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大不了这次南下,把高句丽国王的脑袋砍下来,送去唐国当做礼物。
嗯,之后把捉到的唐人也都送回去
好吧,这位突厥小可汗的眼界也不简单,明显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战略目标也非常之明确。
他攻打的是高句丽,在没有灭掉高句丽,并稳固自己的政权之前,他没想着四处树敌,这在暴躁的突厥贵族当中,足可以称得上一声雄才大略了。
此时他感受到了渊盖苏文的目光,转头便笑了起来,“放心吧,天神在注视着我们,许下的承诺都将得到兑现。
嗯,我们现在已经是可以在一起喝酒的朋友了,不是吗?”





北雄 第1542章国战
阿史那多闻和渊盖苏文是拿汉话在交流。
是不是很可笑?一个突厥人,一个高句丽人,他们都有着比较成熟而具有各自特色的语言体系,可在这个时候,却只能用汉话才能让对方听得懂自己的意思。
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无疑是中原文明影响力的一种体现,汉话从很久以前其实就已经成为了其他民族中精英阶层的通用语言。
这其中自然包括突厥和高句丽
而他们不但用汉话交谈,还在琢磨着一起去攻击那些一直在说汉话的唐人,就更为这事增添了几许荒诞的色彩。
当然了,无论是突厥人还是高句丽人都不会去计较这些细枝末节,文明,语言之类词句所代表的深刻概念,再智慧的突厥人,或是高句丽人也不会去理会。
如果哪一天他们理解了这些东西,那也就意味着他们不是被华夏民族同化掉了,就是诞生了独属于自己的文明体系,开始在哲学理论上来武装自己。
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不再满足于模仿和借鉴,掠夺和占有才是更为方便的途径,而这得看民族本性以及学者们的脸皮厚度
“可汗说的话比金子还要珍贵,没有人敢于怀疑,能够得到突厥的援应,高句丽上下都很感激,愿我们的情谊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
好话不要钱,自从见到这位汗王,渊盖苏文已经说了无数类似的话语,一遍一遍的重复着他们相互许下的诺言。
只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话说的多了,其可信性只能是越来越低,如今大家能友善的站在一起,只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
实际上,高句丽和突厥一直有所交往,只不过和高句丽打交道最多的还是突厥的东方汗汗帐。
两国最亲密的一次接触要上数到二十多年以前,那一次高句丽人眼见大隋和突厥联结越来越是紧密,有点慌神,于是婴阳王高元派遣使者到突厥王庭,想要结好突厥。
当时杨广北巡榆林,也不知突厥启民可汗出于怎样的考虑,在榆林拜见圣可汗杨广时,把高句丽使者带在了身边,让杨广大怒。
于是几年之后,也就有了大隋三征高句丽之事。
这场战争引发了三个强盛的帝国的相互征伐,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深刻的影响到了东亚大陆的局面。
在这之后,三个遍体鳞伤的巨人喘着粗气暂时消停了下来,各自回到自己的地盘舔舐伤口。
作为当时主角的几个君王,大隋皇帝杨广,突厥始毕可汗,高句丽婴阳王,如今尽已殁去,下场都说不上有多好。
三国也都在相互征伐中由盛而衰,留下了一地的烂摊子。
如果用后来人的眼光来看,高句丽无疑从中扮演了搅屎棍的角色,干了不少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可人家矢志不渝,行事作风依旧未改。
阿史那多闻攻打辽东,高句丽立即派使者到大唐,请求大唐出兵辽东,去掏阿史那多闻的老巢。
眼见大唐未曾上当,反而搅动东海风云,对自己露出了獠牙,仓皇之间,高句丽的明智之士,比如渊盖苏文,立即改弦更张,亲自到辽东面见了阿史那多闻,陈说厉害,与之前还在刀枪相见的敌人来了个化敌为友。
别的不说,中原人所推崇的合纵连横之术被他们学的真可谓是入木三分。
只是之前结果并不美妙,当年他们向突厥人示好之后,遭到大隋攻击的时候,突厥人选择了袖手旁观,所以等高句丽人击退了隋人的进攻,他们和突厥也再无多少交往,这个朋友实在难以让人信任。
渊盖苏文现在有些疑惑的地方在于,他很轻松的便说服了阿史那多闻起兵,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还未陷落的辽东城。
但这座孤城说实话,所谓的割让辽东,如今可称不上什么可以让突厥人眼睛一亮的礼物,毕竟突厥人已经实际上占领了这里。
高句丽人把老家给丢了,生活在这里的高句丽人全部沦为了突厥人的奴隶,突厥人的势力正急速向东北方向的山林地带扩张,那些地方当年是沃沮人休养生息之处
在渊盖苏文想来,突厥的这位东方汗正走在扶余王的老路上,南下也是早晚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句丽人和突厥人的联合,对于高句丽人来说,更像是与虎谋皮,或者是饮鸩止渴,又或者是引狼入室。
反正中原人创造的这些词语,形容起此次外交事件来,都不是什么好词。
这也变相证明了高句丽已来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两个强大的邻居都对他们虎视眈眈,高句丽人只能从夹缝中找寻一线生机。
只是在渊盖苏文看来,不论是如今的高句丽王高成,还是眼前的这位突厥东方汗,对于他以及他率领的东部部族来说都是一个模样。
他渊盖苏文侍奉于谁,都无不同,很难得到他们的信任,除非由他渊盖苏文自己来做主
这个时候,他想起的是已死的权臣乙支文德,他可不想走乙支文德的老路
此时阿史那多闻哈哈大笑,重重的拍了一下渊盖苏文的肩膀,“等把那些唐人赶走,我会把百济和新罗的那些部族交给你来统治,这是天神的赐予,希望你和你的部下都能珍惜。”
渊盖苏文心头大动,这话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却没想到临到进兵之时才能听到这么一句实在话。
他立即笑着回应,“多谢汗王,但首先我们要将唐人赶走不是吗?”
阿史那多闻点头,挥舞着手臂指着周围道:“这么多的勇士来到了这里,还有谁能阻挡的了我们的马蹄?
唐人吗?那个姓李的家伙才当上皇帝几天?是时候给他些厉害瞧瞧了,不然他还以为自己是什么圣可汗呢。”
周围能听得懂汉话的突厥人哄笑了起来,杨广那个圣可汗一头栽倒在了马下,中原人痛恨他扰乱了天下的安宁,在草原上,他的名字则彻底沦为了突厥人口中的笑柄,时不时就要拿来取笑一番。
当然了,当突厥人谈到天神之鞭的时候,味道就比较复杂一些,不服气是肯定的了,但天神之鞭曾经抽打在了他们的身上,疼痛的感觉依旧还在,说起他来,也就多了些咬牙切齿的感觉。
不知当年故事的渊盖苏文自然很难在这个话题上与突厥人找到共鸣之处,他只是笑着巧妙的道:“唐人肯定没有想到可汗会率军南下,可惜唐人的皇帝未曾来到这里,不然一定能捉住他,让他给可汗磕头。”
阿史那多闻哈哈大笑,这话他很是顺耳。
而这一战就像渊盖苏文所说,唐人肯定无法料到突厥大军会在这个时候南下,所以胜算极大。
他之所以未曾听从部下们的建议,再等一些时候过河,就是因为他觉得应该快点把唐人赶走,好留下一些时间来收拾残局。
所谓的收拾残局,那就不用问了,大家既然来到了这里,哪里还会轻易回军?
跟高句丽人的约定?那是什么玩意
大笑声中,阿史那多闻用力的挥舞了几下手臂,传下了汗令,“可以过河了,都快一些,这点寒冷阻挡不住真正的勇士,谁拖慢了大军前行的脚步,就送他去见天神吧。”
悠长的号角声响起,早已聚集多时的突厥大军开始渡河了。
一群群的骑兵冲入冰凉的河水当中,向对岸泅渡而去,很快便有突厥骑兵踏上了对岸的土地。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对岸山峦高处,有人在一直盯着他们,这样一直庞大的骑兵大军,只要事先有所防备,就不可能无声无息的出现在半岛之上。
突厥大军渡河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向南边传了过去,当天午后,李年部率先得知消息。
得到寻相传报的李年也只咒骂了一声,“他娘的,突厥崽子还真来了,真是不知死活。”
得了李靖许多叮嘱的他,倒也不会慌乱,只是他也不敢再在浦石城停留,大军主力是什么状况他不晓得,只是身在侧翼的他在突厥人渡河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了极端危险当中。
事先已经有所准备的他当然也不会回头去跟大军主力汇合,而是立即命全军开拔,带着粮草辎重一头扎进了山林当中。
这个时候,李年所部的任务已经有所转变,那就是拖住东部的高句丽人,让他们不敢去与突厥人汇合,一起进攻南边的唐军主力。
他这一部面临的局面非常凶险,突厥人到来之后,他们将不再能得到后方的支援,粮草辎重的压力就很大,必须以战养战才行。
孤军深入,又是山地丘陵这样复杂的地形环境,非常考验唐军的适应能力,以及领兵将领的指挥才能。
可以说,在突厥人加入到这场战事当中的那一刻起,这场大唐和高句丽的国战,便也变成了三国演义




北雄 第1543章布置
傍晚时,突厥人南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李靖的耳朵里。
此时李靖的中军已经迁移至平壤城下,唐军正在做着攻打城寨的准备,各种攻城器具大致已经制造完备。
差点没被活活累死的刘庆则被记了一功,只是他还是闲不下来,要带领匠人们继续制造器具,为即将展开的攻城战贡献至关重要的力量。
中军大帐之中,人来人往,报说军情的人络绎不绝,直到傍晚时分,李靖用饭之时,寻相派来的传骑被人领到了李靖面前。
“禀报大都督,寻将军探知,突厥人正在渡河,此时估计已经全军来至鸭绿水南岸,突厥人有一万余众,都是骑兵,寻将军请大都督早做准备。
寻将军还令小人问,大都督可有吩咐?”
李靖面无表情的放下碗筷,沉吟良久,才叹息一声道:“你回去告诉寻将军,按之前叮嘱他的做就是了。”
来人应诺一声,拖着疲惫的身子快速离去。
李靖也没了食欲,一万多人的骑兵,若之前毫无防备的话,等突厥人赶到的时候,正值唐军正在攻打平壤城。
那可就有的乐子瞧了,突厥人凭借骑兵来往如风的便利,根本不用和高句丽人里应外合,很可能先就会去截断唐军后路,也不用做其他什么,毁掉唐军建造的浮桥,就能把唐军留在浿水北岸。
近二十万大军,就算能去到岸边,等水军前来接应
嗯,到了那时有水军接应可并非好事,有了退路的唐军拥挤在河岸之上,只要想想那种情景,凡是稍有才能的领兵之人都会不寒而栗。
还好他有所预料
只是也不值得高兴什么,不管怎么说,突厥人的到来都会让战局往对唐军不利的方向转变。
高句丽人和突厥人勾结在了一起,从朝中传来的消息当中,李靖倒是明白些根由,怕是突厥人的内讧,影响到了攻打高句丽的战局。
不论是阿史那多闻,还是高句丽人,在危机来临之后,都选择了奋力一搏,也可以说是狗急跳墙。
唐军该如何应对呢?
想到这里,李靖的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几乎全都是步兵的唐军没什么机谋好耍,该布置的早已布置下去,就看大家谁能坚持到最后而已。
狭路相逢勇者胜,李靖默默念叨了一句。
“去请新罗真我王前来北岸见我,尽快。”
李靖吩咐道。
转头又让人传令,“传左武卫大将军赵将军,右骁卫大将军陈将军到中军来见我。”
“传令给裴将军,让他不论如何,都要守好岸边营寨,让人烧了浮桥,我拿他是问。”
“传令给苏我虾夷,金春秋,让他们都退回来吧。”
“传令给王雄诞王将军,百济人或有异动,让他早做防备,一旦有人作乱,杀无赦。”
“传令给吴王殿下,两日之内,让他尽其所能,把尽量多的粮草辎重都运过来,一旦突厥人攻打岸边营寨,让他稍助裴将军一二。”
就像一张棋盘摆在面前,李靖作为一个稳健的棋手,面面俱到的控制着棋局,突厥大军南下的消息也就此传遍唐军各部。
两位大将军来的很快,来到中军大帐,见到李靖,两人敲击胸膛施以军礼。
李靖摆手回礼,让两人安坐。
不等李靖说话,赵世勋已经说道:“都督,突厥人南下了?这些突厥崽子,说话跟放屁一般,陛下跟他们会盟才几年,怎么就翻了脸?真是一群狗娘养的东西。”
军中之人,又方临战阵,说话真是肆无忌惮。
如果李破在这里,当即就得给他两脚,并把黑账记下,以后非收拾的他要死要活不可,你这是怨我不该跟突厥人会盟不成?
李靖却只能抿了抿嘴角,不会去捉住他的尾巴,狠命拽上几下,给他一个教训尝尝。
“突利汗阿史那多闻和突厥王庭是两回事,他只是突厥王庭之藩属,如今领兵南下与我作对,怕是未得突厥王庭允准,俺早有预料,将军不需多言。”
赵世勋碰了个软钉子,嘟囔了几句,却也不再说什么。
陈圆不管这些,心里想着的是,李靖命他修建了那许多营寨,还真是修对了,之前那些揣测,也应验在了此时。
有李靖这样的人领兵,他是心安无比,此时只是问道:“都督即有所料,召俺过来,尽管吩咐便是。”
赵世勋看了陈圆一眼,心说这个陈老实倒是会说话,暗自腹诽,嘴上却大声道:“都督智计无双,俺也没有二话,攻城夺寨之事,都督只管让俺来。
就算是突厥崽子来了,俺也能让他们有来无回。”
听了这话,李靖不由得呲牙一笑,心说陛下带出来的人,转弯可快。
“众志成城,军心可用,倒也不怕突厥人前来打扰,军情紧急,俺也就不跟两位将军多费唇舌了。
高句丽修建了那么多的营寨,此时正是合用。
俺听说赵将军当年领兵,摧城拔寨,所向披靡,那就劳烦赵将军领兵,俺给你十万兵,两日之内,全力进军,突厥人来之前,就算不能扫平平壤城下的营寨,也必须拿下足够大军中军落脚的地方,赵将军可敢担此重任?”
赵世勋大喜,狠狠捶了自己的胸膛两下,“都督放心,俺一定不负所托,若未能成事,都督只管砍了俺的脑袋便是。”
李靖点头,心里却道,俺砍你的脑袋可没什么用处,若是被高句丽人拖住,俺就把你个只说大话的东西扔到海上去,让你游着回大唐。
转头看着略有失望的陈圆,李靖道:“陈将军,如今战局你也晓得,颇为凶险,俺让你修了那么多的营寨,如今也算有了用处。
那还是由你来守大军后路吧,只要能保证粮道不断,便是大功一件,突厥人来了一万多骑,陈将军肩上的重担可不比赵将军轻呢。”
陈圆敲击胸膛应道:“包在俺身上,只要俺还在军中,定保大军后路无忧。”
李靖抚掌而笑,向两人拱手道:“既然如此,那就让俺瞧瞧两位大将军的本事吧。”




北雄 第1544章攻势
突厥人的到来,给予了唐军致命的威胁,让战局一下变得复杂了起来。
可另外一个效果就是激化了当前战事。
高句丽人面临的是他们事前无法想象的攻势。
在左屯卫大将军赵世勋指挥之下,十万唐军对高句丽筑起的防御工事发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进攻。
从得到突厥人南下的消息之后的第二日,从白天到黑夜,平壤城外杀声四起,就再也没有一刻停息过。
两军士卒在林立的营寨之间往来厮杀,昼夜不休。
有着营寨的依托,高句丽人并没有像之前首战一样,一触即溃,高句丽人在贵族将领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高句丽人的背后就是他们的王城,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守卫王城的高句丽人确实爆发出了拼死一搏的勇气,拿出了令人称赞的武勇,几乎全民皆兵,奋力御敌。
可这些在见惯杀伐,不惧生死的唐军精锐面前,一切好像都是徒劳的。
这是一场堪比南阳血战的残酷战事,相比死守南阳的梁军,高句丽人并不差上多少,只是唐军无论是在战斗力上,还是在战斗意志上面,依旧占据了绝对优势。
先胜一场的唐军将士气势如虹,攻势一起,便如大河涛涛,一泻千里。
一个日夜下来,战场之上,尸骸遍地,血流成河。
箭矢在空中飞舞,士卒们在地上拼死搏杀,野性的呼嚎和受伤之人的惨叫声,刀枪的撞击声掺杂在一起,持续的奏响着一曲令人毛骨悚然的战阵之歌。
威力最大的不是唐军坚硬的铠甲,也不是他们锋利的刀枪,而是唐军制造的投石,木楼等攻城器械。
诺大的石块在空中砸下,每一拨都能让无数高句丽骨断筋折,那几乎不是人力能够抵挡的东西。
而起最大的作用不是杀伤多少敌人,而是对敌人心理上的打击。
而且唐军每占据一处营寨,便建造起高高的木楼,弓箭手在上面肆意攒射,把一个个的高句丽人射倒在地,压制的他们抬不起头来。
密密麻麻的唐军士卒不顾伤亡,攻入平壤城外的一处处营寨,把抵抗的高句丽人屠戮一空。
因为之后即将面对突厥骑兵的进攻,唐军不再收容俘虏,即便跪倒在地,祈求活命的高句丽人难免也要挨上一刀。
残酷的行径让高句丽人心胆俱寒,却也激起了高句丽人同仇敌忾之心,跟唐军交战之时,也不再奢望敌人手下留情,只一心拼死抵抗。
但高句丽人在唐军山崩海啸般的进攻之下,还是节节败退,根本难挽颓势。
只一天一夜过去,高句丽人设在东边的营寨便已多数易手,刘仁轨率军两万,在北边配合大军主力牵制高句丽人,随后在北边也击破营寨十余座,将高句丽的防御撕的支离破碎。
高句丽人至此军心大乱,纷纷逃入平壤城中。
第二天午时,李靖的帅旗移至平壤城下,平壤城外围大致已被唐军清空,李靖随即下令,唐军各部就地驻扎,加固营寨,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突厥骑兵。
突厥人可谓是姗姗来迟,到了第二日晚间,李靖听得探报,突厥骑兵离着平壤城竟然还有近百里,正在萨水北岸逡巡。
这在骑兵来说并不算一段很长的距离,可如果突厥人过河之后便迅速进兵的话,此时应该早已在平壤城下与唐军对峙了。
李靖心中大定,他知道突厥人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想让唐军跟高句丽人在平壤城下交战,最好是两败俱伤,自己好来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突厥人不会顾忌高句丽人的死伤,两边勾结,肯定是尔虞我诈,没有通力合作的道理。
事实上其实也是如此,突厥人来的太慢,让唐军胜算大增,如果他们来的再晚上一些,说不定唐军都攻入平壤城了。
而在浿水沿岸,唐军设下的营寨当中,陈圆令苏定方,裴行俨等部将们分守各寨,他回到营寨当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斩杀了那一万多人的高句丽战俘,以免他们在战事吃紧的时候趁机作乱。
粮草辎重,该送中军的送中军,该由各寨储备起来的就都备好,因为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冬衣是最重要的一项物资。
从中原送过来的棉衣数量少了一些,不足以装备全军,都运过来交给了前方将士。
这种比皮袍子轻上许多,但却极为厚实的冬衣唐军以前自然没有见过,穿戴上之后感觉极为新鲜,就是大家不知道能不能靠这种东西顶住冬天的严寒。
朝廷那边却好像很有把握,不住的把这种称之为棉衣的冬衣送到半岛之上,尽量的供应大军将士穿用。
还有就是传统的御寒之物,羊皮制作的皮袄,两相配合,冬天里的唐军估计过的就会比较舒适了。
棉衣对战争的作用不用多说,这肯定是大唐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之一,其作用不下于刀枪,战马之类的东西,不过第一次亮相,却是在辽东半岛之上。
只是突厥人却也没有缺席,不需太过奇怪,或是有什么机缘巧合之类的看法,东亚舞台上就这么几个棋手,相互纠缠多年。
如今局面和以前其实没什么两样,大家争夺的还是区域的主导权,突厥人如果未曾南下,那只能说他们不够敏感,或是已经衰弱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足以被视作下棋之人了。
而在浿水南岸和汉江流域,新罗人在他们的女王带领之下,一边忙着给唐军运送粮草,一边紧张的注视着对岸的战局。
高句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可新罗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他们的两只脚都已站在了大唐的战车之上,几乎是以倾国之力在为唐军背书。
一旦唐军战败,新罗定也难以独善其身,亡国灭种只在眼前。
百济各部如今还没有收到什么消息,这两年唐人对他们的清洗让百济的部族损失惨重,各个噤若寒蝉。
但别看唐军主力在时,他们都乖巧无比,生怕惹了唐人不高兴,受那灭顶之灾,可他们对唐人的仇恨也不用多说。
1...623624625626627...7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