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家的长孙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刹时红瘦
关于这一疑问,春归也暂时无解,她只建议道:“要想察明真相,唯有引蛇出洞。”
而需要紧盯密防的人,当然就是最大的嫌犯凝思。
春归好不容易才和王平安达成共识,却又疑惑兰庭太过平静了些,直觉兰庭的察探要比她有更大的进展,难道他已经锁定了幕后真凶脑海里这想法刚刚掠过,春归的好奇心就再难抑制了,虽说她也有好胜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察明真相,不过这个案件实在太多匪夷所思的地方,让春归疑惑不已,她迫切的想要得知兰庭的见解。
但兰庭这回却把高深卖弄到底的模样,只敷衍道:“我若把见解相告,岂不太没趣了辉辉还是废些思量才好,毕竟,也拿不准那凶犯究竟要等多久才会动手。”
于是春归只好作罢,想着静待毒蛇出洞,抓个罪证确凿,不料这一日傍晚,负责盯梢珍姨娘的渠出却有了重大发现。
说来渠出对这回的差使,起初实在没有放在心上,是因她根本就不认为珍姨娘能够指使得动看上去确然像是个死心眼的凝思,在渠出看来,指不定凝思就是个被愚忠思想侵蚀得魔障了的蠢人,不愤白氏掌家而主人周氏倒手无权柄,才自作主张害杀白氏,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幕后真凶。
于是当几日下来,渠出发觉珍姨娘和凝思确实楚河汉界,毫无瓜葛的时候,就越来越三心二意,不屑春归这回的失算犯傻,硬要把简单的案情想得无比复杂,怎么就不相信世上真有这样愚蠢极端的仆婢呢
不过渠出到底还是个机智的魂灵,不屑归不屑,却真让她发现了珍姨娘的一点异常。
那就是珍姨娘的感观也异常敏锐,和顾门宗家的吴氏有得一拼。
表现为只要渠出和珍姨娘共处一室,珍姨娘都会警觉,推开窗户往外窥望,分明是疑心有人在监视着她。
&
nbsp; 又说周氏自从病重,连王久贵都时常过来看望,为了表示对嫡母尚且不失孝敬之心,王三爷也只好日日过来露上一面,谁让他可以轻视出身贫贱的嫡母,却不敢不敬一家之主的父亲呢要是激怒了王久贵,他们家虽然只是一介商贾,却在发迹后也是备制了一根极为结实的“家法”的。
&nbs
第一卷 第59章 蛇已出洞
“你还见过锦衣卫的镇抚使”春归忽尔关注到一个离题万里的细节。
渠出便立刻有了警觉,脸上就罩上了矝傲冷淡的神色:“这也值得大惊小怪我在尘世飘荡了这么久,除了皇宫不敢进,就没有不敢到的地方,凭着这便利,我往镇抚司衙门开开眼,也算得上件稀罕的事”
这话里不是没有漏洞,但春归明知就算她刨根问底,除子惹得渠出恼羞成怒之外,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于是也不再急着追究,嘱咐了渠出仍然紧盯着珍姨娘,她自己个儿琢磨着渠出禀报此二惊人的发现。
珍姨娘有染王三爷,这一件事基本可以确定,虽说大违礼教,甚至可以论上是桩乱/伦的丑闻,不过单从情理而言,其实并不算多么令人震讶的事——王久贵早已看穿珍姨娘的野心贪欲,故而克意疏远,珍姨娘既有独守空闺的寂寞,又有**受挫的沮丧,但凡墙外春风摧,红杏还能不延伸
王三虽然是个庶子,却也是主人的阶层,相比王久贵而言,更有年富力强的优点,且又不似王平安那样一本正经恪守德礼,深染粘花惹草的浪荡习气,珍姨娘把他当作“退而求次”的目标,旋即也就一拍即合、**,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
可是关于第二件蹊跷,也即珍姨娘和凝思暗中勾联的猜测,春归就很不确定了。
因为无论是白氏,抑或郑氏、三奶奶等人的反馈,珍姨娘和凝思是从两年之前就已经“反目为仇”,春归实在无法相信她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是装模作样,要从这一假设反推,结论便是早在两年前珍姨娘就计划着先害白氏再毒周氏,可这两人对周氏哪来如此强烈的恨意就连王三,也大无必要担当杀人偿命的风险,铲除于他而言,并无利害攸关的嫡母。
所以春归的认为仍是,就算珍姨娘和王三之间关系暧昧,这件事多半也与白氏遇害的案件无关。
而珍姨娘悄悄私会王三,叮嘱他明日巳初务必去见王久贵的事,怎么想都不能和毒害周氏的行为关联起来。
春归把这些事前前后后思索了几遍,虽则总觉得有些怪异和不踏实,但到底不能梳理出清晰的头绪,又实在是无法向兰庭解释她怎么得知珍姨娘和王三的私话,最终决定暂时隐瞒这一发现,以为只要让渠出、白氏紧紧盯着珍姨娘和凝思,又当兰庭和王平安已经有所布置的前提下,不至于再有节外生枝。
到次日,恰好是入中伏,按汾阳的习俗,是要熬制袪暑益气的茶汤分饮,王家的生活一贯讲究,那益气汤里加入了太子参、沙参等药材,大早就要浸泡熬制,却是要等到午膳前才能分饮,春归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分管这事的人正是三奶奶,她又一贯热衷显摆,故而一大早便来邀约春归,说道益气汤的配方,可以追溯是从前朝大内里流传出来,废了重金才购入,很大方的要和春归分享。
春归只好和三奶奶又往内厨去一趟,学习这道“价值千金”的益气汤配方,实际上是观赏了一番三奶奶像个女将军,把数十仆妇指挥若定的气势,因着心里隐隐的预感,直觉这日会发生什么事,到底还是没忍住,等到两口大锅被盖上,春归提出要去看望一下周氏,关心一番改用了乔庄的药方,病情究竟有没有好转。
路上的时候,三奶奶尚且喋喋不休:“大太太犯的就是心病,连乔小郎中不是也说了,其实他开的药方,也就比外头的大夫更加温和一些,关键还是要靠大太太平心静气的休养,不过呀,大太太又哪里能平心静气呢莫问道长这一开坛超度,她就且等着孽报吧。”
直到这时候,三奶奶仍然不遗余力往周氏的身上大泼污水。
春归省度她的神色,当真没有一丁点心虚,确实像是笃定了凝思是得周氏的指使,把白氏陷害毒杀。
而三奶奶当然也不知道经乔庄诊断,周氏实为中毒并非患病的事,“引蛇出洞”的计划,前提就要把此事瞒得密不透风,打消凶犯的顾忌。
此刻已经将近巳时,院子里早是明晃晃一片金光,还不到一日间最暑热的时候,仆婢们却就提了桶,把甬道和走廊浇洒湿凉,周氏在养病期间,论是天气如何酷热,屋子里都不能用冰盆降暑,也只能敞开窗户通风,先把院里的暑气降下来,屋子
里才能清凉几分。
春归经过院子,依然瞧见廊庑一角,三姑娘坐在椅子里发呆,她的丫鬟守在炉子旁煽火,隐隐的,可以闻到几丝药草的涩息。
进了屋子,春归一眼就看见白氏,她倒没有为了女儿分心,盯梢凝思寸步不离。
周氏还是一脸病容,有气无力靠坐着,她是知情人之一,也因儿子的千叮万嘱牢记着要保守秘密,可显
第一卷 第60章 准备打蛇
自从周氏卧病,她的长媳又因为生产不能立时侍疾,虽说身边还围绕着珍姨娘、凝思等人,大不至于没人照顾,不过王平安这个当儿子的,为了体现孝道,就算不便守着床前寸步不离的服侍,日日午间、傍晚,也都会过来看望,尤其今日是入中伏,王平安还要受赐益气汤,比往常还要早些过来,故而春归只稍坐了一阵儿,并不方便再久留,当三奶奶略一摧促,她便提出了告辞。
也留心着廊庑一角,不见了三姑娘主仆,却是绮紫在负责煎药了。
春归的眉头微不可见的一蹙,抬眼望了一望欲言又止焦急不已的白氏,忍住仍与三奶奶寒喧。
好容易才摆脱了这人,回到客院,听汤回禀报道兰庭因为王久贵的殷情款待,怕是要留在外院共进午食了,春归便支开了梅妒、菊羞,听白氏告知她的发现。
“珍姨娘女扮男装和凝思私会”
——刚听这一句,春归便大觉诧异,她把这话又反问一遍。
白氏因为心急,脚底离地虚浮半寸,连声地复述她的所见所闻:“珍姨娘确然是身着男装,克意压低了嗓门,话说得语焉不详,那声气我站在近处听着,竟和往常大有区别,依稀就像是个男子的嗓音,而凝思,竟然称呼珍姨娘为三爷!”
“一席话,主要是凝思在讲,说什么已经听从了三爷的叮嘱,会在今日动手,要毒害太太,而且早就买通了人手,在三娘的屋子里暗藏了草乌,只待太太毒发,煎药的人是三娘,又从三娘屋子里搜到罪证,就会坐实三娘为了替我报仇,毒杀太太的罪名!”
说到这儿白氏越发哽咽了,急得红了眼眶:“因着渠出也在,警告我不要轻举妄动,再者我也没法子知会三娘,听到这样的密谋,也只能寸步不离凝思,待跟着她回到太太院里的时候,却已经不见了三娘,换成绮紫在那里煎药,莫不是,绮紫也被凝思收买,串通好了嫁祸给三娘”
见她实在着急,春归先是安抚道:“娘子先冷静些,大太太已经知道有人要毒害她,就算汤药不由凝思经手,也不会贸然服用。”
凝思是重大嫌疑人,除她之外,周氏身边还有两个可信的婢女,都得了王平安的叮嘱,周氏这几日真正入口的饮食汤药,必须经由这两个婢女的手,无论绮紫是不是有害人之意,都不可能得逞,只要周氏未被毒害,三姑娘就不会被陷害嫁祸。
且春归很快又梳理出了另一个疑点:“我听渠出说,珍姨娘十分警觉,怎么这回娘子和渠出在旁窥望着,她竟然毫无顾忌和凝思商议阴谋”
白氏方才发觉这一蹊跷,但想不通其中的情由。
“只有一个解释。”春归分析道:“珍姨娘女扮男装,且凝思将她称为‘三爷’,就是为了误导另外的人,以为是凝思和王三私会密谋,珍姨娘因为明知隔墙有耳,才不在意是否有人窥望。”
“难道说,她们是想一箭双雕,嫁祸三娘和三爷”白氏越发糊涂了。
“昨日珍姨娘密会王三,是为了告诉他今日巳初去见王翁。”春归似乎喃喃自语,但她显然已经梳理清晰两日之间发生的事,也猜测到了珍姨娘和凝思上演这一出的企图。
她看向白氏:“珍姨娘和凝思从来没有生过嫌隙,凝思两年以来,对待珍姨娘的厌恶鄙斥,确然是为了掩人耳目,事实上她们两人,早在两年之前,已经开始图谋不轨,而且主谋,也只能是王三。”
“就算我和郑氏结怨,三爷对我也从不亲近,可哪来的深仇大恨,毒死我也就罢了,他们连三娘都不放过!”白氏又是急怒,又是惊疑:“太太原就不管事,三娘更不可能防碍他们母子,他们为何要把太太和三娘都置之死地”
春归也是紧蹙眉头,因为一条线索虽然被她梳理清晰,但仍有许多疑点纠结如同乱麻,比如珍姨娘和凝思行事之周密,郑氏、三奶奶的张狂无忌,主谋和帮凶的行事如此大相迳庭、自相矛盾,还有始终无
法确凿的杀意……
等等!
王三对周氏、白氏或者没有杀意,但倘若他真正的企图,想要害杀的人,其实甚至并非周氏呢
正在这时,梅妒提了食盒进来,从最底下的那层,取出一盏青瓷盅,一揭开,益气汤的药香四溢,梅妒不察春归凝重的神色,尚且莞尔轻笑着:“送餐过来的人,特意叮嘱着这益气汤是放了一阵,已经不烫嘴了,不过尚还温热着,奶奶饭前饮
第一卷 第61章 轻信狡辩
怎么偏巧是今日,那个什么宋郎君引荐的乔大夫又要复诊
这个疑问盘旋在凝思的脑子里,让她忽生忐忑,想到莫名其妙登门的小道士,再兼宋郎君这一行人,总觉得有些蹊跷,只是又忽而想到宋郎君的内眷顾氏,分明和三奶奶一样的轻浮浅薄,凝思多少又能宽慰自己:俗话说门当户对,顾氏既能和郑氏婆媳物以内聚,甚至对周氏都还要奉承讨好着,又哪里像出身高门望族的贵人她的夫郎,想必也就是个普通世家子弟,还怕这样的人引荐的郎中能看穿什么不成
她又忍不住抬头去看那轮金乌,眼睛被阳光狠狠刺激了一下,闭着眼深深吸一口气。
凝思是很想窥听屋内众人的言谈,奈何再次被摒退在外,且还有个对她虎视眈眈的绮紫,她当然不能去听墙角,不过这也没什么要紧,成败与否,稍过一阵便见分晓了。
不防目光便和绮紫一遇,凝思忽然忍不住情绪,牵起一抹诡异的笑容来,她一惯冷肃的眸子,此刻也不无玩弄的意味,如同一只高傲的狸猫,看向命不久矣的仓鼠。
她是亲眼所见,绮紫忽而苍白的面容,额角的汗珠直往下滴。
凝思又笑了,这个蠢货,自以为已经洞察了先机,并做下万全的安排,又怎料正中她的陷井
心底那微微的得意尚未消褪,却忽闻一声极不耐烦地喝令:“去个人,叫三郎过来,今日是入中伏,他理当来嫡母这受赐益气汤,现在什么时刻了,还不见他的人影,问他还有没有半点孝心!”
竹帘子“啪”地合下,瞬间又再掩没了王久贵的身形。
凝思瞧着动也不动的绮紫,知道她在盘算什么,又是不无挑衅地一笑,便施施然往外走,正逢闻讯而来的珍姨娘,凝思和她也只交换了一下眼神。
对于王久贵的怒气,凝思并不作他想,反倒认为一切皆在意料当中。
又说王三,因着今日是入中伏,他倒遵遁习俗,没有出外花天酒地,只披敞着外衣,歪在靠窗的软榻上享受着貌美的婢女扇起凉风,迷迷糊糊半梦半醒,听闻“老父有请”,虽说满心的不耐烦,又不敢违逆,定睛一看前来传话的婢女,正是嫡母面前那个粗笨丫鬟凝思,就越发觉得扫兴。
磨磨蹭蹭才去正院,打起帘子的时候才在脸上露出几分谄媚,不防才一抬眼,就睹见父亲愤怒的神情,他微微一怔,才又慎重几分。
心里却仍觉得不以为然的,他也算熟知父兄的性情,一个是看似急躁,一个历来假惺惺,至多责备几句,也是不痛不痒,再说最近他可没有行为任何过错,犯不上颤颤兢兢。
此间虽是周氏的居室,却也分开里外两间,周氏病着,也不便出来见人,王三只冲父兄见了礼,还算恭敬地又冲兰庭抱一抱揖。
虽说对于兄长这位“贵客”,据说是世家子弟,王三难免见过几面,但他却没有结交的心思,倒不是因他眼高过顶,无非情知有兄长作梗,人家对他就是敷衍而已,他犯不上用热脸去贴冷屁股,空废一番心思。
而且王三自负也是见过世面的人,看多了所谓的官宦世家,其实已经落魄,“宋郎君”看上去又未及冠,指不定辛苦半生,依然考不中/功名,这样的人结交来也无大用,不如省些精力,交好当地的权贵豪强。
所以王三一圈礼见之后,自然而然便想找张椅子坐下来,哪知他才弯了弯膝盖,就听父亲大人低喝道:“孽障,给我站着!”
倒是“宋郎君”莞尔一笑,出声转圜:“王翁还是让令郎落坐吧,否则在下倒觉失礼了。”
论年岁,兰庭差着不少,他要让王三站着和他对话,多少有些不自在,和莫问小道相比,赵大爷可真不习惯端严着架子。
度量着父亲的神色实在不善,连兄长竟然也没如往常一般假惺惺地示以友睦,王三心中越发狐疑,顶着压力刚刚落座,冷不丁再听一句问话,简直有如五雷轰顶!
“珍姨娘的企图,想必三郎君心中清楚吧”
兰庭有如云淡风清的一句话,险些让王三神魂俱裂。
他这才明白了父亲大人为何震怒,忙要急着分辩,就又挨了一训
:“你给我小声些!”
王三只好压低声:“阿父,儿子可不敢行为那等丧尽天良的事,是珍姨娘她引诱在先,不过儿子可没搭理珍姨娘,义正严辞地拒绝了她。”
王久贵气结,红了老脸扫了一眼兰庭,恨道:“你胡说什么,谁问你这些了。”
猜你喜欢