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首辅家的长孙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刹时红瘦

    柴生顿觉手痒,忍不住想要去掐某道爷的脖子,但相比春归的为难,一切都成了次要,他暂且不搭理




第一卷 第43章 初详案情
    王平安虽说出生未久手里就被老爹塞入一枚金钥匙,但鉴于王老爹是个惜福知足的秉性,对日后将要继承家业的长子管教甚严,早些年,王平安也曾随着老爹飘洋过海,历过风浪、受过艰辛,全不是个只知挥霍而四肢不勤的纨绔子。要说来松果山这一个时辰的山路对他而言不算难阻,只不过这些时日以来,他是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了逍遥仙长的道居,山脚下的农人指路,说的又是个大概,王平安一路上山,经过不少岔道,也曾拐错了方向,走不少冤枉路,才遇猎户柴夫指正,他也拿不准能否顺利抵达目的,心焦便步急,当终于看见了豁然开朗处,竹亭里坐着的是一面之缘的莫问道长,如释重负之余又难免气喘吁吁,虽说并未忽视竹亭里另还有一双仪态不凡的男女,也全然如同忽视一般,只冲着莫问打躬作揖。

    兰庭不消多废思量,就洞悉得王平安确然是个精于世故的商贾,很明白求人时务必专注的机窍,又听他虽说年龄要比莫问超出将近一倍,声声伏低殷诚,全无长者矝持,想必这样的讨好,当是能够取悦其实顽心还重的小道,可能让一个精于世故的商贾如此信服,足见莫问的故弄玄虚其实甚足火候,大约也只有春归和他自幼熟识,见识了那番玄奇之术,才能不以为意,嬉笑怒骂着相处。

    兰庭忽而又觉得妙趣,从前他可不曾想过会和妻子的旧友相交,更甚至和妻子的过去有所交集——那时“妻子”并没有确切的个体,但世族出身的女子是不庸质疑的,又这世道,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女子长于闺阁,日常习授无非女范针凿,能识琴棋书画已算幸运,相交者自然也都是脂粉裙衩,总之境遇历世与男子是大相迳庭,没有多少交融之处,而这交融也并不必要。

    陪同妻子访友那就是被一群脂粉裙衩包围,谈说时兴的妆容精贵的首饰,又或者诽议哪家宴会时,某某出了风头某某失笑于人,想想这画面兰庭都觉荒唐。

    他是不敢想结果会娶一个交游“广泛”的妻子,知交圈如此有趣,竟然让他都觉得果然增长不少见识,反思过去是否存在成见。

    兰庭这么一走神儿,一旁的王平安已经把恳求说个完全,莫问这回的架子也是适度转为随和,并没有再坚定推拒:“小道虽能卜算,倒也可以尝试超度亡魂,但小道可不是官身,哪能断案再者害杀阁下庶母的真凶倘若不被绳之以法,亡魂冤情不能昭雪,自然也就难以超度了。”

    王平安为难道:“可是……庶母已经下葬,纵然家父有意彻察,却无凭无据,就这样报官,官衙又哪里会受理”

    “这有何难”莫问这才指向兰庭:“这位便是知州老爷的长公子,贵寓若能请得赵舍人察断疑案,还怕不能将凶犯绳之以法免却祸患”

    王平安听这话后,不由惊了一惊,他家老爹一贯忌惧官家,不肯牵涉讼争,更不说这回事件又关系家宅内丑,怎好传扬宣张只不过现下命案的事已被泄露,避是避不过去了,又有一桩,其实王平安对于官衙的涉避,见解和王久贵殊有差异,如今意外得了个能与赵知州的长子结交的机会,他也难免怦然心动。

    于是连忙起身,恭恭敬敬的见礼。

    一番客套罢,待彼此又再坐定,王平安才说起自家突而发生的这桩命案:“在下庶母本家姓白,扬州人士,获家父赎身,晃眼近二十载过去,家母因身体一贯欠安,内务多有失顾,庶母协主家事,算来已经有了十年之久,不想三月之前,家母近身侍婢凝思,忽而检举亲眼目睹,庶母私赠香囊予西席先生。”

    他说到这里,又带着些谦卑的解释:“余为商贾下民,不敢辱没圣贤

    ,敝门这位西席先生,原本却是考中了举人,不过两试礼闱不中,便不再应考,因家境贫寒又无凭靠,也懒得去求补缺……”

    听王平安的述说,兰庭的脑子里便勾现出这个姓高,自号显市的举人玩世不恭的形象。

    &nb



第一卷 第44章 合作探案
    王平安似乎完全没想到知州府衙的公子会怀疑他的生母,愣怔的神色尤其显然,好一歇后,才苦笑着解释:“舍人有所不知,虽家母为正、庶母为妾,且庶母因家父嘱托管家,看似威胁家母正室的权位,然而家母……家母出身贫寒,既不能识字知书,又实在无力经管种种琐杂,甚至于当家父获得机遇资产渐富时,家母便常常担忧会被遗弃,后来家父纳了良妾郑氏,让余尊为二娘,仆下也常以二太太呼之,郑氏管家,常常折辱于家母,若非后来庶母好意维护,家母虽不至于被郑氏所害,难免多受委屈,积郁于心。”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王家主母周氏,更加亲近白氏而忌惮另一个偏房郑氏,万万不会自断臂膀,反而让郑氏坐享渔翁之利,周氏对白氏既无杀意更无必要污陷,周氏已经将近六旬的人,身体一贯不好,又没有管家的能力,既无必要再和白氏争宠,也无必要争夺财权——白氏唯有一女,没有子嗣,从利害来看,有两个儿子的郑氏对于正室嫡房无疑更有威胁。

    所以王平安坚信生母是无辜的,他并不担心兰庭的那一假设,甚至于根本没有预料对方会怀疑他与世无争的母亲。

    毕竟是面对着外男,春归不好直接插话,但她实在好奇一个问题,不想如同心有灵犀般,这问题被兰庭再次直接地问了出来:“再恕直言,据某知闻,虽说嫡子庶母之间也并非尽存嫌隙,母慈子孝却是更不多见,白氏被令尊质疑时,足下竟能毫不犹豫为其辩护,这,未免有些让人疑惑,未知足下因何笃断白氏无辜。”

    “实不相瞒,庶母被家父赎身时,方才及笄,只比余年长五岁,因幼受调教,既能弹琴吹箫,又谙吟诗识字,且性情温和颇识情义,因家父嘱托,曾教授余识字算记,故而余对庶母敬重之余,也很明白庶母的性情,庶母出身贫寒,不幸坠于风尘,年幼时经历不少磨难苦楚,原本对日后并不怀抱期翼,不想却被赎身,家父待她比良妾之礼,委以教授子弟之托,家母待她亦为友善,庶母极是惜福,尤其当生下三妹,更是庆幸终身有靠再无遗憾,又怎会与高先生……行为苟且之事背弃家父让三妹蒙羞高先生虽说承认了暗慕之情,却也矢口否认有不齿之行,故而余才怀疑,是那婢女凝思,被人收买意欲污陷庶母。”

    一个婢女,倘若不是被自己的主人指使,当然不可能凭白无故污陷享有管家之权的妾室,除非另外的人,许以让这个婢女心动的利益。

    看来王平安怀疑的人,非郑氏莫属。

    兰庭先听他的一面之辞,也像信任了他的分析,商量起来:“为了行贿施公一案,令尊屡屡不肯如实作供,足见令尊对于讼争官家,避之唯恐不及,倘若足下与令尊直言我的身份,一来会让令尊疑忌,再者也怕会打草惊蛇,所以依我的想法,莫如足下与令尊这样禀明,就说我乃逍遥仙长的信徒,获仙长嘱托,趁往北平应考,路经汾阳时,拜望一番莫问道长,怎知道长被足下请去了贵寓行办超度法事,我与内眷,也只好暂时客居在贵寓。”

    王平安正愁怎么说服父亲,听这话后,烦难尽释,哪里还会拒绝,又忙是打躬作揖好番礼谢。

    又说兰庭,虽说不曾料会在松果山就撞见王家的人,原本却也有主动登门的打算,故而出门的时候,不仅让春归带着梅妒、菊羞两个婢女,他也带了书僮汤回,和一个唤作乔庄的长随,这样一行人,看上去还有一点远行的排场,只是春归还穿着素服,就不得不另加一番解释了。

    妇人若服丧,纵然已嫁,一般也不能出远门的。

    故而春归的原籍还是说在了汾阳,因母丧,又赶上夫君今秋应考,所以才从金陵随来,是为拜祭亡母。

    哪知莫问小道这个奇葩,硬要款待获师父嘱托前来拜望的信徒,王平安无奈之下,只好把兰庭夫妇邀请来家中居住,又还告诉父亲:“莫问道长对宋郎君极为钦服,称宋郎君虽说不识卜断,却谙悉审推,咱们家里的事……莫问道长已经

    对宋郎君伉俪说明,再不能隐瞒了,儿子便想,兴许宋郎君真能察出真凶,助益道长超度庶母的冤灵。”

    宋郎君就是兰庭杜撰的姓氏。

    王久贵一听“冤魂不去、血光之灾”的断言,就像心里绷着那根弓弦终于断裂,早被震荡得六神无主惊恐不已,而且没有



第一卷 第45章 毫无头绪
    兰庭和春归被视为贵客,寄居之处也是一所相对独立的客院,位于连系外宅内宅的地方,东、西二向的角门,一处可通户外,一处可往内院,春归的贴身婢女梅妒、菊羞,都安置在客院里,另外王平安还专门调遣来两个可信的仆婢,暂时以供贵客差遣。

    晚膳之后,梅妒、菊羞与那两个仆婢在院子一角的花架边儿,一边乘凉一边闲谈,春归则半开居室的轩窗,斜倚着,听窗外廊下立着的白氏说话。

    她听不清仆婢们的言语,仆婢们远远瞧着,也只以为她在乘凉发呆,根本不会觉察异处。

    天上的霞色滟逦叠展,廊底的天光却寸寸褪减,玉色纱灯已经是燃亮了,灯火和光色下,白氏的面颊又明昧不定。

    春归和兰庭约定好了合作与较量,想到他惯常似乎擅长的是度人貌态言行判断清浊,不自觉间,便也留意观察起来,故她很长时间都是沉默的斜倚着,听白氏的语态,看白氏的眉眼。

    这一细察,恍觉那秀妩仍存妍丽的容貌里,透出独有的韵味,似不动声色的戚伤,她死前就应当是极憔悴了,面色晦暗,只依然眉目如画,细致处的秀美,本没有随着年华消褪,但这时她既像哀郁又像怀念的追忆当年,那秀美便显得格外生动,连那一种憔悴,都像有了惊心动魄的风格。

    白氏说起她自己,稚拙时最本初的记忆,仿佛永远不知饱暖究竟是什么感觉,于是对饥寒交迫的记忆就格外的深刻,直到一生过去了都无法磨灭,却早已经忘记了,父母的容貌,至于兄弟姐妹,有与没有都不确定的。

    忽一日间,她被卖到了妓家,那时自然也没有什么卑贱的认识,鲜明的记忆是被人牙子教导着让她唤“阿母”的人,贵妇一样的妆容和穿戴,那是她第一次懂得吃饱肚子的感觉,从此之后,也算摆脱了饥寒困苦。

    妓家除了“阿母”,还有姑娘和婢女的区别,她很快又再懂得了,姑娘是主婢女是奴。

    原来这世间,还能有机会在主仆之间选择,于是白氏自此有了努力的方向,她没日没夜地学习各种乐器,识字知书,歌舞形体,那些奉迎的技巧,如何展示风韵,也渐渐更懂得了,原来“姑娘”的身份,也是不能自主人生的。

    一切灿丽浮华,一切酌金馔玉,背里仍旧是无靠无依,像流水之于浮萍,像春光之于飞絮,都不是归宿,终究难免要被雨打风吹去。

    之于欢客而言,需要的是解语花,纵然也会欣赏妓子的才华,机辩的乐趣,但最最基础的仍是容貌,色艺二字,色为何在前色衰爱驰,这就是妓家的心病,她们无时无刻不再提醒自己,岁月残忍,于她们而言更应惜时。

    最好的归宿,仍是在容貌最好时,得遇良人,甘愿为她们赎身,从此成为良籍,也算是出了阁嫁了人,虽说,只是旁人看来的小妾,玩物一样的存在,但在妓子看来,也像是落地生根。

    而白氏及笄之岁,“阿母”为她举办“成人礼”,那晚为她插笄的人,正是王久贵,为这份“荣耀”,王久贵一掷百金,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就在次日,王久贵竟干脆提出要为白氏赎身,这是多少“姑娘”的期望呀,未经半点坎坷,就此落地生根。

    白氏就这样告别了纸醉金迷,她初一绽放,就被人采摘,但她一点没有留恋原本的花团锦簇,而是心甘情愿地步入宅院,专为一人歌舞,专对一人弹唱,她不仅仅是解语花,只需奉迎承欢,她也需要洗手作羹汤,像普通妇人一样女红针凿,直至如今,她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以前不是没有听阿母说起过,有那些姐妹从良,自以为终生有靠,怎知不为大妇所容,转眼又被驱逐,除了青楼楚馆,天下原本就没有我们的归宿,我那时又哪里会信呢只以为是阿母为了留下我们,有意恐吓的话,后来,跟了老爷,我起初心中也很忐忑的,既怕不被大妇所容,又怕被老爷的儿女嫌弃责难,怎知一见大太太,却是一个这样可亲的人,心地比老爷还软。”

    “还有大爷、二爷,虽说非我所出,对我却很礼敬,能得这样的归宿,对我而言,真可谓三生有幸。更幸运的是,如我这样的人,幼年时就沦落在青楼,用了虎狼药,本不奢想能有子嗣,没想到身体调养了几年,却被我怀了身孕,有了亲生的女儿,成为名符其实的母亲。”

    &nbs



第一卷 第46章 杀意何生
    白氏怔怔地想了一歇,才算明白了春归的推断——要若凝思的告发导致她被禁足当真是因为巧合与误会,那么凝思对她并无恶意,可她却在禁足时被人毒害,凶手也只能是因为她的“红杏出墙”大存怨恨的王久贵。

    然而白氏却斩钉截铁般地否定了这一可能:“相伴多年,我还算明白老爷的性情,他早年时渡海,途中便遭遇海难,同行之人十个死了九个,老爷却得以幸免于难,事后老爷想到出行前,求了一卦,卜为有惊无险相应福报,而老爷当年从汾阳往江浙谋生,途中遇一对可怜的姐弟,几乎被饿死,老爷把身上所有的盘缠都舍给了他们,靠着沿途做苦力才到了江浙,便认定是这份好心,才得到了福报。”

    这一段往事白氏当然是听王久贵自己提起才得以知晓,但她却并不怀疑王久贵当年会存着这样一份善心:“自此之后,老爷越是相信因果报应,也不知往佛寺道观散了多少钱银,又常常开设粥棚,资助孤寡贫困,他是当真对神明上苍存在敬畏之心,虽说心胸不算宽广,难免多疑多忌,却良善仁和,万万不会行为害杀人命的恶行。”

    春归之所以计划让莫问出面,诈取王久贵的信任借机到王家调查白氏的死因,也正是因为打听得王久贵迷信佛道的习惯,虽然说世上不是没有一边吃斋念佛一边心狠手辣的角色——比如顾老太太正是这样的人,不过她也相信白氏的判断,认为王久贵的确是神佛的信徒,心中果然存在仁善的念愿。

    当他听信凝思的挑拨,认定高显市和白氏有染时,勃然大怒之余,把高显市驱逐、白氏困禁,已经算他最最狠绝的手段了,当白氏“自尽”,王久贵几乎立时后悔,从他将白氏厚葬就能看出心中已然不存怨恨,到莫问出现,断言白氏是被谋害时,王久贵更加畏惧天谴,立誓要察明真相让白氏魂灵得到安慰,这一切也都合情合理,反而要是王久贵为真凶,种种事由就都存在着无法解释的矛盾。

    “所以我才说凝思不可能是因为误解,为主家尽忠才向主母举告,因为凶手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让娘子失宠,而是想要谋害娘子的性命,杀意背后,多数存在刻骨仇恨以及极端利害,凝思只不过一个婢女,她何来如此歹毒的杀意”春归问道。

    白氏颔首道:“老爷乃新富发家,不像高门望族的门户根底深厚,王家的仆妇多为家生子,凝思还是我掌管内宅的时候,从牙人手上采买的婢女,她本有些呆笨不灵活,牙人许久没能卖出,待她就很苛厉,不给吃饱穿暖,又常常打骂,多得那一批婢女中,有个对凝思心怀同情的,替她向我求情,我也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凝思一道买下来,后来太太见了,倒是欢喜凝思不多话,忠厚老实,又同情她笨拙不讨喜,竟然把凝思要去屋子里近身服侍,不让凝思再干粗重活计。”

    “怎么我听渠出说,凝思虽说看着不起眼,却也远远说不上蠢笨”春归听白氏这样评价凝思,觉得几分诧异。

    “原本凝思脑子也不痴笨,只是长相不那么俏丽,性情也有些呆板,过去了几年,岁数渐渐增长了,又经过一些调教,言行举止当然有所长进,也慢慢地,真得到太太的看重。只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可对她从无怠慢,更说不上苛责,真想不到,她究竟为何毁谤杀害我。”

    “凝思应是受到他人收买唆使,如今我们只能断定,她乃毁谤之人,至于毒害娘子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凝思。”春归问道:“娘子认为,谁对娘子怀有杀意”

    “我是真想不到,家里谁会对我恨之入骨不死不休,要说矛盾嫌隙,也就无非是二太太郑氏了,所以这些时间,我主要是盯紧郑氏,只虽说如影随形的窥听,也只是察知,她对我的死,一直兴灾乐祸,却反而认为都

    是太太的手笔。”

    白氏当年,被王久贵从青楼赎身,纳为妾室,比照着郑氏,亦是让家人称其为“三太太”,周氏不觉气怒,却让郑氏大为恼恨,常常挑衅挤兑,两人之间嫌隙颇深。周氏这正妻,既无出身又无容貌,唯一的指望便是两个嫡子,以及丈夫王



第一卷 第47章 无人认罪
    听了白氏这番复述,春归神色却还平静,问道:“娘子是因郑氏的话,心里有了疑惑”

    “不,我并不信。”白氏莞尔,那笑意里却像溢出药汁的滋味:“若让我信太太真为这点子利益杀人害命,还不如信是老爷因为愤慨杀人。”
1...1314151617...2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