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瑟嫣
“你不用再说了,朕知道你的意思。”皇太极这个枭雄故意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多尔衮,像是欣慰他在自己面前的言行举止,又像是不满他拿八旗儿郎面子做借口。总之,如此的皇太极,是现在年轻还未独当一面的多尔衮不能看透的。
“范爱卿说得没错,为今重要的是安抚八旗贵胄以及再搜罗一批能够铸造红衣大炮的工匠,至于追绞贼子之事,就由十四弟你全权处理。”
皇太极心知追绞之事多半没有结果,索性就丢给多尔衮处理。而多尔衮呢,也猜到皇太极几分心思,也不以为意,反而表现出一副受到重用的感动表情。
“臣弟一定竭尽全力将贼子捉拿归案,以雪其耻。”
不提后金那一票表面上兄友弟恭的家伙们暗地里是怎么争锋相对,争权夺利,咱们接着说回大明之事。
这场血腥风波,在厂卫们干完坏事连夜出了盛京后几天,成功和厂卫们接了头的明达有些遗憾的表示:
“怎么不趁机将满洲鞑酋也一并刺杀了。”
此次任务的统领袁侯山拱手笑道:“魏大人,咱们也想趁机解决了鞑酋,只是鞑酋所住的皇宫守备森严,咱们并没有一击命中的把握,因此只得选择完成任务。好在鞑子们虽说要靠那些工匠帮他们铸造红夷大炮,却并没有多看重他们,甚至仍将其豢在牛棚马圈里,所以咱们才能如此轻巧的完成任务。此一下,至少能够拖延后金暂缓三五年铸造红夷大炮。”
“三五年吗。”明达叹了一口气,转而回望正蹲在一旁检查火炮的孙元化。“孙兄来的时候说,太后娘娘已经准了徐阁老(徐光启)的提议决定招募红夷炮手。不知此事何时能成?”
“徐师通西学,早在先帝爷还在时,就已经跟红毛夷打上了交道。由他出面,应该很快就有结果,魏兄不必太担忧!”
“如此,下官到算松了一口气。”明达笑了笑,却又是对着袁侯山道。“小弟知道袁大哥忙着回京复命,也就不留你了,等大哥下次来辽东之时,咱们哥俩再好好的喝一杯。”
“好说好说!”袁侯山不以为拱拱手,并哥俩好的互报了一下,就带着稍作修整,恢复了体力的厂卫们骑着高头骏马,浩浩荡荡、不遮不掩的出了辽东地界,赶往京师。快马加鞭,昼夜兼程,等袁侯山一行人回到京师时已是五天后,而这时杨太后正在为皇太极一封侮辱意味浓重的求娶信件而大动肝火。
“求娶哀家,他皇太极够格吗。”杨太后面色阴冷、带着凛然煞气的说道。“别以为现在披着人皮哀家就不知道鞑子是什么货色。哀家虽说出身小门小户,但总觉比他那个父不详的老子高贵到哪儿去了,当初还在李成梁脚边舔靴子的奴儿生出的货居然也敢来一封愿结两姓之好的信,呵呵,是欺哀家孤儿寡母,无人撑腰吗!”
满头大汗的施首辅已经想哭了。他妈的到底是谁手贱,将这玩意儿夹杂在奏折里,给杨太后看的,本来杨太后因为湖广武陵、澧州两地地震之事,有点气不顺,想找茬骂人。如今闹出这一出,呵呵哒,他绝逼没好日子过了。
已经哭了的施首辅一抹眼泪,扑通一声跪附在地,锤着地板嚎嚎大哭道。“太后娘娘是臣等没用,让娘娘遭此侮辱,这事决不能善了,当命辽东守军主动出击,为娘娘雪此大辱才对!”
施首辅这一跪,其他的文武大臣也跟着霹雳巴拉跪了一圈,并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93
抹着眼泪嚷嚷“君辱臣死”决心跟后金鞑子血拼一回,以鲜血洗刷此耻辱!
杨太后……
看到这一幕的杨太后突然不那么气了,她现在严重怀疑皇太极之所以来这么一封、露骨、调戏意味浓厚的求娶信,就是为的大明官员的这个反应……
主子受辱,满朝文臣闹着出战,远在辽东的守军自然不可能避战。可一旦出战,说不定反而会落入算计中……
失了怒意的杨太后有些头疼的揉揉太阳穴。她不太看得上皇太极以及范文臣这对君臣,也因为成功算计了两人几次而沾沾自喜,没曾想一封不伤筋动骨的求娶信,就搅得风起云涌。打吧,肯定有陷阱等着,不打吧,皇太极也没啥损失,反而占了便宜……
想到此处,杨太后磨了磨牙,皮笑肉不笑的道。“打,为什么要打。咱们不是讲究礼尚往来吗。既然鞑酋敢写一封书信求娶哀家这位先帝爷的未亡人,为何哀家不能回写一封书信,让鞑酋将膝下女儿送来,给皇帝充盈后宫。哀家仁慈,只要他敢将人送来,哀家和皇帝定不会吝啬区区贵人之位的。”
满朝文臣瞬间懵逼了。娘娘,你这反应不对啊!明明上一刻气得要死,恨不得亲身上阵抓花皇太极的脸,怎么下一刻就笑得这般凉飕飕的……
满朝文臣望着笑靥如花的杨太后,齐齐打了个寒颤。这样千百年难出一位的主儿,也只有咱们先帝爷能放在心上宠。哎,先帝爷,你真厉害!
就在满朝文臣一起怀念朱由校时,朱慈左看右看,突然笑得灿烂的来了一句:“听说鞑子们长年不洗澡,即使女儿家也有狐臭,朕才不要纳小鞑子呢,就算只给贵人位也不成!”
好吧!朱慈这张嘴里所说的话,很奇异的让杨太后心情舒畅了。杨太后抿嘴笑了起来,如同暖日里盛开的娇花一样儿,笑语盈盈的道。
“皇帝说得没错,区区蛮夷岂是配得上一国之君。施卿,哀家记得你写得一手好字,怎么回信哀家就交给你了,哀家也没什么别的要求,只要你将鞑酋气得吐血就成……”
有些懵逼的施首辅眨了眨眼,见杨太后笑得越发花枝招展,不连打几个寒颤,有些哆哆嗦嗦的道。
“臣…臣领命,臣一定竭尽所能,好好的发挥才智为太后娘娘出这个气!”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o(* ̄ ̄*)o
☆、第七十七章
其实汉时,刘邦嗝屁后、吕雉扶持幼子登上皇位,遭遇匈奴围城时也发生过这种事儿,不过那时的匈奴过于强大,即使如吕雉那般女子、气急败坏之下,也不得不婉言拒绝,以自己年老色衰,配不上匈奴王为由将求娶事情糊弄过去。
杨太后生气自然是生气的,不过那气在看到满朝文武的反应后,又很快的去了。杨太后心知打是不可能的,但要让她学吕雉那样婉言拒绝,杨太后也做不出,索性就让文采风流的施首辅写一封言辞激烈、恶毒的回信,能气死皇太极最好,不能气死、而是气得吐血的话也好,杨太后相信以明达为首的辽东将士正磨刀霍霍、等着鞑子兵打上来呢!
哼,你诱我大明主动出击、有陷阱等着,为何我大明不能设下陷阱、等着你送上门来呢,所谓礼尚往来便是如此……
至于皇太极会不会被气,那是显而易见的,要知道就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来讲,要说最毒的,除了不通人~伦礼仪的蛮夷之辈,便是读书人了。读书人的那张嘴啊,有时可真是杀人不偿命!
这不,被杨太后授与重任,施首辅只熬了一个通宵,就写出一篇用词华丽、没有一个脏字却让看的人无不气血上涌、面红耳赤,只想挽袖子跟始作俑者拼命的回信。
施首辅写完后,先是摇头晃脑感叹了一番自己的好文采,然后才挺着大肚腩,如慷慨就义的勇士一般、兴冲冲的进宫面圣。
“很好,哀家就知道施爱卿一定不负哀家的所托!”
杨太后满意一笑,然后暗搓搓的开始期待皇太极这凑不要脸的大叔到回信的反应,是气得吐血呢,还是气得吐血!
皇太极现在刚满四十,相比二十岁就守寡做了寡妇的杨太后大了一轮,的确当等大叔这个称号。不过杨太后料错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太极到讽刺意味十足的回信,根本就没有气得吐血,反而哈哈大笑……
“这慈禧当不得吕后,性子也太刚烈了。”
好吧,听皇太极这意思,他自比匈奴那时的王者冒顿单于,兴起写了一封意思与冒顿单于写给吕雉意思相近的求娶信,本以为杨太后最多学吕后那般婉言谢绝,却不曾想杨太后盛怒过后,没有说兴兵相对,而是回了一封通篇看不到骂人的字眼、却句句就在骂人的信来。让被人明讽暗刺、骂禽兽不如的皇太极都忍不住对写信之人的风采大为叹服!
皇太极生气吗?肯定是生气的,但却没有到气得吐血的程度。皇太极到底是一代枭雄,眼界自然与常人不一样,至少在一代狗腿子范文臣的眼里,皇太极如此当得明君楷模!
“慈禧原为皇贵妃,因子登高位,因有气度魄力,却比不得历经风雨、在众藩王环视中扶幼子登上高位的吕后。”范文臣恭声说道,话虽婉转,可那轻视之意还是显而易见,至少皇太极是听明白了的。
“杨氏当不得吕后,却不容小视。”皇太极将手中信笺丢入火盆中,红焰一哄而起时,他勾唇冷笑道。“既然不上当,那么就主动出击好了,八旗儿郎悍不畏死,又岂是区区大明边军能够抵挡的。”
范文臣极力符合时,皇太极突然又问:“朕让你联系起义军高层联系得怎么样?”
“托主子爷洪福,起义军高层都已然被买,假以时日,定能成为主子爷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狠狠的为主子啃下一块肉。”
“如此甚好。”皇太极突然笑了起来。“听说这杨氏是个绝色,不然也不会被天启小儿捧在手心里。朕观三国演义时,对曹~操所修葺的铜雀台甚感兴趣。朕想着,等攻占山海关、直取京师后,也修葺一间铜雀台作为杨氏未来的居所怎么样。”
这……
范文臣眼皮子一跳,口中却恭维道:“主子爷仁慈,真到那时,杨氏必感念主子爷的好。”
这凑不要脸的一对主仆!
能不能攻进山海关还是个问号呢,就在那意~淫攻占京师后,将杨令月当金丝雀喂养起来。先不说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就算会有这么一天,杨令月怕是宁愿学崇祯帝自挂煤山,也不愿成为肉禁被□□……
不提皇太极誓要消灭大明,将一国之太后圈养成肉禁的雄心壮志。京师方面,因为求娶信后续、不得了了下倒也慢慢的恢复了平静。
泰昌四年这一年,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94
除了延绥一带爆发饥荒,仍然需要政府大规模赈济外,就只有湖广武陵、澧州两地地震让人颇感烦忧。当然就大明目前的国力而言,应对这些天灾引发的后续,也不怎么感到吃力,所以相对全国大范围,也算是风调雨顺的一年。
孙元化赶往辽东不久,便被明达推荐受命为登莱巡抚。与之同时,徐光启花大量力、财力筹划招募西兵300,正在赴京途中。这三百名西兵大多是葡萄牙人,少数则是西班牙人,大多都是政府海军退役,熟知火炮操作的炮火。
一行被国人称为红毛夷的西兵到达京师后,杨太后领着朱慈小皇帝在西苑接待了他们。通过徐光启同这些西兵简单的交流后,杨太后一锤定音,全部调往登莱,在孙元化手中任职。有了这些通火炮的西兵加入,大明火器算是开启了新的篇章,杨太后相信由她和朱慈小皇帝的全力配合,这个时空的大明一定不会如历史上的大明一样,火炮数量越打越少,到了最后,后金方面足足有数百门红衣大炮,而大明方却萎缩到了十几门的地步。
泰昌四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可一到泰昌五年,所以大小麻烦接连而至,让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和中枢朝廷的一干官员全都忙得叫焦头烂额。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大明上下官员齐心协力处理政务时,黄河于孟津决口的消息让杨太后当场砸了案桌上的龙头砚台!
“昨年哀家就令都御史官员巡视河床,都御史回复沿河口岸没有出现堵塞现象,可现在呢,黄河水决口了,你们却跟哀家说是年久失修的缘故。真当哀家上了年龄,忘了去年都御史巡视河床之事不成!”
“请娘娘息怒。”施首辅拱手道:“现在怪罪都御史失职已经无济于事,目前最重要是解决黄河决口之事。黄河之水汹涌、一旦决口,必造成军民商户死伤无数。”
“那依施卿的意思是让孟津一带百姓先行迁走、安置!”
施首辅胖胖的脸上浮现凝重。“百姓转徙,到处丐食。如此下去并无路可走,乃聚而造反。所以迁民之举不可取,只能决口附近选一处适合地点,重新修建村民据点。”
“哀家懂你的意思了,此事就由户部以及吏部官员主持吧。”说完,杨太后看了一眼领命的户部、吏部尚书,突然勾唇冷笑了一声。
杨太后接着道:“平时的时候,哀家不介意你们有私心,因为人都有私心包括哀家,但如今这时候,尔等最好不要有什么私心,将哀家交代的事情一一的做好,不然锦衣卫那儿空着的昭狱,可等着你们入住呢!”
相比好面子、讲规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官员出手的朱由校(包括历史上的崇祯帝朱由检),杨令月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可不怎么讲规矩,惹极了她,她可是会乱来的。杀人不抄家那是傻子才会做的,信奉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杨太后觉得杀人又抄家才是真绝色!既丰盈了国库,又起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杨太后相信只要她说缺银子,这些平时把钱看得比命更重要的家伙们,即使再怎么不情愿,也会捐献一部分,才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崇祯帝都拉下脸面开口了,满朝文武还咬紧牙关说没钱,结果崇祯被逼得煤山上吊了,一群哭穷的‘铁公鸡们’也在起义军的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等酷刑的‘爱护’下,交出惊人的财富。
杨太后觉得,为避她手下的这群货也变成只认钱不要命、没有一丁点人文道德心的奇葩货,还是很有必要采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毕竟对付他们,一味的宽仁是不行的,一味的打压也是不成,唯有掌握平衡,不让其一家独大才方为上策。
说穿了,如今内阁成员分为三派,其中首辅施凤来乃是已经隐退朝廷、隐于幕后的魏忠贤扶持上台的,算是阉党。而次辅徐光启呢,算是清流,自成一系!至于次辅来宗道,则算是东林党以及其他党派一系。
三种派系互相制约,互相压制,没有一派系独大,朝廷氛围反而比之历史上崇祯当政时东林党独大、崇祯帝除了东林党人无其他人可用要好得太多,至少杨令月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所下命令,没有阳奉阴违,区别只在于完成得一般和完成得很好,
当然这种区别是因为各人的能力而已。有的人能力一般,自然完成得一般,有的人能力不错,任务完成得自然也不错。就好比一直稳坐首辅位置的施凤来,说能力吗,除了文采少有人及外和为人圆滑外,其实他的能力很平庸,至少对比名人张居正来说,施凤来这个人真的很平庸。
作者有话要说:一更o(* ̄ ̄*)o
☆、第七十八章
不过平庸也有平庸的好处,至少在强势如杨太后的手底下做事,只要事事听从吩咐办妥就是。就如这次黄河于孟津决口之事,杨太后已经开口让户部、吏部两部官员处理,施首辅只尽了首辅之责、勉励两部官员几句,全全放权,便与其余次辅、五人一起商议其他政事。
自泰昌五年开年以来,就立春一月便大小麻烦事不断,先是黄河于孟津决口,接着延绥一带又颗粒无。
好吧,在小冰川时期的影响下,大明境内大部分地区成都不佳,所种植的常规农作物只够果腹。只是延绥一带更加严重罢了。
内阁官员们平时都在俗称内阁办事处的地方办公。地址在紫禁城午门内以东、文华殿之南、内阁大库之西的一幢单独宫殿内,正殿牌匾上书内阁大堂。
左右偏殿都设有书房,里面放满各种四书五经,诗歌典易。天启年间时,内阁官员们皆集于昭德门之东南隅办事,只在新授职之日,于内阁设一公案。而泰昌元年起,新帝登基,杨太后觉得内阁办事处空着不好,就让内阁官员们就在内阁大堂办公,昭德门之东南隅则腾为休息室,以供忙碌于政事忘了时间、未能在宫禁之前出宫回府的大臣们歇息之用。
如此一来,倒也了内阁官员们来回奔波之苦。只是办事效率嘛,也没提升到哪儿去,至少一个该怎么赈灾的问题就反复谈论了几天,然后施首辅和稀泥的态度下,往年怎么做的今年还是怎么做……
于是赈济灾民一事仍然是赈灾之事仍然是延绥知府、今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施首辅以及内阁其他次辅轻车熟路的下发中枢旨意,延绥一带赋税、调拨二十万石粮食运往延绥一带赈济灾民。
中枢旨意下发到延绥一带后,还算好官、做事比较靠谱的延绥知府很是松了一口气。他们是知道饥荒一发生,朝廷一定会做出反应的,也会调拨粮食运来赈济灾民的。调拨粮食的快与慢,他们就不好枉自揣测了。
这快了吧当然最好,这慢了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95
,人心浮动之际最忌调拨。一旦粮食调拨不及时,饥民们在饿肚子的绝望之下可是最容易被不法分子挑唆、闹出民变的,所以这次粮食调拨迅速,唯恐出事的延绥两地巡抚才很松了一口气。
“为今之计,咱们只有一边广设粥棚、赈济灾民,一边通知孙巡抚(孙传庭)加紧戒备,不要让乱党有机可乘……”
杨太后懿旨让孙传庭、卢象升二人负责剿灭农民起义军后不久,孙传庭请缨任陕西巡抚。孙传庭就任后,先是在榆林练了一支号为秦军的军队,而此时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共同与高迎祥在陕北交战!
经过二人奴隶,高迎祥所属的农民起义军溃败,高迎祥以及余党溃逃回了湖广。延绥巡抚的手下之所以建议延绥巡抚在赈济灾民的同时通知孙传庭加强戒备,就是因为得到消息,躲回湖广的民军首领自号闯王的高迎祥已经复出,并来到了陕西,准备自汉中进攻西安。
原先吧,粮草未运来之前,延绥知府害怕潜伏起来的乱党煽动闹事,如今粮草平安抵达吧,延绥知府依然害怕乱党闹事,他的亲信手下这么一说,延绥知府当场忙不迭的点头:“就按淮生说得办!”
于是通知孙传庭加强戒备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孙传庭和卢象升二人的耳朵里。孙传庭领秦军镇守汉中,高迎祥所聚集的乌合之众根本无法攻克,逐听取手下之人的建议,意图从一处位于陕西长安县南,乃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必经之路,名叫子午谷的□□,直逼西安。
却不想身具将才的孙传庭早就料到了这点,安排秦军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等着高迎祥等起义军人马送上门。双方激战四天后,乌合之众终不敌器械军备良的秦军,高迎祥毫无疑问溃败。
这一次溃败,高迎祥再没有那么个命跑回老家躲藏,他被亲信出卖、被孙传庭俘虏,送往京师。这次,等待高迎祥的只有死亡!
历史上高迎祥被俘被杀,是崇祯九年的事,而这个时空,却提前四年被绞杀。历史上高迎祥一死,继任闯王、继续闹革命的是他的外甥李自成,而在这个时空,李自成以及军师李岩在未造反之前,就被杨太后派厂卫给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继位闯王的是高迎祥的一名叫做王思仁的手下,而他恰恰好就是与后金鞑子买、暗中有联系、出卖了高迎祥的亲信。
论造反,这位新任的闯王到底比不了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也比不了已然身死的高迎祥,加之这个时空的明军战斗力不像历史上因为拖欠粮饷而变得不堪一击,再加之他出卖了高迎祥、导致高迎祥被俘身亡的事不知怎么传开了,从众离心离得之下,继任闯王的王思仁很快步了高迎祥的后尘被俘枭首。
随着他的死亡,在历史上闹得轰轰烈烈、颠覆大明朝的农民起义正式落下了尘埃。往后后金潜伏在大明的探子们,虽说接连煽动民众、搅风搅雨让大明内患不断,但往往一开始,还未闹出个所以然来,就被手段更加残酷的朱慈以雷霆之势剿灭了。而那时皇太极已死,后金所在的首都盛京随时面临着兵临城下、破都亡国的危险……
当然以上皆是后事,暂且不表,咱们接着来说泰昌五年的事。泰昌五年三月高迎祥被俘枭首后,袁可立一死、就无人可压制的毛文龙因为贪杯、喝酒过多,醉死了。他一死,左都督一职自然空缺起来。
辽东经略孙承宗属意还是总兵官的袁崇焕接任左都督一职,而明达一系呢,特别是熊廷弼呢,则属意本该在历史上后金攻明京畿之战战死的满桂就任,最不济黑云龙、麻登云之辈,也好过他认定的才大志疏的袁崇焕接任左都督一职。
熊廷弼和孙承宗就这个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毛文龙之手下孔有德,也对左都督一职很有兴趣。
孔有德自认自己也算一方人物、足以比肩当代名将,够格当左都督。自视甚高的孔有德本以为熊廷弼和孙承宗两方争论不休时,怎么也该推自己上位,没曾想到最后反而让尤世禄这个宁夏总兵占了便宜上位……
这一下自认失了面子,被熊廷弼和孙承宗两方共同排挤的孔有德顿生反意,萌发了背叛大明朝廷、转投后金的念头。
泰昌五年五月初,皇太极突然率后金八旗兵攻打大凌河城,因为应对不及时,镇守大凌河城的祖大寿受困城内。
五月中旬,明达一边安排人马从陆路救援大凌河城,一边安排人走海路准备从海上支援。
袁可立死后,孙元化就任登莱巡抚、协助明达布防辽东。醉酒而亡的毛文龙受登莱巡抚遏制、身为其手下的孔有德自然也听命就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
明达让孙元化安排人走海路救援祖大寿,孔有德请缨前往,却因遭遇飓风而还。后孔有德以增援为借口,与孙元化一道赶往吴桥,当夜驻扎修整时,突然发动兵变,兵不血刃的俘虏了懵逼的孙元化。
孔有德背叛、俘虏关押孙元化的消息一经传开。大明方面勃然大怒,而后金的皇太极呢,则哈哈大笑,开始写信给被围困在大凌河城的祖大寿,劝他最好率兵投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