功业极为狂热的一面。
只是他们又完全不同,才能,手段,眼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大相径庭,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如今的大唐,外部环境好转,于是把枪口就对准了高句丽。
“当年来护儿将军领水军从海路入浿水,于平壤南登岸”
李靖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点了点平壤城的位置。
杜伏威就笑,“来护儿可把咱们山东儿郎祸害的不轻。”
李靖捋着胡子微微一笑,“他也是奉命行事,要责怪的话,也只能怪炀帝,不知体恤百姓。
当年征伐辽东,征用的山东儿郎还是都去了辽东城下,来护儿将军所率的是江淮壮士,都是他家乡的父老兄弟。”
杜伏威对此不甚了了,对李靖所言就很是不以为然,心中冷哼一声,当年那些狗官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他也不会在这个上面跟李靖较真,顺口说道:“听说来护儿领兵攻进了平壤城,咱们这次带的兵可多,应该不会比他更差吧?”
李靖摇了摇头,“这可说不好,当日炀帝起兵百万众征伐辽东,高句丽的大军主力都在辽东驻守。
来护儿将军领的是偏师,人不过数万众,却有出其不意之势,高句丽人没多少防备之下,让他建功不小,可惜高句丽人也是命不该绝,最终功败垂成。
如今和当年不一样,大军陈兵于此多时,高句丽人有了防备,怕就不好轻取了。”
杜伏威眨巴着眼睛就问,“如果是大都督领兵,准备在哪里渡江?是和来护儿一样,直取平壤,还是从别的地方过河?”
这话李靖爱听,他抬头看了看杜伏威,心说这是向俺示好呢,还是没别的意思?就只随便一说?
不过说起战术来他可不憷,“这地界就这么大点,东边多山,水流也急,可让大军从容过河的地方应该不多吧?”
杜伏威点头,他领兵征战多年,既然闻到了大战将起的味道,该做什么他很清楚,早就派人探查了许久了。
“大都督一语中的,也就西边这一片平坦些,可供大军列阵,入海这一块河道也宽,足可以让船只过来。
俺想着吧,过河的时候,先得让小船运兵,抢占了滩头,再以大船跟进,把大军主力一道送过去。
之前俺让人驾船沿着河道逆流而上,走了几遍,试探了一下高句丽的水军,以及河水深浅。
高句丽的水军不用理他们,百十条小船,平时也就是打打鱼,跟咱们在水上纠缠,咱们不用费力,就能送了他们去见龙王。
就是这里,这里,和这里,水可不怎么深,容不得大船过去。
这么说的话,想要尽快全军渡河,那还就得在浿水入海这片水道上,咱们的水军才能尽情施展手脚。
搭个浮桥出来的话也不费事”
李靖称赞了一声,确实不得不佩服一下杜大王之能。
要知道现在唐军的水军,基本上都是杜伏威的旧部在把持,也就是说,除了文士弘等人所部之外,唐军的水军骨架几乎就是当年杜大王在江都称王称霸的时候拉扯起来的。
“殿下做事就是细致,有殿下在,此战何愁不胜?”
杜伏威哈哈大笑,说道:“都督可别夸俺,俺别的本事倒也稀松平常,只这水上的事情,却是难不住俺。
到时真要打起来,运兵过江的事情都督尽管交予俺就是,绝对出不了岔子。”
这话说的就很明白了,李靖满意的不得了,笑容越发灿烂了起来。
“到时那可就要多多借助殿下虎威了,只是陈兵于江上的时候,还得防着对方火攻”
杜伏威听了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道:“都督尽管放心,俺又不是曹操,高句丽怕也出不了周瑜,诸葛,能给咱们来个火烧赤壁。
放心放心,船只入了河道,不用张帆,几乎全靠人力划桨,想要引燃船只可不容易。”
李靖心情大好,也开起了玩笑,“嗯,殿下说的是,只要别学曹孟德把船只用锁链给连在一处那就成了。”
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气氛融洽,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又讨论起了粮草的事情。
唐军在半岛上已经聚集了二十余万兵马,粮草上就比较吃紧一些,如非有新罗和百济诸部尽力支应,怕是到了秋末,大军的粮草接济就会出问题。
如今情况其实也不很乐观,大军的粮草还囤积在汉江以南的熊津城,金城等地,想要做好渡过浿水的准备,还需努力一番。
说到这些,李靖就问,“朝廷的诏令还没到吗?殿下晓不晓得朝廷打算何时开战?”
杜伏威听了不由心说,这话问的可蠢,你个国丈都没听到什么风声,却来问俺?俺要是个关西人,现在就把你一脚踢走信不信?
“俺觉着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前些时高句丽派了使者去长安,想跟大唐议和,现在也没个音信,应该是陛下没有搭理他们。
五月的时候,新罗王也带人去觐见陛下,如今还未回转,俺觉着等新罗王回来,诏令估计也就能到了。”
李靖听了点头,心里则是琢磨着是不是自己上书朝中请战一下。
前隋在高句丽吃了大亏,朝中之人说起高句丽来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其实无非就是怕了,生恐陛下又来个亲征高句丽。
有鉴于此,陛下会不会有所犹豫呢?
他作为征倭大都督,现在回军至百济,诸事已经齐备,上书言事的话,也许能让陛下最终下定决心开战?
嗯,他觉着朝中一直没有消息是因为李破没找到借口,一旦战败也寻不到什么甩锅之人,所以正在犹豫不决之中。
如果是那般的话,他李靖就不妨把责任担起来,为皇帝分忧解难,正是臣下之责嘛。
北雄 第1525章战云
大唐元贞六年七月中,李破启程返京。
此次东巡洛阳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李破自登基以来,只出巡过两次。
一次是北巡晋地,去与突厥可汗会盟于草原之上。
第二次离京出巡就是东巡洛阳了,他在洛阳待了两个多月,对于河南这样的中原腹地来说,影响极为深远。
之后李破就诏令中书,制定了一些倾向于河南的政策,又诏江南各道,选富户三千余户,迁往洛阳以及荥阳,渑池等地居住。
第二年,朝廷又诏,凡祖籍河南,山东人氏,皆可回迁旧土,土地分配,以及税赋之上,一切从优而待。
其实就是当年衣冠南渡的颠倒版,如今居于江南的贵族以及平民,有一大半祖籍都在河南,山东,河北这些地方。
岭南未曾广泛开发的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其实要比南边多的多。
只不过北方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所以才引起了像衣冠南渡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也为江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像是如今湖南南道督查使李袭志的家族,就是陇西李氏的旁支,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还不是战乱那些年的故事。
还有兰陵萧氏,那是当年东海郡兰陵萧氏一脉,永嘉之乱时乔迁江南,人家是天下名门,于是又建了个兰陵郡出来,史称南兰陵。
又比如说南北朝时北方望族第一的崔氏,那都是河北人。
名门郑氏,那是河南高望之首。
琅琊王,晋阳王,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晋地。
你再瞧瞧现如今,这些望族名门都跑到哪去了?大多都南迁之后,在江南开枝散叶。
关西这边别看门阀世族众多,可那大多都是匈奴,鲜卑后裔,正经的汉家望族,还是居于江南的多。
要不怎么说南北朝一直到如今,江南文风鼎盛呢,就因为汉家大族都到了那边,于是书香气也就浓郁了起来。
朝廷政令迭出,皇帝又有东巡之举,有心回迁故土之人就不是一个两个了,连逃来关西的那些人家,也有了些心动的感觉。
毕竟这不是前些年了,天下日渐太平,大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朝廷有意重新充实中原腹地,那效果就不是前几年能比得了的了。
这些就都是皇帝东巡造成的影响。
和后来的领导人视察差不多,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出去晃悠一圈的问题,许多时候都代表了政策风向。
你如果聪明,瞅准了机会,也就能站到风口上,飞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
皇帝车驾回到长安的时候,新罗真我王金德曼一行也紧赶慢赶,风尘仆仆的回到了新罗。
护送他们回来的是右骁卫大将军,开国公陈圆,身边还带了三千羽林军,挑选的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将士。
随着他们陆续到来的还有无数重甲,弓弩等物。
而两边开刃,长一丈,重十余斤的陌刀也头一次在唐军之中亮相。
陌刀是南人专门为对付北方骑兵设计的重兵器,只是因为财力,合格使用的军士等等原因还未曾在南方军伍中推广开来而已。
待李破平定了萧铣之后,这种兵器的图纸和制作方法被李靖等人送入朝中,归入了将作监。
到了今时今日,已有数载,兵器制作出来,先就在羽林军中使用,作为皇帝仪仗的一部分。
现在则进入到了实操阶段。
三千羽林军中,有一千人都是膀大腰圆的汉子,他们到了阵前,将身披重甲,手持陌刀,对付的将是高句丽的骑兵和重甲步兵,至于能不能顶得住重甲骑兵的冲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对付重骑兵的方法有很多,李破觉着李靖等人不会那么傻,列阵跟重骑兵硬碰。
陈圆的到来,也给聚集在半岛之上的大军带来了朝廷诏令,以及兵部的任命,战略战术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早已准备好了,只是李破一直在犹豫,是今年还是明年开战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