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首辅家的长孙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刹时红瘦
    春归暗忖:这样看来,越发不像周氏为幕后真凶了,因为她根本就不在意流言的指向其实是她,毫无自辩的本能反应,更加关注的,的确像是白氏究竟为自尽,还是被凝思害杀。

    要周氏是在伪装,也未免太逼真。

    又去打量凝思,只见她眉眼间聚集一股坚决,虽膝跪着,却是昂然的姿态,没有半分心虚畏惧:“奴婢既没有污陷三太太,更没有毒害三太太,当日奴婢的确是亲眼目睹了三太太行为无耻的事,这才上报老爷,奴婢的确因为太太的吩咐,去厨房察看过送给三太太的饮食,却是担心三太太被责罚之后,下人心存慢怠,怎么会在饭菜中落毒”

    周氏因为三奶奶的质疑,是又急又怒几乎丧失理智,倒是这丫鬟还冷静清醒,眼见着有春归这外人在场,把白氏因何受罚用“无耻”两字囫囵带过,没有泄露那件丑闻。

    郑氏、三奶奶都说凝思呆笨,但她却有这样的谨慎,又哪里是呆笨的人春归更信了白氏对凝思的判断。

    “你要真做了毒害人命的事,当然不会承认。”三奶奶对凝思的辩解不以为然,冷笑道:“莫问道长可是卜断了,三太太是含冤被杀,自然就是你这检举者先行毁谤,再施毒杀。”

    针对三奶奶的断言,“呆笨”丫鬟凝思却凛然不惧,沉着回应:“奴婢与三太太无仇无怨,为何要陷害毒杀依奴婢看来,说不定是三太太自尽后,有人怨恨是因奴婢检举导致,这才买通了莫问道长登门,演一出戏,迷惑老爷生疑,三太太从前管家十余年,多少仆妇都对三太太唯命是从,也包括了孙家的,孙家的必定也是被那人收买,血口喷人,污陷太太和奴婢。太太若不信奴婢,

    奴婢这就去求老爷,把孙家的和奴婢一齐送官,奴婢愿意和孙家的对薄公堂。”

    凝思说得这样斩钉截铁,引来周氏长叹一声:“三郎媳妇,你可听清了我对三妹那件事,其实也是半信半疑,质问过凝思多少回,她都一口咬定没说一个字假话,赌咒发誓若是她陷害了三妹,宁肯受天打雷霹,我也想过,凝思自打被我们买进家,在我身边侍候,一直就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她也的确和三妹没仇没怨




第一卷 第55章 又有变故
    “据辉辉打听,珍姨娘和凝思是王家同时从一个牙人处买入,且凝思之所以被选中,还是因为珍姨娘在旁说情,她们两个之间,原本是虽无血浓于水,却实在有姐妹金兰之情,后来珍姨娘虽起了心思,游说周氏,成了王久贵的侍妾,慢说并不受宠,就算受宠,那也是对周氏有利的事,珍姨娘也从来没不敬过周氏,凝思对她的怨气,认为珍姨娘背主,当真有些说不通。”

    经兰庭这么一提醒,春归忍不住展开了无穷的想象力。

    难道说,凝思其实才是那个对王久贵暗慕已久的人和珍姨娘闹翻,是因为心存妒嫉,这样一来,似乎凝思就有了足够的动机毒害白氏——相比珍姨娘的大受冷落,长宠不衰的白氏更可能成为凝思的眼中钉!

    为什么现在才动手那是因为凝思眼下也不过才二十出头,早些年她乃情窦未开,或许还没有决心害人性命,当心里的企图积累发酵,直到这时才暴发。

    这样也能够解释凝思直到如今,还一味针对三姑娘,因为已经失宠的郑氏,压根就不是凝思的报复目标。

    所有的行为全都是凝思自主,因此再是怎么察探,也发现不了她背后存在另外的真凶。

    可虽然有了这样的推断,春归却无法说服自己笃定想法,因为她其实有些想不通,凝思为何对王久贵萌生如此疯狂的爱意。

    诚然,凝思的容貌并不出众,但正处青春年华,王久贵却是将近暮年,且无论容貌抑或风仪,实在不存多少吸引力,要说凝思渴求的是荣华富贵,那么她“暗慕”的人,岂不更加应当是王平安等等正当盛年的主人

    心中既然还存疑惑,春归自然不会片面主观,但她已经确定凝思至少是帮凶,再兼兰庭提出的疑点,于是嘱咐白氏和渠出,将窥探的重点集中于凝思、珍姨娘二人。

    渠出依令行事,负责盯梢珍姨娘,白氏却因为对女儿的牵挂,难免有时分心,她这日急慌慌地来寻春归,禀知一件事由,正是为王家的三姑娘有关。

    要说清这件事,还得从周氏身边的另一个奴婢说起,此婢名唤绮紫,虽说不如凝思一般得周氏的器重,也是有几分体面的丫鬟。那日因着三奶奶的质疑,引出凝思对三姑娘的指证,这话走漏出去,绮紫听说,又急又怒,便和凝思争辩了一场,又去劝说三姑娘——

    “奴婢知道姑娘,至今还悲痛三太太的亡故,太太不让姑娘侍疾,姑娘也就听从太太的体谅,但姑娘可得明白,三太太已经过世,姑娘将来的姻缘,还得指望着太太作主,那凝思,对姑娘不怀好意,一味在太太面前挑拨,太太本就信她,天长日久,说不定就真相信了凝思的话!”

    这个绮紫的想法,是让三姑娘坚持去为嫡母侍疾,用实际行动怦击凝思的毁谤,避免被这刁奴陷害而百口莫辩,到头来葬送了终生。

    但白氏却无比焦急:“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隐隐觉得,三娘牵涉到这场风波里,是凶多吉少,最好是远远避开。”

    春归问道:“这个叫绮紫的丫鬟,是周氏屋子里的人,怎么听来,用心反而在令嫒身上”

    “这也有一段前因的,绮紫的娘,几年前身患恶疾,药方需要灵芝、人参等等珍贵的药材,她们一家都是奴婢,哪里拿得出这些,眼看着要失治等死,我听说了,就从库里动用了存备的药材,才救了绮紫娘的性命,绮紫是因为这份恩情,才能如此照应小女。”

    这就是说绮紫这番建议,并不是出于恶意。

    春归有些拿不准白氏的预感是否杞人忧天,且三姑娘已经答应了会去侍疾,春归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件事还得同兰庭商量。

    兰庭听

    闻此事,神色却十分凝重,沉思良久才道:“如今我几乎能够确断,凝思为害杀白氏的帮凶,但对于主谋,却依然不能确定,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具备条件和动机,只能让我换个角度考虑,或许主谋真正想要害杀的人,并非白氏抑或并不仅仅是白氏,联系白氏房中的草乌、周氏的忽而卧疾、王三姑娘因为质疑被迫侍疾,我依稀触到了核心。”

    但他这回,却没有将



第一卷 第56章 乔庄出手
    当初见乔庄时,春归就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很有几分奇遇和机缘的仆从,看来也是兰庭的忠实拥趸,每当兰庭有话交待,乔庄几乎都会无比专注的侧耳倾听,哪怕只是交待他一些琐碎事,总之不会有半点心不在焉。而且细细一观察,乔庄的一言一行,都似乎克意模仿兰庭的风仪,除了医术之外,他最用心钻研的大概便是棋弈,一有机会,就求着兰庭和他手谈。

    这个秘密同样也被尹小妹感应到了,不过在她那里,却只是觉得乔庄和大爷颇有几分相似,一回还暗暗对春归说,她闲来无事时,竟以乔庄为主角,杜撰一篇话本,话本子里乔庄俨然成了赵大爷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各种原因不被家族认同,只能被当作奴仆看待,却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从卑贱而复尊贵的传奇。

    那时尹娘子在旁听到了,连连跺脚抬手就赏了尹小妹几下“爆栗”,忙着对春归解释:“奶奶可千万别把这疯丫头的话当真,太师府里可没这等子乌烟瘴气的事,是晓低她一贯淘气,被大爷整治过几回,她心里不服气,才妄想着这些事取乐,暗暗报复大爷呢。”

    “我哪是为了报复大爷是真觉乔哥哥和大爷形貌相似!但我也当然晓得这两人之间并不像我杜撰那般,乔哥哥多么温和的一个人,哪里像大爷一样阴险,可做不成一家人两兄弟。”尹小妹理直气壮的回应,不掩对兰庭的怨气。

    却是在春归看来,乔庄的眉眼和兰庭并无一点相像,尹小妹之所以有这样的感知,应当是源于二人在神态、气度上的近似,说来乔庄自小就和兰庭一同长大,关系就像春归和梅妒、菊羞一般亲近,稍稍不同的是,乔庄对于兰庭的崇拜之情炽烈非常,这才在下意识间,忍不住模仿主人的言行。

    春归虽然早听说了乔庄师从名医,但这却是第一回见乔庄为人诊脉,也终于发觉了他在克意时的超脱淡然之余,心性里慎重固执的真实面。

    这世道稍有体面的人家,女眷患疾,请大夫问诊,就算不用夸张到了悬丝诊脉的地步,也都会隔着一层帐幔,女眷坐卧帐内,伸出手腕来,腕上覆盖一张薄绢,才能让大夫诊脉。

    周氏原本也是依照着这样的规矩,但乔庄诊了一诊脉搏,应是察出蹊跷来,一把就揭了那丝绢,手指直接按在了周氏的肌肤上,把王平安在一旁看得眉心直跳,然而碍着兰庭的面子,又不好表示异议,整个人都显得格外局促起来。

    但乔庄的“冒犯”还不仅此而已,他诊了大概足有一刻时长,眉头皱得像打了死结,并不征询王平安的意见,只询问周氏是否方便让他看看面色——周氏虽在病中,因为请了大夫看诊,衣着、发髻其实是工整的,不至于造成任何失仪,故而当王平安还不及阻止的时候,因着周氏答应一声,乔庄便自己动手掀开了帐子。

    春归见他一双眼,牢牢盯着周氏的面庞看了一阵,又问道病症体感,非但没有说出多少大夫“无碍静养”的结论,那神色看着越更凝重了几分。又见他打开随手携带的籐箱,取出一支银针来,把室内扫视一圈儿,便道:“有劳大奶奶,替患者解开上衣,露出肩头来。”

    王平安还哪里能坐得住他险些带翻了坐椅,闹出“砰通”一声,似乎极为用力才克制了怒意:“舍人虽说令随从医术不凡,可就算要为家母施针,到底碍于男女之别……”

    乔庄寻常和人交谈,都克意的光风霁月、愉色婉言,但这回却不和王平安客气了,冷着脸说道:“王郎君请在下替令堂诊治,究竟是出于担忧令堂的病情,还是礼法规束的所谓孝道”

    “这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为了家母的康健着想。”

    “令堂久病不愈,据我诊问,并非是因旧疾复发,且也全然不似之前医者说的那样乐观,现下我需要用银针,刺激肩胛天宗穴再看令堂反应,才能确断病情,王郎

    若执意阻止,我只能提醒一句,令堂的病情若继续耽延,并不是没有性命之忧。”

    如此严重的话把王平安整个人都说愣在了当场,脸色变了许多变,到底还有些嗫嚅:“莫不稍候片刻,待我先请个医婆来下针。”

    “你们这些人,惯常就看不上三姑六婆,连女医都



第一卷 第57章 意见相左
    对于王平安此一见解,春归当然不怀异意,但她却认为这个凶犯其实已经不用大废脑筋的搜索了,而且她也相信兰庭和她的看法是雷同一律,思绪一到这里,眼睛就下意识向兰庭看去,只见对方却冲她颔首微笑,带着点鼓励又似乎考较的意思,春归也懒得扭捏,大大方方就把话题接了过来:“令堂既是中的慢性之毒,凶犯必定是令堂身边能够接触饮食的婢女,而且王郎君的庶母中毒身亡一案,所露蛛丝马迹,和凝思脱不开干系,两起事件都和凝思有关,不大可能仅只巧合,凝思身具极大的嫌疑。”

    “家母中毒一事,凶犯不可能是凝思。”王平安对待春归的结论,明显有些不以为然,他也只是冲着兰庭解释:“敝门虽然不是什么高门望族,家母屋子里听使唤的仆婢,也有十好几人,就算家母左右服侍饮食起居的婢女,足足有六个,并不是定下来有哪个斟茶倒水,哪个布菜盛汤,往往是轮值,至少都有三个奴婢服侍用餐,凝思要想瞒过其余几双眼睛,往饮食里落毒,是断然不能做到的事,而且家母最最信重的人就是凝思,把衣裳首饰以及钱银物资的收管交给了凝思经手,她往常倒并不插手饮食、药膳的进用了。”

    兰庭仍不出声,春归见这情形,也只能继续质疑:“那么依王郎之见,凶犯是谁”

    “或许应当从厨内开始盘察。”王平安分析道:“据乔大夫诊断,家母中毒不出三月,应当是庶母过世之后发生的事,而庶母过世后,又是郑氏接手了家务,也许是她指使厨内的仆妇在家母饮食之中落毒。”

    春归对这推断也很不服气:“令堂中的是慢性之毒,至少三年才有性命之忧,如果郑氏是真凶,为何不直接落剧毒,而要等三年之久”

    乔庄也道:“这种毒药,还是前朝时一名医官始创,后来这医官被宠妃收买,用此慢性之毒害死了皇后,助那宠妃夺得后位,这药的毒性虽慢,却极为不易被察觉,所以才适合宫廷里的阴夺瞒害,不过这药因为苦味极重,却不适合落于饮食之中,否则立时会被察觉,应当是掺杂进了汤药里。”

    “那就是珍姨娘!”王平安一口咬定。

    “珍姨娘是令堂卧病之后,才负责煎药的吧”春归提醒道。

    王平安也省悟过来:“确然如此,只如果不是珍姨娘,这种慢性之毒又是怎么添加进了家母的药汤里呢”

    “令堂原本身体就不算康健,是否常服药物保养”春归问。

    “是!”王平安完全回过神来了,这回再不敢小看春归的见解,便要令人快取周氏寻常服用的药丸过来察验,还是兰庭终于开口,让他切勿打草惊蛇,他才自己暗暗地去拿了药,彼时兰庭一行人,已经像没事人一般回去了客院,王平安正是把药送到了这里,又烦动认真负责的乔庄仔仔细细的察验,确定慢性毒/药果然是落在了周氏日常服用的药丸中。

    这下子,案情越发变得扑朔迷离了。

    因为此药为熟药,可不是王家人自个儿炼制的,是汾阳城中“福康堂”的出品,一般情况下,是由管家向福康堂按季采买,交回主家,这一季的药量还剩十多枚,经乔庄察验,尽都掺杂了慢性毒物。

    “凶犯看来是买通了福康堂的人,直接在药丸里做了手脚。”这样的结果其实大大出乎春归的意料,她微微蹙起了眉头。

    “能够买通福康堂的人,也只能是郑氏母子了!”王平安再次认定。

    “还是那个疑问,如果真是郑氏母子要害令堂,为何需要如此大废周折”春归也依然不肯认同王平安的看法:“要是他们,既有能力买通福康堂,何不干脆在养生丸中掺杂剧毒,令堂服后立时身亡,纵然王翁上报官衙,仵作只怕也难料断令堂是服用福康堂的养生丸而中毒。”

    “顾娘子难道依然认定凶犯是凝思”事涉母亲的安危,王平安焦急之余,自也难免浮躁,反驳时的语气也越发激愤了:“这也未免太荒唐!慢说凝思根本就没有毒害家母的动机,就算撇开这点不

    提,凝思区区一个婢女,哪里来的手段买通外人在家母的药剂里落毒”

    这也是春归想不通的关窍,但她也确然坚持:“可是陷害、毒杀令庶母的嫌犯确然就是凝思。”

    “那也只是嫌犯,再者庶母的死,和家母中毒又哪里有分毫干系”

    见王平安和春归的见解相左,倒像



第一卷 第58章 极度敏锐
    要说王平安的固执也不是没有道理:“家母与凝思,非但无怨无仇,甚至待她一贯宽厚,凝思不可能自生恶意谋害家母及庶母,甚至还要牵连上三妹,她必定是受人指使,也只有郑氏,同家母同庶母两皆结怨。”

    不过春归也确信自己的判断,认定郑氏做不成这幕后真凶:“首先,论仇怨,郑氏和令堂、白氏之间并没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就算是论利害,也远不至于;再者,要若郑氏当真是收买凝思的人,就不会散布传言,企图坐实凝思是听令堂之令行事,毒害白氏,因为郑氏若早知令堂会被毒杀,又何必多此一举,往令堂身上泼污水呢”

    凶犯的目的很明确,这就是先害白氏,再害周氏,坐实三姑娘为母报仇毒害嫡母的罪行。

    虽说凶犯为了让人相信三姑娘有足够的动机,少不得嫁祸周氏毒害白氏此一过程,可这个嫁祸的人,当然不能是凶犯自己,否则周氏身亡之后,惊动了官衙审讯,把涉案人员统统鞠问,假设郑氏是真凶,她哪来的自信凝思及她自己定然挨得过刑问而且就算郑氏坚信自己能够挨过刑审,逃脱杀人的指控,但却有犯诋毁周氏间接导致周氏死亡的罪过,律法上周氏为妻郑氏为妾,虽说郑氏没有直接杀害周氏,但追究起来也逃不过刑责。

    杀敌一千自损五百,郑氏要真如此蠢笨,又是哪来的手段策划这起迂回的毒杀案呢

    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王平安好不容易明白过来,勉强接受郑氏“清白无辜”的说法,却又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中:“可要是真凶并非郑氏,恕在下实在是想不到,还有谁会如此仇恨家母。”
1...1617181920...2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