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王牌暗卫的撩夫日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路边的老猫

    “好。”吴莎答应了下来。

    徐喻明这才松开了手,任她去了。他也看明白了,吴莎对萧墨言真没有什么,他曾打算放宽心不再去记着这事,偏萧墨言老来他跟前气他,他才抓着这事不放,说不定还让吴莎也多生出一份心思。这可恶的萧墨言,合该给他找点事做!

    早朝退朝后,吴莎便回了自己的衙署。今日早朝也没有什么事,比往常更早退朝,吴莎也觉得朝局更不寻常,照理其余几派的人哪怕为着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也会争论不休,怎么这几日都特别的安静,总不能是因为天热大家都不爱吵架了吧

    低低咳了几声,她走到马车前时,身体还晃了几下,也不




第224章 无粮
    吴莎把刚刚毛仲景写下的批复也放进了箱子里,又对他说:“今日就先这样吧,你午后或明早跟李长史先学学,把分类和提要的事先掌握了。”

    “是。”毛仲景说道,见郡王的脸色实在不好,也不会再去打扰他。

    不过当天,毛仲景在外面并没有等到李长史回来,只能盼着第二天早上来时能碰到他。

    天暗了,李长史还在萧府,跟萧墨言说近日来司徒署的变化,和他刚刚推测出有异的几个州府官员,若这些人真是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百姓,也就不必再继续呆在位置上了。

    萧墨言本来也关注着徐喻明在司徒署的一举一动,却没有探听各处政务,免得人伸得太长又招人嫌,也就无从得知有人瞒报灾情的事。一想到竟然有人趁他不在,拿国事开玩笑,他的眼中闪过一抹讥笑,陛下正在等着找机会动一动朝中格局,有徐喻明在有些事都不用他们出面了。

    “告诉徐司徒,我正好准备去黄龙寺。”

    “是。”李长史说道,心下对两人的关系更摸不透了。

    等到第二天,一直思索此事的李长史在司徒府门口遇到了毛仲景,他才发觉有更紧要的事情需要他去想。整理待审公文本来也是幕僚的事,当初也是因为徐喻明没有幕僚,徐喻明又是新上任,李长史才把活接过来,这一忙之后,他发现这些事很对他的脾气,尤其是徐喻明让他写重要公文的提要之后。他现在都有些不舍得把活交出去。

    毛仲景的确聪慧,哪怕李长史交待事情说的有些不清不楚,他还是能办得很合吴莎心意,倒让以为他会碰个软钉子的吴莎一时有些诧异。目光在双眼明亮的毛仲景和嘴唇发干的李长史之间打了一个转后,吴莎仿佛明白了什么。

    “不错,看来李长史教得很好。”吴莎淡淡说着,务必保证自己的语气不带一点讽刺。

    “是,多谢李长史。”毛仲景还朝李长史作了一揖,让李长史的脸色又变了变。

    “前头麻烦李长史太多,本王深感不安,好在现在来了毛先生,李长史就可以多花点时间其余事上面,说不定有人手边积压着公文忘记上报。”

    吴莎不信各州府那么多官员都瞒着公文不报,或者有些人已经报上来了,却没有呈到她面前,最后把这事说成是是她这个司徒无暇处理的缘故,这个锅她可不背。

    李长史一听,也知道眼下这件事才是最要紧的,自然得先去办这个。

    “得委屈李长史几天了。”吴莎又对李长史说道,目光淡淡瞟了他一眼。

    “不敢。”

    李长史应道,心里又开始发虚,以为是他没有尽心教导毛仲春的事被发现了。之后几天,吴莎对他都很是冷淡,他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觉得吴莎这冷淡也太明显了些,直到有人约他出去喝酒说起了抱怨的话,他才意会过来。郡王这是拿他做饵呢,李长史想想萧墨言与郡王的关系,也就顺着那人的话抱怨起来,还说萧墨言也等着看郡王笑话云云。

    萧墨言倒也是真想看徐喻明的笑话,他盼着徐喻明能向他求助,或者撑不住场面又舍不下面子时,让吴莎出面示好,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还被两人支使了出来,大热天的在外面办差。随他来办差的是两名暗卫,这事怎么也得让齐暄帝知道,就算要查最好也有齐暄帝的人跟着。徐喻明或许以为这些凭萧墨言自行出去查探即可,萧墨言却不敢妄自尊大,任何会引起怀疑的苗头都得在燃起火星之前掐灭。

    暄治二十年八月,轰动全国的贪墨案戏剧性的开场了。

    先是有人弹劾徐喻明不顾民生,压着各地汛情的折子不上报,这事因为徐喻明早有准备,不但揪出了隐藏在司徒府暗桩,还让霍太尉现了形,尽管后来在霍太尉的“分辩”下,暗桩又马上改口称是因为私怨,但显然这事已经被算在霍太尉的身上。

    这事也的确跟霍太尉有关,如今太尉被分了权,远不如司徒职务重要,他就想趁着萧墨言没在,收回齐暄帝划出去本属于太尉管制的职务。想不到这个瞧着事事听从齐暄帝,才回来长安没几天的徐喻明竟勘破了他的布局,他仍不信这会是眼前帝个病秧子的本事,定是萧墨言事先就在司徒署埋了人。可笑徐喻明竟不自知,甘愿成为齐暄帝手中的刀。

    在齐暄帝的冷眼下,霍太尉继续辩称此事与他无关,那痛心疾首的模样仿佛的确受了天大的冤屈一般。他门下的官员也乖觉,马上又把事引回到徐喻明身上,称是他为人苛刻才招致此事。

    “苛刻难道上官对属下要求严苛就能成为官员不顾百姓、以权谋私的理由尔等视纲纪法度为何物”

    话虽如此,徐喻明为人苛刻的名声却跑不了了,不过他本人也不在意。

    徐喻明早就与齐暄帝商议好了,只待这儿事一了,便安排人手为特使派往各地就令当地官员就地放粮赈灾或者是调粮赈灾。霍太尉现在背着事,想来也不会站出来反对。

    事情到了这儿,徐喻明和吴莎都以为已经了了,毕竟靠这么一件事把霍太尉拉下来并不现实。谁知道那些忽然而至的特使面对的却是一个个空了的粮仓,剩下一些放着粮食的粮仓里许多放着的也是陈粮坏粮。

    粮食呢

    收到消息的齐暄帝和徐喻明等人皆有些诧异,倒是事前去各地探查的萧墨言已经摸着了门道。因为江南推广两季稻,各地的粮仓都放满了粮,萧墨言任杨州刺史时,有些郡县还得加修粮仓存粮。可是现在……

    汛情严重的县城有些就是杨州的,萧墨言作为前一任杨州刺史,本是想回来看看治下的百姓,再由他出面配合特使让各郡县调粮去其他州的受灾地方,可是杨州竟然没有粮……他才离任五年,那些堆满仓库的米粮呢

    因他出行时指明是去黄龙寺,身上又带着孝,州郡官员也不敢来打扰,却一直派人不远不近地盯着,才让他有了疑心。跟着他来的暗卫去查各地的受灾情况了,他就派自己的人手去查这些官员为何行事诡异,作为曾经的杨州刺史他在当地有些人脉,这一查就查出了事。很快他发现粮仓中的粮是被县令或郡守私自卖了,有些还是偷偷卖到了他国,这情况不但杨州有,其余州也有。萧墨言想到去年草原



第225章 忙碌
    有个人型电脑就是好使,吴莎暗叹,其他叫来帮忙的的官吏正翻着卷宗,待程季青说完他们一对,竟没一处是错的。这人也太能干,郡王是从哪儿找到的这个人其他人惊叹道想,就连李长史都眼睛发亮,这样一个人就是不当幕僚也可以留在司徒府里当名小吏,帮着对各地每年的数据能省下他们不少功夫。

    当着徐喻明的面,李长史也不敢挖墙角,还是等眼下这摊子事应付过去再说吧。他也不好意思在这个时候给徐喻明添堵,县令私售官粮的事认真算起来是萧司徒失察,连他这个长史也有责任,幸好徐喻明担下了此事,陛下又看到郡王的面上不曾怪罪。现在,为了收拾这烂摊子,徐喻明不顾体弱几乎扎根在司徒署,让他很是佩服。

    不过就算是徐喻明扎根在司徒署,除了开头两天,其余时候都有擅长照顾人的忠武(吴莎)在边上侍候,也不太累。中午的时候,忠武还会蒙着徐喻明的眼让他硬歇一个午觉。底下的官员也不敢说什么,忠武这人瞧着有些凶恶,像是他们有点不满他就敢动手把他们打服似的,有他杵着,他们做事都快了几分,生怕慢了拖累了郡王会招来她的不满。

    好在还有郡王府送来的午饭能安慰他们一下,没让他们觉得赶工的日子太难熬。

    司徒署是不安排午饭的,以前署里的官吏中午都去外面吃饭,或者让家人把饭食送来。若是手头事情不多,有些人在外面吃着吃着一直到快下衙了才回来露个面。各个衙署都有这样的人,徐喻明也没有理会,只要底下人把手头的事情办好,他不会揪着小错不放。

    如今署里忙碌,出去吃是不能了,只能让家人送。饭菜是送到了,上官不吃,底下人也不敢吃,吃也吃得战战兢兢的。吴莎是个提倡劳逸结合的人,且看到官吏们自家送来的饭菜有好有差,有些又因为住家太远,中午只吃几个早上买来的干饼子填肚子,索性就让郡王的人每天准备五菜一汤送来。

    郡王府现在的大厨本就厨艺高招,也是得了吴莎指点学了许多新菜式,现在做出来的菜跟黄馐楼的比也是不差的。官吏们吃了郡王府用料十足的加菜,一阵子忙下来人不但没瘦还养得白胖了些,吴莎戏称这就是过劳肥。等江南的事态总算平熄下来,有些人还为吃不到郡王府的菜感觉可惜。

    相比司徒署里渐渐松快的气氛,朝堂之上依旧气氛沉重。江南粮仓案一出,朝中受牵连甚广,甚至连军中都查出了几个私放商人过关卖粮的将官。大齐文武并重,许多老牌武将家族拿得出手的将士颇多,倒不怕位置空出来没人能顶上去。

    江南一带就不同了,有的郡从上到下的官员都摊上了事,要是全换了齐暄帝手上也没有那么多可用的人。事急从权,就像赈灾一事,因为萧墨言不便出面,会暨郡守就被提了上来处理此事,他虽然不是齐暄帝重点栽培的人,但是齐暄帝还是让他任了杨州刺史。会暨郡算是杨州最干净的郡府,郡守这一升官算是跳级,也是在给朝中其他人提个醒。

    新任会暨郡守是夏守知的岳父,夏守知还是没有升官,但他与友人所办的的求知学院却出了十位官吏,里面有县令有县丞,这可是比他自己升官更大的荣耀。

    夏守知这些年也越发看透了,他若是升官,成了一州刺史什么,事情多不说,还得应付一些小人,他已经看惯了江南美人的温柔清婉,让他是面对世故的中年人,他恨不得挖了自己眼。但他又不想什么也不做,就把心思都放在经营书院上,除了现在出的这十位官吏,前头书院的学生也有不少被他推荐任职,皆得上官称赞。

    经此一事后,本就口碑不错的求知书院,在南方名声大噪,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为此夏守知还扩建了书院,把学童班分到了别处。

    齐暄帝和萧墨言在求知书院创立后,就关注着书院的状况。齐暄帝记得书院创办之前,徐喻明就上过折子,不过在江南办学,比朝廷出面办学要容易的多,他当初也不觉得由朝廷出面办学有什么好处,现在想来,倒是他目光短浅了。

    既然这一次错过了,下一次就得补上。夏守知在钱塘,他不便召来详细问建学校的事情,当初帮着出主意的徐喻明却在。于是,在忙了一场得了几天假窝在家里的徐喻明就被陛下给召进了宫。

    “你躺着,我去。”吴莎拦下了想要起身的徐喻明,这一场忙下徐喻明都瘦了,她可舍不得再让他操劳。

    徐喻明私心觉得进宫不会累着,但是看到自家媳妇这么护着他,让他受用的很,也就点头答应了。

    “回来的路上带只烧鸭回来。”

    “府里这么多下人还来支使我。”吴莎抱怨了一句,却已经在想那家有名的烧鸭铺子边上是不是还有其他美味的吃食。

    齐暄帝在宫中等人许久,等来的不是侄子却是侄媳妇也是有些闹心。他面上不好表露,仍让人上了茶点,待其余人退下时,才问起徐喻明的情况。

    “他有些累着了。”吴莎一脸老实地答道,又道:“陛下召臣前来是为了什么事”

    “原是想问问夏卿求知书院的事。”

    “陛下想知道什么”

    听她如此问,齐暄帝心中的郁气倒减了一份,“你也都知道”

    “郡王行事从不避着我,他上那道折子前,我们也商谈过许久。府里也就我一个还算能干,他不跟我商量就只能自说自话了。”

    见她并不讽刺之意,齐暄帝才说:“先前你们说要朝廷出面办学,又说要招收寒门学子,这事怕是不易,故而这事就搁置了下来。”

    “当时是不易。那现在呢”

    齐暄帝也知道现在是办学的好时候,才会召徐喻明入宫。

    “若这书院真办起来了,又要如何招收寒门学子”

    “可以让各县推举,或者大儒举荐。”

    “人数会不会有点太多”

    “先办一场入学考核,若该县举荐之人全能通过,也算是政绩之一。”

    “学生的出路要如何安排”

    “里头最出挑的几个于各曹署观政,若有可用者可以作为储备官吏留下,开始的时候甚至可以录用几位到陛下您身边来,帮着整理紧要公文或起草诏书等,想来之后想要进学的人只会太多。”

    “录用之人要如何挑选”

    “考核或推荐。”

    “若有人徇私当如何”

    “这就要看陛下挑的先生如何了。”吴莎笑道。

    齐暄帝若真要办这样一间书院,少不得请几位当世大儒前来,里面有许多清正之名在外的还是可以一用的。两人在殿内商谈了许久,吴莎看天色差不多



第226章 权力最大的司徒
    随着霍太尉称病致仕,朝中气氛空前和谐,新上任的太尉是位年迈的老大人,相关事务都是齐暄帝亲自过问或分给徐喻明,为此吴莎曾代徐喻明表达不满,但是齐暄帝没信。

    “你这个司徒估计是大齐权力最大的司徒了。”吴莎私下跟徐喻明感慨道。

    徐喻明说:“这样不好吗你不是说外面的夫人一个个的都奉承着你。”

    “吃力也不讨好,家产也没有变多……”吴莎叹道,却又一笑,“那些夫人说话是真正让人觉得舒服,不像沈氏似的,拍个马屁也让人听着别扭。”

    在徐喻明出任司徒后,吴莎参加过好几次宴会。本来徐喻明新官上任时,应该请相熟的人来府上饮宴,但郡王府一向走低调风,府里没有设宴,只是在黄馐馆叫了几桌上等的席面送到司徒署,请底下的官吏吃了一顿。不过这一顿也仅限于司徒署之内,鸿胪寺卿之类的徐喻明都没有请,有些人说是因为谢鸿胪的原因他才如此的。

    徐喻明低调,吴莎自然也要跟着低调,但是再低调也得出门露露脸,当然也只是露露脸而已。两人的身份官位在那儿,也没有他们推脱不掉的场子,就连徐喻明的一位皇姑姑也就是大长公主生辰,两人也是只送了礼。现存着的几位大长公主因为王氏的缘故嫁得都不算好,当年也不怎么得宠,与陛下和徐喻明关系都不亲厚,徐喻明也范不着非得给她们面子。

    倒也有人想闹,但徐喻明的身体摆在那儿,要是请他去参加喜宴,他坐了一会儿晕在那儿了这事算谁的至于吴莎,难得与吴莎走动的几个女眷都说吴莎有点“木”,瞧着不是特别机灵,但别人想要讨便宜也没法入手,因为她什么事都要跟郡王问过。

    只有沈老夫人婆媳觉得这位郡王妃一点也不愚笨,还特别有气势。也怪吴莎从一开始想要让自己有一个外强中干的形象,后来想想也没什么必要,就改成了演起来比较省事的乡下热心小媳妇。

    与各家夫人接触最多了,就是江南灾情暴发后,吴莎与各家夫人商量捐献家中旧衣物、米粮赈灾的事。这件事虽是她牵得头,但出力最多的是李长史的夫人李氏,尽管两人是同一个姓氏,却来自一南一北不是一个本家的。李氏挺会来事,知道吴莎是她夫君上官的夫人,又是郡王妃,很是愿意帮吴莎出力。

    这位李氏也是吴莎眼下来往最多的官家夫人。除了她,毛仲景的夫人梁氏出入郡王府的次数也算多。梁氏也算出于书香门第,是家中庶女,她和毛仲景的姻缘是她父亲酒后一时看毛仲景顺眼许下的,这里面有几分真心暂且不提,她一个家中的庶女本也是被家人用来拉关系的。
1...6465666768...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